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回延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回延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1559b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8.png)
回延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程背景回延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是为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时代教学要求而编写的。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掌握文艺批评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培养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重要意义;•掌握文艺批评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学会运用批评思维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重要意义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如何运用批评思维剖析文学作品,并掌握批评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述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为学生提供必要知识;•图示法: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剖析文学作品;•组织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批评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回顾中国革命时期和延安文化,介绍《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第二步:讲授(20分钟)•讲述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介绍文艺批评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内在联系。
第三步:图示(20分钟)通过选取一篇小说或诗歌,剖析其内涵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运用批评思维进行分析。
第四步:组织讨论(30分钟)分成小组进行学术讨论,探讨批评文学作品概念、文学创作的作用以及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思维能力。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明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后作业•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并通过学习的批评思维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小组合作,完成一篇文学批评,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
考核方法•课堂表现:包括听课、讨论、提问等;•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小组讨论和展示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3dce9097375a417876f8f0b.png)
《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情真意切,明白晓畅。
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量;3.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2.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课前准备】欣赏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相关视频,了解陕北风土民情。
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圣地延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请学生欣赏“信天游”歌词,谈一谈信天游。
小结“信天游”的基本特点: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贺敬之:(学生查找和交流作者的经历成就,能更好的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yì)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对贺敬之创作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贺敬之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不少歌词,传唱至今的歌曲《南泥湾》就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为慰劳三五九旅而创作的。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
《回延安》课文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回延安》课文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b06097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1.png)
《回延安》课文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文《回延安》优秀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回延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2.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诗歌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诗歌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修辞句品味,这是学习的重点。
2.学习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及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3.大量的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话语是学习的疑点。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7、总结、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
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c64a8f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2.png)
2.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同学们好,提到贺敬之这个名字。
可能大家觉得非常陌生。
可是在半个世纪以前,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
那今天的课,我们就从了解贺敬之开始。
介绍作者: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和剧作家。
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那么,什么是信天游呢?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其真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略同。
环节二、积累字词1、朗读下列词语,2、解释下列词语。
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件上的内容,加深印象。
环节三、明确核心问题诗言志,诗歌是用来传情达意的,作者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这是本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问题逐步解决。
1、本首诗共五章,每一章写了什么?2、五章之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3、本首诗歌采用信天游的形式有什么特点?环节四、讲解课文一、思考第一个问题。
本首诗共五章,每一章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完成课件上的题目。
第一章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1-4节是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
作者回到延安,先是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然后用一抓一贴两个动作再荡开一笔,表达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持久愿望。
最后以千声万声呼唤你直抒胸臆。
回延安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回延安教案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2cd692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8.png)
回延安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引言:教案设计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案设计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通过回顾延安教案设计的经验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期为今后的教案设计和教学提供借鉴。
一、教案设计的目标和内容在回顾延安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明确了教案设计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是指教案设计的核心任务,即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延安教案设计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二、教案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在延安教案设计中,我们注重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我们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同时,借助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案设计的评估和反馈在延安教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评估和反馈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如课堂观察、作业评分、学习笔记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同时,我们也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通过评估和反馈,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四、教案设计的反思和总结回顾延安教案设计的过程,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明确和具体,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够有针对性。
其次,教案设计中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引导不够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设定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以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其次,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
人教版(2017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d0907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1.png)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回延安》这首诗歌的情感表达、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如革命精神、民族自豪感等。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感受,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回延安》这一诗歌。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个地方,或者了解一个地方,让你产生了深深的怀念和感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贺敬之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这个创作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通过对诗中具体描绘的景象进行分析,如“红旗飘飘”、“延河滚滚”,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怀念和崇敬。
《回延安》教学反思
![《回延安》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e95367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6.png)
《回延安》教学反思一、思效:教学效果《回延安》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作者是现代诗人,剧作家,贺敬之。
结合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的思想主题是让学生们通过阅读的形式了解民俗的由来和发展,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通过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了解不同地方的各地风土人情,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
第一单元的文章结构主题是,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还有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通过单元导读和学情,对于第二课《回延安》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2.朗读这首诗,把握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教学重点)故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也是公开课,主要展示解决的是主要是教学目标中的一和二,通过公开课的学生反馈效果和评课老师的教师评价,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朗诵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对于“延安”和“红色革命的历史”有了思想的提升,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思得: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的讲授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反馈,我的教学收获有三方面,分别是:情感的共鸣、教学方法、课堂的应变能力。
首先是,情感的共鸣:《回延安》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要了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对延安深厚的热爱之情,尤其是诗人,在阔别延安十年后,再次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延安,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油然在纸上。
只有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点,才能通过朗诵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首先总结全诗情感的不同点,在朗诵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层层的变化。
全诗一共是五章节。
每个章节的情感都是不同,第一章是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章追忆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6b0a5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b.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是一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到故乡延安,与故乡人民共同生活、战斗的经历。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
课文语言朴实、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革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能力;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的体会,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资料,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频,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 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50993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b.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主要描绘了作者回到延安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延安这片土地和延安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同时,学生对于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讲解和示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把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析课文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延安这片土地和延安人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2.音乐:准备延安特色的音乐,用于营造氛围。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同时播放延安特色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特色。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acf0ebb84ae45c3a358c3a.png)
2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e62b7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0.png)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回延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诗歌《回延安》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课文。
诗歌通过对延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2.2 拓展内容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回延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歌朗诵、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利用网络平台和写作工具,促进学生的写作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诗歌《回延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采用同伴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歌《回延安》的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e20e6de2bd960590c6774b.png)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民风民俗文化,醉人的社戏、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回味悠长的灯笼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贺敬之的《回延安》,诗人以“回”字切题(诗人想延安——回延安——想再回延安),诗作内容丰富,从诗中场景精选后点染式呈现(翻过宝塔山,趟过延河水,走进老乡家,再看延安城),同时以大量笔墨书写激情(喜极而泣,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情(欣喜若狂,日新月异的延安城)、豪情(豪情万丈,永不磨灭的延安魂),一个“情”字贯穿全诗。
同时,作为有志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贺敬之在借鉴了“信天游”这种地方民间文艺口语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将以描写男女情感居多的信天游,升华为采用陕北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如:《回延安》《南泥湾》,歌颂勤劳的老区人民,歌颂日新月异的延安变化,歌颂火热的革命浪潮,情真意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红色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三、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歌颂生生不息的延安魂。
2.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3.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09547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b.png)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朗读和讨论,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和文字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品主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需要教师指导。
举例:讲解课文的结构,如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脉络。
(4)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在探讨主题思想时,可能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举例: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交流不顺畅等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回延安》这篇课文的热情。他们在学习诗歌内容、分析修辞手法以及探讨主题思想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讲解,逐步把握课文的主旨,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于一些具体的描写和表达方式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内容理解和修辞手法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课文背景了解和主题思想探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2课回延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2课回延安](https://img.taocdn.com/s3/m/f788c8b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b.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中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实践活动的组织: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写作练习的设置较为简单,学生完成起来没有太大难度。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课堂总结的重要性: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总结环节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课堂总结,并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以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2.修辞手法的讲解:在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我尽量通过具体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同学对这些修辞手法仍然感到困惑,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手法。
3.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开放性和趣味性的讨论话题,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回延安》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诗歌情感的引导:在讲解课文时,我发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但引导情感表达方面,我意识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精品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精品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6439c2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6b.png)
2 回延安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其特点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中的地域特点和民俗内涵。
3.感知本诗内容,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情。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刘秉义演唱的《回延安》刘秉义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宝塔映朝阳延水金光闪啊延安啊延安眼望你壮丽的山河我心潮澎湃忆当年我心潮澎湃忆当年……著名歌唱家刘秉义饱含深情地唱出了对延安深深地眷恋之情,贺敬之对“延安母亲”又有怎样的深情,让我们一起学习《回延安》感受诗人的浓浓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1)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2)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
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
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3)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一)朗读第一部分: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赏析:“莫要”“莫把”“抓”“不放”“贴”“搂定”等词语写出了诗人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表达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宝塔山,建于唐代,古称丰林山,宋代以后称嘉岭山。
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2.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赏析:“千声万声”“扑”等词写出了诗人回延安的夙愿已偿。
“唱”“笑”“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欢迎场面的热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6d5d5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7.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本文的词汇、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2)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了解延安的光辉历史;3)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情感目标1)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延安的革命历史和光荣历程,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和责任感;2)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之对语文充满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1. 阅读和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2. 教学延安的历史背景,深化学生对延安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1. 繁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概括和理清。
2. 解读文章中隐含的人生哲理及其价值观。
【教学方法】1. 问答法2.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3. 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4. 历史文化课堂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课前播放延安景点短片,并自由谈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哪些人或事件与延安相关。
3.大声朗读本课标题《回延安》,谈一下自己心里的感受。
二、阅读与理解(30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阅读课文,然后回答教师出的问题,掌握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汇和句型。
2.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出解答。
3.合理调整阅读时间,加强训练学生阅读速度。
4.组织学生跟读课文录音,加强口语表达能力。
三、延安历史文化探究(3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延安现状,了解和探究延安的历史背景。
2.结合地理和历史知识,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历史的介绍和讲述,了解延安的革命历史,并将讲述过程呈现出来。
3.通过发言,学生对延安背景有更深刻的印象和认识,增强历史文化兴趣。
四、语言点课堂(10分钟)1.教师对语言点进行讲解。
2.梳理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点,巩固语言知识。
五、学以致用(10分钟)1.学生练笔,就文章主题进行展开,梳理延安背景,表达个人想法和感想。
2.让部分学生进行文本朗读练习及表演,加强学生语音语调感受和表达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de6822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0.png)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运用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方法。
2.指导诗歌的朗读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人对党、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的深情。
2.向延安人民学习,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修辞句并品味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及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大量的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话语的表达效果。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二、写作背景:“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三、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字音。
搂定(lǒu)白羊肚手巾(dǔ)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一盏盏(zhǎn )登时(dēng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cc25fb01f69e3142329453.png)
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检测1、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羊羔羔(gāo)搂定(lǒu)白羊肚(dǔ)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眼眶(kuàng)树梢.(shāo)满窖.(jiào) 脑畔.(pàn)2、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回延安》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回延安》教案【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1acb3d1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5.png)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回延安》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回到延安时的所见所感。
本课通过作者对延安的变化和回忆在延安的生活,展现了延安的精神风貌和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课篇幅较长,内容较多,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延安精神不太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精神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延安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原因: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延安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资料:延安的历史图片、音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让学生对延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播放延安时期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课文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延安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回延安》教学反思(2篇)
![《回延安》教学反思(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4f741501f69e31433294a8.png)
《回延安》教学反思
(2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第二篇:
《回延安》是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
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八年级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培养能力。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延安》是一首用民歌体形式写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贺敬之的激情。
二、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一),当代诗人、剧作家。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贺敬之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建国后他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朝阳花开》《乡村之夜》等诗集。
三、背景资料《回延安》作于1956年,当时诗人贺敬之回到曾经生活过6年,但又阔别10年的延安,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自己回到延安的所见、所忆、所感,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总结《回延安》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10年重回母亲延安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之后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五、问题探究1.《回延安》中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的情境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试举例分析。
答:“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把物当做人来写,将延安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成是“母亲换新衣”,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六、技法运用学习《回延安》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
这首诗里有一句是“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而作夸大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又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身体怎么能长翅膀?脚怎么能生云?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来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感。
这种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七、小结《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回延安》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1.《梅岭三章》从三个侧面有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如用图表显示,则是: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分析:“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
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诗不宜直说。
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4.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
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分析:(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5.“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分析:(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6.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分析: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
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
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7.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分析(l)“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
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
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
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8.诗歌采用“信天游”形式,两句。
小节,但这两句组成的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会并不是一样的,能不能举一些实例,说一说每一节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分析:(1)并列关系,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顺接关系,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 3)后句是前句的补充,如‘呵声万声呼唤你,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4)后句是前句的结果,如“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5)前句是部分,后句是整体,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6)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7)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一由于每一节的两个句子之间组合的方式、表示的关系不同,因此,虽然是两句。
节,也并不显得呆板、库调。
只要根据内容需要精心组织,这种形式的诗歌,同样可以写出变化,不拘一格。
9.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分析:这是全文的难点之一。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
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10.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这首诗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幻”,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
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
短的只有一节。
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
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惯力。
(1)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对,即比喻。
古人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