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土地利用结构及对发展影响共16页文档
成都市土地现状分析报告
加强土地整治和修复
未来应加强土地整治和修复工作, 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和 生态效益。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未来应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 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市场监管,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THANKS
强化生态红线管控
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限制或禁止对 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监测
建立完善的土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生态环境 问题。
推进土地生态修复工程
加大对受损土地的修复力度,采取生物、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恢复土地生态功能。
06
结论
对成都市土地现状的总结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工业用地比例偏高
01
目前成都市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占用了部分城市发展用地,影
02
随着人口流入成都市,居住用地供应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导
致房价上涨。
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足
03
成都市的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相对不足,影响了居民的生
活品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强度高
成都市土地利用强度较高,特别是在城 市核心区域,土地利用强度更高,导致 土地资源压力较大。
对未来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未来应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严格控 制建设用地规模,保护耕地、林地、
草地等生态用地。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未来应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产 业布局合理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03
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农业用地现状
01
02
03
农业用地规模
成都市农业用地总面积约为300万亩,占 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
成都市近年土地利用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成都市近年土地利用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向锌鹏(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丿摘要:本文利用成都市2005年和2015年两年的Cli-Jmate Change Initiative Land Cover(CCI-LC)数据作为数据源,比较十年来成都市土地覆盖类型和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浅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为成都市城市用地规划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成都厂1研究背景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叫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通过长时间序列在相同空间范围内对土地使用情况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对于土地利用的影响②。
开展长时间序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⑶,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库的建立,快速获取土地利用或覆被变化相关数据,及时提出国土开发和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宏观策略对于国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成都市2005年和2015年两年的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Land Cover(CCI-LC)[4]数据作为数据源,比较十年来成都市土地覆盖类型和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浅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为成都市城市用地规划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2.1数据源介绍气候变化倡议-土地覆盖小组(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Land Cover,CCI-LC)制作并发布的自1992至2015年300m空间分辨率的逐年观测数据。
该观测数据基于World Geodetic System84(WGS84)坐标系统,同时根据欧空局标准闻对地面覆盖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2.2研究内容本研究首先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影像融合、拼接等,二是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提取和整合。
成都的自然资源
成都的自然资源成都的自然资源(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servicelist/cdgk04/)土地资源成都市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土地类型多样。
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
二是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远远高于全国占12%和四川省占2.54%的水平;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
三是土地垦殖指数高。
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 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气候资源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一是东西两部分之间气候不同。
由于成都市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为成都市发展农业特别是多种经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冬暖、春早、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
年平均气温在17.5°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700~5300°C,全年无霜期大于337天,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C左右,O°C以下天气很少,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3°C,提前一个月入春。
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24.6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
四是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资源的组合合理,很有利于生物繁衍。
五是风速小,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42~141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
2000-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2000-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张敏;宫兆宁;江浏光艳【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诱因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转移矩阵、重心等方法分析了成都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数量变化,以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市土地利用呈现明显的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的势态,10年来耕地面积减少83 346.9 hm2;建设用地增加90 854.77 hm2;2)2000-2010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类型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各区县县城附近;3)2000-201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其中偏移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4)影响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7)005【总页数】9页(P735-743)【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遥感;成都市【作者】张敏;宫兆宁;江浏光艳【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2].土地利用是人类在土地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对土地施加影响而产生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而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陆地表层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响应[3-4].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影响(如产业转型、人口迁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影响),土地利用状况不断发生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5].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内容[6].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7-9]、驱动机制[10]、变化趋势预测[11]以及环境经济效益[12-13]等方面.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的“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2000—2010年是成都市发展的重要10年,在这10年中城市化进程、经济、人均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研究成都市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机制,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黄成毅等[14]利用1996年和2002年2期TM影像对成都市6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用地大幅增加,耕地、林地减少.程武学等[15]利用2005年和2010年2期影像数据对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5年间土地利用的主要转换类型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彭文甫等[16]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1992—2008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服务价值增加.这些研究虽然都关注到了成都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总面积以及空间变化特征,但都未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重心的角度分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也未定量的对驱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而且研究时段较短,不足以显示长时间序列的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本文以2000—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解译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图并分析土地利用资源在数量和空间格局上的变化;在土地利用类型图的基础上生成转移概率矩阵,并结合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变化趋势,揭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从气候、人口、社会经济、政府政策方面分析引起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1 研究区概况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平均海拔约500 m,总面积12 390 km2.管辖9区4市6县,总人口1 257.9万人.东接德阳市、资阳市,西临雅安市,北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面与眉山市接壤.研究区西北部以山区为主,中部为平原地带,东南部多为丘陵,其中平原占总面积的36.4%,丘陵占30.4%,山地占33.2%.近20年来,成都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尤其是2000年以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更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人均GDP为1.3万元,2005年人均GDP增长到2.2万元,比2000年增长69%;2010年人均GDP为4.8万元,比2005年增长118%.在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 研究方法本文将成都市2000年、2005年、2010年时间序列的TM影像进行预处理,采用eCognition软件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成都市土地利用信息.在ARCGIS平台下,对解译好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概率矩阵,利用转移矩阵、平均重心等模型分析10年来成都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图1).2.1 研究数据与处理本文采用的数据资料主要为成都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字影像、行政区划图、气象和经济数据等.其中,数字遥感影像主要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影像分辨率为30 m;气象数据由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下载;经济数据由成都市统计年鉴和四川省统计年鉴得来.由于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大气云层较厚,受影像清晰度的限制,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4月的影像(影像行列号 130/039、130/038、129/039、129/038),该时间段内,影像云量低于10%,清晰度较高,有利于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本次试验基于ENVI 4.8平台对影像进行预处理,首先利用FLASH工具对每个时期的4景影像分别做大气校正,消除由大气散射引起的遥感影像辐射误差;其次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纠正影像成像过程中的几何偏差;将每一时期的4幅影像进行镶嵌,镶嵌完成后利用成都市行政边界对其进行裁剪.采用eCognition软件提供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结合实地调查、Google Earth软件等其他工具对3期预处理后影像进行解译,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结合成都市土地结构特征,将研究区分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其他土地5类用地类型;图2~4为3期遥感影像分类结果.在ARCGIS 10.0软件中,对解译好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利用ModerBuider工具构建数据处理流程,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从而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本文利用Clip、Select、Identify、Dissolve 工具构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统计模型;利用 Intersect、Eliminate、Dissolve工具构建2期土地利用数据叠加模型.数据处理技术具体流程如图1.2.2 土地利用变化率土地利用变化率可以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速度.表达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KT为研究时段内区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Ua、Ub分别为研究时段开始与结束时该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研究时段,当设定为N年时,模型结果表示该区此类土地利用类型的N年变化率[7].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的转移矩阵来源于系统分析中对系统状态和转移的定量描述[17].在矩阵中,行表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出面积,列表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入面积.转移矩阵能够全面清晰的反应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特征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向.基于ARCGIS 10.0平台对成都市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数学形式如下其中,Aij表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向第j种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面积,n表示土地利用类型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结果见表1.2.4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重心模型土地利用空间重心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集中情况,通过对期初和期末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重心的比较,分析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学表达式如下:式中,Xj(t)、Yj(t)表示土地利用类型j的重心坐标;t为时间变量;Nj(t)表示土地利用类型j的斑块个数;Cij(t)是土地利用类型j的第i个斑块面积;Xij(t)、Yij(t)表示土地利用类型j的第i个斑块的几何中心经纬度坐标[18].利用平均重心模型,计算2000—2010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重心,分析其重心变化特征.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3.1 土地利用结构和数量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12].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体现其在面积上的变化,它反映了不同类型在总量上的变化,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的分析可以了解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总体势态.表1 2000—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Table 1 The transition matrix of Chengdu land use during 2000 to 2010 hm2年份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其他土地耕地 630 430.50 0.00 26 140.74 902.26 332.99林地23.15 409 820.70 105.38 700.15 7.03 2000—2005 建设用地 235.04 0.00 101 182.60 179.16 41.94水域 128.36 27.20 592.69 8 390.40 2 087.78其他土地33.37 0.03 439.73 1 949.17 28 792.43耕地 570 532.40 0.00 58 418.25 0.00 1 899.47林地 0.00 406 797.40 1 866.78 0.00 1 183.78 2005—2010 建设用地 1 918.23 0.00 126 180.35 2.19 360.28水域 12.10 0.00 775.23 11 290.33 43.85其他土地 1 996.52 0.00 5 252.80 85.37 23 927.47表2 成都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Table 2 Changes of land use area in Chengdu during 2000 to 2010土地利用类型2000年面积/hm2 百分比/%2005年面积/hm2 百分比/%2010年面积/hm2 百分比/%2000—2010年变化面积/hm2 百分比/%耕地 657 805.63 54.25 630 849.1 52.03 574 458.77 47.38 -83 346.9 -1.30林地 410 656.4 33.87 409 847.92 33.8 406 797.74 33.55 -3 858.66 -0.09建设用地 101 638.75 8.38 128 460.99 10.59 192 493.52 15.88 90 845.77 7.62水域 11 226.17 0.93 12 121.6 1.00 11 377.9 0.94 151.73 0.18其他土地 31 215.85 2.57 31 263.19 2.58 27 414.87 2.26 -3 800.98 -1.22对成都市3期土地利用数据(图2~4)分别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统计分析,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率,得出表2的结果.结果显示,2000—2010年,耕地和林地一直是成都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但耕地面积比重出现大幅下降,由54.25%下降到47.38%,林地面积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与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10年间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90 854.77 hm2,面积比重由2000年的8.38%增加到15.88%,主要是由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引起.水域面积变化不大,有轻微的波动,10年只增加了151.73 hm2;其他土地如裸地、荒地、草地等减少了3 800.98 hm2.10年来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其中建设用地变化最快,年变化率达7.62%;耕地由于基数较大,年变化率只有1.3%;林地和水域变化速度较慢,年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18%.上述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是导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3.2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出上看,2000—2005年间耕地面积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有少部分转移成水域和其他土地,其中转变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26 140.74 hm2;建设用地有235.04 hm2转变为耕地,179.16 hm2转变为水域.水域面积主要转变为了其他土地,面积达2 087.78 hm2.其他土地有1 949.17 hm2转化为水域,439.73 hm2转化为建设用地.2005—2010年间大量的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面积达58 418.25 hm2;林地面积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分别为1 866.78、1 183.78 hm2.建设用地转变为耕地面积最多,为1 918.23 hm2,其次为其他土地和水域,面积分别为360.8和2.19 hm2.水域面积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达775.23 hm2.其他土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最多,为 5 252.8 hm2,其次是耕地为1 996.52 hm2,有少部分转化成水域.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入上看,201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的43.32%、2.9%、1.02%、0.67%分别由耕地、其他土地、林地、水域转化而来(图5(a)),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且增长的建设用地面积中有90.71%来自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大规模侵占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图5(c)).耕地和林地的转入极少,呈现持续负增长趋势.水域面积的15.57%、7.35%、6.01%、1.23%源于其他土地、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图5(a)),且水域的面积的扩张主要发生在2000—2005年(图5(b)).3.3 土地利用主要转换类型分析运用ARCGIS 10.0建立叠加模型对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图,由于生成的转换类型共有25种,导致图像显示繁杂且不利于分析,本文选取变化幅度较大的6种转移类型进行分析,最终得到成都市10年间土地利用主要转换类型图(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10年来成都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最多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其次是其他土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第1种转变主要集中在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各区县县城附近,其中以主城区与近郊区的过渡带最为明显,从主城区向郫县、温江、龙泉驿区3个方向的延伸是主城区向外扩张的3个主要方向,在这3个方向上耕地大面积转变为建设用地,同时南延线一带建设用地也在迅速增加.第2种转变类型主要集中在各区县县城周围.耕地、其他土地和林地大幅度转向建设用地,这与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有着密切的关系.3.4 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转移土地利用重心反映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各方位上的消长情况,若土地利用在研究区内均匀消长,其土地利用重心基本不变,反之重心则发生偏移[19].利用空间分布重心模型,计算出2000—2010年3期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及偏移情况(图7).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影响,10年来成都市土地利用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偏移.2000—2005年,耕地重心向西偏北0.52°偏移0.24 km;林地仅偏移0.062 km;建设用地偏移3.326 km,偏移方向为东偏南22.48°;水域向西偏北59.31°方向偏移5.016 km;其他土地向西偏南方向65.18°偏移1.271km.2005—2010年,耕地重心偏移0.669 km,偏移方向为东偏南84.76°;林地偏移量仅0.019 km;建设用地偏移0.545 km,偏移方向为53.96°;水域偏移0.93 km,偏移方向为西偏南36.93°;其他土地向西北方向偏移0.93 km.2000—2010年成都市耕地总体偏移10.687 km,偏移方向为西偏南74.94°;建设用地偏移了3.494 km,偏移方向为东偏南13.76°;水域偏移了5 km,偏移方向为西偏北48.66°;其他土地偏移了0.937 km,偏移方向为西偏北45.85°.10年间林地偏移量极少,仅0.073 km,可以认为林地在10年内基本保持稳定,重心不变.建设用地主要向东部和南部扩展,而耕地、水域和其他土地重心大量往西部和北部移动,说明建设用地向东南的推进与其他类型土地的后退呈现出空间耦合.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分析通过以上数据研究分析,10年来成都市城市化速度迅速,城市范围不断向郊区扩展,耕地等农用地随之被占用.其中城镇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增加是10年来成都市最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本文主要对引起城镇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机制进行讨论.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有气温和降水量,利用成都市2000—2010年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与气温和降水量做相关分析(图8、9),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较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118 1和0.259 3.这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气候因素与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关系不大,不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2)人口因素.人类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来满足对生存环境的需求,人口的增加必然会使人类对城市用地的需求增加,这也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最为直接的原因.2000—2010年成都市总人口稳定增长,从2000年的1 013.3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 149.09万人,年增长率为1.34%.通过对2000—2010年成都市总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二者由对数拟合效果最优(图10),相关系数达到0.830 4,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与人口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3)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利用方式,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同时,经济的发展还会刺激城市人口增加.人均GDP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2000—2010年是成都市经济飞速发展的10年,以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人均GDP从1.29万元猛增到4.25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2.94%.通过对2000—2010年成都市人均GDP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进行对数曲线拟合(图11)发现,二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35 2,说明社会经济因素是推动成都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4)政策制度因素.政府政策制度对土地利用变化有着强制性的影响[20].从研究区1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上看,政策制度对其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调整等政府行为也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成都东客站、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的规划建设政策,直接促使了周边大量耕地等其他土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政府提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吸引了大批的二、三产业入驻成都,进一步推动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这些都必将改变成都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另外,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政府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出城区,也会改变土地利用格局.5 结论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Landsat TM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进行遥感解译,从数量和空间格局上分析了成都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简要分析其驱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研究区在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而耕地明显减少.10年来成都市建设用地增加90 854.77 hm2,年均增加率达7.62%;耕地、林地和其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耕地,减少了83 346.9 hm2,年均减少率为1.3%.说明建设用地扩张的结果是大量的耕地被占用.2)2000—201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比较突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林地面积的减少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减少主要转变为耕地;水域面积的减少主要转变为其他土地;其他土地则主要转变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到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的43.32%来自于耕地,其中转入最多的是2005—2010年.3)成都市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区域分布最广泛,占成都市总面积的6.9%.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各区县县城附近;以主城区与近郊区过渡带最为明显.4)2000—201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其中偏移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到2005年建设用地的重心从温江区偏移到青羊区,往东南方向偏移明显;10年来林地偏移量最小,仅0.073 km;由于建设用地往东南方向扩张,使得耕地、水域和其他土地往西南、西北方向移动.5)通过对影响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温度、降水量、人口、人均GDP的偏相关分析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根本驱动力,它不但自身对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影响,而且还通过刺激人口增长进一步推动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参考文献[1]刘纪元,张增祥,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12.[2]杨武年,刘恩勤,陈宁,等.成都市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5(2):185-190.[3]彭文甫.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5.[4]吴琳娜,杨胜天,刘晓燕,等.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4,69(1):54-63.[5]宁岸新.阿克苏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及驱动力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6]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7]杨依天,郑度,张雪芹,等.1980—2010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2013,68(6):813-824.[8]刘纪远,布和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238.[9]王思远,增祥,周全斌,等.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研究[J].遥感学报,2002,6(3):223-228.[10]谢花林,李波.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2):294-304.[11]刘淼,胡远满,常禹,等.土地利用模型时间尺度预测能力分析:以CLUE-S模型为例[J].生态学报,2009,29(11):6110-6119.[12]Kalnay E,Cai M.Impact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use change on climate[J].Nature,2003,423:528-531.[13]牛媛媛.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1.[14]黄成毅,邓良基,方从刚.城市用地遥感监测与动态变化分析:以成都市土地利用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7,9(2):118-123.[15]程武学,周介铭,杨存建,等.基于遥感影像的2005—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15-13119.[16]彭文甫,周介铭,罗怀良,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成都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43-51.[17]侍昊,薛建辉,马婉丽.1991—2006年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及转换参数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6):63-68.[18]Wang S Y,Liu J S,Ma T B.Dynamics and changes i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in Yellow River Basin[J].Land Use Policy,2010,27:313-323. [19]甄姿,宫兆宁,赵文吉.官厅水库库区水生植物演变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8):1586-1596.[20]娄和震,杨胜天,周秋文,等.延河流域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4):15-21.。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的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和调控土地资源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农田逐渐被开发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城市的工业和商业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城市化进程带动了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进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城市的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也对经济结构产生了影响。
城市土地利用的改变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过去,城市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农业是城市的支撑产业。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业生产逐渐减少,城市经济主要依靠工业和服务业来推动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创意产业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变革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另外,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也会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
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调整和变化也会引发城市规划和用地规划的调整。
城市的空间布局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例如,合理规划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空间布局可以减少居住区与工作区之间的交通时间,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此外,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还会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最后,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还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既是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决策结果,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干预。
政府应该制定出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监管,防止土地利用的不当行为,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讲义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讲义一、引言成都市位于中国四川盆地中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地质构造和对地震活动、矿产资源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成都市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
二、地质构造特征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盆地特征: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核心地带,呈盆地状。
盆地内部地质结构较为平缓,地貌以平原为主,适宜农业和城市建设。
2.断裂特征:成都市附近存在多条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龙门山断裂带和瓦工山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的存在使得地质构造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地震活动的潜在风险。
3.抗震建设:鉴于成都市地处地震带,城市建设中注重抗震设计是必要的。
成都市的建筑物普遍采取抗震设计措施,以提高地震安全性。
4.构造变形:成都市地区受到构造力的作用,发生着不断的构造变形。
这种构造变形在地表上表现为地震、地裂缝等现象,对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地质成都市的地质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活动:成都市处于四川地震带附近,地震活动频繁。
地震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地震监测和预警是成都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2.矿产资源:成都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盐类、石油和天然气是成都市的重要矿产资源。
3.地质灾害:由于地震和地质构造的影响,成都市还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包括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4.水资源: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
这些水资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成都市地质构造和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特征及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成都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同时,科学地利用地质资源、正确认识地质灾害风险也至关重要。
成都市地质构造和的了解对地震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城市,其独特的地理经济环境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等角度,探讨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的优势成都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成都市处于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的交汇点,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成都市拥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火车南站等交通枢纽,能够快速地与国内外其他城市进行联系,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
其次,成都市紧邻西藏、云南等地,是通往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这为成都市的对外贸易和物流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项目进入成都市,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气候条件的影响成都市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在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成都市的农产品产量丰富,以稻谷、小麦和油菜等主要粮食作物为主,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其次,气候条件的适宜也为成都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都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如都江堰、青城山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游投资,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成都市自然资源丰富,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嘉陵江、都江堰等水系,促进了农业和水利工程的发展,保证了城市的粮食供应和水资源的充足。
其次,成都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和天然气等,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推动了成都市的工业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
总结起来,成都市地理经济环境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成都市能够迅速与其他城市进行交流和合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有利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然而,地理经济环境带来的机遇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等。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人口流动等方面。
本文将从地理、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成都市地处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首先,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城市,是连接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这为成都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其次,成都市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
这为城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具有肥沃的土地资源,适宜农业发展。
这为城市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经济环境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发达的工业和商业基础。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成都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便利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成都市拥有优越的产业优势,特别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打造了“西部电子谷”、“天府新区”等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成都市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校众多,人才辈出,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环境保护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环保先行者,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理经济环境对城市的环境影响巨大。
首先,成都市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强工业园区的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其次,成都市注重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此外,成都市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严格执行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环保工作,共同建设美丽成都。
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
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地球表面各种活动中,合理使用和配置土地资源的活动。
土地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一、土地利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城市规模和形态:土地利用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形态。
在城市建设中,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或缩小,以及城市的形态呈现出现代化还是传统化的特点。
2.城市产业结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城市的产业结构。
例如,在城市中设置工业用地会促使制造业的发展,而商业用地的增加会带动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兴起。
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和优化。
3.居民区域布局:土地利用还会对城市居民区域的布局产生影响。
住宅用地的分配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配置住宅用地,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4.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1.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因此,未来的土地利用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避免浪费。
2.实施绿色发展:在土地利用中,应注重绿色发展,尽量减少土地的开发和破坏。
倡导建设绿色建筑,提倡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3.综合利用土地:以综合利用土地为目标,将不同的地块和功能相融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例如,将居住区和商业区合理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交通拥堵。
4.推动城市农业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合理规划城市农业用地,保障城市粮食和农产品供应,促进城市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城市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1.实现生态平衡:城市发展需要在保障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
合理的土地利用应遵循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原则,确保生态平衡。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不仅直接决定了城市的面貌和空气质量,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宏观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宏观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工业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工业部门需求土地量不断增加。
城市土地的流转和利用使得工业企业能够更方便地定位和扩张,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汽车制造厂、电子产业园等一大批工业基地的建设,都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商业和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发展需要大量的商业地和办公用地。
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得商业和服务业能够更好地集聚,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和商圈,进而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加速。
此外,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还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工业部门逐渐向城市周边地区和郊区转移,而城市内部逐渐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得各类产业能够更好地相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二、微观影响除了宏观层面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微观层面的影响。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城市内部的交通更加便捷。
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道路的改善,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和成本的压力逐渐减小。
这为城市的商贸活动提供了便利,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城市内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
通过对不同地块的规划和开发利用,城市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企业和机构的需求。
例如,商业区的集中发展使得消费者可以在更小的区域内满足各种需求,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成都金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成都市金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金堂县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八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调整的原因和必要性 (2)一、调整的原因 (2)二、调整的必要性 (2)三、调整的依据 (4)四、调整的原则 (5)第二章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 (7)一、规划基数转换 (7)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0)三、土地利用的特点 (11)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第三章规划目标调整情况 (13)一、耕地保有量调整 (13)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调整 (13)三、建设用地规模调整 (13)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 (13)五、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模调整 (14)六、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14)七、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 (14)八、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指标 (14)九、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 (14)十、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15)十一、园地面积调整 (15)十二、林地面积调整 (15)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6)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 (16)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总体布局 (17)三、各类用地调整的方向及数量 (18)第五章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21)一、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原则 (21)二、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情况 (22)第六章三线划定 (25)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25)二、生态保护红线 (26)三、城镇开发边界线 (27)第七章土地用途分区 (29)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29)二、一般农地区 (30)三、林业用地区 (30)四、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31)五、独立工矿用地区 (32)六、风景旅游用地区 (32)七、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33)八、其他用地区 (33)第八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4)一、允许建设区 (34)二、有条件建设区 (35)三、限制建设区 (36)四、禁止建设区 (36)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37)一、空间布局 (37)二、用地安排 (37)三、空间管制 (37)第十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 (39)一、产业园区发展用地规划 (39)二、交通用地 (39)三、水利项目 (40)四、环保项目 (40)五、能源项目 (40)六、旅游项目 (40)七、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 (40)第十一章土地综合整治安排 (41)一、土地整治的原则 (41)二、农用地整理规划 (41)三、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划 (41)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42)第十二章规划调整完善环境影响评价 (43)一、规划调整完善环境目标评价 (43)二、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43)三、主要环境影响的缓解措施 (44)第十三章规划调整完善部门及专家意见采纳情况 (46)附表 (48)附表一金堂县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49)附表二金堂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50)附表三金堂县各乡镇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51)附表四金堂县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情况表 (52)附表五金堂县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 (53)附表六金堂县各乡镇规划控制指标表 (61)前言近年来,国家先后提出了“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构建成渝城市群等新的战略和部署。
论述成都过去及未来的城市布局变迁------地理
论述成都过去及未来的城市布局变迁成都,简称“蓉”,中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中国最佳商务城市、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西部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最多城市、亚洲首个国际“美食之都”,亦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交通、通信枢纽。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平均海拔5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沃野千里,云蒸霞蔚,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别称“芙蓉城”。
成都的城市布局随着成都规模的扩大,不断地提出新的城市布局方案,从建国初期的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格局,到上世纪80年代“环形加放射”的单中心、圈层发展,城市的规模日益庞大;90年代的扇叶式布局、主要向东向南发展,西部在控制下发展,强化城乡一体,注重了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顺应发展区域合作的需要,提出一心多极多轴空间结构,并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确定了都市区一体化、多中心格局的“同城多心”和“五楔六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成都实际的规划布局还远远跟不上预想设计的城市布局。
成都原有的“环形加放射”的单中心、圈层发展模式,使成都的城市形态演变成了“大饼”,目前成都市的城市布局是呈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结构,中心城划分为3个区:一环路内为市中心区,面积为28平方公里;一环路与三环路之间为主城区,面积为128平方公里;主城区以外至外环路为环城区,面积为442平方公里。
这样的布局就造成了“返城居住”的现象,大大增加了交通的流量。
对此,成都采用了“限行”的政策,在早晚交通高峰期限制普通车辆进入三环路内以来,虽然表面上减轻了交通压力,实际上不少市民由于感到工作生活的不便,不再愿意到郊区购房居住,致使郊区的新建小区存在较明显的空置现象,就是因为离城区远上班不方便。
随着不断出现的城市问题,成都也采用了多中心的城市布局,以组团式的布局形态,通过发展城市新区来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的协调和平衡,形成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均衡,实现由一个大饼到多核,分散城市功能中心的局面。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和规模的改变。
这种变化对区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田被用于建设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
这种土地利用转变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的扩张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的增长,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然而,也要注意城市扩张可能会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用土地的转变使得农田面积减少,而工业和城市用地的增加导致了大量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还会导致土壤的退化和水资源的污染。
例如,过度的城市化会导致大量的水泥和沥青覆盖土地表面,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和地下水的补给。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土地和环境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还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土地转移导致了农民的迁徙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这造成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也给农村社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然而,城市化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城市。
这种人口流动使得城市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促进了城市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与不同地区的特点相关。
在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已经较为成熟,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成为主要关注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土地利用的转变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不同地区需要根据其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和管理措施,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对环境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都市金堂县 淮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12543
成都市金堂县淮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12543 成都市金堂县淮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金堂县淮口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八月金堂县淮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金堂县淮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目录第一章前言 ..................................................................... (1)第一节规划区概况 ..................................................................... .. (1)一、自然概况 ..................................................................... . (1)二、社会经济概况 ..................................................................... .. (1)三、发展定位 ..................................................................... .............................................. 2 第二节规划编制目的与任务 ..................................................................... . (2)一、目的 ..................................................................... (2)二、任务 ..................................................................... ...................................................... 3 第三节规划依据 ..................................................................... (3)一、法律法规 ..................................................................... . (3)二、国家政策 ..................................................................... . (4)三、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 . (4)四、相关规划 ................................................................................................................... 5 第四节规划期限 ..................................................................... (5)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 5 第一节 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 ..................................................................... ........................... 5 第二节 2006-2010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 (6)第三节 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 ..................................................................... ........................... 7 第四节土地利用特点 ..................................................................... ........................................ 8 第五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 8 第六节规划编制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 ..................................................................... (9)第三章规划目标...................................................................... ..................................................... 10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 10 第二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 .......................... 10 第三节规划目标 ..................................................................... . (12)一、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 . (12)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目标 ..................................................................... .. (13)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 ..................................................................... .. (1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 .......................... 13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13)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 .. (13)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 15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 ..................................................................... .. (16)一、优化生态屏障用地布局 ..................................................................... .. (16)二、优化农用地布局 ..................................................................... .. (16)三、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 . (17)四、合理布局产业用地 ..................................................................... . (21)第五章主要用地安排 ..................................................................... .............................................. 22 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 .. (22)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 . (22)二、控制耕地减少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的措施 (23)三、基本农田数量保护、质量建设和管护的措施 (25)1金堂县淮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第二节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 ..................................................................... .............. 26 第三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 ..................................................................... ...................... 27 第四节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28)一、构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基础 ..................................................................... .. (28)二、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 .. (29)三、加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 ............ 30 第五节土地整治安排 ..................................................................... .. (31)一、土地整治安排 ..................................................................... (31)二、项目管理及实施措施 ..................................................................... (32)第六章土地用途分区 ..................................................................... .............................................. 34 第一节土地用途区类型及管制细则 ..................................................................... .. (34)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 .. (35)二、一般农地区 ..................................................................... . (35)三、城镇建设用地区 ..................................................................... .. (36)四、村镇建设用地区 ..................................................................... .. (36)五、独立工矿用地区 ..................................................................... .. (37)六、林业用地区 ..................................................................... . (38)七、风景旅游用地区 ..................................................................... .. (38)八、其他用地区 ..................................................................... ........................................ 39 第二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 . (39)一、允许建设区 ..................................................................... . (39)二、有条件建设区 ..................................................................... (40)三、限制建设区 ..................................................................... . (40)四、禁止建设区 ..................................................................... . (41)第七章村土地利用控制 ..................................................................... .......................................... 41 第一节耕地与基本农田控制 ..................................................................... .......................... 41 第二节建设用地控制 ..................................................................... ...................................... 42 第三节土地整治安排补充耕地 ..................................................................... . (43)第八章近期用地安排 ..................................................................... .............................................. 44 第一节近期规划目标 ..................................................................... .. (44)一、近期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 .. (44)二、近期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 .. (45)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 .................... 45 第二节近期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安排 ..................................................................... .. (46)第九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 46 第一节行政措施 ..................................................................... .............................................. 47 第二节经济措施 ..................................................................... .............................................. 48 第三节技术措施 ..................................................................... .............................................. 49 第四节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 (50)2金堂县淮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第一章前言第一节规划区概况一、自然概况金堂县淮口镇地处金堂县域中部~坐落在沱江上游~西临县城赵镇、青白江,东与高板镇接壤,北与赵家、三溪镇相临~南与白果镇相连。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成府发[2003]50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成府发[2003]50号2003年11月25日)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我市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这一规划已不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修编。
目前,我市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城市之一。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切实搞好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和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西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推动全市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依法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保护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贯彻节约与开发并举、以节约为主的方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规划基期和规划目标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02年为基期,2010年为近期,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为便于与政府任期目标挂钩,增加2007年目标值。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一2010年)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一2010年)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一、前言(一)修编规划的目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扭转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实现农地和非农地用途管制,科学合理管好土地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二}修编规划的任务1.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2.协调各部门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3,按照省下达的用地控制指标,分解确定各区(市)县用地控制指标,确定城镇用地控制规模,落实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
重点安排好中心城市周围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合理划定中心城市区建设用地范围。
4.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三)修编规划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文件);2.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有关土地资源保护的内容;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2号《基木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保护的法律、法规;4.《中共成都市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成委发[1997]27号文件);5.(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6.《成都21世纪议程—成都可持续发展白皮书》;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国家土地局[1997]第7号令);8.《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通知》(成府发[1998]1号文件);9.成都市土地详查资料,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1997年出版)。
(四)本次规划修编期限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2010年为规划期,展望2030年。
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讲课文档
返回
第十一页,共十八页。
空间格局
通过交通走廊拉开城市的 框架
构筑向东向南两大发展轴 线
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 向为“北举、东聚、西调、 南承”
形成“三心两翼”的空间 格局
三心为中心城区、新都新 城、龙泉新城,格局 强化“水网林盘”的市域生态基质 打造21世纪的“生态新都” 从而建构成都城市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
态结构体系
返回
第十五页,共十八页。
返 回 “蓝脉绿网”的中心城区生态网络
第十六页,共十八页。
返回
“一环九廊”的都会区生态格局
第十七页,共十八页。
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页,共十八页。
成都发展的背景
今天,全球化、信息 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确定、西部 大开发、重庆直辖等因 素构成了成都发展的新 背景。这些因素决定了 成都将在未来起到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返回
第二页,共十八页。
在全球的定位
(1)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2)西部通往世界的窗口
返回
第三页,共十八页。
在全国的定位
(1)中国城市体系的重 要节点
(2)与重庆一起共同成 为中国西部区域中心。
返回
第四页,共十八页。
在西部的定位
(1)交通、通讯枢纽 (2)金融中心 (3)创新中心 (4)制造业中心。
返回
成都的高速公路
第五页,共十八页。
在四川省的定位
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济中心地位将更加强化
返回
第七页,共十八页。
人口规模
根据经济发展的推演、城市化的预测以及成都都会区的生 态容量
成都市域人口将达1300万人
土地利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土地利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
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其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土地利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土地利用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塑造城市经济结构。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决定了城市的经济特色和竞争力。
例如,商业用地集聚了大量的商家和消费者,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区;工业用地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产业园区,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
不同土地类型的合理配置将有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土地利用还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布局。
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率。
例如,将居住区与工业区分开,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工作区与商业区相邻,方便就业与消费。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优化城市的交通流动,减少交通拥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二、土地利用对城市土地价值的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直接决定了土地的价值,进而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例如,商业用地往往交易价格更高,因为商业活动带来的收益更多;而农业用地的交易价格相对较低,因为农业产出通常相对固定。
土地的价值对土地市场的运行和成交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高价值土地吸引投资者,增加市场竞争,推动土地交易活跃度。
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资金流动。
土地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增加土地的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城市的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
三、土地利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合理利用土地能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减少资源的浪费。
合理的土地利用还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例如,保留一定比例的绿地和公共空间,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的温度等。
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过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的利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影响和相应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在有限的土地上,城市化对土地的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
2. 城市规划布局的转变城市规划和布局的转变也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会导致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比如在城市化初期,将大部分土地用于居住,在城市化后期,工业区、商业区和办公区的土地需求就迅速增加。
3. 政策调整的影响政策调整也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之一。
政府的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环保政策等等都会对城市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破坏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导致大片土地的退化和破坏。
例如,建设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的过程中,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植被,导致缺水缺氧等现象。
2. 土地资源的枯竭城市土地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土地质量的下降以及土地面积的缩小,这会限制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可持续性。
3. 洪涝、地震等天灾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加强土地利用会使洪涝等天灾的影响更加严重,而大面积的城市建设使得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更容易倒塌。
三、相应措施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其影响。
1. 加强城市规划和布局加强城市规划和布局是控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措施。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可以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是缓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措施。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减少土地面积的占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