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朗诵教学论文
经典诵读论文4
自主诵读培养悟性古诗文诵读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行为。
在吟诵活动中提出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要求教师不要用分析代替学生的吟诵,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烦琐的分析和逐字逐句的讲解,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发挥主导地位。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便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也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获得的知识,远非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
而有些古诗文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绝非教师能分析得清的。
再说古典诗文中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蕴意,常使诗文言已尽而意无穷。
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读后问: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在经过充分的自读感悟后纷纷发言:“在这么美的环境中一个人饮酒,李白真是太孤独,太伤感了!”“不!李白太浪漫了,花间、月下、美酒,那种感觉肯定是妙不可言。
”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论文关键字: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吟诵教学法缘由价值运用论文摘要:当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吟诵法运用不尽善尽美,这首要源于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师生本身的本质缺点和知道误差。
吟诵的显着价值在于“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吟诵教学法的意图在于体认到声情共同的神妙。
强化古代文学中吟诵法的教学,要从改进客观环境和改造片面知道着手,在详细运用层面,吟诵教学法应与注意培育、辞意知道、写作练习、考试测评等手法相结合。
但凡作声念读,广义上都能够称为吟诵。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来说,吟诵办法许多,但朗诵和吟诵是其间最基本的两类。
在国学热方兴未已的今日,大规模经典著作吟诵活动在全社会渐成热潮,这当然令人欣慰。
许多有识之士殷切知道到,经典吟诵有必要从根底抓起。
因而他们有意识地将吟诵活动推行到儿童园和中小学学校,取得了恰当可观的成效。
与经典吟诵活动相照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大多数教员在白话文教学中能活跃运用吟诵法。
“稚儿勤吟诵,音节更琅琅”(孙枝蔚,《无酒》诗之一),古人抱负中的杰出读书空气正在儿童和少年段的人群中复兴。
令人惋惜的是,大学却并没有极好地坚持这种空气。
朗朗书声猛然变得弱小,满学校除了听到少许吟诵英语的动静外,包含文学著作在内的传统经典都快成“绝响”了。
经典吟诵的这种一头热、一头冷的非正常表象,有必要得到有用纠正。
承当经典格外是文学经典教学使命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理应康复吟诵法的根底位置。
时不我与,适逢其时,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强化吟诵法毋庸置疑。
由于它不仅仅办法上的改造,更是引领大学学校乃至社会文化空气的推手。
一形成中国古代文学讲堂上绝少书声的缘由是多方面的。
但整体归纳起来,无非是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师生本身本质和知道上的疑问所致使的。
从客观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当今浮躁有用的社会心态影响下,重要性与日俱降,边缘化速度之快正检测着大家的想象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在一些学校的相关文科专业也有开设。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论文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有其存在和实施的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内容、方式上都要进行革新,这样才能发挥古典诗歌教学的教育价值,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古典诗歌是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古典诗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但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典诗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加以重视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1.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不高在初中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多以考纲为目标,以考试为目的,注重古典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这就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对诗歌进行疏通讲解后,要求学生自己独立背诵,然后老师对背诵情况进行检查,并没有对诗歌进行深入剖析,将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解释给学生,而且有的教师认为,初中生的人生阅历水平还不高,在古典诗歌的理解上会有很大的困难,就算进行审美赏析也是做无用功。
这就使得许多初中生在学习古典诗歌时只是被动的去学习,为了应付教师的考核,为了在考试时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大多数都不是因为喜欢去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而且对由于教师对诗歌赏析的忽视,使得学生对学习诗歌的益处知之甚少,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些都使得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2.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一方面,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师的讲授中度过,有的老师认为课堂短短45分钟,所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量非常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学习诗歌只要让学生大概上理解,然后背一背就可以,不需要浪费过多的时间;有的老师虽然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但是仍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按照教参去理解,这不仅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仍以教师口授为主,使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也会制约诗歌教学的发展,使诗歌教学应有的教育价值得不到真正发挥。
朗读 点亮古典诗歌教学灵魂论文
朗读点亮古典诗歌教学灵魂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诗歌这一定义本身就体现出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更是诗歌中的“精品”,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教学对古典诗歌的意义。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圣先贤已指明了方法,古代私塾更是采用“口而诵,心而惟”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量儒生,如今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赏析诗歌就要通过反复诵读,“情读”、“美读”,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感受、思想和感情,探知诗人的创作意旨,从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诗歌的朗读,正是挖掘诗歌灵魂的重要手段。
一、改变“朗读缺失”带来的干瘪课堂情形,营造朗读氛围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把握成了首要任务,富有情趣的诗歌教学变得形似“应用文”教学,不但丢失了诗歌节奏感、韵律美的特点,更让学生对诗歌失去了兴趣,一上诗歌教学课就哈欠不已。
归根结底,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朗读缺失”造成的,教师把本应有的“读”变成了自己没完没了的干瘪的讲解。
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呢?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
古典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
只有学生感受到“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而产生朗读的欲望。
学杜甫《春望》,教师要“哀”,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无限哀情;学《行路难》,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李白的愁绪,感受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学苏轼《水调歌头》,教师要“豪放”,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
古代诗文朗读教学体悟论文
古代诗文朗读教学体悟摘要:教育部颁布的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专门推荐了必背古代诗文,这无疑成为中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熏陶其健康情趣、培养其美好品德的重要举措。
作为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从精粹的语言中,体悟真善美的真谛。
关键词:古代诗文;朗读教学;体悟【中图分类号】i222在璀璨的五千年文化长河中,诗是最瑰丽多彩的。
人们常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追本溯源,诗歌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情感世界息息相关。
中国又是散文的国度,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里,就走进了一片神奇而美丽的领域。
教育部颁布的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专门推荐了必背古代诗文,这无疑成为中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熏陶其健康情趣、培养其美好品德的重要举措。
作为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从精粹的语言中,体悟真善美的真谛。
一、诗文朗读须了解写作背景。
诗文是作者在生活或情感过程中的一种宣泄或抒发,它用一定的格式或韵律,表达出作者的感悟。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异彩纷呈;豪放派、婉约派风格迥异;田园诗、边塞诗等题材丰富;杜甫、苏轼等诗(词)人个性鲜明。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足见诗之魅力。
在诗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忆,进行反复的背诵,学生往往对诗意理解肤浅或是根本不理解,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我用较多的时间详述写作的背景,如曹操的《观沧海》,我给学生交代了诗人在作此诗时,正是政治和军事达到鼎盛的时期,曹操削平了北方的群雄,又打败了乌桓和袁绍的残部,只要集中优势兵力直捣南方地区,天下便可一统于手。
这首诗就是曹操打败乌桓归来途中登临碣石山,面对广阔的大海和波涛汹涌的海水,生发出热烈豪放的感情而作。
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后,一改往日对曹操奸雄形象的偏见,对诗人的雄心壮志产生了强烈的崇敬之情,朗读时的感情更加充沛了。
浅谈古典诗词的朗读教学
浅谈古典诗词的朗读教学【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古典诗词不仅有助于传承文学经典,还能够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在朗读教学中,重点要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情感表达能力,韵律节奏感,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实践与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含义并将其朗读得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朗读古典诗词不仅是对文学经典的尊重和传承,更是一种对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体验。
我们有责任保护和弘扬古典诗词,让其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未来发展方面,应该注重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让古典诗词的朗读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从而使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中更有活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关键词:古典诗词、朗读教学、重要性、传承、技巧、情感表达、韵律节奏、语音语调、实践与训练、意义、保护、弘扬、责任、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古典诗词的重要性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在古代,诗词被视为士人的必修之道,是一种崇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追求。
通过朗读古典诗词,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意境和哲理,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典诗词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于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提升。
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朗读古典诗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感受文字的韵味和美感。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通过朗读可以激发人们对于生活、人情世故的思考,促使人们更加细致入微地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朗读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增进个人修养,更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古代诗人的心灵和情感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扬。
朗读古典诗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美感和情感表达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领会。
1.2 朗读在传承中的作用朗读在传承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朗读,可以将这些珍贵的内容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会其中的魅力。
诵读古诗 品其作者论文
诵读古诗品其作者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古典诗歌凭借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闪耀夺目的珍珠。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讲好诗歌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寻找到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最大地挖掘出诗歌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的首要任务。
诗歌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常常是比较重视教师的讲解分析、细细品嚼后的强行灌输,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如果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都是不会有更突破的发展。
学习诗歌的首先要积累。
积累可以说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前提。
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在短时间内背诵某些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古人有一句话说的恰到好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它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要多读,要先读。
教师可在讲解之前让学生自己先试着朗诵和品读,诗歌本来就是用来歌唱的,诗歌其特有的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只有通过朗诵或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
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哀或怨的情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凄凉,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豪放;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不风雨也无晴”是超然;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悲壮,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则是悲凉……这些情感,不读,怎能体会得出来?古典诗歌是古代的文人骚客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是诗人心血的凝炼。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语文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诵读,教师要想法设法让诵读成为诗词课堂的一个亮点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小学古诗诵读教学指导论文
小学古诗诵读教学指导论文摘要:读时候不仅要读出速度,而且要读出力度。
不仅要读出韵律美,而且要读出情感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长期的山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笔者深深地懂得:诵读古诗,对于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诵读教学的要求,笔者谈谈下面四点见解。
一、展开想象,体味意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字数有限,要把短短的几行诗句韵味和美感读出来,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就必须挖掘古诗中的艺术空白,启迪学生展开想像,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教人(苏)教版第十册《游园不值》,可引导学生想象园中的春色。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作者游园没有遇到园主人,进不得园子,可是他看到了什么?生:一枝红杏偷偷地从墙角探出头来。
师:是啊,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又从一枝红杏想象到了什么呢?生:园内春色满园,怎么关也关不住。
师:一个“满”字,真切地描写出了园内的美丽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着诗人的脚步,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想象“满园”是怎样的景色呢?用自己的话把想象中“满园”的景色描述一下。
生:杨柳翩翩起舞,各种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蝴蝶与蜜蜂在花丛中嬉戏,满园都是浓郁的花香。
师:春色就像一个可爱的、调皮的精灵,它活蹦乱跳,向四面八方扩展,它要冲破一切束缚。
而那枝出墙的红杏,便是春色的象征,它要向大千世界炫耀春色,报告春的消息。
(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示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二、推敲语言,体验情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传达情感的媒介,要领略文学作品的情感,就必须推敲语言。
古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多为单音词而具有多义性,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使古诗从整体上看极为凝炼,十分含蓄。
分析古诗的语言就要抓住古诗的这个特点,如人教新课标版第五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个“异”,即“异乡”和“异客”。
这两个“异”的意义是很不一样的,前面那个“异”指的是他乡与故乡有别,包括文化习俗的差异。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吟诵教学探究论文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吟诵教学探究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吟诵是一种传统的诗词诵读方法,他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诗词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们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都运用不到诗词,它逐渐成为了语文科目中单纯的一项考试内容,这是不可取的。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吟诵纳入自己的教学系统,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方式,以使学生在提高古诗词吟诵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对古诗词的体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现阶段,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大环境下,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学目的都仍然是让学生们获得较高的分数、取得较好的成绩排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考试一般考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具体到小学语文这一科目也是如此。
然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考试一般都不会包含诗词吟诵的相关内容,这也导致了师生对这方面的忽略。
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其一定要看到诗词吟诵对古诗词教学的作用,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吟诵水平。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模仿教学练习古诗词吟诵实际上就跟练习唱歌一样,一开始小学生并不能够自己进行高水平的吟诵练习,所以就要从模仿开始。
在进行这部分的教学时,语文教师一开始的时候一般都是先为学生们简单讲解一下吟诵的规律,如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等等,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边吟诵一边体会。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尚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更别说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了,因此,语文教师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利用计算机等为学生们播放一些诗词吟诵的语音片段,让学生们模仿练习[1]。
举例说明,当小学语文教师在讲到杜甫的诗词《春雨》的时候,在吟诵教学阶段,教师不要单纯地告诉学生第一句该怎么读、第二句该怎么读等等,教师可以借助于计算机为学生播放配有背景音乐的诗歌吟诵语音,让学生们仔细体会诗词中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整句都是怎么诵读的。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摘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教师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必备的鉴赏水平;教学中,紧扣“三美”,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善于吟诵,感染学生,在带领学生细心体会诗歌之美的同时,并授予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占居重要地位。
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弱化,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弱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一方面教师感觉诗词难教,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学习枯燥。
那么该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本应是美的教育,诗歌教学更应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教师必须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以作品欣赏为目的,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含蕴美、音乐美,培养学生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意境美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境界,有意境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领略作品的优美意境,确非易事。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鉴赏水平和教学能力。
诗的形象来源于生活或想象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诗歌中无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都会用到形象。
意象是诗歌中富有典型意义、渗透着情感和意蕴的形象。
意,是作家的思想情感;象,则是客观的具体物象。
作品中的“意”、“象”,一旦凭借文字表达出来,便形成了一个合成的统一信息作用于读者,给人以完整的意象美。
意境在意象的基础上形成,它是意象的组合,是意象的综合与升华后,形成的深邃内蕴,不是简单的情、理和景、境的叠加。
意境是在“意”和“境”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的真实。
作为教师不能空洞地介绍诗歌作品的艺术手法或写作特色,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分析“象外之象”,挖掘“文外之旨”,并最终能帮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含蓄美情感是诗歌的基础,诗歌可以直抒胸臆,但更多的是通过间接抒情方式来实现情感的含蓄表达。
谈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法论文
谈古诗文教学中的诵读法历年的高考语文中都有诗歌欣赏题,所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视诗歌教学,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课堂教学看,教师讲的多,学生阅读少;从学诗过程看,往往老师分析多,学生欣赏少;从能力培养看,往往侧重理解能力,忽视表达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我在诗歌教学中特别重视诵读教学。
一、创设特定的意境古诗文中的意境美是由客观的形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谐统一、组合而成的。
作者总是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和性格渗透到事物形象上面,在意境中表现自己。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
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特定的意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的形式,采用多媒体画面配合相应的音乐配音,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地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我在讲《琵琶行》时借助多媒体,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琵琶女江边的画面,用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经典乐曲《琵琶行》的氛围中。
二、品味特定的意象诗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具体的意象,对意境的品味,可以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味来进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读完后,语感好的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
“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和“剪辑”后,就不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三个意象结合在一起就营造出一幅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
三、把握诵读技巧1.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论文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论文概要:中华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结晶,是蕴含着人类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智慧的宝藏。
让儿童在一生成长中的黄金时期,有意识地学习经典,积累经典,将会为孩子的精神世界储备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潜移默化地滋养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的品行气质,为孩子的生命打上浓厚的底色。
著名学家、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学问?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是我十三岁之前熟背经典的结果。
”中国语言文字的根在古诗文经典,学生通过大量诵读经典,必可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方位地提升语文素养。
一、花式“歌吟唱诵”优美地读经典一位化学老师自创了一首化学版的《青花瓷》,深得学生喜欢,一时红遍网络。
学生在歌唱的同时牢记了化学相关知识,并恍然发现原来化学还可以这么有趣。
化学尚可欢天喜地地唱一回,语文岂不更应该理直气壮得让学生潇洒地“歌吟唱诵”?语文与音乐的渊源更为久远,最早的文学样式《诗经》就是可以合乐而唱的,以及后来的诗歌也一样,可见,诗词名篇本身要求的节奏感和声律美,就是具有音乐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歌诀体读小古文,用手拍桌子、打节奏,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整个班级整齐富有节奏的诵读声,形成了强大的磁场,学习氛围浓郁,利于孩子快速记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艰涩难懂的小古文也能读得趣味盎然,在读熟的基础上加快速度,不仅便于记忆,还能矫正孩子口笨舌拙的现象,逐渐达到朱熹所谓的“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的境界;采用吟诵的方式读古诗词,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吟出了古诗词独特的韵味;采用唱的方式读《弟子规》、《三字经》、李清照的《月满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等等,与我们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的作品变成一首首歌曲之后,旋律或轻缓抒情、或轻快明朗,一旦被学生接受并传唱后,记忆便可成为长久之事;歌、吟、唱外还可采用诵读,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李白《梦游天姥》,携文天祥《过零丁洋》,陪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诵《滕王阁序》,到杜牧的《题乌江亭》小憩。
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40-0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古诗文阅读评价中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让学生记诵、积累、品味这些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在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名篇佳作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呢?笔者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
1 整体感受,读准文句朱熹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首先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时就要读准字音,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为背诵做好首要的准备。
例如《马说》中“食”的读音,在“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中是“吃”的意思就读“shi”,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因为是通假字,通”饲”,是“饲养”的意思,所以在这两句中都读“si”。
又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的意思。
”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是“夹杂”的意思。
其次还要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
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句读准确,学生就会理解句子的意思,正确的把握文意。
否则如果读错句读,就不会理解作者的用意从而曲解文意,达不到准确记诵的目的。
那么,怎样教学生准确把握句读呢?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掌握正确的句读。
如蒲松龄的《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
为什么读后者?先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所以读后一句。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运用论文
谈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它可以帮助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丰富和提高语言表现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教学中,以诵读为线,以理解为纲,以欣赏为结,指导学生读准古诗文的读音,读出古诗文的味道,读出古诗文的故事味和情味,把诵读作为文言文(诗词)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诵读出经典文章的意韵和精华,使学生在诵读中尝到语文学习的无限情趣。
[关键词] 诵读语感情趣理解欣赏古诗文教学自古以来,语文教学就重视诵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名联表达着仁人志士报国的宏愿,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摒弃诵读教学。
可以说,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不是完整的课堂。
朗读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它可以帮助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含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培养语感;可以促进记忆,通过熟读成诵启发顿悟,增进理解;可以锻炼学生口才,通过朗读,丰富和提高语言表现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等。
尤其是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着我们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
然而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原本充满琅琅书声的课堂被教师烦琐的理性分析所取代,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成了令人厌烦、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训练课,结果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语文学习全无兴趣。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古诗文“三步诵读”教学法,即以诵读为线,以理解为纲,以欣赏为结。
古诗词的诵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诵读,这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更具空灵感和意境美。
如果在诵读中不把诵读与联想、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是无法读出古典诗词的诗味,无法把握诗歌的内涵。
因此,要读好一首诗,要借助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将诵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关注诗中的意象,领略每首诗歌的美感。
诵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
古诗文教学中朗读节奏论文
古诗文教学中的朗读节奏《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第11条这样阐述:“诵读古代诗词及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可见,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行=性,如何把握好古诗文的朗读,成了古诗文教学中的重点。
当今,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语文课本中越来越大,作为教者和学者,必须过好古诗文这一关,也势在必行。
但,就今天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多。
古诗文教学由于诸多原因,的确很不容易,学生学得头痛,老师教得棘手,“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不绝于耳。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如果连断句停顿都不会,还谈何理解,更无从谈起在朗读中有所积累和感悟,更谈不上通过古诗文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近几年,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阅读这一块上,几乎都有检测朗读节奏的试题出现。
如:1、《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1题:请用“/“给下面的两个句子标出朗读节奏。
(1)吾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长弘。
2、《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第9题: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朗读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第23题,根据文意用“/”把文中划线句断成三个短句。
“新妇少遭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这些命题,均是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考测试点”展开的命题,但句相关老师都有这样的反映,很多学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缺少方法,失分较为严重。
这类试题,学生如何准确找出朗读节奏,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停顿的基本规律,再加上学生文言文基础不扎实,很难读懂这些文言文。
因此,无论是为了我们的素质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罢;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好;还是为了提高学生血液水平测试也好;还是为了提升我们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好,还是为贯彻新课标也罢。
能否让学生正确掌握古诗文的朗读节奏,毋庸置疑,也成为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古诗文诵读教学论文
古诗文诵读教学论文概要: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实践证明:本文七种诵读方法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记忆,对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二是学生平时积累掌握古诗词诵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熟悉所学诗词的节奏特点,自画章节符号和重音记号,选择恰当的音调、停顿表现出鲜明的节奏和诗人的情感。
平时留意多欣赏一些电台的古诗诵读,摆脱机械背诵的陈旧方式。
一、多形式诵读教师的范读是很重要的,给学生的感染是多方面的,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教师范读,要让学生体会从声调、节奏、重音上说出为什么要那样读,让学生真正从理解的角度去模仿,力求有创造性,要有新意,鼓励超越教师。
在诵读方式上可根据诗词的内容采取对读、轮读、分角色读、伴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如《寻隐者不遇》可分角色诵读,曹植的七步诗可采用对读的形式。
带哲理性的警句可要全班高声齐读,如《梅花》后二句。
二、情境式诵读我国古代大学问家朱熹说:“不入情,所读之文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教师利用音、像、物等教学媒体创设所教诗词的情境,加上富有情感地描述、解说,把学生引入其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在内容上要使学生入其境、感其情、撼其心。
如教三年级的《春江晓景》一诗,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教师用书画作品出示“桃花”“蒌蒿芦芽”的景物;并且边播放《二泉映月》二胡名曲,边启发学生边看、边听、边吟诗、边想像,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那些美丽的画面?学生入情入境,就自然会感受到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
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但纵观我们的教材,古诗的内容毕竟有限,小学六年的教材中古诗的总篇数也不足四十篇,所以,要扩大学生古诗阅读的信息量,必须对古诗教学进行拓展,使课文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
鉴于这一认识,我在古诗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以期达到丰富儿童古诗文积淀之目使其感受古典文化得底蕴。
如何使低年级的小学生,积极地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要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施展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
语文课标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 要增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动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学习注意力易疏散, 兴趣不稳固。
因此, 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 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 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如教《春晓》一课时, 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 “同窗们, 你们喜欢春天吗? 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们当然积极发言, 各自刻画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
一下子, 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我趁机问道: “我国唐代有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 同窗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在得到确定答复后, 我看到机会成熟, 于是引出新课。
又如《梅花》一诗的教学快停滞时, 教师便让每个学活泼手画一枝梅花并涂上颜色, 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 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
这样的做法, 不仅检讨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古诗文诵读方法论文
古诗文诵读方法论文
古诗文诵读方法初探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总目标也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首次对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篇数作了明确的规定。
那么,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文朗读教学呢?笔者做了一下尝试:
一、是熟读成诵法
我引导让学生多读,而且教育学生可以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
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
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
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
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
浅谈古典诗词的朗读教学
浅谈古典诗词的朗读教学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在文学、音韵、想象力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
由于现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教学已经逐渐淡化,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相应减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典诗词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古典诗词的朗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声腔。
古典诗词的朗读要求准确捕捉词句的情感和意境,让诗词在朗读时发挥出最大的艺术效果。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将诗词的意境融入朗读中。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名家的朗读,培养他们准确、自然地运用声腔来表达诗词。
古典诗词的朗读教学应注重声音的运用和表现力的培养。
古典诗词的声音是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朗读时要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音高的变化以及音量的大小。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声音对诗词表达的不同效果,提高他们运用声音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戏曲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诗词的特点和内涵。
古典诗词的朗读教学中还需注意学生的感知和互动。
古典诗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启迪,学生在朗读时应通过感知、理解并与诗词进行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情绪诱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词的含义。
教师还可以组织诗词朗读比赛、小组讨论等形式,提供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全面发展。
古典诗词的朗读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与创新。
古典诗词是多彩多姿的,要想更好地学习和朗读古典诗词,就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朗诵、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妙和魅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改编、创作等方式,将古典诗词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和内涵。
古典诗词的朗读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声腔、运用声音和表现力、感知与互动以及实践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朗诵教学论文
概要:古典诗歌朗诵教学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落实,要结合学情。
随着对诗歌朗诵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教师和学生借助朗诵这一抓手,能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获得新的体验和认识。
本文从五个方面谈诗歌的朗诵教学。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都比较重视“朗诵”这个环节,上课前老师先范读,解决生字词,然后上完诗歌,学生再齐读,所谓的“朗诵”就算完成了。
笔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诗歌朗诵,只能算是单一的朗读课文,过于肤浅,对于诗歌教学的作用不大,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朗诵”呢?笔者认为,古典诗歌的朗诵是个人阅读体验下的一种朗读和背诵。
下面以粤教版《汉乐府两首》为例,浅谈朗诵。
一、正字音,明大意
古典诗歌产生于古代,年代久远,字少而意深,学生在朗诵诗歌时必然会遇到障碍,这时就必须引导学生借助朗诵来正音。
《上邪》的“邪”读“yé”,通“耶”,相当于“啊”。
《饮马长城窟行》中,学生在朗诵中对“忽觉在他乡”的“觉”的读音提出疑问,后经讨论,此处表示“觉醒”,应读“jué”。
学生通过朗诵来发现和解决难懂字词会比教师的直接解释义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个人朗读和齐读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点评,对朗诵的节奏、语调、轻重等方面给与指导。
而这一步很多教师并未落实到位,诗歌朗诵变得形而上学。
朗诵教学重要的一步是明大意,学生知道诗的大体内容,才能进行有效的诗歌鉴赏。
学生通过朗诵,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翻译原文,复述故事情节。
《上邪》是女主人公连用五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高山失去山头了,江河干涸,冬天雷鸣滚滚,夏天大雪纷纷,天与地合在一起)向爱人大胆表白。
《饮马长城窟行》叙写了昼思夜想、寒门独居和喜获夫信三件事来表达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两首诗歌字面意思简单,但是在高中语文中有些篇幅较长的古代诗歌,这时老师可以讲解难词,特别是一些生僻字词,并教育学生使用直译法去翻译诗歌。
有时作者为了强调某个意象或者事情,会使用一些特殊句式,这个时候就要提醒学生翻译时需要注意,以此慢慢培养他们的语感。
二、品语言,体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短小精悍,字字含情,在解读《饮马长城窟行》时,笔者先让学生归纳这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五言为主,节奏短促鲜明,“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叠词顶针,回环流畅,“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极大激发学生朗诵诗歌的兴趣。
设置“文中哪句话最打动你?”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诵诗歌。
在朗诵诗歌中去理解诗歌的重点字词、意象、表现手法等等。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学生对此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学生朗诵出“枯了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远方的你知道我的你的思念吗?”有的学生朗诵出“枯了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远方的你难道对我没有一点点的思念吗?”有的学生朗诵出“枯了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远方的你不知道季节的变化,不知道该回家了吗?”而女子孤独寂寞的情感就在学生的个人朗诵中一步步展示出来,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人体验,对于他们的发现和感悟都要积极引导,并予以肯定。
学生通过品读语言,读出了人物的情感变化:思念的悲伤——独居的寂寞——获信的欢喜,而不是初读课文时感受到的单一的思念之情。
而在《上邪》,学生品读五件不可能的事情,发现一件比一件离奇,不可思议,到“天地合”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不复存在了,可我对你的爱依然存在。
短短几句,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毫无保留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情感之浓烈,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内心。
三、展画面,融诗情
古代诗歌强调意境,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
在诗歌朗诵中,我们还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书面上的文字与画面、背景音乐巧妙地融合起来,将诗歌立体化、形象化,调动人的五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在《上邪》中,女主人公讲述了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笔者将这五件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巍峨的高山变成了平地,滔滔的江水干涸,寒冷的冬天传来阵阵雷声,酷热的夏天大雪纷飞,天地相交后,变得一片混沌。
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刺激着学生视觉,学生在朗诵时,脑海中就不自觉地浮现这些画面,饱满浓烈的情感呼之欲出。
而在《饮马长城窟行》中播放伤感的背景音乐,配上女主人公长跪地面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时的画面,学生朗诵时极易产生共鸣,那份收到亲人书信的欢喜和思念之情如小河淌水般溢满于胸。
四、对照读,悟诗情
把同一个诗人的作品或者题材相同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朗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上邪》和《饮马长城窟行》属于汉乐府诗,都是以女主人公第一人称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婚姻观,但是又有区别。
《上邪》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女主人公连用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发誓,大胆表白,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语言句式长短不一,音节短促缓急,情感浓烈礴发。
《饮马长城窟行》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孤独寂寞中不乏对爱情的默默坚守,五言为主,语言清新脱俗,气势连贯,情感真切且富有变化。
爱情诗可以有刚烈忠贞的海誓山盟,也可以有家长里短的真情温暖。
五、多种读,镂空背
朗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将诗歌熟读成诵,而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课后学生自行完成,效果并不理想。
任凭你把诗歌讲得丝丝入扣,不如让学生书读百遍,成为诗歌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化,齐读、小组读、男女读、分角色读、拍手读、接龙读,等等。
优秀的古文最后还是要背诵出来,学生可利用镂空背集中精神快速诵读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冬雷震震,,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此诗中笔者挖的是五件事中的两件事情,让学生背诵之余再次回忆五个画面。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
他乡各异县,。
知天风,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客从远方来,。
呼儿烹鲤鱼,中有尽素书。
,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
此诗笔者从比兴手法、顶针手法、对比手法等方面挖。
老师可以随便挖,学生通过这样的镂空背,古诗很快就记住了。
董遇曾说:“必当先读百遍,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古人在学习中十分强调朗诵对文章的理解。
朱熹《读书之要》提出:“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大意是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都出自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地思考,
让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由此可见,朗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也能促进引导学生去鉴赏诗歌。
朗诵教学中,教师首先布置学生正字音、明大意,然后巧借适宜的朗诵方式,指导学生去品读语言,赏析艺术手法,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朗诵中感悟诗歌的情感,完成个人的一种精神体验活动。
参考文献:
[1]何暾.谈诵读吟咏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
[2]吳金华.《诗经》爱情诗的阅读体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