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利水消肿药(13.利水渗湿药)

合集下载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
2.湿疮瘙痒。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疗疮之功,故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也可与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同用。
药理作用:茵陈有显著利胆作用,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作用。其煎剂对人型结核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
4.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利湿退黄药 【药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应用】
1.黄疸。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同用,如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用,如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补遗》)。
利水消肿药
茯苓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
2.痰饮。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香加皮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香加皮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香加皮本品为萝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

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

春、秋二季采挖,剥取根皮,切厚片,晒干。

本品有特异香气,味苦。

以皮厚、色灰棕、香味浓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苦,温;有毒。

归肝、肾、心经。

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

二、歌括歌诀:利水消肿茯苓薏,泽泻葫芦冬瓜皮, 荠菜猪苓玉米须,泽漆蝼蛄香加皮。

三、临床应用1.下肢浮肿,心悸气短本品入心、肾二经,有温助心肾、利水消肿作用,临床常用治下肢浮肿,心悸气短,可与苈子、黄芪等药同用。

2.风寒湿痹,腰膝酸软本品辛散苦燥,具有祛风湿、强筋骨之功,为治风湿痹证常用药。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常与当归、独活、淫羊藿等同用;若筋骨痿软行迟,则与怀牛膝、木瓜、巴戟天等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10余种苷类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强心苷,有杠柳毒苷和香加皮苷A、B、C、D、E、F、G、K等。

此外,本品还含有4-甲氧基水杨醛。

2.药理作用香加皮具有强心、升压、抗癌作用,所含的杠柳苷有增强呼吸系统功能作用。

此外,香加皮尚有抗炎及杀虫作用。

3.不良反应香加皮有较强毒性,较小剂量注射即可引起蟾蜍、小鼠死亡;兔、犬静注可使血压先升后降,呼吸麻痹而于数分钟内死亡。

据临床报道,服用北五加皮后致中毒者并不少见,主要表现为严重心律失常,说明北五加皮其毒性反应与洋地黄类药物相似。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是服药过量的早期表现。

中毒防治,主要是严格区分五加皮与香加皮,不能混淆,应用香加皮时要严格控制剂量,不过量服用。

五、鉴别用药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为五加皮,习称“南五加皮”。

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为香加皮,习称“北五加皮”。

两者均能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但南、北五加皮,科属不同,功效有别。

南五加皮无毒,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较好;北五加皮有毒,强心利尿作用强,临床要注意区别使用。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概念]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作用]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适应证]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病证。

[分类] 1.利水消肿药2.利尿通淋药3.利湿退黄药[使用注意]1.本类药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2.宜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宜慎用或忌用。

3.滑利之品,孕妇慎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茯苓《本经》(一)[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1.各种水肿:本品长于利水渗湿,又可健脾运湿。

利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为利水消肿之要药,适宜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实脾饮2.痰饮证:本品能利水渗湿,健脾运湿而化痰饮,为化痰饮要药。

——苓桂术甘汤3.脾虚证:本品能健脾补中。

脾胃虚弱——四君子汤;脾虚泄泻——参苓白术散4.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

——归脾汤——安神定志丸——茯苓甘草汤[用法用量] 煎服。

10~15g。

薏苡仁《本经》(一)[性味归经]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利水渗湿,健脾运湿。

功似茯苓,但力缓。

——配伍茯苓、白术、黄芪等2.脾虚湿盛泄泻: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

——参苓白术散3.湿温初起,热淋:本品清利湿热。

湿温初起——三仁汤;热淋——可单用4.湿痹或热痹:本品清热渗湿除痹,舒筋脉,缓挛急。

——麻杏薏甘汤——四妙散、宣痹汤(配伍防己、晚蚕砂、赤小豆等)5.肺痈、肠痈: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

——千金苇茎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用法用量]煎服。

10~30g。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本品力缓,用量须大,宜久服,为食疗佳品。

猪苓《本经》(二)[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应用]1.小便不利,水肿:本品利水作用较茯苓强。

利水消肿药(中药学课件)

利水消肿药(中药学课件)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 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 栽培,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 南、四川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 较优。多于7一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 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 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 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 个” 。取之浸润后稍蒸,及时切取,晒 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 干,生用。
功能与应用
• 【药性】甘、 淡,平

心、脾、
肾经。
• 【功效】 利水 渗湿

健脾

安神
• 【应用】
• 1.利水渗湿 各类型水肿

小便不利

痰饮眩晕,心悸
• 2.健脾---脾虚诸症
• 3.宁心安神---心悸,失眠。
• 【用法用量】煎服。9~15g。
•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第十一章 利水渗湿药
功能与应用
• 【性能】 甘,寒。归肾、膀胱经。 • 【功效】 利水渗湿, 泄热 •。 • 【应用】 • 1.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眩晕 • 2.泄热--- 湿热带下,淋证,遗精。 •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第十一章 利水渗湿药
猪苓 《神农本草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 Fries的干燥 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 的根上。主产于陕西、山西、河 北、河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 采挖,去泥沙,晒干。切片入药, 生用。
功能与应用
• 【性能】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 【功效及应用】 • 利水渗湿--小便不利,小肿 • 健脾止泻--脾虚湿盛,食少泄泻 • 清热排脓--肺痈、肠痈 • 除痹--湿痹筋脉拘孪 •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冬瓜皮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冬瓜皮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冬瓜皮本品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干燥外层果皮。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食用冬瓜时,洗净,削取外层果皮,晒干。

本品气微,味淡。

以片薄、色灰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
本品性味甘,凉。

归脾、小肠经。

具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暑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9~30。

二、歌括
《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冬瓜子寒,利湿清热,排脓消肿,化痰亦良。

三、临床应用
1.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本品味甘,药性平和,善于利水消肿。

用治水肿,小便不利,常与五加皮、生姜皮等配伍;若治体虚浮肿,常与冬瓜皮、赤小豆、红糖等同用。

2.暑热口渴,小便短赤
本品性凉,有清热解暑之功。

用治夏日暑热口渴,小便短赤,常配冬瓜皮、西瓜皮等药,煎水代茶饮;若治暑湿证,可与薏苡仁、滑石、扁豆花等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蜡类及树脂类物质、烟酸、胡萝卜素、葡萄糖、
果糖、蔗糖、有机酸.化学成分
2.药理作用
本品有利尿、抗过敏、抗菌、降血糖、调节胃肠运动等作用。

五、冬瓜子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干燥种子。

性味甘,微寒;归肺、脾、大肠经。

功能清热化痰,排脓,利湿。

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肠痈,带下,白浊,水肿,淋证。

煎服,10~15g。

第十三章 中药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  中药  利水渗湿药

车前子
《本经》
【用法用量】 煎服,9~15g。宜包煎。 【使用注意】 肾虚遗滑者慎用。
滑石
《本经》
[来源]为硅酸盐 类矿物滑石,主 含硅酸镁 [Mg3(Si4O10) (OH)2]。
滑石
《本经》
【性能】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 【功效】利尿通淋, 清热解暑, 收湿敛疮。
滑石
冬葵子
《本经》
[来源]为锦葵 科植物冬葵 Malva crispa L.的干燥成熟 果实。
冬葵子
灯心草
《本经》
灯心草
[来源]为 灯心草科植 物灯心草 Juncus effusus L. 的干燥茎髓。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性味多苦寒,主入脾胃肝胆经。苦寒则能 清泄湿热、故以利湿退黄为主要作用。
石韦
《本经》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 物庐山石韦 Pyrrosia sheareri (Bak.) Ching、石韦 Pyrrosia lingua(Thunb.) Farwell或有柄石韦 Pyrrosia petiolosa (Christ) Ching的干 燥叶。
石韦
【性能】 甘、苦, 微寒。归肺、膀胱 经。 【功效】 利尿通淋, 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瞿麦
瞿麦
《本经》
【性能】苦,寒。归心、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 破血通经。 【应用】 1.淋证。本品苦寒泄降,能清心与小肠火,导热 下行,有利尿通淋之功,为治淋证常用药。尤以热 淋最为适宜。 2.闭经,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概述
选择用药及配伍: 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解表药; 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 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并者,配温里祛寒 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 泄泻、痰饮、湿温、黄疸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 香化湿、或清热燥湿等药物配伍。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 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使用,以提高疗效。

中药学课件--第13章 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课件--第13章 利水渗湿药

2、用于风湿痹痛,手足挛急--用苡 米以祛湿清热,如麻杏苡甘汤。若属 寒痹可用薏苡仁汤(苡米 桂枝 苍 术 白芍等)。
3、用于肺痈肠痈--用苡米清热利湿 以绝其源,培土生金,以益肺气。如 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服治肠痈。或 千金苇茎汤(苡米 芦根 冬瓜仁 桃仁)水煎服治肺痈。
现代研究:有解热镇痛,抗病毒、抗癌,抗艾滋 病毒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抗衰老作用。
第13章 利水渗湿药
一、含义:
凡以渗利水湿、通利小便为主要 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因 服用这类药物能使小便通畅,尿 量增加,又称利尿药。又因本类 药物性多甘淡,主渗湿利尿通小 便故又称淡渗利湿药。
二、通性及作用:
性味:甘、淡、苦、平。归肾、膀胱经(肺脾)。 主要有利水渗湿,通淋消肿之功,还有清热、退 黄、祛痰、止泻之效。
茯苓茯神--带松根部分偏宁心安神,治心悸失眠。 茯苓皮--黑色外皮,功专利水,主利水肿,
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9-15-30g,入汤剂
歌诀: 赤白神皮茯苓,利水渗湿有名;
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利尿消肿。 猪苓《本经》中品
性能:甘、淡、平,功专利水渗湿,功同 茯苓。现多用来抗癌,抗辐射,增强免疫 力、保肝等。 泽泻:
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正虚邪胜,必不可 缺。
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
1、用于脾虚湿盛证
用茯苓

消化不良食少
健脾利水之功而治之,如五苓散(茯苓 猪 苓 白术 桂枝 泽泻)治水肿。或四君
子汤(茯苓、人参、白术、甘草)治脾虚 食少等。
若属寒湿水肿,茯苓、附子、干姜同 用,有热之水肿,茯苓、栀子、黄柏 同用。有痰者茯苓、半夏、陈皮、贝 母等同用。
性能: 甘、淡、咸、微寒,归肝、胆、肾、 膀胱经。 利湿退黄,通淋排石,解毒消肿。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介绍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介绍

瞿麦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主治病证
功 效
利尿通淋 破血通经
湿热淋证 血热瘀阻之经闭或月经不调
三、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四、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萹蓄
苦,微寒;归膀胱经 利尿通淋 湿热淋证
杀虫止痒
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煎服,10-30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地肤子 (了解)
成熟孢子
《纲目》:“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 者,神异之也。”
二、性味归经、功效、应用 :
甘,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 利尿通淋 止痛 应用 各种淋证 功专利尿通淋止痛,尤善止尿 道 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小便不利,水肿
海金沙
歌括
海金沙寒,淋证肿满,利尿通窍,排石肝胆。
三、用法用量: 煎服,6~ 12克;宜布包
2.部分药物有较强通利作用,孕妇慎。
现代药理研究 1.利尿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
3.利胆、保肝
4.降压 5.抗肿瘤
思考:
清热燥湿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 均能祛湿,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应用 有何区别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性味甘淡平或微寒
利水渗湿 利水消肿
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 泄泻、痰饮等证
四、用法用量:
•煎服,10-30g 本品力缓,用量宜大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五、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薏苡仁
共同点:
茯苓
两药均具有利水渗湿、健脾之功, 治疗脾虚湿盛水肿、泄泻等证
薏苡仁
不同点:
茯苓
薏苡仁性微寒,有清热排脓、除痹之效,为 治肺痈、肠痈和湿热痹证的常用药物;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猪苓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猪苓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猪苓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云南、河南。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切厚片。

本品气微,味淡。

以外皮色黑、切面色白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

三、临床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本品甘淡渗泄,利水渗湿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水肿,单用即可。

如《杨氏产乳方》治通身肿满,小便不利,单用一味猪苓为末,热水调服;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也常与泽泻、茯苓、白术同用,如四苓散(明医指掌》);治肠胃寒湿,满泻无度,可与肉豆蔻、砂仁、荜等同用。

猪苓药性沉降,利小山,小使畅则淋浊除,用于阴虚有热之小使不利,淋浊证,多与阿胶、泽泻等同用,如令物(《寒论》治湿浊带下,可与茯苓、泽泻等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多糖:猪苓葡聚糖1.猪苓多糖等;甾醇类成分:麦角留醇等。

本品还含有机酸、蛋白质等。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利尿作用,其利尿机制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的重吸收所致。

猪苓多糖有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猪苓水及醇提取物分别有促进免疫、抗结石形成、抗诱变及抑菌等作用。

五、鉴别用药猪苓与茯苓皆甘淡性平,都能利水渗湿,对于水肿、小使不利,淋证等水湿内停者,常相须为用。

但猪苓仅有利水渗湿之功,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利中有补,能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用于脾虚湿盛所致腹泻、便溏、食少以及失眠、健忘等。

茯苓又为治痰病要药。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
四、临床应用
虎杖
【药用来源】
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和根。
虎 杖
【性能特点】
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利湿退黄 清热解毒 功效 散瘀止痛 化痰止咳 泻热通便
退出
【临床应用】
虎杖
利湿退黄 清热解毒 散瘀止痛 化痰止咳
1. 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
1)湿热黄疸:~茵陈、黄柏、栀子等; 2)热淋:单用本品为末,米饮送服;
金钱草
利湿退黄 利水通淋 解毒消肿
2.用于热淋、石淋。
尤善治疗石淋,可单味浓煎代茶饮服,或~海
金沙、鸡内金等。 肝胆结石:配伍茵陈、大黄、郁金等同用。
3. 用于疮疡肿痛,蛇虫咬伤、烫伤。
可用鲜金钱草捣汁饮服,以渣外敷局部。
虎杖
一、药用来源
五、用量用法
六、使用注意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偏清心与小肠火,尤适于治 热淋; 又活血通经,治疗闭经及月 经不调。
湿热淋证
萹蓄
苦微寒 膀胱

又杀虫止痒,治虫积腹痛, 湿疹,阴痒。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茵陈(A) 金钱草(A) 虎杖(A)
茵陈
一、药用来源
五、用量用法 六、使用注意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临床应用
茵 陈
【药用来源】
菊科草本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地上部分(幼苗)。
【临床应用】
泽泻
利水渗湿 泄热
1.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 。
~茯苓、猪苓。(五苓散)
2. 用于痰饮停聚,清阳不升之眩晕。 ~白术, (泽泻汤)
【临床应用】
3. 用于湿热下注之淋浊,带下。 萹蓄、瞿麦、滑石等同用。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玉米须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玉米须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玉米须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头。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夏、秋果实成熟时收集,除去杂质。

本品气无,味淡。

以柔软、有光泽者为佳。

鲜用或晒干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
本品性味甘、淡,平。

归肾、肝、胆经。

具有利水消肿,利湿退黄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鲜品加倍。

二、歌括
歌诀:玉米须甘,利尿何难,肾炎水肿,肝炎黄疸。

三、临床应用
1.水肿
本品甘淡渗泄,功能利水渗湿以消肿。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可单用玉米须大剂量煎服,或与泽泻、冬瓜皮、赤小豆等药同用;亦可治脾虚水肿,常与白术、茯苓等配伍;本品归膀胱经,利水而通淋,尤宜于膀胱湿热之小便短赤涩痛,可单味大量煎服,亦可与车前草、珍珠草等同用;用于石淋,可以本品单味煎浓汤顿服,也可与海金沙、金钱草等同用。

2.黄疸
本品能利湿而退黄,药性平和,故阳黄、阴黄均可配伍使用。

治疗湿热阳黄,可单味大剂量煎汤服,亦可与金钱草、郁金、茵陈等配伍;若寒湿黄疸,可与附子、干姜、茵陈蒿等药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有脂肪油、挥发油、树胶样物质、树脂、苦味糖、皂香、生物碱及谷甾醇、苹果酸、柠檬酸等。

2.药理作用
玉米须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还能抑制蛋白质的排泄。

玉米须制剂有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黏稠度及胆红素含量。

本品有增加血中凝血酶原含量及血小板数,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还有降压作用。

中药学丨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

中药学丨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

中药学丨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
医学联络官
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
利水渗湿药
一、概念: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二、分类:1.利水消肿药。

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2.利尿通淋药。

性味多苦寒,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3.利湿退黄药。

性味多苦寒,用于湿热黄疸。

三、注意:阴虚者慎服,孕妇慎服。

利水消肿药
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皆宜。

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痰饮。

健脾:脾虚证。

兼便溏或泄泻者尤佳。

安神: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

薏苡仁
利水渗湿: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肿痛。

健脾止泻:脾虚泄泻(炒用)
湿温病邪在气分。

除痹:湿痹筋脉拘挛。

清热排脓:肺痈、肠痈。

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

泄热:泄肾与膀胱湿热,治下焦湿热之黄白带下,小便淋浊。

猪苓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利水渗湿(作用强于茯苓):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常与茯苓相须为用。

无水湿者慎服。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宁心 除痹、清热排脓
泻热 清热解暑 退黄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香加皮 枳椇子 泽漆 蝼蛄 荠菜
利水消肿
祛风湿强筋骨
利水消肿
解酒毒
利水消肿
化痰止咳
解毒散结
利水消肿、通淋
利水消肿
明目
止血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茯苓
[基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水肿。痰饮。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泽泻
[基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的干 燥块茎。
[药性]甘, 寒。归肾、膀脱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证。
遗精。 [用法用量]煎服,5-l0g。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脾虚泄泻。 肺痈,肠痈。 [用法用量]煎服,9-3Og。清利湿热生用,健脾止泻炒用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猪苓
[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的 干燥菌核.
[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脱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6-12g 。
利尿通淋药的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苦能降泄,寒
能清热,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 主要作用。 适用证: 小便短赤,热淋,血淋, 石淋及膏淋等证。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 利尿通淋 滑石 木通 通草 瞿麦 萹蓄 地肤子
渗湿止泻
通经下乳 通气下乳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定义: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为利水渗湿药。

性味:淡、苦,寒。

功效与适应证:淡渗渗湿,通利水道,增加尿量。

苦寒---利水兼有清热作用。

通淋:通利水道,消除小便淋漓涩痛。

部分药物苦寒之性,清热利湿作用,偏于退黄。

分类及特点:1、利水消肿药:性味甘、淡为主,利水作用强,以消肿为主。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腹水等水湿内停证。

亦可治疗水湿内停之泄泻(利小便而实大便)以及带下、痰饮等证。

2、利尿通淋药:性味以苦寒或甘寒为主,利水兼有清热作用。

治疗下焦湿热之淋证(热淋、石淋、血淋、膏淋)。

亦可治疗湿疹、湿疮等。

3、利胆退黄药: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

治疗黄疸。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泽泻来源: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共同点:功效主治:利水消肿。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腹水等水湿内停证。

亦可治疗水湿内停之泄泻,以及带下、痰饮等证。

不同点:茯苓:1、利水作用较为缓和,以渗湿为佳。

2、健脾渗湿。

主治脾虚水湿内停之泄泻、带下、痰饮等。

亦治湿困脾胃之证,常和苍术配伍同用。

3、宁心安神。

治疗心神不宁、心悸失眠。

附: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外皮叫茯苓皮;若茯苓内有松根穿过,其带松根的茯苓即茯神。

茯苓皮:利水消肿作用强。

茯神:宁心安神作用好。

猪苓:1、专主渗泄,利水渗湿作用较强。

泽泻:1、利水作用强。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而偏热者。

2、甘淡而性寒,能泻肾经之火,清膀胱之湿热。

治疗下焦湿热之热淋。

肾阴不足,虚火偏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配伍滋补肾阴之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薏苡仁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

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1、利水渗湿。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等。

本品作用缓和,常作为辅助药,配伍其他药物同用。

此外还可用于湿温病,湿邪偏胜者。

2、健脾渗湿。

主治脾虚泄泻、带下等,常和茯苓配伍同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作适当配伍。

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并者,配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疸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药配伍。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宜慎用或忌用。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将本章药物分为利尿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本节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偏于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故具有利尿消肿作用。

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临证时则宜根据不同病证之病因病机,选择适当配伍。

茯苓《本经》为多孔菌料真菌茯苓的菌核。

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

7~9月采挖。

堆置“发汗”后摊开晒干,再行“发汗”、晾干,如此反复3~4次,最后晾至全干。

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1.用于各种水肿。

本品甘补谈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若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如猪苓汤。

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

2.用于脾虚诸证。

本品能健脾补中,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

若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若脾虚湿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3.用于心悸,失眠。

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

若水气凌心之心悸,与桂枝、白术、生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用法用量] 煎服。

10~15g。

备述1《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本草衍义》:“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后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2.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胺酸、麦角甾醇等。

茯苓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

此外,还有镇静和降低血糖作用。

附药茯苓皮、茯神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

性味同茯苓,功专行皮肤水湿。

多用于皮肤水肿,常与五加皮、陈皮等同用。

如五皮饮。

用量15~30g。

茯神为茯苓菌核生长中天然抱有松根者。

性味同茯苓。

有宁心安神之功,专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

用量同茯苓。

薏苡仁《本经》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及种皮。

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及脾虚泄泻等。

本品甘补淡渗,功似茯苓。

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

若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食少泄泻,脚气浮肿等,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配伍。

又因其性偏凉,能清利湿热,亦可用于湿热淋证,如《杨氏经验方》单用薏苡仁煎服,治疗砂石热淋。

2.用于湿痹拘挛。

本品能渗湿,又能舒筋脉,缓和挛急。

若风湿身痛发热者,常与麻黄、杏仁、甘草同用,如麻杏薏甘汤。

若风湿久痹,筋脉挛急、水肿,用薏苡仁煮粥服,如《食医心镜》薏苡仁粥。

若湿郁热蒸,蕴于经络,可与滑石、连翘同用,如宣痹汤。

3.用于肺痈,肠痈。

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

若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千金方》苇茎汤;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配伍,如附子薏苡败酱散。

[用法用量] 煎服。

10~30g。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本品力缓,用量宜大。

除入汤剂、丸散外,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备述1.《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温痹,下气。

”《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

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

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

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

” 2.薏薏仁主要含薏苡仁油、薏苡仁酯、脂肪油、氨基酸等。

薏苡仁油能阻止或降低横纹肌挛缩作用,对子宫呈兴奋作用。

其脂肪油能使血请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

煎剂对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猪苓《本经》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等的腐枯根上。

主产于陕西、河北、云南等地。

春秋二季采挖,去泥沙,晒干。

切片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

[应用]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等。

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茯苓强,凡是水湿滞留者均可选用。

若脾虚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白术同用,如四苓散。

若水湿泄泻,配苍术、厚朴、茯苓等,如胃苓汤。

阴虚有热小便不利,淋浊等证,又可与泽泻、滑石、阿胶等配伍,如猪苓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无水湿者忌用。

备述1.《本经》,“主疾疟、解毒……利水道。

”《本草衍义》“猪苓引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

”并谓“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

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2.猪苓主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

其水煎剂有较强利尿作用。

其利尿机制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特别是钾、钠、氯的重吸收所致。

猪苓多糖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泽泻《本经》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

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

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用微火烘干,撞去须根及粗皮,以水润透切片,晒干。

麸炒或盐水炒用。

本品又名建泽泻。

[性味归经] 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等。

本品淡渗,其利水作用较茯苓强,且性寒能泄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常与猪苓、茯苓、薏苡仁等药同用。

若水湿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术配伍,如泽泻汤。

[用法用量] 煎服。

5~10g。

备述1.《日华子本草》:“主头旋,耳虚呜。

”《本草蒙筌》:“泽泻多服,虽则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益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

二者不可不知。

”《本草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

”2.泽泻主要含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生物碱、天门冬素树脂等。

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肾炎患者利尿作用更为明显。

有降压、降血糖作用,还有抗脂肪肝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冬瓜皮《开宝本草》为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冬瓜的果皮。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食冬瓜时收集剥下的果皮,晒干。

生用。

[性味归经] 甘,微寒。

归肺、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

[应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利水消肿,性偏凉能清热,以水肿偏有热者为宜。

单用力弱,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同用。

其果实亦能利水消肿,若水肿喘满,以冬瓜去瓤,加入赤小豆,用泥封固。

火煨,去泥焙干,研末制丸,冬瓜子汤送服,即《杨氏家藏方》冬瓜丸。

[用法用量] 煎服。

15-30g备述《本草图经》:“皮可作丸服,亦入面脂中,功用与上等(指冬瓜仁)。

”《本草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

”附药冬瓜仁为冬瓜的种子。

又称白瓜子、冬瓜子。

性味与冬瓜皮同。

功能清肺化痰,利湿排脓。

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带下、白浊等。

治肺痈的苇茎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中均用本品。

用量10~15g。

玉米须《滇南本草》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及枝头。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玉米上浆时即可采收,但常在秋后剥取玉米时收集。

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 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应用]1.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或短赤,淋痛等症。

可单用大剂量煎汤服。

或与冬瓜皮、赤小豆、车前草等配用。

2.用于湿热黄疽。

本品利胆退黄可用于黄疽,因其药性平和,故阴黄或阳黄均可用。

可单用大剂量煎汤服,或与郁金、茵陈、栀子等同用。

现多用于肝、胆疾病引起的黄疸。

[用法用量] 煎服。

30~60g。

备述1.《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岭南采药录》:“和猪肉煎汤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 2.玉米须含脂肪油、挥发油、树胶样物质、树脂、苦味糖甙、皂甙、生物碱。

本品有较强利尿作用,还能抑制蛋白质排泄。

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粘稠性及胆红质含量。

有增加血中凝血酶原和加速血液凝固作用。

葫芦《日华子本草》为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瓢瓜的干燥果皮。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秋季采收。

除去果瓤及种子,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肺、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

[应用] 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脚气肿胀等。

能利水消肿,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配用。

[用法用量] 煎服。

15~30g。

备述1.《滇南本草》:“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烦热。

”《本草再新》:“利水,治腹胀,黄疸。

”2.葫芦含葡萄糖、戊聚糖、木质素等。

其煎剂内服,有显著利尿作用。

3.另有一种苦葫芦,《本经》名苦瓠。

其果实中间细束如腰,故称亚腰葫芦,亦称京葫芦、小葫芦。

性味苦寒,利水消肿作用较葫芦为强。

古方有单用其治疗腹水、黄疸者。

现代用其与虫笋同用,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但苦寒较甚,易致伤脾败胃。

用量5~10g。

香加皮《中药志》为萝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

春秋二季均可采挖,趁新鲜时以木棒敲打,使根皮和木质部分离,抽去木心,将皮阴干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温。

有毒。

归肝、肾、心经。

[功效] 利尿消肿,祛风湿,止痛。

[应用]1.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有利水消肿作用,一般单用,或与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等配伍,加强利尿消肿作用。

2.用于风湿痹证。

本品有祛风湿、止痛之功能。

故对于关节拘挛疼痈,或筋骨痿软行迟,常与穿山龙、木瓜、怀牛膝等同用,共奏祛风湿,舒筋活络之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