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

四、昼 夜 长 短 的 变 化 规 律 (以北半球为例)
• ①.北半球夏半年(3.21-9.23):昼长夜 短,纬高昼长,极昼。
• 二分日(3.21或9.23):全球各地昼夜等 长
• 北半球冬半年(9.23-3.21):昼短夜长, 纬高昼短,极夜。
• ②.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五、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北印度洋海区
夏 季
顺时针方向
九、洋 流 的 分 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 针;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 (气旋型); 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冬季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西风漂流:南半球中纬度西风漂流横贯三大 洋
• 2.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 3.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 4.弯曲方向受海陆分布、寒暖流、山地(焚 风效应)、盆地、地形起伏的影响;闭合 状:受山地垂直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 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九、洋流的分布规律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共5个,南半球3个,北半球2个) -----反气旋型(北顺南逆、(大洋)东寒西暖)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且手掌朝上。其余四指指尖的方向与原 运动物体的方向一致,大拇指表示偏转 后的方向。)
课堂演练:找出北半球水平气流的正确运动轨迹
气流的原方 向
√A
B
D
√C
实际运动轨迹
判断偏转方向可以 用手测法:
1:手心朝上,四 指是物体的原运 动方向,大拇指 指向是物体受地 转偏向力后的实 际运动轨迹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自然地理原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自然现象和地理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涵盖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大气环境、水文循环、地质构造和地貌发育等方面。

下面将对自然地理原理进行归纳介绍。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自然地理原理的基础。

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地球约在46亿年前形成。

地球的形成主要是经历了太阳系宇宙尘埃云的剧烈碰撞和聚集,形成一个巨大的星云漩涡。

由于自转和引力的作用,星云逐渐变成了一个圆形平面,这就是地球的原始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层经历了大量的地质运动和地壳演化,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貌景观。

大气环境是地球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是地球外围由气体组成的一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等组成。

大气的主要功能包括保护地球、调节气候、维持生物活动等。

大气环境还包括气候和天气等因素。

气象学是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科学,它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和研究气候演变。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水汽从海洋蒸发或陆地湖泊、河流蒸发上升形成云层,然后在高空凝结成雨水或雪,并通过降水的形式回到地表。

水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渗入地下层,形成地下水。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循环过程,它维持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供应。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研究。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地层,它包括陆壳和海壳。

地壳是地质活动最频繁的地层,经历了大量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内部的硬壳,地幔的主要成分是岩石和矿物质,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镍。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上岩石构成的板块在地幔上的运动,它是地球上大地构造演化的主要推动力。

地貌发育是自然地理原理的核心内容。

地貌学研究地球上各种地形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地球的地貌包括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发育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外部因素主要是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高考地理应试技巧大全之四:地理原理与规律

高考地理应试技巧大全之四:地理原理与规律

专题四:地理原理与规律一、自然地理规律(一)地球运动规律【知识完善】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太阳高度从早晨日出东方地平线(这时的倾角为零),随着时间的推移,倾角逐渐增大,到了当地时间的12点,太阳光线与该地的倾角达到最大值。

然后逐渐减小,黄昏时落入西方的地平线。

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当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在理解上述两个概念时注意以下几点:①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晨昏线)时,太阳高度为0°;②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是在正午12点,当地太阳辐射最强;③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回归线);④太阳高度大于等于0时表示白天,太阳高度小于0时表示夜晚。

2.昼夜昼夜是白天和黑夜的合称。

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其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某地理论计算的昼长一般要比实际昼长略长一些,主要是由于日出与日落后,天空仍然有一段时间是明亮的,是大气对太阳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就季节而言,赤道上在一年中任何时间都昼夜平分;就纬度而言,春秋分日在任何地点都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时,昼夜长短的差别最小,故离赤道越近的地方或离春秋分日最近的日期昼夜长短的差别最小。

太阳直射点在哪半球,哪半球就是昼长夜短。

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从冬至日至次年的夏至日,北半球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正好相反。

夏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南极圈以内为极夜,昼夜长短无变化,从北极圈向南至南极圈昼长逐渐变短,夜长逐渐变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夜、南极圈以内为极昼,昼夜短无变化,从北极圈向南至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

北极极昼的天数=南极极夜的天数,即春分3.21到秋分9.23,应为186天;北极极夜的天数=南极极昼的天数,即秋分9.23到次年春分3.21,应为179天。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十、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东亚——季风气候(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面积大
中亚——温带大陆性为主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最典型,但温带大陆性面积大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面积最大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 十一、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产生 的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昼长15小时
日出
正午12时
日落
读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 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4-5题。 4、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解析:由题意可知 120°E————9时 75°W————? 由此计算P点的日落时间 为20时。
6、太阳升落的方位问题
两分日日照图
北半球冬至日日照图
北半球夏至日日照图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日影朝向正西) 正西日落(日影朝向正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方向日出(日影朝 向西南);西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方向日出 (日影朝向西北);西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北)。
时间
补给特点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流量较大,流量随降 我国季风区和世界
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上绝大多数河流 雨季形成汛期 季节性积雪 春季 流量变化小,形成春 温带和寒带地区、 融水补给 我国东北地区 为主 汛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共43张PPT)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共43张PPT)

6.水循环原理
6.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7.板块构造原理
Hale Waihona Puke 8.内外力作用的原理9.地壳物质循环原理
10.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原理一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1)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 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地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 行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 的热量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气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 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部分成 为大气逆辐射,把大部分热量返 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10分)
【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4分), 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3分);依山面海, 迎风(3分)。 答案反思: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依据: ①确定是否季风区或季风现象区;②若不受季 风影响,则结合纬度、季节,确定该季节影响 该地区的气压带或风带;还需要考虑海陆分布、 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风力的影响。
原理三 大气水平运动原理
【练习3】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6分)
【答案】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 地以沙漠分布为主(2分),由于沙 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 绿洲快(2 分),在乙地附近形成 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 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2 分)。
原理六 锋面和气旋(反气旋)天气的原理 1.锋面系统形成的天气特征
提醒 需要注意整个过 程中两种锋面气温、气 压的变化特点,冷暖气 团交界处气温、气压变 化最显著,天气现象最 剧烈,因此锋面过境时 往往产生云雨。同时, 我国常出现的还有准静 止锋。
2.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特征 气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是高考地理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自然地理知识点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自然地理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球运动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直径约为12756.274km。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基础。

自转产生昼夜变化,公转引起季节变化。

3. 地球的倾斜与地区气候地球赤道与黄道面之间的倾角引起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是其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比最大。

2. 大气层大气层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各层之间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气压特点。

3. 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表现为风,垂直运动表现为对流和垂直气旋。

4. 天气与天气变化天气是指地球上一定时期内的气候状态,其变化受到热带气旋、锋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部分:水资源与水循环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下渗等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水在不同形态循环流动。

3. 水循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会影响水循环的过程,湿润气候条件下水资源丰富,干旱气候条件下水资源匮乏。

第四部分:地表水与地下水1. 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地表水主要来自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其分布受地形、降水和地下水位等因素影响。

2. 地表水的利用与污染地表水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等,然而,过度开发和污染对地表水造成威胁。

3.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主要来自降水的入渗和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的分布具有多样性。

4.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被广泛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自然地理部分。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地球的普通性(在太阳系中,与其他行星相比,质量、体积等方面的相似性)和特殊性(存在生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等);太阳活动(黑子、耀斑等)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等)。

2.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各圈层的特点。

例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等。

-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等)。

3.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例如,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明显。

-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进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 大气运动。

-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地球表面均匀,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分布、成因和季节移动规律。

b02高考冲刺二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b02高考冲刺二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b02高考冲刺二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格局组成及其特点、变化和规律的学科,自然地理则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包括地理环境、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

在高考冲刺阶段,了解和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用1200字以上详细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

首先,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地球自旋和倾斜。

地球自旋使地球具有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倾斜则是引起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自旋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使得太阳始终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导致了日出和日落的出现。

而地球的倾斜角度约为23.5度,这意味着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太阳的高度角度和直射点位置都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其次,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之二是地球的层状结构。

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不同层次。

其中,地壳是地球表层最薄的一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它的平均厚度约为30-70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达约2,900千米,它由上地幔和下地幔组成。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00千米。

内核是地球核心部分,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2,400千米。

然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之三是板块构造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层上进行着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地震、火山活动和大地构造的形成和发展。

常见的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欧亚板块等。

板块构造的相对运动引起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活动,同时也影响了地壳上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例如山脉的形成和地质构造的变化。

此外,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之四是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气候是指其中一地区长时间尺度上的天气状况,它受到地理因素、大气环流、季风、海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例如,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造成粮食危机。

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地理科目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门科目,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接受的必修课程之一。

在高考中,地理考试的分值往往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地理科目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其中,掌握地理常考关键知识,对于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的重点汇总。

一、自然地理1.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的组成主要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和水等组成。

而地球的结构,主要由岩石圈、石屑圈和核幔边界等组成。

掌握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对于掌握地质运动、自然灾害等概念具有很大的帮助。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由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引力作用而来。

掌握地球的公转、自转、倾角和参考系等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一种突发性事件,包括洪水、地震、火山、飓风、龙卷风、干旱等等。

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应对方法,是课本中的重点。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一定时期内气候要素的变化,包括气温、气压、大气水分、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防止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文地理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化对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掌握城市化的影响、原因以及适当的解决措施,是很重要的内容。

2.人口与发展人口与发展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掌握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3.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领域内,各个国家之间在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方面的高度集成。

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原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

4.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指人类运输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各种交通方式。

掌握交通运输的概念、发展状况以及其对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知识点。

总的来说,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的重点汇总,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探究背诵)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探究背诵)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一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1、经纬度变化规律2、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4、四季变化规律5、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6、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7、气压垂直变化规律8、大气运动规律9、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10、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11、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12、洋流分布规律13、火山地震分布规律二高考中常考的地理原理有:1、大气热力作用原理2、热力环流原理3、水循环原理4、板块构造原理5、地质作用原理6、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原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高考地理中异常重要的原理)自然地理要素包含:大气、地貌、水、生物(植被)、土壤;在选修二中则用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来说明通过画图掌握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①洋流模式图②洋流分布图③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图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⑤冷锋和暖锋的侧视图⑥锋面气旋图⑦热力环流成因图、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图⑧气候类型分布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⑩太阳光照图的侧视图、俯视图、变式图、二分二至图等。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自然地理过程原理与规律一、地球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宇宙环境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液态水。

㈡、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㈢、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1)总体特征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3°—35°之间,高值的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位于四川盆地。

北纬30°—40°地区,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

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2)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㈣、地球运动的特征㈤、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① 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 太阳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成90º;③ 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 时,切点的纬度为70º´N 或70ºS 。

高考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高考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高考地理原理规律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主要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等内容。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下面将从地球物理特征、气候、地貌和水文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首先,地球物理特征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大小、质量、密度、内部结构等。

地球的大小是地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地球的引力对物质的作用力,进而决定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大气环流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地面起伏的形成。

质量和密度则影响地球的引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决定了地球的地热、板块构造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其次,气候是地球自然地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大气状态的统计情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运动有关。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辐射和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温度变化引发了大气运动和水循环,而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则决定了气候带的形成和气候区的划分。

气候也受到地形、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地形的高度和坡度决定了风的流向和强度,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决定了海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地貌是自然地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描述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形和地势。

地貌的形成与地壳构造、风、水和冰等因素有关。

地震和火山活动会破坏地形,而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则会改变地形。

风和水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形,而冰川的运动和冰融化会形成冰川地貌。

地貌的变化与时间尺度有关,从短期看,地貌具有动态性,从长期看,地貌则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最后,水文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和湿地等,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岩石中。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空间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自然地理必须懂得的基本原理、规律

自然地理必须懂得的基本原理、规律

自然地理必须懂得的基本原理、规律一、地球运动相关规律1.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

具体规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大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大;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即近大远小规律)。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5.太阳视运动规律(1)太阳升落的方向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2)正午太阳方位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北方;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方。

(3)日影的朝向及影长日影朝向与阳光来向相反;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直射点影长为零;正午日影最短,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北;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南。

高考地理复习PPT课件: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高考地理复习PPT课件: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在 7 月;太阳辐射最弱在冬至日,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
月和最冷月比大陆推迟一个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
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年变化的幅度。一般,气温的年较
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7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1)垂直方向: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
1
第 1 讲 大气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
[网络构建]
3
题点 1 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母题导入 (原创)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 题。
(1)判断造成该区域南北温度差异及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 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6
核心规律
1.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日气温最低值出
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
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情况。一般,
低纬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之中,就北半球而言,太阳辐射最强在夏至日,最热月
1 000 米气温约下降 6°C。
(2)水平方向
地区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全球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呈递减趋势
太阳辐射 (纬度因素)
海陆 1 月份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 海陆分布、海陆 间 向北凸出;7 月份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热力性质差异 出,海洋上向南凸出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详解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详解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详解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而自然地理学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知识点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高考地理中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 15 亿千米。

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能量的主要来源。

太阳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会对地球产生影响,比如干扰地球的无线电通信、产生磁暴等。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周期约为 24 小时;同时,由于地球自转,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公转周期约为 365 天。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对地球起到保温、保护等作用。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与其他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所占比例最大。

大气垂直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中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四、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后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º;夜长=夜弧弧度/15º。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则地球各地日出东北(如上图O 点的日出方向),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⑤判断太阳直射点直射纬度和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如右图直射纬度X 和出现极昼最低纬度Y ,X =90º-Y );直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

例二.下图中bac 为晨昏线,读图回答3~5题。

3.如果图中ab 为晨线,按区时计算与a 点日期不同的范围是 A. 110°W 向西至180° B. 112.5°W 向西至180° C. 97.5°E 向西至180° D. 67.5°W 向东至180° 4.如果图中ac 为晨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澳大利亚正值小麦收割季节 B .我国华北平原土壤表层盐份含量最低 C. 南极地区出现“南极臭氧洞”D .由斯里兰卡驶向马六甲海峡的轮船逆风逆水 5.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图中a 点 A .将向北移动B .目前所在纬线的自转线速度将减小C .目前所在纬线一年中最长昼与最短昼的差值将减小D .目前所在纬线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将增大C.晨昏线与日照图例三.如图,OA为东西半球分界线,图幅范围在东半球,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 (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D 此时太阳高度角为 。

(3)此时北京时间为 。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偏转越明显。

5、昼夜长短的规律太阳直射哪一半球,哪一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极圈内出现极夜。

昼长参照时间如图: 6、(正午)太阳高度角原理和规律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四.下图为某经线圈上部分地区纬度与太阳高度关系图,其中X >0,据图回答6—8题。

6.若X=90°,北京时间为14:00,则Y 的经度为A .90°EB .150°EC .90°WD .30°W 7.若Y 点在赤道上,下列现象描述可能正确的是A .正值我国“雪龙一号南极考察季节B .华北正值小麦播种季节C .黄梅时节家家雨D .天山四季牧场上牲畜所处海拔最高 8.若M 点在赤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M 、N 点之间纬度值差等于经度差B .Y 为极点C .X 的最大值为66.5°D .此日可能昼夜平分 三、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受热 受热 冷却低 高 低 等压面(线)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2、三圈环流形成规律A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B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例五.9.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0º 30° 60 ° 90º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规律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5①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 、赤道低气压控制;b 、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 、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 、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 、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 、东侧暖流通过;c 、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 、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

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

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⑤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从热带吹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⑥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

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例六.下面是一幅世界地图的一段纬线,P 点以东是海洋,Q 点以西是海洋,S 和T 之间为某一海域,判断10~12题。

10.S 一T 之间的海域是A .波斯湾B 、墨西哥湾C .莫桑比克海峡D .红海 11.实际观测表明,P 海岸降水明显多于T 海岸,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洋流B .地形C .季风D .气压带、风带 12.Q 沿岸地区的自然带是A .热带荒漠带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热带草原带D .热带雨林带6、常见天气系统形成原理锋面系统(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冷锋、暖锋的识别: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锋面气旋:(1(2)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3)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例七.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

甲地气压为990百帕,乙地气压为1010百帕。

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图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与上图天气系统相符的是14.有关甲、乙、丙、丁四城市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城市肯定是晴朗天气BC .丙城市吹偏南风D 四、水循环规律 (1)河流补给规律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

(2)水循环规律A .水循环——大气中的水源和陆地水的来源B 一是水循环的场所,即天空和地面、地上和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气流→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通过这些把三种形态的水体连接成为一个相互交换和转化的动态系统,其中蒸发与降水、水汽输送与径流输送作用更加明显;三是水循环的能源,即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如:海洋→陆地的水汽输送量=陆地→海洋的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海洋上降水量=海洋上的蒸发量+来自陆地的径流量; 陆地上降水量=陆地上的蒸发量+陆地上的径流量。

五、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A .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同一海区,不同季节 冬季(水温低) 水平分布规律 同一季节,不同海区 低纬(水温高)内陆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寒流流过(水温低)垂直分布规律:从表层到深层,水温渐低,1000米以下几乎无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