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录பைடு நூலகம்
1、适用范围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术语和定义 ................................................................................................................................................... 2 4、源样品采集 ...................................................................................................................................................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 ............................................................................................................................... 2 4.2 固定源采样 .......................................................................................................................................... 3 4.2.1 稀释通道法 ............................................................................................................................... 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 ................................................................................................................... 5 4.3 流动源采样 .......................................................................................................................................... 7 4.3.1 现场实验法(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 ......................................................................................................................... 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 20 5、受体样品采集 .............................................................................................................................................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 ..................................................................................................................................... 20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 ......................................................................................................................... 20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 21 5.4 采样前准备 ........................................................................................................................................ 21 5.5 样品采集 ............................................................................................................................................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 21 6、样品管理 ..................................................................................................................................................... 22 6.1 样品标识 ............................................................................................................................................ 22 6.2 样品保存 ............................................................................................................................................ 22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第二版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 24、源样品采集. 2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4.2 固定源采样. 34.2.1 稀释通道法3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4.3 移动源采样. 7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4.5 其他源类采样. 15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4.5.3 海盐粒子采样20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5、受体样品采集. 205.1 点位布设原则21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5.4 采样前准备215.5 样品采集 215.6 采样注意事项. 216、样品管理 226.1 样品标识 226.2 样品保存 226.3 样品运输 226.4 样品交接 227、样品分析 227.1 方法选择原则237.2 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237.2.1 手工监测方法 (重量法). 237.3 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 247.3.1 元素分析方法 247.3.1.1 铅等 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47.3.1.2 铅等 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26 7.3.1.3 铅等 24 种元素的 X 射线荧光光谱法297.3.1.4 汞等 5 种元素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317.3.2 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 31-7.3.2.1 NO 等 4 种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 313+7.3.2.2 Na 等 5 种阳离子的离子色谱法34+7.3.2.3 Na 等 4 种阳离子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67.3.3 碳分析方法 377.3.3.1 元素碳和有机碳的热- 光透射法387.3.4 其他标识物分析方法387.3.4.1 多环芳烃分析方法387.3.4.2 正构烷烃分析方法397.3.4.3 水溶性有机碳分析方法 417.3.4.4 丁二酸等有机酸分析方法457.3.4.5 正构烷酸、甾醇类、左旋葡聚糖等分析方法. 487.4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分析方法. 511、适用范围本指南分析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试行) 》涵盖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 , 规定了其所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颗粒物样品分析、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 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相关的监测工作。

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与治理

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与治理

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与治理大气环境细颗粒物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PM2.5。

PM2.5是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那么,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与治理是什么呢?一、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废气排放。

工业是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许多工业过程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如烟雾、灰尘、工业废气等。

这些废气中含有的颗粒物一旦进入大气中,就会危害空气质量。

2、交通运输。

机动车和船舶的尾气排放、道路扬尘、交通噪声等都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中,机动车尾气的固体颗粒物排放量是非常大的,成为了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3、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建筑工地的扬尘问题一直存在。

建筑工地的施工噪音、机械振动等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

4、燃煤排放。

燃煤是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另一大污染源。

燃煤时产生的SO2、NOx等污染物,以及烟尘和灰尘等颗粒物,都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二、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治理针对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治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行业监管。

化工、电力、燃气、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都需要加强监管,严格限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环保技术水平。

2、加强交通运输管控。

采取限行、限行区、优化公交等措施,限制尾气排放;加强道路和机构的扬尘管控,减少道路扬尘。

3、大力推进城市建设颗粒物治理。

通过对城市建设工地、建筑污水、建筑垃圾等进行管理,减少城市建筑工地的扬尘问题。

4、燃煤污染治理。

对燃煤进行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升级,加快清洁能源的替代步伐,逐步减少燃煤的使用。

5、加强宣传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提醒人们注意空气质量,减少污染行为。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采取治理措施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监管力度,推进技术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下一代留下更好的蓝天白云。

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国内首个《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国内首个《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用, 包括 北 京 、 天津、 唐山、 济南、 太原、 深圳 等 全 国主要 大 中型 城 市 。 ( 摘自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环境 保 护 部 网 2 0 1 3 — 0 8 — 3 0 )
2 . 将 GS M和 2 - MI B配 置 成浓 度 为
1 O 、 2 0 、 3 0 、 5 O 、 7 0 、 1 0 0 、 1 5 0 mg / L 的 标 准 系列 , GS M
3 结 论
本 文建 立 了用 吹 扫 捕 集一气 相 色 谱 质 谱 联 用 技
参 考 文 献
2 . 5准 确度 及 精 密度
配 制 GS M 和2 - MI B均 为 1 0 mg / L 的 样 品 重 复 进 样 7次 , 按 上述方 法 分析 , 结果 见表 1 。
表 1 分 析 结 果 mg / L

『_
马晓雁 , 高乃 云 , 李青 松 , 等. 饮 用 水 中 异 嗅 物 质 一 土 臭
的技术方法, 让人 们 知 道 污 染 源从 哪 儿 来 ? 并评 估 不 同污 染 源 的“ 贡献” 大 小。 我 国环 境 领域 知 名 专 家 、 国家环 境 保 护城 市 空
气颗 粒 物 污 染 防治 重 点 实验 室主 任 冯银 厂 介 绍 , 从 目前城 市 污 染物 的排 放 量 来 看 , 今 年 冬 天 的 雾 霾 天 可 能 难 以 改善 , 治 理 需
中 国卫 生 检 疫 杂 志 , 2 0 0 7 , 1 7 ( 1 2 ) : 2 2 2 7 — 2 2 2 8 .
马晓雁 , 高乃 云, 李 青松 , 等. 气象 色谱 法测定 饮用 水 中
痕 量 土 臭 素 和 二 甲基 异 冰 片 [ J ] . 分析测试学报 , 2 0 0 7 , 2 6

福州市环保局对《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解读

福州市环保局对《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解读

福州市环保局对《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福州市其他机关•【公布日期】2014.05.14•【分类】其他正文《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解读为应对近年来在我国多地接连出现的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科技支撑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于今年年初紧急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凝练,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南》),以强化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作为《清洁空气研究计划》首批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这一指南的发布意味着科技对当前灰霾防治工作产生了重要的、直接的技术支撑作用。

日前,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就如何理解、贯彻这个文件,接受了中国环境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制定这项《技术指南》?答: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多个地区接连出现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已成为长期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由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量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城市建设施工量巨大,大气氧化性不断增强,使得我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越来越复杂,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是识别大气颗粒物来源、有效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近30年来,我国不少城市相继开展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在环境管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技术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

由于各地采用的技术方法不统一,缺乏一致的技术要求和科学规范,造成颗粒物解析结果可比性较差,既难以实施城市间的横向比较,又不能为分析同一地区颗粒物来源的演变特征提供充分依据。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对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利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启动实施了《清洁空气研究计划》,部署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同时批准建设了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等重点实验室。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第二版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 24、源样品采集. 2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4.2 固定源采样. 34.2.1 稀释通道法3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4.3 移动源采样. 7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4.5 其他源类采样. 15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4.5.3 海盐粒子采样20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5、受体样品采集. 205.1 点位布设原则21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5.4 采样前准备215.5 样品采集 215.6 采样注意事项. 216、样品管理 226.1 样品标识 226.2 样品保存 226.3 样品运输 226.4 样品交接 227、样品分析 227.1 方法选择原则237.2 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237.2.1 手工监测方法 (重量法). 237.3 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 247.3.1 元素分析方法 247.3.1.1 铅等 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47.3.1.2 铅等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26 7.3.1.3 铅等 24 种元素的 X 射线荧光光谱法297.3.1.4 汞等 5 种元素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317.3.2 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 31-7.3.2.1 NO 等 4 种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 313+7.3.2.2 Na 等 5 种阳离子的离子色谱法34+7.3.2.3 Na 等 4 种阳离子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67.3.3 碳分析方法 377.3.3.1 元素碳和有机碳的热- 光透射法387.3.4 其他标识物分析方法387.3.4.1 多环芳烃分析方法387.3.4.2 正构烷烃分析方法397.3.4.3 水溶性有机碳分析方法 417.3.4.4 丁二酸等有机酸分析方法457.3.4.5 正构烷酸、甾醇类、左旋葡聚糖等分析方法. 487.4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分析方法. 511、适用范围本指南分析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涵盖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 , 规定了其所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颗粒物样品分析、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 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相关的监测工作。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 内部学习资料
目录
1、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定义
2、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
3、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现状
1、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定义
1.1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Source apportionment):
指通过化学、物理和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1.2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意义: • 简单的污染玫瑰图到复杂 的气象轨迹模型、多元受体模型和质量平衡受体模型等。
3、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现状
• 国内研究机构作了大量源解析工作
– 化学物种单一 – 时间周期短 – 点位代表性不强, – 颗粒物采样不规范
• • • •
大约52个地方环保局做过颗粒物源解析 今年6月底出官方污染源解析 由过去的粗粒子源解析向细粒子源解析转变 由主要由无机成分为主向无机和有机并重转变
Ö ú · Ì ± ¾ 5%
¨Ö ½ þ ® Ë Ä à ± ¾ 7%
º Ì Ã Ñ ± ¾ 18%
天津市PM10年均解析结果
õ á Ï Ë Ñ Î 2% ò á Á Ë Ñ Î 7% ú ¶ » ¯ µ ± Î ° Æ ø ± ¾ 13% Á È Í À ç ·É ± ± ¾ 11% ¨Ö ½ þ ® Ë Ä à ± ¾ 3% º Ì Ã Ñ ± ¾ 16% £ Î º Ñ Á £ × Ó 2% Æ Ë ä ü 11%
• 确定污染治理重点,指导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
• 确定排放源的种类和排放源的贡献,可以重点突出,治理污染 严重的污染物及排放源; • 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
2、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
详细源排放清单 1. 详细源清单 2. 详细扩散特征 资料分析 源模型 扩散模型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

英文回答:Monitoring of ambient air quality is essential to ensure sustained improvements in public health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article contamin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air quality. We need to develop technical methodological guidelines for the monitoring of ambient air particle resolution to effectively monitor and manage air quality. When developing technical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full account of actual monitoring need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o ensure that monitoring results a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bating air poll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methodological guidelines requires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releva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need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onitoring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relation to domestic air qualit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ity of technical methodological guidance.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至关重要。

大气颗粒物来源与传输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与传输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与传输研究大气颗粒物(PM)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

根据粒径的大小,PM被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其中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污染物之一。

大气颗粒物源头众多,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同时它们可以在大气中传输到不同的地方。

本文将重点探讨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

一、自然源的大气颗粒物自然源是大气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沙尘暴是自然源的一个典型例子,当沙漠地区出现强风天气时,风会将未固结的沙尘带到空中,形成大量的大气颗粒物。

除了沙尘暴,火山喷发、植物花粉等也会释放大量的PM。

这些自然源的颗粒物通常具有规律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分布,因此在空气质量监测中也需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人为源的大气颗粒物与自然源相比,人为源是主要的大气颗粒物来源之一。

主要的人为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燃煤等。

工业排放是一大污染源,工厂的废气中包含很多固体颗粒物,其中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尤为突出。

交通尾气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车辆燃烧的燃料会产生大量的PM2.5和其他有害物质。

此外,燃煤是发电和供暖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的煤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颗粒物。

三、大气颗粒物在空气中的传输大气颗粒物在空气中传输的过程复杂而多样。

首先,它们可以通过大气运动(如风)的推动而传播到远离源地的地方。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传输还受到地形、季节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山脉可以阻挡颗粒物的传播,而降雨可以帮助清除大气中的颗粒物。

此外,季节性变化也会影响颗粒物的传输,例如在干燥的季节,颗粒物容易被携带到其他地区。

大气颗粒物的传输还与其粒径有关。

较大的颗粒物通常比较重,不容易在空气中悬浮,并且会很快沉降到地面上。

而较小的颗粒物(如PM2.5)由于其较小的粒径,具有较长的停留时间和更远的传输距离。

因此,PM2.5往往成为跨区域传输的主要污染物。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0.05.09
•【文号】监测函〔2020〕8号
•【施行日期】2020.05.0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监测
正文
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
通知
监测函〔202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我部组织对《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环办函〔2014〕1132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印发。

联系人:生态环境监测司张瀚心
电话:(010)66556821
传真:(010)66556808
联系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超、袁懋
电话:(010)84943198、(010)84943040
传真:(010)84943190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
2020年5月9日附件: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化学组成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化学组成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化学组成分析1.自然源:大气中的许多颗粒物是自然生成的。

自然源主要包括风沙、火山灰、森林火灾、生物质燃烧、植物花粉和海洋溶胶等。

这些颗粒物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1)燃烧源:包括工业燃烧、机动车尾气、火力发电厂等。

这些源排放的颗粒物主要是燃烧产生的灰尘和烟雾。

(2)工业活动: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产生的排放物。

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灰尘、颗粒物和气溶胶。

(3)农业活动:包括农作物燃烧、畜禽养殖和土地利用等。

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氨气和细颗粒物。

(4)道路扬尘:由于道路交通的运行会悬浮地面的颗粒物,尤其是在干燥和风大的地区更为严重。

(5)建筑施工: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颗粒物,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1.无机物:无机物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硝酸钾、硫酸铵等。

这些化合物主要来自于燃烧排放物和气溶胶的凝结和化学转化。

a.硫酸盐:主要来自于燃煤和石油生产过程中的硫氧化物排放,也与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有关。

b.硝酸盐:主要来自于燃煤和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的氧化转化。

c.铵盐:主要来自于氨气在大气中的氧化和与硝酸盐的反应。

2.有机物:有机物主要包括多环芳烃、有机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来自于燃烧排放、挥发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

a.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石油和煤炭燃烧排放物。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潜在的致癌和毒性效应。

b.有机碳:主要来自于燃烧排放、颗粒物沉降和气溶胶的氧化。

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和气溶胶的二次形成。

3.水分:颗粒物中的水分来自于大气中的湿度和颗粒物的凝结。

水分对颗粒物的化学反应和气候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技术

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技术
大气颗粒物 的源解 析技术
张秀 张君 李 鹏
( 重庆市环境监测 中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庆
4 0 1 1 4 7 )
2 . 1 C MB 模 型 化学质量平衡法是根据多种排放源 的颗粒物组成浓度分解为
组由各类源贡献的组合 的方法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利用有效方 差最小二乘法解 各类源对颗粒物浓度的贡献。最早于 1 9 7 2年被 M i l l e l ・ 等提Ⅲ , 一开始命名为化学元素平衡法( C E B) , 后来由 C o o p e r
每个因子载荷 , 通过分 析各 因子载荷 情况以及结合现有元素知识 大气 污染来 源解析技 术的数学模 型主要 指扩散模 型和受体 来 简化 数 据 得 出结 果 , 从 而推 断 出污 染 源 类 型 。F A模 型 应 用 于 大 模型 。 扩散模型 ( 源模 型 ) 是一开始的以污染源排 放清单 的分析 和 气颗粒 物污染来 源解析在国 内外都有较多 的研究 , 且得到了较好 以污染源排放清单为基层的模型 。 受体模型于 2 0世纪 6 0 年代末 的结果 。 首先被 B l i f o r d和 Me e k e r 提 出[ 2 1 。受体模型之后被广泛应用 , 是 因 F A模 型 也 是 建 立 在 质 量 守 恒 基 础 上 。F A模 型 有 3个 假 设 : 为其具有使用该模 型分析不需要追踪污染物迁移过 程 , 并且不受
定组分之一 。 按 照空 气动 力 学 直 径 不 同可 将 大 气 颗 粒 物 分 为 总 悬 分的含量值和源贡献值的缵 胜加和。用公式写成 :
1大气 颗粒 物 及其 危害
浮颗 粒物 T S P 、 降尘 ( 和飘尘。飘尘 可分 为 P M 。 和P M 由于粒径 小, 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 内造成伤害 , 近年来倍受社会关注 。 大气 颗粒 物会 对人类健康及所生存 的环境造成危害 。 研究表 明P M。 。 经过呼吸可 以人人体 内, 而P M : 还甚至能进入肺泡里 . 调 查 显示 3到 1 5岁儿 童的 呼吸道发病 率上 升与 P M 有 显著 的关 系。大气颗粒物可影 响气候效应 , 研究发现 P M 与能见度的关系

大气颗粒物在城市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特征

大气颗粒物在城市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特征

大气颗粒物在城市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大气颗粒物污染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微小颗粒,包括可见的灰尘、烟雾,以及看不见的气溶胶等。

这些颗粒物来源广泛,其分布特征也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类。

自然源是指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颗粒物,如火山喷发、沙尘暴、植物花粉、海洋气溶胶等。

这些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受季节、气候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人为源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颗粒物,包括工业废气、交通尾气、建筑工地扬尘、农业作业排放等。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增加,人为源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逐渐增加。

二、大气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大气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大气颗粒物的分布起到关键作用。

比如,位于海岸的城市常常受到海洋气溶胶的影响,而位于工业区的城市则容易受到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

其次,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也对大气颗粒物的分布产生明显影响。

例如,夏季由于高温和强烈的日照,大气中水分蒸发迅速,颗粒物的浓度相对较低;而冬季由于低温和雨雪减少,颗粒物更容易积聚在空气中,导致污染加重。

此外,大气颗粒物的分布还受到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大城市由于交通、工业和人口集中度高,因此颗粒物浓度往往比小城市高。

三、大气颗粒物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是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并积聚在肺部。

细小的颗粒物甚至可以穿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其次,大气颗粒物中还存在许多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和致癌物质等。

这些物质与颗粒物一起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各种健康问题,如呼吸道炎症、过敏反应甚至是癌症。

因此,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和控制其浓度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加强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水平,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减轻大气颗粒物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3—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14506.30-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GB/T14506.28-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HJ618-2011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T194-2005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393-2007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污染物转化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污染物转化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污染物转化研究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减少环境污染,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和污染物转化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气颗粒物,也被称为颗粒物 PM2.5 或 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或10微米的微小颗粒物。

它们由多种来源产生,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颗粒物的来源、污染物转化以及研究方法。

一.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但不限于)风尘、火山喷发、海洋泡沫、植物花粉等。

人为源则涉及多个行业和活动: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化石燃料燃烧等。

1. 工业排放工业排放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排放了大量的颗粒物。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也会释放一些固体颗粒物。

2. 交通尾气交通尾气也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汽车和摩托车尾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等。

这些颗粒物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3.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农作物的种植、施肥和农药使用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氨气和硫化物,这些物质会转化为颗粒物,并被风吹散到空气中。

二. 污染物转化研究污染物转化是指大气颗粒物的形成和转变过程。

在大气中,一些气态污染物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固态颗粒物。

1. 硝酸铵形成氮氧化物和氨气在大气中会合成硝酸铵。

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交通尾气,而氨气则来自于农业活动和畜禽养殖。

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反应,形成固态颗粒物。

2. 硫酸铵形成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来自于工业和燃煤发电厂的排放。

在大气中,二氧化硫与氨气反应形成硫酸铵。

硫酸铵是一种常见的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很大影响。

三. 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转化,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1. 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1.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1)自然源: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沙尘暴、森林火灾等。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硫酸盐、硝酸盐等气溶胶,沙尘暴和森林火灾则会产生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

(2)人为源:人为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和生活污染等。

工业排放是由于工业生产中燃煤、燃油等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气体等物质排放。

交通排放是由于车辆尾气中排放的废气、燃油蒸发等引起的。

生活污染则主要来自燃煤和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是环境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附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 行)第一章 总 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试 行)第一章 总 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4—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源清单法、源模型法和受体模型法。

源清单法:根据排放因子及活动水平估算污染物排放量,据此排放量识别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有贡献的主要排放源。

源模型法:以不同尺度数值模式方法定量描述大气污染物从源到受体所经历的物理化学过程,定量估算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污染源排放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贡献。

受体模型法:从受体出发,根据源和受体颗粒物的化学、物理特征等信息,利用数学方法定量解析各污染源类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贡献。

颗粒物源成分谱:污染源排放特定粒径段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特征。

共线性源:化学成分谱相似的颗粒物排放源。

颗粒物开放源:各种不经过燃烧或其它工艺过程、无组织、无规则排放的颗粒物源,具有源强不确定、排放随机等特点,比如扬尘。

1.5指导原则(1)科学实用性原则:在确保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应注重颗粒物污染来源与成因的精细化诊断,增强为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标本兼治原则:既要满足城市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长期需求,又要服务于重污染事件的源识别、预警与应急控制措施制定。

以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常态化工作为重点,同时加强对重污染过程污染来源的解析;(3)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条件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5—适合当地实际的源解析技术方法;随着源解析技术进步与环境信息资料的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源解析结果。

1.6组织编制单位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南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起草编制。

第二章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的适用性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要以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为依据。

各地应根据“标本兼治”、“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结合环境管理目标、需求,以及开展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所需的基础条件(基础数据、技术能力等),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目前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源清单法、源模型法和受体模型法。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的适用性见表1。

表1 主要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的适用性 技术方法 优势和局限性 必备条件 可 达 目 标源清单法 方法简单、易操作,定性或半定量识别有组织污染源收集统计基准年研究区域各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排放源清单及重点排放区域和重点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量源模型法 定量识别污染的本地和区域来源,可预测;解析源强未知的源类尤其是颗粒物开放源贡献困难建立与源模型要求相适应的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排放源清单、气象要素场定量解析本地和区域各类源的贡献;针对具有可靠排放源清单的点源,定量给出贡献值与分担率;对于面源和线源,定量解析各源类的贡献—6—技术方法 优势和局限性 必备条件 可 达 目 标受体模型法 可有效解析开放源贡献;定量解析污染源类,不依赖详细的源强信息和气象场;不可预测采集颗粒物样品,分析颗粒物化学组成定量解析各污染源类,尤其是源强难以确定的各颗粒物开放源类的贡献值与分担率,识别主要排放源类的来向源模型与受体模型联用 定量解析污染源的贡献;工作量大,成本高建立高分辨率的排放源清单和气象要素场;采集颗粒物样品定量给出污染源贡献值与分担率,定量解析出本地和区域各类源的贡献解析常态污染下颗粒物的来源,为制定长期颗粒物污染防治方案提供支撑,建议使用受体模型;细颗粒物(PM2.5)污染突出的城市或区域,建议受体模型和源模型联用。

解析重污染天气下颗粒物污染的来源,为颗粒物重污染应急响应决策提供支撑,建议受体模型和源模型联用;同时基于在线高时间分辨率的监测和模拟技术,开展快速源识别。

评估颗粒物污染的长期变化趋势和控制效果,建议使用受体模型。

评估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环境效益,建议使用源模型。

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较好的重点区域,如京津冀地区等,建议在动态更新污染源清单的基础上,采用源模型和受体模型联用解析本地和区域的颗粒物来源;其他城市或区域根据自身条件,以受体模型为基础开展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并逐步建立颗粒物源成分谱、详细的动态源排放清单和模型联用的方法体系。

第三章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源清单法、源模型法和—7—受体模型法(图1)。

图1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3.1 源清单技术方法源清单技术方法的技术流程(附图1)包括:(1)颗粒物排放源分类应按照环境管理需求对颗粒物排放源进行分类。

一般可将颗粒物排放源分为固定燃烧源、生物质开放燃烧源、工业工艺过程源、移动源。

其中,固定燃烧源包括电力、工业和民用等,以及煤炭、柴油、煤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等燃料类型。

工业工艺过程源包括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

(2)颗粒物排放源清单的建立调查各类颗粒物源的排放特征(包括位置、排放高度、燃料消耗、工况、控制措施等),根据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确定颗粒物排放源的排放量,建立颗粒物排放源清单。

颗粒物排放因子应通过实测或文献调研获取,可参考《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及常用的国内实测排放因子数据。

—8—(3)定性或半定量识别主要颗粒物排放源根据颗粒物源排放清单,统计颗粒物排放总量及各区域、各行业、各类颗粒物排放量,计算重点排放区域、重点排放源对当地颗粒物排放总量的分担率。

3.2 源模型技术方法源模型技术方法的技术流程(附图2)包括:(1)选择空气质量模型利用源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应根据模式的适用范围、对模型参数的要求及环境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建议依据拟进行源解析的地域范围选择适合的空气质量模型,小尺度采用简易模型,城市和区域尺度采用复杂模型。

简易模型:模拟的物理过程较为简单,对于颗粒物,仅可粗略模拟一次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的扩散和干湿沉降,建议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推荐的模型:AERMOD、ADMS、CALPUFF。

复杂模型:为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在各污染源排放量(或排放强度)确定的前提下,此类模型包含了污染源追踪模块,可较好模拟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生成、转化、清除等过程。

代表性模式有Models-3/CMAQ、NAQPMS、CAMx、WRF-chem等。

(2)建立高分辨率的排放源清单简易模型排放源清单的编制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空气质量模型使用说明中有关排放清单的编制要求。

—9—复杂模型应建立多化学组份(包括SO2、NO x、CO、NH3、BC、OC、PM10、PM2.5、VOCs等,其中VOCs依据复杂模型所采用的化学反应机制进行物种分配)、高空间分辨率(水平嵌套网格内层分辨率不低于3km×3km)、高时间分辨率(反映各类排放源季、月、日、小时变化规律)的排放源清单。

(3)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计算根据选定的空气质量模型要求,输入相应分辨率的地形高程、下垫面特征及环境参数。

利用MM5、WRF等气象模式为空气质量模型系统提供三维气象要素场(水平方向嵌套网格内层分辨率不低于3km ×3km,垂直方向边界层内分层不少于10层)。

利用大气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或实际监测资料作为模型运算初始条件,模型外层网格污染物浓度模拟结果作为内层网格的边界条件。

收集模拟区域内各类监测数据进行模型结果校验。

采用复杂模型内置的敏感性评估模块、源追踪模块、源开关法等,模拟建立颗粒物源排放与受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各地区各类污染源排放对环境浓度的贡献。

3.3受体模型技术方法受体模型主要包括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和因子分析类模型(PMF、PCA/MLR、UNMIX、ME2等)。

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是CMB模型和PMF模型。

3.3.1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不依赖详细的排放源强信息和气象资料,能够定量解析源强难以确定的源类比如扬尘源类的贡献,解析—10—结果具有明确物理意义。

CMB模型的技术流程见附图3。

3.3.1.1颗粒物源类调查、识别及主要排放源类的确定调查固定源、移动源、开放源、餐饮油烟源、生物质燃烧源以及二次粒子的前体物排放源等,建立颗粒物污染源类排放基础数据库,识别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排放源类,确定需要采集和分析的源类样品种类、点位和数量。

3.3.1.2颗粒物源类和受体样品的采集及化学分析(1)颗粒物源样品采集采集固定源、移动源、开放源、餐饮源与生物质燃烧源等源类样品,其中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颗粒物源类(扬尘源、土壤尘源、当地特殊行业源等)必须采集,其他源类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集或应用已有颗粒物源谱。

所采集样品的种类和数量能代表研究区域污染源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