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监测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依据 (2)
三、位移基准点及观测点的布设 (2)
四、观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3)
五、资源配备(人员、仪器设备) (5)
六、沉降监测 (5)
七、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6)
八、安全生产及洽谈机制 (8)
九、成果汇报及资料提交 (9)
十、项目组织机构 (9)
一、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XXXX,东临XXX,南临XXX。设计单位为XXXX研究院;勘察单位为XXXX研究院。
拟建工程地上20层,地下3层,局部为纯地下车库。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基坑开挖深度为自然地坪下-14.20m~-15.90m(考虑的是对基坑支护有影响的基坑开挖深度)。±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2.55m。基坑周边-2.7m(49.85m)以上采用土钉墙支护,-2.7m以下至基坑槽底采用护坡桩支护。考虑到基坑周边管线及建筑物较多,基坑开挖会对周边建筑物及道路带来危险。为使建设、监理单位及时准确地掌握位移情况,为安全施工提供信息资料.故对基坑进行位移观测,对周边建筑物和主体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指导结构施工,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技术资料。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7—91)
5、《北京市测量技术规程》(DBll/T 339-2006)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三、位移基准点及观测点的布设
(一)、基点埋设
在所选基点处用冲击钻打孔,深度0.5米左右。然后钎入1.5米长φ22mm的测量标志,用砼回填至地面,周边做成0.6×0.6高0.7米的方墩,以防碰动。并做好明显标志。
(二)、监测点埋设
在冠梁上所选监测点处用冲击钻打孔,深度0.1米左右。然后钎入0.2米长
φ12mm的测量标志(尖顶),用砼填实,并做好明显标记。周边加护拦保护.以便人员测量。在第二道腰梁上,选监测点的位置,焊接测量标志(尖顶),高度
0.3米左右。并做好明显标记。
四、观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一)、监测方法
基坑位移监测网的首级控制基点布设在基坑西侧锅炉房楼梯休息平台和基坑北侧道路旁,2座基点(编号为K1、K2)。基坑工作基点布设在基坑四角,分别为各轴线交点,4座基点(编号为H1、H2、H3、H4),组成基坑位移监测网。每两周检核一次首级控制,并联测基坑工作基点,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情况。变形观测点的点位,应根据工程基坑深度、基坑形状合理布设。点位间距以10~20m 为宜。共计25个,编号为W1、W2、W3……,Q1、Q2、Q3……。
(1)监测方法:轴线法(又称视准线法)
沿基坑的每条直线边建一轴线,并在直线边上布设水平位移点。本法既不需要测角,也不需要测距,只需将轴线用经纬仪投射到位移点旁边,即可量取位移点离轴线的偏距,通过两次偏距的比较来计算水平位移量。
因为本法要求将仪器架设在变形区外,但因为基坑周边场地有限,并且架设距离过远后,通视条件也不好。故在基坑周边变形位移较小且通视良好不易受到扰动的角部设置观测基准点,利用场外的基准点对其进行校核、测得角部观测基准点的侧向水平位移后,可以测得各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准确值。
(2)监测仪器
水平位移监测主要采用使用TDJ-2光学经纬仪,测角中误差小2"的经纬仪(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全站仪)。
(3)观测点位布设
沿基坑周边每隔20m布设一个监测点,根据基坑形状进行布设。
基准点:在基坑顶部选择通视良好且不易扰动的基准点。因为基坑局部围挡至基坑上口非常狭窄,因此基准点可能会与基坑同时变形,因此在每次监测之前先利用基坑四周基点进行校核。
观测点:用0.2米长φ14mm钢筋,作为测量标志(钢筋正中用钢锯锯成十字丝),并用红油漆画三角形。
观测:基准点观测时最好能通视基坑另一侧基准点,如果现场条件不能满足,则可以在坑外影响范围外的建筑物上选择一个后视点。基坑开挖前测量三次,取
其均值作为初始值,每次观测要求做好记录以及当时的天气和气温。
(4)监测频率
基坑开挖时,每开挖一步观测1次;其它时间每天观测1次;全部开挖完后每天观测1次,变形稳定后每3-7天观测一次,并做好记录。遇大雨、基坑受扰动或变形量有突变后应立即观测并加大观测频率。
(5)护坡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a)测点位布设:每隔15m布设一个监测点,根据基坑形状进行布设。
(b)监测方法:
监测仪器:经纬仪观测
观测点:在护坡桩帽梁浇筑完成后,在冠梁预设的观测点。采用经纬仪进行变形监测。
(c)监测频率:
护坡桩下部土方开挖前测量三次,取其均值作为初始值,基坑开挖时,每开挖一步观测1次;其它时间每天观测1次;全部开挖完后每天观测1次,变形稳定后每3-7天观测一次,并做好记录。遇大雨、基坑受扰动或变形量有突变后应立即观测并加大观测频率。
(二)、水平位移监测观测精度
位移监测测量方法严格执行《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使用2″电子全站仪,仪器均检验合格。
对于监测点所采用等级及具体精度指标如下:单位:mm
本工程采用Ⅱ级位移观测的各项要求
五、资源配备(人员、仪器设备)
项目经理:1人技术负责:1人
质量监督:1人数据采集:4人
数据处理:2人总计:9人
六、沉降监测
(一)、沉降监测基点埋设
在所选基点处用洛阳铲掏挖,深度1.5米左右。然后用砼回填至地面,将水准点埋设在挖孔中央,露出测头,周围用砼固牢,并做好明显标志。
1、数量:3个。
2、型式:带铜球帽深埋式。
3、埋深:1.5米。
4、位置:根据现场条件、场地使用性质、地下埋藏物等情况、长期保存条件等,由甲方与我测量人员共列选定。
5、保护:在选定的三个基点处挖坑,中央周围用砼填理固牢,露出水准点球帽。再在周围砌砖,上面用盖板盖住,严禁在上面堆放物品,以保证水准点能随时正常使用。
(二)、周边建筑物及邻近道路监测点埋设
1、监测点布置原则:监测点的布置必须根据观测目的,建筑物的大小、结构特点、荷载分布、基坑形变等因素综合确定。
2、观测点的布设位置:在需要布点的地方,用冲击钻钻孔将“钉”字型的测点埋于地面,露出测头。
3、点位布设:首体南路布置2个,东北侧办公楼布置2个,西北侧办公楼布置2个,西侧锅炉房布置2个,共计8个监测点。
4、安设方法:用冲击钻在地面上打孔,然后用手锤将观测点打入孔内,安好测点,再用水泥砂浆填实,并做好明显标志。
5、监测点的保护:我单位测量人员向甲方提供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图,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