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超前意识”

------从一堂公开课谈起

前不久,本人执教了小学六年级数学的一堂公开课,内容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部分内容是紧接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根据内容要求,在本课中要讲两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少百分之几)的思路。一种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实际比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是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用多的公顷数除以计划公顷数(把计划公顷数看作单位“1”),把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得到所求的百分数;另一种是根据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25%,用 125%-100%就能得到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这种思路把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首先转化成实际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一种思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较少,或者在百分数前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还没有接触过。所以这样两种思路如果要在一课内完成,那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因为第一种做法,比较容易找到学生新知的生长点,所以我们不必化很多精力,或者说我们可以重点通过比多比少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从百分数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的模型。第二种思路是一种新的思路,它首先把比多比少转化成是百分之几,然后再根据与100%相比的结果,分别用百分之几-100%或100%-百分之几。学生可能对一会儿用百分之几-100%,一会儿用100%-百分之几比较难以理解,但我想只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学生也能理解的。因为一个是比100%少,只能用100%-百分之几,而比多时是大于100%,所以用100%-百分之几。

教学设计时我还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设计了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我班有男生26人,女生14人。你能根据以上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之前的备课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估计学生会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我班共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3,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4,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百)分之几?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百)分之几?……我准备利用这些问题延伸出去,从而进入新内容的学习。当然,同学们开始的提问也是在我的预计之中,正当我准备让同学们结束提问讨论问题的解法时,一只手举了起来,“没什么问题了呀”我想,但我还是让他站起来说一下,“我还可以求‘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或‘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啊!这可是我本课要新授的内容呀!这一下子打乱了我的新课引入的设计,我一下子愣住了。这时,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通过让他介绍的方式引入呀。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同学们答到。“我们欢迎他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我问他是从哪里想到这些问题的。

他说是先预习了本课的,我说:“同学们,请这位小老师给大家讲一下是什么意

思,好吗?”他认真地讲,同学们认真地听。在他的带动下,例题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小结时我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小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要大胆探索。整节课在愉快,探究的氛围中结束。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指出;数学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眼、耳、手、嘴、脑多感官参与活动,通过提前预习,全频道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让学生不仅有探究的意愿,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实践,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克服“师代生劳”的现象,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的实践行为落到实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实践探索中主动发展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我设计了一题“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探究活动要凸现问题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活动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达到活跃状态。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问题开展教与学活动,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应将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隐藏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知冲突,再围绕问题开展活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运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再用一根系着小球的线在空中旋转,使其成为一个圆,学生观察思考后便知,这样的圆的周长用前面的方法来求肯定解决不了,又发现圆的周长与绳子的长短有关……学生便自觉地投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