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同履行常见问题案例及风险防范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
YY公司(以下简称“YY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计算机硬件销售。
2018年5月,XX公司与YY公司签订了一份《计算机硬件销售合同》(以下简称“合同”),约定XX公司向YY公司购买一批计算机硬件,总金额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XX公司在收到YY公司开具的发票后10个工作日内支付货款,YY公司在收到货款后5个工作日内发货。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出现了纠纷。
XX公司认为YY公司提供的计算机硬件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拒绝支付货款。
YY公司则认为XX公司未按合同约定支付货款,要求XX公司履行付款义务。
双方协商无果,遂诉至法院。
二、法律风险分析1. 合同条款不明确本案中,合同对计算机硬件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条款约定不明确,导致双方对产品质量存在争议。
根据《合同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合同条款应当明确、具体,避免产生歧义。
本案中,合同条款不明确,给双方带来了法律风险。
2. 质量检验责任不明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质量检验责任,导致双方在产品质量问题上产生争议。
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质量检验责任应当由合同当事人约定。
本案中,由于双方未对质量检验责任进行约定,导致纠纷产生。
3. 付款期限不明确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付款期限,导致双方对付款时间产生争议。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明确约定付款期限。
本案中,由于付款期限不明确,导致XX公司拒绝支付货款。
4. 违约责任不明确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导致双方在违约时无法依据合同约定进行追究。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明确约定违约责任。
本案中,由于违约责任不明确,导致双方在违约时无法依据合同约定进行追究。
三、案例分析本案中,XX公司与YY公司签订的合同存在多项法律风险,具体分析如下:1. XX公司拒绝支付货款的原因是YY公司提供的计算机硬件存在质量问题。
企业存在法律风险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
公司初期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加入。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导致公司面临法律风险。
二、案例描述1. 股权纠纷某科技公司共有三位股东,分别为甲、乙、丙。
甲为公司创始人,持有60%股份;乙和丙分别持有20%和20%股份。
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甲认为乙和丙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影响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甲提出要增加自己的股份,但乙和丙不同意。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具体纠纷如下:(1)甲认为,乙和丙作为股东,未能履行好股东义务,导致公司经营不善。
因此,甲要求增加自己的股份,以加强公司的管理。
(2)乙和丙认为,甲作为创始人,在公司发展初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不同意增加甲的股份,因为这样会削弱自己的话语权。
双方协商无果,最终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后认为,甲和乙、丙的股权比例应当根据各自对公司贡献的大小来确定。
由于甲在公司发展初期做出了较大贡献,法院判决甲的股权比例由60%调整为70%,乙和丙的股权比例分别调整为15%。
2. 劳动争议某科技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
公司通知了部分员工,但未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导致部分员工不满。
以下是具体争议:(1)部分员工认为,公司未提前一个月通知,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2)部分员工认为,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3)部分员工认为,公司未提供合理的补偿方案。
员工们集体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仲裁委员会审理后认为,某科技公司确实存在未提前一个月通知、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等问题,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仲裁委员会判决某科技公司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并要求公司提供合理的补偿方案。
三、案例分析1. 股权纠纷分析某科技公司股权纠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股权分配方面,甲、乙、丙三人的股权比例未能体现各自对公司贡献的大小。
(2)股东之间缺乏沟通。
甲、乙、丙三人在股权纠纷问题上未能充分沟通,导致矛盾激化。
合同风险防范案例分析
合同风险防范案例分析合同是在法律框架下约束各方行为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合同可能会涉及风险和风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合同风险,探讨如何通过风险预防措施来降低风险,并提供合同管理的建议。
案例分析一:材料供应合同某公司与一个供应商签署了一份材料供应合同,约定每月向该公司供应一定数量的材料。
然而,在供应商方面,他们未遵守合同中规定的供货数量,导致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材料短缺的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风险来源于供应商的不履行合同,导致公司在生产中面临停工和延误交货的风险。
为了防范这种风险,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指定一家可靠的供应商:在选择供应商时,公司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了解供应商的信誉和供货能力。
签署合同前,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和供货能力的评估,并与其商讨如何履行合同义务。
2. 确定违约责任和补偿措施: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供应商的违约责任和公司的补偿权益,以便在供应商不履行合同义务时追究责任并获得相应的赔偿。
3. 监督供应链:公司应建立供应链管理机制,监督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并与供应商进行定期的沟通和反馈。
如发现供货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并与供应商商讨合理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二:建筑工程合同某公司与一个承包商签署了一份建筑工程合同,约定承包商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并提供高质量的建筑服务。
然而,在工程进行过程中,承包商出现了工期延误和施工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风险来源于承包商的不履行合同,导致公司付出额外的成本和时间以解决工程问题。
为了防范这种风险,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指定一家有经验的承包商:在选择承包商时,公司应评估其过往工程经验和施工能力,并与其签署详细的合同条款,确保工期和质量要求的明确。
2. 约定罚则和索赔条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承包商的工期和质量责任,并约定罚则和索赔条款以用于处理承包商的违约行为。
3. 建立工地监督机制:公司应派遣专业的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确保工程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并满足质量要求。
企业法律服务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公司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
然而,在2018年,科技公司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合同纠纷,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这场合同纠纷的详细经过。
二、案例分析1. 纠纷起因2018年,科技公司接到一笔来自某知名企业的订单,合同金额为1000万元。
合同约定,科技公司应在接到订单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软件开发,并在软件验收合格后支付全部款项。
然而,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双方就软件功能、交付时间等问题产生了分歧。
科技公司认为,根据合同约定,软件开发时间应不少于60个工作日,而知名企业则认为合同约定的时间已足够。
2. 法律咨询面对这场纠纷,科技公司决定寻求法律帮助。
经过咨询,律师指出,合同中关于软件开发时间的约定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容易引发争议。
同时,律师建议科技公司采取以下措施:(1)收集证据:收集双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沟通记录、邮件往来等证据,以证明科技公司已按照合同约定完成软件开发。
(2)积极沟通:与知名企业进行沟通,争取达成和解。
(3)法律诉讼:如和解无望,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纠纷解决在律师的建议下,科技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1)积极沟通:科技公司主动与知名企业进行沟通,解释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经过多次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知名企业同意支付全部款项。
(2)法律诉讼:在和解无望的情况下,科技公司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科技公司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已按照合同约定完成软件开发。
最终,法院判决知名企业支付全部款项。
4. 案例总结(1)合同风险防范:此案例提醒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确保合同条款得到有效执行。
工程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案例
工程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案例某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一家施工单位(以下简称乙方)签订了一份工程施工合同。
合同约定,乙方负责甲方某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土建工程,工期为一年。
合同中明确了工程质量标准、进度要求、付款方式等关键条款。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工程进度延误。
乙方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和技术力量不足,导致工程进度严重滞后。
原定的一年工期已经过去大半,但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却远低于预期。
这不仅影响了甲方的商业计划,还可能导致甲方面临违约责任。
二是质量问题频发。
在施工过程中,乙方所施工的部分工程质量不达标,出现了墙体开裂、防水层渗漏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增加了返工修复的成本,也对整个项目的质量和安全造成了隐患。
三是沟通协调不畅。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在工程变更、追加工程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双方的沟通并不顺畅。
乙方在未得到甲方书面确认的情况下擅自变更施工方案,导致双方关系紧张,进一步加剧了工程延误的问题。
四是付款争议。
由于工程进度的延误和质量问题的存在,甲方对乙方的工作成果不满意,拒绝按照合同约定支付部分工程款。
而乙方则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符合合同要求,甲方应按期支付工程款。
双方因此产生了严重的付款争议。
面对这些问题,甲乙双方经过多次协商,最终采取了以下措施来解决争端:1. 对于工程进度延误,双方重新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并约定了严格的时间节点。
同时,乙方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以确保工程能够按时完成。
2. 针对质量问题,乙方承诺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无偿修复,并对未来的施工过程实施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甲方则聘请了第三方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3. 为了改善沟通协调,双方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对于任何工程变更和追加工程量,都必须经过双方书面确认后方可执行。
4. 关于付款争议,双方同意设立一个第三方账户,由第三方监管机构根据工程进度和质量情况来控制付款进度。
企业法律风险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注于软件开发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业务范围包括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服务等。
2019年,XX科技与某大型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签订了一份价值500万元的软件开发合同,合同约定由XX科技为国有企业开发一套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
合同签订后,XX科技按照约定进行了系统开发工作,并按期完成了系统交付。
然而,在系统验收过程中,国有企业发现系统存在多项功能缺陷,无法满足其业务需求。
双方就系统缺陷及后续整改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合同纠纷。
二、法律风险分析本案中,XX科技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同条款不明确:合同中对系统功能、交付时间、验收标准等重要条款描述不够明确,导致双方在后续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
2. 验收标准缺失:合同中未明确约定系统验收的具体标准和流程,使得验收过程缺乏客观依据,容易引发纠纷。
3. 知识产权风险:XX科技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国有企业的部分技术资料,若未获得许可,可能侵犯国有企业的知识产权。
4. 售后服务责任:合同中对售后服务的责任和期限约定不明确,可能导致国有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三、案例分析1. 合同条款不明确导致的纠纷:本案中,XX科技与国有企业签订的合同存在多项条款不明确的情况。
例如,合同中未明确约定系统功能的具体内容和验收标准。
这导致在系统交付后,国有企业对系统功能存在异议,认为XX科技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
针对此问题,XX科技应采取以下措施:- 重新协商合同:与国有企业重新协商,明确合同中的模糊条款,确保双方对合同内容有共同的理解。
- 补充协议:针对系统功能、验收标准等关键问题,签订补充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 验收标准缺失导致的纠纷:由于合同中未明确约定系统验收的标准和流程,导致验收过程缺乏客观依据。
针对此问题,XX科技应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验收标准:与国有企业共同制定详细的系统验收标准,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法律风险漏洞案例分享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个人在日常经营和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风险日益增多。
为了提高大家对法律风险的认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本次分享会将围绕几个典型的法律风险漏洞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一:合同条款不明确导致纠纷【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某供应商(以下简称乙方)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乙方向甲方供应一批货物。
合同中约定了货物的质量标准、交货时间、付款方式等内容。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合同条款表述不明确,双方产生了纠纷。
【案例分析】本案中,合同条款表述不明确是导致纠纷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质量标准不明确:合同中未对货物的质量标准进行详细约定,导致双方对质量标准产生争议。
2. 交货时间不明确:合同中仅约定了交货的大致时间,未明确具体的交货日期,给甲方的生产安排带来不便。
3. 付款方式不明确: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付款的具体时间、方式,导致双方在付款问题上产生分歧。
【启示】1. 合同条款应尽量详细、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2. 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了解对方的意图,确保合同条款符合双方利益。
3. 如有争议,应及时协商解决,避免纠纷扩大。
三、案例二:知识产权侵权引发诉讼【案例背景】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原告)研发了一款软件,并取得了软件著作权。
然而,另一家科技公司(以下简称被告)未经授权,在其产品中使用了与原告软件相似的功能,导致原告软件市场销量下降。
原告遂将被告诉至法院。
【案例分析】本案中,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软件著作权,构成侵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被告未经授权,在其产品中使用了与原告软件相似的功能。
2. 被告的行为导致原告软件市场销量下降,给原告造成了经济损失。
【启示】1. 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等及时申请著作权、专利等。
2. 在合作过程中,应明确约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使用范围。
3. 如发现他人侵犯自身知识产权,应依法维权。
常见的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个人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风险。
了解常见的法律风险案例,有助于提高法律意识,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常见的法律风险进行解析。
二、案例一:合同纠纷案例背景: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约定支付了50万元定金。
然而,乙公司未能按时交货,导致甲公司无法履行合同。
甲公司要求乙公司退还定金,但乙公司拒绝退还。
法律风险解析: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合法有效。
乙公司未能按时交货,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退还定金。
防范措施: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一旦发生纠纷,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例二:劳动争议案例背景:某公司员工张某因工作原因受伤,公司未按规定支付医疗费和伤残津贴。
张某要求公司支付相关费用,但公司以张某不符合伤残鉴定标准为由拒绝支付。
法律风险解析:本案中,张某受伤属于工伤,公司未按规定支付医疗费和伤残津贴,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张某有权要求公司支付相关费用。
防范措施: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用工义务,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同时,企业应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四、案例三:知识产权侵权案例背景:某科技公司研发了一款软件,并在国家版权局登记了著作权。
然而,另一家公司未经授权,在其产品中使用了该软件,并修改了部分功能。
科技公司发现后,要求侵权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法律风险解析:本案中,侵权公司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著作权,侵犯了科技公司的知识产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合同法律风险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约定甲方将一项技术成果转让给乙方,乙方支付技术转让费用。
合同签订后,乙方按约定支付了部分款项,但在验收技术成果时发现,甲方提供的技术成果存在重大缺陷,无法满足合同约定的使用要求。
乙方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但甲方以各种理由推脱。
乙方遂将甲方诉至法院。
二、案件争议焦点1. 甲方是否构成违约?2. 乙方能否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3. 违约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是什么?三、案例分析1. 甲方是否构成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符合要求的技术成果,已构成违约。
2. 乙方能否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
3. 违约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是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以下违约责任:(一)继续履行;(二)采取补救措施;(三)赔偿损失。
”在本案中,甲方应承担以下违约责任:(1)继续履行:甲方应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符合要求的技术成果,满足乙方的使用需求。
(2)采取补救措施:甲方应采取措施,消除技术成果的缺陷,确保乙方能够正常使用。
(3)赔偿损失:由于甲方违约,导致乙方遭受损失,甲方应赔偿乙方的损失。
具体损失包括:乙方支付的技术转让费用、因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技术成果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因甲方违约而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等。
四、法律风险提示1. 在签订合同前,应对合同条款进行充分了解和审查,确保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合同履行情况,发现违约行为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扩大。
小微常见法律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风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针对小微企业常见法律案例进行解析,以帮助小微企业规避法律风险,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一、案例一:合同纠纷案例背景:某小微企业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50万元定金。
然而,乙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交货,导致甲公司无法按期完成销售任务,遭受了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了购销合同,双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乙公司未能按期交货,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乙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退还甲公司已支付的定金,并赔偿甲公司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
法律建议:小微企业签订合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 合同内容应明确、具体,避免模糊不清;2. 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3. 签订合同前,了解对方公司的信誉和实力,降低风险;4. 如发生违约,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二、案例二:劳动争议案例背景:某小微企业丙公司招聘了10名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然而,由于公司经营不善,导致员工工资拖欠。
员工们多次向公司催讨工资,但公司始终未支付。
员工们无奈之下,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案例分析:本案中,丙公司拖欠员工工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拖欠。
劳动仲裁委员会应支持员工的仲裁请求,要求丙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
法律建议:小微企业应注意以下事项,以避免劳动争议:1. 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2. 依法支付员工工资,不得拖欠;3.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员工满意度;4. 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员工诉求。
三、案例三:知识产权侵权案例背景:某小微企业丁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产品,并申请了专利。
合同履行疑难问题案例
合同履行疑难问题案例合同履行是商业交易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疑难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合同履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此案例涉及两家公司之间的销售合同,公司A从公司B采购商品,并发现商品与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不符。
根据合同条款,公司B应向公司A提供一批按照特定质量标准生产的产品,在规定的交货日期之前交付。
然而,在公司A收到产品后,他们发现一些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无法满足其进一步处理和销售的要求。
这给公司A带来了财务损失和声誉风险。
面对这个问题,公司A首先应该立即与公司B联系,以通报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书面信函或电子邮件向公司B提出索赔要求,并附上相关证据,如照片或实验报告,说明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
双方可以通过对话来解决此问题,公司B可能会同意替换不合格的产品或退还货款。
如果公司B没有做出积极回应,公司A可以考虑采取法律行动。
在此情况下,他们可以聘请一位律师,起诉公司B。
然后,法院将根据合同条款和当地法律判断公司A是否有权要求赔偿或解除合同。
此外,公司A还应检讨其合同管理流程,以避免未来的类似问题。
首先,他们可以加强合同审查,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和详细,包括关于产品质量的准确描述和标准。
其次,他们可以建立合同履行的监控机制,例如定期检查和测试交付的产品,以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
最后,他们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束公司B的责任,如违约金或损失赔偿条款。
此案例提示了合同履行中一些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应对方法。
在面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时,及时与对方联系并提出索赔要求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如果对方不配合,公司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此外,优化合同管理流程可以减少合同履行问题的发生。
总之,合同履行疑难问题可能会对商业交易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及时沟通,法律途径和优化合同管理流程,我们可以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确保合同履行的顺利进行。
企业常见法律风险_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声誉甚至生存构成威胁。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揭示企业常见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劳动合同纠纷甲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员工乙在甲公司工作了5年,双方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近期,甲公司因经营困难,决定对员工进行裁员。
在裁员过程中,甲公司未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导致乙提出劳动仲裁。
分析:甲公司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侵犯了乙的合法权益。
此案例反映出企业在劳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
防范措施:(1)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企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3)在裁员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操作,确保员工权益。
2. 案例二:知识产权侵权丙公司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其自主研发了一款软件产品。
丁公司未经丙公司许可,在其产品中使用了丙公司的软件,侵犯了丙公司的知识产权。
丙公司发现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分析:丁公司侵犯了丙公司的知识产权,违反了《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此案例反映出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风险。
防范措施:(1)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登记、保护和管理;(2)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侵权行为;(3)加强与行业协会、法律机构的合作,共同维护企业知识产权。
3. 案例三:合同违约戊公司是一家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与国外一家公司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
合同约定,戊公司应在收到货物后30日内支付货款。
然而,戊公司在收到货物后,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
国外公司无奈之下,向法院提起诉讼。
分析:戊公司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违约。
此案例反映出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
防范措施:(1)严格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和有效性;(2)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督,确保合同各方履行义务;(3)建立合同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处理合同违约问题。
合同法律风险培训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与某建筑公司(以下简称“建筑公司”)于2019年签订了一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建筑公司承建开发商开发的一栋住宅楼。
合同签订后,双方按照约定履行了合同义务,但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工程进度和成本发生了较大变化。
2020年,双方因合同纠纷诉至法院。
二、案例概述本案中,开发商与建筑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变更: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导致工程量增加,建筑公司要求增加工程款,但开发商认为变更设计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不应增加工程款。
2. 材料价格上涨:在施工过程中,因材料价格上涨,建筑公司要求增加材料费,但开发商认为合同中已约定材料价格风险由建筑公司承担。
3. 工期延误:因设计变更和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工程进度延误,建筑公司要求延长工期,但开发商认为工期延误是由于建筑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
4. 工程验收: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双方对工程质量存在争议,建筑公司要求整改,但开发商认为工程质量符合合同约定。
三、合同法律风险分析1. 设计变更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因设计变更导致建设工程的工程量、质量、工期发生变化,当事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合同价款。
本案中,因设计变更导致工程量增加,建筑公司有权要求增加工程款。
但若设计变更是由于开发商自身原因造成的,则开发商不应承担相应的费用。
2. 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因材料价格变动导致建设工程的成本发生变化,当事人可以约定调整合同价款。
若合同中已约定材料价格风险由建筑公司承担,则开发商无需承担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
3. 工期延误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因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误的,承包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若工期延误是由于建筑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则建筑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成立初期,由甲、乙、丙三位股东共同出资,分别持有公司30%、40%和30%的股份。
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股东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尤其是甲乙两位股东在经营理念和公司发展方向上存在严重分歧。
2015年,甲乙两位股东因公司经营问题发生激烈争执,甲股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与乙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并要求乙股东返还其出资。
二、法律风险分析1. 股权纠纷风险甲乙两位股东之间的股权纠纷,直接导致了公司经营的不稳定。
根据《公司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股权纠纷可能涉及以下法律风险:(1)股东会决议无效:若股东会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该决议无效。
(2)股权转让无效:若股权转让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则股权转让无效。
(3)公司资产流失:股权纠纷可能导致公司资产流失,影响公司正常经营。
2. 合同纠纷风险甲乙两位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可能存在以下合同纠纷风险:(1)合同条款不明确:若合同条款不明确,可能导致双方对合同内容产生争议。
(2)合同履行不到位:若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可能导致合同纠纷。
(3)合同解除:若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
三、法律风险防范措施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1)建立健全公司章程: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权和议事规则,确保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设立独立董事:引入独立董事,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 加强股权管理(1)规范股权转让:明确股权转让的条件、程序和价格,确保股权转让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建立健全股权激励制度:通过股权激励,激发员工积极性,降低股权纠纷风险。
3. 规范合同管理(1)完善合同条款: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完整,避免因条款不明确导致纠纷。
(2)加强合同履行监督:确保合同各方履行合同义务,降低合同纠纷风险。
(3)建立健全合同纠纷解决机制:明确合同纠纷解决途径,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公司法律风险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IT咨询服务。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合同纠纷也随之增多。
本案例将分析XX科技在一次合同纠纷中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案情简介2019年,XX科技与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甲方”)签订了一份软件开发合同,约定XX科技为甲方开发一套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合同金额为500万元。
合同签订后,XX科技按照甲方要求完成了软件开发工作,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付了软件。
然而,甲方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软件存在诸多功能缺陷,遂要求XX科技进行整改。
XX科技积极配合,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整改,但最终仍无法满足甲方的要求。
甲方因此拒绝支付剩余款项,并要求XX科技承担违约责任。
三、法律风险分析1. 合同条款风险(1)合同条款不明确:合同中关于软件功能、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表述不够清晰,容易产生歧义。
(2)合同履行过程中变更风险:合同签订后,XX科技在履行过程中对软件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未及时与甲方协商变更合同条款,存在变更风险。
2. 证据风险(1)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的证据不足:XX科技在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未能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如邮件、会议记录等,导致在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
(2)证据形式不规范:XX科技收集的证据存在形式不规范的问题,如签名、盖章等,可能影响证据的效力。
3. 法律适用风险(1)合同法律适用问题:合同中未约定适用法律,可能导致在纠纷中适用法律出现争议。
(2)法律变更风险:合同签订后,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发生变更,影响合同履行和纠纷解决。
四、风险防范措施1. 完善合同条款(1)明确合同内容:在合同中详细约定软件功能、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避免产生歧义。
(2)约定变更条款:在合同中约定变更合同条款的程序和条件,确保合同变更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 加强证据管理(1)及时收集证据:在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如邮件、会议记录、验收报告等。
合同法律风险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法律形式,合同法律风险是企业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合同法律风险可能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声誉受损甚至法律制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合同法律风险,以期为企业在合同管理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案例一:合同主体资格风险案例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是一家从事建筑工程的企业。
双方签订了一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甲方将某住宅小区的建设工程承包给乙方。
合同签订后,乙方开始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乙方发现甲方提供的土地证存在虚假记载,甲方并非该住宅小区的土地使用权人。
乙方遂停止施工,并向甲方提出索赔。
案例分析:本案中,甲方在签订合同前未对乙方进行充分调查,导致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甲方主体资格存在问题。
甲方提供的土地证存在虚假记载,甲方并非该住宅小区的土地使用权人,导致合同无法履行。
此案例表明,合同主体资格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之一。
预防措施:1. 在签订合同前,企业应充分调查对方的主体资格,包括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
2. 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主体资格的变更及后果。
3. 合同履行过程中,企业应密切关注对方的主体资格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三、案例二:合同内容风险案例背景: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采购合同》,约定甲方购买乙公司生产的某型号设备。
合同签订后,甲方支付了全部货款。
但在设备验收过程中,甲方发现设备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乙方表示愿意退货,但拒绝退还货款。
本案中,合同内容存在缺陷,未明确约定设备的质量标准。
乙方提供的设备存在质量问题,导致甲方遭受经济损失。
此案例表明,合同内容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之一。
预防措施:1. 在签订合同前,企业应充分了解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完整、准确。
2. 合同中应明确约定质量标准、检验方法、违约责任等条款。
3. 合同签订后,企业应加强对合同内容的审核,确保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出现争议。
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约定甲方将某项目交给乙方进行施工,项目总造价为1000万元。
双方约定,甲方应在合同签订后5个工作日内支付预付款200万元,剩余款项在项目完工验收合格后支付。
合同签订后,甲方如约支付了预付款,但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因资金问题导致施工进度严重滞后。
甲方多次催促乙方加快施工进度,但乙方以各种理由推脱。
甲方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例分析1. 甲方合同法律风险(1)合同签订前的调查不充分。
甲方在签订合同前,未对乙方进行充分的调查,未了解乙方的资质、信誉、业绩等情况,导致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
(2)合同条款不完善。
合同中关于施工进度、质量、验收标准等条款不明确,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纠纷。
(3)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督不力。
甲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乙方施工进度、质量等方面监督不力,导致项目严重滞后。
2. 乙方合同法律风险(1)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违约责任不明确。
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因资金问题导致施工进度滞后,但合同中未明确违约责任,导致甲方无法追究乙方的违约责任。
(2)合同解除条件不明确。
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合同解除条件,导致在出现合同解除情况时,双方产生纠纷。
三、防范措施1. 甲方防范措施(1)合同签订前的调查。
在签订合同前,对乙方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其资质、信誉、业绩等情况,确保乙方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
(2)合同条款完善。
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施工进度、质量、验收标准、违约责任、合同解除条件等条款,确保合同内容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3)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督。
加强对乙方施工进度、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2. 乙方防范措施(1)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加强对项目资金、进度、质量等方面的管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2)违约责任明确。
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违约责任,确保在出现违约情况时,能够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
合同履行的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于2021年5月1日签订了一份《货物销售合同》(以下简称“合同”),约定甲方向乙方销售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人民币。
合同约定,甲方应在2021年6月1日前将货物交付给乙方,乙方在收到货物并验收合格后10日内支付全部货款。
合同还约定了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条款。
二、案情简介1. 合同签订与履行甲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货物交付给乙方,乙方在收到货物后进行了验收。
验收过程中,乙方发现货物存在部分质量问题,但乙方未在合同约定的验收期内提出书面异议。
2. 争议发生乙方在验收后发现货物质量问题后,与甲方协商解决,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乙方认为甲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约定,要求甲方承担退货或赔偿损失的责任。
甲方则认为,乙方未在合同约定的验收期内提出异议,已视为货物符合合同约定。
3. 法律风险(1)乙方未在合同约定的验收期内提出书面异议,可能导致其丧失索赔权利。
(2)甲方未对货物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能导致货物不符合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三、案例分析1. 乙方未在合同约定的验收期内提出书面异议的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买受人收到标的物后,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间内检验。
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应当及时检验。
买受人未按照约定时间提出异议的,视为标的物符合约定。
”本案中,乙方未在合同约定的验收期内提出书面异议,根据法律规定,视为货物符合合同约定。
因此,乙方丧失了索赔的权利。
2. 甲方未对货物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的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方交付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未达到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四、法律建议1. 加强合同管理(1)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约定验收期限、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以降低法律风险。
企业合同履行风险案例
企业合同履行风险案例英文回答:Contract Performance Risk Case Study.Case Summary:A large manufacturing company entered into a contract with a supplier for the supply of raw materials. The contract specified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delivery schedule of the materials. However, the supplier failed to deliver the materials on time,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delays and losses for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Risk Factors:Supplier's financial stability: The supplier had a history of financial problems, which made it vulnerable to disruptions in its supply chain.Supplier's production capacity: The supplier's production capacity was in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 for the raw materials, which led to delays.Communication breakdowns: There was a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and the supplier, which resulted in misunderstandings and delays.Lack of performance monitoring: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did not have a system in place to monitor the supplier's performance, which made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potential problems early on.Consequences of Contract Breach:Delayed production: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was unable to produce its products on time, which caused it to lose market share and revenue.Increased costs: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had to purchase raw materials from alternative suppliers at a higher cost, which reduced its profit margins.Loss of reputation: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s reputation suffered as a result of the delays anddisruptions in its supply chain.Legal liability: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was forcedto file a breach of contract lawsuit against the supplier, which resulted in additional expenses and legal fees.Risk Mitigation Strategies:Thorough due diligence: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should have conducted a thorough due diligence on the supplier before entering into the contract, including evaluating its financial stability, production capacity,an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Clear contract language: The contract should have clearly specified the performance obligations of both parties, including the delivery schedule, quality standards, and performance metrics.Regular communication: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should have established a regular communication channel with the supplier to address any potential issues or concerns in a timely manner.Performance monitoring: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should have implemented a system to monitor the supplier's performance and identify any deviations from the contract.Alternative suppliers: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should have identified alternative suppliers in case of disruptions from the primary supplier.Conclusion:Contract performance risk can have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for businesses. By implementing riskmitigation strategies, businesses can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contract breaches and protect their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interests.中文回答:企业合同履行风险案例。
企业合同履行常见问题案例及风险防范
企业合同履行常见问题案例及风险防范摘要:本文主要就企业日常经营中合同履行的一些常见问题如同时履行合同中违约责任确定、后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通过案例做了解析,并对一些常见风险做了提示。
关键词:企业合同履行;常见问题;案例分析;风险防范一、同时履行合同中违约责任如何确定?案例:某食品公司协议向某批发站购买柑桔。
双方约定:公司向批发站预付货款20万元,批发站于15号前到货,验收后公司将余款付清,任何一方违约要赔偿损失。
后公司预付20万元,批发站如约运货至指定地点。
公司验收合格后,因货款不齐,要求延期付款未被同意。
一周后因公司仍未筹齐货款,批发站怕柑桔腐烂,将货物运走并转卖他方,同时通知公司解除合同。
问题:到底谁违约?公司诉至法院,请求判批发站违约,要求返还预付款及利息并赔偿损失。
批发站则要求对方承担运费损失15000元。
法理:同时履行抗辩权问题。
同时履行,即合同订立后,在有效期限内,双方当事人不分先后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同时履行抗辩权,指双务合同中的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给付之前,有权拒绝先行给付。
根据《合同法》第66条规定,要基于同一个双务合同且互负债务。
互负债务都已过期,且没有约定履行顺序。
对方的债务是可以履行的。
对方未履行债务或者履行不适当。
要注意的是当事人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致使合同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责任由对方当事人承担[1]。
实质上法律赋予双务合同当事人在同时履行时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因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而拒绝向对方履行债务的,不构成违约,而是一种正当的行为。
上述案例中,双方当事人未约定履行顺序,应推定为同时履行。
公司支付余款前,批发站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构成违约。
公司延期一周已超过合同履行期限后仍未能支付余款,已构成违约。
最终判定批发站返还公司预付款20万元,公司赔偿批发站运费损失15000元。
二、后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案例:甲酒店将工程发包给乙建筑公司约定:酒店“三通一平”于6月完成,乙方次年8月交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合同履行常见问题案例及风险防范
摘要:本文主要就企业日常经营中合同履行的一些常见问题如同时履行合同中违约责任确定、后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通过案例做了解析,并对一些常见风险做了提示。
关键词:企业合同履行;常见问题;案例分析;风险防范
一、同时履行合同中违约责任如何确定?
案例:某食品公司协议向某批发站购买柑桔。
双方约定:公司向批发站预付货款20万元,批发站于15号前到货,验收后公司将余款付清,任何一方违约要赔偿损失。
后公司预付20万元,批发站如约运货至指定地点。
公司验收合格后,因货款不齐,要求延期付款未被同意。
一周后因公司仍未筹齐货款,批发站怕柑桔腐烂,将货物运走并转卖他方,同时通知公司解除合同。
问题:到底谁违约?
公司诉至法院,请求判批发站违约,要求返还预付款及利息并赔偿损失。
批发站则要求对方承担运费损失15000元。
法理:同时履行抗辩权问题。
同时履行,即合同订立后,在有效期限内,双方当事人不分先后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同时履行抗辩权,指双务合同中的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给付之前,有权拒绝先行给付。
根据《合同法》第66条规定,要基于同一个双务合同且互负债务。
互负债务都已过期,且没有约定履行顺序。
对方的债务是可以履行的。
对方未履行债务或者履行不适当。
要注意的是当事人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致使合同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责任由对方当事人承担[1]。
实质上法律赋予双务合同当事人在同时履行时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因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而拒绝向对方履行债务的,不构成违约,而是一种正当的行为。
上述案例中,双方当事人未约定履行顺序,应推定为同时履行。
公司支付余款前,批发站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构成违约。
公司延期一周已超过合同履行期限后仍未能支付余款,已构成违约。
最终判定批发站返还公司预付款20万元,公司赔偿批发站运费损失15000元。
二、后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甲酒店将工程发包给乙建筑公司约定:酒店“三通一平”于6月完成,乙方次年8月交工。
但甲方“三通一平”迟至9月才完成。
次年8月,乙方根据工程进度,要求顺延3个月交付验收。
甲方起诉法院,要求乙方支付迟延履行违约金。
问题:到底是谁违约?
法理:主要涉及先履行抗辩权问题。
先履行抗辩权,是指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届期未履行义务,后履行一方拒绝、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
实质是后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对先期违约的一种合法抗辩,反映的是后履行义务人的利益。
主要的适用条件是双务合同且互负债务。
负债有先后顺序,且后履行一方债务已过期。
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履行不当。
适用时应当注意:
1、先履行抗辩权是后履行一方享有的法定权利,行使这一权利而不履行,不构成违约。
2、先履行抗辩权是一时抗辩权。
后履行方在提出抗辩后对方履行时,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
3、行使抗辩权时,是否需要及时通知对方?应区别不同情况对待:
1)因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而行使先履行抗辩权时,可不通知对方。
2)当负有先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的给付有重大瑕疵,或只履行一部分时,依诚实信用原则,另一方行使权利时应通知对方,可给对方解释、改正的机会。
上述案例中乙方不应承担责任。
乙方有权顺延工期,它是行使先履行抗辩权的一种方式。
甲方主张支付迟延履行违约金,乙方有权拒绝。
行使抗辩权的当事人,不影响追究对方违约责任的权利。
若乙方有损失,可以依法向甲方主张赔偿金。
三、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案例:A公司协议购买B公司价值电脑设备并约定:A公司预付货款后对方10日内供货。
后B公司因欠数家银行贷款,办公场所、库存商品、银行账户相继被法院查封、冻结,无法履行供货义务。
A公司拒付预付款,要求解除合同。
B公司提出A公司违约在先,应偿付违约金。
A公司认为拒付预付款、解除合同,系因B公司无法供货,实属自保。
难题:在B公司已实际无法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下,A公司交付预付款后,其自身合法权益的确得不到有效保护。
新《合同法》为A公司自我保护提供了法律武器——不安抗辩权。
即: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在对方欠缺资力或欠缺信用等危险情况下可中止履行,直到解除合同。
实质上是对先履行义务当事人合法利益的保护。
对防范合同欺诈有重要作用。
主要适用条件: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合同法第68条)
(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2)转移、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3)丧失商业信誉;
(4)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要注意的是不安抗辩权是一种自助权,只要有证据证明对方履行有现实危险,就可以中止履行合同,而无须经对方同意,或经诉讼、仲裁等程序,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2]。
权利人暂时中止履行合同义务,应及时通知对方。
如果对方提供了适当担保或在合理期限内恢复了履行能力,应当恢复履行。
对方在合理的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解除合同。
本案例中,A公司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暂停支付预付款并通知B公司。
如B 公司在合理期限内既未恢复履行能力又未提供适当担保时,A公司可解除合同。
四、实务中行使解除权应注意的问题
1、合同签订后,标的物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如何处理?
(1)在合同中约定价格变动作为解除条件。
(2)协议变更合同价格条款。
(3)履行合同带来的损失超过承担违约金的损失时,可考虑不履行合同(实为强制毁约的一种,注意非物质利益)。
(4)价格波动异常,不能预见,履行显失公平,争取用情势变更原则保护自己。
案例:合同约定:仪表厂供给煤气厂煤气表散件7万套。
履行中,因生产煤气表散件的主要原材料铝锭价格飞涨,单价由签约时的4400元,上涨到
16000元,发生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对此做出明确规定:由于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原因,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非当事人所能预见的根本性变化,以致按原合同履行显失公平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情势变更原则变更或解除合同。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最终)均没做具体规定,最高法院有规定,实务中也处理过,可申请法院强制性调整或解除合同。
当事人原则上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履行中常见的几种风险提示
1、谨防合同诈骗犯罪。
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以下情形: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合同诈骗犯罪之所以能够得逞,大部分是因有关负责人或经办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失职、渎职造成。
2、防范信誉欺诈。
应特别注意长期合作对象的信誉欺诈:一直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但是近期出现了迟延付款现象,并增加了订货量,此时应引起重视,很可能对方出现严重资金困难、面临破产等情况。
应尽量到其公司实地考察,不能仅听其一面之辞。
3、第三人代为履行和向第三人履行风险防范。
第三人代债务人向我方履行,相当于我方多了一个保障,因此一般应乐于接受。
有时债务人要求将其债务全部转让给第三人,转让后又不再承担任何责任,可能是陷阱,应立即充分了解该第三人履约能力,不能草率答应。
合作方如要求我方向第三人履行时,应取得债权人的书面通知书。
参考文献:
[1] 李丽.完善合同履行监督深化企业合同管理[J].经济师,2012,07(3):77,135.DOI:10.3969/j.issn.1004-4914.2012.03.033.
[2] 李芊.建筑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2,(24):191-192.DOI:10.3969/j.issn.1009-0592.2012.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