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2.2.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必修]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必修]

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教学设计思路(1)引题:学生通过Internet收集信息及结合课本上的有关火力发电的知识的讲解,让同学们认识到火力发电的能量损耗,为了解决节能环保与能量损耗的矛盾,人们提出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想法。

实现这种想法的装置就是原电池(2)分组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

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出原电池,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⑵理解铜锌原电池的原理及结构,了解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电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流、离子流方向。

2. 过程与方法:(1)研究和总结火力发电的利和弊,视线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向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维模式的转化(2)认识和体会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是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培养效率意识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五、教学方法预习、实验探究、讨论、启发、讲解、练习六、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第3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第3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课题:第3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一、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本单元在第二单元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之后,介绍了另一种能量的转化形式——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本单元内容可以说是对前一单元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又为学生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电化学基础〞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把学生带进“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之中,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及这种转化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发现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并能初步应用原电池原理解释金属腐蚀现象。

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结构;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表达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认识到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相互转化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电解池的反应原理;了解原电池、电解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电解池的构成条件与电极反应;了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分析,理解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运用。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引入】在上课伊始,先请大家观看一个最近网上热传的实验-小马达实验。

【演示】小马达实验(用展台)【教师】是什么使得小马达转动起来的呢?【学生】电池【教师】电池释放的电能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将循着科学家们的足迹,通过实验再一次去探究电池的起源及其工作原理。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完成【实验探究一】,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并根据提示思考、讨论学案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实验、思考、讨论【教师】现在找一位学生代表向大家报告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通过实验,大家共同分析产生如此现象的原因何在。

锌片上为何产生气体?因为锌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来。

铜上无气泡是因为铜与酸不反应。

连接导线后,铜上却有气泡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大家就打个大问号,放在这,先看下一个实验现象。

电流表转动了说明有电流产生。

以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早在1799年就被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捕捉并加以研究,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伏打电池,即原电池。

【板书】一、原电池【教师】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借助学案上的第一个问题。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连接后,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气体最可能是什么?是由什么粒子转化而来?该粒子所得到的电子最可能是谁提供的?【学生回答】气体是氢气,由氢离子转化而来……锌铜用导线相连后,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因为锌失去电子,发生什么反应?氧化还是还原?锌片的周围有许多来不及扩散到溶液中去的锌离子,锌离子对氢离子有排斥作用,使氢离子很难在锌片上直接得到电子。

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入铜片,铜片周围的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

铜片附近溶液的氢离子减少了,锌片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就会向铜片附近游动,硫酸根离子向锌片附近游动。

从而使电极和溶液形成了一个电流回路。

其中锌片是流出电子的一极,铜片是流入电子的一极。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通过进行实验活动,学习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及相关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具体目标如下: 1. 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定义和转化关系; 2. 掌握用铜和锌制作电池的方法; 3. 理解在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 4.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池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三、教学准备教师:电池、铜片、锌片、导线、灯泡、万用表、实验室器材(坩埚、研钵、试管等)学生: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工具(导线剥皮钳、电池夹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回顾并梳理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并通过常见的例子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实验介绍(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要进行的实验活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

说明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并解释每个材料和工具的作用。

3. 实验操作(30分钟)3.1 实验步骤1.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放入坩埚中,并加热至红热状态;2.用研钵将铜片和锌片冷却至室温;3.将铜片和锌片分别用张力适当的导线连接,使它们之间相隔一定距离;4.将与锌片连接的导线的另一端接触灯泡的导线;5.将与铜片连接的导线的另一端接触电池的正极或负极;6.检查实验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7.打开电池开关,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3.2 实验注意事项1.加热铜片和锌片的过程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2.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3.电路连接时要确保导线的接触紧密,避免断开。

4. 数据记录与分析(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让学生思考灯泡亮起的原理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5. 实验讨论与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进一步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制和原理。

人教版化学必修2高一第二学期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和电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2高一第二学期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和电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掌握原电池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本实验2-4和科学探究内容,理解原电池原理和运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过程原电池的形成条件:1),具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有电解质溶液3),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电子产生氢气。

6.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如何?7.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正极、负极发生的反应类型?锌片:Zn-2e==Zn2+ (负极)铜片:2H++2e==H2(正极)习题总结判断正负极合作讨论完成课本P44,第1,2题,并总结如何判断正负极总结:电子流向,流出是负极;电流流向,流出是正极;阳离子往正极移动冒出气泡的电极,是正极;溶解现象的电极,是负极活泼金属或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四、板书设计化学能与转化为电能1.燃煤发电的能量转换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2.原电池(1)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原电池的形成条件:1)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有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总结)(4)正负极的判断:(习题中总结)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首先是明确目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得出学习知识内容,最后是习题的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重以学生为主,想办法让学生积极思考。

多注意知识点的表达,做到简单易懂又简练,使学生学轻松自信地收获知识。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教案标题: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现象,比如电池、燃料电池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知识讲解:1. 介绍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解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和电势差的产生。

3. 介绍常见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和原理,比如电池、燃料电池等。

实验演示:1. 呈现一个简单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演示,比如铜锌电池实验。

2. 解释实验步骤和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和电压等因素。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设计一个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材料、步骤和预期结果。

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实验报告:1.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2. 鼓励学生在报告中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并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误差。

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并讨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总结回顾:1. 总结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强调学生在实验中培养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思考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方向。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2. 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

3. 评估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化学能转为电能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化学能转为电能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共需两个课时,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更是高考的热点。

在本专题教学中,本节课是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丰富和延伸,同时,为后面化学电源的学习作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专题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能够判断所给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书写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诱导、实验探索、现象比较等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突出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和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了解到学生的基本特征如下: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病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学习者为高一学生。

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但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

此外,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接感性的事物接触能较快的接受,而对于较抽象的概念则存在理解模糊或概念不清晰的问题。

对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主要知识点中,构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涉及到较多需要想象的抽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2.2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2.2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在前一节内容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问题,分析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本节内容将学习化学能和电能及电能的应用,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会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关于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

上个学期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逻辑均有较大提升。

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能够在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一些事实材料。

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实验探究,前面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教师利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情景设置、图片、动画模拟等多媒体形式进一步寓教于乐,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探究性课题,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究实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从格林太太的病例分析为例,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然后用一个化学科学家的身份揭露答案,学生恍然大悟,然后把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过的原电池的应用与格林太太的病因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和探究原电池。

一方面,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是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名师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名师教学设计1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从实验中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并形成原电池的概念;(2)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3) 掌握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 能正确判断简单原电池的正负极。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能够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之间的联系;(2) 能够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构成原电池装置的条件;(3) 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认知原电池的现象及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2) 利用微型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以及构成。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难点突破本节课采取基于“三重表征方式”的教学,利用情境、问题、表征方式的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并具有合理的梯度,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

教学准备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多媒体演示课件以及授课宝教具的辅助实验准备:灵敏电流计、石墨棒、铜棒、锌棒、牙签棒、稀硫酸、无水乙醇、导线(带鳄鱼嘴)、烧杯、滤纸片、玻璃片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采用“宏观(创设情境)—微观(问题探究)—符号(辅助图像)”三重表征方式设计教学。

主要从设计出一套可以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的必要性入手分析——能否实现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再从装置的可行性(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分析)出发引出——如何实现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接着借用实验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来完成——如何确保实现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最后研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化学能是如何转变成电能的。

教学过程节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呢?【引出】火力发电本质的深层分析,提出关键是在于将燃烧这种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这是一堂关于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知识。

2.解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学习重点】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解析(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的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学习重难点: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由于涉及抽象的微观粒子,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外,还用了大量的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投影仪、多媒体、实验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情境导入】城市夜景,引出电能。

教师:使用最多的是那种能源?学生:电能教师:电能也叫电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器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它们的工作过程中都要使用电能,电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安全,而且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

(简单介绍:能源的分类。

教师:电能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热能,那么化学能是否也可以转化成电能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

【板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师: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读完,教师强调重点: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

【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发电方式?【投影】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和火力发电图片。

老师:在我国的发电总量构成中,火力发电因原料丰富,价格低廉而占比最大,那么火力是怎么转化为电能的呢?了解一下火力发电的原理。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必修](10)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必修](10)

2.2.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这是一堂关于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知识。

2.解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2.解析(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条件、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及原电池的应用。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的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由于涉及抽象的微观粒子,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外,还用了大量的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投影仪、多媒体、实验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一.火力发电的原理【问题探究1】1.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有几种基本形式?(1)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包括从大型火力发电站到小油机等各种“火力”发电装置.(2)化学能→热能→电能.包括从热电堆到热离子发电装置等各种“热电转换设备”.(3)化学能→电能.即所谓“化学电源”,它是一种把化学能直接转变为低压直流电能的装置,简称电池2、火力发电过程如何?【实验探究1】设计意图:实验探究引出原电池知识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问题探究2】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设计意图: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原理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板书】(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doc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课时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学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与电极反应。

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练习化学实验的基木操作;2、通过反应物Z间电子转移的分析,理解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运用;3、通过对构成原电池条件的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练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木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初步感受其实际生活、生产小的利用价值;3、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牛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等是木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最重要、最基木的内容。

同时,原电池也是高中阶段电化学部分知识的重点Z—,因此学好其概念、原理、组成、构成条件及电极反应是木节课的垂点而由于学生高屮阶段对电化学的学习才刚刚起步,对于微观原理的认识能力尚有欠缺, 故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同时电极反应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学会正确判断并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理清电极反应方程式与总反应方程式Z间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小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自主学习等。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实验仪器及用品:原电池原理装置、电流表、导线、500ml 烧杯、洗瓶、滤纸、小刀。

实验试剂:0. lmol/LlbSOn乙醇、苹果、蒸馆水。

五、学法指导①引导学住掌握观察现象的方法;②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并学会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③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

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二、教学过程【知识回归】【多媒体】展示视频“手机没电以后”(橙子电池给手机充电视频)。

【学生活动】自己组装番茄原电池,体验原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

【教师引导】引入本课内容,展示教学目标【教师展示】多媒体展示第一组实验探究【学生活动】完成下列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思考问题【教师讲解点拨】1、讲解原电池的发现历史,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给予提示:四点提示【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问题1:原电池的定义是什么?问题2:铜锌原电池原理:①Zn 片做什么极,发生什么反应,电极反应式是什么? ②Cu 片做什么极,发生什么反应,电极反应式是什么?③写出电池反应总方程式。

④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是怎样的?⑤溶液中有哪些离子?阴、阳离子移离子的移动方向分别是怎样的?【指定展示】指定同学到黑板展示学案要求内容【学生点评】指定小组派出代表到黑板前点评讲解原电池原理【点评提升】教师点评,点拨讲解【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推理能力,由实验获得理论知识,获取探究的乐趣。

(本部分内容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课上又通过实验验证和小组讨论,因此相信学生能基本讲解清楚)。

【教案】实验活动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案】实验活动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化学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新版)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6月教学目标1.以柠檬电池及铜锌原电池为例,发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并认同其意义,发展能量观及社会责任感;2.通过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分析推理,认识并能总结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初步认识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展宏微结合、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3.基于铜锌原电池初步认识并理解简化的原电池认知模型,能应用模型判断原电池的正误,发展模型认知素养。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原电池的概念、构成要素、原理及其中的能量转化关系;2.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难点:1.原电池构成要素的探究和工作原理的分析;2.原电池概念和模型的建构。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柠檬若干、小刀、锌片、铜片、石墨棒、导线、发光二极管、稀硫酸溶液、电流表流程详细过程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导入—DIY柠檬电池感受水果电池教师:听说水果居然是可以发电的?真的吗?一起来看看呢视频:柠檬水果电池点亮大台灯教师:看来水果确实可以发电,大家想不想动手试一试呢?接下来请大家看到你们桌上的实验器材,分别有柠檬、锌片、铜片、导线、小刀、发光二极管等(强调发光二极管两端长度不一样,如果连接之后发现二极管不亮可以选择调换其连接方向)【活动一】:分小组用柠檬、锌片、铜片、导线、发光二极管等制作水果电池,观察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的现象以水果发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发光二极管亮了,说明了什么?学生:有电流,水果发电了......教师: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呢?资料卡片:金属里面有大量自由电子,它们可以自由移动。

平时金属内自由电子的运动方向杂乱无章,但是接上电池之后,它们就受到了推动力,就会做定向移动,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

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
产生。

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

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

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

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

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见PPT2)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

(见PPT3、4、5)[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见PPT6)
..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介绍】这一现象早在 1799 年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特捕捉到,并加以研
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池,即原电池。

(PPT7、8、9)
[利用多媒体软件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
书写。

(PPT10)
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从较活泼的金
属一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板(或石墨电极),溶液中易得电子的阳离子在不
活泼的金属极板上发生还原反应。

在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石墨电极)为正
极。

上述原电池发生的反应是:
在锌电极(负极):Zn - 2e -= Zn 2+
在铜电极(正极): 2H ++2e
-=H ↑ 2
反应的总方程式 Zn+2H +=Zn 2++H ↑
2
电子流动方向:电子流从原电池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而电流从原电池
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

[设疑]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转化为电能,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
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过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应用。

我们能利用所学知识来帮助我们解释生
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例如熟悉的钢铁腐蚀。

[讨论]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介绍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见 PPT20)。

[过渡]还可利用原电池原理来制备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包括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我们手机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

(PPT21)
[简单介绍]常见电池的工作原理(PPT22、23、24)
[小结]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需要有两个相连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一般来说,相对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为正极。

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问题解决](见PPT25)
[作业]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PPT26)
实验准备:水果(柠檬、番茄、桔子、葡萄或其它水果)、金属(铁丝、
铜丝、锌片或铝片)、石墨电极、电铃、灯泡、微安电流计、导线若干、小刀、pH试纸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自备的水果、金属片制作电池,用微安电流计或耳机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比较电流的大小。

若用小刀切开水果,使两个极板分离,观察电流是否消失,将水果重新合拢是否又产生电流?探究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