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开始: 开始: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年 月 联共( 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 方针: ②方针: 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③特点: 特点: ④成就: 成就:
优先发展重工业 A、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B、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 年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A、时间: 1935—1938年 时间: 1935—1938年 根本原因: B、原因: a、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原因: 直接原因: b、直接原因:斯大林的错误观点和做法 C、影响: 影响: a、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 坏和践踏; 坏和践踏;b、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 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结合相关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俄(联)农业 结合相关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俄( 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 解析:1、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皇室 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 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巩固了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行余粮收集制,保障军事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行余粮收集制, 胜利,但损害了农民利益。 胜利,但损害了农民利益。 3、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 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 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 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4、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定程度上 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 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 的长期落后。 的长期落后。 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 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 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初中历史笔记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背景: 经历战争的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内容:①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特征(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4、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5、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二、苏联的工业化1、苏联的建立:①时间:1922 年②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①目的:实现国家工业化②时间:1926③措施:a.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b.优先发展重工业;3、如何评价苏联工业化?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1、背景:1927-1928 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直接目的:解决粮食危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3、内容: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1、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 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积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屋)
(外)
(两只鹅)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 与世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 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 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 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 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 个重大损失。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 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领导人民为实现国 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 行斗争。 1928 开始, 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 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扶木犁的穷国
此时的苏联……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 1928 年,苏联的 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 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新经济政策影响:调动了生产积 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对于俄罗斯的男人而言 苏俄农民乔伊娜娃在日记 苏俄农民叶莲卡在日记中 ,比饿肚子更可怕的事情是 中写道:“ 1922年春天,阳 写道: 没有伏特加喝,所以,前几 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 年,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来 “1922年春天,阳光明媚,一 拥抱着我 ……” 解馋…… 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1922 年春天,自由贸易 后,随处都可以“畅饮”了 ……
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了工 业化,就是赢了第一局。 ——1932年法国《时报》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
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点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进程,伴随着众多的成就和挑战。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塑造了全新的国家形象。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在20世纪初,俄国的经济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1917年革命后,苏联开始进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实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
这一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控制和调度,大力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然而,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五年计划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低下和环境破坏等。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
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通过建立强大的政党和国家机构,确保了政权的巩固。
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通过集权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资源和人力,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然而,苏联政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党和政府官僚主义、腐败以及意识形态的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也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通过普及教育、鼓励科学技术进步和强调劳动者的价值等方式,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苏联的文化建设注重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奉献和社会的利益至上。
苏联创造了许多艺术和文学作品,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壮丽的社会主义雕塑和建筑等,展现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理想面貌。
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苏联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它过于政治化,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除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涵盖了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等方面。
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和财产公有化,消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集体农庄
(万个)
20
机器拖拉机 站(个)
2502
拖拉机 占总播种面 (万台) 积量(%)
14.8
80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政府也从多方面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 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相关事实: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 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 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喂米 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 这样的道理。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余粮收集队拿着武器收粮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部门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分配 实物配给制
1933年~1937年,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 业产量比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使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2、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项目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时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实现的,包含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其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而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1、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发展生产力)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1)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2)俄国经济落后,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1)社会制度不同。
(2)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
(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2、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制订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变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1)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类似与新中国时期的土地改革)(2)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1927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4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 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 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 )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 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④ 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引起右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二月 革命
十月 革命
三年内战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巩固了政权) 新经济政策 (恢复和发展 了国民经济) 苏联建立 (政权扩展)
列宁的社会 主义探索
“两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的社 会主义探索
农业集体化
通过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 形成
1、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 恶化的情况。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现实生活 说明我们错了。”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 确的理解是( ) 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 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 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治体制(斯大林模 式)的作用以及由 此产生的弊端是什 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背景和影响?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苏联外有 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 后的的情况下形成的(背景);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这一模式有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 上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
经济上
政治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 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 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 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 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 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自十月革命到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 经济政策有什么变化,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1、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 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D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斯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 D.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 2、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 ①1935~1938年 间,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表现 ②从1928年起,苏联完整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 ③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二 位、世界第三位 ④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 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D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忽视轻工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标志: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通过新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小结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1924.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开始标志:
3、农业集体化
开始标志: 联共(布)“十五 大” 1927.
联共(布)“十四 大” 1925.
特点:发展重工业 结果: 过程:计划经济 1928. 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成果: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存在问题)
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的秘密报告中指出,被 称为“胜 利者的大会”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 表大会(1937年举行)选出的139名中央委 员和 候补中央委员中,有83名被逮捕和枪毙,出席这 次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 名被逮捕,其中 许多人随后被杀掉。30年代末,也就是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前夕,斯 大林对军队干部的清洗更是惊 人。据苏联方面统计的数字:5个元帅中3个被杀, 5 个一级集团军司令员中3个被杀,10个二级集 团军司令员全部被杀,57个军长中50 个被杀, 186个师长中154个被杀,16个一级和二级集团 军政治委员全部被杀,28个 军政委中25个被杀, 64个师政委中58个被杀,456个上校中401个被 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有 积 极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 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 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
性 吗 ?
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
资金中约占1/3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 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 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工业落后。
二、苏联的工业化【斯大林】
2、工业化成就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 洲
世 界
欧 洲
工业总产 值
5
5
3
2
2
2
机器制造 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343
钢
5 5 5433
1913-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
两个五年计划完 成之后,苏联由农业 国变成工业国,工业 总产值超过德、英、 法,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工业生 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比重,由沙皇时代的 %上升到1937年的%。
工业化建设
X( )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
√ 业集体化
()
√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1940年苏联 有15个加盟 共和国
苏 联 国 旗
【历史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 评价:
(1)基本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对国力增强,防御帝国主义侵略起到过积极作用. (2)其缺点和弊端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 展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3)导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对社会发展造成 很大消极影响,1936---1939年的大清洗运动是 突出表现.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标志: 1936年宪法(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 苏联的国家性质是共产党领导 的 内容: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社 会主义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 代表苏维埃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意义: 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D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5.导致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苏联经济 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重工业,比例失调 A 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片面强调公有制
B
11.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表现在( ) ①管得过多,经济效益不高 ②缺乏社会 主义民主 ③群众的创造性受压抑 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A.①②③ B.①③④ D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把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立 下来的事件是( ) C A. 30年代大清洗运动 B. 苏联1936年宪法的颁布 C.《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 D.斯大林全面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练习
4.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形成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D.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 1936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通过新宪法
苏联模式
形成的 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形成的 背景:
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的探索
1928-1937年,苏联人 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 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 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
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
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4 年, 列宁 去世。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的探索
1、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后。1925年,斯大林提出
劳取酬的工资制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 在何处?1913—1921年苏俄粮食产量
根据图表数据,指出1921年之后俄国(苏 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A:“苏俄新新经”济政在策:的实利施;用市场和商 品B巩:固货调了动工币了农关生联产盟系者,的促扩积使极大国性民生,经迅济产速稳缓。步解发了展危。机,
前的水平。(1913)
列宁和斯大林1922年在哥尔克村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 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 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①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 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②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 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10.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0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考目标:1.简述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2.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一、工业化(1926年-1937年)1.内容:1926年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重点建设冶金、机械、电力、石油、采矿和运输等大型工矿企业2.成就: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强国。
为维护苏联的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奠定经济基础3.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发展二、农业集体化(1929年—1932年)1.原因:粮食的严重缺乏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2.目的:力图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大农业3.内容: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采取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4.成就:1932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5.问题:超越客观条件许可,违背自愿原则,强迫农民接受集体化,片面追求大而公,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后果三、五年计划(1928-1933年,1933-1937年)1.形成体制:国家计划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2.成就: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3.问题:排斥市场调节,严重压制了群众的积极性,使企业缺乏应有的动力和活力、效益低下、浪费严重四、肃反运动(1934—1938年)1.导火线:1934年基洛夫被刺案件2.特点:肃反扩大化,造成许多冤假错案3.结果:肃反运动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强化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影响了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追求,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五、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标志:1936年制定苏《联新宪法》,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知识结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早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影响、作用弊端20世纪30—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纪60、7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991年)二、核心概念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
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3)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认识: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切 为 了 胜 利 ! ”
“ 一 切 为 了 前 线 ,
1918 年 夏 , 全 国3/4的领土被敌人 占领,重要的粮食 和煤炭产地均落入 敌人手中,40%的工 厂停工,彼得格勒 和莫斯科的工人每 天 只 能 领 到 50克面 包……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当时的局面是:
主 义 国 家
其 他 的 资 本
国 外
联合起来
制度不同!
三年内战
苏俄单独退出一战!(1918——1920)
资俄
国
本国 家国
内 和内
沙的
皇地
军主
官、Βιβλιοθήκη 不甘失败!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爆发。
苏联国旗
1922年苏联成立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 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俄罗斯联 邦
1925年加入的有乌兹 别克、土库曼
1929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
1940年加入的有 爱 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1940年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
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1879-1953)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 代史1500-2007》
材料一 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 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 乏。
经济异常困难
材料二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武装暴动席卷俄国。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3月份 爆发喀琅施塔得水军暴动。——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课件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三、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高中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空坐标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网络
主干整合
一、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 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 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 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 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 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 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 生产力的手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 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 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 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 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精品课件

三、农业集体化 1.目的: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 粮食问题。
2.开始: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 . 措 施 : 苏 联 开 展 了 消 灭 富农 运 动 , 政 府 也 从 多 方 面 支 持 集体农的庄建设。
四、苏联模式 1.形成: 193年6 ,苏联公布了 新,宪规法定苏联是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2)工商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 自由贸。易 (3)分配制度:实行 按劳取的酬工资制。
4.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 工农,促联使盟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1)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2)1925年, 斯大提林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0.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 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粮都不 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 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应当加以阻挠。”
9.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
A.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B.乙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C.甲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工农社。会新主宪义法国标家
志着
的形苏成联。模式
2.评价
(1)积极影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 反法西斯胜战利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
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
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二、斯大林时期的建设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 苏联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 成6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 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 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 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 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 重比例严重失调
启示(教训) ①政治上: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 ②经济上: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 展,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民生上:维护农民利益,提高 农民生产积极性。
思维导图
作用: 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特点: 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 内容: 农、工、商、分配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 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 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 124个
二、斯大林时期的建设
苏联军事工业化
第聂伯河水电站
莫斯科地下铁路竣工
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 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表
产品
付给农庄的收 零售给居民的
购价格
价格
小麦(每公担 )
10卢比10戈比 216卢布
牛肉(每公斤 )
21—55戈比
7卢布60戈比
牛)(奶注(:每1公卢斤布=91—0104戈戈比比) 1—1.5卢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评价斯大林模式
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和影响【知识梳理】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局势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不甘心失败,1918年夏,苏俄
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措施: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②影响:初期有利于克服物资不足的问题,后来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
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与特点
内容:粮食税;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自由贸易;废除食物分配制。
1.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3.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
的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1922年底,苏联的建立;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上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
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利弊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评价:
积极: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为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及其严重问题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
明显;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
2.赫鲁晓夫的改革
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评价:
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
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
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
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
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
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思维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
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课后检测】
1、某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了如下四段历史情境,让
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1919年,俄国工人的吃、穿、用由国家统一配给
B.1918年,俄国工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C.1920年,俄国农民必须把余粮都交给国家
D.1922年,一位俄国农民将余粮拿到市场销售后换回生活必需品2、“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运动
3、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
死了的主要表现是
A.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
B.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匹敌水平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D.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4、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5、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主要原因是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参考答案:
【思维拓展】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课后检测】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以后实施新经济政策。
B项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苏联为改变工业产值落后局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行工业化建设,故C正确。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表现,C 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现,应排除。
B、D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现和结果,B是对苏联发展有积极影响的。
故D是正确答案。
4、D
解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是指把苏联引向解体的戈尔
巴乔夫。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过去的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活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故应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