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
佛教的教义以解脱生死、追求内心平静为核心,深受全球各地信徒的尊崇和追随。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传播、教义、分支和现代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的生平:释迦牟尼,即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家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1.2 佛教的起源地:佛教起源于印度,传播至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在西方国家也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1.3 佛教的初期传播:佛陀圆寂后,弟子们开始传承佛陀的教诲,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如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二、佛教的传播2.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汉、魏、唐等朝代的传播,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
2.2 佛教传入日本: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随后在奈良、安全等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2.3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佛教也传入了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对当地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的教义3.1 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苦、集、灭、道,是佛陀所悟的解脱之道。
3.2 八正道:佛教修行的指导原则,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
3.3 缘起观: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四、佛教的分支4.1 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以出家修行为主。
4.2 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强调普度众生,宏扬慈悲和般若智慧,注重在家信徒的修行。
4.3 汉传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独特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五、佛教的现代发展5.1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5.2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匡助人们减压、追求内心平静。
关于佛教起源的故事
关于佛教起源的故事佛教与__、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那么你知道佛教的起源是什么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佛教起源的故事吧!佛教的起源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王子所创。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抚养长大。
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
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生子。
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
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门。
为了达到解脱人生之苦的目的,悉达多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
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
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
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7天只进一餐。
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棘上。
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
乔达摩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食。
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
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
这一年他35岁。
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9年说法。
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
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佛教意为佛陀的教法。
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
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良好的影响。
最初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但当初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由释迦牟尼创立,迅速传播到亚洲各地,并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及其在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的生平- 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他是一位王子,生活在奢华的环境中。
- 在他二十九岁时,他离开了王宫,开始了他的苦行修行生涯,他希翼找到解决人类苦难的方法。
- 在苦行修行的过程中,他达到了觉醒的境界,并成为了佛陀,意为“觉醒者”。
1.2 佛教的核心教义-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解释了人类苦难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八正道消除苦难。
- 八正道是指正确的信仰、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1.3 佛教的传播- 佛教最初传播到印度的其他地区,然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僧侣和商人的交流,以及各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传播,如佛教建造、雕塑和绘画。
二、佛教在印度的发展2.1 佛教的兴旺时期- 佛教在印度的兴旺时期是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当时佛教成为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
- 许多王朝和统治者都支持佛教,建立了许多佛教寺庙和大型佛塔。
2.2 佛教的衰落-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始于公元5世纪,当时印度的宗教氛围发生了变化,印度教重新崛起。
- 佛教遭受了来自印度教的压力和迫害,许多佛教寺庙被摧毁,僧侣被迫离开。
2.3 佛教在印度的现状- 尽管佛教在印度已经衰落,但仍然有一些佛教寺庙和修道院在那里存在。
- 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虽然不如以前,但仍然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佛教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发展3.1 佛教在中国- 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得到了汉朝皇帝的支持和推广。
- 佛教在中国发展出了不同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和天台宗等。
佛教起源
佛教文化
佛教(Buddhism):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东汉时传入我国。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释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
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
佛陀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
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今年,应该是三千零十五年。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5世纪摆布的印度尼泊尔地区诞生。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数个阶段,从创始时期的初创阶段到现代的全球性宗教。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当时,印度社会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思潮。
在这个背景下,释迦牟尼佛出生并开始传授他的教义。
佛陀的教诲强调人的内心和思想的改变,以达到解脱和超越痛苦的境界。
他的教义被称为“四圣谛”和“八正道”,这些教义成为佛教的核心教义。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迅速传播,并发展出不同的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座部派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派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而大乘佛教则强调利他主义和菩萨道。
佛教在印度的繁荣时期向来持续到公元12世纪。
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印度教的复兴,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
尽管如此,佛教在东亚地区,特殊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继续发展并成为主要宗教之一。
在中国,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初期的传播、繁荣和衰落。
在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许多著名的寺庙和佛教文化遗产都建立在这个时期。
在日本,佛教于公元6世纪传入。
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与日本的政治和文化密切相关。
在安全时代,佛教成为日本宫廷和贵族的宗教,并对日本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韩国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公元4世纪,佛教传入韩国,并迅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推广。
佛教在韩国的发展经历了繁荣和衰落,但向来保持着对韩国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现代世界中,佛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宗教。
它在亚洲和西方国家都有广泛的信徒和教派。
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价值观,如慈悲、智慧和平等,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印度的繁荣时期和东亚地区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全球性的宗教。
中国四大宗教——起源、发展与主要教义
中国四大宗教——起源、发展与主要教义中国四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一、佛教1.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他被认为是佛教的创始人,被称为释迦牟尼佛。
2.发展历程: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传播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佛教宗派和思想家,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
这些宗派和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主要教义:佛教的主要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以及中观派和瑜伽派的哲学思想。
这些教义强调了修行者的内在修养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4.二、道教5.起源: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
它是在汉代时期形成的,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宗教体系。
6.主要教义: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之规律。
道教主张通过修炼身心来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同时也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7.三、基督教8.起源: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并在公元1世纪时与罗马帝国发生冲突后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个主要分支。
9.发展历程:基督教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主流宗教之一。
同时,基督教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
10.主要教义: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原罪说等基本教义。
这些教义强调了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救赎和拯救。
11.四、伊斯兰教12.起源: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是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种宗教体系。
13.发展历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东地区的主流宗教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伊斯兰教也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之一。
14.主要教义: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真主的存在、前定学说等基本教义。
这些教义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以及对真主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迅速发展和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主要教义和发展历程。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传说中,佛教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的印度王子。
他在25岁时离开了宫殿,开始寻求真理和解脱的道路。
经过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他于30岁时觉悟成佛,成为“佛陀”(Buddha),意为“觉者”或“觉悟者”。
二、佛教的主要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
1. 四圣谛:a. 苦谛:生老病死、痛苦和不满足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
b. 集谛:欲望和执着是导致痛苦的根源。
c. 灭谛:通过摆脱欲望和执着,可以达到解脱和解脱。
d. 道谛:通过修行八正道,可以达到解脱的道路。
2. 八正道:a. 正见:正确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b. 正思:培养正向的思维和意识。
c. 正语:避免说谎、诽谤和恶语。
d. 正业:从事诚实和有益的工作。
e. 正命:遵守道德和伦理准则。
f. 正精进:努力修行和追求真理。
g. 正念:保持专注和正念。
h. 正定: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三、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在佛陀去世后迅速发展,并分为不同的教派和宗派。
1. 小乘佛教(Theravada Buddhism):也被称为“上座部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
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追求成为阿罗汉(Arhat)。
2. 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大乘佛教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尼泊尔等地。
大乘佛教强调利他和普度众生,追求成为菩萨(Bodhisattva)以帮助他人实现解脱。
3. 金刚乘佛教(Vajrayana Buddhism):金刚乘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和蒙古地区。
它强调密续(Tantra)和修行上师的重要性,追求快速实现解脱和成佛。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 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 .创始人释迦牟尼, 本名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是"吉样和成功"的意思.乔达摩为母姓 (瞿昙) .悉达多成道后, 弟子們尊称他"佛陀", 意为"觉者"或"觉悟真理的人".释迦牟尼是"释迦族中的圣人"的意思.相传他是净饭王之子, 29 岁出家, 35 岁成道, 创立了佛教.他在恒河流域布教传法, 反对当时印度社会中"婆罗门第一"的种姓制度, 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 得到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的支持, 佛教迅速发展起來.释迦牟尼80 岁涅槃.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经历了"原始佛教阶段"、"部派佛教阶段"、"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阶段"、"密教阶段".后來, 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进入印度以后, 佛教急剧地衰落, 至公元13 世纪初期, 佛教在印度已濒於绝灭.印度近代佛教的复兴, 是在公元19 世纪后半期, 是重新由锡兰 (今斯里兰卡) 传入的.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讲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集谛讲造成痛苦的主要原因;灭谛讲灭尽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讲为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方法.十二因缘的核心内容是三世两重因果, 讲的是因果报应, 劝导人們"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佛教在印度阿育王时代开始传播到其他国家.一般分为三大支: (一) 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 以大乘佛教为为主, 其经典主要属於汉文系统的北传佛教;
(二) 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以及我国南方的傣族、崩龙族、布朗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以小乘佛教为主, 经典为巴利文系统的南传佛教; (三) 传入中国西藏地区, 与西藏当地的古老宗教融合, 形成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藏传佛教.主要流传於我国藏族、蒙古族、纳西族和裕固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是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的。
以下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有一位王子,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
他在出生时被预言将成为伟大的君主或伟大的精神导师。
然而,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强大的君主,因此为了不让他接触到世间的苦难,他被关在宫中,享受奢华的生活。
然而,当释迦牟尼年满29岁时,他偷偷离开了宫殿,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
他希望通过观察世间的苦难和人类的痛苦来寻找解脱之道。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游历了整个印度,并学习了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
最终,他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佛陀(意为“觉醒者”)。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指的是苦难的原因,灭谛指的是如何消除苦难,而道谛指的是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言论、行为、生计、努力、念和禅定。
佛教的核心教义还包括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人们的生命不止一次,而是通过轮回转世的方式不断重生。
轮回的目的是通过修行实现解脱,摆脱轮回的苦难。
此外,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即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恶果。
三、佛教的发展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直到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才开始迅速发展。
佛陀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教导,并在印度各地建立了寺庙和修道院。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印度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印度的一些王朝统治下,佛教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保护,但在其他王朝统治下,佛教遭受了迫害和压制。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1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得到了许多皇帝和贵族的支持。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佛 教
佛教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 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 为他出身于古印度的释迦族,所以 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 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属于“沙 门思朝”中的一支。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 乘佛教时期和密乘佛教时期四个发 展阶段。
佛教
七、佛事仪式和佛教节日
1、佛事仪式 佛事仪式,是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 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 中国汉传佛教主要佛事仪式有忏法、 水陆法会、盂兰盆会、放焰口、众姓 道场、增福延寿道场。 2、佛教节日 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成道节和盂 兰盆节。
八、佛教寺院建筑
佛教寺院是供奉佛像、保存佛经、 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僧众们生活、居 住的场所。寺庙类型可分为以下几 种: (一) 汉传佛教寺院 (二) 藏传佛教寺院 (三) 南传佛教寺院 (四) 汉藏混合型寺院
佛教
九、中国著名佛寺
(一) 白马寺 (二) 灵隐寺 (三) 少林寺 (四) 法门寺凿的 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 故事的壁画。敦煌莫高窟、麦 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 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一) 敦煌莫高窟 (二) 麦积山石窟 (三) 云冈石窟 (四) 龙门石窟
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
(四) 护法天神 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哼哈二将和伽蓝神关羽等。
六、佛教徒的称谓
佛教徒的称谓大致可分为身份性称 谓和礼节性称谓两种。 (一) 身份性称谓 1、戒律性身份称谓 佛教徒有四 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 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 摩那尼。 2、职务性身份称谓 早期佛寺的 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 负责。 (二) 礼节性称谓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佛教,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初三的学习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关于佛教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学习的佛教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佛教的起源和创始人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也被称为佛陀。
佛陀出生在尼泊尔现境内的兰菲尓地区,他的成佛经历是一个寻求解脱的过程,最终他在菩提树下达到了觉悟,并传授了佛法。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1. 四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分别是生老病死、痛苦的原因、痛苦的终结和通向终止痛苦的道路。
四谛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类存在的认知和对于解脱的追求。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在《大论》中提出的修行方法。
它包括了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计、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念和正确的集念。
通过八正道的修行,人们可以走向解脱和成就涅槃。
三、佛教的佛教经典佛教经典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用于学习和研究佛教知识。
以下是一些初三学习的佛教经典:1. 罗马尼林是初四课程中介绍的一部佛教经典,其中记载了佛陀的教诲和经验。
2. 《心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3.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最长的一部,内容涵盖了诸多佛教教理和修行方法。
四、佛教的流派和寺庙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了多个流派和教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式。
以下是初三学习的一些佛教流派和寺庙:1. 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上座部派。
2. 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禅宗、净土宗和华严宗等。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场所,其中一些寺庙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例如中国的少林寺和泰国的大皇宫。
五、佛教的影响和现代价值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追求真理的旅程中达到了觉悟的境地。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地,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在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尼泊尔的兰伽巴德地区。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在年轻时离开了尘世的奢华生活,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
他经历了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实现了觉悟,成为了佛陀。
1.2 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解释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苦难。
八正道是指正确的信念、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这些是实现解脱和觉悟的指导原则。
1.3 佛教的传播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在公元前3世纪,它开始向外扩展到其他亚洲国家。
印度的国王阿育王是佛教的积极支持者,他派遣僧侣到不同的国家传播佛教。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并与当地的宗教和哲学融合,形成了不同的佛教传统。
二、佛教的早期发展2.1 尼卦王朝的兴起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尼卦王朝兴起,国王阿育王成为佛教的庇护者。
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佛教寺庙和僧院,并制定了保护佛教的法律。
这一时期,佛教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认可。
2.2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佛教的早期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和教义。
主要的学派包括上座部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强调个人的解脱和觉悟,而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
这些学派的出现促进了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3 佛教艺术的繁荣佛教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和文化的繁荣。
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佛教经典的装饰为主要表现形式。
佛教艺术作品传播到不同的国家,成为了亚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的中世纪发展3.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也被尊称为佛陀。
佛教以解脱苦难、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为核心教义,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觉悟。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宗教腐败现象,人们普遍感到苦难和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释迦牟尼佛浮现了。
他是一位印度王子,名叫悉达多·高达摩(Siddhartha Gautama)。
在年轻时,他离开王宫,进入丛林中苦行,寻求对人生苦难的真正解答。
经过长期的修行和冥想,悉达多·高达摩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为佛陀,意为“觉者”或者“觉醒者”。
他认为人类的苦难源于欲望和无明,惟独通过修行和觉悟,才干解脱苦难,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陀传授了一系列的教导,被整理成为佛教经典,称为《三藏》。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
在佛陀逝世后,他的弟子们组织起来传承和宏扬佛教教义。
最初的佛教传播范围局限于印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和文化产生了不同的佛教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座部派(Theravada)和大乘佛教(Mahayana)。
上座部派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解脱,而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度众生和利益他人。
佛教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教义和实践方式。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儒家等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在日本,佛教与本土信仰结合,形成为了日本佛教的特色。
佛教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强调慈悲、善行和智慧,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在教育、艺术、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许多佛教寺庙和佛塔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
总结起来,佛教起源于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它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觉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教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发展出了多个教派和学派,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出生并成长。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创始时期的传统佛教到后来的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苦难。
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高达玛(Siddhartha Gautama),是一位王子,他在年轻时对人类的苦难感到痛心,并决定寻找解脱之道。
他离开了皇宫,放弃了世俗的生活,成为一位苦行僧。
经过多年的苦行和冥想,他最终在菩提树下获得了觉悟,成为佛陀(即“觉者”)。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描述了人类存在的苦难、苦难的原因、解脱的方法和达到解脱的道路。
八正道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修行的指南,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佛教最初的传播是通过口头传统进行的,佛陀的教诲被传给了他的弟子们,他们成为佛教的第一批僧侣。
这些弟子们在印度和周边地区传播佛教的教义和实践。
佛教在印度迅速扩展,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大王阿育王成为佛教的保护者和赞助人。
他在印度各地建造了佛塔和佛教寺庙,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佛教在印度的繁荣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印度主要的宗教之一。
然而,佛教在印度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印度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佛教遭受到了来自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的压力。
佛教的教义和实践受到了批评和争议,导致一些佛教寺庙被摧毁,僧侣们被迫离开。
然而,佛教并没有在印度完全消失,它继续在其他亚洲国家传播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并在那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也传入了日本、韩国、越南和其他东亚国家。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大乘佛教强调普遍悲悯和菩萨的理念,提倡众生的利益和大乘菩提的追求。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它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他后来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和被尊奉为佛陀(佛教中的“觉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地区)。
他在年轻时经历了富贵、贫困和苦难,对人类的痛苦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量。
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他离开了王宫,抛却了世俗的生活,成为一位苦行僧。
在苦行的过程中,释迦牟尼通过冥想和内观,最终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界,成为了佛陀。
他的觉悟认为,人类的痛苦和苦难是由欲望和执着所引起的。
他提出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的教义,以匡助人们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幸福的境界。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是佛陀生前和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传播,没有正式的经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形成为了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是佛陀的原始教义的主要传承,它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实践。
上座部佛教的经典被称为《巴利三藏》,包括了佛陀的教导和他的弟子们的评论和解释。
上座部佛教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大乘佛教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普及化和普渡众生。
大乘佛教的经典被称为《般若经典》,强调智慧和菩萨道的修行。
大乘佛教在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宗派和教义体系。
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传统和风格。
例如,中国佛教融合了道教和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日本佛教则与本土的神道教和禅宗哲学相结合,形成为了日本独特的佛教传统。
总结起来,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它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主要时期。
佛教的教义强调解脱和幸福,通过内观和修行来摆脱痛苦和欲望。
佛教文化常识
(十一)生:既有今生之业的存在(“有”) ,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生”),是为“有缘生 ” 。
(十二)老死:既有来世之生,必将老病而死 亡,是为“生纪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 )。 是“老”和“死”的合称,代表一切苦恼,也指人 生的终结。
(三)三法印
法印即“法之印章”,即佛法有别于其他理 论和宗教的特征。佛教依照这三条基本原则为印 鉴,凡符合者就是佛说的法,凡不符合者一律判 为“外道”,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也有些经典中称为“四法印”, 即在此三条之基础上加“有漏皆苦” 。
佛逝世一百十年后,在毗舍离国僧团中有
关于戒律上的争论,于是长老(僧龄高的称长老)
耶舍(Yasa)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 律藏,断定当时争论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 这是第二次结集。
根据南方佛典记载,佛逝世二百三十五年
后,阿育王时代,有很多外道(佛教之外的教
派)的人混入佛教徒中,混乱了教义,于是在
分为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
佛教即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汉语 系佛教及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
(二)三藏的形成
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由佛弟子 分类结集为三大部类——经、律、论,这 是佛典的总称,故称“三藏”。精通“三 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
藏,意谓容器、谷仓、含摄等。 经藏,音译修多罗、素怛缆藏,有关佛陀教 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音译毗尼、毗奈耶藏,有关佛所制定 教团之生活规则,佛为弟子所制的戒律皆属于 “律”部类; 论藏,音译阿毗昙、毗昙或阿毗达摩藏,又 名对法。后人对“经”或“律”以殊胜之智慧加 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皆属于“论”部 类。此即通称“经、律、论”三藏。
佛教简介
佛教的经典
• 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 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 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 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 得的心得。 • 重要经典:《金刚经》、《大藏经》、《般若波罗蜜多心 经》其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教
佛教的起源
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 人是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 译过来的,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是佛 陀的简称,是觉悟的意思。释迦摩尼有 感于人生无常,有生、老病、死等诸多 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创立 佛教。35岁时创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团, 直到80岁去世。他在45年的时间,在恒 河中上游一带传教,使佛教传播范围不 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
• 南传佛教:
• 佛教的一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 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 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佛教的教义
• 四谛说: • 谛即真实无妄的道理。“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是 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 • 苦谛主要指陈世界是苦。集谛阐述人生痛苦的原因。灭谛 宣说涅槃的幸福。道谛是叙述修持的方法。 • 讲求转世轮回,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世间一切 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生活。
佛教名胜
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佛像
麦积山石窟
佛教的戒律
戒律是佛教为信徒们制定的行动规范, 内容包括衣、食、住、行、药、日常修 与律。 戒是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所制定的 戒条规范。从内容上分为两种:止戒与 持戒。止戒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 足戒等,主要功能是止非防恶;另一种 持戒的功能为修习善行;如二十犍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起源泰国曼谷涅磐寺收藏的394尊镀金佛像自从他第一次看到了一位老人、一个病人、一队哀悼的人和一位圣人之后,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高贵的宫廷特权生活从此被永远改变了。
经过了多年的寻找,他发现了一直困绕着他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公元前560年的印度东北部——最大的思想和文化中心之一。
一个有关他出生的神话故事说,他的母亲玛雅(Maya)梦见一头白色的大象进入了她的子宫。
十个月后,她在五月份分娩了,那时候大地颤抖,天上挂着一轮满月。
玛雅在分娩七天后就死了,神话传说因为生了佛的人就不能做其他的用处。
孩子由他的叔叔带大,生活得极端奢华。
罗怙罗(RAHULA)年轻的王子娶瞿波(GOPA或YASHODARA)为妻,他把他的第一个儿子叫罗怙罗,意思是“链条”,因为他感觉自己被自己的生活方式禁闭了起来。
当他成功地偷偷跑出宫殿时,他的四次经历又加强了他的这种感觉:1,他看到了一位衰弱的老人,目睹了衰老如何摧毁他的记忆、美丽和强壮。
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老人。
2,他看到了一位被痛苦折磨着的病人。
看到他因如此剧烈的痛苦而“颤抖得象一轮充满涟漪的水面上的月亮的倒影”,他非常震惊。
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痛苦。
3,他看到了一队哭泣的去送葬的人,他们被悲伤所折磨着。
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死亡。
4,他看到了一位游荡的圣人,圣人显得很满足和高兴,带着一个化缘钵到处行游。
他突然理解了人生的乐趣在于没有任何价值。
现在他希望得到的是真正的知识,因此他在午夜时分离开了王宫去寻找它。
然后,当他目睹了第三个景象时他想:“哎呀,所有活着的事物把自己消磨殆尽。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生下来,变老,然后死去,过渡到另一种新生活,然后又被重生。
而且,贪婪和荒谬的希望迷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被蒙住了眼睛。
他们感到恐惧,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这种巨大的疾病。
”悉达多发现,缺乏对自我的了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佛经注:当乔达摩·悉达多非常小的时候,一个印度教的婆罗门预言他将成为帮助别人克服生活中的痛苦的启蒙人,另外8个婆罗门也赞成这种看法。
开悟悉达多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和许多圣人交游。
他首先尝试了瑜珈功。
然后,他和五个同伴在一起过了五年极端穷困的生活。
但他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一天,他独自坐在一棵菩提树(BODHI)下沉思的时候,答案突然出现了。
在接着的三个晚上,他经历了悟道的三个阶段,拒绝了邪恶的玛亚(Mara)的诱惑。
在第一天晚上,他以前生活中经历过的一切都在他眼前飘过。
第二个晚上,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循环以及控制它的规律。
在第三个夜晚,他开始理解了四真谛(t he four noble truth):苦难是无穷无尽的、造成苦难的原因(人类的欲望)、消灭苦难的理想境界、达到无苦境界的途径。
他认识到所有的人都要遭受苦难,而苦难起源于人类的贪婪欲望,如果欲望被消灭掉,苦难就会停止。
他因此成了“佛”,意思是“开悟的人”。
在这之后,最高的神“梵天”三次要求悉达多帮助别人达到开悟的境界。
他在接下来的44年里都在做这件事情,而他最初的追随者便是他穷困时期的五个同伴。
开悟了的佛。
乔达摩?悉达多在看到苦难的第一反应是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
经过五年严格的苦修后,他经历了悟道的三个阶段并且最终成佛。
佛教派别在佛陀死后的几个世纪里,小乘佛教(Theravada)和大乘佛教(Theravada)成为了佛教思想的两个主要派别。
小乘佛教是和尚们通常遵循的拯救之道。
而大乘佛教是佛教两派中最大的一派,在全世界拥有30亿信徒。
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以及其它的东南亚国家。
“小乘”的意思是“老辈人的方法”。
其教义基于那些统称为“巴利经”(Pali canon)的佛经,小乘佛教认为这些经书是对佛陀所说和所做的精确记述。
总之,巴利文经典强调佛只是人,是一系列佛中的一个,而且通过听从他的教诲和模仿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达到开悟。
小乘佛教的佛教徒里有两种人:1,和尚和尼姑,或者称为比丘(bhikku)。
一大早在缅甸的一个村庄里化缘的佛教和尚。
他们不承担任何家庭义务,完全依赖佛教俗教徒供应食物和衣物,从而他们达到涅槃的机会最大。
所有佛教徒中最接近开悟的人是“丛林和尚”(生活在森林里的和尚),他们遵循一种非常严格的思考模式。
对一个世俗的人而言,要开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非常想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必须成为一个和尚或尼姑。
2,成家的人。
他们可以通过为和尚和尼姑施舍食物、衣服和钱财来为自己在未来转世获得某种功德。
大乘佛教大乘意思是“伟大的运载工具”,大乘佛教徒把乔达摩·悉达多视为超人类。
他们也相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许多其他的佛。
大乘佛教宣称能为人们提供比小乘佛教多得多的开悟的机会。
这些思想都是基于据称是和佛的教诲一致的三个原则:1,人们并非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涅槃,相反,他们可以在菩萨的帮助下逐渐开悟,菩萨指那些已经开悟但是还选择留在世上来帮助别人到达涅槃境界的人。
2,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作为达到开悟的工具,这包括念颂歌、思考禅语、砍柴和担水等。
3,僧团(sangha)能够帮助那些希望得到开悟的人。
僧团是由那些遵循佛的教诲的和尚和尼姑们组成的团体。
大乘佛教又被细分为许多种派别,它是日本、韩国、蒙古、中国、西藏和尼泊尔的主要佛教派别。
禅宗在日本的所有佛教派别中,禅宗绝对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教派。
它教导人们必须超出言语的范围之外去理解存在。
一个和尚可能会花一生的时间来思考一个简单的句子或词语,这些句子和词语被称做禅语(koan)。
禅语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难题,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禅语是:一只手拍打的声音是怎样的?禅宗大师们经常会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来帮助自己进行思考。
佛经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教师,佛使用寓言、自然界的例证、明喻、暗喻、问答、讨论和辩论等手段来传播的他的思想,但是他从不写下任何东西。
当他死后,他的学生才开始把他的教诲的一些片段收集在一起。
所有的佛教徒的著作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传统认为由佛传下来的作品,另一种是各种圣人和学者创作的作品。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都有自己特有的佛经。
小乘佛经许多世纪以来,佛的早期的教诲都是由僧团——和尚和尼姑组成的团体——以口头的形式流传并保存下来的。
在公元前1世纪时,有人把这些教诲在斯里兰卡用巴利文记载到棕榈叶上,因为佛自己可能说巴利方言。
这些经卷被称做巴利经。
这些经又被分成三个部分,被统称为“三藏”(意思是“三个篮子”):1,律藏和僧团相关,是他们日常遵守的戒律;2,经藏由佛做的各种各样的演讲所组成;3,论藏包含对佛的教诲的分析和阐释。
现在,人们仍然尽可能地用原初的语言读这些佛经,即使这些佛经的翻译已经很容易得到。
大乘佛经拘泥于一个特定的观点和蔑视其他的观点,聪明的人把这种做法视为桎梏。
——《经藏》最早的大乘佛教的经典用梵文——一种古老的印度语言——写成,其大部分内容都包含在巴利经里面,但是其他的部分是后来增加的。
人们认为这些增加的部分和“佛的话”一样具有权威性,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是《维摩诘经》,它记载了一个比所有的菩萨都要神圣的凡人。
藏传佛教的佛教徒认为,许多佛经一直被藏着,直到佛教徒们准备接受和理解它们的教诲。
今天仍然有许多这类佛经不断被发现,其中被使用得最广泛的是《西藏亡灵书》。
信仰当佛实现了开悟后,他决定放弃立刻进入涅槃境界的机会,以便把自己所见到的景象传授给他人。
这种景象基于对四真谛的理解和对八正道(中庸之道)的遵循。
四真谛(The Four Noble Truth)和八正道(Eightfold Path)是佛的教诲的核心。
四真谛佛教徒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完全理解四真谛——它是所有佛教信仰的基础:1,所有的生活都包含着痛苦。
佛教徒的传教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和克服它们。
2,痛苦的原因是对生命、快乐和钱财的渴望。
3,消除渴望意味着痛苦也将被消除。
4,介于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是消除这种渴望的唯一途径。
通过灭除自我欲望并断绝和这个世界的联系,生死的循环就能被最终打破。
人们通过遵循介于极端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之间的“八正道”或“中庸之道”。
八正道佛给他的追随者们几副图画来帮助他们理解八正道(又称中庸之道)。
他把它比作一缸为口渴的人解渴的水,一堆温暖正在痛苦地挨冻的人的火,一件裹住赤身裸体的人的衣,一盏献给身处黑暗的人的灯。
八正道的不同步骤就象一个车轮的八根轮辐,虽然每根轮辐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哦,比丘们啊,这就是痛苦的真谛:死亡是痛苦,我们痛恨的东西的在场是痛苦,和我们所爱的东西分开是痛苦,不能拥有我们所渴望的东西是痛苦。
简单地说,对存在的五重依附就是痛苦。
所有的存在都是痛苦。
——佛注:佛的另一个称呼是如来(Tathagata)(意思是来去自由)。
在遵循中庸之道的过程中,每个佛教徒都追随佛朝着开悟的方向前进。
但是他们又因为相互联系而具有真正的力量。
这八根“轮辐”是:1,对四真谛的正确理解;2,正确思考,从而形成对所有的生命包括最卑微的生命的爱;3,正确言语,而且必须是纯洁、高贵和好意的;4,正确行动,这包括从事道德的行为,对他人关心体贴以及对所有的生物显示善意;5,正确生活,意味着一个佛教徒绝对不能靠暴力来谋生也不能靠与他们的宗教活动有关的任何事情来谋生;6,正确的努力,以消除所有邪恶的念头;7,正确的念头,包括要经常留意他人的需要;8,用思考正确地集中注意力,这使得一个人在内心变得冷静并和自身及外界保持和平。
佛的教诲解释了痛苦的本质,并且告诉人们如何通过达到一种涅盘的境界来逃避痛苦和无穷无尽的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循环。
生命中的一切都被“业报”——因果规律——所统治。
因此,过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会为人们在下辈子带来好的业报。
但是人们的最终目的则是到达涅盘境界并完全从业报法则中解脱出来。
教义佛教后来又把许多其他的教义加入到四真谛和八正道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五戒(five concept)。
生死轮回意味着所有存在着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并且一切事物都经常处于波动的状态中。
这种状态被称为“Anicca”,意思是“不永恒”。
当人类为了永恒而奋斗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痛苦,或叫“dukkha”。
佛教导说,像所有的事物一样,人类也在不断变化,所有的经验都包含着痛苦,并且永远没有保持不变的永恒的自我。
在这个方面,印度教和佛教是不同的。
印度教教导说有一个永恒灵魂“ataman”,它历经死亡而不灭并能重生。
佛却教导说灵魂仅仅是一束经验,它随着死亡而消散。
被阎罗王——死人的主人——转动的生命之轮。
中心的一圈代表贪婪、仇恨和错觉。
由内向外看,下一圈被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别代表从地狱到天堂的各种存在状态,最外一圈显示了业报的链条。
整个圆圈被不断重复着。
五戒五戒是所有的佛教徒尽力遵循的道德规则:1,避免杀生或者伤害任何生物;2,不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3,避免任何奸淫邪行;4,不吐任何卑劣之语,例如谎言、传播谣言和说人闲话;5,不能接触所有的酒和麻醉品,因为它们能障蔽人的头脑和影响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