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概述PPT(49张)

合集下载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设计的研究内容已从传统的三元素 即功能、技术、形式拓展到第四元素— 环境科学
2 、导论

建筑流派或思潮:


以风格考虑为首者有“工艺美术”和“新艺术”两次典型的设计运动; 以形式考虑为首者有“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等典型的设计运动; 以技术考虑为首者有“芝加哥学派”以及所谓的“高技派”等等。在 当代, 以环境考虑为首引发了“绿色设计”的建筑思潮。
•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具有物质实体的生活环境,它既需 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求,也需满足人们审美的欣赏。因 此,它也是通过物质实体来表现空间变化与组合的一种图形 艺术。建筑形象常常是通过建筑环境的布局;建筑群体的组 合;建筑物的立面造型、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内外装饰, 以及建筑材料所表现的色彩、质地、肌理、光影等多方面的 处理,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本质是为人类提供符合人 们各种行为活动所需的各种使用空间。 • 古今中外,历来的古典美学家都将建筑列为艺术部类(即建 筑、绘画、雕刻合称为三大空间艺术或三大造型艺术)之首。 故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之美
三、公共建筑设计中的若干概念及辩证 关系
1、正确理解“建筑”的含义 a、 什么是建筑? 建筑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其涵盖的内 容非常的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把建筑看 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一定 的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 求。
• 什么是建筑?
2 、导论
工程学
功能性 物理学
经济学
电子学
终极目标 心理学 审美性 艺术美学 色彩学
材料学 构成学 伦理学 民俗学
2 、导论
建筑设计是一种边缘性和交叉性的学科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设计讲义(PPT+105)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设计讲义(PPT+1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成果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全面掌握了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案例中。未来我们将继续提高专业技能,为社会 提供优质的公共建筑设计服务。
展望未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建筑设计面临着更多挑战,如可持续发 展、智能化、无障碍等。我们将紧跟行业前沿,不断创新,为打造更 宜居的城市贡献力量。
绿色材料
选用环保、可再生、低碳排放的 建材, 减少建筑生命周期对环境的 影响。
室内环境设计
营造舒适氛围
室内环境设计要致力于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空间体验。通过合理的采光、色彩搭配和家具布置等,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满足人们的 感官需求。
提升使用体验
关注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出人性化的空间布局和动线流线。确保良好的通风、采光和隔音效果,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感和归属感。
安全管理
制定完善的安全预案,确保建筑物及其 使用者的安全。
节能环保
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对环境的影响。
用户服务
关注使用者需求,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 提升建筑物的公众价值。
成功案例分析一
以苏州园林为例,这个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特色和传 统文化元素。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精细的园景设计和恰当的材料选用,营造出 独特的中国园林风格,为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该项目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 巧妙地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了公共建筑的功能性和 舒适性。
应急消防设备
在关键区域配备消防栓、灭火器等应急消 防设备,为及时扑救提供保障。
节能环保设计
优化能耗
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材料, 最大程 度降低建筑的用水、用电和用气 消耗。
可再生能源

09专题八(《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09专题八(《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b. 垂直方向的组织:
即把不同的流线组织在不同的层上,以垂直方向 把不同流线分开。
如同前述,在车站建筑中将进站流线和出站流线 分别布置于底层和二层;医院建筑中将门诊人流布置 在底层,各病区人流按层组织在其上部;展览建筑中 将展品流线组织在底层,把参观人流组织在二层以上, 等等。 这种垂直方向的流线组织,分工明确,可以简化 平面,对较大型的建筑更为适合。但是它增加了垂直 交通,同时分层布置要考虑荷载及人流量的大小 。 一般讲,总是将荷载大,人流多的部分布置在下,而 将荷载小,人流量少的置于上部。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c. 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流线方式:
即既在平面上划分不同的区域,又按层组 织交通流线,常用于规模较大,流线较复杂的 建筑物中。
流线组织方式的选择一般应根据建筑规模 的大小,基地条件及设计者的构思来决定。 一般中小型公共建筑,人流活动比较简单, 多取水平方向的组织;规模较大,功能要求 比较复杂,基地面积不大,或地形有高差时, 常采用垂直方向的组织或水平和垂直相结合 的流线组织方式。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这种流线组织的灵活性直接影响到建筑布 局及出入口的设置。
以展览建筑为例,各个陈列室相套布置,参观路 线很连贯,但是没有一点灵活性。一但调整某一陈列 室的布置,全馆就不能开放。若采用一个交通枢纽, 把几个陈列室连接起来,参观路线既连贯也具有灵活 性,可中断开放任一个陈列室而不影响其他部分的开 放。此外,也可增加出入口,如北京美术馆,除设主 要入口外,两侧还入了二个辅助入口,除了全馆统一 安排陈列外,三个部分都能独立的开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3、根据功能要求绘制空间组合分析图 要求体现出功能单元的使用与空间组合手法的关系。 成果图纸: 不少于6张3#图纸 手绘、仪器绘制均可,黑白、彩色均可 表达清晰、构图美观。(需附上所选课程设计题目的 首层平面图) 需有一定数量的文字说明。 交稿时间:最后一次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1、低层住宅分类
从居住条件“档次”来看依次为: 低层集合式住宅——“叠加别墅”——聚合式别墅——联排式别墅 (townhouse)——并联式别墅——独立式
(1)低层居住建筑的平面类型 A.——内院式: 四合院式、三合院式、小内院式等。
B.——实体式
(2)低层居住建筑的室内空间特点 A.——室内空间的穿插和渗透 B.——室内外空间的穿插和渗透
1、 按照各种居住的物质功能需求(实)来设计住宅。 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到扩展生活需求,并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 2、 体现和满足居住者的各种精神需求(虚)。
对于很多购买房地产的居住者来说,“感性购买”是导致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3、 追求效率(利益最大化)和学会“浪费”。 该省的地方最大程度地节省;该“浪费”的地方,“浪费”得具有最大价值。 4、居住建筑的外观体现城市特色和文化,与环境协调。
现代城市住宅在设计上的性质
(1)现实性与理想性 ——居住建筑是现实性最强的建筑 ——居住建筑是人寄托了最多情感和梦想的建筑 (2)特色与综合性 ——不能光靠“卖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最高境界是特色与综合性的统一。 (3)时效性与基本性质 ——居住建筑是具有时效性的(与其他建筑类型相比,其时效性往往较强) ——居住建筑的基本性质(生理和心理的休息场所,个性和自由的安全栖息地。) (4)个性与公共审美 ——设计者是公共审美的代表,是对美的猜想,而不是独想和狂想。 ——设计者的任务是在对服务对象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美进行挖掘和探索。 (5)地方性与全球化 ——对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的误解(地方文化不仅仅是“地方形式”)。 ——有价值的个性文化是对全球文化的贡献。
对于很多购买房地产的居住者来说,“感性购买”是导致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公共行政学概述PPT(共 49张)

公共行政学概述PPT(共 49张)
社。 13、沙夫里茨和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3、奥斯特罗姆等人:《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本。
课外阅读:
14、查尔斯·J·福克斯等:《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8、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R·J·斯蒂尔曼编著《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0、R·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12、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
版。 20、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21、C·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22、弗里德利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奥斯本和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4、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25、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本。 26、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27、Sabtier:《政策过程理论》,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二、教材及参考书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五ppt课件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五ppt课件
内外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经济性原则
公共建筑设计应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注重节约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应采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艺术性原则
公共建筑设计应注重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通过独特的造型设计、色彩搭配 以及装饰手法等,营造出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室内外环境。同时,应与周围 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未来公共建筑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感受,创 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运用导向性元素如楼梯、走廊等引导人流; 通过暗示性手法如色彩、灯光等营造特定的 空间氛围。
03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与设 计
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
点、线、面、体
点是造型的基础,线有直 线和曲线之分,面有平面 和曲面之分,体则是三维 的空间造型。
色彩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手 段,通过色彩的对比、调 和、渐变等手法,可以创 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均衡性
均衡是指在造型艺术中通过 调整元素的分布、色彩、质 感等手段,达到视觉上的平 衡和稳定。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造型艺术中的 重要原则,可以通过重复、 渐变、交错等手法创造出动 感和韵律感。
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
抽象手法通过简化的形状、色彩和质感来表现对象的 本质特征;具象手法则通过逼真的描绘来再现对象的
采用自然通风、采光和绿色植物等设计手法,创造舒适、健康的 室内环境。
未来公共建筑的展望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
未来公共建筑将更加注重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应用,实现更高效、 便捷的建筑管理和服务。
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公共建筑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应 用,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2)幻灯片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2)幻灯片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2)幻灯 片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课程介绍〔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介绍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 总论(2课时)
课程性质
2. 建筑的空间构成(4课时)
学时分配
3.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4课时)
教学方式
4. 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4课时)
参考书目
5. 建筑与环境(2课时)
课程介绍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 学时分配 教学方式 参考书目
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原理类系列课程之一, 也是主干理论课之一原。原理类系列课程包括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一)、(二)、居住建筑 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等。
3.《建筑空间的形态·结构·涵义·组合》,刘永德,天津科学 技术出版社。
4.《建筑设计手法》,沈福煦,同济大学出版社。
5.《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赫曼·赫兹伯格,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6.《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赫曼·赫兹伯格,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7.《建筑体验》,[丹麦]S·E·拉斯姆森,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
3.学时分配:共计16学时
4.教学方式:
•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 •布置一个大的课外作业作为考核依据。
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介绍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 学时分配 教学方式 参考书目
5.参考书目:
1.《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托伯特·哈姆林(美),邹德侬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ppt 37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ppt 37页)
(d)在超过8层的高层公共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 往往因电梯部数多,可考虑成组地排列于电梯厅内,一般每组电梯 不超过8部为宜,并应与电梯厅的空间处理相适应。
(e)因电梯本身不需要采光,所以电梯间的位置可以比较灵活。其 位置重要依据交通联系是否便捷来确定的,通常可布置在建筑的中 心地带。当然也可露明装设,形成装饰性强的景观电梯。
3.交通枢纽空间:
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与通道、楼梯等空 间的衔接等,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形式,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 过渡的作用。
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部分,是整个建筑的人流出入汇集的场所,也 是建筑空间处理的重点。
公共建筑门厅出入口部分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要求:
2.垂直交通:
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 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类型:
(1)楼梯: ——直跑楼梯:具有方向单一和贯通空间的特点;
——双跑楼梯:
——三跑楼梯:
——其它类型楼梯:旋转楼梯、剪刀楼梯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基于防火疏散的要求,至少需设置两部楼梯, 根据布局的需要布置在担负人流大致相当的部位上。设置一部楼梯的 要求详见规范。
(2)自动扶梯: ——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中,往往因为人多而集中的特点,常选择具备
连续不断乘载人流的自动扶梯,借以组织人流疏散问题,如百货大 楼、地铁站、铁路旅客站、航空港等。 ——自动扶梯可以单独布置成上行或下行的,也可以布置成上下行并列 的。 ——一般自动扶梯的坡度为30o,单股人流使用的自动扶梯,多采用 810mm的宽度,每小时运送人数约为5000~6000人左右,运行的垂直 方向升高速度为28~38m/min。 ——优点: --具备连续快速疏散大量人流的优越性。 --不需要在建筑顶部安设机房和在底层考虑缓冲坑等,比电梯占用 空间少。 --发生故障时可做一般楼梯使用。 ——但自动扶梯行程速度缓慢,对于年老体弱及携带大件物品者也不够 方便。所以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在安装自动扶梯的同时,仍需考虑 装设电梯或一般性楼梯,作为辅助性的垂直交通工具。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作业( 36页)PPT课件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作业( 36页)PPT课件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
历史沿革
项目横跨西安绕城高速,划分为北区和南区二大部分。
北区为会展核心区,占地约1200亩,布设展览中心、餐饮娱乐、大型商业 超市、商务公寓停车场、物流中心、能源中心等; 南区为配套安置区,用地约2500亩,包括仓储物流基地、展具出租、货柜 箱堆场以及会展总部基地、会展科技产业园、会展旅游中心等。
C1 C2 C3 规划场馆
国际会展中心是一个 正在规划的建筑。
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位 于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 核心区,是一座以承接 当地政府两会、国内及 国际大型会议为主要功 能的地标性建筑。
地标性建筑:整体线 条横平竖直,空间典雅 大方。与陕西电视塔相 呼应。
一、概述及其总平面图

西

A


B1 B2 B3 B4
– 交通网络:该地块坐落在 高速公路和三环边,与跨 区的高速路及机场有着最 方便快捷的联系。西面为 长安南路、北面的现有道 路以及东、南面各宽40m 的两条会展新路保证了各 种交通工具在空间上的互 不干扰,从而保证交通的 有效运行及高效率。
会展
会展业
会展业发源于欧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会展产生是新世 纪 三大无烟产业之一,会展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和城市知名度的 提升、扩大和宣传,是衡量一个区域国际化水准的“标尺”和 国际化都市的“标签”。
西安展览业 西安展览业起步较晚,目前曲江会展中心尚处初始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展览业的逐步对外开放,展览业的丰厚利润 促进了展览业的高速发展,西安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展览公 司的纷纷进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历史沿革
原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位于西安市南郊,有一个 标准场馆,2006年7月,经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共 同决定,将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交由曲江新区管理, 并且组建了新的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进一步扩 大经营场所,规划面积3700亩,总投资60亿元人 民币,在现有西安国际展览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改扩 建,建成5500个国际标准展位,3.5万平方米的国 际会议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图设计:场地变成场所
总图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单体建筑的位置与形态以及群体建筑的组合。 2. 建筑室外场地的布置 3. 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
对于大多数一般类型的场地而言,建筑物的位置与形态是场地内 最重要的组织要素。而对于建筑物的位置与形态组合设计, 建筑的性质与场地特征又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 当建筑处于保护区或建筑控制地带(按照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有 关条例和保护规则,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及其周围一定范 围内划定的需要对有关工程建设行为加以限制的区域或地带) 时,对建筑的高度限制是不难理解的。
2) 当建筑处于居住区内,或比邻于居住区的住宅楼时,建筑的高 度要受到日影响规划的影响,这也是不难理解的。
1) 建设用地边界线 即业主(开放商、建设单位或土地使用者)所取得使用权 的土地边界线。
2) 道路红线 它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是由城市的市政、交通部门来统一建设管理,建筑物的地下 部分或地下室、建筑基础及其地下管线一般不允许突出道路红 线之内。
3)建筑控制线 又称建筑线或建筑红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建筑
2. 用地边界后退 在确定建筑物基底位置时还要考虑到建筑与相邻场地或相邻建筑之间的关
系。为了满足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和日照间距而划定的建筑控制线, 称为后退边界。
a.防火间距是指相邻两栋建筑物之间,保持适应火灾扑救、人员安全 疏散和降低火灾时热辐射的必要间距。也就是指一幢建筑物起火,其 相邻建筑物在热辐射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情况 下,也不会起火的最小安全距离。建筑防火间距一般为消防车能顺利 通行的距离,一般为7米。 高层主体对高层主体13米,高层主体对多层(高层群房)9米,高层群房对 高层群房6米,多层对多层6米。
1. 设计任务书
一般是由建设单位或业主依 据使用计划与意图而提出 (大型建筑项目须经“可行 性研究”后提出),经过审 定和批准而作为设计主要依 据的文件。
项目类型与名称
工业、民用;住宅、公建;商业、办公、文教、娱乐…… 建设规模与标准,使用内容及其面积分配等。
用地概况及城市规划要求等
投资规模建设标准及设计进度等
3) 当建筑处于市中心或区中心的临街位置,或处于步行街两侧的 位置时,建筑的高度同样要考虑街道宽度对它的影响。为了确 保道路日照而对建筑高度的限制称为“斜线控制”。
2)环境条件分析
环境条件分析包括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如,树木植物植被的情况,水 体,山体,整体地形等等,此外基地所处地点气候 条件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 社会人文环境条件分析:如,周围建筑风格,高度; 城市主色调;基地在城市所处的位置等等。
通过作图来把条件转化为总 平面图中的图式条件。
平面限度
即场地平面中最大可建建筑区域的确定。
场地剖面中最大可建建筑容量的确定。
剖面限度
平面限度
建筑用地一半都比较大,但是允许建筑物落座的范围却很小。因 此,整理图式条件的最基本的目的是确定场地内可以盖房子的 范围。这一范围构成了单体建筑的平面限度,它要求单体建筑 的最大长度和最大进深都不得超出这个限定尺寸。平面限度包 括下列边界限制:
式中:
H—前幢房屋女儿墙顶面至地 面高度;
H1—后幢房屋窗台至地面高 度。(根据现行设计规范,一 般H1取值为0.9m, H1>0.9m时仍按照0.9m取值)
D—日照间距
剖面限度
场内建筑物的高度和容最影响着场地空间形态,反映着土地利用 情况,同时,又与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密切相关,因此 是场地设计中重要的因素。
建筑方案设计从拿到任务书,到做出最后效 果图,基本分为四个大步骤,即:
任务分析 资料获取 方案构思 方案深化
4.1.1 任务分析
主要包括:
1)设计要求分析 2)环境条件分析 3)经济技术因素分析
同时也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三大因素
1)设计要求分析
作为建筑方案设计的条件,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 潜在的;有时是明确的、有时又是笼统的。归纳起来 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2014级环境设计专业
第四章 建筑方案设计原理与方法
4.1 建筑方案设计步骤
4.1.1任务分析
① 设计要求分析
• 平面限度 • 剖面限度
② 环境条件分析
• 总图设计——场地变成场所
③ 经济技术分析
4.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资料获取 4.1.3方案构思 4.1.4方案深化
4.1 建筑方案设计步骤
控制线所划定的范围就是可建建筑区域的范围,它的划定主要 考虑如下因素:
1. 道路红线后退 场地与道路红线重合时,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
有时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常常在道路红线以外另定建筑控制线, 这种情况称为红线后退(或后退红线)。
各地规定不同,一般多层退让至少5m,高层退让至少10m。沿城市 快速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20米;沿城市主、次干路的各 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15米;沿城市支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 至少10米;沿建制镇主要道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8米; 沿建制镇一般道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5米;在道路交叉 口的建筑,其后退距离还应当满足道路交通安全视距要求。
业主的主观意图描述
来自国家、地方政府的有关法律、 法规、规范、标准等
2. 公共限制条件
为了保证公共利益以及建筑 场地与其周围土地所有者的 各自利益,场地的开发和建 筑设计必须遵守一定的公共 限制。
任务书中的城市规划部门的要求
建设有关的消防、人防、交通、 环保、市政等主管部门的要求。
3. 图示条件
b. 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或大寒 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日照间距的计算方法: 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正午太阳照到后排房屋底层窗台为依据来 进行计算。日照间距系数图示
日照间距系数=D / H 由此得日照间距应为:D=(H-H1)*日照间距系数;
1. 单体建筑的位置与形态以及群体建筑的组合
总图设计就是要合理的确定场地内的建筑物、道路(广场) 和绿化三者间的空间关系,并进行具体的平面布置。 其中,建筑物是场地功能的主要承载者,建筑物的落 位直接影响到场内其他用地的划分和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