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了解西方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西方法制史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西方法制史的学习目的和意义、西方法制史的内在逻辑与一般规律、中西法律制度的宏观差异教学重点:西方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西方法制史的学习目的和意义、西方法制史的内在逻辑与一般规律、中西法律制度的宏观差异4课时一、西方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西方社会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演变。
2、内容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本课程主要讲授: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楔形文字法第三章古埃及和古希伯来法第四章古希腊法第五章古罗马法第六章日耳曼法第七章教会法第八章中世纪的城市法、商法和海商法第九章罗马法的复兴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第十章英国法第十一章美国法第十二章法国法第十三章德国法第十四章日本法二、西方法制史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西方法制史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在法学中处于基础理论学科的地位,是法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被教育部列为法学十六门主干必修课程之一)。
2、西方法制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与法理学的关系两者是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史料与理论的关系,即西方法制史是个别的、具体的和史料的;法理学是确一般的、抽象的和理论的。
(2)与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关系西方法制史是制度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是思想史;(3)与其它部门法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三、西方法制史的学习目的和意义贝奈戴托·克罗齐(意大利):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R.G.柯林武德:(英国):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黑格尔(德):人类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从不改正错误;李世民:读史以明智;陈寅恪:从历史中寻求历史之教训;钱穆:不了解一国之历史则不配为一国之国民;1、了解西方法学历史常识,形成现代法治共识与认同;2、吸收西方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法治现代化服务;历史上伟大而富于成就的民族,往往是善于对外学习的民族。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这样盛赞过罗马人:“我们应当指出,最足以使罗马人成为世界霸主的一种情况,就是在他们经常不断对一切民族作战的时候,他们只要使看到比自己更好的习惯,他们立刻就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习惯。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手打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是指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
或者说针对某一种看法和观点,需要透过实地的经验来验证或检验。
5.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相对于人文主义方法论而言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互相联系进行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的特征。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法国社会学家XXX提出的,实证一词意味着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这五层含义。
夸大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
把常识“范围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征象的实际规律”。
7.定性研究:是指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讨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通过发掘题目、理解事件征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发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定性研讨是研讨者用来定义题目或处理题目的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非实验性的,即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的表达。
8、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几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②.定量研讨源于实证主义,在范式上更接近科学的范式③.定量研讨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从一般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④.定量研讨者往往夸大客观事实、夸大征象之间的相关、夸大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⑤.定量研讨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验证的第二章理论与研究必考章节1.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常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行政领导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1.领导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主体领导活动的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
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领导客体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
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4.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5.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6.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7.内隐领导理论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
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8.柔性领导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l.领导权力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2.领导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的种类: · 微观组织行为 · 宏观组织行为 · 正向组织行为 · 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组织发展 组织学习 宏 观 组 织 行 为
组 织
群体动力 人际沟通 领导行为 权力 政治行为 冲突 谈判
态度 人格 能力 动机 压力
个体行为
人际与群体行为
微 观 组 织 行 为
自我实现 审美需要 求知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图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二)主要论点 马斯洛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 在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 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马斯洛还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人数的 比重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同一国家的不同 地区、不同时期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异。 (三)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两重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 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其局限性。如过于强调个人需要、自然 需要等等。 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人的需要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行
为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 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 · 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 的目标。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高度和宏观事业上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
二、文学理论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三者既是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观点: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文学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轮5、艺术交往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1、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二、文学活动的构成: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2、作者:是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写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人。
3、作品:既是作者的创造对象,也是读者的阅读对象。
4、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精神的沟通。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一)巫术发生说:巫术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
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信仰,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二)劳动说: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产生。
四、文学活动的发展(一)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与原因1、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2、黑格尔的理念(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1、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因素,上层建筑的一些观念以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的影响。
教育政策法规》课后习题答案
三、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作用的认识。
答: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
⑴ 指引作用;
⑵ 评价作用;
⑶ 教育作用;
⑷ 预测作用;
⑸ 强制作用。
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⑴ 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
⑵ 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依法治教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二、我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原则?
答:1、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5、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三、当前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我国的依法治教?
二、学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答:1、学校的权利
⑴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⑵ 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⑶ 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⑷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⑸ 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⑹ 聘任教师或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⑺ 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⑻ 拒绝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2、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各级人民政府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均负有重大责任。教师培训的渠道主要有各级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学校以及广播、电化教育机构、自学考试等。
第三章 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是什么?学校的法律地位如何?
答:1、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
第一章 法理学导论
• (二)17-19世纪 • 古典自然法学派在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
命时期最为盛行。 • 19世纪,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和德国 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哲理法学派盛行。 • (三)20世纪 • 这一时期,西方法律和法学的一个重大问 题是“法的社会化”问题,即强调法不仅 应保护个人权利,而且应着重保护社会利 益。
• 一外国电影故事描写道:五名探险者受困
山洞,水尽粮绝,五人中的摩尔提议抽签 吃掉一人,救活他人,大家同意。在抽签 前摩尔反悔,但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恰 好抽中摩尔并将其吃掉。获救后,四人被 以杀人罪起诉并被判处绞刑。关于上述故 事情节,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2013年第53题)
• A.其他四人侵犯了摩尔的生命权 • B.按照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之福祉”
说明了法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并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空想 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或其他机会主 义者在解释法律时的生和发展以及在直接参加革 命斗争的时间中,也精辟地分析和 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 • (二)列宁的法律思想
学”;汉代“律学”;近代“西学东渐” 之“法律之学”(梁启超)。 • 西方关于法学的经典定义:“人和神的事 务的概念,正义与非正义之学”(古罗马 法学家“乌尔比安”);“权利与义务之 学”(19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
• 法学是研究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
律的学问,它以特定的概念、原理讨论法 律现象,寻求法律问题的答案。法学是一 门实践性的科学,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是 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 的。
• 这里的疑难案件指对适用何种规则以及对
法律的解释存在困难的案件,在此种情况 下,法理学所确立的原则成为解决疑难案 件的准则。例如,在政策与法律相冲突的 情况下,法律至上原则就成为选择规则的 准则,在几种法源相冲突的情况下,法律 位阶原则、新法优于旧法原则、特别法优 于普通法原则等法理原则就成为选择规则 的准则。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1。
什么是国际贸易?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国际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国家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产生、发展和贸易效果,揭示其特点、运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2.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何关系?答: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有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将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属一类活动,只是从全世界范围看时,称其为国际贸易,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看时,则称其为对外贸易。
3.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答: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当出口总值小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逆差、贸易赤字或入超.当一国出现贸易顺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当一国出现贸易逆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不过长期顺差不一定是好事,逆差也并非绝对是坏事,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该基本保持平衡。
4。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是什么?答:直接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买卖商品的贸易活动.直接贸易的双方直接谈判,直接签约,直接结算,货物直接运输。
《内经讲义》详细背诵内容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导论《素问·生气通天论》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2.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3.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1.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完整版)统计学贾俊平考研知识点总结
统计学重点笔记第一章导论一、比较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数据分析是通过统计方法研究数据,其所用的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1)描述性统计:研究一组数据的组织、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是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统计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内容包括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用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所研究现象的一般性特征。
(2)推断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推断的统计学分支。
研究者所关心的是总体的某些特征,但许多总体太大,无法对每个个体进行测量,有时我们得到的数据往往需要破坏性试验,这就需要抽取部分个体即样本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样本数据对所研究的总体特征进行推断,这就是推断统计所要解决的问题。
其内容包括抽样分布理论,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等。
(3)两者的关系:描述统计是基础,推断统计是主体二、比较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根据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1)分类数据是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是用文字来表达的,它是由分类尺度计量形成的。
(2)顺序数量是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也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但这些类别是有顺序的,它是由顺序尺度计量形成的。
(3)数值型数据是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
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现实中我们所处理的大多数都是数值型数据。
总之,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说明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是用文字来表达的,其结果均表现为类别,因而也统称为定型数据或品质数据;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通常是用数值来表现的,因此可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三、比较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和变量:(1)总体是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
通常是我们所关心的一些个体组成,如由多个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多个居民户所构成的集合。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第一章 导论
可见光成像和不可见光成像
紫外光
400nm 435.8nm 546.1nm 700nm
红外光
780nm
按波段输图像可以分为单波段、多波段和超波段图像
彩色与非彩色图像
•光与色
按图像空间坐标和亮度的连续性可分为:模拟图像和数字图 像
1)模拟图像
模拟图像可用连续函数来描述。
I F ( x, y )
数字图像处理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数 字图像处理符合人类视觉感观;(2)图像处理所需 的大容量、高速度的计算机不断降价;(3)图像数 字化、视频处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对音、 视频信号的广播、传输、通信的新要求,科学家 对音、视频信号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对 信息高速公路全球性的渴求,需求刺激了技术的 发展。大容量、低成本的新存储技术,低价位的 微处理器支撑的并行处理技术,图像数字化的低 成本电荷藕合器件(CCD),低成本、高分辨率的 彩色显示系统以及静、动态图像处理技术的国际 标准化协议(JPEG,MPEG)等均是促进数字图像 处理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的技术因素。
f ( x, y )
第一章 导论
1.1 何谓数字图像处理
1.1.1 图像的概念
视觉是人类最高级的感知器官,然而,人类的
感知仅限于电磁波谱的视觉波段,成像机器则可覆
盖几乎全部电磁波谱,从伽玛射线到无线电波。它
们可以对非人类习惯的 那些图像员进行加工,这些 图像源包括超声波、电子显微镜及计算机产生的图 像。因此,数字图像处理涉及各种各样的领域。
狭义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是相互联 系又是相互区别的。 狭义图像处理是低层操作,它主要在图像像 素级上进行处理,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 图像分析则进入了中层。经分割和特征提取, 把原来以像素构成的图像转变成比较简洁的非图 像形式的 描述; 图像理解是高层操作,它是对描述中抽象出 来的符号进行推理,处理过程和方法与人类的思 维推理有许多类似之处。 随着抽象程度的提高,数据量逐渐减少。
第一章 导 论
五、清晰 单证的外观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 家、一个企业的业务和技术水平。如果说正确 和完整是单证的内在质量,那么清晰则是单证 的外观质量。 清晰是指: 单证的表面是否清洁、美观大方 各项内容是否清楚、易认 各项内容的记载是否简洁、明了
§1.3 国际贸易单证的分类
根据贸易双方涉及的单证划分 (进口单证、 出口单证) 根据单证的性质划分 (金融单据、商业单 据) 根据单证的用途划分 (资金单据、商业单 据、货运单据、保险单据,官方单据、附属 单据 ) 根据业务环节划分 (托运单证、结汇单证、 进口单证 )
§1.4 国贸单证的改革和发展
§1.5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二、 EDI的作用: EDI的作用不仅是消除纸张, EDI 更重要的是消除处理的延误及数 据的重复输入。
§1.5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数据传递速度快 巨大的经济效益 避免贸易歧视 改革单证工作的原有模式
§1.1 国际贸易单证工作的意义
二、单证工作的意义 单证是国际结算的基本工具 单证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单证就 是外汇) 单证是政策性很强的涉外工作 单证是企业业务和素质的体现
§1.2 国贸单证工作的基本要求
国际贸易单证工作的基本要求 (十个字) 正确、完整、及时、简洁、清晰
§1.2 国贸单证工作的基本要求
单证制作和管理的现代化 制单设计的国际化 推广使用国际标准或代码
§1.5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国际法完整版
国际法第一章导论1. 国际法的渊源P7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
所谓国际条约,是指:(1)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主体法依据国际法而缔结的规定其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主要是书面形式的协议;(2)“凡具有掠夺性、侵略性的不平等条约,自始至终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与国际法的渊源毫无共同之处” ;(3)凡是造法性条约都构成国际法渊源,而契约性条约通常不构成国际法渊源。
所谓国际习惯,国际习惯是指在国际交往中,经国家反复多次的实践,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法律而逐渐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
国际法的其他渊源包括:一般法律原则;国际私法判例;权威国际公法学家的学说;国际组织的决议。
第二章国际法的主体1. 国际法的主体P21概念:国际法主体,指能够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的实体主体范围:(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二)国际组织是一种有限的、派生的国际法主体(三)争取独立的民族是有限的、过渡性的国际法主体(四)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存在争议国家的基本权利(1)管辖权P31:国家采取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对特定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
包括: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性管辖、普遍性管辖。
(2)国家的主权豁免P32:广义上指国家的行为和财产不受他国立法、司法及行政的管辖,但通常仅指不受他国的司法管辖。
因此,国家主权豁免也经常被称作国家的司法豁免权。
国际罪犯不享有国际豁免权。
能够代表国家主张豁免的机关有:(1)国家及其政府各种机关;(2)有权行使主权权利并以该身份行事的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或国家政治区分单位;(3)国家机构、部门、和其他实体,但须它们有权力行使并且实际在行使国家的主权权力;(4)以国家代表身份行事的国家代表。
2. 国际法上的承认P34国际法上的承认是指既存国家以某种形式对新国家、新政府或者其他失态的出现表示接受并愿意与其发展正常关系的行为。
补充史汀生不承认主义:指对于违反国际法用武力制造出来的傀儡国家,按照现代国际法各国不应予以承认。
第一章导论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从技术与经济紧密 结合的角度出发,围绕加工质量和交货期这个目标,掌 握整个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选择优化和运作监控的基 本知识,能在宏观上和全局上对生产活动和生产组织有 清楚的认识,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个工序及其优化的知 识。要求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包括传统的和现代在内的 各种常用加工方法和制造工艺,以及与之有关的切削机 理、加工原理、切削参数的选用、加工质量的分析与控 制方法等。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五、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和学习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 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在制造技术方面奠定最基本的 知识和技能基础。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 动的组织、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包括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理 论及其基本规律,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及其设计, 机械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的概念及其控制方法,精密与超精密加 工,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与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制造系统结构
经营管理 财务 市场与销售 研究与开发 生产管理
经营管理信息流 生产管理信息流 技术信息流 物质流
用 户 、 市 场 与 外 部 环 境
工程设计
质量控制 采购 资源管理
车间制造 (加工、装配、 检验、输送、 存储 … )
图1-2 制造系统功能结构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无形 (服务)
图1-1 生产的定义
管理经济学 第01章 导论
(一)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三)管理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二、管理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联系
(一)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最佳配置
资源的最佳利用
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 稀缺资源配置和利 用的科学。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与周期 通货膨胀
指明企业经营活 动方向
法律法规 规定了企业经营活 动的行为准则 约束 层次 高低
政局的稳定性 国家方针政策 国际关系 管理企业的立法逐步增多 政府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商业道德约束 制度约束 企业经营活动的约束 法律约束 约束力大小
内部环境的构成与特征
组织的内部环境可从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来考察:
③ 最优化分析法:无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和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
④ 博弈分析法:找到这样一种均衡,其中每一个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在假设其他参与 者给出了最优策略的前提下能够采取的最佳行动方案,即该均衡是一个所有参与者最 优策略的组合。
二、管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均衡分析法
1.定义: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在考虑这些制约企业的各种条件 下,确定各因素的比例关系,使其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1)资源。资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投入。它可以是有形的、显性的
,如土地、厂房、资金等;也可以是无形的、隐性的,如智慧、信任和协同方 式、声誉等。 (2)能力。能力是指一组资源的有机组合,如同胶水把各种物质粘合在 一起,可以形成高强度的材料。
(3)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也称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
第一节 企业与环境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导论 ppt课件
7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过程
宣传 工作
政治工作
思想工作
政治教育工作 政治思想工作
政治工作
马
列
斯
解
克
宁
思
大 林
放 前
思想政治 工作
刘
200少 奇 2
政治思想工作
文
革200 4
思想政治 教育
文 革 后
1847 1902
1934
1949
50年代
60-70 8
1978 后
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与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 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的动机、理想、心理品质等) 2.政治
10
法语politique 德语Politik 英语politics 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ς
11
“政治”一词在西方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公 民参与统治、管理、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 的总和。
21
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常常 通用,但严格地讲二者有区别,思想政治工作 的概念宽广一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则狭 窄一些。
实际生活中,工厂、农村、机关等多用“思想 政治工作”;而学校主要用“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术语。
22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更宽泛的实际部门的实践活动 侧重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
15
3.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
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 。(组织工作、
干部工作、党的思想工作<意识形态> 、统战工作、
纪检工作)
4.思想工作
思想工作则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
大国关系 导论
三、大国实力的一般分析 (一)综合国力 1、克莱因方程的提出及其影响
克莱因在1975年出版的《国家力量 的评估》和1980年出版的《80年代的世 界国力趋势及美国的对外政策》两书中 将国力要素简化为基本实体【 C(critical mass) 】、经济能力【 E(economic capability)】、军事能力【 M(military capability)】、战略方针【 S(strategic purpose)】和国家意志【 W(will to pursuse national strategy)】
国家利益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和 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中起着重 要作用。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国家利益是国家从事对 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从事 对外交往活动,其出发点和目的就 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增进国家利益。 其次,国家利益还是判定一国 外交政策好坏、外交工作得失的重 要尺度,良好的外交政策、成功的 外交活动往往是有益于国家利益的
最后,国家利益还是国际关系演 变、发展的动因。国家间关系的调 整、国际格局的变化都取决于国家 间不同利益的分化与组合。利益驱 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去寻找朋友, 反对敌人,从而进行外交政策的调 整,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推动国际 关系的演变。
曾任英国外交大臣和首相的帕 默斯顿勋爵说过一句明言:“我们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 人。我们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些利 益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追求。:这句 话反映了国家利益在外交中的重要 作用,具有哲学意味,但在现实中 并不是绝对的。
3).军事 力。包括核军 事能力,常规 军事能力,指 挥与组织结构 的质量,战争 理论的先进等 多方面。
如果说经济力是综合国力之本 的话,那么,军事力就是国力的外 部体现和象征。如果把综合国力比 作一个人,经济力和军事力在综合 国力中的位置就好比是身躯和拳头 的关系。的最后手段。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学习要点】1、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2、《白酒推销谈判》课程的价值追求3 《白酒推销谈判》课程行动导向章节的考核要求【本章概述】高职教育要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职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必须让学生掌握足够、够用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既不能照搬过去本科院校以理论讲授贯穿全程的做法,也不能只注重把学生放到社会和企业去学习操作技能。
必须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二者兼顾。
本章介绍《白酒推销谈判》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搭建教学合作的平台,使学生明白为何学、如何学。
【案例引入】一个本科生怎么败给了一个专科生?小赵是某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小王是某工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两人毕业后于同年应聘到华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进入入职试用期。
公司在对新员工进行三周的入职培训之后,将2人都安排在营销一部。
为了让新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营销部长刘大恒安排两人分别前往湖北和河南了解华川牌白酒的销售状况和客户需求情况。
一个月以后,两人回到公司,将调研报告交给刘部长。
小赵的调研报告,多是根据访谈经销商、消费者收集的一手资料。
概述了华川牌白酒在湖北市场的销售状况,分析了销售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小王的调研报告则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一手资料,调研了河南几个中心城市的消费者对华川牌白酒的知晓度,购买情况。
调研报告概述了河南消费者对白酒的消费态度和华川牌白酒认知情况。
刘部长在仔细审阅了两人的调研报告之后,将自己的考核意见上报了公司,半个月以后,小赵继续留在营销一部工作,并被聘为部长助理,协助刘部长工作。
而小王则被安排到库房从事库管工作。
第一节《白酒推销谈判》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思路和价值什么样的学生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不仅是学生困惑的问题,也是学校困惑的问题。
一些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一些高校注重实践能力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国际法是法律。 3、还有学者将国际法界定为 一种“弱法”(weak law)或 “软法”(soft law)。
四、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the basis of international law)
指国际法为什么对国家及其他 国际法主体有拘束力。 17~20世纪,欧洲形成了各种 学派。
(一)17~19世纪主要学派:
1、国际条约 (international treaty)
• 国际法主体间所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 的国际书面协议。 • 有一般性条约(general treaty)和特 殊性条约(special treaty); • 有契约性条约(contractual treaty)和 造法性条约( law-making treaty)。
2、国际条约在我国的适用 1)条约在国内直接适用; 2)通过国内立法将国际法转 化为国内法; 3)根据国际条约修改和补充国 内法 。
思考题:
1、与国内法相比,国际法有 什么特征? 2、如何认识国际法的渊源? 3、国际法在国内如何适用? 当国际法在国内适用与有关国内 法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处理?
3、折中学派
(格老秀斯学派,Grotians)
代表人物:格劳秀斯
折衷学派认为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为自然法和国家的同意。国际法大部 分之所以对国家有约束力,是依据自 然法,出于理性;另一部分之所以对 国家有约束力,是依据国家的公认。
(二)20世纪后的主要学派
新自然法学派:
观点:人的尊严和理念是至高无上的,是自 然法或上帝法,是至高无上的法律;法律观 念和法律标准是超越时代法的。主要有规范 法学派(normativists),又称纯粹法学派和 社会连带学派(solidarists)。
新实在法学派:
包括权力政治学说(doctrine of power politics)和政策定向学说(policy-oriented doctrine)。
我国学者的观点: 比较通行的提法:国际法 效力的根据是体现国家间协调 意志的国家间协议,非共同意 志,即“意志协调说”。 (theories of co-ordination)
(resolu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第四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Municipal Law)
(一)理论学说
• 一元论(monism),又分为国际法 优先说和国内法优先说; • 二元论(dualism or pluralism); • 协调说(theories of Co-ordination)
(五)中国与国际法 全面地把近代国际法介绍到中国的 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 他把美国国际法学者H.惠顿的《国 际法原理》译成汉文,名之为《万 国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国际法的贡献。
第三节 国际法的渊源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
(一)国际法的渊源的概念
习惯法规则与国内法相抵触时:
• 习惯法优于国内法;
• 国内法优先。
(三)中国国际法与国内法关 系的国家实践
1、国际习惯在我国的适用
我国国内立法已经承认国际习惯法在 我国的效力和地位,并对其在国内法中 的适用作了明确的规定。
《民法通则》14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 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第二节 国际法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一)古代国际法
为国际法的萌芽状态; 古希腊的“邦际法”; 古罗马的“万民法”(jus civile);
(二)中世纪国际法
“皇帝主世俗,教皇操灵界”, 形成以封建割据为基础的“统一基督 教世界” 。国际法几乎处于停滞状 态。 古代和中世纪国际法特点: 1、主体的个人性。 2、效力的宗教性。 3、适用范围的地区性。 4、内容的不系统性。
(三)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1、1643~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会 议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 志和起点。 背景: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
பைடு நூலகம்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1648年)
2、1625年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发表 了《战争与和平法》。论述了国际法的 主要内容,堪称现代国际法的奠基之作
2.该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二、国际法的特征
国际法调整的对象是国际关系,主要 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国际法是国家参与制定的,国际社会没 有专门的立法机关。 国际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的自觉行 动和单独或集体的自卫。
三、国际法的性质
1、否定国际法的法律属性: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奥斯(J.Ausitin), 他认为法律是主权的“命令”,而国际 法不能表现主权的意志,国际法不是法, 而是实在道德(positive morality)。 国际法被界定为“国际礼让” (international comity)的范畴。
赋予条约规则以国内法效力,如英国;
• 并入或采纳式 一般由宪法规定条约
作为国内法的一部分在国内法律秩序中 直接予以适用,如荷兰; 自动执行条约 • 混合式;如美国 非自动执行条约
2、习惯在国内的实施方式:
习惯法规则在国内的适用:
• 有宪法规定,将公认的习惯法规则作为国内 法律的组成部分,由法院加以适用,而不必 经过特别的纳入措施; • 必须经立法纳入。
国际社会是国际法产生、形 成和发展的基础
要 点
国际关系(国家关系)是国 际法法所调整的对象 对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具有法 律拘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 和制度是其表现形式
英 文
jus gentium(万民法) law of nations (万国公法) international law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1、自然法学派 (natural law school) 代表人物: 维多利亚 (Victoria,1483~1546,西班牙) 普芬道夫 (Puffendorf,1632~1694,德国)
2、实在法学派(positivists)
代表人物: 奥本海(Oppenheim, 1858-1919) 奥本海出生于德国。1878-1880年在阿根廷、 柏林和海德尔堡等地学习法律。曾在德国的 弗赖堡大学和瑞士的巴塞尔大学任教。1895 年移居英国先后在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和剑桥 大学讲授国际法。《国际法》一书使其闻名 于西方法学界。中译本王铁崖、陈体强译 《奥本海国际法》。
中文
万国公法 国际法
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
1864年普鲁士政府派遣李斯福为驻华公使,4月间,李斯福 乘坐兵舰“羚羊号’’抵达中国天津大沽口海域,遭遇三艘丹 麦商船。当时普丹正在欧洲因领土问题交战,于是,普鲁士兵 舰将三艘丹麦商船拿捕。清政府根据惠顿《万国公法》第2卷 第4章第6节: “各国所管海面,及澳港长矶所抱之海,此外 更有沿海各处,离岸十里之遥,依常例归其辖也。盖炮弹所及 之处,国权亦及焉,凡此全属其管辖,他国不与也”,认为普 舰在中国洋面拿捕丹麦商船,“显系夺中国之权”。并与普鲁 士公使进行了严正交涉,最终迫使普舰释放二艘丹麦商船,并 对第三艘予以折款抵偿。 1.清朝政府据以行使主权的国际法依据是什么?
国际法教材:
《国际法》邵津主编,北大与高教出版社 《国际法》王献枢主编,政法大学出版社 (修订第4版) 《国际法学》程晓霞主编,中国大学出版 社 《国际法》周洪钧主编,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际法参考书:
《奥本海国际法》 (第九版,法律出版社); 《国际法导论》(法律出版社); 《国际法教学案例》(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
• 是指国际法规范表现的形式或形成 的过程、程序。 • 包括形式渊源(formal sources) 和实质渊源(material sources)。
(二)国际法渊源的内容
• 联合国《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 的规定经常被引用,该条常被认 为是对国际法渊源的权威说明。 • 一般包括国际条约、习惯、一般 法律原则、 判例、 学说等。
由近代转向现代国际法阶段(一战 后到二战前),表现为: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 建立了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 国际联盟及国际司法机构常设国际法院; 1928年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 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 约》)。
二战后现代国际法发展的特征:
新独立国家的兴起对国际法发展的促进 作用。 国际法主体的扩展,如欧洲地区以外的 国家、国际组织、民间团体、个人。 国际经济变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与传统国际法对照,战争法发展最为突 出。
• 认为是国际法基本原则; • 各国之间的共同法律意识引伸出 来一些具体的国际法原则、规则 和制度; • 各大法系中或各国国内法中共同 存在的法律原则 。
4、辅助渊源
• 判例(judicial decision)和学说 (writings of publicists); • 公允及善良原则(ex aequo et bono); • 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
主要观点: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不是自然法学派所说的 是“理性之所命”,而是现实的国家意志; 这种国家意志通过国家的共同同意以习惯和 条约的形式表现。强调人定法,而不是自然 立法。 国际法的规则不是依推理的程序来发现,而 是用归纳的方法从国际交往史上去推求; 把国际法建立在事实和实践的基础上,是这 个学派的特点。
2、国际习惯 (international custom)
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而具有法律拘 束力的惯例 物质要件:通例 构成要素 心理要件: 法律确信 证据→ 国家法律法规、外交文件、 政府官员讲话、国际 和国内 法院的判决、国际组织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