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常用坐标系(4学时)

合集下载

常用时间坐标转换知识总结(公开)

常用时间坐标转换知识总结(公开)

1 时间坐标系统转换方法研究1.1 不同时间类型研究内容中涉及到7种不同时间类型,分别是协调世界时(UTC )、地球动力学时(TT )、国际原子时(TAI )、太阳系质心动力学时(TDB )、地心坐标时(TCG )、GPS 时(GPST )和北斗时(BDT )。

UTC 是协调世界时,协调世界时的秒长严格等于原子时的秒长,而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UT 间的时刻差规定需要保持在0.9s 以内,否则将采取闰秒的方式进行调整。

闰秒一般发生在6月30日及12月31日。

地球动力学时(TDT )是建立在国际原子时TAI 的基础上的,其秒长与国际原子时相等。

1991年,第21届IAU 大会决定将地球动力学时(TDT )改称为地球时(TT )。

地球时(TT )和国际原子时(TAI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32.184TT TAI s =+ (1-1)国际原子时间(TAI ),是地球上的时间基准,它由国际时间局从多个国家的原子钟分析得出,被定义为:32.184()TAI TT s UTC =-=+跳秒 (1-2)太阳系质心动力学时有时也被简称为质心动力学时。

这是一种用以解算坐标原点位于太阳系质心的运动方程(如行星运动方程)并编制其星表时所用的时间系统。

质心动力学时(TDB )和地球时的(TT )之间没有长期漂移只有周期项变化,即0.001658sin s TDB TT M -=0e 20.000014sin 2()s MV X X c +-+ (1-3)其中M 为地球绕日公转的平近点角;e V 为地球质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公转速度矢量;0X 为地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X 为地面钟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0X X -实际上就是地面钟在地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c 为真空中的光速。

地心坐标时(TCG )是原点位于地心的天球坐标系中所使用的第四维坐标—时间坐标,用于讨论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编制相应的星历。

大学物理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大学物理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
oR P
方向:永远指向圆心---向心加速度---速度方向的变化率
二、变速圆周运动 切向加速度 法向加速度
t v (t)
t t v (t t)
(t t) Q
(t)
1、加速度定义 已知: v v(t)
v v(t t) v(t)
➢平均加速度
a v t
y
v(t)
P1
P2
r(t)
r (t t)
v(t t)
v(t)
v v(t t)
➢瞬时加速度
0
a
lim
v
dv
t0 t dt
d 2r dt 2
x
方大向小::av的极dd限vt 方向,
且指向轨道凹侧
二、质点的运动方程(运动函数)
1、质点的位置矢量(位矢,矢经)r
r (t)
z z( t )
P( t )
·
r( t )
x( t )
k i0
j
y( t )
x
直角坐标下: P(x, y, z)
x x(t), y y(t), z z(t)
位置矢量: r
y
大小r r : OP间直线距离
方向:
OP
§1.1 质点的运动函数
一、 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和坐标系
运动是绝对性的 运动的描述是相对性
参考系——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而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
(1)描述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参考系。 (2)运动学中参考系可任选,不同参考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可以不同。 (3)常用参考系:
太阳参考系(太阳 ─ 恒星参考系) 地心参考系(地球 ─ 恒星参考系) 地面参考系或实验室参考系 质心参考系(第三章§6)

常用天文坐标系

常用天文坐标系

1.3.2 赤经赤道坐标
如 图 4,以赤道圈为主圈,以通过该天体 S 的时圈为副圈,构成赤道坐标。赤道坐标 分为赤经赤道坐标和时角赤道坐标两种,他们的坐标值定义不同。J200永龄 王之卓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图 4 赤道坐标
赤经赤道坐标的定义: 赤经 α:通过天体的时圈与通过春分点的时圈的夹角。在赤道平面上,赤经是由春分点 V 向东数起的角度,自 0 时到 24 时或 0°到 360°。图 4中天体 S 的赤经是 VD 的角度。 赤纬 δ:在时圈上自赤道到该天体的的夹角∠SOD,向北为正,自 0°到+90°;向南为负, 自 0°到-90°。赤纬也可以用极距∠POD 表示,即时圈上自北极到该天体的角度,自 0° 到 180°,p=90°-δ。 赤经赤纬两值均与观测位置以及地球自转无关,所以非常适合表示恒星的位置。
黄道坐标
与观测点位置有关 垂线 地平圈 垂直圈 方向角 A 0°→360° 北点 向东点方向 天顶距 z 0°→180° 或高度角 h 0°→±90°
固定于天空 黄道轴 黄道圈 黄道时圈 黄经 L 0°→360°
副圈坐标
黄纬 β 0°→±90°(北+ 南-)
二、时间
2.1 恒星时和世界时
(注:本章节内容为 OCR 输入,摘自《实用天文学》 4 ) 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圈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恒星日。 如果用实春分点 (顾及岁 差和章动的影响) ,则称为实恒星日,其长度有周期性变化,每日不等。通常使用的是平恒 星日,即以平春分点为准,仅顾及岁差的影响(每年西行 50''.2) ,而不顾及章动的影响。平 恒星日每日均等,但因受春分点岁差的影响,每日比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短 0.008 秒。 太阳连续两次上经过同一子午圈所历之时段谓为一太阳日。 因地球公转之故,太阳视位置每日沿黄道东移约 l°,是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之 时间,较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之时间,约长 4 分钟。图 5之 O 及 O'代表地球在相邻 二日之位置,OM 为观测者之子午圈。当地球在其轨道上 O 点时.太阳正上经过观测者之子 午圈。地球自转一周之后,即一恒星日之后,地球位置进至 O'点。此时观测者之子午圈为 O'M'与 OM 平行。但太阳之正射方向为 OM''。如图所示,必待地球自转再增 M'O'M''后(约 需时 4 分钟) ,太阳始再经过观测者之子午圈而为一太阳日。由 图 5又可看出地球公转一周 所需之太阳日数适较其恒星日数少一天。

《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标准

《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标准

《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标准课程编码:3500310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学分:4 学时:64适用专业:安全技术与管理、职业卫生技术与管理授课院部:课程负责人:完成人:审核人:一、课程信息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二、课程标准开发团队课程标准开发团队的相关人员构成如表2所示。

三、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一)课程性质《工程制图与CAD》是学习安全技术与管理、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为理实一体化课程。

课程实质是要教会学生从如何识图、读图到不仅会画图,还能够在掌握相关制图规范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自主思考,能独立运用AUtOCAD软件完成设计项目施工图的制图设计任务。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工程制图的相关国家规范,以CAD为主的软件实操。

只有在掌握了制图规范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运用CAD软件进行设计项目的施工图绘制,本课程在教给学生普遍规律与软件实操技能的同时,还为学生指出了一个新的就业方向。

比如,施工图设计师这一职业,已经在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在设计行业中形成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正是从事施工图设计师这一职业的敲门砖。

与此同时,课程也将为学生以后从事建筑、室内设计行业的相关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功能定位课程的功能定位如表3所示。

四、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制图规范,并能结合到以CAD为主的软件实操中,独立完成设计项目的施工图制作。

从而可以使学生应达到如下总体目标:(1)绝大都数能够理解工程制图的基础知识、熟练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图纸,为最终成为室内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具备室内设计师工程制图的能力。

(2)启发学生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通过AUtoCAD软件学习体会,举一反三,自主比较、总结、归纳同类软件的学习方法,培养尖子生自主总结规律与共性、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具体目标与要求课程教学具体目标与内容的描述如表4所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例2】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0.02s在纸带上打一个点,现在用此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速度,当电源的频率低于50Hz时,数据计算仍然是按照每隔0.02s打一个点来处理的.则测出的速度数值与物体的实际速度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答案:(1)v1=0.195 m/s v2=0.40 m/s v3=0.51 m/s v4=0.69 m/s v5=0.70 m/s
2.关于位移和路程:
1.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 :
除了在概念上区分外,建议教学中最好画出时间轴,让学生搞清时间轴上的点表示时刻,两点间的长度表示时间间隔。
教学建议:
例题
【例1】 关于位移和路程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C )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同 D.物体的位移为零,路程也一定为零
教材呈现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教材在概念和规律、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方面的设计要合理、有趣、有新意,使学生喜欢阅读,愿意参加所设计的活动。在取材上要选择那些鲜活的和能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如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国内外科技新发展的情况等。
实际的测量技术测得的瞬时速度都是在某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瞬时速度。变样处理拉近物理课与实际、与技术的距离。
例题
3.用图象表示物理量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方法,本书在这方面加强了很多。这节实验之后用图象表示速度时,思路与过去有些不同。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课时分配建议第1单元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学时)2 时间和位移(2学时)第2单元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学时)4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学时)5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2学时)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教材分析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最简单的是质点模型。

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的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

为了准确地、定量地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本节知识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质点的教学质点模型是高中物理提出的第一个理想模型。

我们对质点概念的形成,以及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其教学要求是初步的。

学生对科学思维方法也只能是有所认识,要求不能太高。

教科书对质点模型建立的思维过程有以下考虑:①物理概念、规律是对一定的物理模型来说的,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方法。

②质点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质点模型的过程;为此,教材通过实例说明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是十分困难的,分析困难的原因,并逐步指出建立质点概念的必要性,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科学思维的方法。

教学中要进一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如放映录像:鸟的飞行,流水、瀑布,羽毛下落……·详细描述物体运动有什么困难?·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演示羽毛下落。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质点概念。

要明确质点概念的确切内容和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同时,要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①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参照物,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说明同一物体对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对学生列举的典型例子教师应充分肯定,同时结合教科书中的图1.1-4加以分析。

时间和坐标系统

时间和坐标系统
TDB = TT + 0.001658sin(M)+0.00001385sin(2M) M = 357.5277233°+35999.05034*TT
18
1. 时间系统 2. 坐标系统
授课内容
19
2.1 坐标系的定义
20
2.2 航天任务常用坐标系—地心惯性坐标系(ECI)
主要用途:轨道分析,天文学,惯性运动 原点:地心(航天器) 基准平面:赤道 ,z轴为基准平面的法线 主轴x:指向春分点 第三轴y:由右手定则确定
问题:速度矢量如何转换?
v ECF
=
R v ECF J 2000 J
2000

R r ECF J 2000 J 2000
J2000 = 2451545
14
1.4 航天中的时间
课堂练习:计算东经50°在1996年10月26日下午2:20 (UT1)的恒星时。
GMST 67310.54841s (876600h 86400184.812866s )TUT1
+0.093104TU2T1

6.2 106
T3 UT 1
章动: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导致地球自转轴绕平天极 左右摇摆的现象,周期约 为18.6年,振幅为9.21秒。 考虑岁差和章动的地球自 转轴称为真天极,对应的 赤道为真赤道。
岁差和章动描述了地球自 转轴在惯性空间的不稳定。
9
1.4 航天中的时间
极移:地球瞬时自转轴在 地球本体内的运动。 1765年,欧拉在假定地球 是刚体的前提下,最先从 力学上预言极移的存在。 1888年德国的屈斯特纳才 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发现 极移。
25
2.3 坐标系统的相互转换 1、J2000(ECI)到地球固定坐标系(ECF)

4 .板壳问题的有限元法(4学时)

4 .板壳问题的有限元法(4学时)
机电工程学院
第五章 板壳问题的有限元法
章节内容: 5.1 薄板弯曲的基本理论 5.2 薄板单元:矩形单元和三角形单元 5.3 薄壳有限元分析的简介
车辆工程教研室
机电工程学院
5.1 薄板弯曲的基本理论
5.1.1 薄板(thin plate)



工程实际中,存在大量的板壳构件(plate and shell) 几何特点:厚度远远小于其它两个方向的尺寸。 薄板:t/b < 1/15 中面:平分板厚度的平面 坐标系oxyz :xy轴在中面上,z轴垂直于中面 z 载荷 作用于中面内的载荷:平面应力问题 垂直于中面的载荷:板弯曲
其中
车辆工程教研室
机电工程学院
5.5 薄壳有限元分析

局部坐标系
局部坐标系对整体 坐标系的方向余弦 矩阵(从整体坐标 到局部坐标)

局部坐标系与整体坐标系的关系
车辆工程教研室
机电工程学院
5.5 薄壳有限元分析

坐标变换矩阵
车辆工程教研室
机电工程学院
5.5 薄壳有限元分析

单元刚度矩阵
转换矩阵:
3.
应力
引起的形变很小,在计算变形时可以忽略。
车辆工程教研室
机电工程学院
5.1 薄板弯曲的基本理论
5.1.2 位移

位移分量:薄板中面的挠度 w 根据挠度,可以计算:在x和y轴方向上的位移分量和绕x和y轴方 向的转角。
y
z
b
o
车辆工程教研室
t
x
机电工程学院
5.1 薄板弯曲的基本理论
5.1.3 应变及几何方程
机电工程学院

5.1.5 平衡方程

2012-02-27'第1章(1.4常用坐标系及变换)(3学时)

2012-02-27'第1章(1.4常用坐标系及变换)(3学时)
5
§1.4.1 导航中常用的坐标系
坐标的作用和区别:
{1,0} {-1,0} {0,2} {2.828, 45度}
6
§1.4.1 导航中常用的坐标系
坐标的转换:球面到平面
7
§1.4.1 导航中常用的坐标系
坐标系的定义: 坐标系是量测物体的质心或质点在空间的相对位置, 以及物体在空间的相对方位所使用的基准线组。 引入坐标系的目的: 1)确切地描述飞行器的运动状态。 2)研究飞行器运动参数的变化规律。 3)便于与时间一起反映物理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
§1.4.1 导航中常用的坐标系
c
28
§1.4.1 导航中常用的坐标系
本书中重要的坐标系有: 1. 2. 3. 4. 5. 地心惯性坐标系 地球坐标系 地理坐标系 载体坐标系 导航坐标系
29
§1.4.2 在地球上运动的角速率表达
地理坐标系相对惯性坐标系随载体相 对地球坐标系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载体 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引起地理坐标系相对于 地球坐标系的转动。
2
第一章
§1.1 §1.2 §1.3 §1.4 §1.5
导航系统概述
导航与大地测量、制导的关系 导航技术发展简史 惯性导航技术发展简况 导航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地球形状描述与曲率半径
3
§1.4导航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4.1 导航中常用的坐标系 §1.4.2 在地球上运动的角速率表达 §1.4.3 常用坐标系间的变换矩阵 §1.4.4 两种定位的方式及原理
32
§1.4.2 在地球上运动的角速表达
地理坐标系相对于惯性参考坐标系的 转动角速度包括两部分:地理坐标系相对 于地球坐标系的转动角速度和地球坐标系 相对于惯性参考坐标系的转动角速度 。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理论力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物理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56 学时 3.5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理论力学》是物理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它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该课程主要包括质点运动的基本定理、有心运动和两体问题、一般质点组动力学问题、特殊质点组-刚体的动力学问题以及分析力学初步。

是学习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其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继理论物理课程的学习打坚实基础。

并培养一定的抽象思维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独立钻研创造条件。

课程教学目标2: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有能力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和透彻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

同时,可以初步分析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提高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业务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3:在力学理论的学习中结合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物理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的矩阵关系注:以关联度标识,课程与某个毕业要求的关联度可根据该课程对相应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来定性估计,H表示关联度高;M表示关联度中;L表示关联度低。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前五章也称为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以质点力学为基础,进而讨论质点组力学,刚体力学,在质点力学中又是以牛顿运动三定律为基础建立起质点力学的理论。

最后一章是分析力学,学习分析力学的理论一定要有牛顿力学的扎实基础,在分析力学中是以虚功原理和达朗伯原理为基础建立起力学系统在广义坐标下的运动方程的积分理论。

三、先修课程力学、高等数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力学体系的平衡方程;点的运动的合成;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利用虚功原理,达朗贝尔原理求解力学体系的平衡和动力学问题。

大学物理-运动学

大学物理-运动学

r τ
o x
P(r, • ϕ ,θ )
θ r ϕ
x
直角坐标系
y
o
自然坐标系
y
球坐标系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大学物理A 大学物理A教案
§1.2 质点运动的描述
1.位置矢量(位矢或矢径) 1.位置矢量(位矢或矢径)(position vector) 位置矢量 从坐标原点O出发 出发, v 从坐标原点 出发,指向质点所在 z
以下情况的实物均可以抽象为一个质点: 以下情况的实物均可以抽象为一个质点:
研究问题中, ① 研究问题中,物体的形状 和大小可以忽略不计 ② 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 相同(平动 平动) 相同 平动 ③ 各点运动对总体运动影 响不大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大学物理A 大学物理A教案
2 参考系 和 坐标系
• 物体运动具有绝对性 • 描述物体运动具有相对性
z
A
v v
v ∆r
B
所在处的切线方向。 所在处的切线方向。 速度的坐标分量式
r v dr dx r dy r dz r v= = i + j + k dt dt dt dt
v rA
o x
v rB
y
v v v v v = vxi + vy j + vzk
第1章 速度的三个分量: 速度的三个分量:
质点运动学
v v v v v v i ⋅ i = j ⋅ j = k ⋅ k =1 v v v v v v i ⋅ j = j ⋅k = k ⋅i =0
标积的坐标分量式
v v A⋅ B = AxBx + AyBy + Az Bz
(3) 两矢量叉乘(矢积) 两矢量叉乘(矢积)

常用时间坐标转换知识总结(公开)

常用时间坐标转换知识总结(公开)

1 时间坐标系统转换方法研究1.1 不同时间类型研究内容中涉及到7种不同时间类型,分别是协调世界时(UTC )、地球动力学时(TT )、国际原子时(TAI )、太阳系质心动力学时(TDB )、地心坐标时(TCG )、GPS 时(GPST )和北斗时(BDT )。

UTC 是协调世界时,协调世界时的秒长严格等于原子时的秒长,而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UT 间的时刻差规定需要保持在0.9s 以内,否则将采取闰秒的方式进行调整。

闰秒一般发生在6月30日及12月31日。

地球动力学时(TDT )是建立在国际原子时TAI 的基础上的,其秒长与国际原子时相等。

1991年,第21届IAU 大会决定将地球动力学时(TDT )改称为地球时(TT )。

地球时(TT )和国际原子时(TAI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32.184TT TAI s =+ (1-1)国际原子时间(TAI ),是地球上的时间基准,它由国际时间局从多个国家的原子钟分析得出,被定义为:32.184()TAI TT s UTC =-=+跳秒 (1-2)太阳系质心动力学时有时也被简称为质心动力学时。

这是一种用以解算坐标原点位于太阳系质心的运动方程(如行星运动方程)并编制其星表时所用的时间系统。

质心动力学时(TDB )和地球时的(TT )之间没有长期漂移只有周期项变化,即0.001658sin s TDB TT M -=0e 20.000014sin 2()s MV X X c +-+ (1-3)其中M 为地球绕日公转的平近点角;e V 为地球质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公转速度矢量;0X 为地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X 为地面钟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0X X -实际上就是地面钟在地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c 为真空中的光速。

地心坐标时(TCG )是原点位于地心的天球坐标系中所使用的第四维坐标—时间坐标,用于讨论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编制相应的星历。

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课时分配建议第1单元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学时)2 时间和位移(2学时)第2单元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学时)4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学时)5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2学时)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教材分析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最简单的是质点模型。

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的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

为了准确地、定量地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本节知识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质点的教学质点模型是高中物理提出的第一个理想模型。

我们对质点概念的形成,以及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其教学要求是初步的。

学生对科学思维方法也只能是有所认识,要求不能太高。

教科书对质点模型建立的思维过程有以下考虑:①物理概念、规律是对一定的物理模型来说的,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方法。

②质点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质点模型的过程;为此,教材通过实例说明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是十分困难的,分析困难的原因,并逐步指出建立质点概念的必要性,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科学思维的方法。

教学中要进一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如放映录像:鸟的飞行,流水、瀑布,羽毛下落……·详细描述物体运动有什么困难·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演示羽毛下落。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质点概念。

要明确质点概念的确切内容和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同时,要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①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参照物,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说明同一物体对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对学生列举的典型例子教师应充分肯定,同时结合教科书中的图1.1-4加以分析。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最全最新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最全最新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学时:64学分:4适用专业及学制:三年制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全日制编制:数控教研室审定: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批准日期:2020一、制定依据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大纲依据《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而制定。

二、课程教学目标1.熟悉数控机床的性能,功用,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掌握数控机床的控制方式和分类方法;2.熟悉数控机床的运动与坐标系的确定方法,掌握机床坐标系和工件坐标系的意义;3. 掌握常用准备功能指令、辅助功能指令,能编写较复杂程度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4.熟悉数控车床的基本结构、加工特点、编程特点,掌握数控车削编程的基本指令,会根据要求编制简单的回转体零件的加工程序;5. 熟悉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基本结构、加工特点、编程特点,掌握数控铣削编程的基本指令,会根据要求编制铣面、铣轮廓等简单的加工程序;6.能阅读和理解零件数控加工程序,并能利用一定的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编辑、调试零件数控加工程序;7. 能根据零件图样要求,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及工序内容,按指定的数控系统编程指令与格式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形成程序清单;8. 能熟练操控常用的典型数控设备,并能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和程序清单实现零件的数控加工,完成零件的几何量检测与质量分析,填写检测报告。

三、课程教学单元及学时安排四、课程教学设计1.整体教学设计知识基础:本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集结知识内容、设计了3个学习情境,完成《数控技术应用》课程的学习。

以数控车削加工设备,数控镗铣加工设备,数控电火花加工设备及典型零件为载体,完成设备功能,结构,控制及应用等知识的传授,每个学情境就是一个工作任务,教、学、做有机融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贯穿始终。

2.单元教学设计学习情境1: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编制基础10学时1、数控设备概述 2学时数控设备的基本概念,数控设备基本组成,数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数控设备的分类,数控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数控设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数控设备的现状和发展。

《工业机器人原理与操作》教学大纲

《工业机器人原理与操作》教学大纲

《工业机器人原理与操作》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工业机器人原理与操作》是本专业核心课,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机器人设计和使用的能力,本课程主要研究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基本概念、机器人运动学理论、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基本理解机器人的一般特征,坐标系统、位置运动学、速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

具备机器人世界坐标系统和手坐标系统的转化,根据位置运动学、速度运动学、动力学及自动控制理论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学生做到:1.掌握工业机器人运动系统设计方法,具有进行总体设计的能力;2.掌握工业机器人整体性能、主要部件性能的分析方法;3.掌握工业机器人常用的控制理论与方法,具有进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4.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任务一概论……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事由和历程,机器人的定义。

教学重点:介绍工业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机器人的概念、熟悉工业机器人的常见分类及其行业应用。

教学难点:工业机器人的常见分类及其行业应用任务主要内容(理论):第一节什么是工业机器人第二节为什么发展工业机器人第三节机器人的发展概况一、工业机器人的诞生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四节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及应用一、工业机器人的分类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任务二机器人的结构设计……1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相关的参数含义及设置2.掌握机器人的基本结构组成3.了解机器人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机器人的基本结构组成,关节、自由度等概念。

教学难点:机器人关节、自由度的概念任务主要内容(理论):第一节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及技术参数(4学时)一、机器人的基本组成二、机器人的技术参数第二节机器人总体设计(4学时)一、零部件的初认识二、机械臂设计工艺三、机械臂的装配任务主要内容(实训):的三维实体零件,并完成零件的组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体坐标系的角速度分量与姿态角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sin p cos cos sin q r sin cos cos
q cos r sin p (r cos q sin ) tan 1 (r cos q sin ) cos
转换矩阵的性质
预备知识 基元旋转

基元旋转,坐标系绕它的一个轴旋转
沿ox轴正向看是顺时针旋转 沿 oy 轴正向看是顺时针旋转 沿 oz 轴正向看是顺时针旋转 但坐标排列次序相反 但坐标排列次序相反
0 1 T 0 cos 0 sin 0 sin cos cos T 0 sin 0 sin 1 0 0 cos cos T sin 0 sin cos 0 0 0 1
机体坐标系的角速分量


r 是机体坐标系相对于 机体坐标系的三个角速度分量 p ,q , 地面坐标系的转动角速度在机体坐标系各轴上的分量。 ① 角速度 p ,与机体轴oxb 重合一致; ② 角速度 q,与机体轴oyb 重合一致; ③ 角速度r ,与机体轴ozb 重合一致。 应当注意:上述三个角速度分量,在有些教材中分别表述成 滚转角速度、俯仰角速度和偏航角速度,其实是不准确的。 这样容易被理解成滚转角速度 ,俯仰角速度 和偏航角速 度 ,而 p 只有在俯仰角 为零且偏航角也为零时才等 , q 只有在飞机无滚转且无偏航时才等于 , r 只有 于 在无滚转或无偏航时才等于 。
飞机的运动参数和常用坐 标系及飞机的操纵机构
1.常用坐标系(5种) 2.飞机的运动参数定义 3.常用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4.欧美系和苏式坐标系的区别和联系 5.常规飞机的操纵机构和操纵舵面极性
刚体飞行器的空间运动可以分为两部分:质心 运动和绕质心的转动。描述任意时刻的空间运动需 要六个自由度:三个质心运动和三个角运动。 作用在飞机上的重力、推力和气动力及其相应 的力矩产生原因各不相同,选择合适的坐标系来方 便的描述飞机的空间运动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飞机均在大气层内飞行, 其飞行高度有限,为了简化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 有必要进行下列合理假设: ①忽略地球曲率,即采用所谓的“平板地球假设”; ②认为地面坐标系为惯性坐标系。



一定要注意变换的次序。 先偏航,再俯仰, 再滚转

由地面坐标系到机体坐标系的转换矩阵(方向余弦阵DCM)为
S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 (sin sin sin cos cos )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sin ) (cos sin sin sin cos ) cos cos

欧拉角(姿态角)
航迹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航迹角是由航迹坐标系于地面坐标 系之间的关系确定的 。 ① 航迹倾斜角 —航迹速度矢量 与地平面 og xg y g 之间的夹角;


在地平面内指向含Vk的铅垂面
右侧,沿航迹系的oy轴 ② 航迹方位角 —速度矢量在地 平面og xg y g 的投影与og x g 轴的夹角, 其速度矢量沿地面系的OZ轴; ③ 航迹滚转角 — ozw 轴与包含 oxw 轴的垂直平面的夹角,速度矢量沿 航迹系OX轴。
Zg
X1
X2
arctan
AD OA

C
B

D
Xg
arctan

Yg Y1
BC OB

BC AD
A
OA OB


Y2
Z1 Z 2
从地面坐标系到机体坐标系的转换
①从地面坐标系 Sg 转动偏航角 到过渡坐标系 S ox y z ,即 x cos sin 0 xg y sin cos 0 y g 0 1 z 0 zg
w w w w w
w w
w w
w w
速度坐标系常用来 描述飞机的气动力 若无侧滑,则气 流系横轴和机体 系横轴一致
4.稳定坐标轴系(Stability coordinate frame)Ss------Oxsyszs①原点O取在飞机质心处,坐标系与飞机固连② xs轴与气流速度V在飞机对称平面内的投影重合一致③zs 轴在飞机对称平面与xs轴垂直并指向机腹下方,与气流系 Zw一致 ④ys轴与机体轴yb重合一致
②从过渡坐标系 S oxy z 转动俯仰角 到过渡坐标系 S oxy z ,即 x cos 0 sin x y 0 y 1 0 z z sin 0 cos ③从过渡坐标系 S oxy z 转动滚转角 到机体坐标系Sb (oxb yb z b ) ,即 0 0 x x 1 y 0 cos sin y z 0 sin cos z
航迹系和地面系的关系
地面系绕立轴转一 个航迹方位角,再 绕横轴转一个航迹 倾斜角得航迹系
航迹系和气流系的关系(无风时)
无风时,航迹系Ox轴 和气流坐标系相同, 航迹系绕纵轴转动一 个航迹滚转角得到气 流系
关于有风时二者关系 的推导参见鲁道夫布 劳克豪斯著《飞行控 制》第40页
5个轴系之间的关系
常用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为了方便地描述飞机的空间运动状态,必须选择合适的坐标 系。通常将作用在飞机机体上的力和力矩分别投影到机体坐 标系中来分析飞机的角运动,而气流坐标系主要通过两个气 流角和来描述飞机相对于气流的位置,进而确定作用在飞机 上空气动力的大小。如果选机体坐标系来描述飞机的空间转 动状态,则推力可以直接在机体坐标系中表示,而气动力则 要有气流坐标系转换到机体坐标系,重力则需要从地面坐标 系转换到机体坐标系,这样才能够使得作用在不同坐标系中 的力统一到所选定的坐标系中,进而建立沿各个坐标轴的力 的方程以及绕各轴的力矩方程。所以,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是 建立飞机运动方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机体坐标系和气流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①从机体坐标系 Sb (oxb yb zb )转动迎角 到稳定坐标系 Ss (os xs ys zs ) ,即有 xs cos 0 sin x y 0 y 为什么? 1 0 s zs sin 0 cos z ②再从稳定坐标系 Ss (os xs ys zs ) 转动侧滑角 到气流坐标系 Sw (ow xw yw zw ),即 xw cos sin 0 xs y sin cos 0 y w s 0 1 zw 0 zs

一、常用坐标系(欧美系)
1.地面坐标系 S (o x y z ) o z 垂直地面指 o g x g 水平面任意方向, o 地面任意点, og xg y g水平面(地平面),符合右手规则。 向地心,
g g g g g
g
g
g
地面坐标系常用于指示飞机的方位, 近距离导航和航迹控制
2.机体坐标系

Sb (ob xb yb zb )


气流角
是由气流速度矢量与机体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确定的 ① 迎角 ,也称攻角—气流速度矢量在飞机对称面的投影 与 oxb 轴的夹角,以速度投影在 oxb 轴下为正,当 0 时 迎角速度矢量沿机体系或稳定系oy轴负方向 ② 侧滑角 —飞机速度矢量与飞机对称面的夹角,当 0 时, 。 侧滑角速度矢量沿稳定系或气流系的oz轴。

迎角不同于飞机的姿态角
5个轴系之间的关系
地面系和机体系的关系
定义了三个欧拉角, 由地面系先绕立轴 右转偏航角,再绕 横轴转俯仰,再绕 纵轴转滚转得机体 系
稳定系和机体系的关系
稳定坐标轴系 和机体轴差一 个迎角,机体 系绕横轴向下 转一个迎角得 稳定系
稳定系和气流系的关系 稳定系绕立 轴向右转一 个侧滑角即 得气流系
xq cos Lpq yq sin
顺时针旋转的转换矩阵
sin x p y cos p
yq cos x q sin
sin y p x cos p
飞机的运动参数
② 偏航角 —机体轴oxb 在地平面og xg y g平面的投影与 o g x g 轴 与 o g z g 轴方向一致,垂直于地平面,右偏航为正; 的夹角, 与 ③ 滚转角 — ozb 轴与包含 oxb 轴的垂直平面的夹角, oxb 轴方向一致,右滚转为正。

1.姿态角(Euler角) 飞机的姿态角是由机体坐标系和地面坐标系之间的 关系确定的 0时 ① 俯仰角 —机体轴 oxb 与地平面 og xg y平面的夹角, g 与 oy g轴方向一致,俯仰角 抬头为正;
绕 ox 轴的旋转矩阵
绕 oy 轴的旋转矩阵
绕 oz 轴的旋转矩阵
转换矩阵的计算和旋转顺序的选择原则
转换矩阵的计算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矩阵可 以通过若干个基元矩阵依 次左乘得到 旋转顺序的选择原则������ ������ O 使Euler角有明确的物理 意义������ ������ 遵循工程界的传统习惯 ������ ������ 使Euler角可测量
上述表达形式还可以用四元数 (Quaternion)法计算, 四元数法具体的表述参见肖业伦著 《航空航天器运动的建模 —飞行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第九章(北航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