三年级经典诵读练习题 答案

合集下载

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三年级上册答案

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三年级上册答案

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三年级上册答案第一篇: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三年级上册答案中华经典古诗词三年级词卷上册参考答案第一课:《野望》问题导学:1、同学们,诗人与这些过往的人群“相顾无相识”,你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吗?(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无依寂寞。

)2、当诗人看到这层林浸染秋色,人们牧马放羊,如此悠然自得。

你猜一猜诗人他在向往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向往那种恬静、舒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早秋》发现大观园:2、“淮南一叶下”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意思,诗人在此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藏有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我是小诗人: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红叶、落叶、花开)第二课《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问题导学:1、“相留畏晓钟”说诗人与朋友在相互挽留,害怕听见敲响天亮的钟声。

诗人在害怕什么呢?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诗人害怕与久别重逢的朋友又要再次的分离。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终南山》发现大观园:1、我发现诗人用“近天都”、“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写出了终南山的特点。

(高大、壮观、雄伟的特点)我是小诗人:A、冬自夜结束,年后白又长。

B、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选择:B 第三课《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问题导学:1、同学们,“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这两句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诗人有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些呢?在“新岁独思家”这句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在向我们诉说自己内心的什么感受吗?(没有,诉说自己在途中孤寂思家的感受)练一练:《春宿左省》发现大观园:2、我发现原来诗人“不寝”是有原因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果你是诗人,你会这样吗?(不寝的原因是:因为明晨上朝有重要的事情上奏)我是小诗人:忽逢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正发花。

“青鸟仙桃” 第四课《晚晴》问题导学:1、同学们,你们知道“人间重晚晴”这一句中,“晚晴”为什么值得珍重吗?(它使为雨所苦的万物得以滋荣繁茂,获得温暖与阳光.)2、读完这首诗后,你认为诗人李商隐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呢?(积极乐观)《蝉》发现大观园:1、我发现从描写蝉的“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这几个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

经典诵读三年级试题及答案

经典诵读三年级试题及答案

经典诵读三年级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静夜思》。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______》。

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不是出自《望岳》的是: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李白所表达的情感。

2.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和“不觉晓”的含义。

四、诵读题:1. 请诵读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并简要描述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2. 春晓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选择题:1.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自李白的《静夜思》)2. 水调歌头三、简答题:1. 《静夜思》中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以及在异乡孤独寂寞的心情。

2. “春眠”指的是春天温暖的气候使人容易入睡,“不觉晓”则是指在春天的早晨,由于睡得太香,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

四、诵读题:1. 诵读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境描述: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之后,国家破败,但自然景色依旧美丽。

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结束语:通过这些试题,我们不仅复习了经典文学作品,也加深了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热爱经典诵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经典诵读试题及答案

经典诵读试题及答案

经典诵读试题及答案第一篇:经典诵读试题及答案• o o o • o o o 1.对“经典诵读”的理解正确的是:A.好文章B.名家名篇C.国学经典和名著经典2.“国学经典”的是指:A.只是指“三百千”。

B.只是指“大学”“中庸”。

C.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

• o o o • o o o • o o o • o o o 3.提出“经典诵读”的依据:A.积累语言。

B.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C.弘扬世界优秀文化。

4.“经典诵读”的内容:A.表现智慧结晶的古书。

B.从古至今的名家名篇。

C.一切表现智慧结晶的书。

5.“经典诵读”的教学是指:A.让学生不加理解地随意诵读课文。

B.不需要老师讲解。

C.需要老师指导学生诵读。

6.“经典诵读”教学具体是:A.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诵读。

B.课外的自由诵读。

C.在老师指导下有理解、有步骤的诵读。

• o o o • 7.对“经典诵读”的目的理解比较正确的是:A.弘扬优秀文化。

B.为将来的写作服务。

C.弘扬核心价值观。

8.“经典诵读”有效的途径是:o o o o oA.单一的高声诵读B.不出声的静静默读C.多种形式的诵读D.有理解的诵读E.老师指导下的有意训练诵读第二篇:经典诵读试题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这句话出自(C)。

A、《论语》B、《庄子》C、《孟子》D、《大学》2.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A)。

A、文章书画稿费B、替人研磨墨汁C、为人作序D、清洗毛笔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D)。

A、《周易》、《论语》、《孟子》、《大学》B、《老子》、《庄子》、《孟子》、《墨子》C、《老子》、《庄子》、《孟子》、《孙子》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4.“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D、门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三年级经典诵读练习题答案

三年级经典诵读练习题答案

三年级经典诵读练习题答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三年级经典诵读练习题答案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独望》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司图空。

3、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4、自羲浓,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三皇是指、和。

5、,。

五霸强,七雄出。

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7、近乡情更怯,。

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出自朝诗人的《》。

9、东汉之后,、、三国争夺汉朝的天下。

10、“唐高祖,起义师。

”中的唐高祖是指。

11、,。

至孝平,王莽篡。

12、“,。

,称三王。

”其中的三王是指、、。

13、,国号商。

六百载。

14、,。

为南朝,都金陵。

15、北元魏,分东西。

,。

16、辽与金,。

,宋犹存。

17、,。

四百年,终于献。

18、嬴秦氏,始兼并。

,。

19、周武王,始诛纣。

,。

20、王朝的每一代帝王都把王位直接传给儿子1、昔去雪如花,。

雪如花指花似雪指。

2、此地别燕丹,。

昔时人已没,。

这是一首著名的3、山中相送罢,,这首诗的题目是4、至元兴,。

有宋世,。

并中国,5、明太祖,。

传建文,。

迁北京6、读史者,。

通古今,。

口而诵,朝于斯,。

朝指,夕指。

7、,师项橐。

,尚勤学。

,读鲁论。

,学且勤。

8、牧竖持蓑笠,。

9、牧童见客拜,。

昼日驱牛归,10、牧童归去横牛背,。

这首诗的作者是11、披蒲编,。

彼无书,。

12、如囊萤,。

家虽贫,。

13、如负薪,如挂角。

,。

14、苏老泉,二十七。

,。

15、彼既成,。

尔小生,。

告诉我们应该16、莹八岁,。

泌七岁,。

17、彼颖悟,人称奇。

,。

18、我们应该学习孙敬和苏秦的和19、《牧童》的作者是代的诗人。

20、北宋文学家,二十七岁才开始下定决心,努力读书。

选择题1、《绝句二首》中“今春看又过”中“看”的意思是()A、看见B、眼看着C、看一看2、《独望》的作者是唐朝的()A、李白B、杜甫C、司空图3、《独望》中“黄花入麦稀”中“黄花”的指的是()A、菜花B、黄色的花C、小黄花4、《出郊》的作者杨慎是()朝的。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练习附答案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练习附答案

小学生学习出品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练习附答案(一)国学片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我是小助手1.玄:黑色。

2.洪:大。

3.荒:远。

4.盈:月圆。

5.昃(zè):太阳偏西。

6.辰宿(xiù):星宿。

7.列张:陈列,散布。

8.闰余成岁:我国古代历法拿月亮做参照定月份,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每小学生学习出品个月是29天多一点,一年就是354天,但是年又是参照太阳定的,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是闰余。

一年相差11天,每三年就多出一个月。

于是每三年,就增加一个月。

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增加闰月的这一年就叫闰年。

后来人们发现19年闰7次最合适。

9.律吕:我国古代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一般用竹管制成,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律吕从低到高共十二管,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称为六吕。

我是小翻译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广阔无边。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圆有缺;数不清的星星散布在无边的太空中。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时候的人们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小学生学习出品考考你的智慧1.照样子写词语。

例:寒来暑往()来()往()来()往2.给下列词语中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序号)。

A.大;B.洪水;C.姓。

宇宙洪.荒()声如洪.钟()防洪.抢险()3.下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讲述了宇宙起源的是()A.精卫填海;B.夸父逐日;C.盘古开天。

4.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2009年出现了两个端午节,这是怎么回事?弘扬传统文化后羿射日小学生学习出品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同时出现在天空,强烈的阳光照射着大地,河流干枯了,土地烤焦了,庄稼颗粒无收,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很多人又渴又饿,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甚至死去。

三年级下册语文经典国学诵读练习及答案《增广贤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经典国学诵读练习及答案《增广贤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经典国学诵读练习及答案《增广贤文》(一)经典国学再现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我是小助手谆谆: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

逢:遇到。

一字值千金:同“一字千金”。

最早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义为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我是小翻译用以前圣贤们的言论,来谆谆教诲你。

广泛搜集押韵的文字汇编成“增广”,让你你见多识广。

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教训,来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没有古代就没有现在。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会别人的感受。

酒要与了解自己的人去喝,诗要向懂得的人去说。

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

离水近能了解鱼的情况,常在山中能分辨各种鸟的声音。

运气不好时金子可能变成铁,运气到来时铁也可能变成金。

读书只有下苦工夫,才会有文辞精妙、一字千金的文章。

考考你的智慧 1.打仗时,要想打败敌方,要做到什么?从选文中找出四个字来回答。

2.“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这句话强调了的作用。

3.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弘扬传统文化宋太宗读书现在是古代的延续,我们借鉴古人的经验,处理现在的事情。

宋朝的皇帝宋太宗特别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史书,以使自己能从书中了解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道理,指导自己处理国事。

宋太宗一直每天坚持读书,从不间断。

当时,宋太宗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卷》。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本巨著完成后,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到三卷,有时政务太忙未能读完,次日定要抽空补上。

一年内他就把厚厚的一本《太平总类》读完了。

宋太宗曾有言:“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04.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系列练习四(含答案)

04.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系列练习四(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四(一)国学片段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我是小助手1.资:奉养。

2.事:侍奉。

3.严:尊重。

4.临深:即“如临深渊”。

指态度极其谨慎。

5.履薄:即“如履薄冰”。

指十分小心谨慎。

6.夙兴:即“夙兴夜寐”。

夙:早晨。

兴:起床。

7.温凊(qìng):即“冬温夏凊”。

指寒冷的冬天里,在父母上床之前把床捂暖,炎热的夏天里,在父母上床之间把床扇凉。

我是小翻译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

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

侍候父母要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每天早起晚睡,让他们感到冬暖夏凉。

考考你的智慧1.“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它们是()A.孝—忠B.竭—尽C.力—命2.“临深履薄,夙兴温凊”这句话分别指向哪三个成语?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3.古人常常用一些草木比喻人品德高尚。

除了兰、松,你还知道哪些草木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品德高尚?弘扬传统文化邓小平赡养继母夏伯根老人是邓小平的继母。

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是一个真正的贫苦人家,田无一垄,地无一分。

她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后,生下第三个女儿邓先群还不到一年,邓绍昌便去世了。

邓小平15岁离家走出重庆,走出四川。

29年后,他和刘伯承一起指挥千军万马解放了大西南,而后坐镇重庆。

当时他已经45岁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于是准备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老人听说儿子回来了,兴奋之极,把大门一锁,提了一个小包裹就来到了重庆,从此和邓小平一家住在了一起。

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北京,邓小平夫妇都待她如生母,十分周全地照顾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老人同邓小平夫妇相依为命,熬过了艰难的岁月。

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妻子卓琳、年事已高的继母,邓小平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他都亲自干。

小学三年级经典诵读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三年级经典诵读测试题及答案
Bx宝应
C、扬州
18.以下哪句诗歌的作者不是李白
。2欲饮琵琶马上傕
B.千里江陵一日还
C.日頤香炉生紫烟
,「总把新桃换日符"的作者是.
沪石
日轼安游
•+鼻ABC
9XQ
C、长湖
10、“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后一句是
A、玉人何处教吹箫
°B、秋尽江南草未凋
C、无边风光一时新
1K"独比琼瑶贵"中的T京瑶”指的是
2琼瑶阿姨
小、美玉
C、琼花
12.下面诗句出自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是°A.黑云翻墨未遮山
山色空蒙雨亦奇
C、春风送暖入屠苏
17,童城东北倚高台弾中的“盂城V旨的是,°A\咼邮
小学三年级经典诵读测试题及答案
1、《<|、儿垂初的作者是
h、王安石
-范成大
°Cx胡令能
2>《渔歌子》的作者是
°A.张志和
B、张九龄
J王翰
3、醫可爱深红爱浅红''的前一句是—
k、浓妆淡抹总相宜
。Bh桃花一簇开无主
J半江瑟瑟半江红
冬《凉州词》黃河远上白云间的作者是o乩王之涣
X王昌龄
C、干翰
5、明朝于谦写的诗是下面哪首
A、《陶者》
B、《寻胡隐君》
「C、《石灰吟》
6、"一片冰心"补充完整应该是
-A、一片冰心再玉壶
。B、一片冰心在玉壶
C、一片冰心在一壶
J《竹里馆》的作者是
0A、王维
B歌的作者不是朱喜
A>《春日》
。B、《忆扬州》
C、《观书有感》
9、"瘦西湖"的原名叫什么
°A、炮山河
B、春江湖

2023-2024学年度(下)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本三年级 三

2023-2024学年度(下)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本三年级 三

学校:年级:姓名:分数:
2023-2024学年度(下)中华经典诗词
分级诵读本三年级
一.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5分)
1."不是花中偏受菊"的下一句是“编绕篱别日渐斜"。

( )
2."今日把示君"对应的下句是"谁有不平事?"。

( )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选自《山行》。

( )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杜甫的一首诗,诗名是《过华清宫》(其
一)。

( )
5."停车坐受枫林晚"的下句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 )
二.选择(把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5分)
1."此花开尽更无花"中的"更"的意思是( )
A.更改
B.更加
C.更好
D.再
2、"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出自( )
A.《剑客》
B.《山行》
C.《菊花》D《清明》
3."长安回望绣成堆"的下句是( )
A.一骑红尘妃子笑
B.山顶千门次第开
C.路上行人欲断魂
D.此花开尽更无花
4.“遍绕西边日渐斜"的上一句是( )
A.不是花中偏受菊
B.此花开尽更无花
C.秋丛绕舍似陶家
D.白云生处有人家
5.《山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哪个季节的喜欢与赞美(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经典国学诵读12练习《增广贤文》及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经典国学诵读12练习《增广贤文》及答案

三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二(一)经典国学再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家中不和邻里欺,邻里不和说是非。

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好学者如蒿如草。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我是小助手日子:时间,时候。

信:信用。

好:做好。

我是小翻译君子喜欢钱财,但都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的。

做好事会有好回报,干坏事会有坏报应。

不是不报应,只是时间还没有到。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事情。

如果想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就会失去更大的东西。

家庭不和睦连邻里都会欺负你,邻里之间不和睦就会经常发生口角。

喜欢学习的人像禾苗稻谷一样都是有用的,不喜欢学习的人就像蒿草一样没有什么用处,只配当柴火来烧。

碰到喝酒的时候就大喝一场,需要唱歌的时候就放开喉咙高歌一曲。

考考你的智慧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句话出自《》。

2.“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这句话和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接近()A.随遇而安B.得过且过C.引吭高歌3.“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就会失去更大的东西。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弘扬传统文化子罕不受玉君子爱财,但是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

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

子罕不接受。

献玉的人说:“把它给琢玉的人看,认为它是宝,所以才冒昧地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作为宝,你把玉石作为宝;如果把它给我,我们两人就都丢失了宝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玉璧,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

”于是,子罕把这块玉石放在自己的乡里,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卖出去后,把钱交给献玉的人,让他富有后才让他返回家乡。

(二)经典国学再现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任他酒价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国学诵读01练习《增广贤文》及答案新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国学诵读01练习《增广贤文》及答案新版

三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一(一)经典国学再现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我是小助手谆谆: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

逢:遇到。

一字值千金:同“一字千金”。

最早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义为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我是小翻译用以前圣贤们的言论,来谆谆教诲你。

广泛搜集押韵的文字汇编成“增广”,让你你见多识广。

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教训,来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没有古代就没有现在。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会别人的感受。

酒要与了解自己的人去喝,诗要向懂得的人去说。

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

离水近能了解鱼的情况,常在山中能分辨各种鸟的声音。

运气不好时金子可能变成铁,运气到来时铁也可能变成金。

读书只有下苦工夫,才会有文辞精妙、一字千金的文章。

考考你的智慧1.打仗时,要想打败敌方,要做到什么?从选文中找出四个字来回答。

2.“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这句话强调了的作用。

3.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弘扬传统文化宋太宗读书现在是古代的延续,我们借鉴古人的经验,处理现在的事情。

宋朝的皇帝宋太宗特别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史书,以使自己能从书中了解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道理,指导自己处理国事。

宋太宗一直每天坚持读书,从不间断。

当时,宋太宗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卷》。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本巨著完成后,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到三卷,有时政务太忙未能读完,次日定要抽空补上。

一年内他就把厚厚的一本《太平总类》读完了。

宋太宗曾有言:“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意思是:我喜欢读书,从书中我能得到许多乐趣,益处多多,我并不觉得劳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经典诵读练习题答案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2、《独望》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司图空.3、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4、自羲浓;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皇是指、和.5、;.五霸强;七雄出.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7、近乡情更怯;.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出自朝诗人的《》.9、东汉之后;、、三国争夺汉朝的天下.10、“唐高祖;起义师.”中的唐高祖是指.11、;.至孝平;王莽篡.12、“;.;称三王.”其中的三王是指、、.13、;国号商.六百载.14、;.为南朝;都金陵.15、北元魏;分东西.;.16、辽与金;.;宋犹存.17、;.四百年;终于献.18、嬴秦氏;始兼并.;.19、周武王;始诛纣.;.20、王朝的每一代帝王都把王位直接传给儿子1、昔去雪如花; .雪如花指花似雪指 .2、此地别燕丹; .昔时人已没; .这是一首著名的3、山中相送罢;;这首诗的题目是4、至元兴; .有宋世; .并中国;5、明太祖; .传建文; .迁北京6、读史者; .通古今; .口而诵;朝于斯; .朝指;夕指 .7、;师项橐. ;尚勤学. ;读鲁论. ;学且勤.8、牧竖持蓑笠; .9、牧童见客拜; .昼日驱牛归;10、牧童归去横牛背; .这首诗的作者是11、披蒲编; .彼无书; .12、如囊萤; .家虽贫; .13、如负薪;如挂角. ; .14、苏老泉;二十七. ; .15、彼既成; .尔小生;.告诉我们应该16、莹八岁; .泌七岁; .17、彼颖悟;人称奇. ; .18、我们应该学习孙敬和苏秦的和19、《牧童》的作者是代的诗人 .20、北宋文学家;二十七岁才开始下定决心;努力读书.选择题1、《绝句二首》中“今春看又过”中“看”的意思是()A、看见B、眼看着C、看一看2、《独望》的作者是唐朝的()A、李白B、杜甫C、司空图3、《独望》中“黄花入麦稀”中“黄花”的指的是()A、菜花B、黄色的花C、小黄花4、《出郊》的作者杨慎是()朝的.A、唐朝B、明朝C、宋朝5、《独望》中“绿树连村暗”中“暗”的指的是()A、阴暗B、绿树荫浓C、偷偷的6、《出郊》中“高田如楼梯”中“高田”的指的是()A、山上的梯田B、高高的田地C、在高处的地7、《出郊》中“点破秧针绿”中“秧针”的指的是()A、细细的针B、水稻的幼苗C、一种草8、《出郊》这首诗写的是()季郊外的景色.A、春B、夏C、秋9、“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中“三皇”指的是()A、王羲之、神农、皇上B、伏羲、农民、皇帝C、伏羲、神农、皇帝10、“唐有虞;号二帝”中“二帝”指的是()A、尧、禹B、尧、舜C、舜、禹11、“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被称为()A、三皇B、三帝C、三王1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中“五霸”指的是()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A、齐桓公、晋文公B、齐桓公、周武王C、周武王、晋文公13、“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中“七雄”指的是()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A、齐国、楚国、燕国B、齐国、楚国、宋国C、齐国、鲁国、燕国14、“高祖兴;汉建业”中“高祖”指的是汉高祖()A、刘邦B、项羽C、秦始皇15、东汉和西汉一共延续了()年.A、300B、400C、35016、《赠范晔》这首诗是在()季所写.A、春B、夏C、秋17、《赠范晔》中“折梅逢驿使”中“驿使”指的是()A、驿站的人B、送信的人C、骑马的人18、《渡汉江》的作者是唐朝的()A、李白B、宋之问C、司空图19、《渡汉江》中“不敢问来人”中“来人”的指的是()A、对面走过来的人B、外面来的人C、从家乡来的人20、《杂诗》的作者是().A、李白B、杜甫C、王维21、《杂诗》中“君自故乡来”中“君”的指的是()A、君子B、有文化的人C、您22、《杂诗》中“寒梅著花未”中“著花”的指的是()A、开花B、有名的花C、落23《三字经》中“三国”的指的是()A、奇、鲁、赵B、魏、蜀、吴C、唐、元、明24、结束三国鼎立格局;统一中国的是()王朝.A、宋B、夏C、晋25、“南朝”包含几个朝代()A、5B、3C、426、“唐高祖”是()A、李渊B、李白C、李世民27、唐朝皇帝一共传了()代.A、17B、20C、2428、“五代”分别指的是()后晋、后汉和后周.A、后秦、后梁B、后梁、后唐C、后唐、后隋29、宋朝一共有()代皇帝.A、18B、20C、2330、宋朝和金国联手消灭了()A、唐朝B、隋朝C、辽国1、《绝句二首》中“今春看又过”中“看”的意思是()A、看见B、眼看着C、看一看2、《独望》的作者是唐朝的()A、李白B、杜甫C、司空图3、《独望》中“黄花入麦稀”中“黄花”的指的是()A、菜花B、黄色的花C、小黄花4、《出郊》的作者杨慎是()朝的.A、唐朝B、明朝C、宋朝5、《独望》中“绿树连村暗”中“暗”的指的是()A、阴暗B、绿树荫浓C、偷偷的6、《出郊》中“高田如楼梯”中“高田”的指的是()A、山上的梯田B、高高的田地C、在高处的地7、《出郊》中“点破秧针绿”中“秧针”的指的是()A、细细的针B、水稻的幼苗C、一种草8、《出郊》这首诗写的是()季郊外的景色.A、春B、夏C、秋9、“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中“三皇”指的是()A、王羲之、神农、皇上B、伏羲、农民、皇帝C、伏羲、神农、皇帝10、“唐有虞;号二帝”中“二帝”指的是()A、尧、禹B、尧、舜C、舜、禹11、“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被称为()A、三皇B、三帝C、三王1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中“五霸”指的是()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A、齐桓公、晋文公B、齐桓公、周武王C、周武王、晋文公13、“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中“七雄”指的是()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A、齐国、楚国、燕国B、齐国、楚国、宋国C、齐国、鲁国、燕国14、“高祖兴;汉建业”中“高祖”指的是汉高祖()A、刘邦B、项羽C、秦始皇15、东汉和西汉一共延续了()年.A、300B、400C、35016、《赠范晔》这首诗是在()季所写.A、春B、夏C、秋17、《赠范晔》中“折梅逢驿使”中“驿使”指的是()A、驿站的人B、送信的人C、骑马的人18、《渡汉江》的作者是唐朝的()A、李白B、宋之问C、司空图19、《渡汉江》中“不敢问来人”中“来人”的指的是()A、对面走过来的人B、外面来的人C、从家乡来的人20、《杂诗》的作者是().A、李白B、杜甫C、王维21、《杂诗》中“君自故乡来”中“君”的指的是()A、君子B、有文化的人C、您22、《杂诗》中“寒梅著花未”中“著花”的指的是()A、开花B、有名的花C、落23《三字经》中“三国”的指的是()A、奇、鲁、赵B、魏、蜀、吴C、唐、元、明24、结束三国鼎立格局;统一中国的是()王朝.A、宋B、夏C、晋25、“南朝”包含几个朝代()A、5B、3C、426、“唐高祖”是()A、李渊B、李白C、李世民27、唐朝皇帝一共传了()代.A、17B、20C、2428、“五代”分别指的是()后晋、后汉和后周.A、后秦、后梁B、后梁、后唐C、后唐、后隋29、宋朝一共有()代皇帝.A、18B、20C、2330、宋朝和金国联手消灭了()A、唐朝B、隋朝C、辽国三、四单元选择题:1、《别诗》中的“洛阳城东西;常作经时别”经时..是指()A、经常B、经过时C、经历的时间很长D、一个时刻2、《别诗》“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中描写了两个季节分别是()A、春、夏B、秋、冬C、春、冬D、秋、冬3、《于易水送人一别》作者是()A、(唐)骆宾王B、(唐)李白C、(明)杨慎D、(唐)杜甫4、《于易水送人一别》这是一首描写()的诗A、送别诗B、山水田园诗C、边塞诗D、咏物诗5、《山中送别》一诗中“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中的“柴扉”是指()A、柴火B、柴门C、森林D、人名6、《山中送别》中的“王孙”是什么意思()A、叫王孙的人B、贵族子孙C、国王和臣民D、姓王的孙子7、“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后一句是什么()A、煤山逝B、久亲师C、十二世D、兼戎狄8、“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中哪个朝代统一了中国()A、春秋B、战国C、元D、金9、“明太祖”是谁()A、朱元璋B、周武王C、新觉罗努尔哈赤D、嬴政10、明太祖;久亲师;();方四祀.A、迁北京B、永乐嗣C、传建文D、煤山逝11、明朝一共有()位皇帝.A、15B、16C17、D、1812、朱元璋去逝后把帝位传给了谁()A、朱允炆B、朱棣C、朱由检D、李自成13、();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A、由康雍;B、历乾嘉;C、民安富;D、清太祖14、“清太祖”是()A、朱元璋B、周武王C、努尔哈赤D、嬴政15、‘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中清世祖顺治统一了全国;传了()代帝王;清王朝结束16、‘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中的实录是()A、记录B、事实C、是常活动和历史大事的如实记载D、历史大事17、我们在读史书时有三点分别是()A、开口、用心、专一B、动手、动口、动头C、动脑、动手、动口D、用眼;用心;动手18、口而诵;心而惟.();夕于斯A、朝于斯B、考实录.C、通古今;D、若亲目19、“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中的仲尼是()A、孔子B、僧人C、老子D、墨子20、“赵中令;读鲁论;”.中的“中令”是()A、人名B、官职C、命令21、赵中令;读鲁论;();学且勤A、彼既仕B、师项橐;C、古圣贤;D、尚勤学22、《牧童》的作者是()A、刘驾B、崔道融C、雷震D、柳宗元23、《牧竖》中耕却傍溪田中‘傍’的含义()A、傍晚B、靠近C、陪伴D、依靠24、通过《村晚》我们看到了()A、山村的美丽清早景象B、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C、描写的是盛夏.25、头悬梁;是写()的故事A、车胤B、孙敬C、朱买臣D、李密26、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中()借萤火虫来看书.A、车胤B、孙康C、朱买臣D、李密27、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把书借来抄在编起来的蒲草上.A、路温舒B、公孙弘C、孙敬D、苏秦28、《村晚》第三句是()A、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B、山衔落日浸寒漪(yī)C、短笛无腔信口吹D、牧童归去横牛背29、“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这句话中说明什么道理()A、让我们懂礼貌B、让们刻苦学习C、让我们早点觉悟;及早学习D、让我们热爱读书30、“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碁”中“泌”是()A、祖莹B、李泌C、梁灏D、赵中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