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成因研究
辽宁农业发展现状与障碍
辽宁农业发展现状与障碍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大省,农业发展在辽宁省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辽宁省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障碍和困境,本文将就辽宁农业发展现状和障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辽宁农业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不合理辽宁省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大,占农业总面积的比重较高。
而现代产业链上的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生产占比过高。
2. 技术水平低辽宁省农业生产中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支持。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质量和产量难以提高。
3. 人口结构老化辽宁省农村人口结构老化,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较高,留守老人和儿童比例占比增加。
缺乏劳动力的情况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二、辽宁农业发展的障碍1. 城乡发展不平衡辽宁省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
大城市周边的农业发展比较发达,而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滞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 自然环境恶劣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条件相对较差。
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3. 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支持辽宁省农业生产中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并不普遍,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和先进的养殖技术,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质量和产量无法提高。
三、解决辽宁农业发展障碍的建议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当加大对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产业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多种植作物和多样化的农业生产。
2. 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率,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3.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在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片位于东北地区的土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今,辽宁省已经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辽宁省经济的现状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工业体系相对完善,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特别是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辽宁省还拥有多个重大经济区域,如沈阳、大连等城市,为全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辽宁省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经济增速相对较低,增长动力不足。
其次,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调整压力,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优势辽宁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门户,辽宁省与俄罗斯、朝鲜等国接壤,形成了较为便利的陆路贸易通道。
此外,辽宁省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等,为其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经济外部环境方面,辽宁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造开放合作的平台。
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辽宁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外贸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挑战与问题尽管辽宁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但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产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工业,缺乏高新技术和创新动力。
其次,环保压力不断增加,资源约束日益严峻。
同时,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四、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创新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辽宁省开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倡导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辽宁省还积极参与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以辽宁为例
辽宁省县域经济体量较大,但 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 存在一定差距。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 为主导,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 对滞后。
辽宁省内各县域经济发展不均 衡,部分地区发展速度较慢。
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分析
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农业生产效 率较低,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支撑。
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支撑。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多元化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
鼓励和支持县域内新兴产业的发 展,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 业等,以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多元
化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
值,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加强旅游业开发
挖掘和利用县域内的旅游资源,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 发,推动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
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升级
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
优化税收政策
结合各县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产业政 策,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 转型。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 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县域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
通过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财政投入,支 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 发等方面,以促进产业升级。
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间合作
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 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推动城市群发展
积极参与城市群建设和发展,加强城市间产业协作和功能互补, 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跨地区合作
鼓励和支持企业跨地区投资和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 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原因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原因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和差异化程度。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一、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具有更好的交通条件和物流环境,便于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因此往往具备更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沿海地区一般比内陆地区更容易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和信息,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此外,气候条件也会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如气候适宜的地区更容易发展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
二、资源禀赋因素资源禀赋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可以通过资源开发和利用带动经济增长,而资源贫乏的地区则面临发展受限的挑战。
例如,存在丰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地区,可以通过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三、产业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是决定地区经济差异的一项关键因素。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一般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三个部分。
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更加多元化,服务业比例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占比也较大,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政府政策因素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关注,包括投资政策、税收优惠、创新政策等。
政府政策的差异导致各地区在资源配置上、技术创新上、产业结构调整上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综上所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是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加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差异的均衡,才能促进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这种差异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文主要讨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原因一:自然条件的不同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质量等等。
许多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如北方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西藏。
这些区域缺乏水资源、土壤质量不佳,并且气候严酷。
这些不利因素会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从而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原因二:历史遗留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利事件,从而造成了当代经济的短期困难和长期影响。
例如,中国的东北地区在历史上遭受了多次战争和自然灾害,这导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萎缩、市场需求不足和就业机会不足。
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仍在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原因三:政策因素的影响政策因素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的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政策可能是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贷款政策等。
例如,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沿海地区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人才,推动了那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由于其他地区没有得到同等的政策支持,其经济发展就落后了。
解决策略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关键。
公司需要相对高效的能源、交通、通讯和物流等便利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其经济活动。
政府应该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增加相应地区经济活动的吸引力。
特别是在所谓的“精准扶贫”计划中,必须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
例如,在某些贫穷地区,没有可靠的渠道将农产品运送到市场上。
这种资助可能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的建设与升级。
解决策略二: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政府可以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这些政策可能涵盖税收、财政支出和贷款等方面。
政府可以鼓励大型企业在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公共服务项目,给予这些企业减税和其他财政补贴。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引言辽宁是中国东北地理位置重要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然而,尽管辽宁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优势,但其营商环境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分析辽宁省在发展营商环境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人才流失与供给不足在辽宁省长期主导的重工业模式下,高端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战略,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辽宁从事创新领域工作,造成了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的大规模流失。
同时,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政策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距离。
建议:1. 制定多样化产业政策吸引高端人才:鼓励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土地使用权。
2. 提高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完善相关政策,优化签证流程,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法治环境不完善辽宁省在加强司法独立和维护法治社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商事纠纷处理周期较长、审批环节复杂等问题制约了营商环境的改善。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对创新型企业发展形成一定影响。
建议:1. 建立高效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设立专门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加快案件处理速度,提高司法公信力。
2.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查处力度,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四、行政审批过程繁琐在辽宁省开办企业和领取各类证照、办理项目审批等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繁琐、耗时长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耗费企业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风险。
建议:1. 简化注册开办程序:压缩办理时间,简化申请材料和手续。
2. 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建设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自助办理,提高审批效率。
五、金融支持不足辽宁省目前的金融体系对于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对薄弱。
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辽宁省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建议:1. 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创新信贷模式,降低利率和担保要求,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大连经济形势分析
大连经济形势分析概述大连位于中国东北,是辽宁省的重要城市和经济中心。
作为中国沿海城市之一,大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使得该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本文将分析大连的经济形势,并探讨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GDP增长与大连经济 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大连经济形势的关键指标之一。
根据最新数据,大连的GDP从2010年的800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8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7%。
这表明大连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GDP增长的驱动因素之一是大连良好的投资环境。
该地区积极引进本土外资、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外贸规模,增加了大连的经济活力。
与此同时,大连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
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大连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过度依赖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大连,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一方面,大连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支持,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
另一方面,大连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特别是金融、旅游和物流等领域。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外贸发展作为沿海城市,大连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外贸对大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连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拓宽外贸市场,并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大连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大连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人才引进与创新人才是推动大连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大连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在科技领域。
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和吸引人才,包括设立科研基地、提供创业支持和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
大连还鼓励企业加强内部创新能力,并建立创新型企业和园区。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大连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挑战与展望尽管大连经济形势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辽宁经济发展不平均的表现及原因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在享有天辽地宁的美誉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这些地区1992-200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进行分析。
利用标准差来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来测算相对差异,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1992年以来,辽宁省内的绝对差异在不断增大,但是差异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
相对差异除了在1994年有小幅下降外,其余各年都呈扩大趋势。
从1996到2000年的五年里,绝对差异总的增长幅度达到46.1%,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相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8%,即绝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相对差异。
对1992年和2000年辽宁各市的人均GDP 与同年全省的均值做离差,并计算比率,有关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省内经济发展的集中程度增加。
辽宁省14个市中,1992年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7个,恰到半数;而2000年,这一数量减少到4个,其余贝个市的人均GDP都较全省平均水平低。
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这些为数不多的城市的人均GDP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这些数据加大了数据整体的离散程度,即几个经济发达地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对于全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2)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增大。
从比率来看,1992年,全省比率最高的盘锦市(1.774)与最低的朝阳市(0.448)相差1.326;到2000年,比率最高的大连市为1.834,最低的朝阳市仅为0.228,差距增加到1.606。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分析其原因,从三个地区的比较来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机遇,借助后发优势,经济水平与中部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地区GDP总量和地区人均GDP水平仍略低于中部地区。
辽宁省经济发展状况浅析
辽宁省经济发展状况浅析汇报人:日期:•辽宁省经济发展概述•辽宁省产业经济发展分析•辽宁省经济增长动力研究•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辽宁省经济发展策略建议目•研究结论与展望录01辽宁省经济发展概述近年来,辽宁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合理区间,2019年GDP增速为5.5%,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了正增长。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较快。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辽宁省的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辽宁省经济发展现状辽宁省经济发展在全国的定位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辽宁省的农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重要的交通枢纽辽宁省的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重要的工业基地辽宁省作为传统的工业基地,其工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优势明显。
03自然资源丰富:辽宁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01优势02地理位置优越: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结合部,是连接两大区域的重要通道。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人才资源充足:辽宁省拥有一批优秀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挑战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尽管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但传统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辽宁省的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环境的限制,辽宁省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这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02辽宁省产业经济发展分析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和农业为主导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和农业为主导,其中重工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如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辽宁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东北地区,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工业基地。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愈发突显。
本文旨在探讨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并提出对策,希望为辽宁省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问题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问题辽宁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重工业和原材料加工业为主,轻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相对薄弱。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既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的影响,又限制了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环境污染问题辽宁省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大气和水污染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这不仅对辽宁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也阻碍了辽宁省的经济发展。
3、高校人才外流问题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这也导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外流比较严重。
这种高校毕业生外流现象,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同时也限制了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4、经济增长缓慢问题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增长缓慢,已经连续多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这种经济增长缓慢的问题,既影响了辽宁省的经济实力,也影响了辽宁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二、对策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辽宁省应该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服务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开发,以提升辽宁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环境保护辽宁省应该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工业环保治理,推广绿色、节能、环保型产业和技术,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3、扶持人才创新创业辽宁省应该构建更加明晰、公平、高效的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和留下。
同时,辽宁省也应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扶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吸引他们留在辽宁省并为辽宁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4、促进经济增长辽宁省应该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通过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结构,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
辽宁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成因研究
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后得 出以下基本结论 : 整体 上看 , 从 产业结构和城 市化 因子是地 区经济发展差异 的最 大影响 因素 , 次分别 为内需拉 动 因子、 其 资本和技 术促进 因子 、 经济外向度 因子 。但是 , 由于对各个地 区经济发展影响 程度最 大的 因子不尽相 同, 因而其政 策含 义也不尽相 同。 关键词 : 区经济发展 ; 地 差异 ; 成因 中图分类号 :1 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9 (0 10 — 14 0 10 — 2 1 2 1 )3 0 0— 7
第3 9卷
第 3期
辽 宁大 学学 报(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un lo i nn n esy P i s h n oilSi cs ora fLa ig U i ri ( h oo y ad Sca c n e ) o v t l p e
V0 . 9 No 3 13 .
财政科技投入 预算支 出( 1 ) X 2 反映科学技术 因素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 2 9采用人均政府支 出( 3 ) 。 xz)
反映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本文选用辽宁省 1 个地级市 2 0 年上述 1 个 4 08 3 指标的截面数据, 数据来源于( ( 辽宁统计年 (09。 鉴》20 )
径, 本文选取下列 1 个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差 关性 , 3 为此本文采用 因子分析法 , 研究众多变量之 异 的影 响因素 :1采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1 () X ) 间的内部关系。因子分析法是通过构造因子模型 , 来综合测度地区物质资本投入的规模 、 速度 、 比例 将原始观察变量分解 为因子变量 的线性组合 , 这 和使用方向。 2 采用农村人均消费支出( 2 和城 () X) 些重新组构成 的因子变量在保证反映原始变量绝 市人均居民消费支出( 3来反映消费需求对经济 大部分信息 的同时 ,实现数据维度的降低 [ [ , X) 45 ]] 增长的拉动作用 。 3 采用人均进 口额( 4 和人均 X =xF+ 2 …+ + 其 中 , l 2 … , P为 () X) ic + 仅 i № i , , P, = 出口额( 5来衡量区域开放程度。 4采用千人拥 观测变量数 , x) () m为主成分数 , 为观测变量和主成 有高校学生数( 6 和千人拥有高校教职工数( 7 分 之 间的相 关 系数 , X) X) 也称 为 因子载荷 , 为 残差 。 来反映地区人力资本 的初始存量和教育水平的发
辽宁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
辽宁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一、研究背景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处黄渤海之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转型的影响,辽宁省的发展一直相对滞后。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辽宁省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辽宁省的可行性研究,探讨发展建议,促进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的发展方案。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辽宁省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2. 探讨可行的发展方向和策略;3. 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
三、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关注辽宁省的可行性发展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具体范围包括:1.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2. 辽宁省的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3. 辽宁省的环境问题;4. 其他与辽宁省可行性发展相关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 数据收集:搜集辽宁省相关领域的统计数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2.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方法和实地调研等手段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3. 可行性分析:结合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进行辽宁省的可行性分析;4. 地方案研究: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可行的发展方案。
五、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包括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情况、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分析;2. 辽宁省社会发展分析: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分析;3. 辽宁省环境问题分析: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分析;4. 可行性分析:根据以上内容,对辽宁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5. 可行性发展建议: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
六、研究时间安排本研究预计将于2022年开始,分为以下步骤:1. 数据收集和分析:2022年3月-2022年8月;2. 可行性分析和方案研究:2022年9月-2023年2月;3. 报告撰写和呈报:2023年3月-2023年5月。
新时代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态势、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代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态势、问题及对策研究◎路鸣〔内容提要〕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现代化进程、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挖掘地区发展潜力的主要抓 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辽宁三大区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辽宁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探析 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促进辽宁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 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
对辽宁而言,深人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 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辽宁三大区域发展态势的比较分析近年来,辽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加 快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等三 大区域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在更高层次 上促进了区域互动融合发展。
辽宁三大区域经济总体 运行趋稳,经济效益逐渐提升,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加快,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辽西北地区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讎。
(一)发展特点1.三大区域经济运行总体趋稳,沿海经济带引领辽 宁振兴的作用凸显。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沿海经济带 占全省比重逐年提升,2016年为51.3%,高于2010年6.5 个百分点。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沿海经济带与沈 阳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水平相当,均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且沿海经济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更快,已由2010年低于沈阳经济区6406.3元,逆转为2016年高于沈阳经济区8364.1元。
辽西北地区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增速较慢,差距呈扩大趋势。
2. 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和层次不同,第三产业占 比均有所提升。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6年沈阳经济区三次产业比重为6.2:39.5:54.3,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比重为10.1:40.2:49.7,呈现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辽西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4.7:27.1:48.2,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东北经济发展缓慢分析
东北经济发展缓慢分析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放缓,发展相对滞后。
本文将分析东北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东北地区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是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然而,过度依赖资源经济导致东北地区在经济结构上比较单一,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由于资源价格的波动以及环保政策的限制,东北地区的传统重工业面临较大压力,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其次,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缓慢也是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长期依赖重工业,东北地区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相对滞后。
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较弱,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此外,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也对经济发展缓慢产生了影响。
由于东北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大量的劳动力外流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
同时,东北地区还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给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针对东北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在经济结构上进行调整。
东北地区应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减少对重工业的依赖。
发展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
东北地区应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吸引高端人才到东北地区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东北地区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水平,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能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最后,加强人口保障和社会发展。
东北地区应注重人口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同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地区之一。
本文将探讨辽宁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对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重镇,其经济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辽宁的GDP总量达到了2.9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11位。
这一数据显示了辽宁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二、重点产业发展1.装备制造业辽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装备制造业。
该省拥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国有军工企业,以及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一大批民营装备制造企业。
这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推动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2.煤炭工业辽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该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也具备较强的煤炭开采和加工能力。
煤炭工业不仅为辽宁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钢铁产业辽宁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拥有一大批著名的钢铁企业,如阜新钢铁集团、鞍钢集团等。
这些企业在国内外的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辽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问题与挑战尽管辽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产业结构不合理辽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传统重工业,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辽宁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2.环境污染问题辽宁在经济发展中长期依赖煤炭和重工业,这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成为这个地区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3.人才流失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就业空间有限,辽宁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年轻人普遍选择去发达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这给辽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未来发展趋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辽宁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辽宁正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区域经济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的形成原因成因及对策措施
区域经济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的形成原因成因及对策措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地理、历史和政策三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措施。
一、地理因素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分配存在天然差异。
例如,西南地区水力发电资源丰富,而东北地区则拥有较多的森林和煤炭资源。
其次,交通和通讯的便利程度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西部和西南地区,远离沿海一带以及离开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的城市往往落后于沿海和交通便利区域的城市。
因此,地理因素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历史因素历史因素是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曾遭受到种种战争、自然灾害、政治封锁和经济制裁等外部冲击。
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极不平衡。
沿海地区的开放和城市化早于中西部和西南地区的城市。
由于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日益加剧。
三、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的最直接原因。
政府部门在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往往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和城乡社会结构的不平衡。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政府的特殊利益集团和产业发展偏向特定地区的政策思维。
另外,有的地方政府重商主义、重税收和重建设,往往会将财政资源用于投资大型基础设施,而忽视了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这些政策偏向的倾向,使得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不平衡加剧。
为解决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和西南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建立产业公园、工业园区等,以吸引外部资本。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提高中西部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和物流效率。
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辽宁财政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辽宁财政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重镇,其财政收入增长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影响了辽宁财政收入的增长。
本文将深入探讨辽宁财政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发展不平衡辽宁省财政收入增长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沈阳、大连等经济发达城市财政收入增长较为迅速,而在一些沿海小城市和乡村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呈现负增长状态。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财政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也使得辽宁省整体财政收入增长受到限制。
2. 产业结构问题辽宁省的财政收入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如钢铁、煤炭等,而这些行业在全球化竞争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加码,传统产业受到限制,财政收入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未能给辽宁省财政收入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3. 财政支出压力财政支出的不合理性导致了财政收入增长的难题。
一些地方政府大肆举债,用于基建、地方国企改革等领域,导致了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使得一些资金用于不当用途,影响了财政收入的有效利用。
4. 税收征管问题辽宁省的税收征管工作存在一定问题,税收征收率不高,一些企业和个人逃税漏税现象较为严重,导致了财政收入的缺口。
一些行业的税收政策不合理,也使得税收征收难度加大,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对策研究针对上述问题,辽宁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财政收入增长:1.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投资引领,优惠政策扶持等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财政收入的平衡增长。
同时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
2. 转变产业结构政府可以推动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同时可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和整合力度,引导企业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等方向转型,实现财政收入的多元增长。
区域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分析报告
区域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分析报告一:历史原因.1.传统工业依赖能源和资源,能源和资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区域差异.2.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导致的海陆交通枢纽地区的发达.3产业主导因素的转移也可以导致地域发展水平的变化,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和城市建立比较优势,比如现代的金融、软件、生物科技。
以上都是不依赖传统区域发展因素的产业,这些产业主导的区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行优势。
二:我国商业地理的现状从来都被认为是狭长的,一直有5个发动机之说: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东北、成都重庆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区域发展的重心。
国家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很明显的,沿海好于中部,东北好于西北。
具体案例分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增长速度达到28.2%,北方地区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超过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方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大佬”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点和进展前景分析
课程论文——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点和进展前景分析1.区域特点1.1沈阳概况简介,清朝时称“”,省会,是地域的、、、、、和中心,中国15个之一,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东北),中国,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素有“东方”的佳誉。
沈阳为副省级市、省会城市,所属辽宁省,管辖9区、3县,代管1市,即大东区、东陵区、和平区、皇姑区、沈河区、铁西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县,新民市。
沈阳总面积1.3万平方千米,市区面积3495平方千米。
全市户籍常住人口819.3万人,市内五区户籍人口615.4万人。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
通过几十年的进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此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00家,地域生产总值6000多亿元。
依照辽宁省及沈阳市计划,沈阳将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期进一步提升沈阳在国家城市中的地位。
到2020年,沈阳市将达到10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90%,同时全面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的重要城市的目标。
1.2自然地理特点沈阳位于中国满洲地域南部,辽宁省中部,以为主,、集中在,、、秀水河等途经境内。
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35℃~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2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 全年无霜期155~180天。
受阻碍,降水集中在夏日,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冬寒时刻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最大降雪为2007年3月4日47.0 毫米的;夏日时刻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过215.5毫米的大暴雨。
春秋两季气温转变迅速,持续时刻短:春天多风,秋季晴朗。
沈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份。
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形由东向西缓缓倾斜。
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 责任编辑: 高治平 ]
( 上接 第 3 页) l
类 。在 辽 宁省 区域经 济发 展水平 综合 评价 表 中 , 阳市和 沈 大连 市 的综合 得分遥 遥领 先 ,在仅 有的 三个正 数得 分 中 , 他们 的得分是第 三名鞍 山市 的 5 多 。 倍 二是 辽宁省 区域经济发 展水平层 次分 明 ,出现显 著的 断层 现象 。引入计 算 变异 系数 的方法 , 来检测 分类 数据 的 组 内相对 变化情 况 , 计算 可得 第一 类 和第三 类综合 评 分 的 变异 系数 分别 为 9 4 . %和 62% , 未超 过 1%, 对 变化 0 . 9 均 0 相 程度很 小 ; 四类 和第 五类 的综 合得 分变异 系数 分别 为 3. 第 7 O 和 2 . 相对 变化也不大 。在聚类分 析结果 中 , % 46 %, 只有第 二类 只 有鞍 山 市 , 他类 别 的 区域 则分 布 比较 均 匀 , 明 其 说 区域 经济发展 水平前后 相对差距 太大 , 出现 了断层现象 。 三是辽 宁省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分布不均 。从 整体上看 , 辽东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较 高 , 辽西地 区的经济发展 水平 相对 较低 。沿海地 区 , 大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枝独 秀 , 口市 、 营 本溪市 和丹东市 的情 况也 比较理想 , 而葫 芦岛市和锦州市 的 明显滞 后 。沈 阳 “ 小时经 济圈 ” , 山市 、 口 、 一 内 鞍 营 市 抚顺 市 、 岭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铁 本溪市 、 阜新市 和辽 阳市经济 发展明显落后 。 2 1 年 1 月辽宁省经济 工作会议在沈 阳召开 , 议指 01 2 会 出辽宁省 2 1 年度地 区生产总值将超过 2 0 1 万亿 元 , 速有 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理论研讨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成因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王 璐 王 利
[ 摘 要][1]区 域 经 济 差 异 通 常 是 一 定 时 期 内 全 国 各 区 域 之 间 人 均 意 义 上 的 经 济 发 展 总 体 水 平 非 均 等 化 现 象 。 根 据 这个定义,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于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指标。 本文首先运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 标 和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测 算 指 标 和 测 算 方 法 来 比 较 分 析 辽 宁 省 十 四 地 市 间 的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 其 次 , 从 自 然 条 件 、政 策 、产 业 结 构 和 要 素 投 入 等 方 面 来 比 较 分 析 形 成 差 异 的 影 响 因 素 。
表 格 1 辽 宁 人 均 GDP 差 异 ( 单 位 : 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最大值
17659( 盘锦) 19322( 盘锦) 19572( 盘锦) 20939( 盘锦) 24630( 盘锦) 24558( 盘锦) 24468( 盘锦) 29143(大连) 34975(大连) 38196(大连)
0.5659
7.71
0.5461
6.08
0.5272
数 据 来 源 :根 据《 辽 宁 省 统 计 年 鉴》(1997,2006)计 算 得 出
3.1 绝对差异的变化 从 表 1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十 年 间 辽 宁 省 人 均 GDP 的 极 差 不 断 扩 大 :1996 年 , 人 均 GDP 最 高 的 盘 锦 市 比 最 低 的 朝 阳 市 高 出 14468 元 , 2005 年 , 最 高 的 大 连 市 比 最 低 的 朝 阳 高 出 31916 。 自 1996 年 至 2000 年 , 辽 宁 省 人 均 GDP 的 极 差 缓 慢 增 长 , 到 了 2001 和 2002 年 , 极 差 数 值 甚 至 缩 小 。但 到 了 2003 , 极 差 突 然 快 速 增 长 , 这 个 势 头 一 直 延 续 至 2005 年 。
18344
5572
22169
6457
21782
6721
21402
7144
25582
8002
30437
9300
31916
9991
相对差异
RHL 值
变异系数
5.53
0.5433
6.87
0.5707
7.12
0.5466
8.07
0.6194
10.01
0.6216
8.85
0.5981
7.98
0.5797
8.18
最小值
3191(朝 阳 ) 2814(朝 阳 ) 2749(朝 阳 ) 2594(朝 阳 ) 2461(朝 阳 ) 2776(朝 阳 ) 3066(朝 阳 ) 3561(朝 阳 ) 4538(朝 阳 ) 6280(朝 阳 )
绝对差异
绝对极差
标准差
14468
4195
16பைடு நூலகம்08
4771
16823
4853
3.2 相对差异的变化 相对差异能体现地区差异的内在性, 变动趋势不直接受各 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数影响, 主要受各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的影响。
— 42 —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RHL 描 述 了 区 域 人 均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变 化 的 最 大 相 对 幅 度 , 从 表 1 上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 2000 年 , 是 最 大 相 对 幅 度 差 距 最 大 的 一 年 。 当 时 全 省 最 高 的 盘 锦 人 均 GDP 是 朝 阳 市 的 10.01 倍 。
幅度, 数值越大, 表明差距越大。计算公式如下: R=Ymax- Ymix
标准差:用于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 差异, 说 明一 组数 据 的 离中趋势的。计算公式如下:
N
"! 2 (Yi - Y0 ) S= i = 1
N 相 对 差 异 : 变 异 系 数( CVuw) 为 各 区 域 人 均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变异系数除了不同标志数列平均水
平所产生的影响, 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是反映标志变动 度的相对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V= S Yn
RHL: 指 人 均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最 高 区 域 与 最 低 区 域 之 比 , 它 反映了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最大相对幅度。计算
公式如下: RHL=Ymax/Ymix
3 辽宁省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以 辽 宁 各 地 级 市 为 基 本 地 域 单 元 , 统 计 分 析 1996- 2005 年 人 均 GDP 差 距 。从 表 1 上 看 1996 年 至 2002 年 , 全 省 人 均 GDP 最 高 的 盘 锦 , 2003 年 之 后 , 大 连 的 排 名 升 至 第 一 位 , 而 十 年 间 人 均 GDP 最 低 的 一 直 是 朝 阳 。
直 观 上 看 , 人 均 GDP 标 准 差 的 变 化 呈 持 续 上 升 趋 势 , 表 明 十 年 间 辽 宁 省 人 均 收 入 的 绝 对 差 距 在 不 断 扩 大 。 1999 年 和 2000 年 是 标 准 差 增 幅 较 大 的 两 年 , 之 后 的 三 年 增 幅 放 缓 , 但 到 了 2004 年 , 再 次 出 现 增 长 的 高 峰 。
[ 关键词]辽 宁 省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产 业 结 构
1 引言 辽 宁 省 是 我 国 东 北 地 区 唯 一 的 一 个 沿 海 省 份 , [2]2005 年 全 省 人 口 4189.2 万 人 , 人 均 GDP 为 18951.929 元 , 位 列 全 国 第 9 位。在辽宁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不平 衡 性 。[2]2005 年 , 大 连 和 沈 阳 分 别 占 全 省 GDP 总 值 的 26.9% 和 26% , 两 市 的 GDP 总 量 已 占 全 省 的 一 半 以 上 。 鞍 山 占 12.7% , 盘锦占 5.5%, 其余城市都低于 5%。 地区间差距的扩 大不 仅 不 利 于 经 济 的 持 续 、稳 定 、协 调 发 展 , 而 且 影 响 到 社 会 的 稳 定 。 研究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存在的原因,对于各城市正确调整产业 结 构,改 善 经 济 增 长 质 量,缩 小 区 域 经 济 差 距,以 及 对 制 定 区 域 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 测算区域差异的方法包括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3]绝 对 差 异 指 某 变 量 偏 离 参 照 值 的 绝 对 额 , 显 示 区 域 间 差 异 的 表 象 , 其 测 算 方 法 一 般 有 : 平 均 差 , 标 准 差( S) 和 极 差 ( R) ; 相 对 差 异 指 某 变 量 偏 离 参 照 值 的 相 对 额 , 体 现 地 区 差 异 的内在性, 变动趋势不直接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数的影响, 主要受各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的影响, 其测算方法一般有: 极值 差 率( RHL) 、洛 伦 兹 曲 线 、基 尼 系 数 、变 异 系 数( CVuw) 、加 权 变 异 系 数 、泰 尔 指 数 等 。 本文采用研究方法: 绝对差异: 极差等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区域与最低 区域之差, 它反映的是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绝对
床 、化 工 等 )为 主 。 资 源 性 产 品 本 身 的 利 润 较 低 , 市 场 不 稳 定 , 投资和生产风险较大, 其生产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 而加工工 业品的市场是扩张的, 投资和生产的风险小, 其生产企业处于 优 势 地 位 。再 加 上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国 家 对 各 种 商 品 的 价 格 放 开 速度是不一致的, 拉大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第二产业上发达地区产业比重则普遍大于欠发达地区。全省 第 二 产 业 比 重 最 高 的 是 盘 锦 , 为 72.2% , 其 石 油 经 济 在 区 域 经 济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比重最低的是阜新, 比重为 34.3% , 该 市 主 导 地 位 的 煤 电 产 业 逐 步 萎 缩 , 地 方 工 业 基 础 差 、 起步晚, 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96- 05 人均 GDP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
0 . 64 0 . 62 0.6 0 . 58 0 . 56 0 . 54 0 . 52 0.5 0 . 48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图 1 1996- 2005 人 均 GDP 变 异 系 数 变 化 图 根据图 1 和表 1, 可以看到用变异系数测算的辽宁各地市 人 均 GDP 的 相 对 差 异 变 异 曲 线 成 上 、下 交 替 , 基 本 势 态 为 先 升 后 降 。1996 年 变 异 系 数 较 1997 年 稍 有 上 升 , 到 1998 年 又 下 降 到 1996 年 水 平 。 2000 年 上 升 到 最 高 点 0.6216 , 至 此 之 后 一 直 下 降 。从 整 个 变 化 期 间 上 看 , 变 异 系 数 下 降 了 0.0161 。显 然 , 用 RHL 值 、变 异 系 数 分 析 的 辽 宁 区 域 经 济 相 对 差 异 变 化 过 程 所得的结果大体一致。 4 成因分析 4.1 自然条件的基础差异 [3]自 然 条 件 是 区 域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物 质 前 提 和 物 质 基 础 , 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 素 。这 种 差 异 主 要 表 现 在 资 源 和 区 位 上 。辽 宁 自 然 地 理 条 件 比 较 复 杂 , 根 据 地 形 可 分 为 三 部 分 : 中 部 平 原 区 、东 部 丘 陵 地 区 和 西 部 丘 陵 地 区 。中 部 平 原 区 地 势 平 坦 、土 地 肥 沃 、资 源 丰 富 , 辽宁省内发展程度较好的城市如沈阳、鞍山等都位于中部平 原区; 辽东南地区渤海, 气候湿润, 适宜发展渔业旅游业。大 连, 营口等城市借助这种自然资源优势, 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抚 顺 、本 溪 、锦 州 位 于 辽 宁 中 部 地 区 , 自 然 资 源 如 媒 、铁 等 十 分 丰富, 同时又毗邻沈阳等发达城市, 经济发展程度较西部地区 高 ; 西 部 丘 陵 地 区 气 候 干 旱 、资 源 贫 瘠 , 交 通 不 发 达 , 受 此 影 响 , 朝 阳 、阜 新 、铁 岭 发 展 相 对 迟 缓 。 4.2 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差异 [4]辽 宁 省 矿 产 资 源 丰 富 , 矿 种 比 较 齐 全 , 区 位 条 件 好 。建 国 初 期 , 国 家 投 入 大 量 资 金 , 将 鞍 山 、抚 顺 、盘 锦 、本 溪 等 城 市 建 设成为重工业城市, 辽宁中部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的重工业 基 地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在 效 率 优 先 、兼 顾 公 平 的 不 平 衡 区 域 发 展政策的指导下, 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 辽 宁 省 也 制 定 了“ 外 向 牵 引 ”的 发 展 战 略 。 具 有 沿 海 区 位 优 势 的 大连、营口等地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得到了省和国 家 的 重 点 支 持 。 而 鞍 山 、抚 顺 、盘 锦 等 地 失 去 了 优 势 。 4.3 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 [5]产 业 结 构 是 指 国 民 经 济 中 各 产 业 部 门 之 间 的 相 互 组 合 关 系, 目前对产业结构多做狭义解释, 即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 生 产 规 模 上 的 相 互 比 例 。产 业 结 构 作 为 投 入 与 产 出 的 转 换 器 , 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通 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学者们得出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第一产业占比优势向 第 二 、三 产 业 占 比 优 势 递 进 ; 劳 动 密 集 占 比 优 势 向 资 本 、技 术 密集占比优势递进; 初级产品占比优势向中间和最终产品占 比 优 势 递 进 。因 此 , 用 三 次 产 业 的 产 值 结 构 来 衡 量 国 家 或 地 区 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解释力。 4.3.1 第一产业比重的差异 凡是依赖于农业的地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比较低, 因 为 农 业 本 身 是 弱 势 产 业 , 农 产 品 价 格 一 直 很 低“, 谷 贱 伤 农 ”, 造 成 了 工 农 之 间 、城 乡 之 间 差 距 的 扩 大 , 在 辽 宁 省 也 不 例 外 。 4.3.2 第二产业内部的差异 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区差异及历史原因, 辽西北地区 以 采掘 业 和原 材料 工 业为 主; 而 发 达地 区以 加 工性 产品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