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及其在纸带上的应用
“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对于匀变速曲线运动也成
龙源期刊网
“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对于匀变速曲线运动也成
作者:立曹闯
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4年第01期
1问题与证明
“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一结论在纸带的处理、运动学的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对于匀变速曲线运动该结论是否成立呢?对此做
简要证明如下.
由以上证明过程可以知道,“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不仅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成立,对于匀变速曲线运动也成立.也就是说该结论对于匀变速运动都成立,与轨迹没有关系,但当轨
迹是曲线时要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矢量合成,换言之匀变速直线运动只是一种特殊情况,所以结论为代数和的形式.
2实例例证
可以看到,两种解法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利用结论可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不失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快捷方法.。
2021届高考物理必考实验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含答案】
2021届高考物理必考实验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实验原理(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
(2)保持合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作出a-F图象和a-图象,确定其关系。
2.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盘、砝码、夹子、细绳、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
3.实验步骤(1)测量: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小车的质量m。
(2)安装: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但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不给小车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4)操作:①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打点结束后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
②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重复步骤①。
③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
④描点作图,以m'g作为拉力F,作出a-F图象。
⑤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重复步骤①和③,作出a-图象。
4.数据分析(1)利用Δx=aT2及逐差法求a。
(2)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
(3)以a为纵坐标,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定a与m成反比。
5.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
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匀速运动。
(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m≫m'。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或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最新高考真题解析】1.(2020年北京卷)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做如下探究:(1)为猜想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可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热点37动摩擦因数测量(解析版)
热点37动摩擦因数的测量高考真题1.(2019全国理综II 卷22)(5分)如图(a ),某同学设计了测量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
所用器材有:铁架台、长木板、铁块、米尺、电磁打点计时器、频率50Hz 的交流电源,纸带等。
回答下列问题:(1)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 (用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
、重力加速度g 和铁块下滑的加速度a表示)(2)某次实验时,调整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但30。
接通电源。
开启打点计时器,释放铁块,铁块从静止开始沿木板滑下。
多次重复后选择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如图(b )所示。
图中的点为计数点(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
重力加速度为9.8 m/s 12»可以计算出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I L76.39」【答案】(1)四=一—(2 分)(2)(1=0.34 (3 分)geos 。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动摩擦因数测量、牛顿第二定律及其相关知识点。
【解题思路】(1)由牛顿第二定律,mgsin0-|imgcos0=ma ,解得:口= 一。
(2)两个相邻计数点geos 。
(结果保留2位小数)。
,L 迎[[! ! ;;单位:cm ; 2, I IIIIII,1'1.96」 ! ;|<► I I II I ILi ______^22__J ■ : ! :! 31.83 ! ! ! !I 44.70 II I I 59.57 I Io sin 0 — a之间的时间T=5xl/50s=0.10s,由逐差法和△ x =aT 2,可a=2.00m/s 2»代入四=--------,解得p=0.34。
gcosd最新模拟题1. (2020广东高三摸底)为了测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U ,某小组使用DIS 位移传感器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让木块从倾斜木板上一点A 由静止释放,位移传感器可以测出木块到传感器的距离。
位移传感器连接计算机,描绘出木块相对传感器的位移x 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实验原理1.(1)某同学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实验纸带,纸带上O、A、B、C、D、E为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由纸带可知,在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vC=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若实验时电源频率略低于50 Hz,但该同学仍按50 Hz计算小车的速度,则测量得到的小车速度与真实速度相比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知识点二实验器材2.填在横线上(填编号).①电磁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交流电源④低压直流电源⑤细绳和纸带⑥钩码和小车⑦停表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⑨刻度尺所需的器材是________.知识点三实验步骤3.,其中有错误、多余或遗漏的步骤.(遗漏步骤可编上序号G、H、…)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C.把一根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D.取下纸带,断开电源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匀速运动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计时器的限位孔(1)所列步骤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填序号).(2)遗漏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以上步骤完善后写出合理的步骤顺序:________.4.某同学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小车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左侧拴有一细软线,跨过固定在木板边缘的滑轮与一槽码相连,小车右侧与穿过电火花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在槽码牵引下,小车在木板上向左运动.电火花计时器所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1)实验中,除电火花计时器(含纸带、墨粉纸)、小车、长木板、导线、细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__.(填选项代号)A.电压为4~6 V的50 Hz交流电源B.电压为220 V的50 Hz交流电源C.刻度尺D.停表E.天平F.槽码(2)该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步骤,其中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A.将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有滑轮的一端,并接好电路B.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计时器的限位孔C.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槽码D.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计时器的一端后,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知识点四数据处理5.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共五个计数点.测得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来.(1)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打下B、C、D三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则v B=________ m/s,v C=________ m/s,v D=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小车的v-t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a=________ m/s2.(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此交点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单项选择题1.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所得纸带点间距过密,若利用该纸带分析小车运动情况,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每隔9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2 sB.每隔2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04 sC.只研究纸带后端几个间距较大的点所在区域D.只研究纸带前端较密的几个点所在区域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木板一定要水平摆放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必估读C.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D.作v-t图像时,所描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3.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时只需打一条纸带,然后进行数据处理B.为使测量更为严谨,应把打下的第一个点作为第一个测量点C.为了便于测量,应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D.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必须是0.1 s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和第一章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下列思考有道理的是( )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t图线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②这10个点中有8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和B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③在10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D、G、I),有6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二、多项选择题5.如图甲、乙所示为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两条纸带,由纸带可知( )A.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C.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D.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6.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时,下列方法中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A.选取计数点,把每5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C.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距适当的那一部分点进行测量、计算D.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三、非选择题7.(易错题)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A点为第一个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1)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打各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则v D=________m/s,v C=________ m/s,v B=________ m/s.(2)在如图所示坐标系中画出小车的v-t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a=________.(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速度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如图甲所示,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小车开始在水平玻璃板上运动,后来在薄布面上做减速运动.所打出的纸带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单位:cm)如图乙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间对应的时间间隔为0.02 s.试用作图法(v-t图像)求出小车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1.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提供了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复写纸、弹簧测力计.其中在本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2)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由打点计时器得到的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0.02 s,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 s.其中x1=7.05 cm、x2=7.68 cm、x3=8.33 cm、x4=8.95 cm、x5=9.61 cm、x6=10.26 cm.表中列出了打点计时器打下B、C、E、F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请在表中填入打点计时器打下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位置 B C D E F 速度/(m·s-1)0.7370.8010.9280.994(4)计算出的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 m/s2.2.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斜面倾角可调.已知电火花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周期为0.02 s.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调整倾角,使小车能够匀速下滑.B.关闭电源,取出纸带.C.接通电源,待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D.把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将纸带穿过限位孔.E.将小车停靠在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F.选择220 V交流电源并接好电路.G.选择6~8 V直流电源并接好电路.H.选择6~10 V交流电源并接好电路.选择其中必需的实验步骤并按正确的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用字母填写).(2)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________.(3)如果当时电源中交变电流的周期不正常,比已知的T略大,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所用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________;A.直流220 V B.交流220 VC.直流6 V D.交流8 V(2)某次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一条清晰纸带,截取了其中一段用刻度尺(单位:cm)进行测量,在纸带上标注了A、B、C、D、E、F、G共7个计数点(每两个点迹标注一个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取计数点A对应时刻为0.其中计数点E所在位置的刻度尺读数为________ cm,小车加速过程中D、F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用这一速度表示小车通过E点时的瞬时速度,并将其描点在坐标纸上(其中B、C、D、F四个点已描点完成).请同学们在坐标纸上拟合图线,并求解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____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备知识基础练1.解析:(1)当电源频率是50 Hz 时,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 打一次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因此时间间隔为T =5×0.02 s=0.1 s,由纸带数据,打C 点时小车的速度vC =x BD 2T =28.19-11.940.2×10-2m/s≈0.813 m/s. (2)当电源频率低于50 Hz 时,其打点周期大于0.02 s,所以仍按50 Hz 计算,即0.02 s,据v =x t可知,测出的速度数值将比真实值偏大.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纸带的处理,会通过纸带求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并掌握实验操作步骤.能够知道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1)0.813 (2)偏大2.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所用电源是低压交流电源,因此④⑦不需要.该实验不需要测量质量,因此②不需要.答案:①③⑤⑥⑧⑨3.解析:(1)所列步骤中有错误的是A 和D,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实验结束后,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2)遗漏步骤:G.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3)多余的步骤是E,故合理的步骤顺序为BFCADG. 答案:(1)AD(2)G.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3)BFCADG4.解析:(1)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220 V 的交流电源,实验需要用刻度尺测纸带上两点间的距离,实验需要用槽码牵引小车运动,故需要的实验器材有:BCF.(2)实验前应将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并接好电路,故A 错误;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计时器的限位孔,故B 正确;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槽码,故C 正确;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故D 错误.所以选A 、D.答案:(1)BCF (2)AD5.解析:(1)v B =x AC 2T =27.60×10-30.2m/s =0.138 m/s,v C =x BD 2T =60.30-7.50×10-30.2 m/s =0.264 m/s,v D =x CE 2T =105.60-27.60×10-30.2m/s =0.390 m/s.(2)根据v -t 图像求加速度即画出图线后求图线的斜率,k =Δv Δt=1.26 m/s 2. (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的交点,即横坐标为0时的纵坐标的量,此为零时刻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方法总结:(1)利用纸带求速度的方法:利用平均速度近似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利用纸带求加速度的方法: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画出v -t 图像,图线的斜率即加速度的数值.答案:(1)0.138 0.264 0.390 (2)如图所示 1.26(3)零时刻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关键能力综合练1.解析: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果所得纸带点间距过密,要利用该纸带分析小车的运动情况,应该每隔多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然后计算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要考虑减小误差,就要得到尽量多的数据,往往两个计数点之间的间隔为5T 或10T 等整数,每隔9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2 s,每隔2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为0.06 s,所以A 正确,B 错误.要研究纸带整个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不能取其中的一部分研究,所以C 、D 错误.答案:A2.解析:实验过程中,一般长木板应平放,不能侧向倾斜,但适当一端高一端低,也是可以的,A 错误.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需要估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B 错误,C 正确.作v -t 图像时,若各点与直线拟合,则作直线并使直线经过尽量多的点,D 错误.答案:C3.解析: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时,需要采用多次测量,打出多条纸带,进行数据处理,有利于减小误差,故A 错误;纸带上开始时打的点比较密集,点距过小,测量误差较大,故应舍去,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故B 错误,C 正确;选取计数点,可增加测量距离,减小测量过程所产生的误差,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不一定取0.1 s,故D 错误.答案:C4.解析:因为有误差,这些点才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若理想化,这些点将都在一条直线上,①③错误,②④正确.答案:B5.解析:由题图纸带可以看出,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甲的位移比乙的小,而经历的时间相等,则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A 错误,B 正确;纸带甲点迹均匀,则其加速度为零,而纸带乙的速度减小,加速度不为零,故C 错误,D 正确.答案:BD6.解析: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这样可以增加测量点间的距离,减小测量过程所产生的误差,A 正确;小车的加速度过小,则物体运动间距太密集,测量误差较大,B 错误;纸带上密集的点,点间间距过小,测量误差较大,应舍去,而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部分进行测量、计算,C 正确;选用各处平整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这样受力均匀,加速度变化小,实验误差小,D 正确.答案:ACD7.解析:(1)若时间较短,平均速度可以代替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D =x CE 2T =78.00 cm 0.2 s=390 cm/s =3.90 m/sv C =x BD 2T =52.80 cm 0.2 s=264 cm/s =2.64 m/s v B =x AC 2T =27.60 cm 0.2 s=138 cm/s =1.38 m/s (2)由(1)中数据画出小车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线的斜率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 a =Δv Δt=12.6 m/s 2(3)将图线延长后,与纵轴交点的速度表示零时刻小车的速度大小.答案:(1)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3.90 2.64 1.38(2)见解析图 12.6 m/s 2(3)零时刻小车的速度大小8.解析:设对应点1、2、3、4、5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1、v 2、v 3、v 4、v 5,则有 v 1=1.6+1.40.04 cm/s =75 cm/s =0.75 m/s, v 2=1.4+1.20.04 cm/s =65 cm/s =0.65 m/s, v 3=1.2+1.00.04 cm/s =55 cm/s =0.55 m/s, v 4=1.0+0.80.04 cm/s =45 cm/s =0.45 m/s, v 5=0.8+0.60.04cm/s =35 cm/s =0.35 m/s, 以速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小车在薄布上做减速运动的v -t 图像.将图线延长,使其与纵轴相交,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小车做减速运动的初速度为0.85 m/s,即小车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大小.答案:见解析学科素养升级练1.解析:(1)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力的大小,因此不需要的器材是弹簧测力计.(2)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 .根据某点的瞬时速度可用该点前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代替知v D =x 3+x 42×5T =0.083 3+0.089 52×0.1m/s =0.864 m/s. (3)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如图所示(4)在v -t 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则a =Δv Δt=(0.64±0.01)m/s 2. 答案:(1)弹簧测力计 (2)0.10 0.864(3)见解析图 (4)0.64±0.012.解析:(1)由于电火花计时器应用220 V 交流电,因此G 、H 不选,另外由于只测加速度,不用平衡摩擦力,A 步骤不选,具体步骤为:先固定计时器,后接好电源,放好小车,连好纸带,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最后断开电源,取出纸带,因此步骤是FDECB(DFECB).(2)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 s,设A 到B 之间的距离为x 1,以后各段分别为x 2、x 3、x 4、x 5、x 6,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Δx =aT 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 x 4-x 1=3a 1T 2x 5-x 2=3a 2T 2x 6-x 3=3a 3T 2为了更加准确地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得a =13(a 1+a 2+a 3),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d 6-d 3-d 39T 2=d 6-2d 39T2. (3)交变电流的周期比已知的T 略大,使得打点时间间隔变长,最后测量的Δv 偏大,而计算时认为周期正常,因此测量出的加速度的值偏大.答案:(1)FDECB(DFECB) (2)d 6-2d 39T2 (3)偏大 3.解析:(1)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220 V 交流电,而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为约8 V 交流电,图中为电火花计时器,故B 正确,A 、C 、D 错误.(2)计数点E 所在位置的刻度尺读数为14.50 cm,D 、F 段的位移x DF =19.15 cm -10.30 cm=8.85 cm,则重物下落过程中D 、F 段的平均速度v =x DF 2T =8.85×10-22×0.04m/s≈1.1 m/s. 根据描点作图,v -t 图像如图所示a =Δv Δt = 1.22-0.7020-2.4×10-2 m/s 2=3.0 m/s 2. 答案:(1)B (2)14.50 1.1 3.0。
高考物理 考点模拟题千题精练7.11 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律
取夺市安慰阳光实验学校专题7.11 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6分)(2019湖北黄冈三模)某同学从实验室天花板处自由释放一钢球,用频闪摄影手段验证机械能守恒。
频闪仪每隔相等时间短暂闪光一次,照片上记录了钢球在各个时刻的位置。
(1)操作时比较合理的做法是。
A.先打开频闪仪再释放钢球 B.先释放钢球再打开频闪仪(2)频闪仪闪光频率为f,拍到整个下落过程中的频闪照片如图(a),结合实验场景估算f可能值为A.0.1HZB.1HzC.10HzD.100Hz(3)用刻度尺在照片上测量钢球各位置到释放点O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4、s5、s6、s7、s8及钢球直径,重力加速度为g。
用游标卡尺测出钢球实际直径D,如图(b),则D =cm.已知实际直径与照片上钢球直径之比为k。
(4)选用以上各物理量符号,验证从O到A过程中钢球机械能守恒成立的关系式为:2gs5=。
【名师解析】(1)从实验室天花板处自由释放一钢球,由于钢球下落时间很短,用频闪摄影手段验证机械能守恒,因此必须先打开频闪仪再释放钢球,故A正确,B错误;(2)频闪仪闪光频率为f ,而从天花板到地面约为3m,依据自由落体位移公式,即h=;解得:t总=0.8s;由于从天花板到地面有8个间隔,因此频闪仪闪光周期T=0.1s,那么频闪仪闪光频率为10Hz,故ABD错误,C正确;(3)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45mm,游标尺上第5个刻度和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所以游标读数为0.1×5mm=0.5mm,所以最终读数为:45+0.5=45.5mm =4.55cm;(4)在OA段运动过程中,A点的速度为:v A==k则动能的增加量为:△E k=E kA﹣0==×。
而减小的重力势能:△E P=mgks5;验证从O到A过程中钢球机械能守恒成立的关系式为:2gs5=。
【参考答案】(1)A;(2)C;(3)4.55;(4)。
2.(6分)(2019湖北武汉武昌5月调研)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纸带法在力学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高三年级学期春季课题纸带法在力学实验中的应用教科书书名:人教版物理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教学目标1.总结归纳纸带法在所有力学实验中的应用;2.能熟练应用纸带法解决力学实验问题。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应用纸带求瞬时速度及加速度。
教学难点:应用纸带求加速度。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纸带的分析及数据处理1.纸带记录的信息(1)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①计时点:实际打的点。
每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②计数点:选做研究的点。
注意计数点选取时文字的描述,如:每隔四个点为画出,每五个点选一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之间有四个未画出,T=0.1s。
(2)记录物体运动的位移2.纸带的三大应用(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①若△x=0,则可判定物体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若△x不为零且为定值,则可判定物体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解瞬时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求打某一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只需要在这一点的前后各取相同时间间隔T的两段位移x n和x n+1,则打n点时的速度为v n=x n+x n+12T。
(3)求加速度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根据x4-x1=x5-x2=x6-x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1=x4−x13T2、a2=x5−x23T2、a3=x6−x33T2,再算出平均值。
教学设计n-1 n n+1x n x n+1即a=x4+x5+x6−x1−x2−x39T2。
②用图象法求加速度即先根据v n=x n+x n+12T求出所选的各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然后作出v-t图象,图线的斜率即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3.纸带法所涉及的力学实验(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2)研究自由落体运动(3)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力、物体质量的关系(4)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内容讲解应用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例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连接,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的频率为50Hz。
物理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如图,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片便 上下振动起来,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也跟着上下振动而打点,这时,如 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并学会用打上点的纸 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3.会利用纸带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1.打点计时器 (1)作用 通过打点实现计时功能的仪器,若所用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则每 隔0.02 s打一次点。 (2)工作条件 电磁打点计时器:6 V以下交流电源 电火花计时器:220 V交流电源 (3)纸带上点的意义 ①表示和纸带相连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②通过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间隔,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
【例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中有以下 实验步 骤,其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遗漏步骤可编上序号G、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 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源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 钩码 D.取下纸带 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匀速运动 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4)两种打点计时器
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纸带求物体在打下某计数点时瞬时速度的方法:vn= (xn+xn+1)/(2T),即时间2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 速度,如图所示。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 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x1,x2,x3,…,xn,则有: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相等。可以依据 这个特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②电火花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构造如图所示,利用火花放电使墨粉在纸带上打出墨 点而显出点迹的一种计时仪器.,工作电压为220 V交流电,按下脉冲输 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 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纸带上就打出系列点迹。 ①电磁打点计时器
2020高考物理一轮复习1-4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精练)附答案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精练)1.(2019·山东德州一中期末)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物块放在桌面上,细绳的一端与物块相连,另一端跨过滑轮挂上钩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面左端,所用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接在物块上.启动打点计时器,释放物块,物块在钩码的作用下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图中相邻两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甲 乙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该同学认为物块的运动为匀加速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在打点计时器打出B 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在打出D 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m/s 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1)0.56 0.96 (2)2.0【解析】(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所以 v B =x AC 2T = 4.61+6.59×10-20.2 m/s =0.56 m/s v D =x CE 2T =8.61+10.61×10-20.2m/s =0.96 m/s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Δx =aT 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x 3-x 1=2a 1T 2,x 4-x 2=2a 2T 2 为了更加准确地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两个加速度取平均值得a =12(a 1+a 2)=x 3+x 4-x 1+x 24T 2=2.0 m/s 2 2.(2019·甘肃兰州一中期末)图甲是某同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获得的一条纸带.甲(1)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 Hz.A 、B 、C 、D 、E 、F 、G 是纸带上7个连续的点,F 点由于不清晰而未画出.试根据纸带上的数据,推测F 点的位置并在纸带上标出,算出对应的速度v F =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2)图乙是该同学根据纸带上的数据作出的v -t 图象.根据图象,t =0时的速度v 0=__________m/s ,加速度a=____m/s 2(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乙【答案】(1)图见解析 0.70 (2)2.0×10-1 5.0 【解析】(1)根据纸带上的数据可得Δx =0.20 cm ,所以x EF =x DE +Δx =1.30 cm ,F 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根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得v F =x EG2T =0.70 m/s .(2)由图象可知,t =0时的速度v 0=2.0×10-1 m/s.由图线的斜率可得加速度a = 6.0-2.0×10-18×10-2 m/s 2=5.0 m/s 2. 3.(2019·福建漳州二中期中)如图甲所示,利用恒速滴液瓶(每隔相同时间从玻璃管口滴下一滴液滴)和频闪光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调节频闪光源的频率和恒速液滴的频率,使两者恰好相等,屏幕上就会出现“液滴不动”的影点,设此时频闪光源的频率为f .某次实验的影点位置如图乙所示,相邻影点间的距离分别为h 1、h 2、h 3和h 4.(1)图乙中相邻影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自上而下第二个影点瞬时速度的表达式为v =________________. (2)由逐差法可得液滴下落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fh 1+h 2f 2 (2)h 3+h 4-h 1+h 24f 2 【解析】 (1)由题意可知,液滴下落的频率等于频闪光源的频率,则图乙中相邻影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1f ;自上而下第二个影点瞬时速度的表达式为v =h 1+h 22T =h 1+h 2f2. (2)由逐差法可得液滴下落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 =h 3+h 4-h 1+h 22T 2=h 3+h 4-h 1+h 24f 2.4.(2019·湖北荆州一中期末)在暗室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甲实验器材有:支架、漏斗、橡皮管、尖嘴玻璃管、螺丝夹子、接水铝盒、一根荧光刻度的米尺、频闪仪.具体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漏斗内盛满清水,旋松螺丝夹子,水滴会以一定的频率一滴滴地落下.②用频闪仪发出的白闪光将水滴照亮,由大到小逐渐调节频闪仪的频率直到第一次看到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③用竖直放置的米尺测得各个水滴所对应的刻度.④采集数据进行处理.(1)实验中看到空间有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时,频闪仪的闪光频率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观察到水滴“固定不动”时的闪光频率为30 Hz,某同学读出其中比较圆的水滴到第一个水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根据数据测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第8个水滴此时的速度v8=________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乙【答案】(1)频闪仪频率等于水滴滴落的频率(2)9.72 2.27【解析】(1)频闪仪闪光频率等于水滴滴落的频率时,则每滴下来一滴水,频闪仪都在相同的位置记录,故可看到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2)因s67=19.36 cm-13.43 cm=5.93 cm,s78=26.39 cm-19.36 cm=7.03 cm,s89=34.48 cm-26.39 cm=8.09 cm,s90=43.67 cm-34.48 cm=9.19 cm,由逐差法可得:g=9.72 m/s2第8滴水的速度为:v8=s78+s892T=2.27 m/s5.(2019·广东惠州一中期末)小张同学想研究一遥控电动车的运动情况,他找来一个塑料瓶,设计了一个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瓶内装上墨水,通过调节开关使墨水缓慢滴下,然后将这个装置固定在车的尾部,如图乙所示.使车从静止开始在足够大的水平地面上沿直线前进,然后他在离出发点不远处,选择墨水滴间距离较大处的一个点为起点,用卷尺依次测量这个点后面的10个点到这个点的距离,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1 2 3 4 5 6 7 8 9 10距离(m) 0.422 1.546 3.076 4.890 6.813 8.71310.64512.57114.48316.429(1)小张制作的装置相当于物理实验室中的________(填仪器名称).(2)通过表中数据,你认为小车在所记录的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要测量小车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小张同学还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测量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打点计时器(2)先做加速度变小的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3)相邻两墨水滴滴下的时间间隔T秒表从某滴开始下落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1,数到第n滴开始下落时停止计时,则时间间隔T=tn-1。
浅议“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中纸带的处理方法
浅议“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中纸带的处理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出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然后做出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从而进行研究。
该实验的关键是处理打好点的纸带,求出瞬时速度。
由速度定义式xv t∆=∆知,当t ∆非常非常小时,v 就可以表示t ∆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打好点的纸带上,相邻两计时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满足足够小,但测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时,误差较大。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选取间距远一些的点进行测量。
通常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量,这样测量误差小了,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 ,仍满足足够小。
如图中的A 、B 、C 、D 、E 、F 、G 为七个相邻的计数点,则打下B 、C 、D 、E 、F 五个点时的瞬时速度分别为:22B d V T =,312C d d V T -=,422D d d V T -=, 532E d d V T-=, 642F d d V T-=。
这样就得到了一系列坐标(,)n n t v ,建立坐标系()v t -,描点做出v t-图像,就可以进一步研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的问题与练习3提出了处理纸带的另外一种方法,题目如下:为研究实验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规律,把打点计时器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拖动纸带运动时,纸带上打出的点如图1所示。
(1)某同学用以下方法绘制小车的v-t 图象。
先把纸带每隔0.1s 剪断,得到若干短纸条。
再把这些纸条并排贴在一张纸上,使这些纸条下端对齐,作为时间坐标轴,标出时间。
最后将纸条上端中心连起来,于是得到v-t 图象。
请你按以上办法(用一张薄纸压在图1上,复制得到纸带)绘制这个图象。
(2)这样做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
20181222如何利用纸带数据计算速度和加速度
如何利用纸带数据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如何利用纸带数据计算出加速度,较多同学没有弄明白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实质,因而难于记住相关的公式以至于考试时无法求解。
本文厘清了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实质是两段法。
也演示了怎样用两段法求加速度。
一、准备知识㈠.由纸带数据求运动物体速度的方法――替代法。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 ㈡.由纸带数据求运动物体加速度的方法――图象法和逐差法(下面重点认识逐差法)。
1、图像法:先求出打各个计数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再作出v -t 图像,图像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2、逐差法【引题】(有6小段)如图1所示小车匀加速运动时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的各点是计数点且其计数周期为T(即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T),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是x 1、x 2、x 3、x 4、x 5、x 6…。
已知拉动纸带的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用字母表示,要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解法A :由21363T a x x =-得213T x x a 36-=由22253T a x x =-得223Tx x a 25-= 由23143T a x x =-得233Tx x a 14-= ()()232165432193T x x x x x x a a a a ++-++=++=∴ ()()()23216543T x x x x x x a ++-++=∴ 或写成:(x 4+x 5+x 6)-(x 1+x 2+x 3)=a(3T)2……………………公式1对上式你怎么理解?类比推理,如果只有4小段,公式又如何?(x 3+x 4)-(x 1+x 2)=a(2T)2………………………………公式2说明:这种计算加速度的方法叫逐差法或叫隔差法。
(1)为什么要用逐差法求加速度?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实质是什么?请再看解法B :2112T a x x =-, 2223T a x x =-,2334T a x x =-, 2445T a x x =- 2556T a x x =- 2165432155T x x a a a a a a -=++++=∴比较一下:解法B 的实质只用了(x 1 、 x 6)两小段,解法A 的实质是使用了(x 1、x 2、x 3、x 4、x 5、x 6)六小段,能有效的减少偶然误差,所以要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高一物理专题:纸带问题(含答案)
专题二 纸带问题一、利用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1.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 ,点迹稀疏的地方表示速度 。
2.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就可判断物体做匀速运动,若点与点间距越来越大,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例1 关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点迹均匀,说明纸带做匀速运动B .点迹变稀,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C .点迹变密,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D .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两点间平均速度txv ∆∆=,这里Δx 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或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到),Δt 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2. 瞬时速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由此点前后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表示,例:如下图所示AC AC AC B t x v v ==,BDBD BD C t xv v == 三、加速度的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在相邻相等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2aT x =∆2.若是不相邻但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则有:2)(aT m n x x m n -=-3.若是有多段位移,则利用逐差法:2123456)(3-T x x x x x x a )()(++++=专题练习1.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 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
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数点,在这点下标明A ,第六个点下标明B ,第十一个点下标明C ,第十六个点下标明D ,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E.测量时发现B 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AC 长为14.56 cm ,CD 长为11.15 cm ,DE 长为13.73 cm ,则(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打C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 , (2)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 2, (3)AB 的距离应为________ cm.2.研究小车的匀变速运动,记录纸带如图所示,图中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
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及其在纸带上的应用
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及其在纸带上的应用金贺浩(太和第二中学 安徽 太和 236600)摘要:本文先总结了几种“推导”公式的方法,使学生全面彻底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和真正意义,再通过举例、应用使之掌握公式的用法. 关键词: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差; 纸带;一、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1、公式推导或证明 平均速度t s t x v 梯==ttvv 20+=20v v +=(无t 、x 和a ), 或t x v ==t at t v 2021+20v v v +== 22210000v v at v v at v +=++=+=202t v ta v =⋅+=,类比t a v v ⋅+=0,其中时间t 不同.或tat vt t x v 221-==22-21-0v v at v v at v +=+==22-t v t a v ==,把at v 210+记作2t v ,2t 代表中间时刻,2t v 代表中间时刻的速度(220tt =+),则202vv v vt +==,其中0v 和v 分别指某段时间间隔内对应的初始时刻和末时刻的速度或位移内对应的初始位置和末位置的速度.形象地说,也就是梯形对应的上底和下底,2t“恰好”是梯形的中位线,即平均速度是对应的梯形的中位线对应的纵坐标数值.例如,质点由A 点匀加速出到B ,则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是2BA v v v +=;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3s 内(指第2s 末到第3s 末)的平均速度是5.1322v v v v =+=,其中右下脚码指对应的时刻,1.5是中间时刻的坐标5.1232=+,它是数学上中点坐标212xx x +=的“迁移变形”,第6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它在第二个4s 内的平均速度是6284842v v v v v ==+=+,它在第一个4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例题:如图所示,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图象,初速度0v ,末速度t v ,在时间t 内物体的平均速度v ,则:A.20t v v v += ;B. 20tv v v +< ; C. 20tv v v +> ; D.v 的大小无法确定解析:公式t x v =,x 是图像的面积,对于匀变速2/200v v t t v v t s v +=+==梯,因为本题梯s x >, 所以20tv v v +>.2.两个“中间速度”的对比——中间时刻(时间的中点,对应横坐标的平均值,)和中间位置(位置的中点,对应图像左右部分面积相等,面积代表位移)全程的位移为x ,中点位移为2x ,记中间位置时速度为2x v ,重复利用公式ax v v 2202=-①,得22222x a v v x=-②,22222x a v v x =-③,联立②③解得2222v v v x +=;或联立①②,解得22220220220222v v v v v ax v v x +=-+=+=;或联立②③解得22-2-2022022222v v v v v ax v v x +=-==.(1)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对于任意时间间隔内,无论是加速或减速,都有22x tv v <或22220v v v v +<+. 证明:由于220222v v v x+=,42202022v vv v v t ++=,得2-2-42-42-242-2-20220202020202022*******222≥==+=+++=+++=)()()()()(v v v v v vv v v vv v v v v vv v v v v v tx即22x t v v ≤或22220v v v v +≤+. 特别的,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对于任意时刻的速度0v v =,都有22x t v v =或22220v v v v +=+. (2)也可通过图像直接看出:证明2222t xv v >(22t x v v >)或22/22/t x v v >(2/2/t x v v >).(3)通过数字说明:例如某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A 到B ,s m v A/1=,s m v B /7=,那么经过AB 中点O 时和一半时间时速度分别为多大?中间时刻——时间的中点:s m vv v t/4202=+=; 中间位置——位置的中点:s m v v v x /52222=+=,符合22x t v v <.二、公式在纸带上的应用——“打点模型”1.证明:如上图图所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从O 到A,从A 到B,从B 到C,等等,时间间隔都是相同的(0.02s 的倍数).根据以上推导,得TS S v 2322+=,TS S v 2211+=,TAC v B 2=,Tx v OB A 2=,TB D T x T BD v BDC 2)(22表示坐标(表示长度)-===证法一:方程组由2021at t v x +=得 2B 121aT T v s -=①2221aT T v s B +=②得Tll v B 221+=③212aT s s =-④证法二:再由at v v +=0,得aT v v B A -=和aT v v B C +=.ABCS 1S 2O ABCDEFS 1S 2S 3S 4S 5S 6图 90 1 2 3 4 5 6 7 S 3 S 6ts s t s t st t vv v v v 210022+===+=+=梯 t s s t s t st t v v v v v CA C AB 2122+===+=+=梯 T S S V 2322+=TS S V 2211+=点拨:一般匀变速题目中,具有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要素时,都可以转化为“打点模型”,如右图所示。
处理纸带问题中常用到的几个公式及应2
处理纸带问题中常用到的几个公式及应用在物理实验中,对于处理纸带的问题一向是学生较难弄清的问题之一。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总结,认为只要弄清常用的几个公式的意义及其应用,就可迎刃而解了。
研究纸带需解决的有三个核心问题: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
我们常用“位移差”法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即纸带上的任意两计数点间的距离是否满足关系式△S=恒量。
设相邻点之间的位移分别为S1、S2、S3、S4……(1)若△S= S2- S1= S3- S2= S4- S3=……=0,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S= S2- S1= S3- S2= S4- S3=……≠0,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如何通过纸带确定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时某点的瞬时速度?常用的是“平均速度法”。
求某一计数点(或计时点)的瞬时速度v,一般利用“平衡速度”法。
即:或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时刻的速度的平均值,即:三、如何通过纸带确定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常用的有四种方法:1、粗略计算法:①、△S=aT2②、SM -SN=(M-N)aT22、较为精确计算法:①、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若为偶数段,设为6段,则,,,然后取平均值,即或由直接求得;若为奇数段,则中间段往往不用,如5段,则不用第三段,则,然后取平均值,即;或由直接求得。
这样所给的数据充分得到利用,提高了准确程度。
②、先求出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一般要5点以上),然后作出图象,用图象的斜率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四、应用例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如图1所示为小车带动的纸带上记录的一些点,在每相邻的两点中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
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点,用米尺量出1、2、3、5点到0点的距离如图1所示。
试求:图1(1)小车做什么运动?(2)当打第3个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为多少?(3)若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小车的加速度为多少?解析:(1)因为电源频率为50Hz,则打点周期,每相邻两个点之间有四个计数点未画出,所以得到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纸带数据处理的教学思考
纸带数据处理的教学思考纸带记录了运动物体的位置和相应的时刻,为研究运动提供了简单且精确的方法,这同时决定了纸带可以提供完整的运动信息,诸如运动过程时间t 、发生位移S 、通过某点速度v 、经历某段的加速度a 等四大运动描述物理量囊括其中,正因为如此,高考也热衷于考查纸带.因此纸带的分析处理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首先是纸带的挑选和计数点的确定选纸带时既要根据实验的一般性要求来选择,即选择点迹清晰,无漏点、拖尾和重点(在一个打点周期里打点针两次打击基板,纸带上出现靠得非常近的双点,往往一个点清晰,一个点较模糊)的纸带,又要根据不同实验的特殊性,即实验的具体要求和条件来选择。
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要选第一、二点间的距离为接近2mm 的纸带。
因为只有这一点,物体的速度才为零。
但由于物体开始运动与打点可能不同步,纸带上第一、二点间的时间间隔往往小于一个打点周期0.02s ,其间距也比物体在第一个打点周期0.02s 内应有的位移2mm 要小,因此选择第一、二点间的距离为接近2mm 的纸带能尽可能减小因打第一点与纸带开始运动的不同步造成的影响。
为分析处理纸带,还应给纸带上的点标上序号。
主要考虑计数起点选择和计数周期的确定。
首点的位置不稳定也不易辨别,且由于物体开始运动与打首点往往不同步(在一般情况下,首点与第二点总比0.02s 小些),所以计数起点尽量不用这些点。
为减小距离测量的相对误差,计数点间距应尽可能大,计数周期就大于0.02s 。
一般取五段即0.1s 为计数周期。
二、其次是纸带的处理基本方法纸带的处理主要是提取所记录的运动信息,具体为时间、位移、速度(含平均速度)、加速度的信息提取。
时间:物体在两位置点之间的运动时间即为相对应的两点时间间隔。
点计数周期间隔即可。
位移:两位置点间的距离即为物体在相应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位移。
由刻度尺直接测量。
速度:平均速度直接根据定义求解,即利用上二物理量的测量进行计算。
纸带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及其应用
纸带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及其应用纸带研究物体运动的理论分析: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50Hz)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 打一次点,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子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1、判断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方法: 如图所示,0、1、2、3、4、5、6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123456s s s s s s 、、、、、……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若22132435465s s s s s s s s s s s c aT ∆=-=-=-=-=-===…(常数),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是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000c s2、由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根据)()(2原理aT n m s s n m -=-(T 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2()()m ns s a m n m n T -=>-,在计算中多求几次取平均值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例如:2141)14(T s s a --=,2252)25(T s s a --=,……则该纸带的加速度为:1233a a a a ++==…… 3、由纸带求物体速度的方法:⑴中间点的速度: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02v v t s v v t t +===(原理),例如:1212s s v T +=;324321224s s s s s s v T T++++==…… ⑵两端点的速度: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t +=0(原理),例如:aT v v -=10,65v v at =+……4、根据v -t 图像中图线的斜率求解加速度:ttan v a k tθ∆===∆x60.52.45.37.30.22.典型例题分析一.位移给出形式的变化例1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 打一个点,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选出A 、B 、C 、D 、E 共5个计数点,每相邻两点间还有四个实验点(图中未画出),以A 点为起点量出的到各点的位移已标在图上。
衔接点13 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和位移差公式的应用遇问题(解析版)2023年初升高物理无忧衔接
衔接点13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和位移差公式的应用课程标准初中初中无该知识点高中1.理解平均速度公式.并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2.会用v -t 图像求位移并判定变加速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3.理解位移差公式并能解决相关问题.4.会用逐差法求加速度.高中物理新知识、新模型知识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1.平均速度公式:v =2t v =v 0+v2(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该段时间初、末速度矢量和的一半.(2)若同时涉及位移与时间而不涉及加速度,选用中间时刻瞬时速度公式及平均速度公式2tv =x t 及v 0+v 2=v.2.三个平均速度公式的比较v =x t适用于任何运动;v =v 0+v 2及v =2tv 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公式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公式:2x v =v 02+v 22.(1)推导:如图所示,前一段位移22x v -v 02=2a ·x 2,后一段位移v 2-22x v =2a ·x2,所以有22x v =12·(v 02+v 2),即有2x v =12(v 02+v 2).(2)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3)中点位置的速度与中间时刻的速度的比较:对于任意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无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大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22x t >v v .知识点三位移差公式Δx =aT 21.内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差恒定,即Δx =aT 2.2.推导:如图,x 1=v 0T +12aT 2,x 2=v 1T +12aT 2,所以Δx =x 2-x 1=(v 1-v 0)T =aT 2.同理,x m -x n =(m -n )aT 2,其中m >n .3.应用(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总成立,则a 为一恒量,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加速度利用Δx =aT 2,可求得a =ΔxT 2.知识点三逐差法求加速度1.纸带上提供的数据为偶数段.(1)若已知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两段位移.由x 2-x 1=aT 2,得a =x 2-x 1T2(2)若已知连续相等时间内的四段位移.可以简化成两大段AC 、CE 研究x Ⅰ=x 1+x 2x Ⅱ=x 3+x 4t AC =t CE =2Ta =x Ⅱ-x Ⅰ(2T )2=(x 3+x 4)-(x 1+x 2)4T 2(3)若已知连续相等时间内的六段位移可以简化成两大段AD 、DG 研究x Ⅰ=x 1+x 2+x 3x Ⅱ=x 4+x 5+x 6a =x Ⅱ-x Ⅰ(3T )2=(x 4+x 5+x 6)-(x 1+x 2+x 3)9T 2.2.纸带上提供的数据为奇数段若第一段位移较小,读数误差较大,可以舍去第一段;也可以先舍去中间的一段的数据,选取偶数段数据再利用上述方法求解,例如已知连续相等时间段的五段位移.x Ⅰ=x 1+x 2,x Ⅱ=x 4+x 5a =x Ⅱ-x Ⅰ6T 2=(x 4+x 5)-(x 1+x 2)6T 2.初、高中物理衔接点v -t 图像求位移1.利用v -t 图像求位移v -t 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面积”在时间轴上方表示位移为正,“面积”在时间轴下方表示位移为负;通过的位移为时间轴上、下“面积”绝对值之差.通过的路程为时间轴上、下“面积”绝对值之和.2.理解(1)初速度为v 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甲,其中v 0t 与矩形面积相等,12at 2与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x =v 0t +12at 2.(2)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的v -t 图像如图乙,公式中的a 取负值.相当于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中“减去”了一部分.3.v -t 图像与x -t 图像的比较内容种类v -t 图像x -t 图像图线斜率表示加速度表示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无意义两图线交点坐标表示速度相同,不一定相遇表示相遇相同点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1.如图所示,如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2t v ,试推导v -=v 0+v2=2t v .答案方法一解析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对于这段时间t ,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t v =v 0+12at ,该段时间的末速度v =v 0+at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可得v =x t =v 0t +12at 2t =v 0+12at =2v 0+at 2=v 0+v 0+at 2=v 0+v 2=2t v ,即v =v 0+v 2=2t v .方法二图像法0~t 时间内的位移x =v 0+v 2t平均速度v =x t =v 0+v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大小对应梯形中位线的长度,故2t v =v 0+v 2=v.例题1.某汽车从车站由静止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了12s 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汽车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下,汽车从开出到停止共用时20s ,运动了50m ,求汽车在上述运动中的最大速度的大小.答案5m/s解析由于汽车在前、后两阶段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设最大速度为v m ,则x 1=v m2t 1①x 2=v m2t 2②由①+②得x 1+x 2=v m2(t 1+t 2)解得v m =2(x 1+x 2)t 1+t 2=5m/s.例题2.如图所示,假设“运-20”起飞前沿地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过程中连续经过两段均为120m 的测试距离,用时分别为2s 和1s ,则“运-20”的加速度大小是()A .35m/s 2B .40m/s 2C .45m/s 2D .50m/s 2答案B解析第一段的平均速度v 1=x t 1=1202m/s =60m/s第二段的平均速度v 2=x t 2=1201m/s =120m/s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则a =v 2-v 1t 1+t 22=120-601.5m/s 2=40m/s 2故选B.例题3.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s 静止释放一个相同的小球,释放后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释放几个小球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测得x AB =15cm ,x BC =20cm.求:(1)小球的加速度的大小;(2)拍摄时小球在B 点时的速度的大小;(3)拍摄时C 、D 间的距离x CD ;(4)A 点的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几个.答案(1)5m/s 2(2)1.75m/s(3)0.25m(4)2个解析(1)由推论Δx =aT 2可知,小球加速度为a =Δx T 2=x BC -x AB T 2=(20-15)×10-20.12m/s 2=5m/s 2.(2)由题意知B 点对应AC 段的中间时刻,所以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即v B =x AC 2T =(20+15)×10-22×0.1m/s =1.75m/s.(3)由于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恒定,所以x CD -x BC =x BC -x AB ,得x CD =0.25m.(4)设A 点处小球的速度为v A ,由于v A =v B -aT =1.25m/s ,所以A 点处小球的运动时间为t A =v Aa =0.25s ,所以在A 点的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2个.例题4.某实验小组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打点计时器应接电源(填“直流”或“交流”).该实验小组选取了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O 、A 、B 、C 、D 是按打点先后顺序依次选取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0s ,由图中的数据可知,打点计时器打下B 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 B =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m/s 2(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交流0.0720.24解析打点计时器应接交流电源,打点计时器打下B 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 B =x AC2T=18.00-3.602×0.10×10-3m/s =0.072m/s,由公式Δx =aT 2得a =x BD -x OB (2T )2=(28.81-9.61)-9.610.04×10-3m/s 2≈0.24m/s 2.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是我国航母战斗机在航母上的起飞过程.假设该战斗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 所通过的位移为x ,则该战斗机起飞前的运动时间为()A.2x vB.x vC.x 2vD.x 4v答案A解析由平均速度公式可知x =v 2t ,即t =2xv ,故A 正确,B 、C 、D 错误.2.一物体从固定斜面上某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3s 后到达斜面底端,并在水平地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经过9s 停止,已知物体经过斜面和水平地面交接处时速度大小不变,则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移与在水平地面上的位移之比是()A .1∶1B .1∶2C .1∶3D .3∶1答案C解析设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 ,则物体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v 1=v2,在斜面上的位移x 1=v 1t 1=v 2t 1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v 2=v 2,在水平地面上的位移x 2=v 2t 2=v2t 2所以x 1∶x 2=t 1∶t 2=1∶3,故选C.3.2019年6月6日,中国科考船“科学”号对马里亚纳海沟南侧系列海山进行考查,船上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完成了本航次第10次下潜作业,“发现”号下潜深度可达6000m 以上,如图所示.潜水器完成作业后上浮,上浮过程初期可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今测得潜水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8m 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s ,第二段用时2s ,则其加速度大小是()A.23m/s 2 B.43m/s 2C.89m/s 2 D.169m/s 2答案A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可知:v 1=84m/s =2m/s ;v 2=82m/s =4m/s ,再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a =Δv Δt =4-23m/s 2=23m/s 2.故选A.4.为了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上启动阶段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s 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 ,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为()A .1m/s 2B .2.25m/s 2C .3m/s 2D .4.25m/s 2答案B解析轿车车身总长为4.5m ,则题图中每一小格为1.5m ,由此可算出两段距离分别为x 1=12m 和x 2=21m ,又T =2s ,则a =x 2-x 1T 2=21-1222m/s 2=2.25m/s 2,故选B.5.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由图可知,该物体()A .0~2s 内和0~4s 内的位移不相等B .0~2s 内和0~4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不相等C .第1s 内和第4s 内的位移大小不相等D .第3s 内和第4s 内的加速度不相同答案B解析0~2s 内物体的位移x 2=(1+2)×12m =1.5m ,则平均速度v 2=x2t 2=0.75m/s.0~4s内物体的位移x 4=1.5m =x 2,则平均速度v 4=x4t 4=0.375m/s ,A 错,B 对.物体在第1s内和第4s 内位移大小均为0.5m ,C 错.物体在第3s 内和第4s 内加速度均为-1m/s 2,D 错.6.如图,一质点从A 点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依次经过B 、C 、D 三点.已知AB 段、CD 段距离分别为5m 、13m ,质点经过AB 段、BC 段、CD 段时间相等,均为1s ,则()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4m/s 2B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m/s 2C .质点在C 点的速度大小为9m/sD .质点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6m/s答案A解析质点经过AB 、BC 、CD 段时间相等,均为T =1s ,由x 3-x 1=2aT 2得a =x 3-x 12T 2=13-52×12m/s 2=4m/s 2,故A 正确,B 错误;由x 2-x 1=x 3-x 2得BC 段长度x 2=9m ,v B =v AC=x 1+x 22T =5+92×1m/s =7m/s ,v C =vBD =x 2+x 32T =9+132×1m/s =11m/s ,故C 、D 错误.7.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甲的x -t 图像和乙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0~2s 内甲做匀加速运动B .第2.5s 和第3.5s 时甲物体速度方向不同C .第2.5s 和第3.5s 时乙物体加速度方向不同D .0~6s 内甲、乙的位移都为0答案D解析0~2s 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错误;第2.5s 和第3.5s 时甲物体速度方向相同,故B 错误;第2.5s 和第3.5s 时乙物体加速度方向相同,故C 错误;由题图可知,甲从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位移为0;乙图图线与t 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t 轴上下面积相等,说明总位移为0,故0~6s 内甲、乙的位移都为0,故D 正确.二、多选题8.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在前2s 内的位移大小为4mB .物体在前3s 内通过的路程为5mC .物体在前3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53m/s D .物体在前3s 内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答案AB解析v -t 图像和时间轴所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则前2s 内的位移x 1=12×4×2m =4m ,A 正确;物体在第3s 内位移大小x 2=12×2×1m =1m ,物体在前3s 内通过的路程为s =x 1+x 2=5m ,B 正确;物体在前3s 内的平均速度v =v 0+v 2=4-22m/s =1m/s ,C 错误;v -t 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图像在前3s 内是一条倾斜直线,斜率不变,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D 错误.9.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某一阶段的平均速度为v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若该阶段的初速度为v 1,末速度为v 2,则v =v 1+v 22B .若该阶段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时间内平均速度为v 2,则v =v 1+v22C .若该阶段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 ,则v =vD .若经过该阶段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位移内平均速度为v 2,则v =v 1+v22答案ABC解析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 =v 1+v 22,故A 、C 正确;设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均为t ,前一半时间t 通过的位移x 1=v 1·t ,后一半时间t 通过的位移x 2=v 2·t ,全程的平均速度v =x 1+x 22t=v 1+v 22,故B 正确;设前一半位移和后一半位移均为x ,通过前一半位移x 所用的时间t 1=x v1,通过后一半位移x所用的时间t 2=xv 2,全程的平均速度:v =2xt 1+t 2=2v 1v 2v 1+v 2,故D 错误.10.如图所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B 、C 、D 为其运动轨迹上的四点,测得AB =2m ,BC =3m ,且物体通过AB 、BC 、CD 所用的时间均为0.2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的加速度为20m/s 2B .物体的加速度为25m/s 2。
力学实验之纸带类问题 -2021年高考物理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
2021年高考物理【临门一脚】(全国通用)预测17 力学实验之纸带类问题概率预测☆☆☆☆☆ 题型预测实验题☆☆☆☆☆考向预测实验命题不避热点,注重陈题翻新;重点实验频频考,其他实验“轮换”考。
实验“小题”常考力学内容,实验“大题”常考电学内容。
在两个实验中,通常一个实验立足教材,立足创新,凸显对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一般较为基础,注重对考生的实验基本功的考查;另一个实验题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挖掘改造,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较高,突出选拔作用。
山东卷的实验题文字量较全国卷大,更加注重对实验原理的考查,创新程度较高。
1.区别“计时点和计数点”①计时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实际点,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时,打下两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
②计数点是人们根据需要选择的一定数目的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代表的时间间隔由选择点的个数而定。
2.利用纸带判定物体的运动性质(如图所示)(1)若x 1、x 2、x 3、…、x 6基本相等,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认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利用x 1、x 2、x 3、…、x 6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x 2-x 1、x 3-x 2、…、x 6-x 5,若大致相等,则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认为Δx =aT 2可判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如图所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n =x n +x n +12T 。
3.利用纸带求加速度的三种方法(1)利用第m个T时间内的位移和第n个T时间内的位移求a,即a=x m-x n (m-n)T2。
(2)逐差法:如从纸带上得到6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则a=(x4+x5+x6)-(x1+x2+x3)9T2。
处理纸带问题的三点关注(1)长度计算:常用逐差法处理题中得到的数据,得出所求长度。
逐差法是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的方法。
高中物理微专题一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处理纸带问题练习含解析第一册
微专题一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处理纸带问题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逐差法计算加速度1。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记录了下列实验步骤.A.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绕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槽码.把纸带穿过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B.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C.把小车停在靠近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D.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1)合理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电火花计时器使用频率f=50 Hz的交流电.在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得到的纸带上,舍去前面较为密集的点,每隔4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测得相邻计数点间距离为x1=7。
05 cm、x2=7。
68 cm、x3=8。
33 cm、x4=8。
95 cm、x5=9.61 cm、x6=10.26 cm,如图所示.(2)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 s。
(3)打下A点时小车瞬时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 m/s;小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左端与小车相连),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
1 s。
(1)根据纸带可判定小车做________运动.(2)根据纸带计算B点瞬时速度v B=________,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_.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2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报告
姓名实验课题实验器材O A B C D E 00.10.20.30.40.523.361.9112.4178.4257.50.310.450.580.730.86班级实验台号实验日期(9)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10)画一条直线,让这条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线上的点均匀的分布在线两侧,偏差较大的点忽略不计,如图3所示。
(5)增减所挂钩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物理实验报告单(示例二)(必修1,§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及利用纸带求速度。
2、应用v-t 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1、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计算出各个时刻的速度,再做出速度—时间的关系图像。
2、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以它为中间时刻的一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纸带、复写纸、导线、刻度尺、坐标纸。
v /(m·s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7)分别计算出与所求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Δx 1(OA)、Δx 2(AB)、Δx 3(BC)……(8)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一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中。
(6)从几条纸带中选取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如图2),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始点,作为计数起点O,以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识A、B、C、D、E……,测量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x (OA、OB、OC、OD、OE……)。
并记录填入下表中。
(1)如图1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上。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启动电源,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立即关闭电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及其在纸带上的应用金贺浩(太和第二中学 安徽 太和 236600)摘要:本文先总结了几种“推导”公式的方法,使学生全面彻底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和真正意义,再通过举例、应用使之掌握公式的用法. 关键词: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差; 纸带;一、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1、公式推导或证明 平均速度t s t x v 梯==ttvv 20+=20v v +=(无t 、x 和a ), 或t x v ==t at t v 2021+20v v v +== 22210000v v at v v at v +=++=+=202t v ta v =⋅+=,类比t a v v ⋅+=0,其中时间t 不同.或tat vt t x v 221-==22-21-0v v at v v at v +=+==22-t v t a v ==,把at v 210+记作2t v ,2t 代表中间时刻,2t v 代表中间时刻的速度(220tt =+),则202vv v vt +==,其中0v 和v 分别指某段时间间隔内对应的初始时刻和末时刻的速度或位移内对应的初始位置和末位置的速度.形象地说,也就是梯形对应的上底和下底,2t“恰好”是梯形的中位线,即平均速度是对应的梯形的中位线对应的纵坐标数值.例如,质点由A 点匀加速出到B ,则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是2BA v v v +=;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3s 内(指第2s 末到第3s 末)的平均速度是5.1322v v v v =+=,其中右下脚码指对应的时刻,1.5是中间时刻的坐标5.1232=+,它是数学上中点坐标212xx x +=的“迁移变形”,第6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它在第二个4s 内的平均速度是6284842v v v v v ==+=+,它在第一个4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例题:如图所示,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图象,初速度0v ,末速度t v ,在时间t 内物体的平均速度v ,则:A.20t v v v += ;B. 20tv v v +< ; C. 20tv v v +> ; D.v 的大小无法确定解析:公式t x v =,x 是图像的面积,对于匀变速2/200v v t t v v t s v +=+==梯,因为本题梯s x >, 所以20tv v v +>.2.两个“中间速度”的对比——中间时刻(时间的中点,对应横坐标的平均值,)和中间位置(位置的中点,对应图像左右部分面积相等,面积代表位移)全程的位移为x ,中点位移为2x ,记中间位置时速度为2x v ,重复利用公式ax v v 2202=-①,得22222x a v v x=-②,22222x a v v x =-③,联立②③解得2222v v v x +=;或联立①②,解得22220220220222v v v v v ax v v x +=-+=+=;或联立②③解得22-2-2022022222v v v v v ax v v x +=-==.(1)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对于任意时间间隔内,无论是加速或减速,都有22x tv v <或22220v v v v +<+. 证明:由于220222v v v x+=,42202022v vv v v t ++=,得2-2-42-42-242-2-20220202020202022*******222≥==+=+++=+++=)()()()()(v v v v v vv v v vv v v v v vv v v v v v tx即22x t v v ≤或22220v v v v +≤+. 特别的,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对于任意时刻的速度0v v =,都有22x t v v =或22220v v v v +=+. (2)也可通过图像直接看出:证明2222t xv v >(22t x v v >)或22/22/t x v v >(2/2/t x v v >).(3)通过数字说明:例如某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A 到B ,s m v A/1=,s m v B /7=,那么经过AB 中点O 时和一半时间时速度分别为多大?中间时刻——时间的中点:s m vv v t/4202=+=; 中间位置——位置的中点:s m v v v x /52222=+=,符合22x t v v <.二、公式在纸带上的应用——“打点模型”1.证明:如上图图所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从O 到A,从A 到B,从B 到C,等等,时间间隔都是相同的(0.02s 的倍数).根据以上推导,得TS S v 2322+=,TS S v 2211+=,TAC v B 2=,Tx v OB A 2=,TB D T x T BD v BDC 2)(22表示坐标(表示长度)-===证法一:方程组由2021at t v x +=得 2B 121aT T v s -=①2221aT T v s B +=②得Tll v B 221+=③212aT s s =-④证法二:再由at v v +=0,得aT v v B A -=和aT v v B C +=.ABCS 1S 2O ABCDEFS 1S 2S 3S 4S 5S 6图 90 1 2 3 4 5 6 7 S 3 S 6ts s t s t st t vv v v v 210022+===+=+=梯 t s s t s t st t v v v v v CA C AB 2122+===+=+=梯 T S S V 2322+=TS S V 2211+=点拨:一般匀变速题目中,具有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要素时,都可以转化为“打点模型”,如右图所示。
2.例题(1)【2011安徽高考】.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x ∆所用的时间为1t ,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x ∆所用的时间为2t 。
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2212121t t t t t t x +-∆B .)()(212121t t t t t t x +-∆C .)-()(2212121t t t t t t x +∆D .)-()(212121t t t t t t x +∆解: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一段x ∆所处的时间间隔从0到1t 时刻,对应位置是A 、B ;物体在后一段x ∆所处的时间间隔从1t 到)(21t t +时刻,对应位置是B 、C. 解法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一段x ∆所用的时间为1t ,10t →的平均速度为11t xv ∆=,即为121t 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在后一段x ∆所用的时间为2t ,211t t t +→的平均速度为22t xv ∆=,即为)(2121t t +时刻的瞬时速度。
速度由1v 变化到2v 的时间为221t t +,所以加速度)()(22221212*********t t t t t t x t t t x t x t t v v t v a +-∆=+∆-∆=+-=∆∆=,检验:(1)公式从单位上看(检验),右边部分确实是加速度的单位,正确;(2)令21t t =,则021=-t t ,0=a ,即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
故A 正确。
解法二: 由2021at t v x +=得 对AB(10t →):21121at t v x A +=∆① 对AC(210t t +→):22121(21(2))t t a t t v x A +++=∆② 或对BC(211t t t +→):222121)(at t at v x A ++=∆③或②-①=③,由②①,消去A v ,得22212121-21-t at x t at x ∆=∆④,解之, 12122211--2121-21-t x t x t t a at t x at t x ∆∆=∆=∆)(得)()(222121212112t t t t t t x t t t x t x a +-∆=+∆-∆=. 解法三:对AB :21121at t v x B -=∆① 对BC :22221at t v x B +=∆②由①②,消去B v ,得22212121-21t at x t at x ∆=+∆③,解之, 12122211-2121-21t x t x t t a at t x at t x ∆∆=+∆=+∆)(得)()(222121212112t t t t t t x t t t x t x a +-∆=+∆-∆=.检验:由①②联立,xt t t t t t v x t v t x t v t t xt v t x t v B B B B B ∆-=-∆-=∆-∆-=∆-)()()()(212121221221221122222211 解得21122)(t t x t t v v x B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212t v t t xv =+∆=,匀变速直线运动满足22t x v v >,222)(2)(21222121212221212212112>+>++∆>∆++∆>∆+t t t t t t t t x t t x t t t t xt t x t t即[]0)()(0)(2)(0)(2)(02)(01221212212212121212212121221211222>++∆>+-+∆>+∆-∆+>+∆-∆+>-t t t t t t x t t t t t t t t x t t t t t xt x t t t t xt t x t t v v t x解法四:由1102t v v x+=,得1102t x v v =+;由2212t v v x +=得,2122t x v v =+;由t v a ∆∆=得)()(22221212112121202t t t t t t x t t t x t x t t v v a +-∆=+-=+-= (2)【2010安徽高考】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t 内位移为1x ,第二个t 内位移为2x ,则物体在第一个t 末的速度及加速度分别为多少?(纸带中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解: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一段1x 所处的时间间隔从0到t 时刻,对应位置是A 、B ;物体在后一段2x 所处的时间间隔从t 到t 2时刻,对应位置是B 、C.解法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一段1x 所用的时间为t ,t →0的平均速度为txv 11=,即为t 21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在后一段2x 所用的时间为2t ,t t 2→的平均速度为txv 22=,即为t t t 2321=+)(时刻的瞬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