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规模利用【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一、土地规模利用原理
1.土地利用规模及其表现
土地利用(经营)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在农业中,土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土地利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
原因在于:
①农业生产规模总是首先表现为一种土地规模,即只有在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地空间上,农业(种植业)生产才能进行。
②土地利用规模是其他生产要素规模的基础,即只有在一定的土地利用规模上才能进行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劳动力和资金投入规模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土地利用规模的受容力。
因此,土地利用规模在农业中通常成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标志。
(2)在工商业中,土地只是作为基地、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
在城市中,只有当土地成为劳动对象时,土地利用规模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样的活动,主要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经营。
城市土地规模利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用地规模上。
2.土地规模报酬的变动类型
在经济学中,所有的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同时增加或减少,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模变化,称为纯粹规模的变动。
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的变化,分为三种情况:
(1)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2)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3)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土地规模利用,就是应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应该是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规模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是土地规模经济。
与土地规模经济相对的是土地规模不经济。
如图5-1所示,LAC曲线是一条随着土地经营规模变动而变动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AM阶段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说明平均成本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属于规模经济阶段;在MB阶段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平均成本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上升,属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图5-1土地规模经济和土地规模不经济
3.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
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分别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
①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
首先是单个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
在购销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企业规模的扩
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
首先,大规模企业在与对手进行谈判时,可以凭借规模优势获得相对有利的购销价格;其次,大规模企业可以在收集市场信息、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节约平均交易费用;再次,大规模企业由于大量运输,也可节约平均运费。
②内部规模不经济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它是与内部规模经济相对应的。
(2)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
①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②与外部规模经济相对的是外部规模不经济。
外部规模不经济是指因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
4.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这就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理论是分析城市土地规模利用的重要依据。
一般认为,产生集聚经济的主要原因在于:
(1)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
(2)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3)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
(4)消费的多样性
(5)公共产品的存在
5.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
外部经济问题“内部化”后,原本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对土地开发利用者的经济效益产生正面影响的因素,现在被纳入经济效益的计算范围,自然可以提高土地开发利用者的经济
效益,产生规模经济。
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后,原本客观存在但是不被土地开发利用者考虑在内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产生规模不经济。
二、农业土地规模利用
1.农业经营中的土地规模问题
(1)国外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从农村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得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下降。
而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则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农场数量大大减少。
在加拿大、美国以及西欧各国都呈现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趋势。
(2)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背景
我国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原来土地经营范围十分狭小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国营农场,实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经营。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开始改革之后,我国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确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形式。
就农业土地经营规模而言,由于人多地少的实际国情和土地承包中的平均化倾向,形成了一种以农户为经营实体的普遍的超小规模状况。
但是,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小规模经营的一些固有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
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后,小规模农户经营,很难与农产品市场相连接,出现了许多农产品卖出困难的问题。
2.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一方面为农民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供了经济动力,另一方面又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创造了条件。
这样就在市场经济国家,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随着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而出现。
(1)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
从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动因:
①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②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③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劳动相对于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农业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迅速增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2)扩大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①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人。
②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④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3.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
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就是能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是一个相对
的、动态的概念,具有以下特性:
(1)地区性;(2)动态性;(3)层次性;(4)适应性。
在评价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效益,确定我国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时,必须十分注意上述特性。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规模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固定成本分摊的节约,其直接的效果表现为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
因此常采用生产函数分析来判断规模经济是否存在。
但在我国,由于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各经济主体由于其本身的政治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对规模效益的不同偏好,决定了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标志的多元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1)当把土地规模效益限定为纯收入(或盈利)时,适度经营规模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取得最大纯收入(或盈利)的规模。
此时,既可以通过建立土地经营规模与纯收入(或者盈利)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函数求极值的办法得到纯收入(或者盈利)最大时的土地经营规模;也可以将不同土地规模的经营单位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纯收入(或者盈利),选择纯收人(或者盈利)最大组的土地经营规模为适度土地经营规模。
(2)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综合时,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往往就需要一个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则多用分组比较法,即根据土地经营规模分组,比较各组的各项指标的数值,选择综合最优组的规模为适度经营规模。
各个指标所反映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各方面的效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因此应该努力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在实践中,可以借助综合评分法等来完成综合评价。
(3)从解决现实矛盾的角度考虑,我国还以提高收入和生产水平作为确定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