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哲学嘛,总是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好像飘在云端让人摸不着头脑。
可是马克思偏不,他就像是一个接地气的智者,在这本书里对着那些错误的哲学观念猛戳。
马克思在书里对蒲鲁东那一套所谓的“贫困的哲学”进行了批判。
蒲鲁东就像是个蹩脚的魔术师,想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概念来解释经济关系,结果却搞得一团糟。
马克思就像那个看穿魔术把戏的观众,站出来大声说:“你这根本就不对!”他用很直白的话语指出,经济关系可不是靠那些凭空想象的概念就能搞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阶级斗争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比如说,蒲鲁东觉得只要发明一些新的概念,就能解决贫困问题,就像一个人以为只要改个名字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样可笑。
马克思却告诉我们,要从社会的实际生产方式、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些实实在在的地方去寻找答案。
这就好比要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穷,不能只看他有没有个好听的称呼,而是要看他的工作、收入来源、社会环境这些真真切切影响生活的东西。
而且马克思在书里还展现了他那严密的逻辑。
他一层一层地分析,就像剥洋葱一样,把蒲鲁东那些混乱的思想剥得精光。
他的论述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推理秀,让我这个之前对哲学经济学有点迷糊的人也能跟着他的思路走。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受到马克思那种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同情。
他批判那些错误思想,其实就是想为工人阶级找到真正摆脱贫困的道路。
他可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而是为了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这就好比是一个医生,他看到病人(工人阶级)病得很重,那些庸医(错误的哲学思想)却在瞎开药,他就忍不住要站出来,用正确的诊断(马克思自己的思想)来治病救人。
[重点]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
[重点]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文章提交者:红剑加帖在猫眼看人【凯迪网络】2005-12-2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觍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怎么造成的,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象还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实践当然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但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人获得了实验的检验权,别的实验就没有了检验的机会,谁能保证它不是真理,曹雪芹全家喝着稀饭,喝酒也要靠“按揭”,居然写出了《红楼梦》,但谁能保证他吃饱喝足就不出《红楼梦》,或写得更好,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
2019年荒谬的苦难哲学范文
2019年荒谬的苦难哲学范文篇一:关于苦难的哲学思考关于苦难的哲学思考关键词:苦难拒绝承认承认接受美德摘要: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东西是一定存在的,那一定会是苦难。
可以预料的,不能预料的,我们都不能避免苦难的发生。
苦难的存在已经违背了我们对于正义和秩序的直觉上的理解。
它的出现和分配是那么的随意和不公平,以至于我们不能按照平常普通的逻辑思维理解它。
然而,很不幸的是,这不可预测的苦难却要一直伴随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该如何最恰当的去理解它,如何去与它安然共处,如何不让自己在它来临之际陷入崩溃边缘。
正文: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东西是一定存在的,那一定会是苦难。
可以预料的,不能预料的,我们都不能避免苦难的发生。
可怕的事情甚至会在一个人还没真正“知道”苦痛是怎么回事之前就发生了,例如早产儿的死亡;有时候,即使让人们已经失去感受痛苦的能力了,他们还是要继续遭受苦难的折磨,比如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在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里所受尽的痛苦。
苦难的存在已经违背了我们对于正义和秩序的直觉上的理解。
它的出现和分配是那么的随意和不公平,以至于我们不能按照平常普通的逻辑思维理解它。
然而,很不幸的是,这不可预测的苦难却要一直伴随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该如何最恰当的去理解它,如何去与它安然共处,如何不让自己在它来临之际陷入崩溃边缘。
我所了解得到的关于苦难的一些观点可以粗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否认苦难存在的所谓的乐观主义者。
另一种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承认苦难存在并接受它,与其共进的。
我这里第一种指的否认苦难存在,并非指那些不能承受苦难之重的懦夫,而是指拒绝承认他们正在承受的苦难是一种苦难的那一类人,简单点说,就是在他们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苦难这个词,他们根本不认为这世上有东西能糟糕到要被称为苦难。
这里我要提到一个例子,关于古罗马思想家塞内卡的。
他是几朝元老,还曾是尼禄的导师,但尼禄后来下令让他自杀。
由于被指控和修女通奸,他被驱逐并流放科西嘉岛。
苦难幸福 闲趣去闲
苦难幸福闲趣去闲苦难幸福闲趣去闲开章引读:苦海无边,烦恼无垠。
苦难,是生命无法遮掩的真实,是人生难以摆脱的烦恼。
其实,苦难和烦恼,就像船底的压舱物,没有它们,在航行中就容易翻船。
苦难,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苦难的胆汁中,可以萃取人生的智慧;苦难的熔炉中,可以锻铸不屈的个性。
接受苦难,是一种睿智;利用苦难,是一种大勇。
智者,把苦难作为自强不息的风帆;愚者,则在苦难中自怨自艾、自甘沉沦。
当你邂逅幸福时,提醒自己,幸福不是永恒的;当你遭遇苦难时,告诉自己,苦难其实更不是永恒的。
泥泞留痕,苦难称出坚强的重量;风过无迹,坎坷引领生命的行歌。
苦难幸福,幸福苦难,是永恒的哲学命题。
接受幸福,安之若素,是一种宽广的胸襟。
承受苦难,处之泰然,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幸福时,要有闲的情致;苦难中,要有逸的疏放。
濯清流以游鲤,坐茂林而观佳夕。
居,则泉石花竹,诗酒棋书,清淡酬唱;行,则披阅中壑,游戏平甸,识度闲放。
寄情山水,尽显风流,去白守黑,皆成体格。
智者箴言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已;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用一生的时间去理解和体会,并把它们都统一起来。
聪明与智慧聪明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例如好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反应灵敏等。
智商是一种优势,情商是一种能力,胆商是一种创造力。
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
能站在人世间一切成败之上,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博古通今,不算高明。
能经邦济世、经世致用才算高明。
智慧物语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
有智慧的人,总是把嘴巴放在心里,而愚昧之人反而把心放在嘴巴里!把弯路走直,是聪明;把直路走弯,是豁达。
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
聪明与智慧的区别:前者只能看到事物的表意,而后者却可以洞察事物的内涵。
李叔同·才智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人偏激,我受之以宽容。
人险仄,我持之以坦荡。
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
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荒谬的苦难哲学是法国作家狄马于184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讨论了人类生活中的苦难现象以及人类对此的不同态度。
狄马认为,生活中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人们却在对待苦难时常常表现出荒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狄马首先指出,苦难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自然灾害、疾病、贫困还是个人内心的痛苦,都是无法避免的命运。
然而,人们往往在面对苦难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有些人选择抱怨和愤怒,认为自己是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受害者,对命运的残酷深感不满。
这些人常常将苦难看作是人生的灾难,抱怨自己的不幸,无法接受生活给予自己的痛苦。
然而,狄马认为这种态度是荒谬的。
他指出,苦难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无论一个人愤怒、抱怨,还是垂头丧气,这些对苦难的态度和行为并不能改变现实的事实。
相反,这种愤怒和抱怨只会使人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无法走出苦难的困境。
狄马进一步指出,苦难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意味着悲伤或者痛苦,相反,苦难也可以被看作一种挑战和机会。
面对苦难,人们能够锻炼意志力和反应能力,发现并发掘内在的潜力,为自己的修行和人格成长提供契机。
苦难可以激发人们的勇气和坚韧,使人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有韧性。
荒谬的苦难哲学还强调了人类对于苦难的态度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狄马指出,人们可以选择接受并顺应苦难,否则就会因为抗拒和逃避而导致额外的痛苦。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流放和贫困为例,表达了他对苦难的接纳和坚强的态度。
狄马认为,只有当人们能够接受苦难并从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时,才能真正摆脱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荒谬的苦难哲学》中,狄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对待苦难的态度。
他认为,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命运,但人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苦难。
他批评了那些抱怨和愤怒的人,指出这种态度是荒谬的,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
相反,狄马提倡人们积极面对苦难,接受并从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并通过苦难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坚韧。
学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受用终生——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
学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受用终生——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狄马,陕西子长县人。
当代著名杂文家。
其文注重“文化反省”与“思想反思”,犀利睿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著有思想文化随笔集《一头自由主义的鹿》《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杂文集《中国杂文:狄马集》《另类童话》等。
余党绪,特级教师,就职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潜心于思辨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教学。
著有《人文探究》《议论文写作新战略》《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等。
高考作文:在思辨性的过程中表达批判性的意见余党绪:高考作文命题一向百花齐放,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之下,又会呈现出某些共同的变化趋势。
近几年有一个变化有目共睹:命题倾向于引导学生就社会、文化、人生的某个现象或问题发表具体的意见和看法。
从审题角度看,这对考生的抽象与概括、比较与思辨的思维素养要求较高;从写作角度看,则要求考生在思辨性的过程中表达批判性的意见。
这样的写作涉及知识,涉及价值观,更涉及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的批判性与思辨性。
《语文学习》连续几年约请孙绍振先生阐发命题与写作中的理性分析和批判性思维,正是发现和把握了这一趋向。
狄马先生,您是一位杂文家,也一直关注语文教育,特别是写作教育,您觉得这个变化有什么意义?狄马:知识的传授和累积在高中阶段当然很重要,但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正在祛魅。
特别是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信息传播的多元,好多过去认为天经地义的知识,现在看来都是存在问题的。
同理,我们现在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在后人看来可能也是错误的。
因而知识是相对的,积累了再多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何况还时时在遗忘。
知识靠不住,建立在那些旧知识之上的价值观,当然也靠不住,因此,价值观的正确与错误也是相对的。
这样看来,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理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余党绪:语文教学常常在两个极端摇摆,“知识万岁”的时代大家死记硬背,价值膜拜的时代“假大空”盛行。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苦难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还是整个社会面临的灾难和困境,苦难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这种苦难,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哲学思考和探讨。
荒谬的苦难哲学就是其中之一,它试图从荒谬和苦难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存在和生活。
在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和思想后,我对荒谬的苦难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荒谬的苦难哲学强调了人类生活中的荒谬性。
荒谬的概念源自于存在主义哲学家卡缪的思想,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是荒谬的。
荒谬并不是指生活本身毫无意义,而是指人们在追求意义和目标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困境。
在这种荒谬中,人们往往会感到无力和绝望,甚至产生对生活的怀疑和否定。
荒谬的苦难哲学通过对荒谬的深入探讨,试图让人们认识到生活本身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面对苦难和挑战。
其次,荒谬的苦难哲学强调了人类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和选择。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挑战,这些苦难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内心的挣扎和煎熬。
在面对这些苦难时,荒谬的苦难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态度和选择。
它认为,人们应该以一种豁达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苦难,接受生活的荒谬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要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这种态度下,人们可以更加坦然地面对苦难,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另外,荒谬的苦难哲学还强调了人类对于苦难的理解和超越。
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对生活的怀疑和否定,甚至陷入绝望和悲观的情绪中。
然而,荒谬的苦难哲学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对苦难的理解和超越,来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它提出了一种超越苦难的思想,即通过对苦难的深刻思考和体验,人们可以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渐超越对苦难的恐惧和抵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总的来说,荒谬的苦难哲学是对人类生活中苦难和挑战的一种哲学思考和探讨。
文学哲学家对人生意义问题的价值判断
文学哲学家对人生意义问题的价值判断人生意义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学哲学家们对于人生意义问题的价值判断通常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下面将以几位著名的文学哲学家为例,阐述他们的观点以及对人生意义问题的价值判断。
第一位文学哲学家是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而人们追求各种欲望和愿望只是一种对幸福的幻觉。
他提出了“欲望与苦难的充满世界”这一主题,并主张通过超越欲望和自我的关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他认为对于人生这一深刻的痛苦无法找到解决之道,因此对于他而言,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第二位文学哲学家是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尼采主张超越道德信仰的传统观念,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创造力。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并通过个体的力量来创造人生的意义。
他主张追求个人的卓越和伟大,并认为人生意义的核心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第三位文学哲学家是卡缪(Albert Camus)。
卡缪的著名作品《局外人》探讨了人生的荒谬与无常。
他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人们的追求和行动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放弃对人生的追求,而是要以一种拒绝宿命的态度活在当下,并寻找自己的真实存在和快乐。
第四位文学哲学家是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卢梭的著作《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探讨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不平等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而平等的,但在社会中逐渐失去了这些特征。
卢梭主张人们回归自然状态,通过回归自然和真实的生活方式来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以上四位文学哲学家对人生意义问题的价值判断有所不同,但都提供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对于叔本华而言,人生是痛苦的,没有意义;尼采则主张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力;卡缪认为人生荒谬无常,但不能放弃追求快乐;而卢梭主张回归自然,寻找真实的人生。
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对于人们思考人生意义问题提供了多种角度和思路。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简介:本文是对荒谬主义哲学的探讨和思考,试图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解析来揭示生命中存在的苦难与荒谬,同时引发读者对于世界本质的思考。
本文通过对荒谬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作品进行解读,以及对当代世界的观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对人生中的种种困境。
正文:引言苦难与荒谬是人生中不可回避的现象,它们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人们的思绪。
正是因为这种困扰,哲学这门探寻人类生活意义和解决存在困境的学科便得以诞生。
然而,从古至今,对苦难与荒谬这一命题的探索仍然没有获得定论,甚至在现代哲学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互相矛盾的解释。
本文将以荒谬主义哲学为主线展开探讨,试图从不同角度解析苦难与荒谬的本质。
荒谬主义哲学荒谬主义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其核心思想是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荒谬的。
它与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存在相似性,但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荒谬主义否认在人类存在中寻找任何积极或合理的意义。
荒谬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阿尔贝·加缪通过他的小说《局外人》和散文《鼠疫》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世界荒谬和人类苦难的关注。
他认为人类的苦难来自于对人性的错误理解和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安排。
加缪认为人们通过了解和接纳荒谬,可以获得一种与现实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减少痛苦和焦虑。
荒谬主义与苦难苦难是荒谬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人生的苦难。
荒谬主义认为人类生活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可思议的痛苦和挫折,即使我们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也只能通过面对这些苦难来与其共存。
但是,荒谬主义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理解苦难的方式,即将苦难视为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帮助人们建立一种积极面对困境的观念。
我们常常会对苦难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要面临这么多的痛苦和困难?为什么我们要经历战争、贫困、疾病和死亡等种种不幸?荒谬主义提供了一种解释,即苦难和荒谬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只有通过理解和接纳这一事实,人们才能真正面对现实世界。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荒谬的苦难哲学》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著作,它引发了我对生命、苦难和荒谬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作者对人生的苦难和荒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苦难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
在书中,作者指出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难和挫折,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苦难对人的成长和成熟的作用,它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因为我知道它们是我成长的机会。
其次,书中对荒谬的探讨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认为人生是荒谬的,因为人们总是在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而这些追求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东西而努力奋斗,却最终发现这些东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我希望能够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被荒谬的追求所左右。
最后,书中对生命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我希望能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希望能够为他人的生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通过阅读《荒谬的苦难哲学》,我对生命、苦难和荒谬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同时也开始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相信它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荒谬的苦难哲学》是法国作家艾伯特·加缪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荒谬的苦难哲学》中,加缪提出了“荒谬”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生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人们在追求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到无法解释和理解的苦难和困境。
他以主人公梅尔桑的经历为例,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荒谬时,往往会感到绝望和迷茫。
这种荒谬的存在让人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的无意义,这种无意义又反过来加剧了人们的绝望和困惑。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苦难。
加缪通过梅尔桑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
我开始意识到,人生的苦难和困境并非偶然,而是与生俱来的。
无论是物质上的困难还是精神上的挣扎,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加缪在书中写道,“生命是一场没有答案的问答游戏,但我们必须继续玩下去。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坚持和勇敢面对生活的荒谬和苦难。
除了对人生的思考之外,加缪在书中还探讨了自由和责任这两个重要的主题。
他认为,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时,应该选择自由,即选择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
自由并不意味着摆脱一切束缚,而是意味着在面对苦难和挑战时,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这种自由和责任的选择,是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无常和苦难时最重要的态度。
通过阅读《荒谬的苦难哲学》,我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荒谬和无常,也明白了自由和责任的重要性。
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我相信,只有在面对生活的荒谬时,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选择自由和责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荒谬的苦难哲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荒谬和无常,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深思细想 说理严谨——议论文写作思辨分析的运用
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是有条件的。这首要的 条件就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 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 值的坚定不移。当然,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一 些人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总是得牺牲在他们看来 价值较小的目标,但对处于历史关头的承当者来 说,这种选择有时会变得异常残酷。因为它不仅 要牺牲自己的健康、安逸和生命,有时甚至会影 响到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而且更令人丧气 的是即便牺牲了自己和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 也不一定能换回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它还需要牺 牲者的才力、勤奋和机遇都处感的,各种各样的苦难充斥着我们的生 活,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有人便逞一时之快,将 苦难的包袱一点一点卸下,就如同漫画中自作聪明的那个 人,在行走到一定阶段时,为了路途短暂的轻松,便将沉 重的十字架锯掉了一点点,然而好景不长,在面对人生沟 壑时,他只能落寞悲伤。因此我们只有载着苦难前行,才 能走得更遥远。 —— 学生习作《载着苦难前行》节选
3.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 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马克 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 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 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 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 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 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可见,任何一 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唯 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 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 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学生习作《成功源自勤奋》节选
深思细想
说理严谨
——议论文写作思辨分析的运用
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
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觍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怎么造成的,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象还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实践当然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但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人获得了实验的检验权,别的实验就没有了检验的机会,谁能保证它不是真理?曹雪芹全家喝着稀饭,喝酒也要靠“按揭”,居然写出了《红楼梦》,但谁能保证他吃饱喝足就不出《红楼梦》,或写得更好?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
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
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像还应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实践当然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但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人获得了实践的检验权,别的实践就没有了检验的机会,谁能保证它不是真理?曹雪芹全家喝着稀饭,喝酒也要靠“按揭”,居然写出了《红楼梦》,但谁能保证他吃饱喝好就写不出《红楼梦》,或写得更好?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
勤劳是一种美德
勤劳是一种美德《读者》杂志刊载了狄马《勤劳是一种美德吗?》的文章。
作者在文章中说:“……文明千姿百态,但人性只有一个,那就是求乐避苦、好生恶死。
没有一个民族热爱吃苦更甚于热爱享乐,热爱流汗更甚于热爱休闲。
勤劳都是逼出来的。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狄马还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有一年他母亲被评为劳动模范,队长捧着奖状来到他家,对他母亲好好地表扬了一番。
队长走后,他母亲却哭起来,并说:“别听他胡说!什么勤劳!他怎么不勤劳?”另一个是一群诗人到陕北采风,看到一位老妇人在地里拔草,作协主席就向前夸奖说:“老大娘,这么大岁数了,还在劳动?你的勤劳值得我们学习啊!”可他们一走,老大娘就唾了一口,骂道:“呸!你才勤劳呢!你家祖宗八代都勤劳!”老大娘是否说了这些我很怀疑,但正如文章接着说的,老大娘呸的是这些人把她当猴耍,是不要脸,让她恶心罢了。
显然,作者的观点是荒谬的。
勤劳当然是一种美德。
不错,人人都求乐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人热爱吃苦甚于热爱享乐。
但“乐”从何来?“生”从何来?天上不会掉馅饼。
人生的幸福――生活快乐、体魄健康、风风光光有滋有味的生活,是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
一个人孩童时吃苦耐劳发奋读书,让自己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就为将来干事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努力工作,就有可能干出一番让人羡慕的事业。
而一个人只有干好工作甚至事业有成,才可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才可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避免冻馁之苦。
如此说来,要避苦求乐,离得开勤劳吗?一个人不以劳动为本,又怎么能达到求乐避苦的目的,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呢?好生恶死,同样离不开勤劳。
生命在于运动,现在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因而早起晨练的人越来越多了,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这些活动也是劳动。
坚持就是勤劳。
正是勤劳保证了人们身体健康,达到了好生的目的。
因此,怎么能说勤劳不是一种美德呢?狄马为否认勤劳是一种美德所举的例子,确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
虽说用它来否认勤劳是一种美德实不可取,但现在为什么有人对表扬,尤其是来自官方的表扬本能地反感?因为这么多年来,老百姓从官员口中听到的假话太多了。
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
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狄马:荒唐的磨难哲学我国人喜爱赞许磨难,以为磨难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然后使一个人变得刚强和巨大。
曩昔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爱把自己的曩昔说得一无全部,简直每一个企业家都是自食其力,告贷无门,终究委曲求全,不吝腆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乃至一篇一般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爱歌颂母亲的勤勤恳恳,千辛万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磨难是什么原因构成的?谁应该对这种磨难担任?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计划持续让母亲享用磨难,不然,这些实践的问题是不容逃避的。
但在这些著作里,实践的磨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发重要,不光不重要,如同还应该感谢似的,由于假如没有这些磨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磨难并不总是导致巨大。
相反,在许多状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庄严,损伤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发明力。
我国人在讲到磨难时,喜爱引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书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
但简直全部的引证者都疏忽了前面的几句话:夫情面莫不贪生恶死,念爸爸妈妈,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书;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快乐的时分就必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其他前史情境当成了遍及的发明规则。
实践当然是查验真理的一个规范,但谁的实践是查验真理的规范?由于前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人获得了实践的查验权,其他实践就没有了查验的时机,谁能确保它不是真理?曹雪芹全家喝着稀饭,喝酒也要靠按揭,竟然写出了《红楼梦》,但谁能确保他吃饱喝好就写不出《红楼梦》,或写得更好?这牵扯到我国人怎样对待磨难的问题。
中国的苦难观
狄马: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赞美苦难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像还应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实践当然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但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人获得了实践的检验权,别的实践就没有了检验的机会,谁能保证它不是真理?曹雪芹全家喝着稀饭,喝酒也要靠“按揭”,居然写出了《红楼梦》,但谁能保证他吃饱喝好就写不出《红楼梦》,或写得更好?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
(人生感悟)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
荒谬的苦难哲学人生感悟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像还应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实践当然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但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人获得了实践的检验权,别的实践就没有了检验的机会,谁能保证它不是真理?曹雪芹全家喝着稀饭,喝酒也要靠按揭,居然写出了《红楼梦》,但谁能保证他吃饱喝好就写不出《红楼梦》,或写得更好?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谬的苦难哲学人生感悟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像还应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实践当然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但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人获得了实践的检验权,别的实践就没有了检验的机会,谁能保证它不是真理?曹雪芹全家喝着稀饭,喝酒也要靠按揭,居然写出了《红楼梦》,但谁能保证他吃饱喝好就写不出《红楼梦》,或写得更好?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
苦难在一定的意义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甚至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也愿意承认这种苦难哲学对人的安慰作用。
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是有条件的。
这首要的条件就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不移。
当然,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一些人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总是得牺牲在他们看来价值较小的目标,但对处于历史关头的承当者来说,这种选择有时会变得异常残酷。
因为它不仅要牺牲自己的健康、安逸和生命,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而且更令人丧气的是,即便牺牲了自己和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也不一定能换回自己所期望的目标。
它需要牺牲者的才力、勤奋和机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协调的状态里。
可以想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创造精神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
在荣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面前,在只有按照既定的方式生活才能获得尊严的社会里,要让所有的人都顶住贫困、疾病以及各种世俗专断势力的压迫从事他所心仪的事业,未免是奢望;在离婚、抄家、监禁、杀戮、秘密处决、甚至灭门九族的威慑面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向撒旦宣战,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投降。
在他们看来,自由虽然是好东西,但要牺牲世界上那么多的好东西来保全它,就未必值得。
这就是历史人生感悟其次,对制造苦难的人来说,也要有最低限度的容忍。
我们知道,身被诸苦成就非凡事业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牺牲他们认为价值较低的目标来成就他们认为价值更大的目标。
但这种牺牲也得有一个限度,一般来说,不能剥夺他们的生命,因为生命是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
仁人志士可以不顾及自己的生命,但如果牺牲了生命也无法换取更大的目标,这种牺牲就变得毫无意义。
在生命保全的前提下,牺牲者必须要能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或者叫牺牲的自由。
文王拘而演《周易》当然是历史佳话,但我想,商纣王的监狱里一定没有牢头狱霸,否则,保命尚且不暇,哪里顾得上推演八卦?进而说明大殷帝国,尤其是羑里监狱当局的管教干部具备起码的人文素质,否则,怎么能允许一个朝廷要犯在监狱里搞科学研究?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晚岁退而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但春秋诸国都没有惨无人道的户籍制度,否则,孔子就有可能被当作三无人员收容劳教即使写出《春秋》,也可能因涉嫌泄露国家机密被秘密监禁;孟姜女不满秦帝暴政,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八百里,成为中国最早的抗暴英雄,但如果孟姜女还没有哭就被割断喉管,她怎么能成为万马齐喑时代的首席女高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冠归乡,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隐逸诗篇,但本人自述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如果土地收归国有,房屋又面临强制拆迁,恐怕他老人家也难吟唱归去来兮;方孝孺恪守儒家经典教义,拒不草诏,被灭门十族,磔裂于市,但如果朱棣让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他就没有办法以死来完成他的节烈美名中国的传记作家喜欢描摹传主的不幸,以为传主越不幸,他们的人格就越伟大。
最终给人一个印象:这些传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而是靠苦难本身的孕育。
但这无法解释像歌德、泰戈尔这样命途顺遂的天才;反而,有可能推出一系列荒谬的结论:如果说苦难是对一个人有帮助的话,那么楚怀王就成了推动中国文学事业发展的功臣,因为如果没有他的迫害和放逐,就没有屈原的《离骚》和《九章》;汉武帝就成了支持史学研究的好领导,他虽然没有给司马迁拨经费,但如果不是他阉割了司马迁的话,司马可能就写不出《史记》;皇权专制就是好,要是没有政治的黑暗和腐败,李白、苏轼、关汉卿就不会留下那么多牢骚满腹的诗篇;甚至奴隶制也不坏,要是没有秦始皇的皮鞭,奴隶们哪会心甘情愿地修长城、筑皇陵?而且,为了让这些才子俊逸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最好让楚怀王、汉武帝、始皇爷爷做得更糟糕些正如一部汽车,动力越大,牵引力就会越大作为读者,我们自然就会收获的越多。
然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牺牲他的利益甚至生命,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哪怕被要求者是古人或外国人。
人生感悟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
你表扬一个太监守贞操,就像在我们的时代你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一样没有意义。
只有当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良心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
也就是说,善恶在个人不能负责的范围内是没有意义的。
一件我们完全不能把握的事件,在道德上就既没有机会获得好评,也没有机会招致恶损。
在皮鞭和棍棒下被动地从事一件他完全不得已的工作,和顶住舆论的压力,毁家纾难,成就一项他认为有价值的事业,这二者是有天壤之别的。
如果不问选择和被迫的区分,一味赞叹受难者的勤劳勇敢,即使他们的工作真对后人有意义,也显得全无心肝。
由于和意识形态捆绑销售的时间太长,中国的文人学士喜欢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
一座诺大的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而全然不管市政当局的不作为;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刘老汉的主人翁精神,而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对一个老人的身心摧残;一个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记者采访完毕,只是一个劲地称赞她的任劳任怨这种冷血文化培养出的冷血道德鲁迅称之为瞒和骗。
瞒和骗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
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
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看来这种乾坤大转移的法术自古有之,于今为烈。
那么,谁是这种牺牲道德的最后受益者?当一些人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受人哄骗地出售了他们的体能和智力时,谁是这种廉价产品的真正买方?从中国农民的身上我看到了这种道德加减的最后得数。
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忍受着非人的苛待,兵来如篦,官来如剃,换来的只是一句吃苦耐劳的道德美誉,而几千年来他们的善良、隐忍是不是提高了执政者的道德水平呢?是不是使得治人者有些许的良心发现而减轻压迫呢?或者干脆反过来说,是不是在更大程度上出现了相反的变化呢?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打死一只狗熊或猕猴都要判刑,但打死一个农民却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有时还会成为晋升的资本。
牛马般地付出,绵羊般地忍耐,换来的却是虎狼般地侵害,那么,这忍耐究竟是助恶呢,还是扬善呢?而几乎所有脑满肠肥的城市贵族,甚至是专家教授,开车玩一回农家乐回来都盛赞农民的乐天知命,而他们哪里知道隐藏在这笑容背后的是永无止境的伤害积淀而成的无奈。
无数次的哀哭使他们知道,哭没有用。
没有人因为他们哭丧着脸而给予帮助。
德蕾莎修女自述,她在印度贫民窟里帮助的人,从来不上教堂,因为衣衫褴褛;不会哭泣,因为没有眼泪;从来不祈祷,因为没有用;甚至不会请求,因为没有人会理他们。
中国农民从来不上教堂,是因为没有教堂;从来不请求,是因为上帝听不见;经常笑逐颜开,是因为不用担心有人会罚他不当农民;不害怕死亡,是因为到地狱也不过就是在水深火热中种地。
人生感悟当然,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选择自由,但这不能成为某些人和组织剥夺别人自由的理由。
社会也不能养活一批专门替别人选择幸福生活的人,新闻机构除了报道真相没有教人安分守己或冒险进取的义务。
即便是这样,不幸和悲惨的事情仍然会随时发生,但它与有意识指导人们生活的社会不同的是,这种不幸不是官长和当局合谋的结果,非人为的力量是造成贫富、好坏等不平等现象的主要罪魁。
因为它是非人为的,所以这种力量不管是来自市场,还是意外,它对人尊严和心灵的伤害程度要比有意识加诸的苦难小得多。
区别之大正好比不小心摔倒和被人有意绊倒。
中国人,尤其是那些从皇帝身边讨来了纸笔的人,先是大言欺人,要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老老实实做顺民,做奴隶,不但要做奴隶,而且要从奴隶的命运中寻出美来。
时间长了,就自己也糊涂了,只能自欺,骗己。
灾难和苦痛一来便背诵亚圣语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而问题是这苦、劳、饿、空、乱真是由天降的吗?如果真是由天降的,它使人掉价的程度当然要小得多,但我怀疑中国的圣贤鸿儒们多数时候是把人降的疾苦委之于天。
因为灾难和痛苦如果是人为的,立即就存在一个如何改良的问题,于是眼睛一闭,嫁祸于天,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