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合集下载

文化与人格ppt课件

文化与人格ppt课件
• 认为适应过程即受生理心理组织的影响(进步
的适应、倒退的适应、整体适应),又受外部环境 的影响(正常期待的环境)
三、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1、自我及其同一性
(1)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是伊底和超我压迫的产物;自 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并且能够加以控制。
(2)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
(二)神经症理论
• 1、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
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 着危险;
• 2、神经症需要:为了减轻基本焦虑,会形成一些防
御策略。霍妮称之为“神经症需要”。
• 3、神经症人格:神经症的需要决定了神经症病人的
人格:
• 顺从型:如果我顺从了,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 攻击型:如果我有权力就没人能伤害我; • 退缩型:如果我离群索居,什么也不能伤害我。
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时出现的一种内
存的自信”。它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个人的主体与客体方面
的统合、自己的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合等。(如三种
体验:自我的独特性;自我本身的统一性;自我所设想的我与自
我所觉察到的其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
两种失
败的情况:同一性拒斥(是指个体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或
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 是人类生活的积极原则。
(四)、社会兴趣理论
• 1、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 • 美好社会的天生的需要。 • 2、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1) • 优越情结,即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 • 会的需要;(2) 自卑情结。 • 3、根据社会兴趣把人分为四类: • (1) 统治----支配型: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 • (2) 索取----依赖型:喜欢依赖别人的劳动,向别人 • 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 (3) 回避型: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企图以 • 碌碌无为而避免失败; • (4) 社会利益型:能正视问题,试图以某种有益于 • 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正确的)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与效率。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的人才。
教育内容与方法
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教材 编写和教育方法中,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谢谢聆听
和作用。
0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总结词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直接观 察和体验当地文化。
详细描述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地区,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 化元素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 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信 仰、习俗、社会组织、艺术、科技等 方面,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详细描述
文化人类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 和差异,还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结 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 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具有综合性、比较性、跨学科性和实地调查等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文化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技术发展等新议题的涌现,文化人类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化变迁与适应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等领域。
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面对全球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局面,文化人类学需要应对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如何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挑战。

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典型人格(modal personality)
典型人格:由限定频率分布的集中趋势表 示的、以文化为界线的一类人所特有的人 格。
典型人格是统计学的概念,而且它本身就 开辟了对于社会如何组织多样性以及多样 性怎样与文化变迁相联系等问题的研究。
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那类人的样本进行 心理测验
最常用的那些心理测验包括罗夏氏测验(即 “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
不同性别之间的这些个性差别看来是那么“自然”, 因此它们肯定有生物学的根据,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玛格丽特·米德:无论男女之间存在什么样 的生物学差异,它们都是极其可塑的。
虽然在男性一女性行为方面的生物学差异 无法完全排除,但每一种文化都对男性一 女性行为有不同的期待。一种文化的区别 标准与另一种文化的那些标准可能毫无关 系,而且其实可能大相径庭。
怀廷和柴尔德认为,一个社会的儿童养育 习俗的根源在于有关食物、居处和防卫的 基本习惯,而一个社会的儿童养育习俗反 过来造就特定类型的成人人格。
可以用抽象的方式可以谈论一个社会的普遍 的“文化人格”,但不能期望找到该社会内 部的人格一致性。
换言之,每个个体由于共同的经验养成与其 他人的人格类似的某种人格特点。然而,由 于每个个人也受独一无二的经验影响,可能 以新的方式对共同的经验做出反应,而且向 这些经验注入独一无二(除了同卵双胞胎之 外)的遗传潜能,所以每个个体也获得独特 的人格特质。由于个体的人格有差异,所以 多样性组织对任何文化来说都是重要的。
传统社会中的婴儿显然比大多数工业化社 会中的婴儿更加经常地受到不同的刺激。
刺激在脑的“硬线路”中起关键作用,刺 激对神经网络系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经常性的哺乳作用不应被忽视,儿童受母 乳喂养的时间越长,认知测验的得分就越 高,而且其注意力缺乏、活动亢进无序的 风险就越低。此外,母乳哺育的儿童较少 过敏,较少耳感染,较少痢疾状腹泻,而 且不太有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

人格理论 社会文化学派 ppt课件

人格理论 社会文化学派 ppt课件
个体在追求生理需要、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 自己、他人和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 性的形象
自我人格化:好我+坏我 他人人格化:好他+坏他(好母亲、坏母亲) 观念人格化:拟人化人格
5 人格发展阶段
遗传、成熟、早期经验重要
人际关系更重要
人格可塑性
沙利文的发展阶段一览表
阶段
年龄 重要他人
人际过程
制度与基本人格结构
制度是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作 用的固有模式。
基本人格结构:生活在某一特定社会的每个 人都共同具有的有效适应工具,是同一文化 中的人所具有的共同人格特征。
初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塑造基础 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
初级制度
模式化的 养育方式
(二)动力观 Dynamisms
---
典型的行为模式。它可能与身体某
特定部位或紧张有关。
A.Malevolent(恶意、狠毒)---邪恶 或恨的非连结性动力。这是一种生 活于敌人之间的感情。那些变得狠 毒的儿童,他们很难给予和接受温 柔与亲密。
B.亲密---两个相同地位的人之间的亲密 关系之连结性动力。狠毒阻碍了健康的 人格发展,亲密则促进发展并减少焦虑 和寂寞。
二、重要的建构概念
(一)紧张 (Tensions): Sullivan视人格为一个能量的系统,能 量不是以紧张的状态呈现(行动的潜能) 就是以行动外化的方式呈现(能量的转 换)。
1.将紧张分为需求(needs)和 焦虑(anxiety):
a.需求 ---与个人一般的幸福感有 关或与特殊部位,如嘴或性器的满 足有关。这些一般性的需求可以是 生理上的,如食物、氧气;也可以 是人际的,如温柔与亲密。

文化人类学 全套优质课件(可编辑)

文化人类学 全套优质课件(可编辑)

文化人类学全套优质课件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种族偏见文化差异种族偏见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学。

学。

?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学派介绍在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人类学者结合德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民俗心理学,开展了区域性的“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的研究。

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常被称为“文化中的人格”(Personality in Culture)、“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等。

从心理学的传统来看,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紧密联系的。

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人类学家开始对形成成年人典型人格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兴趣,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系统理论。

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在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该学派某些代表人物(如林顿和卡迪纳)还十分强调人格对于文化的作用,如林顿写道:“在这种人格结构和个人所属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反过来,社会中的每个个人的人格又在与社会文化的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着、活动着。

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

”1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为该学派作出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上的贡献。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地分析模式,借助这一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甚明显的意义。

这种理论的潜力根植于心理分析对象及其解释的关注。

(2)心理分析可以适合对人做两方面的研究,即生物角度和社会角度的研究,从而认识人身体所遇到的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和人格通过社会制度表现自己的方式。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文化与人格是‎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交汇的‎一个研究领域‎。

该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目的在‎于要探明并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于该社会‎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奋进而‎阐释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会‎共享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交汇点‎上,先是人类学家‎,后来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尽管这些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但是在一大批‎学者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个有关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还是初步‎形成了。

这个体系由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由以本尼迪克‎特(R。

Benedi‎c t)为代表的理论‎模式和国民性‎研究这样三个‎部分组凑。

一、早期人类学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文化与人格的‎最初研究始于‎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其实,这种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化人类学家‎鲍亚士那里。

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鲍亚士就谈到‎,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的行为与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传统。

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怀疑,首先得自对爱‎斯基摩人和范‎库弗岛的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研究。

由于鲍亚士是‎一位文化决定‎论者;因而他具有“文化对普通人‎牢固如铁的约‎束”的认识。

他指出,一个人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是因为他已获‎得构成他社会‎特征的反应模‎式,因此假如我们‎要明了他正在‎做什么,我们便要探究‎他民族的风俗‎。

显然,他明确提出了‎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主张。

在他的推动下‎,一种崭新而大‎有发展前途的‎对人格问题的‎探讨就从文化‎人类学中产生‎了。

比鲍亚士稍晚‎点的另两位研‎究“文化与人格理‎论”的先驱是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马林诺斯基在‎其《性与压抑》一书中,检视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的理论,提出在初布兰‎社会存在着与‎该理论相悖的‎事实。

初布兰群岛是‎母系社会结构‎,其训练儿童的‎责任及家长的‎权威由舅父而‎非父亲承担。

文化人类学PPT课件

文化人类学PPT课件

a
10
「古典」民族誌的寫作風格強調『民族誌的真實』: 由擁有第一手知識的人提出一個精確、客觀、科學 的論述,如對於一種異文化的深入了解。強調個人 的研究經驗。
比較: ‧馬凌諾斯基的民族誌認為文化的各個層面是相互連結
且互相交織。
‧現在的民族誌通常不會是無所不包或注重全貌的,而 是專注在特定的主題。
a
a
4
觀察及參與觀察
對於日常生活的直接、第一手的觀察
• 日記(diary):最初印象是相當有價值的, 且應被記錄下來,免得因現象熟悉後而消失在 意識邊緣。
馬凌諾斯基:「在土著生活及典型行為之中, 無法估量的層面。 」
• 互信關係(rapport)
• 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藉 由參與,可了解當地人如何與為何發現這些事 件是具有意義的,及是如何組織與執行的。
a
7
主要文化報導人(key cultural consultants)
社會中一些人,因個人機運、經驗、天份或訓 練,而能提供關於某些特定生活面向的全部或 有用訊息
生命史
對感興趣者所作,收集其生命史,做日後回 溯分析之用,也提供一個更加個人性質且平 易近人的文化圖像
比較不同主間對相同問題所做的詮釋與處理, 可呈現一社會中的多樣性。
文化人類學
倫理
பைடு நூலகம்
a
1
美國人類學會
無法進行資格認證 只能進行道德上的聲譴
a
2
民族誌研究者 地主國家 事先知會同意 事當的方式回饋 涂爾幹: 1.人類學 2.社會學
a
3
三、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技術
田野研究技術(field techniques)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一、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

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

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

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

二、人类学的含义•20世紀初,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

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

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人类学的学科范畴1、四分法(1)体质人类学(2)考古学(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4)语言人类学2、二分法二分法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

(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2)文化人类学: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学科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2.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

文化与人格

文化与人格

文化与人格:当前理论模型一般来说, 目前的研究考察认为,在性格和社会行为里面,文化的角色被视为属于文化内和跨文化的方法范畴。

这两个方法有比较明显的概念,方法和历史元素(格林菲尔德,2000),尽管有时这两个阵营之间的差异已经过分强调。

文化心理学观点支持相对主义者和建构主义的人格观念,并且更倾向于用主位(即土著、国产)而非客体(即外国、进口)的方法探寻理论和和发展手段。

具体地说,它假设人格——影响我们对环境的评估和反应的情感、动机、和认知风格——不能从在那里发展和被表达的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割裂开来 (马库斯&祯介,1998;米勒,1997)。

正如马库斯和祯介的有力陈述(1998):“没有文化,一种文化心理透视意味着没有人格,只有一个生物实体” (p。

67;斜体补充道)因此,文化提供的个性发展的环境,已经被观察,且获得意义(不管对于个人还是观察者),因此,普遍人格特质的存在是被质疑的。

在他最近的关于文化和跨文化传统的评论,彻奇(2001)指出了文化环境影响论经常被赋予以下特征: (一)关注心理过程(相对于个体差异); (b)专注于一个或多个文化中心理现象的高度环境描述,很少期望找到文化模式;(c)强调实验方法,与定性或解释方法相结合(彻奇,2001)。

大多数考察文化影响自我加工(例如,自我提高、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如。

、归因,失调等)的研究符合文化视角。

文化心理学也证明了人格建构的社会建构性质 (如,在西方,特质的概念和个性一致性是怎样有其特别的意义的)。

另一方面, 跨文化的方法,看待文化和个性是相对的不同的实体,看待文化是一个独立变量在个体之外(例如,生态、经济结构、价值体系)影响个性和行为(Triandis,1996)。

隐在跨文化方法里的是一个生态文化模型,祂含有一个因果顺序是从生态学(如。

,物理环境)到文化到社会化模式(如,抚养孩子实践)到人格(Triandis & Suh,2002)。

文化人类学第7讲

文化人类学第7讲


所有的社会都有某种形式的家庭或家户的组织, 它们是一种便捷方法,用来解决所有人类群体 所面对的问题。但很多社会面临的问题超出了 家庭和家户组织的应对能力,因此,当完成某 些任务需要比单个家户所能提供的劳动力更多 的参与者时,人们需要用某种方法来促成劳动 力之间的合作。

继嗣群体(descent group),指要求其成员必须是从 某一特定的真实或传说的祖先繁衍下来的直系后代, 并得到公众承认的社会实体。 继嗣群体看起来似乎源于亲子纽带,后者是结构 化社会群体得以建立的基础。这是一种很容易维持的 关系,而另外一些不太沉重的义务和禁忌则像黏合剂 一样帮助群体凝聚在一起。 为了最有效率的发挥作用,继嗣群体的成员资格 应得到清楚的界定。否则,成员资格之间就会相互交 叉,而且成员往往不明白自己基本忠诚的归属。限制 成员资格的方式:基于人们住在哪里;通过选择,每 一个个体都可以在几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可能引起 各群体为了争夺成员而发生竞争和冲突,这是各种问 题的潜在根源);最一般方法是使性别具有法的意义。

社会阶级(social class),指根据评价体 系,享有平等或几乎平等声望的一类人。 等级(caste),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阶 级,其成员地位由血统决定,并且终身不变。 社会阶级结构的基础是角色分化。但角色 分化本身并不足以造成分层。还有两个必要条 件:对角色的正式评价以及对有较高评价角色 的获得机会的限制。显然,一个社会的角色越 是多样,评价和限制就可能变得越是复杂。所 以社会分层是真正文明社会的规定特征之一, 也就不足为奇了
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
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蕃
衍,加强了各通婚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
下的“同姓不婚”,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文化人类学电子》课件

《文化人类学电子》课件

3
共同研究
跨学科合作可以促进共同研究,集合不同学科的 专业知识和资源,开展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文化研 究。
THANKS
感谢观看
网络民族志
网络民族志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民族志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社交 媒体等手段收集关于某个民族或文化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网络民族志的优势在于可以跨越地理障碍,深入到偏远地区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网络民 族志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网络民族志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技术和民族志研究经验,能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和权益。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
01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人类学 研究的实验室。通过模拟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研究者可 以模拟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探究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
历史文献法
总结词
历史文献法是文化人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查阅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当 地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详细描述
历史文献法要求研究者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 资料,包括地方志、族谱、碑文等,了解当 地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这种方法能够为 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资料,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同时, 研究者还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辨析和考证, 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2 03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现实世界中难以实 现或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条件,例如模拟灾难、战争等极端 情况下的行为反应。同时,虚拟人类学实验室还可以通过 控制实验条件,更加精确地探究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 响。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人类学研 究经验,能够建立真实反映现实世界的模拟环境。同时, 研究者还需要注意实验的伦理和安全性问题,确保实验不 会对参与者造成伤害或不良影响。

文化与人格_心理人类学的解释

文化与人格_心理人类学的解释

文化与人格:心理人类学的解释马前锋 1 孔克勤2(1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433)(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摘 要 在众多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中,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文化影响人格的系统研究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本文通过国内外这一研究课题的发展背景及研究现状梳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说明人格特点的文化因素影响,对今后的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结构 社会化 国民性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其中文化因素又独特地制约了人格的发展。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是社会中的一员。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1],人与社会相互影响,因此,人格的形成与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

1 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综述在西方心理学中,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关系的研究又被称为心理人类学(Psycholo gical A nthropolo gy),是文化人类学中一门较新的边缘性分支学科。

关于文化与人格研究的产生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到现在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纵观全过程,可分为萌芽、创立和发展三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把 社会 和 文化 当作一个整体或体系来研究,所研究的问题不是人类文化进化的问题,就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作历史的重建,而不注意文化演变的心理历程。

这种情况到30年代之后逐渐发生改变。

人类学家在一个民族中作深入而长久的田野调查时发现,单纯搜集不同社会的具体文化事实,不注意人的行为,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便过于空泛而不能涉及其全貌。

因为心理分析学家因临床需要对个体发育理论感兴趣。

他们所创立的个人学习与教养方式理论对人类学家很有启发。

所以人类学家转向心理分析学(Psycho-analysis)。

当时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民族心理学(Ethno -Psychology),也开始对人类文化感兴趣。

自1900年至1920年间,冯特出版了他的巨著!民族心理学∀多卷本。

文化人类学概论精品PPT课件

文化人类学概论精品PPT课件

4.对文化的定义:所有文化因素,最 终都被视为满足个人的生理上的基本 需要,然后满足“制度上的需要”( 如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整合 上的需要”(如宗教艺术等)——三 大功能说
实例解读——“库拉”交换圈
“库拉”(Kula)是马林诺斯基在新几 内亚东部和北部诸岛上发现的一种非常 特殊而又耐人寻味的交换形态。这里交 换的物品只有两种:红贝壳项链和白贝 壳手镯。它们分别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 方向在岛民间循环交换。交换只是在男 人之间进行,还伴随特别的仪式,甚至 巫术。
{ 自然界----衣、食、住、行-----物质文化 人{ 人类社会---法律、制度、协约---制度文化 { 人类自己 ----艺术、宗教 ----- 精神文化
2、文化的定义
“文化或文明,从其最广泛的意义上 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习 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 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能力和习 惯的复合整体”。——泰勒
现代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共享 的理想、价值和信仰,社会 成员用它们解释经验并生成 行为,而且它们也反映在他 们的行为之中。
五、文化人类学主要理论
(一)文化功能论 (二)文化相对论 (三)文化与人格理论
(一)文化功能论——拉德克利夫.布朗
一切文化现象都有特定的功
能,无论在整个社会还是在某个社
三、考试
第一讲 概 述
一、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
19世纪欧洲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异 文化引起人们的关注。
殖民统治的需要。 二战中,人类学家卷入战争。 第三世界人类学家的兴起。
为什么会有人类学学科?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二、文化人类学因国而异的学科 名称
人类学(狭义) 文化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 民族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对于世界的解释实际上从来不是完全客观的,而 是由文化构建的。
行动也需要空间定向的能力,即从一个客体 或地点转向另一个客体或地点的能力。在任 何社会,地点的名称和有意义的特点是区别 和代表空间定向参照点的重要手段。
个人为了从一个地点转向另一个地点,必须 知道他们曾在什么地方和将在什么地方。他 们也需要维持自我连续感,以至于过去的行 动与现在和将来的行动联系在一起。
个人通过这个过程成为社会成员,而且濡化是 从个人一出生就开始的。在所有社会,濡化的 第一个媒介是个人出生之家的成员。起先,这 个家庭的最重要的成员是新生儿的母亲,但是 家庭的其他成员很快就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起作 用。其他成员正好是谁,取决于特定社会的家 庭结构是怎样的。
当年轻人长成时,家庭外的个人加入到这 个过程中来。这些个人通常包括其他亲属, 而且肯定包括个人的同龄伙伴。后者可能 非正式地归入游戏形式的群体,或可能正 式地归入同龄社团,在那些群体或社团中, 儿童实际上进行相互学习教育。
行为环境 (客体定向、空间定向、规范定向)
为了使自我意识形成并发生作用,构成自我酝酿行动的 心理场的基本定向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个个人都必 须认识不同于自我的客体世界。这种非自我世界的基础 是我们通常设想为各种事物的物质环境。
然而,这种物质环境在文化方面是有组织的,而且是通 过语言由符号来传递的。
第七讲 文化与人格
1690年,约翰·洛克在其《人类理解论》一书 中提出了白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新生的人 就像一块空白的石板,个人在生活中变成什么 样,都由他或她的生活经历书写在这块白板上。
所有个人在出生时,在其人格发展的潜力方面,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是相同的,他们的成年人格 完全是他们生活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在不同 文化中是不同的。
传统社会中的婴儿显然比大多数工业化社 会中的婴儿更加经常地受到不同的刺激。
刺激在脑的“硬线路”中起关键作用,刺 激对神经网络系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经常性的哺乳作用不应被忽视,儿童受母 乳喂养的时间越长,认知测验的得分就越 高,而且其注意力缺乏、活动亢进无序的 风险就越低。此外,母乳哺育的儿童较少 过敏,较少耳感染,较少痢疾状腹泻,而 且不太有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
二、人格
每个人都熟悉了具有他或她文化特点的自我意 识和行为环境概念。因此,一种关于正在运行 的世界的认知或精神的地图建立起来了,个人 就是根据这种地图进行思考和行为的。这是每 个人如何指点生活“迷津”的“地图”。这种 认知地图是包括自我与行为环境的一体化的知 觉统合的动力系统。
人格:个人经历的濡化的产物,每个人格也都 带有独特的遗传品性,个人思维、感情和行为 的独特方式。
因此,时间定向也是行为环境的一部分。就 如感知到的环境是在文化范围内组织起来的, 时间与空间同样如此。
规范定向:在源头上纯粹是文化的价值、 理想和标准,就如树木、河流和山脉一样, 是个人行为环境的一部分。没有它们,人 们在评价他们自己的行为或别人的行为时 就会没有任何依据。
自我意识的自我评价方面不能被看作是实 用的。
人格发展
人类学家与精神分析理论家一样,认为儿童的经历 强有力地影响成年人的人格。
精神分析文献往往擅长于概念、思辨和临床资料分 析,但缺陷在于很少有文化范围的研究。
人类学家,最感兴趣的那些研究——试图证明、修 改或至少阐明早期儿童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塑造人格的作用。
例如,西方社会对男子传统的理想一直是坚强、积 极进取、自信、有支配力、自力更生,并以成就为 志向,而对女子的期待则是消极、服从、顺从、忠 诚和关爱。
一个重要方面是使积极的价值与自我相联 系。没有这种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激发个 人采取对自已有利而非不利的行动;单凭 自我认同,不足以做到这一点。
儿童直到大约2岁时才达到自我与非自我的 明确区分。
自我意识与运动神经的发展是同步的,其 中人的接触和刺激的量起重要作用
例如,在美国,婴儿一般并不与他们的父 母同睡,大多数婴儿通常被放在他们自己 的房间里。人们把这种做法看作是重要的 一步,这使他们成为个人,他们自己和他 们能力的“所有者”,而不是某个社会整 体的一部分。所以,他们被剥夺了一系列 刺激,包括他们与父母一起睡觉时会得到 的抚摸、气味、运动和温暖。
文化也解释感知到的环境。因为它为个人提供一个他在 其中活动的有秩序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混沌的世界。在 此背后有一种减少不确定性的强有力的心理内驱力,这 是平衡和整合对于相关世界看法的普遍的人类需求的产 物。在面对歧义和不确定性时,人们始终如一地努力阐 明处境并赋予它结构;当然,他们是以他们的特定文化 告诉他们的恰当方式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不同文化以不同方式安排儿童的养育和教 育,所以这些习俗及它们对人格的影响是人类 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濡化 二、人格 三、群体人格 四、正常人格与反常人格
一、濡化(enculturation)
文化是被创造出来的,是习得的,而不是经由 生物遗传而来的
任何社会都必须以某种方式确保文化适当地从 一代传递到下一代
在某些社会,专业人员被引入濡化过程, 他们提供正式的指导。
在许多社会,儿童几乎允许按其自己的进 度通过观察和参与来学习。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把自己识别为客体,对自己做 出反应、评估或评价自己的能力。不是生 来就有这种能力,尽管它是必不可少的。
使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采取负责的态度, 学会如何对他人做出反应,并且承担各种 角色。
在传统社会,婴儿通常与他们的父母睡在一 起,或至少与他们的母亲睡在一起。在其他 大部分时间中,他们通常以竖立方式被带着 或抱着。母亲对婴儿的哭叫或“吵闹”一般 在数秒钟之内做出反应,通常是给婴儿哺乳。
例如,南非朱瓦西人,婴儿一小时约被哺乳 4次,每次1分钟或2分钟。总的来说,15周 大的朱瓦西人婴儿与其母亲亲密接触约占70 %的时间,与美国家庭养育的婴儿占20%的 时间形成鲜明对照。而且,他们的接触通常 不限于其母亲,还包括许多其他成年人和实 质上所有年龄的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