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高二地理必修三湘教版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湘教版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湘教版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以及地理空间的分布和地球的自然属性。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必修三湘教版是重要的教材之一,下面将介绍一些与该教材相关的知识点。

1.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形式。

地球的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出现,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季节变化的出现。

2. 地球的椭球形状与地理坐标: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球体。

地理坐标系统由经度和纬度组成,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

通过地理坐标,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3.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皮层,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柔韧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组成。

4. 地球的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地球的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它们以不断移动和碰撞,导致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板块边界的主要类型包括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5. 地球的水资源与水循环:地球上约70%的表面被水覆盖,这些水资源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存在至关重要。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等。

6. 湖泊与河流的地理特征:湖泊是地球表面积水的聚集,通常由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形成。

河流是流经地表的水道,它们可分为冲积型河流和冰川型河流等不同类型。

湖泊和河流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7.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和风向等。

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和变化,如雷雨、台风等。

气候与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8.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洪水、旱灾等,它们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灾害的损失,预防和减灾工作至关重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避灾设施等。

以上是高二地理必修三湘教版相关的一些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概念: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注意: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③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b)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过关〔一〕备课人:李远清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开展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消费、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群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展远间隔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主要环节:目的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

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搜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

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可以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施行动态监测。

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5、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展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利用GPS可以得到准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在RS的的根底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绘。

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 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背记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背记知识点


河流 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 植被稀疏,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社会 经济 因素
人口 不合理的 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 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
2. 南水北调
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 西互济。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
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
山东半岛和天津
三、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差异
产业结构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3)影响: 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
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
趋向紧张。
6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2、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简述:具有一定的界线;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2)社会经济活动(3)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4)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区域划分类型: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6、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1、概念: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1)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3)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4)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5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区域类型:(1)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2)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8.西部大开发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范围:10+3-----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4)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③政府政策扶植;④社会环境优良;⑤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5)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6)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界限(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⑶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⑷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点状;交通运输业—线状、网状;农业—面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值、人文指数(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二、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农业生产差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生产作物、种植制度南北方气候差异:角度: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降水变化量,水热组合南北方气候差异:同: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异:南方气温年较差小,目的: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范围: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优势:政策支持、市场广阔……(同西部优势)劣势:人才技术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意义:⑴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⑵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⑶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三、区域经济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向保护性、外向竞争性)、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具体表现:亚太经济组织、欧盟、东亚经济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三是在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四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互相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第一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地理教师邓立辉整理地理必修Ⅲ笔记1.1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2.区域的特征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5.区域的分类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判定?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35.西气东输的影响36.西电东送南、中、北线工程比较(起止点,电力类型)37.西电东送工程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影响38.产业转移的定义、类型39.影响产业转移的影响40.我国常见的几种产业转移现象的比较(名称,原因,影响)41.产业转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推荐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e.层次性(国家—省—市—区)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区域要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地域——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城市、工厂——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2.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3.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较小(比重小产值不一定小,例如美国)4.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a:一> 三> 二 b. 一> 二> 三 c. 二> 一> 三 d 二> 三> 一 e. 三>二> 一(一、二、三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人均GN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将区域划分为发展中地区(亚非拉美)和发达地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二、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获得区域在短时间内高速发展。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汇总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它涉及着人类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是高二地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该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自然地理1. 陆地与海洋- 大陆漂移理论:介绍阐述了大陆漂移的概念、证据和原因。

-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 地震与火山:讲述了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活动特征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2. 气候与气象- 气候要素:介绍了温度、湿度、降水、风等气候要素的测量与记录方法。

- 气候类型:对世界各地不同气候类型进行了分类和特征描述。

- 气候变化:论述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3. 水资源与利用- 水循环:解析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运动和转化过程。

- 水资源类型:介绍了地下水、湖泊、河流等不同类型的水资源。

-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探讨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变化与分布:概述了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的变化趋势。

- 城市化过程:分析了城市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 新型城镇化: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方式和发展方向。

2. 农业与农村- 农业与环境:论述了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农业的概念。

- 农村发展模式:介绍了传统农村和现代农村发展模式的区别与特点。

- 农业现代化:探讨了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和路径。

3. 工业与能源- 工业分布:分析了工业分布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

- 能源资源类型:介绍了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不同类型的能源。

- 能源可持续利用:探讨了能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方法。

三、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球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应用进行了介绍。

- 地图制作与分析:讲述了地图制作的步骤和地理数据分析的方法。

- 地球信息系统的应用: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基础知识: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常用遥感设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考试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考试必背知识点

地理必修Ⅲ笔记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2、区域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②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③区域之间的差异性、④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⑤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乡村地域是城市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空间分布形式: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发程度、对外联系。

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表现为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东部13个省(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中部6个省(晋、豫、鄂、皖、湘、赣)西部12个省(内蒙古、青、藏、新、陕、甘、宁、云、贵、川、渝、桂)东北3个省(黑、吉、辽)③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东北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作者:————————————————————————————————日期: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产业分布特点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经济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外经济联系对外经济联系较少对外经济联系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态破坏主要是环境污染主要是环境污染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会考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会考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会考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涉及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地理湘教版作为中国湖南地区的地理教材,总结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湖南的地理特点和人文风貌。

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其自转和公转运动决定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和地球上的气候差异。

2. 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外面的电离层,大气圈的厚度和气候特点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水循环将地球上的水源不断地进行交换和转移,保持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4. 地球的岩石圈地球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构造和地形地貌决定了地球上的山脉、平原、丘陵和盆地的分布。

5. 地球的生物圈地球的生物圈是各种生物在地球环境中的分布和演变,包括动植物的分布、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 湖南省的自然地理特点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形地貌复杂,有湘江流域、洞庭湖流域、西南山区和岭南地区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的功能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的分布和结构。

2. 农业与农村农业与农村是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土地利用、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田的水利设施对农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农村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

3. 工业与工业城市工业与工业城市是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对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工业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

4. 交通与交通枢纽交通与交通枢纽是地理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对地区间的联系和资源的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枢纽的位置和功能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便利程度。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1.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定义和功能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3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的阅读技巧地图的分析和应用第二章气候与天气2.1 气候系统气候的定义和分类全球气候系统:热带、温带、寒带2.2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2.4 极端天气现象飓风、台风寒潮、热浪洪水、干旱第三章陆地与海洋3.1 陆地地形五大陆地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地形的形成:构造运动、侵蚀作用3.2 海洋地理海洋的定义和分类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洋资源的利用3.3 海陆相互作用海陆风和海陆温差海岸线的变化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4.1 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4.2 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4.3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枯竭、水资源短缺4.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第五章人口与城市化5.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5.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的问题:城市扩张、城市贫困5.3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管理:交通、卫生、公共安全5.4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城市第六章经济地理6.1 农业地理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土壤、水源6.2 工业地理工业的定义和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原材料、劳动力、市场6.3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区位因素:信息、人才、交通6.4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七章人文地理7.1 人文地理概述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7.2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迁移的地理影响7.3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特征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7.4 文化地理文化的定义和分类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界、异同、特色、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有虚有);2)区域内部表出明的相似性和性,区域之具有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是相互系的,一个区域的展化会影响到周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位置关系和空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活、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外系等。

4)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地域范大小,村大于城市;活,村以活主,城市非活主;② 系:村地域是城地域展的依托, 城会村生广泛的持的作用。

5)地域空分布形式:通常表面状;交通运路表状和网状;城市和工表点状;城市群和工区表状。

3.区域构1)概念:三次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展水平、源配置状况、力素等。

3)的划分:①第一:②第二:工和建筑③第三:除第一、二以外的其他各4.构的差异1)表:比重、就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展水平低;第二比重大:工化程度高;第三比重大:展水平高。

地区工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人口占第二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人口比重大分布特点占相当大的比重工比重上升第三增速超第二构特点第一所占比重比大第二所占比重大第三、第二所占比重大外系外系少外系加外系密切生境的影响主要是生破坏主要是境染主要是境染5. 区域展段1)衡量区域展水平的常用指:人均国内生、人均国民收入、三次比重等。

合指:人文展指数(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

2)体展:平衡-不平衡-平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水平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产业结构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三产业加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增强程度自给自足特征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6.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 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 9 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 10 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1.重塑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外力对其构造形成的,主要由外力如火山、地震、河流、海洋等共同作用而重塑地球。

2.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是造山运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它由来自地下的岩浆抬升到
地表,然后冷却凝固而形成火山。

它可以形成山脉、火山口等形态,并释
放大量气体与火山灰,影响到地理环境。

3.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是由地壳应力的变化引起的震动,它可以造成地表的剥蚀、
塌陷、折断等地质运动,从而影响地表构造地貌。

4.河流活动
河流活动是河流侵蚀与冲刷地表形成的活动,它可以在地表形成河谷、悬崖、滩涂等地貌。

5.海洋活动
海洋活动是指海洋的流动、潮汐等活动,它可以形成海岸线、沉积构造、海床变形等地貌地质现象。

6.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突发状况,它可以造成灾害性影响,如
洪水、龙卷风、地震、暴雪、滑坡等,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
影响。

7.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通过改变地表构造、地貌、水文、地表覆盖物等环境,从而满足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的需要,造成的地质运动,可以形成河道改造、坝址建设、开采挖掘等地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生物多样性缺失,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二、区域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地域——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城市、工厂——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三、区域产业结构: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⑵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3)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时间差异)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1.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4.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5.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补充重要分界线(1)降水量和干湿区的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热量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3)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的东端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此线以西以北地区大部分是内流区(除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南以东地区大部分属外流区(除鄂尔多斯高原的无流区和嫩平原的个别闭流区外)。

(4)长江与黄河水系的界线:巴颜喀拉山、秦岭。

(5)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界线:南岭(6)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人均GN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将区域划分为发展中地区(亚非拉美)和发达地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三、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获得区域在短时间内高速发展。

集约型——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发展的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四、区域发展阶段:1.传统农业阶段: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工业起步(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交通线路少;对外开放程度低。

——区域发展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典型的自给自足)。

2.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并且产值增长的较快,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出现大中心城市核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区域发展处于不平衡的加速阶段。

工业化阶段后期由于资源、环境、人口的矛盾导致区域逐渐衰落3.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二、三产业占相当大比重;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和产值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交通运输网和信息商务网络;对外开放水平很高。

——区域发展处于高水平均衡状态。

五、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简介:(以辽中南重工业区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区)东北地区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矿:黑龙江鸡西、鹤岗、双鸭山辽宁抚顺、葫芦岛铁矿:辽宁鞍山、本溪、辽阳河流: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边境邻国:俄罗斯、朝鲜,隔海相望日本、韩国著名工厂:哈飞(汽车、飞机)、长春一汽(汽车)、辽宁鞍钢(钢材)、耀华玻璃厂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1.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差异、对外开放程度2.范围:(不包括港澳台)(1)东部低地区(12省市):辽、冀、京(不沿海)、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2)中部地区(9省):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3)西部地区(10省市):新、甘(陇)、宁、陕(秦)、渝、川(蜀)、贵(黔)、云(滇)藏、青3.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二、南方和北方1.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33°N)秦岭——淮河还是以下地理事物的分界线:气温:1月份0℃等温线温度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干湿地区: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农作物: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地形上: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

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熟制: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三、西部大开发(1999年国家宣布实施)1.范围:10+2+3新、甘(陇)、宁、陕(秦)、渝、川(蜀)、贵(黔)、云(滇)、藏、青内蒙古自治区、广西(桂)以及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目的:3.优势: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4劣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5.注意问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注意保护生态。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为东部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为西部地区创造效益。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一、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表现)1.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活动。

——对世界各国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区域经济一体化: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与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使商品资本劳务技术自由流通)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二、西部大开发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加快的表现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3.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人才联系日益密切4.东西部地区实线相互发展三、资源的跨区调配原因: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能源优势突出。

水资源南多北少。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才多、资金足、技术发达、管理水平高但是资源短缺。

(一)南水北调工程:四横三纵———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加上三条输水线路(a)东线工程:线路:长江下游扬州—京杭运河—天津(另外一路到烟台、威海)特点: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

但是需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

(b)中线工程:线路:丹江口水库—沿唐白河流域西侧—黄淮海平原西侧—郑州以西穿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京、天津特点:可实现自流,但是工程量大需要开凿输水线路,移民量大。

(c)西线工程:线路: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特点:需要穿越巴颜喀拉山,水量最大,水质最好进展情况:未动工2.意义:(a) 对调入区:缓解水资源短缺,为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提供用水,加快经济发展,有利于回补地下水,若灌溉不科学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b)对调出区:蓄水影响小气候。

(二).西气东输:主线(长线):线路: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上海沿线经过省区9个: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沿线经过的地形区:复杂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次跨黄河一次跨长江)特点: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地形区复杂、工程量大短线:四川重庆(川渝)—湖北湖南(湘鄂)意义:改善沿线和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铁路运煤的压力。

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

(三).西电东送:(a)北线:线路:山西陕西内蒙古——京津唐类型:火电、水电(b)中线:三峡、葛洲坝——沪宁杭类型:水电为主(c)南线:云南、广西、贵州——珠江三角洲类型:水电为主意义: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西部地区创造经济收入。

缓解运煤给铁路带来的压力。

(四)晋煤外运:运煤铁路线:大秦线(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朔黄线(山西朔州——河北黄骅)焦柳线(扩展到河南洛阳——广东湛江)侯月线(山西侯马——河南月山)石太线(石家庄--太原)丰沙线(丰台--沙城--大同(京包线的一部分))焦日线(焦作—日照)影响:为运入地提供能源,但是带来废渣处理问题为运出地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导致产业结构偏低。

地面沉降四、产业转移路线:沿海企业向内地、台湾向大陆、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原因:原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的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影响:促进迁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迁入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