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脉 礼 赞(张氏柱国堂族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脉礼赞(张氏柱国堂族史)

-----柱国堂铁炉张氏宗谱七修圆谱纪实片解说词

第一部分张姓概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漫长而斑斓的历史进程中,姓氏作为血脉延续的标志,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绝。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不断地丰富姓氏文化,创造了数不胜数的姓氏。然而,由于岁月的涤荡,大部分姓氏随着历史的变迁已经不知所踪,而张姓却以其庞大的支系遍布于中华大地,繁衍生息,传承血脉。

起源于传说时代的张姓,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姓氏,现成为遍布全球的泱泱大族。查阅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为中国第三大姓。

英贤昭万世,族史永流芳。从古至今,张氏一族精英辈出,人才济济,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一长串持续不断,扎实稳健的巨人足迹,在各个领域涌现了无数优秀代表人物。古代有外交家张骞,科学家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名将张飞,诗书家张旭,政治家张九龄,道家创始人张道陵,近代有抗日名将张学良,当代有太空探险家美籍华人张福林,电影大师张艺谋等等。他们凭借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甚至以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坚毅而顽强地描绘家族神奇壮丽的拓荒蓝图,书写着播迁繁衍的辉煌史诗。

第二部分柱国堂溯源

柱国堂是张姓大家族几千年延续派衍而形成的无数张姓族群的一支。《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因姓张氏。

乘总序记载:柱国堂鼻祖张钦是汉留侯张良之后,而张良源出黄帝嫡孙弓正挥公。张钦祖居山西太原,后魏时先祖因任清州刺史,而迁居清河。

由于年代烟远,加上编断简蠹,以上记载的情况缺乏古文献或文物佐证,似有传写讹谬之误疑。而自唐末历今,柱国堂家乘诸序详明,无谕攀附,源流井井,了然可信。

翻开泛黄的家谱,一部源远流长的张氏柱国堂家族史渐渐清晰,而串起这段家族史的众多人文故事以及底蕴深厚的家族文化,更会勾起族人无限的遐思。

唐昭宗年间,江西吉州刺史彭玕举兵叛唐,负固于彭蠡、会稽地区。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山东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人氏,唐末进士,兵部侍郎张钦(名应宿,字汉弼)承昭讨逆,领清远军节度使,率部与彭玕决战于吉水一带。两战之后,彭玕败逃,张钦挥兵追击至永新境内,再败敌于枫冈,彭玕遂投靠湖南叛将马殷。马殷觊觎江南,令彭玕退守茶陵高垅,并遣部将谭玄增援彭玕,伺机反扑永新而通道江南。张钦屯兵胜业乡(今江西宁冈县),镇监永新,与之对峙。两年后,张钦施反间计,使马殷反叛集团分裂,再无力攻击江西,江西局面得到稳定。张钦因平叛有功,诏封为“开国男上柱国平陆侯”,

举家留居江西永新定里。约公元906年,张钦卒于任上,与原配合葬于井冈山市葛田乡树背村金鳌山。朝廷褒奖张钦的忠义功业,赐谥号“德广”。后裔感钦公功高德广,立堂号为“柱国堂”,尊钦公为“柱国堂一世祖”。

张钦生有忞、悫、愿、忠、恕5子,分别卜基立业,派衍五大脉系。三子张愿,荫授“朝议大夫”,逢五季之乱,隐居永新东门中州不仕,成为柱国堂“东里张氏”开基祖。

国堂耕读传家,以诗书名世。后嗣文才武略,衣冠济美,贤俊豪杰,代不乏人。南渡之初,家族最为显盛,人丁兴旺,分传八十一房,以诗书显科、文章入仕者极多,簪缨相继,第宅栉比,阡陌纵横,楼榭相望,蔚为吉州乡邑之望族。

柱国堂崇尚忠贞礼义。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宋军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文武官员纷纷出逃、叛变,朝廷下诏各地组织兵马勤王。家祖“学士院检阅”张坦(字履翁)毅然回乡,号倡乡邻张、谭、颜等大族倾男充丁,组建抗元乡军,在吉州地区抗元勤王。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张坦闻信国公文天祥率王师由梅州出兵江西,得于都大捷后,又以偏师进攻吉州,便率柱国堂乡军族丁向投元叛军刘槃部发动猛烈进攻,以牵制敌人,接应王师。不料王师攻势受挫,文天祥兵败退至盾州。失去王师接应的乡军被元军团团包围,只好固守禾川以待势变。元军派刘槃城下劝降,张坦仗剑骂贼,宁为玉碎。元军劝降不成,老羞成怒,强力攻城。族丁虽然英勇,杀敌无数,但孤军难敌元军兵锋,几番血战之后,禾川城破,张坦和全体族丁以身殉国。

刘槃叛军和元军为泄禾川之恨,对柱国堂进行惨绝人寰的报复,八十一房顿成人间地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残垣颓瓦,满目疮痍,男女老幼几乎一门同难,东里张氏仅有张广翁等数人偷存性命于榛莽。

张古有男三千壮,禾川一战尽忠魂。

最是长恨贼未灭,庭前子规夜哭人。

柱国堂宗祠和谱牒尽毁于这次浩劫,幸存族人虽然竭力修葺、纂辑,仍失考诸多,遗恨千古。柱国堂子孙因此痛恨元朝,誓不与之合作,终元之世,鲜有入科显仕者。

直至元朝末期,至正辛巳年,公元1341年,柱国堂才有东里张氏脉系16世祖张子美登科元进士,仕任湖广总督。张子美的独子张魁辅于公元1362年,十六岁时,接踵元进士,明洪武年间仕任茶陵知州。魁辅于公元1388年生独子张文德,明洪武辛未年,公元1391年,魁辅卒于任上,葬于茶陵月形。魁辅逝世时,文德只有三岁,正逢腊月寒天,且永新东里至茶陵路途遥远难行,夫人徐氏因而未能携子奔丧。徐氏为此遗憾耿耿。

18世祖文德,天性纯孝,通习经史,虽登科甲,官任给事中,但他不恋爵秩,廉洁旷达,中年致仕后,恣情于田园山水。当文德公游历至其父亲曾任职的茶陵县时,被西乡广修塘的秀山茂林,清溪流泉和淳朴的民风打动,便产生了定居于此的念头,并告之于母亲。徐氏夙有与夫合葬心愿,听儿子这一说,欣然决计从江西永新东门中州举家迁居于茶陵广修塘。

第三部分铁炉开基

文德公卜居广修塘后,因子姓殷繁居处稠密,子孙遂以武功山下的铁炉下为中心逐渐环迁析居,形成柱国堂新的支流。后裔建祠堂于铁炉,尊文德公为铁炉张氏肇祖。

铁炉是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武功山佳山丽水的造化让张氏家门再度焕发华光,满庭书香,儒风盈轩。文德公生有四子:志荣、志清、志富、志贵,全都秉承家祖笔墨遗风学业有成,相继出官入仕,各自辟基立业。

长子志荣(1409-1457),始任陕西咸阳知县,后升任福建兴化府尹。志荣从广修塘迁往海潭,继而在明正统年间(1436-1449),迁于铁炉下创基拓业,生仲贤。仲贤生儿子法渊(1463-1538)、法衡(1468-1536)。

法渊生以宸、以文、以正三子。以正无子传后。

以宸为长房祖,生六子,只有一子显富子孙传后。长房传至35世本祯时无子,为延续香火,光绪年间,招安仁县灵官镇青路村荷树下二房本文次子渊禄为继,渊禄过继后没有定居铁炉下,仍然留居荷树下。

以文为二房祖,生显华、显相。二房子孙繁旺,因祖居地地偏人稠,后嗣渐渐分而迁徙:26世祖崇孔(1574-1637)于明崇祯年间迁徙到安仁县灵官镇青路村荷树下。28世祖尚莲(1665-1731)迁居安仁县牌楼乡甘棠村竹山组石下垄。29世祖德攻(1693-1779)迁居安仁县牌楼乡松林村长子塘。29世祖德致(1699-1748)徙居安仁江东仙坪上(族谱如此记载,据笔者推测可能是承坪乡河东村,有待考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