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教案
《国共之争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国共之争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国共之争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之争的背景和起因。
2. 掌握国共之争期间各方的主要事件和对峙情况。
3. 分析国共争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及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国共之争的背景和起因。
2. 国共之争的发展过程及对峙情况。
3. 国共之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国共之争的基本事实,了解其中各方的主要角色。
2. 理解国共之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思维导图:在课堂开始之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国共之争的背景和起因,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去分析国共之争的发展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3. 视频观看:辅助课堂讲解,播放一段关于国共之争的短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况。
五、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思维导图,引发学生对国共之争的背景和起因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30分钟):以时间线的形式,依次讲解国共之争的发展过程及各方之间的对峙情况,结合图片和文字进行说明。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着手,分析国共之争的发展过程,讨论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 视频观看(1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国共之争的短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当时的情况,加深对国共之争的理解。
5.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国共之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六、教学评估1.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国共之争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国共之争背景和起因的理解能力。
3. 个人思考:布置一篇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国共之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300字作文,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包含国共之争的背景、起因、发展过程等内容。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考察与本课密切联系的乡土历史遗迹和纪念材料,利用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以引起探究的的欲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师生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国共合作失败后两党对峙期间中共的努力探索革命新道路。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对中共的发展有所认识。
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国共十年对峙》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镇压。
如果你是当时革命领导人之一,你将如何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背景下摆在中共领导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反击敌人的屠杀,尽快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挽救革命的问题。
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课文简介1927年——1937年是国共两党对峙的十年,这十年又叫土地革命时期,也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原来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变为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与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矛盾。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出现了星火燎原的局面。
面对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国民党则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4、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分析土地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4、制作PPT课件配合教学。
5、补充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反日本侵略者的重大事件,使课文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呼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教学设计9: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学习工农武装起义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3)分析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4)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5)分析前三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在研习本课提供的较多历史材料(包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2)问题探究与分析比较。
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条件;分析比较前三次反“围剿”的斗争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从中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共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开创重新聚集革命力量、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对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问题在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了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此外,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其领导人陈独秀在国民后期放弃领导权也是具体原因。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长征》、《抗日战争》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观后感中要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7.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意义”为主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深刻理解分裂与内战的危害。
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认同,认识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策略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出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细节,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使他们学会从史料中寻找证据,避免主观臆断。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两党领导人的合影、重要战役的现场照片等,让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初步的视觉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共两党为什么会发生十年对峙吗?这场对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音频等手段,引发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自主学习:提供教材和辅助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关键事件。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详细讲解,梳理历史脉络,解答疑难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但对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容易受到影视剧等非正规渠道信息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对以下方面存在困惑:国共两党分裂的原因、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角色定位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历史背景、关键事件、政治军事经济政策及其影响,以及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难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共分裂的复杂原因,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探讨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5)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5.课后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史》等,撰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15《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体现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和思考。
2.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这一时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的认识。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内在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通过学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树立团队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
高中历史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正文开始)国共之间的十年对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世界历史的重要篇章。
本篇教案将按照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要求,针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的论述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一、背景介绍国共十年对峙是指从1927年至1937年,中国国民党(即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即共产党)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混乱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国共双方争夺政权、统一中国成为了当时最核心的目标。
国共因意识形态和阶级差异而产生了许多分歧和矛盾,最终导致了长时间的对峙。
二、国共关系的演变1. 地位对比与大革命失败国共对峙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
在国民党右派发动的清党运动中,共产党员受到残酷迫害,这导致了两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而接下来的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使国民党取得了对共产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剧了两党的对立。
2. 中共的革命根据地国共对峙的过程中,共产党积极寻求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
在江西苏区和井冈山等地,中共建立了一系列以农村为基础的游击战争根据地,并实行了土地革命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吸引了大量农民和革命者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3. 国共合作与对峙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共双方曾通过两次合作,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暂时化解了自己之间的矛盾。
然而,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分歧,两次合作最终破裂,国共对峙再度升级。
三、对峙期间的主要事件1. 东征与中央红军的长征国共对峙期间,国民党发动了数次东征,试图歼灭中共的根据地和军队。
其中著名的战役有渡江战役和会宁战役等。
然而,中共通过游击战争的灵活战术,成功实施了长征,将其主力部队转移到了陕北地区。
2. 国共内战与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国共对峙的最后一年是1937年,这一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起始年。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案范文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案范文教案: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目标:1. 理解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奏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了解国共两党在国共对峙中的斗争策略和战略调整。
3. 掌握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
教学重点:1. 国共对峙的背景和主要矛盾。
2. 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斗争策略和战略调整。
3. 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
教学难点:1. 国共合作中两党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
2. 国共对峙中的战略调整和斗争策略的演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多媒体设备。
2. 教材《高中历史人教版》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夜各革命力量的对峙状态。
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国共对峙的背景和主要矛盾。
第二步:讲授1.讲述国共对峙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矛盾。
2.讲述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斗争策略和战略调整。
3.分析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
第三步:案例分析以国共合作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为例,让学生分析国共对峙中的战略调整和斗争策略的演变。
如:一二九运动、中共中央遭白色恐怖迫害等。
第四步: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以下问题:1. 国共合作中两党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是如何发展和转变的?2. 国共对峙中,两党的斗争策略和战略调整如何适应时局变化?3. 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步:总结总结国共的十年对峙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意义,并归纳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
第六步: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课后反思,思考以下问题:1. 国共对峙中,你认为国共两党的斗争策略和战略调整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2. 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启示?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1. 从国共的十年对峙中,你认为什么样的因素促成了两党的合作?2. 在国共对峙中,你认为两党应如何处理彼此的矛盾?3. 如果是你,你将如何调整国共的斗争策略?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他们对国共的十年对峙的理解。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低级错误。
4.关注国家命运,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深化。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方面有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增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8.加强课后辅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紧张氛围。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在这一时期展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以时间为线索,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点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深层原因。
难点:分析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决策背后的复杂因素和相互作用。
3.重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评价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背景、主要事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2.掌握国共两党在对峙期间的政策、战略、斗争过程及其影响,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
3.分析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期间的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理解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的立场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政策、战略及其影响,特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重大事件。
难点:对这些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等深层次问题的理解。
2.重点: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调整和战略转变,以及这些调整和转变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结合所学内容,对比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调整和战略转变,评价其优缺点,并尝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这些调整和转变的必然性。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一)背景1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2 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二)经过1 1927年8月1日,南昌,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2 起义成功后,部队整编,准备南下3 途中损失严重。
部队一部分由朱德、陈毅领导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
(三)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三)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八七会议1召开:1927年8月7日,汉口2内容①清算错误: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思考:左倾?右倾?左倾: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右倾: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②确定方针: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决定起义:决定秋收时节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3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二)土地革命的准备——秋收起义1起义受挫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进攻长沙受挫,放弃进攻思考:进攻长沙受挫教训?2转入农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农村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土地革命1范围:革命根据地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3影响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教学设计6: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课堂教学:困境一: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面对白色恐怖,唯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
进行武装斗争,革命方有出路!探索一:南昌起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展示材料:“八一”南昌起义仅是我们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开始。
对于毛主席的武装斗争的思想,对于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当时还是不了解或了解得十分肤浅的。
……所以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向广东进发。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1951年8月1日)探索二:八七会议(1927.8.7、汉口)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探索三: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9)——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升华认识: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目标中,你认为当时中共走的革命道路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革命道路?探索四:“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升华认识:工农武装割据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存在?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土地革命(核心根本)(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2)意义: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了解具体史实——政权建设: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领导人,形成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立之势。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探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的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把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疏理由南昌起义到八七会议和土地革命到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来源于实践并且成功的指导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运用史料合作探究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通过课前对红军长征故事的搜索及课堂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体会长征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史料研读五、教学过程:导入《国庆阅兵》视频,氛围烘托,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设问:中国人民的军队诞生于什么时候?新课教学(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学生自主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思考并利用自主学习测学习。
教师利用问题检测学习结果。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方向是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
思考: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说明了什么?照搬俄国的路——城市暴动路线不符合中国国情。
《国共的十年对峙》【公开课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与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端,它是1977年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立的。
塔的正北面是夜间也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堂”九个大字。
教学设计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分三个子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
向学生介绍了国共10年对峙的有关历史情况。
可整合为两个方面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红军战略转移。
2、教材地位: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这一道路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所以,本节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3、教学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4、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遵义会议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把握“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主要史实,探讨所产生的“长征精神”的重要影响。
(3)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认识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作出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不断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
(2)通过了解长征的系列情况,教育学生弘扬“长征精神”,从而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及遵义会议的把握,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怀。
三、教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包括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中国革命所做的探索与努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导、分析、归纳、概括、讨论、探究等,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的深刻意义。
高一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案
高一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知道“工农武装割据”提出的依据和意义复习内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复习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复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自主学习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_______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_________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八七会议①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②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_________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夏,在毛泽东“_________”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根据地开展_________,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从1930年起,毛泽东、_________领导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_________。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下表理解一些重要结论。
事件时间内容/结果影响认识联系南昌起义 8.1 失败第一枪三开始俄国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武装斗争八七会议 8.7 清算陈右倾确定两方针决定秋起义指明方向做出决策秋收起义 8底城市受挫改向农村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贯彻决议土地革命 10月打土豪分田地废剥削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民主革命中心任务二.红军长征1、原因:_________、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_________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艰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
【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景式导入。
教师播放2017年革命电视剧《秋收起义》第九集视频片段,片段描绘的是毛泽东在杨开慧的陪同下来到汉口参加八七会议的场景,彭公达向大家宣布湘赣地区秋收暴动正式开始,任命毛泽东为总指挥。
教师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电
影片段中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坚决反对中央在全省实施暴动的决议?秋收起义的结局如何?中国工农革命军将何去何从?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武装起义
1.八七会议
教师出示八七会议补充资料,请学生根据这些材料与视频片段出演历史剧《八七会议的召开》,选出几名同学扮演瞿秋白、李维汉、毛泽东、彭公达、邓中夏以及国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
教师请学生欣赏表演时思考: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意义与局限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看历史剧并思考问题,表演结束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出示参考答案。
八七会议的内容:
(1)瞿秋白作《关于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八七会议的意义与局限:
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党的新的策略路线”,给正在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但此次会议没有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2.秋收起义
教师播放电视剧《秋收起义》中秋收起义发动的片段,并展示相关史料材料,请学生思考:秋收起义的结局如何?为什么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要建立革命根据地?
学生观看视频短片,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在文家市做出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1)城市的反动势力强大,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最集中的地方,而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相对弱小,必须转移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
(2)农村人口当时占中国人口约90%,是中国人口的主体,且农民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他们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他们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根据地的建立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阅读课本并结合材料,概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条件与过程。
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条件:白色政权间长期的分裂和战争。
井冈山地处边远的山区,是敌人统治力量极为薄弱的地方,有利于革命力量在敌人统治的缝隙中得到保存、发展和壮大。
过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28日,在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的掩护和接应下,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转移到井冈山,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2.土地革命
过渡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令工农革命有了基地,也使国民党围追堵截有了固定的目标。
如何巩固根据地并抗击国民党的进攻成为根据地建立后的当务之急。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土地革命的决定,取得巨大成效。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材料,并提出问题:土地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土地革命怎样巩固革命根据地?
教师请学生组成四个讨论组,阅读材料后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后按小组进行讨论,并派出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土地革命即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土地革命的斗争策略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革命推动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红军反围剿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许多农民纷纷参军,扩大了革命建设的队伍。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过渡语: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开展土地革命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领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革命方法论,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何时提出?其内容之间有何联系?
学生小组讨论该问题。
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学生代表阐述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出示参考答案: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三个基本内容的联系: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改革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
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教师出示《1929-1932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请学生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内容进行概述。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的背景:(1)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2)三次“反围剿”胜利。
内容: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会议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查阅资料,思考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