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 教学大纲
![《外科学》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d3cc72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7.png)
《外科学》教学大纲《外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外科学》是医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涵盖了外科手术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
作为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学习《外科学》对于全面了解医学知识体系,掌握外科实践技能,以及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外科学》,学生应能够:1、掌握外科手术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临床知识。
2、了解并掌握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3、具备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正确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教学内容(1)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手术部位的消毒与隔离、手术缝合等。
(2)各系统器官的外科疾病:包括颈部、乳房、腹部等常见疾病的外科治疗。
(3)外科急症与危重症处理:包括创伤、休克、心肺复苏等。
(4)外科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
(5)外科手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
(2)实践教学:包括外科手术操作、临床见习等。
(3)远程教育: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教学视频、讲座资料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手术观摩等。
2、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
五、考试方式与评分标准1、考试方式: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践操作与考试成绩等部分。
2、评分标准:按照考试内容与要求,对外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评分。
六、教师团队与教学资源1、教师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临床实践的外科医生组成。
2、教学资源:包括外科手术设备、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七、课程特色1、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 外科学》教学大纲
![《 外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60fb112866fb84ae45c8d7a.png)
《外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外科学发展简史、外科学范畴及我国在外科方面成就2.掌握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二、重点和难点1.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2.如何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3.为什么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4.外科学的范畴三、讲授内容和要点1.讲授内容:①外科学简史②外科学范畴③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2.讲授要点:①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疾苦②贯彻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法③狠抓“三基”教育,较好坚实外科基四、自学内容1.古代外科学2.外科学的发展及我国在外科领域成就五、参考书籍和文献1.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2.裘法祖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外科学》六、复习思考题1.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分为哪几类?2.“三基”指什么?如何抓好坚实的外科基础?3.我国在外科领域中有哪些成就?如何学习外科?第二章外科领域的分子生物学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2. 熟悉常用的分子诊断技术3. 熟悉常用的生物治疗技术和临床应用二、重点及难点1.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定义和作用2. 常用的分子诊断技术和生物治疗技术的方法和原理3. 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应用三、讲授内容及要点1.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定义2. 分子诊断技术和生物治疗技术的方法和原理3. 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应用四、自学内容及要点1.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五、参考书籍1.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六、外文词汇原癌基因 proto-oncogene抑癌基因 antioncogene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基因治疗 gene therapy肿瘤疫苗 cancer vaccine七、复习参考题1、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有哪些2、基因诊断的方法有哪些3、基因治疗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可以应用与哪些领域第三章无菌术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基本概念。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c3aeb412b160b4e767fcf77.png)
《外科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一、课程简介外科学是一门系统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想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知识以手术和手术后处理的科学。
外科学包括外科学基础、常见外科学疾病和手术学基础三部分、总任务是让学生获得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常见外科学病能作出初步诊断处理;认识外科疾病的一般发生、发展规律,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电教、挂图、模型、标本、X片、动物实验、参观及参加手术等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通过提问、技能考核、测验等进行评价。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简述外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描述常见外科学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了解常见外科学疾病的病因病理;具有对常见外科学病的防治能力,急重症的诊断及初步处理能力外科学临床思线能力和自学能力;2.规范进行无菌操作和外科学基本操作;独立完成浅表脓肿切开引流、呼吸心跳骤停的初期复苏、清创、静脉切开、体表肿块切除、拔甲;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行阑尾切除、腹股沟疝修补、肠切除、吻合、包皮环切、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等常用手术。
3.以救死扶伤精神对待病人,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学时分布详见教学计划四、课时单元目标第一章绪论(2学时)1.说出外科学的所研究范畴和学习外科学的正确方法,简述外科学的发展简史。
2.以新中国外科学成就激发学习外科学的兴趣,勤奋好学外科学。
第二章手术基本知识(14学时)1.解释无菌技术的概念,描述外源性感染途径;2.能初步进行手术器械物品的消毒和灭菌,正确进行手术无菌技术;3.设计手术术前准备,制定手术术后处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措施;4.在操作中表现出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克服一把刀偏见。
第三章麻醉(4学时)1.列出麻醉前病人的准备项目和用药目的;2.说出常用麻醉药物和麻醉期间的观察要点;3.详述常用局麻药物的毒性反应;4.说明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的防治;5.简述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肌肉麻醉、复合麻醉的概念和方法;6.能初步进行局部麻醉、腰麻的操作;7.具有精细操作、细致观察、及时处理的高度负责精神。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c49d3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7.png)
外科学教学大纲一、导言外科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和教授外科手术和治疗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外科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外科学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外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外科学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准则,培养临床推理和决策能力。
3. 学习外科手术和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完成基本外科手术的能力。
4. 培养外科学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外科手术的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
三、教学内容1. 外科学基础知识a. 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外科学的分支学科和专业领域c. 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d. 外科学的伦理与法律问题2. 外科学常见疾病a. 创伤外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b. 普外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c. 其他专科外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3. 外科手术技术a. 基本外科手术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方法b. 常见外科手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c. 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4. 临床实践与团队合作a. 外科学实践的基本步骤和技巧b. 外科手术中的团队协作与沟通c. 外科学的讨论和病例讨论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学术报告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2. 实践教学:临床实习、技能操作训练、手术观摩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临床推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病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病例,加深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等,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报告与论文:要求学生撰写相关研究报告和论文,评估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表达。
3. 实践技能考核: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包括模拟手术、技术操作等。
4. 学科考核:通过笔试、口试等形式考查学生对外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外科学教材和参考书籍2. 医学影像资料和临床实践案例3. 外科手术视频和技术操作培训设施4. 专业期刊和学术研究文献七、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阶段,确保每个阶段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合理,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4ad3f4bbe1e650e52ea99bf.png)
外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科。
现代外科学范畴包括许多疾病,它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病生、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在治疗方面要能运用手术和非手术的处理。
通过外科教学,学生应掌握常见外科病症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并学会外科某些治疗损伤。
学好外科学必须重视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
手术是外科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不能认为外科就是手术,围手术期治疗是外科学的重要环节。
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分为五类(1)损伤(2)感染(3)肿瘤(4)先天性和后天性畸形(5)其它性质疾病。
外科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外科基础、系统外科和外科手术学。
外科基础,论述外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系统外科介绍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病理、病生临床表现、系统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等。
手术学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观念和进行基本手术操作。
外科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习和自学。
讲课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渐成就,以反映现代外科学的水平,重视基础科学和外科学的结合。
对"掌握"的内容教师应重点讲解,学生应深入领会其基本知识或基本理论,以便运用于临床实践。
对"熟悉"的内容教师可详细讲解,对于"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做一般的介绍,便学生对此有一般的认识。
对自学内容,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应认真辅导。
教学方法方面要重视外科学与医学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要注意启发式和循序渐进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病例示范讲座、动物实验,参观及参加手术、阅读X光片,教学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外科学教学时数与教学量之间的矛盾,鼓励老师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a9f727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8.png)
外科学教学大纲
引言:
外科学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和应用手术技术
来治疗和修复各种疾病、损伤和畸形。
外科学教学大纲旨在向学生
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他们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了解手术技术和操作规程,掌握手术技术的基本要点和临床
应用。
3.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诊断和治
疗外科疾病。
二、课程内容
1.外科学基础知识
(1)外科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2)外科疾病分类和诊断
(3)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和术前准备2.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消化系统外科疾病
(2)循环系统外科疾病
(3)泌尿系统外科疾病
(4)神经系统外科疾病
3.手术技术和操作规程
(1)手术器械和设备的使用
(2)手术切口和缝合技术
(3)术中出血控制和组织修复(4)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4.外科重症护理
(1)创伤护理。
《外科学》 教学大纲
![《外科学》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f2ad61a52d380eb62946d4d.png)
外科学教学大纲前言外科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的范畴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等疾病。
教材为吴在德主编《外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五年制学生,总学时10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63学时,见习45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历史和我国外科的发展和成就。
2.掌握学习外科学的正确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 0.5学时三、教学内容外科学的范畴,它和内科学的关系,外科学发展的历史,重点强调作为外科工作者和外科医师的必备条件。
四、自学内容我国在外科领域的成就。
第三章无菌术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树立无菌观念,明确无菌术的重要意义。
2. 掌握常用灭菌法和消毒法。
熟悉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术手套的方法熟悉手术区域皮肤的消毒和铺巾方法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二、学时数 4.5学时(理论授课1.5学时,见习3学时)三、教学内容从切口感染的危害性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实际作用讲起,突出无菌术的重要性。
讲清楚无菌术的概念。
四、临床见习内容1. 自学煮沸法、消毒液的浓度、术前准备、手术进行中的规则和手术室的管理。
2. 录象示教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手术区域消毒和铺巾技术。
3. 了解进入手术室的要求和路径,介绍手术室在建筑上和结构上的要求,展示各种消毒剂及其规格。
第四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体液平衡、酸碱平衡的调节机理。
2. 掌握各型缺水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 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酸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4. 掌握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病因及防治。
5. 熟悉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防治原则。
二、计划学时数 6学时(理论授课3学时,见习1.5学时)三、教学内容1. 各型缺水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 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 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4d70903f111f18583d05aa7.png)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Surger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128 讲课学时:96 实践学时:32学分:8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
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目的和要求】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目的和要求】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2、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
3、熟悉脑损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4、熟悉颅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5、了解头皮损伤。
【教学内容】1、颅骨损伤。
2、脑损伤的机制、病理和临床表现。
3、脑损伤的处理。
【自学内容】1、头皮损伤2、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与血肿、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第二十四章颈部疾病【目的和要求】1、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原则。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打印版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695d8c71fe910ef12df815.png)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目标与要求(一)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我国在外科方面的成就(二)树立学习外科的正确观点二、教学内容外科学的范畴,它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重点讲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怎样学习外科。
三、自学内容外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成就。
第二章无菌术一、目标与要求(一)树立无菌观念,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
(二)熟悉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三)学会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四)学会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
二、自学内容无菌术的概念和组成。
手术人员术前准备。
手术区的准备。
无菌操作规则。
三、见习内容在外科基本操作教学中结合进行:(一)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示范)(二)洗手、穿无菌衣和戴无菌手套,以及手术区的准备(示范和实际操作)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各型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代谢性酸中毒和减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低钙血症和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治。
(三)学会体液失调的综合防治方法。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各型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一般介绍低钙血症和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治;体液失调的综合防治方法;体液平衡和渗透压的调节;酸减平衡的维持。
三、自学内容体内镁、磷的异常;呼吸性酸中毒和碱中毒。
第四章输血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输血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二)了解自体输血的作用(三)了解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分的用途。
二、自学内容输血的适应症和途径。
输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自体输血的种类及其应用方法,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分的应用。
第五章外科休克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外科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二)掌握休克的概念、分类、监测指标;了解低血容量性休克与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三)学会外科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外科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ec813e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e.png)
外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介绍
本章主要介绍外科学教学大纲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教学大纲的编制
原则和指导思想。
第二章外科学基础知识
本章主要介绍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外科学的定义、发展历程、
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等。
第三章临床外科学
本章主要介绍临床外科学的相关内容,包括临床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第四章外科手术技术
本章主要介绍外科手术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手术准备、手术操作
步骤、术后护理等。
第五章外科医学伦理
本章主要介绍外科医学伦理的相关内容,包括外科手术的伦理原则、患者权益保护以及医学道德等。
第六章外科学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外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
和统计分析等。
第七章外科学的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介绍外科学的发展趋势,包括外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等。
第八章外科学教学评价
本章主要介绍外科学教学评价的相关内容,包括教学评价的指标、方法和工具等。
结语
通过编制外科学教学大纲,可以有效地规范外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同时,也为培养优秀的外科医生奠定了基础。
希望本教学大纲能够为外科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67789116edb6f1aff001f4d.png)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教学主干学科之一。
外科学是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外科学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生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
外科疾病主要包括:1.损伤:由暴力或其它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数需要手术或其它外科手法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2.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性的感染灶适宜于手术治疗,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3.肿瘤:绝大多数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很好的疗效,而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缓解症状的效果。
4.畸形:先天性畸形需要施行手术治疗,如先天性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肛管直肠闭锁等;后天性畸形如烧伤后瘢痕挛缩等,也需要手术修复,以恢复功能、改善外观。
5.其它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性疾病,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如大隐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性疾病,如胆结石、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调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常需要手术治疗予以纠正。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包括普通外科学(血管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心胸外科学、骨科学、整复外科学、麻醉学等三级学科,主要由外科学教研室、整形外科教研室、麻醉学教研室、神经病学教研室神经外科组共同承担,本教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口腔医学专升本学生。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方考核. 题型为:1 选择题,2 英译中 3问答题等。
第一章颅脑损伤学习目的和要求一、了解头皮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头皮损伤的治疗关系。
广医大《外科学》教学大纲
![广医大《外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bdc6de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c.png)
《外科学》教学大纲(供临床、麻醉、口腔医学类专业用)Ⅰ前言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枝学科,它是以某些需要手术或以手术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主要研究、服务对象的学科。
因此,外科学课程包括外科基础、外科常见疾病和外科手术学。
外科学的教学应使学生在掌握外科基础如外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熟悉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熟练外科手术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严格的无菌观念。
外科学还要着重对学生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强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自觉地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亲自参加实践,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近年来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外科的内容也不断的更新和增加,因此教学大纲的不断修订实属必要。
作为《外科学》授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纲领,教师在讲授时必须保证完成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不得任意删改,这也是为适应学生将来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需求。
教师应依此大纲为依据,认真写好备课教案。
对学生的考试,也应以大纲为依据出题。
根据国家教委有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外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医学生毕业以后从事临床外科各专业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学习其他临床学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教学大纲按照上述要求,依据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内容按照章节顺序修订而成。
教学方法方面要重视外科学与其它各科的内在联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将典型的病理标本和有诊断意义的X片、CT及MRI片等影像进行示教,重要的解剖关系和标准的手术要用幻灯片、录相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
外科学-临床医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临床医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55a35b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4.png)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编码:外科学总论Z203042 外科学一Z103045 外科学二Z103048 总学分:12 总学时:192 理论学时:112 实验80课程性质:专业综合特色课必修 开课单位:医学院大纲制定者:孙建华 李红等 大纲审定者:牛建华 审定日期:2014.10.25课程简介:外科学是专业综合特色课,以需要手术或手术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外科学,培养学生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掌握外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提高基本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外科学临床及其他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外科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的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同时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是医学类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
外科学在临床应用上和麻醉学、护理学、病理学、放射学、肿瘤学等其它医学专科关系极其密切,同时也与内科、儿科、妇产科等临床基础课程相关,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主干学科。
该课程的设置为学生以后从事外科学临床及其他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 教学目标通过外科学理论学习及实践,学生应掌握外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熟悉外科临床工作流程,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各项医疗工作;掌握外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能拟定合理的诊疗方案;掌握外科常用诊疗操作、基本术式的指征、步骤、注意事项等,为学生以后从事外科学临床及其他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2. 基本要求(1)外科学总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无菌技术操作;体液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及常见病因;外科感染的类型及常见致病菌;外科输血的目的、并发症;围手术期、外科休克、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外科肿瘤的定义。
熟悉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法及消毒法;体液及酸碱平衡失调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常见外科感染的治疗原则;外科休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应用范围及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外科肿瘤的治疗方法。
《外科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本科生
![《外科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本科生](https://img.taocdn.com/s3/m/07d3a2b5f46527d3250ce005.png)
《外科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本科生)《外科学》课程基本要求一、性质和任务《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学科,与基础医学和其它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外科学》的教学任务是教授学生学习和掌握外科手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外科系统常见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知识。
为学习其它临床学科、尤其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临床学科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奠定基础。
二、理论知识和技能(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体液、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输血,外科休克、一般感染及特异性感染,损伤,肿瘤,烧伤等有关《外科学》的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掌握常见肿瘤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熟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和防治要点,以及器官移植的基础知识。
2. 掌握胆石症,阑尾炎,肠梗阻,胃及十二脂肠疾病,门脉高压症,胰腺疾病,腹外疝,腹膜炎,腹部闭合性损伤,上消化道大出血,肝脏及胰腺占位病变,颈部及乳腺疾病,肛肠及周围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及防治措施。
3.掌握颅内高压、颅脑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步骤和治疗原则,了解颅内占位病变,脊髓压迫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4.掌握常见的胸部损伤、胸壁疾病、胸膜腔感染、肺部疾患、食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步骤和治疗原则。
了解纵膈肿瘤,心脏大血管等外科疾病的诊断要点:了解体外循环的一般知识。
5. 掌握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症状及主要临床表现,了解泌尿系统损伤,炎症,梗阻,肿瘤和结石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6. 掌握骨折的分类,愈合过程,常见并发症及治疗原则;掌握常见骨折,腰腿痛和手外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了解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结核,非化脓性关节炎,骨肿瘤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防治原则。
7. 了解麻醉学的发展概况和常用方法,掌握麻醉前准备,用药,生理指标监测和麻醉后的管理,了解重症监测和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纲1766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2911无机化学(三)南京医科大学编(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无机化学是药学、临床药学、卫生检验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
无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医学、药学、检验等各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基本计算方法以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 掌握原子结构、化学键等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2. 掌握化学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和化学基本计算方法;3. 熟悉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无机化学是化学、药学、检验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学习后续其他化学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溶液一、课程内容混合物和溶液的组成标度;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稀溶液的渗透压力。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相关计算;了解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分子浓度的表示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领会:溶液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分子浓度;晶体渗透压力和胶体渗透压力。
掌握: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及其应用;拉乌尔定律及其相关计算。
熟悉掌握: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摩尔分数;稀溶液的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力;范托夫定律及其相关计算;渗透浓度及其计算;等渗、低渗、高渗溶液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一、课程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化学;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热力学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掌握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反应方向的关系及其相关计算和应用;熟悉热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计算和应用;了解热力学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领会:化学反应中系统与环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热和功、热力学能、恒压和恒容反应热、反应进度、化学热力学标准状态等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焓与焓变;化学反应的摩尔热力学能变和摩尔焓变;盖斯定律及其相关计算;化学反应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熵及其影响因素;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第三章化学平衡一、课程内容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的测定与计算;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应用;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其相关计算;熟悉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熟悉标准平衡常数的概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领会: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
掌握: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及其特点;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及其表达式;多重平衡规则熟练掌握:利用热力学数据和多重平衡规则计算标准平衡常数;利用标准平衡常数计算反应平衡组成、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以及预测反应进行的方向;浓度、压力和温度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及其相关计算。
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一、课程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及其相关计算;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相关计算;熟悉质量作用定律;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熟悉元反应、复合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活化分子、活化能等动力学基本概念。
三、考试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领会:范托夫规则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质量作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速率系数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元反应和复合反应、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活化分子和活化能的基本概念;催化剂的作用特征。
熟练掌握: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及其相关计算;根据反应浓度变化确定反应级数;阿伦尼乌斯方程及其相关计算;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机制及相关计算。
第五章酸碱平衡一、课程内容酸碱理论、水的解离平衡和水溶液的pH;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酸、碱溶液H3O+、OH-浓度的计算;缓冲溶液。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水、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及其解离解离平衡常数;掌握酸碱水溶液和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掌握弱酸弱碱解离平衡的移动;熟悉酸碱质子理论;熟悉缓冲溶液的概念及其缓冲机理;熟悉缓冲容量、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配制;熟悉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三、考试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领会:酸碱电离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理论;两种一元弱酸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容量的计算。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多元弱酸弱碱的分步解离平衡及解离平衡常数;盐效应对弱酸弱碱解离平衡的影响;一元强酸一元弱酸混合溶液、多元弱酸弱碱及两性物质溶液pH;缓冲溶液及缓冲机理;缓冲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配制及相关计算;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熟练掌握:水的解离平衡和离子积;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及解离平衡常数;同离子效应及有关计算;共轭酸碱对酸碱常数的关系;一元弱酸弱碱水溶液pH计算;缓冲溶液pH值计算;如何选择合适的缓冲系配制缓冲溶液。
第六章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一、课程内容标准溶度积常数;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分步沉淀与沉淀的转化;沉淀-溶解平衡在药学上的应用。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掌握溶度积规则及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掌握同离子效应;掌握分步沉淀;熟悉盐效应;熟悉沉淀的转化;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药学上的应用。
三、考试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领会:沉淀-溶解平衡在药学上的应用。
掌握:溶度积常数及表达式;盐效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沉淀的转化及相关计算。
熟练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溶度积规则;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及相关计算;同离子效应及相关计算;分步沉淀及相关计算。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一、课程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电池;电极电势与原电池的电动势;电极电势的应用;元素电势图和电势-pH图。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氧化值的计算;掌握标准电极电势;掌握能斯特方程;掌握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熟悉氧化还原反应及其配平;熟悉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了解电势-pH图及其应用。
三、考试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领会:原电池符号;电极电势的产生;电势-pH图及其应用。
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及其配平;原电池的组成;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电极本性、温度、浓度);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熟练掌握:氧化值的计算;标准电极电势表及其应用;能斯特方程及相关计算;应用电极电势比较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应用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应用电极电势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限度。
第八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一、课程内容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微观粒子的特性;氢原子结构;氢原子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多电子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四个量子数及其涵义;掌握氢原子的电子云及其角度分布图;掌握氢原子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及径向分布函数图;掌握基态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熟悉微观粒子的特性;熟悉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熟悉元素周期表;熟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了解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了解薛定谔方程及其意义。
三、考试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领会:氢原子光谱;波尔理论;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意义。
掌握: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原理的意义;屏蔽效应;钻穿效应;鲍林近似能级图;科顿能级图;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的关系;原子的价层电子组态与族的关系;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规律。
熟练掌握:四个量子数及其意义;氢原子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氢原子的电子云及其角度分布图;氢原子的径向分布函数图;多电子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第九章离子键和离子晶体一、课程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的晶格能;离子极化。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离子的极化;掌握离子晶体的特征;熟悉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熟悉离子的特征;熟悉离子晶体的类型及其半径比规则;熟悉离子晶体的晶格能;了解晶格和晶胞的概念;了解晶格能的计算。
三、考试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领会:晶格和晶胞的概念;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伯恩-哈伯循环和伯恩-朗德方程计算晶格能。
掌握:离子键的生成及其特征;离子的电荷、离子的电子组态、离子半径;离子晶体的特征;离子晶体的类型;离子晶体的半径比规则。
熟练掌握:离子晶体的特征;离子的极化作用及变形性;离子极化对化学键类型的影响;离子极化对晶体构型的影响;离子极化对无机化合物溶解度、颜色的影响。
第十章共价键与分子结构一、课程内容共价键的价键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离域π键;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共价键的价键理论;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掌握杂化轨道理论;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熟悉分子轨道理论;熟悉离域π键;熟悉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三、考试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及本质;共价键的键参数;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有效组合分子轨道的三个原则;分子轨道的形成;同核、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式;离域π键的形成条件及类型;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及类型;分子间作用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其性质;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其性质。
熟练掌握: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共价键的类型;σ键和π键的特征;配位键的形成及特征;共价键的极性;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确定不同分子的空间构型;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杂化的类型;应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氢键的产生与类型;氢键的特征;氢键对化合物熔沸点、溶解度、生物活性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第十一章配位化合物一、课程内容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配位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螯合物;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配位化合物在药学上的应用。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及应用;掌握螯合物的结构特征和稳定性;掌握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熟悉配合物的分类及其异构现象;熟悉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及应用;熟悉配合物和螯合物的定义;了解生物配体的概念;了解配合物在药学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