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带答案)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分享的《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 )罟洿(kuā)池弃甲曳(y )兵B.孝悌(t ) 饿莩(f )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 ) 鸡豚(t n) 庠(xi nɡ)序之教D.衣帛(b ) 畜(ch )养请以战喻(y )【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答案】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含答案)文本文本4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及重点文言语法知识。

2.审美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3.思维读书明理,理解把握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任务情境孟子,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

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希望明君能够施行“仁政”,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的讨论,文章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让我们走进孟子,领略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1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收成不好,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这样。

察观察邻国之政,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2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请允许我以战喻。

填然鼓击鼓之,兵刃既已经接接触.交锋,弃甲铠甲曳拖着兵而走逃跑,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步而后止。

以用,凭,拿五步笑百步,则何如”第3段曰“不可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罢了,是亦走也。

”第2.3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孟子采用了“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4段曰“王如知此,则无同“勿”,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违背.违反农时季节,谷不可胜尽食也。

数细密罟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者可以衣穿帛矣。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目标导学: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冷僻字词的音 ||,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

2.理解孟子的“德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

4.建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背诵课文 ||。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⑴孟子平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期间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记录 ||,他是子思(孔后代 ||,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 ||,以攻伐为贤” ||,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 ||,被诸侯以为迂阔、远离实质 ||,不被采用 ||。

所以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

后代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同称“四书” ||。

⑶孟子的德政思想:①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医生 ||。

”《孟子悉心下》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

”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研究案合作研究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愁?如何对待今日的人口国策?学生议论并沟通 ||。

2.孟子的“德政”思想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包含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 ||,思虑 ||。

发问:如何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修业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发问:当采纳了这些合剪发展生产的举措后 ||,产生的成效是什么 ? 发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纳哪些举措 ?3.归纳归纳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含答案

年级活页导学案第周第 23 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重点: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比喻论证;知识链接: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其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自学指导(一)、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正音,诵读(5分钟)。

(二)学生初读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做到准确翻译文句。

(12分钟后抽查)(看哪些小组翻译得又流利又准确)关注句中重点虚实词的意思及用法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河东凶亦然.。

③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④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⑤请以.战喻。

⑥填.然鼓.之。

⑦弃甲曳.兵而走.。

⑧或.百步而后止。

⑨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三)再读课文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思考下列问题(8分钟):1、梁惠王有怎样的问题问孟子?明确:2、梁惠王“尽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文中句子回答)明确:3、孟子如何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明确:(四)、诵读、背诵课文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分钟)(五)当堂训练(15分钟)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5分)A.河内凶(有战乱)河东凶亦然(这样)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请以(把)战喻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则无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5分)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主人忘归客不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拓展提升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5分)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察邻国之政③填然鼓之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②④⑤/ ③/ ①B.①③⑤/ ②/ ④C.①②④/ ③⑤D. ①②⑤/ ③④4、翻译文句(16分)(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带答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带答案)

及第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制:秦海杰张华伟演做:王永静审核:王玉娟审批:《寡人之于国也》训练题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字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通假字①无通“毋”,不要。

②无通“毋”,不要。

③颁同“斑”,花白。

④涂同“途”,道路。

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

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词类活用情况食:名词作动词,吃。

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衣:名词作动词,穿。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文言句式1—5:状语后置;6—7:定语后置。

【合作探究】1.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

2.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

3. 其一,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其二,善用比喻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其三,气势充沛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和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和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和练习《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和练习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来源:]A.填然鼓之。

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 )兵而走谷不可胜( shēng )食也数罟(cùgǔ )不入洿(wū )池养生丧(sāng )死无憾鸡豚( 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 庠序( xiáng )孝悌( tì)然而不王( wàng )者涂有饿莩( piǎo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通“只”,只是,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高中语文第8课 《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第8课 《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目标导学: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生僻字词的音,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4.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背诵课文。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⑴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⑶孟子的仁政思想:①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探究案合作探究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学生讨论并交流。

2.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思考。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3.归纳概括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4.探究本文的论辩特色。

5.探究: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6.走出文本:探究现实意义梁惠王当年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都没关系,因为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与我们的关系不大了。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201402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201402

高一语文必修3学案使用时间:2014/2/ 编辑:【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理解全文内容。

2.读熟课文,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理解和背诵全文内容。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考纲要求】1.理解B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古文阅读属于高考每年必考内容。

高考考3个选择题共9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2句翻译共10分。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寡人之于国也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二、字音字形积累弃甲曳()兵涂有饿piǎo( ) 鸡豚()狗()之畜()数()罟()不入wū( )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申之以孝tì()之义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相关链接1.孟子和《孟子》⑴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⑵《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时代背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崩乐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和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

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学案、练案答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学案、练案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学案、练案答案(三)文意理解3、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4、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际上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没什么区别只是“五十步小百步”而已。

这与孟子施仁义、行王(2)(“途“)(3)(“毋”)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2)更加(3)有的人(4 兵器逃跑(5)尽(6)密(7)种(8)粮食的总称(9)兵器(10)年成不要归罪(11) 不要希望(12) 供养活着的人(13) 这样却4、(1)王:①(名词作动词:做王)②(名词:君王)(2)食:①(动词:吃)②(名词:食物)(3)发:①(由本义“开弓射箭”引申:打开粮仓)②(由“花开”引申:开放)5、①(介词:用)②(“以”后省略代词“之”:凭借)③(介词:按照)④(介词:把)⑤(动词:认为)⑥(介词:用)(2)于:①(介词: 比)②(介词: 在)③(介词:同)④(介词:到)(3)之:①助词:辅助音节)②(助词:的)③(助词:辅助音节)④(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⑥(助词;的)⑦(代词;百姓)(4)然:①(代词;这样)②(助词:地、…的样子)③(连词:然而、但是)④(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5)则:①(顺接连词:就、那么)②(转接连词;却)6、(1)鼓:打鼓(2)衣:穿(3)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4)树:种植(5)罪:归罪、归咎7、(1)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没有像(3) 更(4) 请允许我(5 密,网;池塘,洼地积水(6) 谨,认真从事;孝悌:孝敬父母,敬重兄长(五) 语言品析1、(1)①译文:有的人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②效果: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

(2)①译文: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②效果:在孟子的诱使下,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含答案2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含答案2

年级活页导学案第周第 24 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①掌握重要文言虚实词及句式;②把握孟子仁政的基本内容;③体会孟子论辩的艺术;二、学习重点:文言知识及孟子论辩的艺术;三、自学指导:(一)自读文章“不违农时”,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准确翻译,并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点词:(每空1分)①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谨.()庠序之教。

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每字1分)①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再读文段,解答下列问题1、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效果是什么?(用文中句回答)明确:2、要达到王道的成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效果是什么?(用文中句回答)明确:(三)读文尾段,准确翻译,4分钟后抽查。

(四)再读,思考问题:孟子进一步强调,统治者对百姓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明确:(五)、探究:梁惠王是否会接受孟子的观点。

为什么?当代中国,共产党治国,是否用到了孟子的智慧?点拨启发: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善用比喻;气势充沛总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远在2300多年孟子的王道思想仍然熠熠生辉。

最后熟读课文,再次感受孟子仁政思想的伟大。

五、当堂训练(一)文言基础题(每空2分)1.对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高三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附答案

高三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附答案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附答案【复习目标】1.能够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并能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片段习作。

3.掌握文言虚词“也”的用法【使用说明】本学案复习范围:《寡人之于国也》重难点分析:强化训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也”的用法【梳理·巩固】一、基础知识1.注音(略)2.一词多义①凶:(1)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2)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有衅则敌入,敌入而凶(《国语》)②察:(1)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 察臣孝廉(《陈情表》) (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③直(1) 木受绳则直(《劝学》) (2)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3)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5)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6)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7)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④数 (1)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4) 数罟不入洿池(5)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⑤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3)加彘肩上(《鸿门宴》) ( )(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 )3.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特殊句式(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道,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⑷未之有也5.虚词①之(1)寡人之.于国也(2)察邻国之.政(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王道之.始也(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8)鸡豚狗彘之.畜(9)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0)申之以孝梯之.义(11)未之.有也(1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3)斯天下之.民至焉②而(1)弃兵曳甲而走(2)或百步而后止(3)然而不王者(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者(5)涂有饿殍而不知发(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6翻译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指明翻译的得分点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自学检测一、生字注音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 狗彘( zhì)之畜(xù)庠(xiáng)序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二、重点字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3、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然:代词,这样4、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既:已经走:逃跑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数罟:细密的渔网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斤:斧头以:按照8、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蓄:蓄养9、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夺:改变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制止、约束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三、文言现象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打鼓)树之以桑(种植)七十者衣帛食肉(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王无罪岁(归咎,怪罪)2、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

2.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2)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五、固定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不百步耳”“只……罢了。

3.8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及答案

3.8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及答案

8寡人之于国也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重要思想。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文章喻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4.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并能做出恰当的评论。

预习检测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________之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常以________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________。

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提出________的思想。

《孟子》是记载________的书,由编成,全书共________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轲子舆战国孔子孔孟亚圣民贵君轻孟子言行孟子及其弟子七《论语》《大学》《中庸》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兵(yâ)数罟..(shǔɡǔ)洿.池(wū)B.鱼鳖.(biē)不王(wáng)衣.帛(yī)C.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ɡ)D.孝悌.(tì)饿莩.(fú)胜.食(shâng)答案:2. C(A项中“数”应读cù;B项中“王”应读wàng,“衣”应读yì;D项中“莩”应读piǎo,“胜”应读shēng。

)3.朗读课文,要正确安排节奏,注意句中停顿。

下列句子节奏安排欠妥的一项是…()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答案:3. A( A项正确的读法是: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A.涂有饿莩。

()B.直不百步耳。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4.A.涂,同“途”,道路。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专题一 文本4 寡人之于国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专题一 文本4 寡人之于国

文本4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重点 1.归纳积累“数、直、发、兵、胜”等实词的义项,翻译重点句子,背诵全文。

2.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文本名句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曳.兵( ) ②数罟.( ) ③洿.池( ) ④鸡豚.( ) ⑤狗彘.( ) ⑥庠.序( ) ⑦孝悌.( ) (2)多音字①莩⎩⎪⎨⎪⎧ 饿莩.( )苇莩.( ) ②畜⎩⎪⎨⎪⎧ 畜.养( )牲畜.( )③丧⎩⎪⎨⎪⎧养生丧.死( )丧.魂落魄( ) 2.理解词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勿夺.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系向牛头充炭直.:③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兵⎩⎪⎨⎪⎧ 弃甲曳兵.而走: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⑤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⑥于⎩⎪⎨⎪⎧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古今异义①河内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养生..丧死无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然而..不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王无罪..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王无罪.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动词用作名词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形容词用作动词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动用法养生丧.死无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句翻译(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14年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一语文学案《寡人之于国也》答案(人教版必修3)

2014年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一语文学案《寡人之于国也》答案(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时【问题探究】㈠通假字 1.“无”同“毋”2.“颁”同“斑”3.“涂”同“途”“莩”同“殍”4.“直”通“只”,只是不过㈡疑难实虚词1.之于:对于。

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2.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胜:尽 5.然:代词,这样 6.加少:减少或更加少7.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 8.或:有的人 9.数罟:细密的鱼网10.申:重复地说申诫。

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11.岁:年成(不好,遭饥荒)12.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3.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14.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15.以:介词,用,拿 16.以:介词,按照㈢一词多义1.数:数目、数量几、若干命运 shuò屡次 cù密、细密 shǔ计算2.直:与“曲”相对,不弯曲仅、只价值径直、直接3.发:成语发射征发、派遣打开花开出发发出发出、抒发4.兵:兵器成语战争军队成语士兵5.胜: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㈣词类活用 1.(凶:形作动,遭荒年) 2.(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3.(罪:名作动,归罪) 4.(鼓:名作动,敲击战鼓)5.(树:名作动,种植) 6.(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7.(衣:名作动,穿……衣服) 8.(食:名作动,吃)9.(战:战斗,战争)10.(生: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动作名,死去的人。

丧死:丧葬死去的人)(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①这也是逃跑。

②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③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④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⑤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例装句 A.状语后置句①以孝悌之义申之②以桑树之③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④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B.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C.省略句:①省主语“此”。

②省主语“将士”。

③省谓词“凶”。

【课时测评】1.D 2.A3.A 4.C 5. B 6.D 7.D第二课时【问题探究】(一)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第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制:秦海杰张华伟演做:王永静审核:王玉娟审批:《寡人之于国也》训练题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二、文本精品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三、课外延伸三、阅读下文,回答13~16题。

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

’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⑥!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⑦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⑧,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君子反经而已矣⑨。

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⑩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

②狷(juàn):洁身自好。

③琴张、牧皮:未详。

曾晳:孔子的弟子。

④嘐嘐(xiāo xiāo):志大言大的样子。

⑤夷:句首助词,无义。

⑥原:同“愿”,谨善。

⑦踽踽(jǔ jǔ):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

⑧佞(nìnɡ):能说会道。

⑨慝(tè):奸邪。

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党之士狂简简:威仪堂堂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掩:遮蔽、遮盖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憾:仇恨、怨恨D.孔子以为德之贼贼:残害……的人14.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 )①非之无举也②孔子以为德之贼③恶利口,恐其乱信也④居之似忠信⑤言不顾行,行不顾言A.①③④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④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

16.翻译下列句子。

(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外拓展: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久之前,吴某经营的“平安”号货船(吴某已在保险公司为船只投了保)在装货时翻船沉没。

吴某随后与某打捞公司签订了沉船打捞合同,约定打捞总费用7万元,合同并附有补充条款“打捞完毕先付打捞费1万元,余款由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性付清”。

打捞公司将船打捞出水,吴某支付了1万元打捞款。

后来,保险公司以事故损失不属承保范围为由拒绝吴某索赔。

吴某以此为由拒绝支付余下6万元打捞费给打捞公司。

于是打捞公司将吴某告到法院。

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吴某认为,自己与打捞公司签订的合同属于附条件生效的合同,该合同补充条款约定“余款由保险理赔时一次性付清”,由于保险公司还没赔款,所以该条款生效期还未到,因此拒绝支付剩余打捞费用。

站在打捞公司的立场上,你将怎样对吴某的观点进行辩驳?请拟写一段有利于打捞公司的辩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青少年应加强环保意识,当你看到环境被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列举环境被污染或破坏的现象,运用比喻修辞描写你心中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下面这首小诗在对“树”进行描述时涉及了作者对“岁月”的思考,请选择另外两种事物,仿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和句式,各写一句话,描述事物时必须涉及对“生命”的思考。

例句:树:如果你挺直了你的身躯,风会比你矮很多,伟岸就会溢满你的岁月。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读写创新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座古老的思想城里住着两位夫子。

他们互相憎恨,互相贬损着对方的学识,因为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