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犯罪构成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犯罪构成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e4c8a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8.png)
犯罪构成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在法律领域中,犯罪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某种罪行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其中,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是犯罪构成要件的两个重要方面,分别对应了犯罪行为实施者的主观状态和客观表现。
本文将分别探讨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以便更好地理解法律中犯罪的基本构成要素。
主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实施者实施犯罪时的主观心理状态。
主观要件通常包括故意、过失、上意等要素。
其中,故意是最常见的主观要件之一,指犯罪行为实施者明知故意地进行犯罪行为。
故意是一种主观故意,是实施犯罪行为的必要条件。
除故意外,过失是另一种主观要件,指犯罪行为实施者由于疏忽、大意导致犯罪的发生。
在过失犯罪中,犯罪行为实施者并非故意实施犯罪,但由于过失或疏忽导致了犯罪的发生,同样构成犯罪。
客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与犯罪行为实施者的主观状态无关的客观条件。
客观要件通常包括行为、结果和对象等要素。
行为是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是犯罪构成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只有实施了犯罪行为,才能构成犯罪。
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后所产生的具体后果,有时也是犯罪的构成要件之一。
不同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有所不同,因此结果也是犯罪构成的重要考量。
总结犯罪构成中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是犯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判断和认定犯罪行为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主观和客观要件齐备的情况下,才能构成完整的犯罪事实。
通过对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从而有助于认识和理解法律中犯罪的构成要件。
以上是关于犯罪构成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基本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愿法律的严明和公平能够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人民的权益保障贡献更多力量。
学会理解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
![学会理解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0971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3.png)
学会理解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一、引言在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是判断某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
正确理解和应用犯罪构成要件是进行犯罪案件定性与分析的基础,对于法律从业人员、学法者以及广大公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刑法中常见的犯罪构成要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刑法中的法律规定。
二、主体部分1. 主观方面的犯罪构成要件主观方面的犯罪构成要件主要涉及犯罪人的故意或过失。
故意是指犯罪人对其行为和行为结果的预见并且愿意接受的心理状态,而过失则是指犯罪人未能采取必要的注意和预见,导致不应当产生的行为结果。
举例来说,以盗窃罪为例,其主观构成要件为故意盗窃。
这就要求犯罪人有意识地犯罪,即具备明知盗窃行为并愿意进行的主观心态。
如果犯罪人无意中取走了他人财物,无法满足故意盗窃的主观要件,就不能构成盗窃罪。
2. 客观方面的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犯罪构成要件主要涉及犯罪行为的实施和行为结果的发生。
不同犯罪类型的构成要件各有不同,例如,杀人罪的客观构成要件是犯罪人的实际行为导致他人死亡。
以故意杀人罪为例,其客观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有实际的行为,即犯罪人采取了某种主动的行动,例如使用凶器、毒药等;其次,该行为必须导致他人死亡,且犯罪人具有杀人的直接目的或者预见他人死亡的结果;最后,行为人在实施杀人行为时不得具有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情节。
3. 结果方面的犯罪构成要件结果方面的犯罪构成要件主要涉及犯罪行为导致的实际结果。
某些犯罪类型的构成要件必须导致特定的结果发生,例如,盗窃罪必须导致被盗物品被转移、控制或处置。
以盗窃罪为例,其结果构成要件包括被盗物品的转移、控制或处置。
犯罪人必须通过实际行动将物品带离合法持有人的控制范围,并且具备转移、处分、控制等行为的能力,才能满足盗窃罪的结果构成要件。
三、结论犯罪构成要件是判断某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准。
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关注犯罪人的故意或过失,而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则着重于犯罪行为的实施和行为结果的发生。
刑事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
![刑事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bfe7891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5.png)
刑事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引言:刑事法是指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处理的法律体系,它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
在刑事法中,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和主观目的。
主观方面对于确定犯罪的程度和是否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构成主观方面的证据和刑事法中犯罪主体的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在刑事法中,犯罪的主观方面一般包括以下构成要素:犯罪主体的故意、犯罪的目的和犯罪的精神状态。
1. 犯罪主体的故意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故犯或者应当明知而故意为之的心理状态。
犯罪主体的故意是判断犯罪是否成立的重要要素之一。
如果犯罪主体没有故意,即没有主观上的功过意识,那么他的行为不应被认定为犯罪。
2. 犯罪的目的犯罪的目的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目的和动机。
不同的犯罪行为可能有不同的目的,比如为了谋取财物、满足报复心理等。
犯罪的目的也是判断犯罪性质和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3. 犯罪的精神状态犯罪的精神状态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不同的犯罪行为可能对应不同的精神状态,比如有预谋的、慌乱的、冷静的等。
犯罪的精神状态可以反映犯罪主体的内心世界和行为特征。
二、构成主观方面的证据在刑事法中,构成主观方面的证据是判断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和主观目的的重要依据。
这些证据可以包括口供、书证、物证和鉴定意见等。
1. 口供犯罪主体的口供是构成主观方面的重要证据之一。
通过对犯罪主体的讯问和审讯,可以了解他的犯罪动机、心理状态等信息。
但口供的真实性有时较难确定,需要通过其他证据的佐证来进行判断。
2. 书证书证是指犯罪主体的书面陈述或记录,比如日记、亲笔信等。
这些书证可以提供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和主观目的的直接证据。
3. 物证物证是指与犯罪行为直接相关的物品,如作案工具、赃款物品等。
通过物证可以还原犯罪主体的犯罪活动,进一步了解他的主观方面。
但物证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犯罪主体的故意和目的,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进行判断。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2777a9c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d.png)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主观构成要件和客观构成要件是法律中常用的概念,用于判断一项行为是否构成某一特定罪名或民事责任。
下面将分别对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进行详细的介绍。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主观构成要件要素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所持有的主观心理状态或动机。
在犯罪学和刑法领域,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往往包括以下关键要素:1.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却仍然有意实施该行为;2.过失:行为人没有故意,但是由于疏忽或不谨慎而造成了某种后果;3.过错:行为人没有故意,但是由于违反了法律规定的应当注意的义务,而造成了损害;4.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但是仍然故意实施;5.预谋:行为人提前有计划地犯罪;6.共同犯罪:多人合谋一起实施犯罪行为。
以上是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的一些常见类型,通过对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可以确定罪责的归属。
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指犯罪行为实施时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和表现。
在刑法中,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经常包括以下关键要素:1.实施行为:指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判断罪行实施的基础;2.社会危害:行为是否对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3.结果:行为最终造成的后果;4.对象:行为的对象是谁,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对象;5.手段:实施行为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6.时间地点:犯罪行为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通过对这些客观构成要件要素进行审查和核实,可以确定犯罪事实的成立,从而根据法律规定做出相应的判决或处理。
总结起来,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都是判断罪责的关键要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对一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或民事责任的综合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经过慎重的分析和审查,才能确保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定罪具有充分的依据和合理性。
主观客观构成要件要素
![主观客观构成要件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ffe7f1a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a.png)
主观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主观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在法律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成立的基本标准。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中犯罪嫌疑人内心的动机、目的和意图,而客观要件则是指客观的行为表现和结果。
主观客观构成要件要素需要同时满足才能构成犯罪,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要素。
主观构成要件首先,主观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或过失。
主观故意是指犯罪嫌疑人有意识地实施犯罪行为,明知是违法的而故意违法。
而过失是指由于疏忽或粗心造成的违法行为,犯罪嫌疑人并没有故意违法,但由于疏忽大意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此外,主观构成要件还包括犯罪嫌疑人的故意诱导、故意纵容等行为。
这些行为虽然并非亲自实施犯罪行为,但却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犯罪的发生,因此也属于主观构成要件的范畴。
客观构成要件在主观构成要件之外,客观构成要件是判断犯罪是否成立的关键因素。
客观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现和结果。
行为表现是指犯罪嫌疑人所实施的具体行为,例如盗窃、抢劫等。
只有当犯罪嫌疑人实施了涉及违法行为的行动,客观构成要件才得以满足。
同时,客观构成要件还包括犯罪的结果。
在刑法中,通常规定了犯罪应当产生的具体后果,只有当这些后果实际发生时,客观构成要件才算达成。
主观客观构成要件的结合主观客观构成要件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或过失是犯罪行为成立的前提,没有主观故意或过失,即使有客观行为,也无法构成犯罪。
其次,客观行为和结果也需要与主观要件相符合,即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和结果必须符合其主观意图或目的。
总的来说,主观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标准,只有在主观和客观要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认定行为构成犯罪,这也体现了法律对于犯罪行为认定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客观要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5fee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0.png)
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客观要件犯罪是一种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通常由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构成。
犯罪主观要件主要指的是犯罪分子故意或过失的态度和目的,而犯罪客观要件则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和结果。
本文将从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客观要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犯罪主观要件1. 故意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的目的明确,是其预先设定的结果。
故意是犯罪主观要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缺乏故意则很难认定行为的犯罪性质。
在司法实践中,通常通过犯罪主体的言行举止和行为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故意。
2. 过失过失是相对于故意而言的,是指犯罪主体未能预见其行为会导致某种后果的过程。
过失一般分为普通过失和特殊过失,普通过失是指对于某种后果未做出合理评估,而特殊过失则是指在应有的预见和防范义务范围内未尽到责任。
明确判断过失性质对于确定犯罪主观要件至关重要。
犯罪客观要件1. 行为犯罪的实体行为是犯罪客观要件的关键内容,因为没有实体行为就谈不上犯罪。
犯罪行为应当满足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以及行为的方式等方面。
2. 结果结果是一种行为造成的客观后果,也是犯罪客观要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法律规定了一定的犯罪结果,只有行为的结果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才能认定为犯罪行为。
结果的产生往往需要考虑因果关系等因素来确定其犯罪性质。
总的来说,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客观要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犯罪主观要件强调犯罪主体的内在因素,而犯罪客观要件则侧重于行为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只有两者完整结合,才能全面判断一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客观要件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之一。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解析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13db6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6.png)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解析在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是指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只有当犯罪构成要件齐全时,某个行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
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刑法规定的范围和底线。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要素1. 客观要件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外部表现。
例如,抢劫罪的客观要件包括抢劫行为、财物被抢劫等。
不同犯罪的客观要件内容各异,需要根据不同罪名的规定进行具体解析。
2. 主观要件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主体具备的主观心理状态。
例如,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包括明知是杀人而具有故意。
主观要件的解析需要分析犯罪心理的成因、表现和特征。
3. 法定要件犯罪构成要件中的法定要件是指犯罪行为必须符合法律上的规定。
例如,盗窃罪的法定要件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等。
法定要件的解析需要根据刑法的具体规定,遵循法律的规范。
二、犯罪构成要件的例证1.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刑法中的一个常见犯罪行为,其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指被害人受伤,并且伤势达到轻伤、重伤或者造成死亡等程度。
主观要件指犯罪主体明知是伤害行为,并且具备故意伤害的主观意图。
2. 贪污罪贪污罪是刑法中的一种职务犯罪,其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指被告人以公务员、工作人员身份具有某项职务,并且在该职务下侵占公共财物。
主观要件指被告人具备故意盗窃的主观意图,并且明知其行为违法。
3. 走私罪走私罪是刑法中的一种经济犯罪,其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指被告人明知从事走私活动,具有非法出境、入境的行为,并且涉及走私货物。
主观要件指被告人具备故意走私的主观意图,并且明知其行为违法。
三、犯罪构成要件的解析意义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刑事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通过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准确解读,可以使刑法的适用更加明确和统一,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犯罪的主观要件名词解释
![犯罪的主观要件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28ac5f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c.png)
犯罪的主观要件名词解释犯罪,作为社会中阳割的行为,对于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
法律界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往往需要依赖主观要件的判定。
主观要件是指在一项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中,对犯罪人的主观态度、动机、目的等方面的要求,才能构成实质性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以一些常见的犯罪的主观要件为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犯罪类型之一。
故意犯罪,顾名思义就是犯罪人在行为执行过程中是有意为之,并有明确的犯罪目的。
比如,盗窃罪、故意杀人罪等就是需要犯罪人有明确故意,并成功地实施犯罪行为才能成立的。
而故意犯罪的主观要件的成立,需要法律界对犯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判定。
心理状态包括犯罪人的动机、目的和犯罪行为的意识。
犯罪人的动机是指驱使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可能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或出于对他人的仇恨、嫉妒、报复等情绪。
而犯罪人的目的则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后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如追求金钱、权力、性满足等。
此外,犯罪人的意识是指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认可程度,也就是犯罪人是否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并具有法律责任。
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相反,其主观要件是犯罪人无意中但可以预见的行为导致的社会危害或后果。
过失犯罪中,犯罪人并非主动、故意为之,而是由于疏忽、谎判等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应当对犯罪行为负有法律责任。
过失犯罪主观要件的成立,需要法律界对犯罪人是否存在过失的程度和预见性进行判定。
过失的程度是指犯罪人在作出行为决策时是否具有正常的谨慎程度,如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
而犯罪人是否预见了可能发生的后果,则是指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其是否能够合理地预见到该行为可能会造成的社会危害或个人伤害。
只有在过失的程度和预见性均被确认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过失犯罪的主观要件。
主观因素与客观行为犯罪的主观要件主要强调了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动机,与客观行为相辅相成。
在判断一个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之前,法律界必须综合考虑主观与客观因素。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区别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6d0c6b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8.png)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区别在法律领域中,对于刑事犯罪及其他法律责任的构成通常会涉及到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两个方面。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主观构成要件要素指的是犯罪主体的主观方面,即犯罪行为中携带的个人主观意图和精神过错。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观故意:犯罪主体明知故意地实施犯罪行为。
这意味着犯罪主体是有意识并且故意执行了违法行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构成犯罪。
2.过失:犯罪主体由于疏忽、疏忽大意或者疏忽不小心而未能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过失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轻微的过错,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视为构成犯罪。
3.故意犯罪:犯罪主体在进行犯罪行为时明知故意地以实现犯罪目的为目的。
这种类型的犯罪行为通常是根据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来确定的。
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相对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更加侧重于犯罪行为本身的客观事实和外部表现。
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犯罪行为是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即实施违法行为的事实,包括犯罪主体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
2.结果:某些犯罪行为的构成需要满足特定的结果要求,即行为所导致的具体后果是否与犯罪事实相符合。
3.客观条件:有些犯罪需要特定的客观条件,比如特定的环境、时间等条件或背景,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犯罪行为才能构成。
区别与联系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作为犯罪主体内在的思想和动机,往往会驱使犯罪主体去实施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中的违法行为。
即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决定了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实现。
综上所述,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在法律领域中扮演着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角色,二者的深入理解对于正确理解和判断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主观构成要件的定义
![主观构成要件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8ff8283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5.png)
主观构成要件的定义
主观构成要件是指在法律领域中,为了证明某些行为构成犯罪或侵权,需要证
明犯罪主体主观上的一些特定状态或心态。
主观构成要件通常包括犯罪主观上的故意、过失等状态,这些状态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是难以直接观察和证据确凿的。
在刑法中,主观上的故意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其行为结果的预见和受理。
行为
人必须具备对其行为结果产生的社会后果有所意识和预见的精神状态。
当行为人的行为与其内心所想相符合,即意识和行为一致时,便构成故意。
例如,盗窃罪要求犯罪主体具有故意行为,也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意图。
此外,在一些法律规定的侵权行为中,过失也是主观构成要件之一。
过失是指
行为人由于疏忽或违反法定标准,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定范围内,犯下了犯罪行为。
过失主体在行为前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会导致某种危害后果,然而由于疏忽、疏忽、无视法定标准等原因,导致危害后果的发生。
过失通常是一种轻度过错,没有故意严重,但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
主观构成要件的确认通常需通过证据、证人证言、被告的供述等方式来证明。
由于主观构成要件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因此对相关证据的认定涉及到法官对案件的综合判断和推理能力。
一般来说,对犯罪嫌疑人的思想动机、行为逻辑、行为前的潜在准备等方面展开审查来证实主观构成要件的成立。
在法律实践中,对于主观构成要件的确认常常是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焦点之一。
由于主观构成要件涉及到行为人的内心状态和动机,常常需要法庭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评估。
在当前法治建设的背景下,确保主观构成要件的有效认定是维护公平正义、保护社会利益的重要一环。
第七章 犯罪主观要件
![第七章 犯罪主观要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14241e6edb6f1aff001f37.png)
第七章犯罪主观要件第一节概述一.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犯罪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具有的心理态度。
必要的主观要件要素:犯罪故意和过失选择的主观要件要素:某些犯罪构成主观要件所要求的特殊要素(如特殊目的、主观倾向)2.特征:(1)犯罪主观要件时一种心理态度。
心理事实:是指行为人在从事一定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内容,包括:①行为时的认识水平;②对自己具有特殊义务以及能力的认识;③行为动机与目的;④对其行为、行为对象、情势、环境的认识;⑤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结果的态度;⑥对自己行为的社会、法律性质的评价(2)犯罪主观要件是与犯罪构成相联系的心理态度(3)犯罪主观要件是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具有的心理态度(4)犯罪主观要件诗刑法明确规定或者刑法目的涵盖的心理态度(5)犯罪主观要件,是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在犯罪过程中的表现人身危险性,即特定主体的危险人格,是特定主体个人意志中所具有的反社会及其法秩序的倾向。
3.犯罪主观要件与罪过:罪过包括犯罪故意和过失;犯罪主观要件除了犯罪故意和过失,还包括犯罪目的、倾向等要素。
罪过应是犯罪主观要件的下位概念。
4.犯罪主观要件与罪责:罪责指因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非难,即非难可能性。
罪责的要素包括:责任能力,故意和过失,违法性认识,期待可能性。
犯罪主观要件不包括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和期待可能性。
罪责是犯罪成立的一个要件,其功能除了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成立所需要的心理态度,还包括对行为人的否定性评价。
二.犯罪主观要件中的罪过的形式不同的罪过形式,反映了行为人对其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的不同心理态度,因而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危险人格,进而在刑事责任评价乃至刑罚裁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1)在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上,犯罪故意比犯罪过失的范围广。
在过失犯罪中,一般而言,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不构成犯罪;在故意犯意中,当行为人是基于直接故意而为时,即便危害结果尚未发生,其也有可能因犯罪未遂或者中止乃至犯罪预备而承担刑事责任。
刑法主观要件客观要件
![刑法主观要件客观要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bd01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0.png)
刑法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在刑法体系中,犯罪构成要件是研究刑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中,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犯罪的认定和定罪具有关键性意义。
主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时的主观状态和动机。
主观要件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这两种形式。
故意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和愿意实施某一行为,并且肯定其会产生违法后果的主观状态。
具体来说,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形式。
直接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有目的地实施犯罪行为,其目的就是达到犯罪目的;而间接故意是指犯罪主体虽然没有直接的犯罪目的,但明知实施的行为可能导致犯罪结果,却决意冒险作出这种行为。
过失过失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没有尽到法律规定的注意义务,造成犯罪结果的主观状态。
通常分为简过失和重大过失两种形式。
简过失是指犯罪主体由于轻率、不够谨慎等原因,未能预见和防范可能发生的犯罪结果;而重大过失则是指犯罪主体明知可能发生犯罪结果,但他的疏忽、粗心却达到一定程度,使得预见性和防范性明显不足。
客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犯罪的客观进程和结果。
主要包括违法行为、法定刑法等要素。
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在刑法中,对于每一种犯罪都规定了明确的行为标准,只有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同时具备,才构成犯罪行为。
结果要件结果要件是指犯罪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度和后果。
根据不同情形和犯罪类别,有些罪名的构成要件中还需要包含特定的后果要件。
总而言之,刑法中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只有在两者完整的情况下,才能构成一项完整的犯罪行为。
446543676764454&7&56754875476785672346776872365787823^657723587213REQRQ WRE5678&8&78236578782365378723687687678结语刑法主观要件客观要件的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犯罪构成要件的本质,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刑事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
![刑事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c9082f0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3.png)
刑事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在刑事法中,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主体对其行为所持有的主观态度、意图、动机等方面的表现。
主观方面是构成犯罪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与客观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犯罪行为。
本文将从主观方面的要素、种类、证明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观方面的要素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个要素。
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故犯,有预谋地实施犯罪行为。
而过失则是指犯罪主体不是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粗心、疏忽等原因导致了犯罪的发生。
这两个要素在刑事法中具有不同的法律后果和刑罚程度。
故意是犯罪主观方面最常见的要素。
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有意识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间接故意则是指犯罪主体虽然对其行为是否犯罪没有明确的意识,但对实施犯罪行为后果的发生持有明知或应知态度。
例如,我拿起石头砸向别人的头部,虽然我并没有直接意识到这个行为是犯罪的,但是我明知道这个行为会造成他人受伤。
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被认定为故意犯罪。
过失是指犯罪主体没有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导致了犯罪的发生。
过失犯罪是犯罪中相对较轻的一种形式,也是由于犯罪主体的粗心大意导致的。
例如,我在驾驶车辆时不小心撞到行人,导致了对方受伤或死亡,尽管我并没有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危险的,但由于我的疏忽大意,造成了对方的伤害,这就构成了过失犯罪。
二、主观方面的种类主观方面的种类不同,涉及到对犯罪的认识、意图、动机等方面的表现。
1. 直接主观方面:直接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犯罪行为有明确的意图和动机。
这种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主体凭借自己的认知和意志,直接故意实施犯罪行为。
例如,我明知盗窃是违法的,但我因为贪婪的动机而去实施盗窃行为。
2. 间接主观方面:间接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虽然对其行为是否犯罪没有明确的意识,但对实施犯罪行为后果的发生持有明知或应知态度。
这种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对可能引发的后果有部分的认识,但并没有直接的犯罪意图或动机。
刑法学-第八章 犯罪主观要件
![刑法学-第八章 犯罪主观要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b604b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1.png)
再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有发生死亡或伤害的 危险,虽然,其中任何一种结果出现都不是他的目的, 但他又不积防止其任何一种结果发生。例如,钱× 驾驶卡车去山上盗伐林木,在返回途中被检查站工作 人员人员周×拦住,要其将木材卸下。钱×不听,将 车启动,欲强行开走。周×遂登上驾驶室旁的踏板, 命令其停车,钱为将周甩到车下,时而加速前冲踩刹 车,时而使车走蛇行路线,让车身连续左右猛列摇摆, 终将周甩到马路上,因头部着地,造成颅脑损伤,抢 救无效死亡,案情表明,钱×目的只是赶快开车逃跑, 逃避制裁,并无伤害或杀害周×的目的,但是,他采 取的手段包含了致伤或致死的危险,他不是不了解的, 只是为了能逃避制裁,而对此采取了放任态度,由于 其造成了死亡,应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
马某行医过程中病人过敏死亡案
被告人马某,属于一村医,1990年代以来一 直为本村村民看病,其中,一女村民患风湿性 关节炎,,曾多次找马某看病。被告人马某在 未作皮试的情况下,多次为其注射青霉素,均 未发生过敏反映。一天,被害人再次要求马某 注射青霉素。因以往都没有过敏反映,于是马 某给其注射了一支,注射后,发生过敏性休克, 被告人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但因抢救无效,被 害人当日死亡。本案在审理过程中有两种不同 意见,过失致人死亡罪,另一种意见认为,属 于意外事件,无罪。大家如何看待这个案件?
第八章 犯罪主观要件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一、概念:是一种主观心理态度。以惩罚故意犯罪为原则, 惩罚过失犯罪为例外
二、特征 (一)是支配危害行为的心理状态 (二)体现为对行为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 (三)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心理状态 三、意义 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轻罪重的界限
第二节 犯罪故意
间接故意的一些表现情形
某单位会计贪污巨款后,为湮灭罪迹,深夜对 其会计室纵火,他明知室内有人在睡觉,可能 跑不出来被烧死在里边,仍不设法避免,结果 该人被烧死了。这种案件属于一行为触犯二罪 名,但只能按一重罪处理。单就对死亡的态度 而言,应视为间接故意杀人。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与要件解析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与要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da8a2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f.png)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与要件解析犯罪构成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了刑事责任的界定和刑罚的适用。
犯罪构成的要件则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这些要件,就不能认定为犯罪。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与要件进行解析。
一、主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涉及到的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和心理状态。
在犯罪构成中,通常会规定犯罪行为必须具备故意或过失等主观要件。
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质,但仍然坚持实施的主观意愿。
过失则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或疏忽大意,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主观态度。
主观要件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着犯罪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
二、客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涉及到的犯罪行为的客观行为和结果。
在犯罪构成中,通常会规定犯罪行为必须具备某种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结果等客观要件。
行为方式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方式和手段,例如盗窃罪中的非法侵入、非法获取等。
行为对象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对象,例如故意伤害罪中的他人身体。
行为结果则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例如故意杀人罪中的死亡。
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刑法中犯罪构成的一个重要要件。
在犯罪构成中,通常会规定犯罪行为必须具备因果关系,即犯罪主体的行为必须是导致犯罪结果的直接原因。
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着犯罪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
在刑法中,通常会采取因果关系推定的方式来认定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法定要件法定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刑法规定的具体要件。
在犯罪构成中,通常会规定犯罪行为必须具备某种特定的要件,例如盗窃罪中的非法占有、故意伤害罪中的明知对方身体受到损害等。
法定要件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着犯罪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
五、特殊要件特殊要件是指犯罪构成中特殊的要件。
在犯罪构成中,有些罪名会根据特殊要件的存在与否来进行认定。
例如盗窃罪中的盗窃特定的财物、贪污罪中的贪污特定的公款等。
特殊要件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着犯罪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
主观题 刑法构成要件
![主观题 刑法构成要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22ba4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6.png)
主观题刑法构成要件刑法构成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实施刑罚所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
根据我国目前的刑法立法体系,一般认为刑法构成要件包括犯罪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方面。
一、犯罪的客观要件:1. 危害结果: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结果,如谋杀罪的危害结果是人的死亡,盗窃罪的危害结果是财物的侵占。
2. 主体对象:指犯罪行为需要有特定的主体对象,不同犯罪行为的主体对象不同。
例如,故意伤害罪的主体对象是人的身体健康,贪污罪的主体对象是公共财物。
3. 犯罪方式:指犯罪行为实施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犯罪行为有不同的犯罪方式。
例如,抢劫罪的犯罪方式是使用暴力或者胁迫手段,诈骗罪的犯罪方式是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
4. 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如盗窃罪的犯罪客体是财产,强奸罪的犯罪客体是人的身体。
二、犯罪的主观要件:1. 故意:指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有预见并愿意接受的态度,是一种主动的犯罪意图。
2. 过失: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疏忽或不注意而造成的犯罪结果。
过失分为轻过失和重过失,轻过失是指犯罪人未采取必要的注意和预见而造成结果,重过失是指犯罪人的注意和预见程度明显不足而造成严重结果。
3. 故意用事:指犯罪人故意利用已知、预见或应知的客观条件,来实施犯罪行为,例如盗窃罪中的调包、掩饰等行为。
总之,刑法构成要件是判断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标准。
在刑事案件审判过程中,法院要根据犯罪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来判断被告人是否犯罪,维护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性。
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来说,了解刑法构成要件的内容,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犯罪情况,便于相关辩护和自我保护。
对于社会公民而言,了解刑法构成要件的含义,有助于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对犯罪行为的辨识和防范能力。
解读刑法中的主观与客观要件解析
![解读刑法中的主观与客观要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624d7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7.png)
解读刑法中的主观与客观要件解析刑法作为一门法律科目,对于犯罪行为的认定与量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主观与客观要件是刑法中关键的概念,对于犯罪的构成和责任的确定具有决定性作用。
本文将就解读刑法中的主观与客观要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机制。
一、主观要件的概念与特点主观要件,又称为主观方面的要件,是指构成犯罪所必须满足的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故意。
主观要件包括故意、过失和故意犯罪。
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故犯地实施犯罪行为,具有主观上的故意和目的。
故意是一种高度主观的心理状态,是罪行意识与罪过的明确意识,是区别于无意和过失的重要标志。
过失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大意或者未能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而不具备故意,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过失是一种轻过失和重过失的混合体现,根据疏忽程度的不同,过失也分为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
故意犯罪是指在犯罪人犯罪时,他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并实施了具体的计划和准备。
故意犯罪是故意和过失之间的过渡形式,犯罪人对犯罪的预期具有程度上的不确定性。
二、客观要件的概念与作用客观要件,指的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和行为表现。
客观要件包括行为、结果和客观的事件。
行为是指人的肢体活动,是犯罪实施的核心,是组成犯罪的基本要素。
行为具有客观的可感知性和可观察性。
结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和影响,是衡量犯罪行为的扰乱程度和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
客观的事件是指犯罪行为所涉及的客观标准、客观条件和环境因素。
客观事件对犯罪行为的构成和处罚起着重要的限制和引导作用。
三、主观与客观要件的关系与协调主观和客观要件是刑法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
主观要件决定了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故意,是起着引导与构成的作用。
客观要件是对犯罪行为和结果的客观标准和限制,是衡量和追求公正与依法处罚的基础。
在刑法中,主观和客观要件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相互协调。
只有当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能够相互满足,犯罪行为才能够成立,才能够依法追究责任。
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
![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874f88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3.png)
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
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是构成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行为中所具有的主观意图和心理状态。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主观故意、主观上的目的和动机,否则会影响对犯罪行为进行认定和定性。
首先,主观故意是构成犯罪的基本要素之一。
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人的故意或明知故犯的部分,是犯罪分子深思熟虑地选择违反法律规定,实施违法行为的主观心理活动。
在犯罪主观方面中,主观故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表明了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其次,主观上的目的在构成犯罪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观上的目的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所追求的目标和目的。
有些犯罪分子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往往更加严重。
所以,在判断犯罪是否构成时,需要考虑犯罪人的主观目的。
最后,犯罪的动机也是构成犯罪主观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动机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因素和目的,是推动犯罪人犯罪的动力。
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有人为了金钱、权力、报复等目的而犯罪。
动机可以反映犯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对于犯罪行为的认定和量刑都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包括主观故意、主观上的目的和动机。
这些要素在犯罪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后果。
只有全面地了解和分析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才能更好地认定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认识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构成要件
![认识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构成要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29da0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d.png)
认识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构成要件在刑事司法领域,了解犯罪构成要件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法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犯罪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某一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件或条件。
本文将从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两个方面探讨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构成要件。
一、主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中的犯罪人所具备的主观状态或心理意图。
在刑法中,常见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过失等。
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违法,但仍然有意为之。
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确知道其行为将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并故意为之;间接故意是指犯罪人虽然不希望犯罪结果发生,但对其发生有预见,并对此表示了默认。
刑法对于故意犯罪行为给予了更严厉的处罚。
过失是指犯罪人没有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而导致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过失犯罪相对于故意犯罪而言,处罚相对较轻。
二、客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或事实基础。
常见的客观要件包括行为方式、结果等。
行为方式是指具体的犯罪行为方式,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不同的犯罪行为有其特定的行为方式要求,只有符合行为方式要件,才能构成相应的犯罪行为。
结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实际后果,如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等。
对于某些犯罪行为,如故意杀人,必须导致了他人死亡才能构成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有密切的关联。
主观要件一般决定于犯罪人的主观意图,而客观要件则严格要求行为符合一定的外在标准。
三、根据实际案例的犯罪构成要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犯罪构成要件,我们可以以一个实际刑事案例进行分析。
假设某个人在公共场所持刀行凶,将他人致重伤并致死,可以从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两个方面来分析该犯罪构成要件。
主观要件方面,如果该人有明确的故意要伤害他人,并持刀实施,那么满足故意的主观要件。
在客观要件方面,可以针对行为方式进行分析。
持刀行凶符合行为方式的要求。
而对于结果的要求,伤害了他人致其重伤和死亡,也满足了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结果要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丁胜*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加快和完善,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在犯构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行为人是什么样的主观心态,造成对社会恶性的影响大小,会直接确定犯罪类别的认定以及量刑的轻重。
本文着重阐述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构成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关于构成犯罪主观要素的几个方面,和影响犯罪主观要素的几个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使大家便于理解犯罪主观方面在司法实践运用中的评判标准。
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条件和功能作用后,才更有利于今后我们的司法工作中定罪量刑更加准确无误,是认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
那种认为只要有危害结果就认定为犯罪,没有深入分析行为人的主观要素是片面的,容易造成更多的冤假错案。
查明行为人行为时是否具备具体犯罪构成所要求的特定罪过形式,有助于我们正确区分罪与非罪以及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犯罪构成概念及其要素;第二部分,论述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内涵;第三部分,详细论述犯罪主观方面的两种不同罪过表现形式;第四部分,论述犯罪主观方面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五部分,犯罪主观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的认定。
关键词: 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不可抗力事件;意外事件;认识错误。
目录引言 (3)一、犯罪构成概念及其要素 (3)二、论述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内涵 (3)三、论述犯罪主观方面的两种不同罪过表现形式 (4)(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因素 (5)(二)犯罪过失的概念和特征 (5)四、论述犯罪主观方面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7)(一)不可抗力事件的概念和认定 (7)*作者简介:丁胜,律师自考生,学号020*********.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工作。
(二)意外事件的概念和认定 (8)五、犯罪主观方面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的认定 (9)(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定义 (9)(二)事实上的认识错义定义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引言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各主客观诸要件的统一构成刑法上的犯罪。
①刑法上认定犯罪的因果关系,只是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但不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的认定问题。
可以这样认为,《刑法》的每一条款犯罪以及刑罚轻重的设定,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
而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他的行为,更取决于他在主观方面是否有罪过。
因此,在刑事诉讼中,对行为人犯罪的认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其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
一、犯罪构成要素我国刑法理论中,一般认为“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构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主客观要件共同组成的。
犯罪构成要件,是犯罪构成的基本单元,是犯罪构成整体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
犯罪构成要件分别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四个部分组成。
犯罪客体是用以说明犯罪社会危害性有无的要件,它是犯罪本质特征在犯罪构成要件体系中的最集中反映,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要件是用以说明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是通过行为人怎样的行为受到侵害,在怎样的情况下受到侵害,以及受到了何种程度侵犯的要件。
它分别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等;犯罪主体是用以说明构成犯罪之人基本特征的要件,它不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包括自然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状况,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了行为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的故①新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苏联引进,经过多年的研讨、修正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
意或过失)以及犯罪的动机和目的这几种因素。
其中行为人的罪过(犯罪的故意或过失)是一切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
②犯罪目的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必备的主观要件,称为选择性主观要件;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必备的主观要件,不影响定罪,但会影响量刑。
查明行为人行为时是否具备具体犯罪构成所要求的特定罪过形式,有助于我们正确区分罪与非罪以及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接下来,我们对犯罪主观方面和它的两种不同主观罪过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二、犯罪主观方面现实案例中认为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危害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我国刑法第14、15条规定的“明知”和“预见”都是对危害结果的明知和预见;“希望”、“放任”、“轻信能够避免”等,也都是指对危害结果的态度,而不是指对危害行为的态度。
③从司法实践来看,过失案件的行为人对其行为的态度与其对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的态度往往是不一致的。
例如。
违章明火作业引起重大火灾案件中,行为人对明火作业的违章行为是故意的,但对这种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却是过失的。
我国《刑法》第14条和第15条规定,各种犯罪在主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要件。
第16条又从反面强调,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心理态度的,不构成犯罪。
因此在法律上确认犯罪的故意或过失,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主观依据。
为什么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在主观上具备罪过呢?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的我国刑法学对于犯罪主观方面的界定是将其界定为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我国传统刑法理论认为罪过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是无可厚非的,鉴于传统刑法学理论将罪过分解为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而认识因素仅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认识和认识能力的问题,它应属于犯罪主体要素——刑事责任能力评价的范畴。
对于实施或不实施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任何正常人都会有选择的自由。
行为人在自己处于一定条件下具有相对自由的意志选择和支配下选择危害统治阶级利益的犯罪行为,他就不但在客观方面危害了社会,而且在主观方面也具有了犯罪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使他在国家面前产生了罪责。
国家对其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刑罚不仅是一种惩罚,而且也可以促使行为人以后正确地进行意志选择,不再做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样就通过刑罚达到了预防犯罪的目的。
因此行②高铭暄:《刑法学原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38页。
③李洁:《犯罪既遂形态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9页。
为人主观方面在相对自由意志基础上产生的危害社会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罪过形式中。
④三、犯罪主观方面的两种罪过形式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主观方面的罪过形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只能由故意构成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罪,侵犯财产罪,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这样的犯罪很多;二是由过失构成的犯罪,例如重大安全事故罪,交通肇事罪等。
故意还是过失,反映了行为人主观恶性的不同并进而直接影响到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和刑罚目的实现的难易程度,因此刑法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规定了轻重大小不同的刑罚。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因素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和犯罪故意联系密切,无后者就无前者,后者是一种罪过心理,前者是后者罪过心理支配下构成的犯罪行为。
犯罪故意包含了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这就是认识方面的因素,也称意识方面的因素;违法性认识是违反法律规范,违法性认识应该是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司法实践中应遵循一般推定,例外查证”原则对行为人的违法性认识进行认定。
二是行为人希望和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这种希望和放任就是意志方面的因素。
通常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而构成故意犯罪。
例如,甲想伤害乙,持刀向乙的大腿扎了一刀,随即逃离,不料扎中了乙的动脉血管,又因当时无人到场抢救,乙因流血过多死亡。
这种情况下,虽然甲的行为发生致使乙死亡的结果,但甲并无杀害乙的故意,因此不能认定甲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只能让甲承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
⑤要寻找犯罪故意的认定途径,应首先考虑与犯罪故意认定有关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应是通过某种方式为人们所能感知的,因而它们必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些因素包括:1.行为人的一贯表现以及他与被害人的关系,这种客观事实可以确定行为人的主观动机;④我国刑法认定犯罪首先行为人主观上要有罪过,即犯罪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
⑤高铭暄:《中国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135页。
2.行为人实施的具体行为,包括为实施该危害行为相关的所有行为包括预备、实施危害行为以及后续行为;3.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4.发生危害结果时,与发生该结果有关的时空条件。
对上述1、2、3、4种情况的综合分析,可以认定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的结果是否明知、是否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也就是说可以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
(二)犯罪过失的概念和特征犯罪过失是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它是与犯罪故意并列的犯罪主观罪过形式之一。
根据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所谓的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⑥与犯罪故意需要认定一样,犯罪过失同样需要认定。
在过失的罪过形式当中,无论从主观意识还是意志,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与故意犯罪的行为人都有所不同。
从行为人的意识上看,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对危害行为产生的结果是“明知”的,过失犯罪则要求行为人“应当预见”到危害结果但由于他的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到,但他又“轻信”这种结果能够避免。
从行为人的意志上看,故意犯罪的行为人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过失犯罪的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
有一案例:浙江金华县安地镇某村村民丁某、叶某决定用“电猫”捕猎野猪。
二人将脱壳电线从丁某家中拉出,沿山布防,离地面0.4米高。
二人在交叉路口设立警示牌,写明:“广告:电触野猪,晚上七时开电,早上六时收电。
”“电猫”安装后,除了雨天,均由丁某按照告示时间开关电源。
1999年2月27日凌晨,村民王某上山盗伐杉树,触到电线。
丁某在家中听到“电猫”的电铃声后,立即叫叶某一同上山寻找处野猪,后发现王某到在电线旁,已经停止呼吸,其身旁有杉木一根,砍刀一把,二人立即到金华县安地镇人民政府投案自首。
检察院以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丁某、叶某提起公诉。
该指控能否成立呢?处理结果:检察机关以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罪对丁某、叶某提起公诉,一审法院判决二人犯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