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抗菌药物概论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概论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也称抗药性) 分为: 1.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2.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分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拉氧头孢(latamoxef) 氟氧头孢(flomoxef)
(四)单环 ‐内酰胺类(monobactams) 抗G+菌作用强,对G-菌和厌氧菌弱,有
耐酶和低毒的特点。体内分布广泛:肾、肺、 胆囊、骨骼肌、脑脊液、皮肤处浓度较高, 前列腺、支气管分泌物中有一定含量,用于 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克雷伯菌、铜绿假 单胞菌所致下呼吸道、尿路、软组织感染及 脑膜炎、败血症的治疗。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 lincomycin 克林霉素 clindamycin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克林霉素的抗菌 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特点:对各类厌 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G+需氧菌作用强, 对部分需氧G-球菌、人型支原体、沙眼衣原 体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同大环内酯类。
〔耐药性〕二药间有交叉耐药性,与大环内 酯类也存在交叉耐药性,且机制相同。
特点: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对酸稳定, 口服吸收完全且迅速,不受进食影响。分布 在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中浓度;不良反 应轻于红霉素。
首过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低。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特点: ٠抗菌谱> 红霉素,增加了对G-菌的作用, 且强于红霉素; ٠对某些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٠口服吸收迅速、分布广泛、细胞内游离 浓度高于同期血浆浓度约10~100倍; ٠半衰期是大环内酯类中最长者,每天用 药1次即可; ٠不良反应轻。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炭疽杆菌
大肠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即通称的绿脓杆菌,除在自然界广 泛存在外,也存在于正常人肠道、呼吸道及皮肤,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淋病球菌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 菌 的 形 态 和 结 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头孢类、万古霉素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G+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 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 菌混合感染, 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 还有水肿杆 菌, 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
耐药性(抗药性):
❖ 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甚至消失。
分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ence):
❖ 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 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耐药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
联合用药目的 ❖1. 协同抗菌、提高疗效 ❖2. 延缓、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 扩大抗菌范围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① 不明病原体的严重细菌性感染,为扩大 抗菌范 围可选联合用药,待细菌诊断明确后即 调整用药。
② 单一抗菌药物尚不能控制如腹腔穿孔所 致的腹膜感染。
抗菌药物概论(共8张PPT)
3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 用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病原微生物
4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
3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机这体一、 比抗例菌关药系物称及为病化原疗微指生数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3机抗体菌、谱抗:菌药每物种及抗病菌原药微物生都物有的一相定互的作抗用菌关范系围,称为抗菌谱。 第理一想节 的化抗疗菌药药物物一与般化必疗须药具物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机抗体菌、 药抗物菌联药合物应及用病消原灭微病生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机 细体菌、结抗 构菌 与药 抗物 菌及 药病 作原 用微部生 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理药想物的化合疗理药应物用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抗一菌般药 可物用联体合外应与用体消内灭〔病化原学体实。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 抗理菌想药 的作化用疗机药制物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3抗抗菌菌药谱物:联合每应种用抗消菌灭药病物原都体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菌,其抗菌谱窄 一能般够可 抑用制体培外养与基体内内细〔菌化生学长实的验最治低疗浓〕度两称种之方为法最来低测抑定菌。浓度〔MIC); 这2抗一菌比药例物关:系是称一为类化对疗病指原数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细机菌体结 、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及作病用原部微位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能 机够体杀、灭 抗培 菌养 药基 物内 及细 病菌 原的微最 生低 物浓 的度 相称 互之 作为 用最 关低 系杀菌浓度〔MBC)。 细第菌一结 节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与作化用疗部药位物 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 用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病原微生物
4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
3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机这体一、 比抗例菌关药系物称及为病化原疗微指生数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3机抗体菌、谱抗:菌药每物种及抗病菌原药微物生都物有的一相定互的作抗用菌关范系围,称为抗菌谱。 第理一想节 的化抗疗菌药药物物一与般化必疗须药具物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机抗体菌、 药抗物菌联药合物应及用病消原灭微病生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机 细体菌、结抗 构菌 与药 抗物 菌及 药病 作原 用微部生 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理药想物的化合疗理药应物用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抗一菌般药 可物用联体合外应与用体消内灭〔病化原学体实。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 抗理菌想药 的作化用疗机药制物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3抗抗菌菌药谱物:联合每应种用抗消菌灭药病物原都体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菌,其抗菌谱窄 一能般够可 抑用制体培外养与基体内内细〔菌化生学长实的验最治低疗浓〕度两称种之方为法最来低测抑定菌。浓度〔MIC); 这2抗一菌比药例物关:系是称一为类化对疗病指原数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细机菌体结 、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及作病用原部微位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能 机够体杀、灭 抗培 菌养 药基 物内 及细 病菌 原的微最 生低 物浓 的度 相称 互之 作为 用最 关低 系杀菌浓度〔MBC)。 细第菌一结 节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与作化用疗部药位物 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延缓或耐药性的产生 如抗结核治疗,联合用药能大大耐药性的产生。
(3)扩大抗菌范围 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杀菌药: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 抗菌药浓度降至 MIC以下或消失,对细菌抑 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6
用、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2 熟悉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的依据 3 了解其他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朱先生,39岁。5年前开始出现间断性尿频、尿急、尿
痛,腰痛和发热等症状,经抗炎和对症治疗好转,后几乎 每年发作2~3次。3天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尿频、尿急、 尿痛、腰痛,体温39.2℃,无寒战、浮肿。WBC: 16.7×109∕L,N 87%,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管型。 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给予哌拉西林、左氧氟沙 星及对症治疗。 请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苷、大环内酯、林可、氯霉素等)
2、改变靶位结构 (1)改变靶蛋白结构 ,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
如:RFP耐药菌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改变 造成的耐药。
(2)增加靶蛋白数量 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
(3)生成耐药靶蛋白
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
转导(transduction): * 由噬菌体完成,由于噬菌体的蛋白外壳上掺 有细菌DNA,如这些遗传物质含有药物耐受 基因,则新感染的细菌将获得耐药。
* 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因编码某个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 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不能与相应的药物结合或结合 能力降低。
* 突变也可能发生在负责转运药物的蛋白质的基因、某个 调节基因和启动子,从而改变靶位、转运蛋白或灭活酶 的表达。
* 喹诺酮类(回旋酶基因突变)、利福平(RNA聚合酶基 因突变)的耐药性产生都是通过突变引起的。
4.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 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物质.
抗生素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半合成的,前者由微生物产生, 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产品
5、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CI = LD50 / ED50。
意义: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指标;
化疗指数越大,表明 疗效越高,毒性越低, 用药越安全;但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如PNC
9.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 : 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
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 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 氨基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抗菌药发展简史
古代: 霉豆腐、霉玉米
治疗化脓性感染(疮、痈)
1935:红色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 染
抗链球菌感
1929:Fleming 发现青霉素.
1940:生产注射用青霉素
β-内酰胺类
1944:链霉素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 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注意:与耐受性相区别
三.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② 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 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四环素类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30S 亚基抑制药
50S 亚基抑制药
第三节、细菌耐药性
一.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的概念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 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二. 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 耐药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第二节、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示意图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环丝氨酸↗ ↘
消旋酶 合成酶 万古霉素
杆菌肽
-内酰胺类 (一)
N-乙酰胞壁酸五肽 N-乙酰葡萄糖胺
二糖复合物 直链十肽
转肽酶
甘氨酸
粘肽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 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质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质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
6、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指对细菌有抑制或 杀灭作用的药物。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抗菌药 杀菌药: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
抗菌活性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 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菌数 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3.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① 抑制叶酸的合成
谷氨酸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对氨基苯甲酸 ( PABA )
(-) 磺胺
二氢蝶酸
四氢叶酸 (-) 甲氧苄啶
② 抑制DNA、RNA的合成
如: 喹诺酮类 ——(-)DNA回旋酶 利福平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4. 抑制蛋白的合成
氨基苷类
3、降低细胞外膜的通透性 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如:细菌对-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
4、改变代谢途径 如: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或直接利用叶酸 转化为二氢叶酸
5、影响细胞膜上)
泵出菌体外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四、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突变(mutation):
第一节、基本概念
1.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 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 属于化疗药物。
2. 化学治疗药(chemotherapeutic drugs):是指临床用于治疗疾 病的所有具有化学结构的药物(不同于化学治疗)。
3.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 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简称化疗。
7.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 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
8.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概念:化疗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 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
氨基糖苷类
1952:红霉素
大环内酯类
1962~1979:萘啶酸、诺氟沙星
喹诺酮类
化学治疗药
化疗药
抗微生物药
抗生素 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结核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抗寄生虫药:血吸虫、疟原虫、线虫、绦虫等 抗肿瘤药: 各种癌症
讲授内容
一、基本概念(名词术语) 二、抗菌机制 三、细菌的耐药性 四、合理应用 五、药物分类
2、改变靶位结构 (1)改变靶蛋白结构 ,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
如:RFP耐药菌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改变 造成的耐药。
(2)增加靶蛋白数量 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
(3)生成耐药靶蛋白
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
转导(transduction): * 由噬菌体完成,由于噬菌体的蛋白外壳上掺 有细菌DNA,如这些遗传物质含有药物耐受 基因,则新感染的细菌将获得耐药。
* 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因编码某个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 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不能与相应的药物结合或结合 能力降低。
* 突变也可能发生在负责转运药物的蛋白质的基因、某个 调节基因和启动子,从而改变靶位、转运蛋白或灭活酶 的表达。
* 喹诺酮类(回旋酶基因突变)、利福平(RNA聚合酶基 因突变)的耐药性产生都是通过突变引起的。
4.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 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物质.
抗生素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半合成的,前者由微生物产生, 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产品
5、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CI = LD50 / ED50。
意义: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指标;
化疗指数越大,表明 疗效越高,毒性越低, 用药越安全;但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如PNC
9.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 : 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
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 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 氨基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抗菌药发展简史
古代: 霉豆腐、霉玉米
治疗化脓性感染(疮、痈)
1935:红色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 染
抗链球菌感
1929:Fleming 发现青霉素.
1940:生产注射用青霉素
β-内酰胺类
1944:链霉素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 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注意:与耐受性相区别
三.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② 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 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四环素类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30S 亚基抑制药
50S 亚基抑制药
第三节、细菌耐药性
一.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的概念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 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二. 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 耐药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第二节、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示意图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环丝氨酸↗ ↘
消旋酶 合成酶 万古霉素
杆菌肽
-内酰胺类 (一)
N-乙酰胞壁酸五肽 N-乙酰葡萄糖胺
二糖复合物 直链十肽
转肽酶
甘氨酸
粘肽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 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质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质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
6、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指对细菌有抑制或 杀灭作用的药物。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抗菌药 杀菌药: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
抗菌活性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 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菌数 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3.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① 抑制叶酸的合成
谷氨酸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对氨基苯甲酸 ( PABA )
(-) 磺胺
二氢蝶酸
四氢叶酸 (-) 甲氧苄啶
② 抑制DNA、RNA的合成
如: 喹诺酮类 ——(-)DNA回旋酶 利福平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4. 抑制蛋白的合成
氨基苷类
3、降低细胞外膜的通透性 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如:细菌对-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
4、改变代谢途径 如: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或直接利用叶酸 转化为二氢叶酸
5、影响细胞膜上)
泵出菌体外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四、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突变(mutation):
第一节、基本概念
1.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 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 属于化疗药物。
2. 化学治疗药(chemotherapeutic drugs):是指临床用于治疗疾 病的所有具有化学结构的药物(不同于化学治疗)。
3.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 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简称化疗。
7.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 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
8.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概念:化疗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 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
氨基糖苷类
1952:红霉素
大环内酯类
1962~1979:萘啶酸、诺氟沙星
喹诺酮类
化学治疗药
化疗药
抗微生物药
抗生素 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结核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抗寄生虫药:血吸虫、疟原虫、线虫、绦虫等 抗肿瘤药: 各种癌症
讲授内容
一、基本概念(名词术语) 二、抗菌机制 三、细菌的耐药性 四、合理应用 五、药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