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两方商定:只需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争夺商人的货物,不干预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A. 致使工商食官制度的崩溃B.C. 表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加强D.表示重商政策的实行推进阶级构造的巨变2.据《盐铁论》记录,战国期间出现了很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此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假如因为当时秦国()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伍B.C. 遇到了其余国家孤立D.长久克制工商业发展还没有达成社会的转型3.有史料记录,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此出现一些富豪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 )A. 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C. 商人地位高且权力大D.需急迫推行盐铁官营推行阶段性惠商政策4.从周朝开始向来存在宵禁制度(严禁夜间活动).清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封闭。

唐大和五年(831 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繁。

”开成五年(840 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因而可知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进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华④政府依旧严禁夜市。

A. 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史载,宋朝“自傲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天清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喧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此种情况反应了当时( )A. C.坊市界线未被打破政府放宽市场管理B.D.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6.史载,自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来的农家副业渐渐代替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篇稳固提高学业水平指引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很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以以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 贝用于占卜B. 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修品D. 贝是钱币分析“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 ,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相关。

所以 ,我们能够推测 ,贝在当时就是钱币。

应选 D 项。

答案 D2.汉代民谣说 :“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荣耀。

”该民谣主要反应了汉代社会 ()A. 重农抑商的现象B. 纺织刺绣的兴隆C.追商逐利的民风D. 农民生活的艰辛分析该民谣认为“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财多而荣耀”,重申从事商业致富,不切合重农抑商政策 ,故 A 项错误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应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隆 ,故 B 项错误 ;该民谣重申从事商业致富 ,反应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民风,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表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 D 项错误。

答案 C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朝“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要素是()A . “交子”宽泛使用 B. 坊市界线严格C.商业发展繁华D. 商帮活动屡次分析“交子”出现于宋朝 ,不是唐朝 ,故 A 项错误 ;坊市界线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不是城市繁华的原由,故B 项错误 ;商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繁华 ,故 C 项正确 ;商帮活动屡次是在明清期间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4.北宋东京 (今开封 )“精通不停”的夜市和“整天居此 ,不觉抵暮”的瓦子 ( 娱乐场所 )里 ,随地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世活情景表示()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及城内各处C.娱乐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差别分析不论是夜市 ,仍是瓦子 ,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

“精通不停”“整天居此”表示 ,北宋期间 ,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 ,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打破。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畅达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看管的夜市分析:解题时抓住重点词“东汉”即可。

物流畅达的草市、夜市是唐后期出现的,而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期间才出现。

答案: A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资猜中的“市”()A.表现了草市的特色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线被打破D.受时间地址的限制分析:题中资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时才出现,并且在乡村,资猜中有郑国便可看出是春秋期间,故 A 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该当是农产品,应当主假如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 B 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 C 项错误;宋朝从前,市场都要遇到时间和地址的限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3.古代钱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行分。

下边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足说了然()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华D.纸币方便携带,完整代替了金属钱币分析:此题考察学生透过现象剖析实质的能力。

资料表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钱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使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4.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说明宋朝()B.草市具备齐备的饮食服务设备C.夜市比较繁华D.草市交易只好在清晨进行分析:从资料看,诗歌描绘的是对于草市上酒店经营的状况。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5.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

葱葱佳气锁龙城。

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

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

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B. 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以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C. 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D. 商帮捐资,建设会馆6、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单选题1.《醒世恒言》叙变:明朝浙江淳索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这反映了明朝()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2.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3.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①④4.《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5.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生产力的发展B.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C. 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6.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商业三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商业三及答案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我们现在知道“商人”这一称呼来源于A.从事商业贸易的人B.善于经商的商朝人C.铁制工具D.专门收商业税的人()2、“交子”出现在古代中国的A.宋朝 B.元朝C.明朝D.清朝()3、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是A.宁波商帮和晋商B.宁波商帮和徽商C.晋商和徽商D.湖南商帮和徽商()4、若想一览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雄姿,应该到元朝的A.杭州B.大都C.泉州D.扬州()5、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A.商行B.柜坊C.票号D.商号()6、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之一的是在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8.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9.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③()11.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 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12.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13.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分层训练·进阶冲关〔难度系数:····〕A组基础练1.〔〕考古学家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 D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2.〔〕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3.〔〕明清时期,在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C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D.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4.〔〕史料记载:“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这反映的是( D )A.市舶贸易B.民间贸易C.互市贸易D.朝贡贸易5.〔〕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见唐代( D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B组提升练6.〔〕(2018·宣城高一检测)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诗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唐朝( D )A.严格的市场管理B.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C.草市已经出现D.局部商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7.〔〕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

其依据是( B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8.〔〕(2018·潍坊高一检测)宋代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科举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 新人教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 新人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尚书·酒诰》说殷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说明( )A.商业开始出现B.长途贩运的经商风在商朝盛行C.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D.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解析:题干材料“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反映了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

答案:C2.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表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解析:材料说明了明代来自北方各地的货物“日夜商贩而南”,来自南方各地的货物“商贩而北”,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

答案:D3.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其中“新安大贾”指( )A.粤商B.晋商C.徽商D.浙商解析: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故排除A、D两项。

徽商在长江以南,晋商在长江以北,故“新安大贾”指徽商。

答案:C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答案:A5.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

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A.泉州B.广州C.南京D.上海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784年”可知,清朝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故选B项。

答案:B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2021 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开展一、1.?醒世恒言?叙:明朝浙江淳索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置田,成大地主。

又有州王,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了一个玉器店,更富裕了。

反映了明朝〔〕A. 本主的萌芽 B. 行“重抑商〞的政策 C. 商品的展 D. 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2.2.相明清期徽商的商品种非常广,但最忌茴香〔音“回〞〕和卜干〔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茴香卜干〞。

明徽商〔〕A. 活都在异地行B. 大都以小商品主C. 保持着厚的土念D. 保守而的商意3.以下象出在同一朝代的是〔〕①“今棉之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无不之。

〞②“⋯⋯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倍之。

以,始称市。

〞③“水旱从人,不知,无荒年,天下之天府也。

〞④“凡市,以日午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B.②④C.③④ D.①④4.?清明上河 ?近年来成社会关注的点: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画, 2021 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也特一幅?清明上河 ?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以下所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的是〔〕A.“大店小林立,郎走街串巷,有国外客商,商品目琳琅〞B.“染坊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而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 昼夜不,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早市者又开店也〞D.“坊巷及蔽去,俱是席〞5.自明朝万年,掌握技能的人口开始入州城。

清晨,些有技的“机工〞立,等待有机和机房的“机〞雇用⋯⋯暮息而。

种象也出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种象的出反映了〔〕A. 生力的展B. 力化出C. 粮食产量增加,充裕了一定的劳动力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6.宋朝经济开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题目带详细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题目带详细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解析】奴隶社会春秋以前,“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以后,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答案】C3.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难以携持”可知铁钱携带不方便,已不适应当时四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A项错误;B项观点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交子”产生的信息,“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故B项错误;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D项错误。

最新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历史专项复习试题 练习: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最新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历史专项复习试题 练习: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堂知识演练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回答1~6题。

1.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被称为“商人”,最初是由于()A.商朝人善于经商B.最早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姓商C.最早的商业活动开始于商朝D.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答案】 A2.唐代城市设有专门的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场交易,这反映出()A.唐政府认识到市场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B.商品经济在唐朝占据主导地位C.唐朝时市场交易被政府严格控制D.唐朝禁止私人从事商业活动【解析】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较弱。

唐代城市中市令或市长的主要职责就是严格管理市场交易活动。

【答案】 C3.“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西汉长安 B.唐朝洛阳C.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解析】题干情景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状况最早出现于北宋。

【答案】 C4.下列符合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实的是()①汉代丝绸之路开通②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③宋朝在与辽、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立榷场进行双边贸易④元代广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解析】辽、夏、金、宋都是中国境内的民族政权,元代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③④应排除。

【答案】 D5.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A.市舶使 B.都护府C.澎湖巡检司D.理藩院【解析】本题考查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答案】 A6.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劳动力也开始成为商品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③⑤都是教材上列举的关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明朝中期后,开始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表现,故④符合要求。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记一记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结构填一填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术语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艰难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2.两宋时期商业突破传统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商业发展空前繁荣。

3.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是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辨一辨1.古代“市”的基本形态有哪些?(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如何正确理解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如何理解闭关锁国并非与外界完全隔绝?闭关政策并非取消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仍然开放某某一处与外国通商。

辨析体会研一研1.唐代商业的发展史料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云无踪迹。

——李白《估客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升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王建《夜看某某市》概括史料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

[提示] 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水路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间限制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2.宋代商业的发展史料北宋东京城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商业革命”的表现。

[提示]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出现专门市场;交换媒介方面“交子”出现;城市娱乐场所瓦肆出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贝在当时就是货币。

故选D项。

2.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A.重农抑商的现象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D.农民生活的艰辛“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 项错误;“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交子”出现于宋朝,不是唐朝,故A项错误;坊市界限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不是城市繁荣的原因,故B项错误;商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故C项正确;商帮活动频繁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还是瓦子,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

“通晓不绝”“终日居此”表明,北宋时期,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

5.导学号3422400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C、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清康熙七年(1668年),被誉为“江左凤凰”的宜兴才子陈维崧北游汴梁,目睹了清代初年开封城的萧条破败,回忆起北宋时期开封城的宫庶繁盛,文思泉浦,挥笔泼墨,写下了“北宋炎楼,漂缈、彤窗绣柱,有多少州桥夜市,仆河游女。

一统京华绕节物,两班文武栉箫鼓。

叉堕钗斗起落花风,飘红雨”(《卞京怀古》词)。

下列有关樊楼的叙述,符合北宋时期历史事实的有( )①樊楼旁便是开封城的商业区——市。

按当时政府的规定,必须定时开市,定时闭市②北宋京城文人在深夜里结泮上灯火辉熄的樊楼喝酒看戏③开封市民喜欢在樊楼附近的夜市游玩购物④紧邻樊楼不远处便是京城中心的草市,商铺店肆林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

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

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昆仑奴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B、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C、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D、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论文。

该论文的子标题不可能包括( )A、庙会集市的空前繁荣B、都城开封的街市店铺C、著名商帮的迅速兴起D、草市的饮食服务设施【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材料表明(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制瓷业在唐代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C、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较广D、陆上丝绸之路带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粤商和徽商B、徽商和晋商C、闽商和粤商D、台商和港商【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反映的思想是( )A、重浓抑商B、农商并重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答案】:【解析】:第11题【材料分析题】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调整。

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

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

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

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

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

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

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答案】:【解析】:第13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

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北宋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1000万。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材料二:“高宗(乾隆皇帝)谕内阁曰:‘……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籍以暂谋衣食。

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生平之福。

”——《清史稿》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出现过剩人口。

……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为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

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以副助农的一种选择。

——《中华文明史》材料三:新中国人口和粮食情况——2001年前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2001年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人口增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解析】:第14题【材料分析题】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