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利水消肿药(13.利水渗湿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作适当配伍。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并者,配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疸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药配伍。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宜慎用或忌用。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将本章药物分为利尿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本节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偏于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故具有利尿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临证时则宜根据不同病证之病因病机,选择适当配伍。

茯苓《本经》

为多孔菌料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7~9月采挖。堆置“发汗”后摊开晒干,再行“发汗”、晾干,如此反复3~4次,最后晾至全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

1.用于各种水肿。本品甘补谈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若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如猪苓汤。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

2.用于脾虚诸证。本品能健脾补中,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若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脾虚湿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3.用于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若水气凌心之心悸,与桂枝、白术、生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备述

1《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本草衍义》:“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后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2.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胺酸、麦角甾醇等。茯苓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镇静和降低血糖作用。

附药茯苓皮、茯神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常与五加皮、陈皮等同用。如五皮饮。用量15~30g。

茯神为茯苓菌核生长中天然抱有松根者。性味同茯苓。有宁心安神之功,专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

薏苡仁《本经》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及种皮。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及脾虚泄泻等。本品甘补淡渗,功似茯苓。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若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食少泄泻,脚气浮肿等,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配伍。又因其性偏凉,能清利湿热,亦可用于湿热淋证,如《杨氏经验方》单用薏苡仁煎服,治疗砂石热淋。

2.用于湿痹拘挛。本品能渗湿,又能舒筋脉,缓和挛急。若风湿身痛发热者,常与麻黄、杏仁、甘草同用,如麻杏薏甘汤。若风湿久痹,筋脉挛急、水肿,用薏苡仁煮粥服,如《食医心镜》薏苡仁粥。若湿郁热蒸,蕴于经络,可与滑石、连翘同用,如宣痹汤。

3.用于肺痈,肠痈。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若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千金方》苇茎汤;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配伍,如附子薏苡败酱散。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本品力缓,用量宜大。除入汤剂、丸散外,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备述

1.《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温痹,下气。”

《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 2.薏薏仁主要含薏苡仁油、薏苡仁酯、脂肪油、氨基酸等。薏苡仁油能阻止或降低横纹肌挛缩作用,对子宫呈兴奋作用。其脂肪油能使血请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煎剂对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猪苓《本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等的腐枯根上。主产于陕西、河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去泥沙,晒干。切片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

[应用]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等。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茯苓强,凡是水湿滞留者均可选用。若脾虚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白术同用,如四苓散。若水湿泄泻,配苍术、厚朴、茯苓等,如胃苓汤。阴虚有热小便不利,淋浊等证,又可与泽泻、滑石、阿胶等配伍,如猪苓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无水湿者忌用。

备述

1.《本经》,“主疾疟、解毒……利水道。”

《本草衍义》“猪苓引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并谓“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2.猪苓主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其水煎剂有较强利尿作用。其利尿机制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特别是钾、钠、氯的重吸收所致。猪苓多糖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泽泻《本经》

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用微火烘干,撞去须根及粗皮,以水润透切片,晒干。麸炒或盐水炒用。本品又名建泽泻。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等。本品淡渗,其利水作用较茯苓强,且性寒能泄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常与猪苓、茯苓、薏苡仁等药同用。若水湿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术配伍,如泽泻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备述

1.《日华子本草》:“主头旋,耳虚呜。”

《本草蒙筌》:“泽泻多服,虽则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益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二者不可不知。”

《本草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

2.泽泻主要含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生物碱、天门冬素树脂等。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肾炎患者利尿作用更为明显。有降压、降血糖作用,还有抗脂肪肝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冬瓜皮《开宝本草》

为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冬瓜的果皮。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食冬瓜时收集剥下的果皮,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

[应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利水消肿,性偏凉能清热,以水肿偏有热者为宜。单用力弱,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同用。其果实亦能利水消肿,若水肿喘满,以冬瓜去瓤,加入赤小豆,用泥封固。火煨,去泥焙干,研末制丸,冬瓜子汤送服,即《杨氏家藏方》冬瓜丸。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

备述

《本草图经》:“皮可作丸服,亦入面脂中,功用与上等(指冬瓜仁)。”

《本草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