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的精密制造技术
大连理工裴文彬的学术成果
大连理工裴文彬的学术成果大连理工大学的裴文彬教授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以下是他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1. 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裴文彬教授在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在图像分割、目标检测和识别、图像重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在准确性和效率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2.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裴文彬教授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模式识别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方法,该方法在多个数据集上取得了优秀的性能。
3. 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裴文彬教授在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的数据分类方法,该方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他还研究了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技术,为大规模数据分析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4.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裴文彬教授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域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他研究了网络流量分析和入侵检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网络中的恶意行为。
他还研究了网络安全的加密和认证技术,提高了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5. 智能交通系统,裴文彬教授还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
他研究了交通流量预测和交通信号优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交通流量预测方法,可以准确地预测交通拥堵情况,并提供相应的交通优化方案。
这只是裴文彬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一部分成果,他还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多重要的研究贡献。
他的学术成果不仅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复杂曲面类零件的高效精密加工
复杂曲面类零件的高效精密加工
High-Efficient and Precise Machining of Complex Components with Free-Form Surface
一、课题背景和来源
自由曲面是工程中复杂而又经常遇到的曲面,在航空、造船、汽车、能源、国防等部门中许多零件的外形如各种叶片曲面、螺旋桨曲面、变距螺旋面以及模具工作表面等均为自由曲面,其形状复杂、材料难以加工、精度要求高,在整个部件生产过程中其加工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举足轻重。
采用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加工曲面类零件是目前的主要方法,如何充分发挥多坐标数控机床的潜能,提高曲面类零件的加工精度及效率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105001、50775022)的资助。
.
二、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数控侧铣曲面的运动几何学模型建立;
➢ 密切法加工曲面的原理与误差控制; ➢ 数控侧铣加工曲面的整体优化模型与方法; ➢ 中轴变换的快速算法与应用;
三、创新与特色
提出了任意回转面刀具加工曲面的密切法和数控侧铣加工曲面的整体优化方法;揭示了中轴变换的几何学原理,提出了计算连续域中轴线/面的跟踪和迭代算法,可以解决数控加工中的等距自交、刀具路径C1连续、高速加工中刀具加速度连续变化、复杂型腔加工中刀具路径及刀轴姿态的确定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四、研究成果
在国外期刊发表10篇论文,均被SCI 收录;部分成果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
环面蜗杆与大型铣刀盘的五轴加工
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修复
五坐标加工中心与数控侧铣加工的鼓风机叶轮
圆锥刀侧铣刀位计算 螺旋桨仿真加工 ATC 凸轮的仿真加工 叶片加工误差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大型复合材料构件数字化加工系列装备开发与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大型复合材料构件数字化加工系列装备开发与应用一、产品和技术简介运载火箭、导弹、飞机等航空航天领域大型复合材料构件上有众多的装配连接孔、异型窗口以及轮廓边缘等需要机械加工。
由于航空航天大型复合材料构件尺寸大,成型后几何形状偏差和形变大,局部区域加工精度要求高,有特殊的个性化加工要求,难以采用通用机床加工。
国内长期以来只能采用落后、低效的手工作业,质量一致性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新型号产品的研制和批产。
本项目针对导弹复合筒、火箭舱段等大型构件局部区域高精度加工难题,开发出工件在位、设备随动的数控加工工艺;针对飞机TJB 构件、旋翼、导弹发射箱等大型构件的批量加工和特殊加工要求,开发出测量加工一体化数控加工工艺,累计研制出9种国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加工专用设备,突破了重点型号产品研制和批产中复合材料构件加工的技术瓶颈。
本项目研究形成了大型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的完整工艺体系和系列化工具与专用装备。
二、应用范围本项目发明和研制了一系列国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加工工具和工艺装备,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航空航天企业大型复合材料构件的数字化加工,可以推广应用到船舶、汽车、风电等其他领域的复合材料构件数字化加工。
三、获得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授权发明专利4项[1]一种磨料三维多层可控优化排布电镀工具制作方法.ZL200710010921.6[2]一种减缓碳纤维复合材料手工制孔出口速度的方法及其缓冲装置.ZL200910012749.7[3]一种大型复合筒的径向自动钻孔装置.ZL201110133066.4[4]一种金刚石线锯精密切割过程实时纠偏方法.ZL201010141333.8软件著作权2项[1]航天类零件加工工艺数据库软件V1.0.2011SR033038.[2]复合材料加工工具与工艺数据库软件(受理)V1.0.2013R11S028886.四、生产条件: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在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理论与应用及精密测量数字化控制、难加工材料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理论和技术等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
在纳米尺度上追求极致——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孙吉宁
在纳米尺度上追求极致——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孙吉宁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0年第21期祝传海大至蓝鲸,小至微生物,生物的世界里,大小总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但是在物质的世界里,无论形态多么丰富,都离不开构造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它们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单位,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基础。
要想深入地探究粒子的结构,就进入了微观的世界,这是一次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窥探。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孙吉宁研究聚焦离子束的微纳制造和超精密的微纳复合加工,成功研发了第一代可以用于大尺寸微纳加工制造的纳米级金刚石切割工具,他就有着这么一双“火眼金睛”。
“摸鱼”的惊喜研究聚焦离子束技术,探究这个对纳米制造业核心部分——纳米加工技术——至关重要的复合加工方法,是孙吉宁近7年以来最重要的工作。
聚焦离子束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电磁透镜将离子束聚焦成非常小尺寸的显微切割仪器,由于离子具有较大的质量,经过加速聚焦后还可对材料和器件进行刻蚀、沉积、离子注入等加工。
目前其5nm的纳米级别加工精度,可作用于多种材料,可在指定区域实现定制化微纳制造的能力在样品加工方面存在着巨大优势,是其他样品制备设备无法达到的水平。
“聚焦离子束是一种非常高精密的加工方法,但是它加工的效率低、加工速度慢,目前只能在芯片这样极小型的器件上工作。
”为了解决聚焦离子束在保持高精度加工的同时,又能够适用于大面积器件加工的难题,孙吉宁从物理学层面对离子-原子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揭示了离子束刻蚀过程中溅射原子形成机理和再沉积的作用机制,建立了一个聚焦离子束三维形性可控的刻蚀模型,提出了基于聚焦离子束刻蚀点时空连续变化的三维超精密加工方法。
同时孙吉宁在蒙特卡罗模拟和水平集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DMC(散度补偿法)和DFM(确定性制造方法)两种方法,建立了聚焦离子束三维微纳设计-加工理论模型。
根据孙吉宁掌握的超精密聚焦离子束三维刻蚀的核心技术,他首次制造出亚微米级(80nm)多刃金刚石刀具,打破了该领域近30年来的尺度极限,并将其用于超精密纳米加工中,解决了大尺度下精确、快速、可控加工微纳结构的瓶颈问题。
科技成果——常用金属(合金)表面强化光整蚀刻的电化学复合微细加工技术
科技成果——常用金属(合金)表面强化光整蚀刻的电化学复合微细加工技术技术开发单位大连大学成果简介复合电化学加工技术属于目前技术含量高、应用面宽的高新技术。
具有工具无损耗、无表面应力、加工表面质量好、与零件材料硬度无关及加工后工件表面光滑、无裂纹、无变形等优点。
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及学者和企业的关注。
鉴于此,本项目针对市场需求及特种加工工艺的发展趋势,开发了特种金属材料表面强化、光整处理与微细加工的电化学复合加工方法。
主要内容基于电化学加工原理,把电化学加工技术与超声波、高频脉冲电流、丝网印刷、射流技术等有机结合。
采用超声—电沉积工艺制备镍基纳米金属陶瓷,运用双极性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方法对YG类硬质合金工件进行微细加工,把丝网印刷技术与高频脉冲静液电解蚀刻技术相结合,实现彩色不锈钢板表面装饰图文的高效低成本加工,采用脉冲电化学方法对医用钛合金制件进行表面光整处理。
技术创新点1.把超声和电沉积两种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物理、化学复合加工新领域,可在金属等导电材料表面高效、低成本的制备纳米镍基金属陶瓷(Ni-TiN、Ni-SiC、Ni-Al2O3等)复合层。
2.在国内首创可对医用钛合金制件进行表面光整处理的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技术,加工表面粗糙度值低,抛光速度快。
装置简单,易操作,加工成本低。
专用复合电解液,成本低且无毒、无腐蚀、无污染。
3.以丝网印刷技术与高频脉冲静液电解蚀刻加工技术相结合,可在各种色彩的彩色不锈钢板表面加工永久性(底色为银白色——不锈钢金属色)装饰图文。
加工速度快、加工精度较高,设备投入少,成本低。
4.把电解加工和射流加工两种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高频正向脉冲电流“脉冲压力波作用”,提高加工精度;利用负向脉冲电流产生的“微区域微碱化效应”,实现了以中性电解液为工作介质。
利用电解液射流的冲刷与抛磨作用,提高了材料去除率。
技术特点制备的镍基纳米金属陶瓷(Ni-Al2O3等)复合层,可满足常规金属零件表面强化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大型复杂曲面数字化配对加工设备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大型复杂曲面数字化配
对加工设备
一、产品和技术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制成功的“大型复杂曲面数字化配对加工设备”,综合运用了曲面三维自动跟踪测量、离散数据采集及数学分析处理、数字化加工、机床计算机控制等技术,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在我国航天制造领域,是目前我国长征系列大型液体燃料运载火箭的某关键部件制造的唯一专用技术装备,该系统亦加工了澳星、铱星、“神舟号”载人飞船等多项重大工程的关键零部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完成了系统升级。
二、应用范围和生产条件:
航空航天领域的薄壁零件数字化加工、大型复杂曲面零部件的配对加工,其他领域的大型曲面零件配对制造。
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制造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研发基础。
三、规模与投资、成本估算:
200万元。
每套控制系统成本约30万元。
四、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
一次性技术转让或共同开发。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高效长寿命铝合金晶粒细化剂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高效长寿命铝合金晶粒细化剂
一、产品和技术简介:
Al-Si合金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细小晶粒可降低一系列有害因素的影响从而获得优良的性能。
针对传统的Al-Si 合金细化剂的细化效果不明显和容易衰退的特点,研发制备了高效长寿命新型铝合金晶粒细化剂。
采用新工艺制备Al-B及Al-Ti-B中间合金,对于铸造Al-Si合金具有细化作用快速、稳定的特点。
大大提高了细化剂的细化效率。
主要技术特点:
(1)高温制备,中间合金相稳定;
(2)细化效果优于传统细化剂;
(3)细化效果可长时间保持。
二、应用范围:
用于对铝硅等铸造铝合金的晶粒细化,可配合常规铸造、压铸、连铸等生产过程。
三、生产条件:
在混合盐法基础上,采用新的制备思路与工艺,制备方法简单,可利用连铸设备连续生产出细化剂中间合金坯锭。
四、成本估算:
由于添加微量细化剂即可获得显著晶粒细化效果,因而与传统铸造相比成本增加较少。
五、规模与投资:
一套晶粒细化剂中间合金坯锭连铸生产线投资约30万元。
产业化情况:中试阶段
六、市场与效益:
可广泛用于Al-Si等铸造铝合金的晶粒细化,具有低成本、添加量少、效果好的显著特点。
七、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
成果转让。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核主泵关键部件表面强化技术原理与工艺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for NCP Application
研究背景与来源
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核主泵,是核电站的“心脏”,也是核电技术国产化最后一
个难度最大的重大装备。核主泵驱动核岛内的高温高压水循环,将反应堆芯核裂变的热 能传递给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设计工作压力17 MPa,流量24000 m3/h,扬程100 m,温度340 ℃,工作效率79%以上。核主泵水润滑轴承、机械密封、 转子组件等关键部件在高温高压及辐射环境中,要满足长期安全可靠使役要求,亟待研 究和解决关键部件耐磨减摩、抗蚀、抗疲劳等表面强化的难题,实现核主泵自主化制造 的突破。
硬质合金冲击强化 (减摩耐磨性能改善 )
硬质合金密封环冲击强化
等离子体源渗氮技术工艺装备
强流脉冲离子束表面工程装备
超音速喷涂硬质合金涂层装备 水润滑轴承表面强化
阶段研究成果
研究工作发表SCI学术论文32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国际会议大会邀请报告2次。
(3)发展出强流脉冲离子束无约束冲击强化技术,在硬质合金上耦合形成了数微米重熔改性层和数百微米 冲击硬化层,克服了现有的载能束重熔强化易开裂、冲击效率低的局限性,解决了核级硬质合金部件表面 强化的难题。
等离子体
离子注入层 鞘层
扩散层
等离子体基低能离子注入传质机制
激光束
光吸收层
透明约束层
大面积强流脉冲离子束
(1)发展出低温、高效等离子体基低能离子注入技术,在不锈钢部件上获得高硬高韧、单一过饱和面心立 方相γN改性层,突破了现有第二相强化表面改性方法破坏耐蚀性的局限性,解决了不锈钢部件耐磨抗蚀复 合改性的难题;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微流控芯片通道成形与自动对准装配系统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微流控芯片通道成形与自动对
准装配系统
一、项目简介:
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塑料微流控芯片通道成形与自动对准装配
系统的研究,研制成功国内外首台塑料微流控芯片自动化制造装备,采用并发展了新技术,研制了包括塑料微流控芯片微通道热压成形机、热键合机、光电对准系统、操作机器人、上下料装置等设备所构成的芯片制作装备,取得了热压键合温度循环控制方法与装置、芯片预联接方法与装置、芯片对准键合全自动卡盘装置以及芯片检测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微流控芯片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也可以扩展应用于集成
电路(IC)制造装备(如对准、引线压焊、芯片封装)、微型燃料电
池的封接装备等的研制与开发中。
图1 塑料微流控芯片的自动化制造装备
图2 塑料微流控芯片。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微纳米结构喷印成型系统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微纳米结构喷印成型系统
一、产品和技术简介:
此成果主要是进行先进材料的微纳结构成型。
利用液体在电场力作用下可以形成大颈缩比(喷嘴与液体射流直径比可达106:1)的精细稳定射流(纳米级)特性,创新性提出电流体射流微纳米喷印成型方法,建立了高精度二维及三维电流体射流微纳米喷印成型系统,实现了各种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高精度微结构成型。
此方法的提出与应用实现了宽内径针头(几百微米)直写高精度结构(几微米)的成型工艺,克服了传统喷印技术依靠降低针头内径尺寸来提高成型结构精度(喷墨打印等)的难题。
此方法具有成型精度高、可控性强、材料适应性广的显著优点,在先进材料微纳结构成型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高频厚膜压电超声波传感器的制作,去除了传统压电厚膜微结构制作过程中的刻蚀工艺,提高了结构精度,提高了材料性质、简化了制作工艺。
二、应用范围和生产条件:
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生物育种;高技术服务;
三、获得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四、规模与投资、成本估算:投资规模为100万元。
五、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有偿服务,技术入股,联合攻关,其他。
大连理工 导师 课题——纵向科研项目一览表
刘冲
5
2005-2007
20.
一次性电化学生物芯片的优化设计及制作工艺研究
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
(20041073)
罗怡
4
2005-2007
21.
机械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模式及其软件系统实现研究
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04A1GX091)
王德伦
8
2005-2006
22.
电磁技术和膜技术除垢抗垢方法的应用研究
王德论
80
2006-2009
25.
面向原始创新的模糊前端及概念设计系统化方法与技术
国家高技术研究
发展计划863项目
(2006AA04Z109)
滕弘飞
史彦军
25
2006-2009
12.
××微传感执行网基础研究
国家部委
“十一五”基础科研项目
王立鼎
280
2006-2008
13.
××轴承设计仿真技术研究——滚动轴承计算机数值仿真与试验仿真结果相似度理论研究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
专项科研基金
(20050141010)
刘冲
6
2006-2008
17.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辅助沉积玻璃导电膜机理分析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
科研启动基金
[2005]383
吴东江
3
2006-2007
18.
面向产业化的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及设备
辽宁省基地专项资金计划
王立鼎
50
2006-2008
19.
李庆忠
3
2007-2008
22.
基于NURBSS表达的船舶参数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双键(三键)氢硅化反应含Pt高效催化剂的合成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双键(三键)氢硅化反应
含Pt高效催化剂的合成
一、产品和技术简介:
双键的氢硅化反应(Si-H加成在双键或三键上)作为一种基础有机化学反应,广泛应用于化工制造业,支撑着含硅医药中间体、含硅橡胶以及含硅建筑材料的分子构建。
然而,氢硅化反应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严重制约其下游产物的生产规模,导致产品成本极剧增加。
为了提高Si-H反应活性,国内外展开了催化氢硅化反应的研究,其中Pt有机金属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如典型的Karstedt 及Speier。
但是,该类配合物对产物缺少选择性。
从有机配体的电子与空间效应出发,我们设计合成了一族新型N-杂环卡宾-Pt催化剂,针对不同底物,他们展示出杰出的催化氢硅化反应性能。
催化反应产物以高选择性和产率生成,副产物极少或没有;尤其是对端烯烃具有特异的反应活性。
该类催化剂制作方法简单,易于批量生产。
其化学性能在空气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方便贮存。
二、应用范围:含硅橡胶、医药中间体和建筑材料等生产。
三、生产条件:反应温度:50–110ºC。
四、知识产权情况:合作开发。
五、规模投资与成本估算:此产品为精细化工产品,投资较少,具体投资依规模而定。
六、产业化程度:实验室阶段。
七、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
1、转让实验室小试成果;
2、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
3、与企业展开全面的工业化合作。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铝合金短流程流变压铸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铝合金短流程流变压铸技术
一、产品和技术简介:
压铸是一种近终成形方法,可生产形状复杂的薄壁件,但存在较难消除的气孔和缩松等缺陷,半固态压铸技术被认为是消除这些缺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具有短流程特征的流变半固态压铸技术被国内外压铸业界公认为是今后压铸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由于存在某些技术难点,产业化进程一直滞后。
本技术将冷却斜槽制浆法与传统压铸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在斜槽上以特定方式涂刷新型混合涂料,成功解决了冷却斜槽法的凝壳难题,实现了低成本、短流程流变压铸。
与传统全液态压铸技术相比,该技术在节能增效、改善压铸件内外质量、提高压铸件性能、延长压铸模具寿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二、应用范围:
铝合金(汽车部件)流变压铸。
三、生产条件:
可在传统的铝合金压铸机上进行升级改造,除了冷却斜槽装置,不需额外增加设备。
四、成本估算:
传统的压铸机升级改造为流变压铸机,每台改造费(含添加装置)约需5000元。
五、规模与投资:
每台压铸机一次性增加成本5000元(升级改造费)。
据调查,目
前我国压铸厂采用的大都是常规压铸机(全液态压铸)。
流变压铸占极少的份额,因而该技术市场前景很大。
产业化情况:实验室阶段
六、市场与效益:
升级改造费用低,压铸件内外质量提高显著,具有典型的低投入、高回报特征。
七、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
成果转让。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复合材料系列工具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复合材料系列工具技术一、产品和技术简介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的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层间强度低,且碳纤维的硬度高(HRC=53~65)、强度大、导热性差等特性,导致诸如钻孔、锪窝、开窗口、大孔套料加工、切边、磨削等机械加工过程中,特别是制孔过程中极易产生毛刺、分层、撕裂等缺陷,属于典型的难加工材料。
多年来,航空航天和军工科研与生产企业为确保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的质量,不得已只能沿用金属加工工具及加工工艺,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和现有的手工作业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远远满足不了批量生产的需求,而且极易产生毛刺和撕裂等加工缺陷,国内至今尚无针对C/E复合材料加工的系列专用刀具。
基于以上问题,开展了针对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工具技术的系列研究,研制开发出系列电镀超硬磨料(金刚石)多刃套料工具及其组合制孔工具、微磨料群可控排布电镀超硬磨料磨削砂轮、超硬磨料超薄切割工具、金刚石纳米涂层螺旋面整体硬质合金制孔刀具、PCD制孔刀具等,并掌握了各种刀具的加工性能和最优工艺参数。
二、应用范围和生产条件复合材料在军工、航天航空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相应的军工企业、研究所都不可避免的面临复合材料加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复合材料系列工具技术已部分应用与航空和航天企业,例如,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703所、沈阳飞机(集团)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为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的相关科研提供了刀具。
复合材料系列工具技术对于复合材料应用的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装置不包含复杂难加工零件,装配简单,不需要特殊的生产、装配条件,通过常规机械加工手段即可加工制造。
三、获得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磨粒三维多层可控优化排布电镀工具制作方法;专利公开号:ZL200710010921.6。
一种减缓碳纤维复合材料手工制孔出口速度的方法及其缓冲装置;专利公开号:ZL200910012749.7四、规模和效益、成本估算每件工具的结构、尺寸可以根据使用方的特殊加工需求进行调整;每件工具制造成本由具体结构、尺寸确定,根据使用方需求确定投资规模;可以很好的完成常规加工手段无法完成的复合材料加工任务,克服了传统加工中的毛刺撕裂和分层等缺陷,达到了碳纤维等高强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高效无缺陷加工的目的。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镁铝系合金复合细化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镁铝系合金复合细化技术一、项目简介作为目前工程应用中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镁合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室温变形能力差、强度有待提高等问题限制了镁合金的推广应用。
晶粒细化技术可以在提高变形能力的同时显著增强合金的强度等性能,因而成为突破镁合金性能和应用瓶颈的重要途径。
然而,对应用较广的镁铝系合金而言,一直缺乏稳定、高效的晶粒细化技术。
本项目利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一种高效的Al-C中间合金细化剂,并在此基础上与电磁场复合,开发了二元复合细化技术。
Al-C中间合金可以为镁铝系合金熔体提供有效的异质形核颗粒,促进α-Mg晶粒的异质形核,提高形核率;而电磁场不仅可以为熔体施加强制对流,促进温度场与溶质元素均匀化分布,还可以减轻Al-C中间合金中颗粒相的团聚趋势,增加有效形核质点的数量。
两者的复合使用带来了显著的叠加效应,使镁铝系合金的晶粒得到显著细化。
由于Al元素是镁铝系合金中的主要合金元素,Al-C中间合金的引入不会显著改变合金成分。
而且Al-C细化剂和电磁场的施加简单易行,因此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二、应用范围:该技术主要针对镁铝系合金,用于实现其铸态晶粒的有效细化。
三、知识产权情况:本团队拥有相关专利和核心技术。
相关专利:一种针对镁合金凝固组织模拟的捕捉和转换规则,发明专利:ZL201110400271.2。
四、规模与投资:本项目针对镁合金的铸造生产,用户可根据合金牌号和具体要求选择相应细化工艺和施加外场装置。
具体投资成本依据研发内容、企业发展定位和当地物价而定。
五、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本团队成功开发的含碳细化剂与电磁场复合细化技术,成熟度较高,经试验应用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团队可提供完整的设备设计、工艺参数,对有需求的单位可进行技术转让等合作。
六、配图:以AZ31为试验对象,对该技术进行测评。
结果显示,Al-C细化剂与螺旋磁场复合获得了显著的细化效果,且优于单独使用细化剂或螺旋磁场。
一种微小挠性零件的自动化精密装配系统
o n t h e ma c h i n e v i s i o n, t h e h 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n o n — c o n t a c t l a s e r d i s p l a c e me n t me a s u r e me n t a n d o t h e r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we r e a p p l i e d t o t h e a u t o ma t e d p r e c i s e a s s e mb l y s y s t e m. T h e f i x t u r e u s e d f o r g r i p p i n g t h e mi n i a t u r e p a t r s w a s d e s i g n e d or f c a r r y i n g o u t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s o f p i c k u p, mo v e a n d p l a c e me n t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o s i t i o n a n d o ie r n t a t i o n e r r o r me a s u r e d b y t h e v i s i o n s y s t e m b e t we e n t h e mi n i a t u r e p a r t a n d i t s
用要求。
关键词 :微小挠性零件 ;精密装配 ;机器视觉 ;接触控制 ;装配系统标定
中 图分 类 号 : T H 6 ; T H1 6 3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1 — 4 5 5 1 ( 2 0 1 3 ) 1 2 — 1 4 6 2 — 0 5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无机复合膜技术分离液相体系中的微纳米级细小颗粒或胶体微粒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无机复合膜技术分离液相体系中的微纳米级细小颗粒或胶体微粒技术
一、产品和技术简介:
无机膜分离是一种新型膜分离和净化技术。
该技术用于液体中微米级、纳米级细小固体颗粒或胶体状微粒的分离、乳化含油废水、水中含有一些细小微粒杂质的分离脱除以达到净化水的目的,其突出的优点是能够以低的能耗实现蒸馏和过滤等传统的方法难于完成的分离和净化任务,特别对于温度敏感型体系的分离,具有明显的操作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势;还可以同生物及化学反应耦合集成使用,使整体反应过程效率明显提高。
所以,无机膜分离和净化技术在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生物、环保等工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市场。
本技术采用新型分子筛与陶瓷膜复合形成复合膜,具有膜孔径可控制调节以适应不同的分离对象。
具有高效、节能;工艺简单、方便实施。
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多种液-固体系分离的新技术。
二、应用范围和生产条件:化工、医药、食品、生物、环保等行业领域中各种液体中传统法难以分离的微米级、纳米级细小固体颗粒或胶体状微粒、乳化液体系;适用各种乳化含油废水的净化处理;液-固催化反应体系中细微固体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循环利用体系。
一般生产条件,无高温、高压和腐蚀等要求。
三、规模与投资、成本估算:视具体生产要求而定。
取决于生产规模。
四、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技术合作。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特殊氧化铝系列产品一体化生产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特殊氧化铝系列产品一
体化生产技术
一、项目和技术简介:
高纯超细氧化铝近年来在发光材料、电子器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其新的应用市场在不断出现。
但是目前国产的氧化铝纯度(铁通常大于20ppm)和粒度(分布宽,从纳米到微米)等不能满足这些高科技产品指标要求,因此在许多场合下需要进口。
本项目提供一套完整的一体化技术,利用该套技术可同时获得多种氧化铝系列产品。
产品种类包括:
1、球形与纤维状氧化铝粉体(不同晶型);
2、纤维状氢氧化铝阻燃粉体材料;
3、发光材料用高纯氧化铝(铁含量 10ppm);
4、氧化铝基长余辉或节能灯用发光粉;
5、铝的醇盐(有机合成助剂或原料)。
关键技术包括:
1、颗粒形状与尺寸控制技术,专利号:01111094.5;
2、氧化铝深度脱铁技术,专利号:ZL200310104973.1;
3、氧化铝深度除硅技术,专利号:ZL200410050332.7;
4、氢氧化铝纳米纤维表面修饰技术;
5、纳米包覆制备铝酸盐系发光材料技术,专利号:ZL02109504.3;
6、氧化铝超细粉体分级技术。
该技术适合于现有氧化铝厂的产品与技术更新,产品附加值成倍
增加。
二、应用范围:
发光材料、电子器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其新的应用市场在不断出现。
三、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
面议(转让地区山西省除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的精密制造技术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for Integral Micro Composite Parts
背景需求
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如采用薄
板聚酰亚胺基体镀铜件作为高速飞行器的关键零部件等。
针对该
类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的特殊结构,以及保证边缘高质量和不损
坏聚酰亚胺基底的加工要求,在现有加工方法及设备无法满足该
零件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加工要求的条件下,研究搭建针
对该类特殊零件的综合加工实验平台,为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高
精度、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简介
平面式微小复材零件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根据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的结构特点和加工要求,采用“光
刻+激光/微铣”的组合工艺方式,实现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的精密加工:即对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平面微小带宽中心区域采用光刻工艺制造;针对平面其他区域和圆锥部分采用激光/数控微细铣削工艺制造;开发立体视觉定位系统,以实现“光刻+激光/微铣”工艺分段加工精密衔接;研制开发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高精度五轴联动激光/微铣加工实验装置,完成平面与圆锥的衔接部分及圆锥螺旋部分的高质量激光/微铣加工,最终获得经过性能检测合格的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
关键技术和主要创新
◆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光刻与激光/微铣工艺组合的精密加工方法
◆“光刻+激光/微铣”组合加工时基于显微视觉的过渡区域精密对正与衔接技术
◆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平面螺旋与锥面螺旋精确过渡加工策略
◆保证整体式微小复材零件线宽及边缘精准的激光/数控微铣削加工工艺
1064nm激光加工70μm宽沟槽532nm激光器加工平面螺旋线微细铣削加工沟槽微细铣削加工平面双螺旋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