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个案
社交恐怖症的心理治疗案例

2、第2次会见 (1)目的: ①进一步建立咨询关系; ②帮助求助者学会悦纳自己,树立自信。 (2)方法: 会谈、认知疗法 (3)过程: ①填写优点自检表,尽可能多的写出自己的优点; ②每天回顾1次以往的成绩,同时默念“我是一个有很 多优点的人”; ③每天坚持40分钟的体育或娱乐活动。
3、第3次会见 (1)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 ②学会放松训练。 (2)过程: ①让来访者躺在咨询室的放松床上,播放放松音 乐,指导他学会放松身体; ②作业:回寝室后每天20分钟练习放松。
③系统脱敏三步 A、放松:让来访者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脱敏练习。 B、想象脱敏:由咨询师做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从等级层次中 最低一个恐惧事件开始。如想象和男同学谈话,事先告诉对方,当他 能清楚地想象此事时,便伸出右手(或左手)的一个手指向咨询师示意。 此后让来访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30秒钟左右。 C、停止想象:让来访者报告此时感觉到的主观恐惧的等级分数。如上述 想象和男同学谈话恐惧的主观程度可能由“20”下降至“10”了。然后 重复上述步骤,想象的时间每一次可比上次略有延长(如第二次可由 保持30秒增至保持1分钟),直至来访者对此事件不再感到恐惧为止 (一般达不到0,连续2—3次达到10左右即可)。然后再对下一个事件 进行同样的脱敏训练。 D、完成1个事件的脱敏训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治疗效果评估
1、自我评估: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个体咨询和8次的 人际沟通团体辅导,宋某自述已经能够适应学校生 活,与同学关系逐步融洽,不再害怕与女同学交往, 也能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了。 2、咨询师评估:宋某基本上能正常地与男女同学 交往,并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志愿者。 3、测验评估:再次施测SCL-90,结果如下:焦虑 焦虑 =2.2,恐怖=2.1,人际关系敏感=2.8 抑郁=1.8 恐怖=2.1 =2.8, =1.8, =2.2 恐怖=2.1,人际关系敏感=2.8,抑郁=1.8 躯体化=1.2,强迫=1.1,敌意=0.8,妄想=1.3,精 神病性=1.1。 原来的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基本缓解。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社恐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社恐摘要:1.文本概述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3.原因分析4.辅导策略5.辅导效果评估正文:【提纲】1.文本概述我们收到了一份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主要针对一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进行辅导。
这位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对学校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位学生的问题表现、原因分析以及辅导策略和效果评估。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这位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他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尽量避免与他人交往。
在课堂上,他很少发言,甚至回避与同学的目光接触。
这种恐惧导致他在学校中没有朋友,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3.原因分析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源于家庭环境。
他的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吵,使他养成了胆小、内向的性格。
在这种情况下,他逐渐厌恶人际交往,对社交活动产生极度恐惧。
4.辅导策略为了帮助这位学生克服社交恐惧症,辅导老师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首先,通过心理疏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逐步面对恐惧。
其次,教授他一些应对社交场合的技巧,如深呼吸、正念训练等。
此外,还鼓励他参加社团活动,以提高他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5.辅导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这位学生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开始主动与他人交流,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在社团活动中,他逐渐摆脱了恐惧,变得更加自信。
家长和老师都对他的进步表示欣慰,他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这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这证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使患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并探讨他如何通过心理咨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张先生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平时性格内向,总是觉得很难和陌生人交流。
他害怕参加聚会、社交活动,即使在工作场合也感到不适。
他一直觉得自己无法让别人接受并且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使他感到沮丧和不自信。
由于社交恐惧症给他带来的困扰,张先生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初次咨询时,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张先生的对话,发现他对人际交往充满了负面观念和恐惧。
他认为自己的话题无趣、会被别人嘲笑,害怕在社交场合中犯错误或遭受拒绝。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张先生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对他的社交恐惧症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张先生应对他的社交恐惧症。
通过与张先生一起分析他的负面思维模式,心理咨询师帮助他辨别了那些虚假和消极的信念,并教他如何用积极和合理的思维来替换它们。
同时,心理咨询师向张先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社交技巧和策略,比如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对话和充分展示个人兴趣。
随着咨询的进行,张先生逐渐意识到他过去的自己只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和观念。
通过与其他咨询客户分享经历,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
这种认识使他逐渐摆脱了自卑感和孤独感,开始勇敢地面对社交场合。
在咨询的最后阶段,张先生已经开始有所改变。
他能够主动与同事和朋友进行交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甚至在一个大型聚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他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独特性,不再担心他人的评判和拒绝。
通过心理咨询,张先生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焦虑和应对社交场合中的不适感。
他从一个陷入恐惧的人变成了一个积极、自信并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个体。
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接受与否,而是取决于他自己对自身的肯定和发展。
社交恐惧症是一个常见且可以治疗的心理疾病。
一例社交恐惧症的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社交恐惧症的咨询案例报告论文导读:该求助者对社交恐惧症状有痛苦感,有要求治疗的迫切愿望,而且他的主观和客观反应的统一性,知、情、意的内在一致性,人格的稳定性无损害,无幻觉、妄想、意向障碍等精神症状,自知力完整,因此精神疾病可排除。
关键词: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一、一般资料汤某,女,22岁,大二学生,身高约1.6米,体态偏瘦,外貌清秀。
来自一小镇。
父亲为公司职员,母亲为小学教师,有一弟弟念大一,家庭收入一般。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
汤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自尊心强,对自己要求较高,凡事力求做到最好,很看重别人的评价,凡事喜欢争第一,对外界比较敏感。
家庭教育传统,父母从小对其要求严厉,经常要求其做一个规矩的女孩子,知书达理,不赞成其与男生过多交往。
上初中时有一男同学到家里来玩,其母亲极力反对,说不正经,此后很少与男生交往。
中学因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没有太大的行为异常。
由于高考发挥失常,考入一高职院校。
进入大学后,闷闷不乐,自卑和失落感增强。
大一下学期,发现自己与优秀男生交往时心理开始紧张,不愿意与他们接触,不敢直视他们的眼睛,后发展为一见到男生就紧张、脸红,渐渐的与女同学接触也不舒服,也紧张。
到后来,只要有人坐到她旁边就很不自在,心就“怦怦”地跳,一直焦躁不安,以致无法专心上课,成绩也下降。
平时不敢与人对视,与别人说话头也总爱低着头,与别人交谈时间稍微一长,便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脸红、口吃不清,全身发抖。
曾因心跳过快,身体发抖而到医院检查,未发现身体异常情况。
心理测试情况:(1)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为75分;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人际关系敏感3.1,焦虑2.9,恐怖3.4,抑郁2.5,总分为169,阳性项目为52项。
二、主诉大一下学期,一年轻男教师担任自己的专业教师。
该男教师潇洒、英俊,口才好,有魅力,很受学生喜欢。
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位男老师,上课经常看着他着迷,课后还经常想起这个男老师,想在路上遇见他。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案例: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对于社交场合产生过度的恐惧和焦虑。
本文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交恐惧症,并探讨针对该症状的心理咨询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一个25岁的年轻人,报名参加了一家大型企业的面试。
却因为过度紧张而无法正常表达,面试官的目光和观察让他感到极度不适,他害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让他丢掉这个机会,而这种恐惧持续了很长时间。
症状分析:小明的症状呈现出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特征。
他害怕在社交场合出现,尤其是在需要表达自己和接受他人评判的场合。
这种恐惧也让他避开与人交流的机会,导致他的自我价值感下降,情绪和社交问题不断积累。
心理咨询介入:心理咨询是解决社交恐惧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心理咨询师与小明一起探讨其社交恐惧的根源,并帮助他建立面对社交场合的技巧和信心。
1. 探索根源: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明的交谈,发现其社交恐惧很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某种不良经历。
小明曾被父母要求过度完美,导致他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害怕在社交中出现失误。
2. 认知重建:心理咨询师帮助小明认识到他对社交的过度焦虑是不合理的,并教导他通过正确认知和积极思考来改变自己的负面信念。
小明逐渐理解到每个人都会犯错,自己并不需要完美。
3. 暴露治疗:心理咨询师采用渐进的暴露疗法,帮助小明逐步面对社交场合,减少他的恐惧反应。
开始是与咨询师进行模拟的社交情境,随后逐渐扩大到真实的社交交流。
4. 技巧训练:心理咨询师教授小明一些技巧和工具,帮助他更好地应对社交场合。
如身体放松练习、积极倾听他人、逐步改善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心理咨询的效果:经过数次心理咨询的过程,小明逐渐意识到他的社交恐惧症不再占据他的生活。
他通过暴露治疗和认知重建,逐渐恢复了对社交场合的信心,能够更加自如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面试时,他能够很好地控制焦虑情绪,表现出自信与灵活。
最终,他成功地进入了自己期望的企业。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篇1一、背景介绍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近年来,随着学习压力、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交环境的复杂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患者李某,男,18岁,大一新生。
李某自幼性格内向,不善言谈。
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和人群,表现出明显的社交恐惧症状。
三、症状表现1. 社交场合显著害怕或焦虑。
如在公共场合讲话紧张,参与团队活动感到不安。
2. 害怕成为他人注意的中心,担心被评价或嘲笑。
3. 与他人交流时出现语言障碍或思维混乱。
4. 避免与同学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常常独自活动。
四、发展经历李某从小在家长和学校的期望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较少受到失败和批评的经历。
在进入大学这个全新的环境中,面对多样的同学和竞争压力,他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尤其是初次在公众场合发言时,因紧张而表现不佳,被同学轻微嘲笑后,症状明显加重。
五、影响因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期望过高,导致李某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
2. 学校环境:高中时期缺乏社交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机会。
3. 社会文化:当前社会过分强调成功和竞争,导致李某产生过度压力和对失败的恐惧。
4. 个人性格:内向性格使李某在社交场合感到不适。
六、诊断与评估经过心理评估和专业诊断,确认李某患有社交恐惧症。
其症状已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需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七、治疗与干预措施1. 心理咨询: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李某改变不良思维模式。
2. 技能训练: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增强其在社交场合的自信。
3. 药物治疗:在医生建议下,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考虑药物治疗辅助。
4. 同学支持:鼓励李某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获得社交支持。
八、治疗效果与反馈经过一学期的治疗和干预,李某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他在公开场合的讲话更加自如,与同学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社交恐惧心理咨询个案

社交恐惧心理咨询个案摘要:本文是针对一个有社交恐惧障碍的女中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案例。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关键点,然后采用系统脱敏法和一般性心理支持疗法实现消除求助者的社交恐惧并积极改造自身的咨询目标。
关键词:社交恐惧系统脱敏法心理支持疗法一、一般资料罗某,女,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有一个比她小3岁的弟弟,上初中。
身高大约1.56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母均为工人,收入一般,家庭基本和睦。
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随父母生活,比较内向胆小,但非常听父母的话。
小学二年级曾经去秋游,在农庄菜地玩耍时,两只大蝴蝶突然扑面而来,把她吓地哇哇大哭,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形。
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害怕蝴蝶以及飞蛾之类的飞行动物,但是其他的动物并不害怕,甚至比较喜欢可爱的小猫小狗。
她的弟弟虽然成绩一般但生性乖巧,能说会道,深得父母的喜爱,父母经常将她与弟弟比较,说她不会讲话,嘴巴不甜,以后出去也不会招人喜欢。
慢慢地她就不愿意多讲话,而且一跟人讲话就开始紧张,越紧张就越讲不好,甚至结巴起来,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加明显。
身边朋友很少。
上课时如果听老师讲课可以很平静,一旦老师提问,她就开始紧张不安,害怕老师让她回答,尽管自己知道正确答案,也不愿意讲,但如果老师让全班同学同时回答,那她可以与大家一起讲出来而不会感到害怕,平时单独与同学交谈也不觉得紧张,但有三五个人时就很少说话了。
最害怕就是语文课前的口头作文,虽说是事先准备好了,也只有几分钟的讲话,但她会从头天晚上就开始紧张。
有一次因为害怕当众讲话,躲避口头作文,还装病没有上课。
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后,发现恐惧一项高达10分(8分为临界线)有明显的恐惧倾向,但其他七项均在正常范围。
二、主诉罗某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与人接触时都那么紧张,其实我想改,但每次总是事与愿违”,“其实我的胆子并不小,尤其是在没有人的时候更能放得开”由于就要升三年级了,将要面对升学和求职,她很想找个办法来解决,最后她鼓起勇气在周记中向班主任提到了这件事。
01一例社交紧张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1]
![01一例社交紧张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1]](https://img.taocdn.com/s3/m/8fc01d6a1eb91a37f1115c8d.png)
一例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东华大学宋德军一、来访者基本资料赵某,男, 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赵某出生于单亲家庭,母亲在其幼年便因病去世。
父亲性格内向,一直未再婚。
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赵某身上。
赵某很感激父亲,从小他在家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前三名,得到过很多次学校的奖励,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
在生活上由于父亲的精心照顾,尽管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小时候赵某就不爱多说话,只是刻苦学习,不善于交往,家里一般也很少来客人,与父亲交流也不多。
和同学关系也一般,没有很深入的和别人交流过,他一直把所有的心事都放到学习上来,高中毕业他考上了上海的某重点大学。
二、案例简述赵某自述从小就不太爱说话,但是小时候只是学习,不关心这些事情。
初二时在社交方面好像就有一些问题,但是没有现在严重,仅仅是看到陌生女性很不自在而已。
到高中后情况越来越严重,陌生男性也会令他感到紧张不安,后来发展到,每次与陌生人接近时,就会感到很恐惧,脸很快就红起来,因为皮肤很白,每次脸红的时候,脸上就像要渗出血来,令人感到很尴尬。
上大学后,意识到自己已是成人了,总这样下去不行,开始努力和同学交往,希望改变这种现象,在熟悉的同学面前,能应对自如,晚上,陌生人接近时自己也不太害怕。
但在白天,迎面走来陌生人特别是陌生女性,哪怕在街上擦肩而过也会令自己心慌、脸红,在食堂和图书馆等人多的地方,感到更恐惧。
通过多次引导,赵某回忆起了社交恐惧的原因,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因为自己皮肤很白,讨人喜欢,所以有的成年女性常常对他开玩笑,说他像小姑娘,有时候还摸摸他的头,捏捏他的脸。
当时他觉得她们侵犯到了自己,心里很反感。
但那时年龄小,无能为力,于是对女性比较厌烦、抵触。
以后,见了女性就表情不自然、脸红。
再后来,见了男性也紧张、脸红。
三、评估与诊断根据赵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赵某本人对症状有自知,有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可排除赵某有重性精神病。
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个案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对一例社交恐惧症学员的心理矫治一、一封来信诉苦恼2011年6月10日,我负责的心理信箱来了这样一封信:丁警官: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信给你,但是又害怕。
直到现在,由于实在受不了了,才写信给你。
在劳教所里,我想和别人交往,但又怕和别人交往,更不知道怎样和别人交往,每次跟同教尤其是骨干劳教或者是民警讲话时,都觉得很紧张。
为此,我也经常感到不安、恐惧、自卑、孤独。
直到现在,我在这里还没有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朋友。
每天看到别人收工后,都能谈天论地,聊得好开心,我都非常羡慕。
以前在家的时候要好一些,但在外面就很不自然,害怕讲话不清。
我不知道怎么讲话,不知道跟别人讲些什么,感觉很糟糕。
丁警官,请您帮帮我吧。
胆小的人:曹XX二、数次咨询诊病情这是我所在大队一位学员的来信。
收到她的来信后,我主动找其谈话,并鼓励她到心理咨询室来咨询。
大概是经历了四五天的思想挣扎后,2011年6月15日,她终于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初次咨询,打开记忆的阀门。
由于是第一次来咨询,她显得很紧张。
我首先找了些轻松的话题,让她平静了紧张的情绪。
然后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爷爷、奶奶还健在,父母长期不和,独生女。
她谈到父母长期不和,我意识到她的心理负担可能与此有关,于是详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她谈到,自己还是很小的时候,大概从她记事时候起吧,父母就经常吵架。
父亲的脾气很坏,爱喝酒,动不动就骂人,甚至打人,母亲经常闹离婚。
由于父母经常吵架,她很害怕,害怕父母离婚,同时,她在同学面前也因此抬不起头来。
现在父母依然关系不好,母亲长期在外打工,父亲在家务农。
当她谈到父亲脾气不好,自己劝不得,爷爷奶奶更是开不了口时,激动得哭泣起来。
由于她很激动,无法继续谈话,第一次谈话就此结束了。
二次咨询,诉说现实的烦恼。
这次,她的情绪显得平静了许多,谈话也轻松了些。
我进一步了解了她的情况。
当我问到这种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谈到了初二一期时的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一次上数学课,老师提问,她回答不出来,遭到了老师的严厉讽刺和挖苦,同学们哄堂大笑,她却无地自容。
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1.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大学生,就读于某大学。
他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出与人交往存在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学业。
2. 主要问题2.1 社交恐惧小明表示,他与人交谈时总是感到不自在,心里有一种被别人评价的压力。
他担心自己的言行会被别人嘲笑或批评,因此害怕主动与人交流。
他甚至逐渐避开了与他人的社交场合,选择独自一人度过大部分时间。
2.2 低自尊在咨询中,小明还表现出一种对自己不自信的态度。
他经常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够出色,不值得被别人喜欢和接近。
这种低自尊心理使他羞怯、沉默,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社交恐惧。
2.3 团队合作问题除了社交困难,小明还发现在团队合作中与他人协作存在问题。
他坦言自己不擅长与他人合作,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和争执。
他认为别人对他的要求过高,不愿意妥协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这导致他在团队中经常与其他成员产生摩擦,严重影响了团队的工作效果。
3. 分析与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社交恐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解决:(1)认知重构:帮助小明发现社交恐惧的原因,并重新评估自己的想法。
通过认知重构,帮助他建立更自信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2)暴露疗法:在咨询过程中,逐渐引导小明亲近社交环境,逐步放下对他人评价的担忧。
通过反复实践,帮助他逐渐适应社交场合,降低对他人评价的焦虑感。
针对小明的低自尊心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干预:(1)自我肯定:帮助小明发掘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鼓励他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积极的评价。
通过强化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自尊和自信。
(2)心理支持: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将小明的情绪稳定和自尊提升作为咨询的重点,帮助他建立积极健康的情绪调节机制。
针对小明的团队合作问题,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他改善:(1)沟通技巧训练:提供沟通技巧的培训,帮助小明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并且能够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这将有助于减少与他人的冲突和争执。
例社交恐惧症的咨询案例报告

例社交恐惧症的咨询案例报告社交恐惧症,是指对于社交场合中的交流、互动和评价等方面存在过度担忧或明显的害怕,包括害怕在人多的场合与人交往,害怕被他人评价、贬低和嘲笑等问题。
这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也是我们常见的心理咨询主题之一。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位社交恐惧症的患者的咨询案例。
案例简介张女士(化名)今年28岁,白领,来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她告诉我她最大的困扰是在公司和社交场合中,感觉自己无法适应别人的期待,总是害怕自己会做出错的事情或会做出不好的印象,从而拒绝了许多与人的交往和聚会活动。
她说,她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心理问题,但自己并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她向我表达了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来应对这种状况,希望能够更好地与人交往和沟通。
咨询过程刚开始,我让张女士回想一下她的社交经历和社交场合中的感受,症状的出现时间和程度,以及当前的问题出现的频率和程度等方面。
在听到她的描述之后,我和张女士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下去,帮助她理清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张女士告诉我,她一直觉得自己在社交场合中不够出色,或不够“合群”,这使她对社交感到不安和恐惧。
她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被人评价和被人拒绝的恐惧,认为这样会使她的形象受到损害。
我向张女士提供了几种患者通常会使用的对抗性思维模式的常见类型,帮助她找到了自己对社交和人际交往的一些内在局限。
接着,我们一起讨论了张女士能够采取的一些实际行动,以制定一些社交的目标和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她更加自信和渐进地进行社交和人际交往。
我们也一起讨论了各种感觉管理技巧,包括善于通过深呼吸或通过静观自己的感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还让张女士进行了情境模拟,并使用一些新的思考和行动模式来理解和处理尴尬的社交情况。
在会话的最后,我把张女士的症状和行为进行了总结,并鼓励她继续使用新学的技能和策略来更好地适应自己面对的各种社交场合。
结果和反思很明显,这种心理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女士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感觉管理技巧和积极的思考技巧,当面对社交恐惧症状和困扰时,她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针对社交恐惧症的辅导个案

口南宁二 中 钟佩 妍
【 摘
要】 以一则社 交 恐惧 学生 的辅
说话 , 把 自己封 闭起 来 。 ”
认识 , 悦 纳 自我调 整其认知 方式 , 改变不
导 个案 为例 , 分析 学生社 交恐惧 的原 因,
在 整 个谈 话 过程 中, 小晨 都是 低着
头, 声音很微弱, 他 只 坐在 沙 发 的 前半
增加 了_ 一些, 焦虑的表现 ( 搓手 ) 少了。
迫 自己表现得十分 开放 , 坚 持了_ 一段 时 间 后 感 到非 常 痛 苦, 索 性 封 闭起 来 。实际
上, 除了交往 技巧 的影 响外, 造成小晨 社 交 恐 惧 问题 的 根本 原 因是 自我 认识 、自 我 接纳 的 问题 。笔 者了解 到 虽然 小晨 的 父母 很 爱他 , 但 一 家三 口的性 格相 差 甚 远, 父母 都没有真 正理解 他 , 小晨 的 自我 认识不够 清晰, 没有形成一个 明确 、 强大 的 自我 , 因此 经常被 别人 的看法 困扰 , 别
不舒服 , 这也说明他愿意努力求 得改变 。 笔者尽量温和地慢慢与他交 流。
二 、分 析 诊 断
的过程 中探 索 自我 , 促 使 内在 治 愈力 得 以发挥 , 达 到 自我 整合 的目的。 然 后对人
际交 往 的方 式 技巧 进行 指导 , 增强 其人
际交往能力。
疗, 辅 以学生人 际交往 的方式技 巧, 提 高 学生人 际交往能力。
己并 没有那 么好, 所 以有意 疏远邻 居, 然
话、 听到模糊 的声音, 都认 为是别 人在议
论 他 。根据 持 续 时 间、发 生 的频率 和 程 度, 可以判断为较严重 的社交 恐惧 问题 。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二)——社交恐怖症案例及治疗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二)——社交恐怖症案例及治疗___是一位二十一岁的大学三年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被心理障碍所困扰,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对她的生活和研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她提出了会面的要求,并希望能够保密,不让别人知道。
心理医生按照约定时间将门敞开,她进来了,神色慌张而羞怯。
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
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
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
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
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
这些毛病导致她很少去社交场所,也很少与人接触。
她曾试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但是效果不大。
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包括研究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正在争取入党,同学关系不好肯定不行。
眼看就快毕业了,这样下去怎样适应社会呢?从___的叙述和她与心理医生的面谈经过,心理医生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这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
只要通过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可以逐渐消除。
治疗方案包括认知领悟疗法和放松训练法。
帮助___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增强自信心,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逐步改善社交技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___的症状逐步减轻,她能够更加自然地与人交往,研究成绩也有所提高。
第二次会面时,心理医生首先对她进行了原因分析。
他指出,她的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她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
此外,她父母对她的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也使她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她的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在少年时期,她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面心理印痕。
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面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个体在社交场合中过度担心他人评价、害怕尴尬和担忧被否定的一种焦虑障碍。
下面是一个心理咨询案例,描述了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经历以及咨询师给予的帮助。
案例:患者小明(化名),二十五岁,大学生。
小明一直以来对社交场合感到十分不安,与陌生人交谈时会紧张得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甚至会出现言语不连贯的情况。
他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担心自己的话题会让别人觉得无聊或尴尬。
在学校里,他总是选择独自一人而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这种持续了数年的社交恐惧症状给小明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小明的社交恐惧症是源于他年少时的一次尴尬经历。
他记得有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他突然紧张起来,脸红如血,发抖不止。
当时,他的发言忘词了,全班都在嘲笑他。
自那以后,他对社交就感到畏惧,尽量避免与人接触,以免再次遭到尴尬和嘲笑。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首先与小明建立了信任关系,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咨询师了解到小明对社交的恐惧主要是由于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和害怕被拒绝。
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方法帮助小明理解他的恐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他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咨询师与小明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目标。
首先,他们一起探索小明的自我认知,并试图改变他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消极思维。
咨询师鼓励小明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其次,咨询师引导小明通过渐进式曝露的技术来面对他的恐惧。
他们从一对一的对话开始,然后逐渐进行小组对话,最后尝试参加社交活动。
这样的慢性疗法帮助小明逐渐适应社交环境,减少了他的不适感。
另外,咨询师提供了一些应对焦虑的技巧。
小明学会了通过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来减轻自己的紧张感。
咨询师还建议他通过积极思考来应对他的负面情绪,例如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有尴尬的时刻,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重要。
心理咨询案例一 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王女士,女,27岁,北京市人,本科学历,未婚,社会经济地位中等,广东某国际贸易公司财务部职员。
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无不良嗜好。
王女士是独生女,父母在外交部驻外大使馆工作。
从出生3个月起,父母就连续出国工作8年,回国后虽然在外交部机关工作,也是经常有出国任务。
王女士从小与外祖母生活,很少能和父母在一起。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外祖母对欢欢百般呵护,很怕王女士发生问题,经常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别遇上坏人。
从上幼儿园到小学毕业,都是由外祖母或保姆接送;从家到学校到回家,十多年两点一线不让接触外界。
王女士在幼儿园时就不爱合群,性格温顺、听话,胆小孤僻。
上学后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成绩稍不理想就着急、烦恼;喜爱文学和绘画;家里藏书很多,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阅读,读了上百篇中外小说名著。
就是不爱与人交往,从中学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在大学5年的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问题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变。
与同寝室的女同学关系紧张,经常为琐碎小事产生矛盾。
有些男同学主动来试图接近她时,她经常采取冷淡的态度,认为他们会有不好的企图。
临毕业时,她对一个外班的品学兼优的男同学有好感,聊了几次天,觉得很合得来,就鼓足勇气约他周末去公园玩,没有想到他以论文没有写完婉转地拒绝了。
这使她非常气恼,男人都是假情假意,再也不想理他了。
后来从别人那里得知他在原籍已有女朋友后,她对他又有了非常强烈的崇敬感,懊悔自己没有能早些认识他。
还感到自己冒失地去约会他,被他拒绝是一个天大的耻辱,心里又想他又怕见到他。
白天,在校园从宿舍到教学楼的路上或食堂里,诚惶诚恐地搜索着他的身影;夜晚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他的音容笑貌,经常自编自演地遐想着与他聊天、散步、郊游,甚至抚摩他的身体、他的敏感部位,与他同床… …,两手不自觉地伸向自己的乳房和下身。
一想到此,她就心慌意乱,面红耳赤。
可是在内心又深深谴责自己怎么会这样无耻下流,为此忍受了2周的烦乱与失眠。
一例社交恐怖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社交恐怖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关键词:大学生、社交恐怖症、心理咨询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来访者杨某,女性,19岁,武汉某高校大一学生,独女。
父亲在九年前因病去世,母亲两年前再婚。
2、个人成长史:父亲去世前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但父亲管教甚严。
父亲去世之后,她对生活产生了很多莫名的恐惧。
母亲一直忙于工作,曾寄宿在外婆家等多个亲戚家庭,长期授受来自其母亲家族的援助。
随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逐渐在认知中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感受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母亲有失尊严的四处求情;在外婆家寄人篱下;舅舅们和大姨的施舍伤害自尊;学校老师的贬低。
其刺痛敏感的心灵在父亲去世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自幼比较敏感,害怕与朋友比较深入的了解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所以与朋友也都是泛泛之交,自己感觉活地特别累。
父亲去世后她觉得朋友开始慢慢的与她疏远,出去活动也不叫她,她就感觉又受到伤害,性格更加孤僻,不善与人交往。
除了学习,很少与同伙玩耍,基本上不和异性来往。
三年前开始出现见人紧张,与人说话紧张,后发展到与异性接触紧张。
进入大学后,一次课堂回答教师提问时出现口误,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并遭到教师批评。
此后她一见人就觉得别人都在注视自己,一见到人就紧张、发抖、流汗、心跳加快,不敢看别人的眼睛,一见到人就两眼发直,手指发麻,觉得自己在任何人面前说话都不自然,越克制紧张越强烈。
为此,她回避出入公共场所和社交场合,一到公共场合就觉得很多人都在注视自己,弄得表情很尴尬,自知这是一种病态,但是又无力摆脱,无法正常与人交往,十分痛苦。
自己独自来到诊室求助。
3、精神状态:着装整洁,交谈中总是低着头说话,不敢正视人,偶尔抬头看人,便立即躲闪,并表现出局促不安、紧张脸红。
自知这种反应是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并因此而感到痛苦,迫切希望治疗。
4、身体状态: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5、社会功能:父亲去世、母亲忙于工作,无来自家庭系统的支持;无法正常与人交往,基本没有朋友,无社会支持。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调整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调整案例分析得了社交恐惧症怎么办?下面分享一个严重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调整案例。
一、求助者基本资料娇娇,24岁,独生女,父亲经商,母亲持家,家庭条件优越。
已经从重点大学本科毕业两年,但毕业后一直呆在家里,不愿意出去工作,父母曾经托关系给她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但其工作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一方面嫌累;另一方面与同事关系紧张。
后来父亲安排其在自己的公司里上班,娇娇在公司里面处处以老板自居,对其他员工呼来唤去,弄得很多员工意见很大,不得已,父亲让其回家休息。
从此娇娇以父亲不让自己工作为理由拒绝出去工作,要么呆在家里上网,要么出去玩,没钱花的时候就伸手向父母要。
一次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回来后娇娇大发雷霆,认为同学们看不起自己,原来参加聚会的同学要么已经有很好的工作,要么研究生即将毕业,另外还有些人已经出guo深造或者即将出guo,只有娇娇一个人没有着落。
在聚会上,她和老同学没有共同的话题,也没有人去关注她,习惯了以自我为焦点的她,感觉特别失落,认为同学们都看不起她了。
从此以后,她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愿意出去玩,天天在家上网,总是担心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为此经常失眠、做恶梦。
每当父母建议她出去工作时,她也大发雷霆。
看着女儿一天天憔悴下去,母亲带其去医院精神科求治,被诊断为社交恐怖症,医生建议其采用药物治疗,已吃药将近一年,没什么效果,而且药物副作用很大(娇娇身体发胖、思维迟缓、目光呆滞)不得已,母亲经过对多家心理咨询机构的对比,带其来美龄心理咨询做心理咨询调整。
二、母亲自述娇娇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父母、爷爷奶奶就都宠着她,除了学习方面对其严格要求外,其他方面都依着她。
当娇娇十八岁上大一的时候还什么都不会作,不会和同学交往,不会洗衣,不会自己的东西,每隔一段时间,自己就会来学校给她收拾一番。
唉,这孩子好像总是长不大似的,让父母操碎了心。
三、资料收集后来在咨询的时候还了解到,她在读大学的时候很专横,很会发脾气,和室友闹矛盾,要求室友们象妈妈一样必须爱她,室友们都讨厌她。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社交恐怖症案例及治疗

[案例简介]元某,女,二十一岁,某专业三年级学生。
长期以来,始终经受着心理障碍旳困扰和折磨,无法挣脱这个阴影。
她旳生活和学习导致了很大旳损失。
她提出了会见时间,又特意叮嘱道:“我不肯这件事让别人懂得,也不但愿众多过往旳同窗看见我,我没有勇气前来敲门,请你们将征询室外旳门开一小缝,我即可进来。
”按照商定期间,心理医生把门敞开着。
她来了,神色慌张而羞怯,大步跨入征询室后赶紧把门关上。
心理医生一面热情地为她让坐,一面告诉了心理医生有关怀理征询旳保密原则,并表白乐意为她排忧解难。
[个人意见]她觉得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旳怪毛病。
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发言,与人发言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
一说话脸就发热,低头盯住脚尖。
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仿佛全身都在发抖。
她不肯与班上同窗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
最怕接触男生.虽然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浮现,也会不知所措。
对老师也胆怯,上学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
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
常常由于紧张,对老师所讲旳内容不知所云。
更糟糕旳是,目前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
由于这些毛病,很少去社交场合,很少与人接触。
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引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
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旳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窗们说她清高。
她正在争取入党,同窗关系不好肯定不行。
眼看就快毕业了,这样下去如何适应社会呢?[分折诊断]从柳某旳论述和她与心理医生旳面谈通过,心理医生分析她是一种常见旳心理障碍——社交中旳对人恐怖症。
这是由心理因素导致旳。
只要通过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可以逐渐消除。
[施治方案]认知领悟疗法,放松训练法。
[征询与治疗]一方面,让她回忆一下所经历过旳不快乐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旳过程,以找出导致她目前这种状况旳真正因素,在心理医生旳耐心开导下,柳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些孤僻。
心理学实践案例

心理学实践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方式,还能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接下来,我将为您分享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践案例。
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的治疗_____是一位年轻的职场新人,他性格内向,在社交场合中总是感到极度紧张和不安。
每次需要与他人交流或者在公众场合发言时,他都会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甚至出现口吃的情况。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让他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助。
为了帮助_____克服社交恐惧症,心理医生首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与_____进行深入的交谈,心理医生了解到他对社交场合的负面认知和恐惧情绪的来源。
原来,_____在小时候曾经因为在课堂上发言出错而受到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批评,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认为自己在社交中总是会表现不好,会被别人嘲笑和否定。
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医生帮助_____重新审视这些负面的想法和信念,并引导他用更加客观和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
例如,心理医生让_____回忆一些自己在社交中表现不错的经历,并让他分析这些经历中自己的优点和成功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_____逐渐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在社交中总是会失败,而是有能力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的。
除了认知调整,心理医生还为_____设计了一系列的行为训练任务。
例如,让他从小规模的社交活动开始,逐渐增加与他人接触的频率和难度。
一开始,_____只是与一位熟悉的朋友进行简单的聊天,然后逐渐扩展到与多位同事一起参加小组讨论,最后甚至能够在公司的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每次完成任务后,心理医生都会与_____一起总结经验教训,肯定他的进步和努力,并对他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供指导和支持。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_____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与人交流,能够更加自信和从容地应对各种社交场合,工作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例特殊儿童社交困难心理咨询案例.

一例特殊儿童社交困难心理咨询案例摘要:这是一例特殊儿童因为社交困难而引起自卑、社交恐惧的案例。
本文阐述了对求助者心理诊断和心理疏导的过程,主要采取了系统脱敏法。
经过治疗,求助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心理自卑,能够主动参与社交活动,达到了心理咨询的目标。
、来访者基本情况(一)基本资料钱某,男,10岁,浙江省杭州市新湾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
近期在校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在家容易发脾气。
晚上难以入眠,不能静下心来做事,班级活动也很少参与。
当同学在他身边玩耍时,他总有莫名其妙的敌意,故意辱骂同学,与同学发生纠纷,但事后又感到后悔。
班主任老师发现他存在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改变现状。
(二)既往生活史和当前生活场景钱某出身于普通农村家庭,独生子女,家里经济条件一般。
但父母都比较宠爱他,他的要求一般都能满足。
上学前班的时候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参与班集体活动。
小学一二年级也能够在行为习惯上和同学们保持一致。
在钱某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奶奶去世了。
钱某明显意志消沉,下课的时候也较少参与同学们的游戏活动。
在三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全班同学分组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因为钱某表现不佳,影响了小组的成绩,组员周某觉得很生气,认为钱某是故意不好好表现,然后钱某和周某就发生了争吵。
事后,在班主任老师的调节之下,周某向钱某道歉,二人和好,但钱某在学校更加封闭自己,形单影只,几乎不再参与同学间的活动。
最近班主任老师发现钱某,与人交谈时言语举止不自然,经常逃避他人的眼光。
家长也反映,家中情绪烦躁,睡眠不好。
(三)既往健康状况和咨询史钱某身高1.2米左右,体态瘦弱,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被确诊为智力中度低下,身体无其他重大疾病,家族内其母亲也存在智能不足的情况,无精神病病史。
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曾接受过心理辅导,主要侧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帮助自理生活。
但未涉及人际交往困难方面的问题。
二、问题评估与分析(一)主要问题评估求助者感知觉正常,情绪比较低落,思路清晰,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完整, 相对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对一例社交恐惧症学员的心理矫治
一、一封来信诉苦恼
2011年6月10日,我负责的心理信箱来了这样一封信:
丁警官:
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信给你,但是又害怕。
直到现在,由于实在受不了了,才写信给你。
在劳教所里,我想和别人交往,但又怕和别人交往,更不知道怎样和别人交往,每次跟同教尤其是骨干劳教或者是民警讲话时,都觉得很紧张。
为此,我也经常感到不安、恐惧、自卑、孤独。
直到现在,我在这里还没有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朋友。
每天看到别人收工后,都能谈天论地,聊得好开心,我都非常羡慕。
以前在家的时候要好一些,但在外面就很不自然,害怕讲话不清。
我不知道怎么讲话,不知道跟别人讲些什么,感觉很糟糕。
丁警官,请您帮帮我吧。
胆小的人:曹XX
二、数次咨询诊病情
这是我所在大队一位学员的来信。
收到她的来信后,我主动找其谈话,并鼓励她到心理咨询室来咨询。
大概是经历了四五天的思想挣扎后,2011年6月15日,她终于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初次咨询,打开记忆的阀门。
由于是第一次来咨询,她显得很紧张。
我首先找了些轻松的话题,让她平静了紧张的情绪。
然后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爷爷、奶奶还健在,父母长期不和,独生女。
她谈到父母长期不和,我意识到她的心理负担可能与此有关,于是详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她谈到,自己还是很小的时候,大概从她记事时候起吧,父母就经常吵架。
父亲的脾气很坏,爱喝酒,动不动就骂人,甚至打人,母亲经常闹离婚。
由于父母经常吵架,她很害怕,害怕父母离婚,同时,她在同学面前也因此抬不起头来。
现在父母依然关系不好,母亲长期在外打工,父亲在家务农。
当她谈到父亲脾气不好,自己劝不得,爷爷奶奶更是开不了口时,激动得哭泣起来。
由于她很激动,无法继续谈话,第一次谈话就此结束了。
二次咨询,诉说现实的烦恼。
这次,她的情绪显得平静了许多,谈话也轻松了些。
我进一步了解了她的情况。
当我问到这种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谈到了初二一期时的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一次上数学课,老师提问,她回答不出来,遭到了老师的严厉讽刺和挖苦,同学们哄堂大笑,她却无地自容。
从此,在学校她不敢多走动。
后来,她走上了社会,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位同事。
这位同事来自农村,家境不好,她便经常帮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她的自尊似的。
那位同事不但没有不把她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指责、为难她,还故意当着她的面和其他同学亲近,冷落孤立她。
这使得她很委屈,难过,以至于两人之
间发生冲突,互不交往。
从此之后,她就怕和人接触了。
另外,她说自己说话不清楚,也是担心别人笑话她,所以不敢发言,也不敢多讲话。
她感到自己很孤独,很自卑。
此次咨询后,我通过其分管民警和小组同教侧面了解到,她们对她的评价还不错,就是不太爱说话,总是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
再次咨询,诊断问题所在。
这次咨询中,我跟该来访者一起分析了她的这种症状。
首先,其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
其次,旧时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你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
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再次,在与同事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怒;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事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你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你对人际交往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另外,当你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己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
再加之你愈感到“不自然”头脑中就愈多的出现“想象观念”。
这进一步导致了你的自我感觉恶化。
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
你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未能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你尽量回避与人交往的缘故。
在分析的过程中,她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得到她的肯定后,故可诊社交恐惧症。
三、精心治疗解心结
在确定了该来访者患有社交恐惧症之后,我开始了正式的治疗阶段。
首先我使来访者明白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只要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消除各种恐惧经验所保留下来的因素,尤其是增强信心和决心,树立克服障碍的勇气,障碍是可以消除的。
其次,采用系统脱敏法进行治疗,建立了系统脱敏等级,制订了详细的脱敏方案,为她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
具体方案如下:第一步,每天早上主动跟小组的同教打招呼,哪怕就是一句简单的“嗨”。
第二步,尝试与除骨干劳教以外的同教交谈。
第三步,跟骨干劳教进行交谈。
第四步,积极回答民警提出的问题。
第五步,主动尝试找民警交流。
每个步骤的圆满完成,以该实施该步骤时无紧张焦虑感为标志。
上一个步骤圆满完成了,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步骤。
(注:在采用系统脱敏的过程中,每实施一个步骤,来访者都会伴随着焦虑紧张的情绪体验。
我告诉来访者,对此不必焦急、烦恼和恐惧。
首先应放松自己的情绪,使心情平静下来,同时可做些松弛性的自我暗示,如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平静、平静、平静”等。
另外,采用腹式呼吸,自我调节呼吸字数等,这些方法不但能使肌肉放松,还能使精神放松。
这样,紧张、恐惧的情绪自然就会从身边溜走。
同时,在实施每个步骤前,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行的”等等)。
再次,要求该来访者每天坚持写日记,观察自己实施每个步骤时,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同时内省自己情绪上的变化,通过自己的进步来鼓励自己,为自己加油。
此外,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了民警和同教的帮助。
本人和大队的民警以及领导进行了商谈,说明了她的情况,让所有的民警都来帮助她。
在帮助她的过程中,我要求民警多找其谈话,并且经常鼓励表扬她。
同时召集该教班组的学员谈话,让她们帮助她,多与她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注意自然,不要过于拘谨,过分小心。
后续: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曹某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能做到举止自如。
其在事后的回忆中写到:“曾经的我感觉世界永远是灰色的,自己只是某个角落里不起眼的一员,感觉很孤单;但是现在的我焕然一新,每天都很快乐,真正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集体当中,是那样的充实而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