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数”和“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贯穿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数形结合”既是一种重要的
数学思想,也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几何图形的优点在于直观形象,便于理解;代数方法的优点在于解题过程的机械化,可操作性强,便于把握。因此,以形助数、以数助形,实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是学好小学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一、在概念形成时渗透
数学概念是知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抽象性、枯燥性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借助直观的图形可以将概念教学趣味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例如,《近似数》一课中,让
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许多老师通常直接告诉学生“四舍五入法”这一概念,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强化求近似数的方法。这时,我们不妨追问:学生做对了是否表明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的涵义呢?是否有部分学生的解题活动完全建立在对概念的机械模仿上呢?事实上,这种机械模仿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四要舍、五要入”
的意义呢?笔者想到了,把直观的数轴引进这节课,力求帮助学生搭建理解新知的脚手架。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近似数”的定义后,笔者展开了如下的教学:
师:请看大屏幕,31到39这9个数选择最近的路,它们分别去谁的家?
■
生:31靠近30,会去30的家。
师:我们就说31的近似数是30,记作:31≈30,读作:31约等于30。(师板书:31≈30)
师:在31与39之间,还有哪些数接近30呢?
(生回答出32、33、34,师相应板书出式子)
师:哪些数靠近40呢?
(生回答出39、38、37、36,师也板书出相应的式子)师:35呢?
生:35到30和40的家一样近,两个家都可以去。
师:有道理!有没有不同的想法的?
生:好像是40吧,我们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把35看作40来试商的。
师:说得好!35的近似数到底是多少呢?为了不让35为难,数学家规定让35去40家。这样,35≈40(板书)。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当末尾是1、2、3、4时,舍去后变成30;当末尾是5、6、7、8、9时,就要进1变成40。
师:末尾数除了1到9之外,还可能是0。这时,是直接舍去还是往前进一呢?(教师出示601到609这九个数,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接近哪个整百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四舍五入法”的涵义)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通过给31到39这九个数找最近的家,把四舍五入放到数轴上展开学习,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形象的数学模型,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理解。
二、在公式推导时渗透
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建构数学思想方法
的重要环节。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是以隐蔽的方式呈现,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停留在机械记忆公式上,而忽视了发掘公式背后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能有效防止“生搬硬套”,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通常的教学思路是:先引导学生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让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中,一般与例题相似的题目,正确率很高,对于一些变式题,只有少数尖子生能够做对。为什么呢?很多学生的解题活动完全建立在简单记忆和机械模仿上,没有
真正掌握公式的本质内涵。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面积公式的意义,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它解决图形面积问题。《三角形面积》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笔者出示了下面3个三角形(没有虚线),让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在交流反馈时,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
师:怎样求第(1)个三角形面积?
生:底是3,高是4,它的面积是3×4÷2=6。
师:在图中,“3×4”在哪里?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3×4”求的是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用手指在图上比划出一个长方形,然后师用课件展示补充另一个虚线三角形)
师:求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呢?
生:它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同样的思路教学了后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从而沟通了算式与图形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明白了“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也深深记住了“除以2”的涵义。这样的设计,借助数形结合,促进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深
刻理解,还强化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例题处理时渗透
对学生来说,掌握数学思想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因此,让学生能够自主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应该成为贯穿数学学习的一条“暗线”。例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处理例题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例题:1/2+1/4+1/8+1/16,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分子都是1,后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前一个的2倍。
生:后一个分数正好是前一个分数的一半。
师:观察真细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和呢?
生:先把这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计算。
生:也可以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再求和。
师: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无语)
师:不管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都用到了数学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那就是――
生:转化。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种转化的方法,你们能看懂吗?(出示下面的正方图)
■
生: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阴影部分大小按照从大
到小的顺序分别是1/2、1/4、1/8、1/16。
生:阴影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算式的和。
生:这个阴影部分的和比正方形面积少1/16。
师:现在能不能很快地知道答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能。从图中可以看出,1/2+1/4+1/8+1/16=1-
1/16=15/16。
师:这样计算,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生:把这个复杂的算式转化成简单的图形,计算更简便了。
以上案例中,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枯燥的算式转化成规则的图形。这样的处理,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四、在练习设计时渗透
线段图是理解抽象数量关系的形象化、视觉化的工具。在解决一些数量关系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时,采用数形结合,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单明了,将抽象的数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