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 分式与分式方程3. 几何图形的镶嵌4.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5. 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6. 图形的变换与位似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学会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
2. 使学生熟练运用分式与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镶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 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5.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提高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
6. 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变换与位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2)分式与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3)几何图形的镶嵌方法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4)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5)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推理和应用。
(6)图形的变换与位似的实际操作。
2. 教学重点:(1)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熟练运用分式与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几何图形的镶嵌方法和空间想象力。
(4)掌握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5)掌握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提高几何推理能力。
(6)学会图形的变换与位似,增强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运用分式与分式方程解决问题。
(3)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入几何图形的镶嵌。
(4)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5)通过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6)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图形的变换与位似。
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1)请学生完成教材第页的练习题,重点加强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记忆和理解。
(2)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计算给定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简要说明计算过程。
2.提高拓展题:
(1)探索等边三角形内角平分线、中线、高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性质解决பைடு நூலகம்际问题。
(2)在等边三角形中,若以一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圆,求圆内接三角形的其他顶点与该顶点的距离。
4.通过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简洁美,提高他们对数学美的欣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自主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利用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让学生直观感受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的理解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实例:展示一幅美丽的等边三角形图案,如古代建筑中的窗花、艺术品等,引发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关注。
2.提出问题:请学生观察图案,思考等边三角形具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3.创设悬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6.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拓展思维能力。
7.教学评价,关注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初中数学八上说课教案
《初中数学八上》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初中数学八上》是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七年级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多项式的乘法,这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多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多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多项式乘法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解演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多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七年级学习的多项式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并巩固多项式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多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多项式乘法的规律。
3. 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各自的成果和困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互助解决疑难问题。
4. 讲解演示教师对多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讲解,通过示例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多项式乘法的过程。
5.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多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项式乘法的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探索勾股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以及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好奇心。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吗?”让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提出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直角边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直角边的关系,并提出勾股定理的猜想。
2.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勾股定理,强调数学逻辑性和严谨性。
-首先,验证直角边长度为1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是否满足勾股定理;
4.多元评价:采用口头提问、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倾听、交流、分享;
4.使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价值。
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忽略细节,导致计算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解题思路。
2.交流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实际操作,如拼图、构造三角形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逆定理的应用。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如何确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文化,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5.能够运用勾股定理推导出相似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比例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勾股定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发现勾股定理,并理解其内涵。
3.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勾股定理与图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课后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2.选做题:
(1)针对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布置一道拓展题,如直角三角形与圆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其数学素养。
(2)针对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布置一道实际应用题,如测量距离、计算面积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其实践能力。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布置讨论题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探讨勾股定理的应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出示几道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计算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勾股定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他们对于富有挑战性和实际应用性的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建筑物的直角结构、斜拉桥等,引出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之和、斜边与直角边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一、学生起点分析通过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什么是勾股数,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勾股数,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连有理数都不是,例如:①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不是有理数,②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不是有理数,这为引入“新数”奠定了必要性.二、教学任务分析《数不够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的第一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初步建立无理数的印象,结合勾股定理知识,会根据要求画线段;第2课时借助计算器感受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本课是第1课时,学生将在具体的实例中,通过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动,感受无理数的客观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客观世界中无理数的存在;②能判断三角形的某边长是否为无理数;③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④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加深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理解;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置疑;第二环节:课题引入;第三环节:获取新知;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质疑内容:想一想⑴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⑵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目的:作必要的知识回顾,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效果:为后续环节的进行起了很好的铺垫的作用第二环节:课题引入内容:1.算一算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算一算斜边长的平方,并提出问题:是整数(或分数)吗?2.剪剪拼拼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目的:选取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不够用了”.效果:巧设问题背景,顺利引入本节课题.第三环节:获取新知内容:议一议→释一释→忆一忆→找一找议一议:已知,请问:① 可能是整数吗?② 可能是分数吗?释一释:释1.满足的为什么不是整数?释2.满足的为什么不是分数?忆一忆:让学生回顾“有理数”概念,既然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一定不是有理数,这表明:有理数不够用了,为“新数”(无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目的:创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效果:学生感受到无理数产生的过程,确定存在一种数与以往学过的数不同,产生了学习新数的必要性.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内容:画一画1→画一画2→仿一仿→赛一赛画一画1:在右1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两条线段:1.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2.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画一画2:在右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四个三角形(右1) 2.三边长都是有理数2.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3.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4.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仿一仿:例:在数轴上表示满足的解:(右2)仿:在数轴上表示满足的赛一赛:右3是由五个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纸片,请你把它剪成三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你会吗?试试看!(右3)目的:进一步感受“新数”的存在,而且能把“新数”表示在数轴上效果: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内容:1.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请问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2.客观世界中,的确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你能列举几个吗? 3.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的数以外,你还能找到吗?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效果:学生总结、相互补充,学会进行概括总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习题2.1六、教学设计反思(一)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大量事实都证明一点,与生活贴得越近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浓厚兴趣,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本节课中教师首先用拼图游戏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课程内容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然后进行大胆置疑,生活中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那它们究竟是什么数呢?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获取新知,创设了积极的氛围.在教学中,不要盲目的抢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与操作.(二)化抽象为具体常言道:“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开启学生的思维,因此对新数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认识,还应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并能用恰当数学语言进行解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安排了一些环节,加深对新数的理解,充分感受新数的客观存在,让学生觉得新数并不抽象.(三)强化知识间联系,注意纠错既然称之为“新数”,那它当然不是有理数,亦即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新数”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为进一步学习“新数”,即第二课时教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这一点:“新数”不能表示成分数,为无理数的教学奠好基.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积极的进取意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与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感受其作用.2.难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3.关键:通过分解因数引入到分解因式,并进行类比,加深理解.教学方法采用“激趣导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探究下面的2个问题:问题1:720能被哪些数整除?谈谈你的想法.问题2:当a=102,b=98时,求a2-b2的值.二、丰富联想,展示思维探索:你会做下面的填空吗?1.ma+mb+mc=()();2._2-4=()();3._2-2_y+y2=()2.师生共识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分解因式.三、小组活动,共同探究问题牵引(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①(_+1)(_-1)=_2-1;②a2-1+b2=(a+1)(a-1)+b2;③7_-7=7(_-1).(2)在下列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项,使等式成立.①9_2(______)+y2=(3_+y)(_______);②_2-4_y+(_______)=(_-_______)2.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练习.探研时空计算:993-99能被100整除吗?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教师提出如下纲目:1.什么叫因式分解?2.因式分解与整式运算有何区别?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选用补充作业.板书设计15.4.1 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例:练习:15.4.2 提公因式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3.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复习交流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1)2_2+4=2(_2+2);(2)2t2-3t+1= (2t3-3t2+t);(3)_2+4_y-y2=_(_+4y)-y2;(4)m(_+y)=m_+my;(5)_2-2_y+y2=(_-y)2.问题: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2.多项式4_2-_和_y2-yz-y呢?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式是m,在4_2-_中的公因式是_,在_y2-yz-y中的公因式是y.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教师提问多项式4_2-8_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4_2yz-12_y2z+4_yz分解因式.解:-4_2yz-12_y2z+4_yz=-(4_2yz+12_y2z-4_yz)=-4_yz(_+3y-1)例2分解因式,3a2(_-y)3-4b2(y-_)2思路点拨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_)2或(_-y)2,于是有两种变形,(_-y)3=-(y-_)3和(_-y)2=(y -_)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解法1:3a2(_-y)3-4b2(y-_)2=-3a2(y-_)3-4b2(y-_)2=-[(y-_)23a2(y-_)+4b2(y-_)2]=-(y-_)2 [3a2(y-_)+4b2]=-(y-_)2(3a2y-3a2_+4b2)解法2:3a2(_-y)3-4b2(y-_)2=(_-y)23a2(_-y)-4b2(_-y)2=(_-y)2 [3a2(_-y)-4b2]=(_-y)2(3a2_-3a2y-4b2)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0.84×12+12×0.6-0.44×1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解:0.84×12+12×0.6-0.44×12=12×(0.84+0.6-0.44)=12×1=12.教师活动在学生完全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67练习第1、2、3题.探研时空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最大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170习题15.4第1、4(1)、6题.板书设计15.4.2 提公因式法1、提公因式法例:练习:15.4.3 公式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1.分解因式:a2-25; 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_2-9y2;(2)16_4-y4;(3)12a2_2-27b2y2;(4)(_+2y)2-(_-3y)2;(5)m2(16_-y)+n2(y-16_).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解:(1)_2-9y2=(_+3y)(_-3y);(2)16_4-y4=(4_2+y2)(4_2-y2)=(4_2+y2)(2_+y)(2_-y);(3)12a2_2-27b2y2=3(4a2_2-9b2y2)=3(2a_+3by)(2a_-3by);(4)(_+2y)2-(_-3y)2=[(_+2y)+(_-3y)][(_+2y)-(_-3y)] =5y(2_-y);(5)m2(16_-y)+n2(y-16_)=(16_-y)(m2-n2)=(16_-y)(m+n)(m-n).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68练习第1、2题.探研时空1.求证:当n是正整数时,n3-n的值一定是6的倍数. 2.试证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能被一个奇数整除.连续偶数的平方差能被一个奇数整除.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首先应注意每个公式的特征.分析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然后再确定公式.如果多项式是二项式,通常考虑应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可提,应先提取公因式,而且还要“提”得彻底,最后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因式要化简,二是分解因式时,每个因式都要分解彻底.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171习题15.4第2、4(2)、11题.板书设计15.4.3 公式法(一)1、平方差公式:例:a2-b2=(a+b)(a-b)练习:15.4.3 公式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问题牵引1.分解因式:(1)-9_2+4y2;(2)(_+3y)2-(_-3y)2;(3) _2-0.01y2.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内角三兄弟之争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三角形的内角和活动一:见教材P11“探究”.展示点评:从探究的操作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图中的直线L与△ABC的边BC有什么关系?你能想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吗?证明命题的步骤是什么?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小组讨论:有没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反思小结:证明是由题设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正确的过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活动二:见教材P12例1展示点评:题中所求的角是哪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吗?你能想出几种解法?小组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解题时,如何灵活应用?反思小结:当三角形中已知两角的读数时,可直接用内角和定理求第三个内角;当三角形中未直接给出两内角的度数时,可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是什么?3.数学思想是转化、数形结合.《三角形综合应用》精讲精练1. 现有3 cm,4 cm,7 cm,9 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以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2. 如图,用四个螺丝将四条不可弯曲的木条围成一个木框,不计螺丝大小,其中相邻两螺丝的距离依次为2,3,4,6,且相邻两木条的夹角均可调整.若调整木条的夹角时不破坏此木框,则任两螺丝之间的距离最大值是( )A.5B.6C.7D.103.下列五种说法:①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②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③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④钝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必大于90°;⑤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其中正确的说法有________(填序号).《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同步测试4.(1)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CD与∠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如图②,在Rt△ABC中,∠C=90°,D,E分别在AC,AB上,且∠ADE=∠B,判断△ADE的形状.为什么?(3)如图③,在Rt△ABC和Rt△DBE 中,∠C=90°,∠E=90°,AB⊥BD,点C,B,E在同一直线上,∠A与∠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单元(章)主题第三章直棱柱任课教师与班级本课(节)课题3.1 认识直棱柱第 1 课时 / 共课时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设置依据教学目标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几何体,(分好学习小组)教师准备各种直棱柱和长方体、立方体模型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在现实生活中,像笔筒、西瓜、草莓、礼品盒等都呈现出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在你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立体图形呢?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优质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二次方程》中,深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定义、性质以及求解方法。
具体涉及3.1节至3.3节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掌握其一般形式。
2. 使学生掌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
难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过程,尤其是配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例子,如面积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
2. 知识讲解:a.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及一般形式。
b. 详细介绍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别用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及一般形式。
2.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
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x^2 5x + 3 = 0x^2 6x + 9 = 03x^3 2x^2 + x 1 = 0(x 3)(x + 2) = 02. 答案:a. 公式法求解:x1 = 3, x2 = 1/2x1 = x2 = 3b. 判断与求解: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x1 = 3, x2 = 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和求解方法掌握情况,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无理数》教案、教学设计
4.思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新意识。
5.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了解一位数学家在无理数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简短报告,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无理数,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2.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介绍勾股定理和无理数的定义。
过程设计:让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然后教师解释:“在勾股定理中,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分别为1时,根据定理,对角线的长度为根号2。然而,根号2并不能精确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这样的数就是无理数。”接着,正式引入无理数的定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无理数的性质、分类及其表示方法。
2.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索无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通过讨论、验证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设想一:利用数学游戏或竞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如“谁找到了最多的无理数?”
-设想二:设计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无理数的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3.实践应用:将无理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长度、计算面积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无理数的理解。
2.学生在四则运算中处理无理数的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篇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篇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篇1分式方程教学目标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教学难点: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 kg和15000 kg。
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 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 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二、讲授新课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 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
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
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三.做一做: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
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
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人,那么满足怎样的方程?四.议一议: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五、随堂练习(1)据联合国《20_年全球投资报告》指出,中国20_年吸收外国投资额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五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二、完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的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向同行请教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诚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初中数学8上教案
初中数学8上教案第1课时平行线与相交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
2. 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公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另一幅是两条相交的直线,请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两条相交的直线叫做相交线。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1. 平行线的性质(1) 教师出示一副直尺,让学生尝试画出两条平行线。
(2) 学生画出平行线后,教师提问:你能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 教师出示一组平行线,让学生用三角板证明它们的平行关系。
(5) 学生证明后,教师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2. 平行公理(1) 教师出示一副直尺,让学生尝试画出一条直线,使得它与已知的一条直线平行。
(2) 学生画出直线后,教师提问:你能总结出平行公理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1. 教师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是相交线。
2. 学生解答后,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后,教师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能正确判断平行线与相交线。
但在应用平行公理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4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二、学情分析本期我继续授八(二)班数学,本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不少同学基础很差,问题较严重。
在上学期镇组织的期末统考中,本班数学只是位列中上游,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师生需加倍努力,补缺补差,注重方法,夯实基础。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第十六章二次根式本章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展开的,是算术平方根概念的抽象与扩展。
本章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合理性。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____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几种特殊的四边形,通过对图形的操作或度量,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性质,通过逆命题的猜想、操作验证和逻辑推理的证明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几种图形的判定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函数的基本知识,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和简单应用。
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
本章是学习函数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基础。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缩小两极分化,尽力使后进生能迎头赶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上册教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
八年级上册教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依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观赏本节导图,并回答下列问题,学校要进行金秋美术作品竞赛,小欧很快乐,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 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与竞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假如这块画布的面积是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索并沟通解法)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假如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 =a (x0)中,规定x =。
2、试一试:你能依据等式: =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3、想一想:以下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建议:求值时,要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当满意的关系式,然后根据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
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 求以下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100;(2)1;(3) ;(4)0.0001三、练习P69练习 1、2四、探究:(课本第69页)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方法2:可还有其他方法,鼓舞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当是多少呢?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究竟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建议学生观看图形感受的大小。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教案“教案与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方法和过程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上都兼取两者之长并弃其之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优势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数学上册教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教师类推能力。
3.体验体会所学医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资产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填空:(PPT课件)2.(PPT课件出示)(1)引导学生列式:224÷4(2)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时间=速度)(3)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的?(教师板演)【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除法,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排序的回忆,为新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1.出示例1,引导理解题意。
(PPT课件演示。
)(1)题目中会告诉了我们什么?(坚持晨练可以增强体质,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 km。
)(2)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2.尝试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1)要求“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英哩”,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22.4÷4。
)(2)引导思考:为什么用“22.4÷4”?(路程÷时间=速度)3.揭示新课,感受学习价值。
(1)指路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复习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除数还是整数,但被除数是小数。
)(2)揭示课题:看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用小数除法计算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新的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八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教案、教学设计
1.中位数的定义:解释中位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讲解中位数的计算步骤,特别是数据个数为奇数和偶数时的处理方法。
3.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学生身高、考试成绩等为例,讲解中位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作用。
2.实践操作: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中位数的计算和应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不同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描述,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4.方法比较:通过比较中位数与其他统计量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各种统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场景,提高他们的判断力。
3.应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中位数分析数据,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分析一组实验数据、调查数据的集中趋势。
4.比较中位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特点,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索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精神。
6.课堂小结,总结反思:在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7.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设互动、轻松的课堂氛围:注重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原本》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必做题,提高解题能力;
2.选做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选择,挑战自己的极限;
3.探究题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深入挖掘几何学的内涵和外延;
4.复习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调整教学策略,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几何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几何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几何基本概念、定理和几何证明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培养严谨的数学逻辑。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类型的题目:
1.填空题:考查学生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
2.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几何定理的掌握;
3.解答题:训练学生的几何证明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解题思路给予指导,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以下几点:
难点:学生对于几何证明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掌握不足,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精选6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精选6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篇1教学建议知识结构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教法建议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二、教学设计画图测量,猜想讨论,启发引导.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情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只要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引入新课】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在中,画出中线、中位线)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图所示,DE是的一条中位线,如果过D作,交AC于,那么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是AC的中点,可见与DE重合,所以.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且DEFC,所以DE.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由学生讨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l)延长DE到F,使,连结CF,由可得ADFC.(2)延长DE到F,使,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FC.(3)过点C作,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可得ADFC.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FC,再由得BD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BC,又因DE,所以DE.(证明过程略)例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由学生根据命题,说出已知、求证)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连结AC.∴(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同理,∴GHEF∴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小结】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七、布置作业教材P188中1(2)、4、7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篇2一、函数及其相关概念1、变量与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是教案的文本表现形式,我整理了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的外角;2、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1如图,△ABC的三个内角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是A、B、C,它们的和是1800。
若延长BC至D,则ACD是什么角?这个角与△ABC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
系?
二、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ACD叫做△ABC的外角。
也就是,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共有几个?
共有六个。
注意: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
研究与三角形外角有关的问题时,通常每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
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容易知道,三角形的外角ACD与相邻的内角ACB是邻补角,那与另外两个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投影2如图,这是我们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画的辅助线,你能就此图说明ACD与A、 B的关系吗?
∵CE∥AB, A=1,B=2
又ACD=1+2
ACD=A+B
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个结论吗?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由加数与和的关系你还能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A,ACDB。
即 ACD
四、例题
投影3例如图,1、2、3是三角形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分析:1与BAC、2与ABC、3与ACB有什么关系?BAC、ABC、ACB有什么关系?
解:∵1+BAC=1800,2+ABC=1800,3+ACB=1800,
1+BAC+2+ABC+3+ACB=5400
又BAC+ABC+ACB=1800
1+2+3==3600。
你能用语言叙述本例的结论吗? 三角形外角的和等于3600。
五、课堂练习
课本15頁练习;
六、课堂小结
1、什么是三角形外角?
2、三角形的外角有哪些性质?
七、作业:
课本12頁5、6;
八、教后记
八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一、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提问
1.问题必须要有思维容量。
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是失败的,只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才能够提升其探究能力,引起他们对数学的热情。
即使学生回答问题偏颇,即便是并非尽善尽美,教师也要表扬其优点,给予赞
美,加以挖掘。
面积求出来之后,斜边AB上的高如何得出?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求直线y=2x+3、y=-2x-1及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样就把问题由一条直线转化为两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2.锻炼提问的技巧。
问题的提出也有优劣,掌握提问方式,提高问题的质量,抓住学生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会顺利地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想学",教学语言风趣
美国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学生都喜欢幽默的教师,这样学习氛围轻松愉快,这一点是促使学生"想学"的主要因素,什么学科概莫能外。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综合修养。
其中一点,要语言幽默:幽默是伟大的智慧,是教学的润滑剂。
比如,我向学生提出分析这个"数"字,由"米女攵"构成,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只有学好了数学,你毕业以后才可能找到好的工作,才可能有钱买米吃,才可能找到女朋友,那么这个"攵"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更凸显数学的重要了,就是以手持杖或执鞭责打学不好数学的人......这些生动形象的解说,不胜枚举,当然还需要教师表情、语调等的配合。
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唤起学生的主动性。
讲例题,让学生自主审题,题目给了学生就可以,然后读题、审题、解题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有了问题,反复推敲"个体参悟",不行则"同伴互导",再不行,"教师解难",即使是"教师解难",一样不要急于递给答案,
教师应对学生逐步启发:问题里涉及什么概念?用什么公式才能表达这一规律?问题解决了,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学生养成思维训练的习惯,随着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上随时就会有智慧熠熠生辉了。
四、总结
总之,数学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成功非一日之功,我们教师要为教育竭尽微忱,为学生终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作者:苗海玲单位:唐山市丰南区钱营学校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