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机制详解
毒性机制PPT课件
17 January 2021
22
苯并(a)芘[benzo (a) pyrene,BaP]
P-450
7,8-环氧苯并(a)芘 7,8-二羟-BaP
环氧化物水解 酶
7,8-二羟基-9,10-环氧BaP
(终致癌物)
17 January 2021
23
硫氰酸酶催化的氰化物生成硫氰酸是较特殊的亲 核剂解毒机制。
17 January 2021
32
解毒
(4) 自由基的解毒:
机体虽有多种途径产生自由基,但并不是自由基 产生即对机体有损害作用。自由基产生只有超过抗 氧化能力或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时,才会造成损害 作用。这是因为机体有相应的防御系统,包括非酶 性和酶性抗氧化系统。
19
概念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外源化学物可直接与内
源性靶分子反应并造成机体损害时的化学形态。
(1)原化学物
(2)代谢物
(3)活性氧、活性氮 (4)内源性分子
间接毒物 是指需要经过代谢转化才能发挥毒性作用的
物质,经活化可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特性,从而改 变机体的微环境结构,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17 January 2021
34
解毒
(4) 自由基的解毒:
非酶性抗氧化系统
在生物体系中广泛分布着许多小分子,它们能通过 非酶促反应而清除氧自由基。例如,维生素C、维生 素E、GSH、尿酸、牛磺酸和次牛磺酸等。
谷胱苷肽(GSH) 参与GSH-Px的作用,使过氧化物还原
为H2O和氧化型谷胱苷肽(GSSG)。
17 January 2021
33
解毒
药物毒性机制与安全性评估技术
药物毒性机制与安全性评估技术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药物安全性的关注,药物毒性机制与安全性评估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就药物毒性机制和安全性评估技术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药物毒性机制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了解药物毒性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药物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通常发生在药物的高剂量短期应用过程中,而慢性毒性则是长期暴露于药物下引起的毒性反应。
药物毒性机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
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动物实验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和猴子等。
通过给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观察其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和毒性反应,可以初步了解药物的毒性机制。
此外,细胞实验模型和体外试验也是研究药物毒性机制的常用方法。
通过将药物与体外培养的细胞或组织接触,观察其对细胞的影响,可以揭示药物的毒性机制。
然而,药物毒性机制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动物实验模型虽然可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作用,但由于物种间的差异性,其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人体的反应。
其次,细胞实验模型虽然可以更加具体地研究药物对细胞的影响,但仍然无法完全模拟人体的复杂生物环境。
因此,开发更加准确的研究方法和模型是解决药物毒性机制问题的关键。
第二部分:安全性评估技术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是药物研发和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药物的毒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可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性评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急性毒性评价:通过动物实验检测药物在短期高剂量应用下的急性毒性反应,确定药物的安全用量范围。
2. 慢性毒性评价:通过长期给予动物药物,观察其慢性毒性反应,包括对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的影响。
3. 遗传毒性评价: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研究药物对基因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引发突变等遗传损伤。
4.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考虑到患者常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毒性作用的机制
毒性作用的机制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毒性作用的机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毒性作用指的是某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引起疾病、损害器官功能甚至致命。
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过程,从而为毒性防治、药物开发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毒性作用的分类毒性作用可以根据其机制分类为以下几类:1.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在短时间内的大剂量暴露导致的毒性反应。
这种毒性通常表现为立即的、明显的毒性症状,甚至会导致中毒或死亡。
2. 亚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的低剂量、重复性暴露导致的毒性反应。
这种毒性症状通常不立即显现,但会在较长时间内逐渐积累,最终导致慢性中毒。
3. 亚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是一种介于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之间的毒性反应类型,通常表现为较长时间内的中等剂量暴露导致的毒性症状,有时症状可能会在暴露停止后继续存在。
4. 慢性毒性慢性毒性是指毒物在长期暴露下引起的毒性反应。
这种毒性通常表现为慢性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其症状可能会在暴露停止后仍持续存在。
毒性作用的机制毒性作用的机制主要涉及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下是毒性作用的几个主要机制:1. 吸收毒物通常通过皮肤接触、口服、吸入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在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生物膜的阻挡或促进,影响毒物的暴露水平。
2. 分布被吸收的毒物会在体内通过循环系统传播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在不同的生理环境下发挥作用,导致毒物的分布不均匀,进而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
3. 代谢在生物体内,毒物可能会经过代谢作用产生代谢产物,有些代谢产物可能比毒物本身更具有毒性,加重毒性作用;而有些代谢产物也可能被身体排出,减轻毒性作用。
4. 排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经过肾脏、肝脏、肺、皮肤等排泄途径被体外排出,排泄的速度和途径也会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暴露水平和毒性作用程度。
结语毒性作用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机制,为毒性防治、药物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毒性机制与毒性评价研究
药物毒性机制与毒性评价研究药物的毒性机制以及毒性评价研究是现代药物研发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了解药物的毒性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药物毒性机制和毒性评价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毒性机制药物的毒性机制指的是药物在体内发挥毒性作用的原理和途径。
药物毒性机制的研究对于药物的设计、开发和治疗中的安全性评价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毒性机制:1. 代谢毒性: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毒性。
例如,一些药物在肝脏经过氧化代谢后产生的亲电性代谢产物易于与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导致细胞损伤。
2. 肝毒性:许多药物在体内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肝毒性通常与药物代谢有关,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脏中蓄积,引发肝细胞损伤。
3. 心脏毒性:某些药物可能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心脏功能异常。
心脏毒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药物对心肌、心血管系统以及电生理功能的直接作用有关。
4. 神经毒性:一些药物可以直接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细胞损伤或功能异常。
神经毒性通常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如头晕、嗜睡、震颤等症状。
二、药物毒性评价研究药物毒性评价研究是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来评估药物的毒性程度和潜在风险。
常见的药物毒性评价研究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1.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是通过使用细胞模型或人工合成的组织模型来评价药物的毒性。
体外试验可以较快地获得初步的毒性信息,并对原理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常见的体外试验方法有细胞毒性实验、基因毒性实验等。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通过给动物以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动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从而评估药物的毒性。
动物实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药物的毒性机制和潜在风险。
常见的动物实验模型有小鼠、大鼠、猴子等。
3.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通过招募志愿者或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临床试验可以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毒性反应和安全性。
药物毒性机制与毒性评估技术
药物毒性机制与毒性评估技术药物毒性机制指的是药物在机体内引起毒性反应的具体原因和过程,了解药物的毒性机制对于保护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毒性评估技术则是通过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对药物毒性进行评估与监测的科学技术。
本文将详细探讨药物毒性机制以及常见的毒性评估技术。
一、药物毒性机制1. 细胞毒性机制细胞毒性指药物作用下引起细胞死亡或异常功能的情况。
药物可通过直接损伤细胞膜、抑制细胞代谢、破坏细胞器等方式产生细胞毒性。
例如,部分药物会导致细胞内氧化应激,引发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对细胞膜、DNA和蛋白质等分子结构造成损伤,导致细胞毒性。
2. 肝毒性机制肝脏是药物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也是药物毒性的主要靶点之一。
药物在肝脏发生代谢反应时,可能生成一些具有毒性的代谢产物,如氧化产物、代谢酶中间产物等。
这些代谢产物对肝脏细胞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导致肝毒性。
此外,某些药物还可抑制肝脏的解毒酶系统,使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增加肝脏受损的风险。
3. 心脏毒性机制一些药物在治疗效果的同时,可能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心脏毒性。
例如,某些抗癌药物可抑制心肌细胞的合成和修复,导致心肌损伤;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等。
4. 神经毒性机制神经系统是药物毒性的另一个重要靶点。
一些药物可通过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或作用,导致神经元功能异常。
例如,某些镇静催眠药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导致嗜睡或昏迷;某些药物可干扰神经元细胞内的电位稳定性,引发癫痫发作。
二、毒性评估技术1. 体内毒性评估技术体内毒性评估技术是通过实验动物模型或人体志愿者进行的药物毒性评估方法。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药物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剂量-反应关系曲线、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等。
2. 体外毒性评估技术体外毒性评估技术是在离体条件下进行的药物毒性评估方法。
常用的体外毒性评估方法包括细胞毒性实验、酶活性分析、细胞色素P450酶耐受性评估等。
第四章毒性机制详解
7
3、生理性毒作用
(1)影响机体代谢过程:
①致干肝扰糖糖元元量的减合少成,或并分损解害:肝例细如胞,线CC粒l4体抑,制障糖碍元三转羧移酸酶循,环导, 影响糖的氧化和产能。金属有机物可阻碍脑组织中葡萄糖 的氧化。
②脂引蛋起白脂减质少代,谢甘障油碍三:酯例堆如积,。CCl4损害肝脏亚细胞结构,使
③干扰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化学物与复制的DNA和RNA共 价结合可引起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严重损害。
3 January 2020
15
②抑制消退作用:指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出现 某一环节或多环节的障碍,致使免疫水平 不同程度地下降。
例如:臭氧、SO2等可损害呼吸器官 的巨噬细胞吞噬力和粘膜纤毛的清除力, 使进入体内的微生物得以迅速增殖。有的 外来化学物可损害淋巴系统,影响T淋巴 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造成免疫抑制, 其后果是机体对微生物感染的易感性提高。
B、特异性抑制酶活性中心:
外来化学物与酶蛋白部分活性中心的功能基团如-SH,OH,-COOH相结合,如果此酶很重要,且无其它旁路可 通,则将造成细胞死亡。
C、抑制辅酶:
外来化学物与酶活性必需的辅助因子竞争酶的作用部位, 阻断酶的正常功能,造成正常代谢的抑制。
3 January 2020
13
(4)损害细胞大分子:
有些毒物作用于细胞遗传物质——核酸,对机体产生致 突变、致癌和致畸等作用。
毒物对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 体畸变。
①基因突变:主要是外来化学物与DNA结合,包括共价结合 和嵌入,使DNA链产生一些变化,形成化学致突变作用。 突变的结果可能是细胞死亡或遗传性状的改变,亦有可能 使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
例如:氟乙酸在体内与乙酰辅酶A作 用生成氟乙酰Co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 氟柠檬酸。后者竞争地抑制乌头酸酶,使 用权柠檬酸不能转变为异柠檬酸而使三羧 酸循环受阻,造成心脏和CNS损害。
细菌的毒性机制和其生态学意义研究
细菌的毒性机制和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体积小、繁殖能力强、数量庞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细菌在地球上的生命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分解死物质,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消化食物,同时也会对其他生命体产生毒害作用。
本文将分析细菌的毒性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
一、细菌的毒性机制细菌的毒性主要是由其产生的毒素引起的。
细菌的毒素是一种生物活性分子,通常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如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杀死细胞、影响细胞代谢等。
细菌的毒素可以分为两类:内毒素和外毒素。
1.内毒素内毒素也叫内源性毒素或内毒菌素,是细菌细胞壁的一部分。
当这些细菌死亡后,内毒素会释放出来,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炎症反应,例如败血症,因此内毒素也称为内毒素中毒。
内毒素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宿主细胞的炎症反应来达到其目的。
当内毒素暴露在人体内时,会刺激免疫系统的细胞释放促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会引起组织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全身严重的炎症反应。
2.外毒素外毒素是指由某些细菌分泌出来的水溶性蛋白质毒素,它们通常与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饮水有关。
外毒素的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宿主细胞,此过程中会使得细胞容易受到破坏,甚至导致宿主细胞死亡。
外毒素主要的作用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破坏宿主细胞膜,甚至摧毁完好的细胞组织。
第二种方式是阻止蛋白质合成,抑制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过程。
第三种方式是干扰细胞信号传导途径,这会使得细胞无法正常地响应外界刺激。
二、细菌毒性的生态学意义细菌的毒性对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细菌毒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细菌的毒性可以通过影响这些关系,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多种影响。
例如,细菌的毒性可以促进一些物种的灭绝和其他物种的暴发增长,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2.细菌毒素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尽管细菌的毒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但是利用细菌毒素进行生态保护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毒性作用机理有哪些
毒性作用机理有哪些
毒性作用机理指的是毒素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具体方式和过程。
毒素的作用机理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细胞膜损伤
某些毒素具有破坏细胞膜的作用,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并最终导致细胞溶解或死亡。
这种机制通常会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细胞内代谢失调等问题。
2. DNA损伤
一些毒素可以直接干扰细胞DNA的稳定性,导致 DNA 损伤。
这会影响细胞的复制和修复过程,最终可能导致细胞死亡或突变。
3. 蛋白质修饰
某些毒素可以与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激活或抑制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这种方式会影响蛋白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异常。
4. 抗氧化能力降低
一些毒素可能会导致体内氧化应激增加,破坏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进而损害细胞结构和功能。
这种机制会引发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5. 代谢亚健康
毒素可以影响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干扰细胞内各种代谢途径的正常运转,最终导致代谢紊乱和疾病发生。
结语
毒素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毒素可能采用不同的作用方式。
了解毒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中毒事件。
在使用化学品或食品时,应当注重毒素的潜在危害,以避免不必要的危害发生。
毒物在生物体内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毒物在生物体内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毒物是指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来自于自然界,也可以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品。
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损害细胞和组织、影响代谢和调节等方面。
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毒性作用机制是重要的,可以指导毒物暴露和毒性评价的研究,为毒物的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毒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毒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是其发挥毒性作用的关键环节。
绝大部分毒物在体内需要被代谢成为比毒性更小或者更容易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才能够在生物体内发挥毒性作用。
例如,苯乙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物,其主要毒性来自于代谢产生的环氧化物和醛等中间产物。
抑制毒物代谢的药物和化合物,可以降低毒性和毒品的剂量。
二、毒物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作用毒物对生物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作用是毒性作用的基础。
毒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和途径,最终导致毒害反应。
毒物对细胞的损害主要包括调节膜的通透性、抑制内脏器和器官的功能、干扰细胞的分裂和增殖等。
三、毒物对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的影响毒物作为外源性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影响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来发挥毒性作用。
毒品对高尔基体、内质网等内部细胞结构的调控可以影响蛋白质合成和修饰的过程,导致蛋白质质量和数量的变化。
毒物对代谢途径的影响,如抑制申酸循环、诱导解毒和内生性氧化反应等,也会涉及到能量代谢和调节以及其他机体的功能。
四、毒物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毒物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是其特殊的毒性作用。
毒物的致突变作用是指其直接或间接造成DNA序列变化的能力,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和基因突变,进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分化和功能。
毒物的致癌作用是指其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引发癌症的能力。
很多致癌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会形成致突变物质,因此致癌作用也往往与致突变作用紧密相关。
五、毒物-受体的相互作用毒物-受体的相互作用是毒物在体内施加其毒性作用的重要机制。
毒物在体内会与各种生物化学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包括蛋白质、酶、离子通道、核酸等,进而对其生理功能产生干扰和影响。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的生物学研究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的生物学研究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引起的有害效应或副作用。
药物毒性是药品研发和药品上市后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因为药物毒性对患者的健康是有害的,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药物毒性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需要通过生物学研究来深入了解。
一、药物代谢与毒性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通过一系列反应被转化为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的主要机制包括肝脏的代谢和肠道的代谢。
药物在肝脏中通过药物代谢酶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
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基因型差异会对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产生影响。
药物的毒性与代谢也密切相关。
大多数药物毒性是由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药物代谢过程中的细胞毒性和氧化应激会导致代谢中间体和代谢产物的形成,这些代谢产物如苯酚代谢产物会引起肾脏损伤,非那西汀代谢产物会引起肝毒性等。
因而,关注药物代谢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能够帮助预测和预防药物毒性。
二、药物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与毒性细胞信号通路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调控系统之一,药物调控细胞信号通路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细胞增殖、凋亡、分化、迁移和炎症等。
药物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会对细胞产生多种影响,因而不同的药物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也不同,有些药物的毒性是由于对特定信号通路的影响而引起的。
例如,抗肿瘤药物异环磷酰胺能通过抑制白细胞增殖、减轻免疫反应,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而靶向肿瘤细胞组织因子受体的药物雷帕霉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具有治疗作用。
对于其他一些药物,如氟西汀等,其毒性是由于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影响而导致的,如对神经元的调控,进而影响精神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就是一种严重的药物有害反应,常常是因为这类药物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不明而产生的。
三、药物免疫毒性药物免疫毒性是药物在免疫系统上的不良反应。
药物免疫毒性主要分成两种类型:过敏反应和免疫削弱反应,前者是一种快速发生的过敏反应,后者是由于药物抑制免疫系统而发生的慢性广泛性细胞免疫削弱。
生物毒素的毒性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
生物毒素的毒性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生物毒素是指由生物产生的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包括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植物毒素、动物毒素等。
这些毒素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对毒素的毒性机制和控制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毒素的毒性机制毒素的毒性机制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毒性机制包括毒素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糖等)相互作用,使其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失去功能,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威胁生命。
间接毒性机制包括毒素的代谢产物、引发炎症、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作用,其毒性机制更为复杂。
以破伤风毒素为例,其毒性机制属于直接毒性。
破伤风毒素通过与周围的蛋白质分子发生作用,导致神经短路和痉挛,进而进一步威胁着人体的生命安全。
二、毒素的控制技术毒素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去除三方面的措施。
1. 预防预防是毒素控制的首要手段。
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寻找、培育和应用适用的抗毒素菌株或其他有利生物,以及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以抑制毒素的产生。
例如,农业生产中,通过选育耐病的作物品种、科学合理施肥、充分育苗、控制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既可预防植物毒素的生成,也可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2. 检测毒素检测是毒素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毒素检测可分类为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通过这些检测工具,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毒素的种类和含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毒素检测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从而更好地确保了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3. 去除去除是毒素控制的最终目的。
毒素去除技术与毒素的种类和形式有关,目前常用的毒素去除技术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例如,高温煮沸、辐射杀菌等物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以达到去除毒素的效果;化学方法包括化学中和、氧化、还原等技术,但这些方法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会影响到食品的味道和质量;生物方法是利用酶、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去除毒素。
这种方法在慢性中毒的情况下比较有效。
结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毒素的毒性机制和控制技术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May 2020
10
②抑制作用:
外来化学物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为 常见。例如: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 铅抑制氨基酮戊二酸脱水酶;有机氯化合 物抑制K+-Na+-ATP酶等。
2 May 2020
11
致死性合成:酶可被毒物在体内合成的产物 所抑制,此产物属异常的中间代谢产物, 可阻断正常的中间代谢,造成生物化学损 害,甚至生物死亡,称之。
②脂引蛋起白脂减质少代,谢甘障油碍三:酯例堆如积,。CCl4损害肝脏亚细胞结构,使
③干扰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化学物与复制的DNA和RNA共 价结合可引起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严重损害。
④破坏机体的能量代谢:例如,二硝基酚类农药能使作用物 氧化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二磷酸腺苷(ADP)的磷酸化, 使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作用被解除。
例如:氟乙酸在体内与乙酰辅酶A作 用生成氟乙酰Co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 氟柠檬酸。后者竞争地抑制乌头酸酶,使 用权柠檬酸不能转变为异柠檬酸而使三羧 酸循环受阻,造成心脏和CNS损害。
2 May 2020
12
外来化学物对酶活性的抑制方式:
A、一般性抑制,不具有特异性:
例如,对某些需要特殊金属作为活化剂的酶,对任何能 置换该金属或使该金属失活的物质,都可使该酶灭活。
2 May 2020
8
(2)损害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膜最易受到毒物的损害。
例如,铅离子能使细胞膜的脆性增加,导致 溶血。汞作用于细胞膜的巯基,改变细胞膜的结 构和功能,进而损害整个细胞。麻醉性醚类等亲 脂性物质在细胞膜中蓄积,从而干扰了氧和葡萄 糖转入细胞的过程。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对 低氧和低血糖特别敏感,故最先受到影响。
(3)空气中飘尘吸附有害气体或蒸气造成机体的 危害。
(4)放射性物质对机体的辐射。
2 May 2020
6
2、化学性毒作用
(1)强酸强碱的腐蚀作用。
(2)CO与Hb结合形成碳氧Hb症。破坏血液携O2 功能而造成窒息。
(3)氰化物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含铁辅基 相结合,使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中断,组织细胞不 能摄取和利用氧,造成细胞内窒息。
2 May 2020
15
②抑制消退作用:指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出现 某一环节或多环节的障碍,致使免疫水平 不同程度地下降。
例如:臭氧、SO2等可损害呼吸器官 的巨噬细胞吞噬力和粘膜纤毛的清除力, 使进入体内的微生物得以迅速增殖。有的 外来化学物可损害淋巴系统,影响T淋巴 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造成免疫抑制, 其后果是机体对微生物感染的易感性提高。
②染色体畸变:化学诱变物亦可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即在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上发生变化,引起严重后果。
2 May 2020
14
(5)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外来化学物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兴奋或抑制两 方面的影响,可对机体产生相应的损害。
①兴奋诱导作用:有些化学物可作为半抗原或全 抗原对机体诱发Ag-Ab反应,包括:过敏反应、 溶细胞型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型反 应、细胞免疫或迟发型反应等。它们都以变态反 应为特征,故又称化学致敏作用。引起这种作用 的化学物质为化学致敏原。
第四章 毒 性 机 制
第四章 毒性机制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的增毒与终毒物的形成 第二节 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第三节 细胞功能障碍与毒性
2 May 2020
2
中毒是有毒化学物与机体交互作用, 导致机体的功能或结构产生不良改变的 结果。除与机体自身有关外,主要取决 于化学物暴露的程度与途径。
2 May 2020
B、特异性抑制酶活性中心:
外来化学物与酶蛋白部分活性中心的功能基团如-SH,OH,-COOH相结合,如果此酶很重要,且无其它旁路可 通,则将造成细胞死亡。
C、抑制辅酶:
外来化学物与酶活性必需的辅助因子竞争酶的作用部位, 阻断酶的正常功能,造成正常代谢的抑制。
2 May 2020
13
(4)损害细胞大分子:
(3)干扰酶系统: 酶往往是毒作用的靶分子。外来化合物引起
的中毒反应都要涉及正常酶活性的变化,包括酶 活性的增高和抑制等。
2 May 2020
9
①诱导作用:
苯巴比妥、氯化烃类杀虫剂等到注入大鼠体 内,可使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大量增加,葡 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增高,明显加速外来化学物 的生物转化作用。对一些经代谢转化而“生物活 化”的化学物则使毒性增强。许多脏器或组织受 到外来化学物损伤时,常见到血清中酶活性增高, 例如,肝细胞损伤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 提高;肾小球受损伤时,尿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增 高;肾小管受损时,尿中氨基肽酶活力增高等。
由于它的复杂性,要想正确地、完整地阐明 一个化学物的毒作用机理是比较困难的。但不管 怎样,一个化学物总归有其主要的毒作用机理。
2 May 2020
5
1、物理性毒作用 (1)脂溶性化学物能损伤皮肤的保护层或靶细胞
的脂质生物膜。如接触有机溶剂和两性去污剂后 可发生膜的溶解。
(2)惰性气体(N2、CO2 、甲烷等)被大量吸入 时,可降低肺泡中的氧分压而造成窒息。
(络合剂如氰化物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可去除 金属辅酶如铜和锌而抑制金属依赖性酶。
2 May 2020
7
3、生理性毒作用
(1)影响机体代谢过程:
①致干肝扰糖糖元元量的减合少成,或并分损解害:肝例细如胞,线CC粒l4体抑,制障糖碍元三转羧移酸酶循,环导, 影响糖的氧化和产能。金属有机物可阻碍脑组织中葡萄糖 的氧化。
3
中毒表现多种多样,毒性机制不一。
➢ 与靶分子反应,引起细胞功能失调; ➢ 对生物学环境(微环境)产生有害的影响, 引起分子、细胞器、细胞或器官等不同水平 的功能失调,导致毒效应。
2 May 2020
4
总体把握:
化学物对生物体的原发性毒作用可分为:物 理性毒作用、化学性毒作用和生理性毒作用。
由于不同毒作用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或相互影 响,故对某一化合物来说可能在毒作用发展过程 中,先后或同时有几种中毒机理存在。
有些毒物作用于细胞遗传物质——核酸,对机体产生致 突变、致癌和致畸等作用。
毒物对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 体畸变。
①基因突变:主要是外来化学物与DNA结合,包括共价结合 和嵌入,使DNA链产生一些变化,形成化学致突变作用。 突变的结果可能是细胞死亡或遗传性状的改变,亦有可能 使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