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模拟题2答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2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
1、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
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
2、需要:需要的含义。需要(needs)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
件而又力求满足时的心理状态.它反映的是人对客观条件的一种依赖关系,它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
3、人际沟通:所谓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态度和情感等相互传递的过程。
4、M=E*V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
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选择合适的行为,以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时,其积极性才会高。因此,激励力量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即:M=E*V M=E*V这一期望理论公式,只是从影响激励力量的期望值和效价这两个因素来分析的。其实影响激励水平的还有个人的努力与成绩、成绩与奖酬、关联性等因素。这样从对M=E*V公式的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得出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
5、群体规范:所谓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
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不遵循规范就要受到谴责或惩罚。
二.判断并改错
1.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呈倒“U”曲线关系。(正确)
心理学家叶克斯•多得森法则描述了焦虑水平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效工作率都很低,中等焦虑时工作效率最高。
2.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错)
凝聚力与生产率是相互影响的,群体的绩效规范比较高,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群体的绩效规范比较低,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可能也低。
3.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正确)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它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注意什么样的对象,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的先定倾向。认知成分被概括为一个人对物或人的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包括一个人对某些人或物的评价、爱好和情绪反应;行为成分包括人指向物或人的外显行为。
4.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正确)
非正式群体是指未经官方规定的,“民间”自然而然或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主要是由于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利益接近或爱好现同,以及彼此需要等原因把人们联结在一起,并且靠心理、情感的力量来维持的群体。在任何一个组织当中,非正式群体都是客观存在。它对正式组织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在组织的文化建设中,组织文化的建设者要紧抓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情感密切,信息沟通迅速,凝聚力强的特点,将组织文化建设与非正式组织的活动结合起来,将非正式组织的理念与组织文化进行合理的整合,引导非正式群体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迈进,从而加快组织文化建设。
5.目标激励法是双因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错)
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称为目标激励。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诱因”,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目标设置要合理、可行,与个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设置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总目标可使人感到工作有方向,阶段性目标可使人感到工作的阶段性、可行性和合理性。
三.简述题
1.简述激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应注意哪几个主要环节?
激励的过程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驱动下向目标努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
在这个激励过程中,管理者应重点关注需要、诱因、目标、报偿、受挫、反馈等几个环节。
2.简述冲突的过程。
3.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工作激励法?
所谓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如何运用激励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各项工作,这不仅对企业的兴衰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也是一个有效的领导者或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和必备的管理素质。
一、了解激励对象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基础
二、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保证
三、激励方式的多样化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途径
4.西方管理人性观与管理风格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2)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人”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
(3)20世纪40-50年代,“自动人”假设与Y理论。
(4)20世纪60年代,“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
(5)20世纪80年代,“理念人”假设与企业文化论。
四.论述题
1.如果一名员工的工作业绩比较差,可能是什么原因?
普通员工如同高层管理者们一样肩负着同样的重任:他们制造出产品,使设备保持运转,处理日常文件,与客户直接打交道;总而言之,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企业就不可能兴旺发展。
然而,在这些员工和他们的上级之间却存在着较深的隔阂。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吃力不讨好、单调乏味、毫无前途,所以自己又何必卖力干呢。而在上级眼里,这些员工的技能低、流失率高、职业道德差,所以根本不值得花精力培养他们。
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员工中普遍存在的消极行为共有下列七个类型:
1.未能达到最低的工作要求
2.对别人和自己缺乏尊重
3.不能界定自己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