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大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506c5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d.png)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主要围绕“千米的认识”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5页的例题及练习,详细讲解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换算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并能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千米的概念,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尺、米尺、直尺,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一把米尺、直尺,学生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学校到附近公园的距离,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我们学校到公园有多远?”通过讨论,引出千米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千米、米、厘米的定义,演示千米尺、米尺、直尺的使用方法。
以学校到公园的距离为例,讲解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
3. 随堂练习(10分钟)(1)1千米等于多少米?1米等于多少厘米?(2)学校到公园的距离是2千米,换算成米是多少?(3)如果小明每分钟走60米,他从学校到公园需要多少分钟?4. 小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场景会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并分享讨论成果。
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千米的定义2. 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3. 实际应用:学校到公园的距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千米等于多少米?1米等于多少厘米?(2)从家到学校大约是多少千米?换算成米是多少?(3)如果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那么它每小时行驶多少米?2. 答案:(1)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2)答案不唯一,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关于千米的学习1(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关于千米的学习1(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63c55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8.png)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关于千米的学习1(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认识千米的概念和符号“km”。
2. 学会将千米转换为米,并进行相应的数学运算。
3. 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千米的研究展开,包括以下内容:1. 千米的定义和符号“km”。
2. 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际生活中的千米和米的运用场景。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并询问他们对千米的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步骤二:概念解释1. 清晰地解释千米的定义,比如千米是长度单位,符号为“km”。
2. 引导学生观察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启发他们思考千米是由多少米组成的。
步骤三:换算练1. 利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练。
2. 提供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要求学生将千米转换为米或将米转换为千米。
步骤四:实际运用1. 呈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进行千米和米的运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千米和米的换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计算行走距离或车程等。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1. 对本节课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千米和米的运用场景。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千米的概念。
2. 计算题目:用于练千米和米的换算运算。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布置一些练题,检查学生对千米和米的换算掌握情况。
参考资料(根据实际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填写。
)。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1e825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a.png)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
师大版)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二年级学生理解和掌握千米的概念。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
- 认识千米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 比较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大小
- 进行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导入
1. 教师出示一个千米的标识,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单位。
2. 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与千
米进行比较。
探究
1. 教师出示一张千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引导学生思考,千米有多长?它与其他长度单位相比如何?
3. 学生自由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千米的特点和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讲解
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讲解千米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2.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并进行比较。
实践
1. 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的实际案例,如跑步场地长度、学校周围道路长度等。
2.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估算并判断这些实际案例的长度是多少千米。
拓展
1.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
- 如果一辆汽车行驶了10千米,那么它行驶了多少米?
- 如果一段路程的长度是500米,那么它是多少千米?
2. 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回答这些问题。
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千米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2. 教师提供一些类似的练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复。
参考资料
-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 二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二年级下册二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二年级下册二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98b31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1.png)
千米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西师版二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例3及24页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的过程,并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觉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千米的含义,构建1千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1、谈话:同学们,上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说,师板书)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分米( 可以用字母dm表示)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2、请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学生比划)3、练习巩固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都掌握得不错,那你们会应用吗?老师出了些题来考考你?请填上合适的单位(1)一枝铅笔长15()(2)教室长8()(3)课桌的高7()。
二、创设情境:感知1000米与1千米的关系师:那你知道这是哪里吗?(学校平面图),老师那天测量了幼儿园到教学楼的距离是75(),教学楼的长是50()师:如果沿着这条线走一圈,你知道是多长吗?请在草稿本上算一算(生算,抽生说)75+50+75+50=250(m)师:如果像这样走四圈,那又是多少呢?请再列或再算一算(生算,抽生说)250+250+250+250=1000(m)师:走四圈就是1000m,1000米还可以说且这个1千米,也叫1公里。
也就是1000米就是1千米,也叫1公里(板书),所以1000米=1千米=1公里2、揭示课题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了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是谁了吗——千米的认识(一)(板书)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板书)3、练习巩固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000米=1千米,那同学们来做做这个练习题。
(出示练习题)二、学生展示——体会感受生活中的1千米1、1千米到底走多少步?多久呢(课件出示)2、结全以上归纳,生说说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相隔1千米呢?(生说举例课件出示)三、自主探索(感悟千米应用)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千米呢?(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播放PPT)师:那你们知道计量什么样的距离才会用到千米吗?(生说)师:是呀,我们常用千米来计量比较长的距离,计量路程或者测量铁路、公路或者河流,飞机飞行的高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4e9928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6.png)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主要围绕“千米的认识”这一章节进行。
详细内容包括:长度单位千米的概念,千米的换算,以及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掌握千米的符号及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重点:千米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尺、米尺、直尺、PPT等。
2. 学具:直尺、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观察教室到操场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这个距离。
2. 讲解千米的概念:介绍千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符号为“km”。
3.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环节:请同学们用千米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如家到学校的距离等。
六、板书设计1. 千米的定义、符号及换算关系。
2. 例题及解答过程。
3. 课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描述生活中两个长度,并用千米表示。
2. 答案:(1)0.5千米、2千米、0.03千米。
(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千米概念的理解,以及千米换算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长度单位,如毫米、分米等,并尝试进行换算。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度,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2. 千米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及答案解析。
一、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1. 利用教具展示:使用千米尺、米尺、直尺等教具,直观地展示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0厘米的关系。
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案1
![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6960ff05fbfc77da269b1b5.png)
《千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 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1 km=1000 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挂图,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训练场景的挂图)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16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出示100 m赛跑挂图)教师:他们在训练100 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
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教师: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生活中你见过它吗?在哪儿见过?挂图出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二、探索新知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教学例1(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教师:(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3)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ee433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d.png)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第1课时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认识千米,了解千米的概念;2. 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3. 学习如何用千米表示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2. 使学生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3.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千米概念的理解;2. 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米尺、千米尺;2. 实物模型,如建筑物、交通工具等;3. 千米与米换算表;4.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米的概念,引导学生回忆米的定义;2. 提问:同学们,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 导入千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千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千米表示的长度;2. 讲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掌握1千米等于1000米;3. 示范如何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案例分析1. 出示实物模型,如建筑物、交通工具等,让学生用千米表示其长度;2. 引导学生进行千米与米的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千米的概念、千米与米的关系;2. 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板书设计: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一、千米的概念二、千米与米的关系1. 进率:1千米 = 1000米2. 换算方法三、实际应用1. 用千米表示长度2. 千米与米换算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观察身边的物体,用千米表示其长度,并进行换算;3. 家长签字,检查完成情况。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千米的概念、千米与米的关系以及实际应用。
2024年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2024年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662b2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8.png)
2024年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主要涉及第三章“测量”的第三节“千米的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千米与米的关系、千米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千米与米的关系,能够正确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千米的概念和千米与米的关系。
难点:千米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千米尺、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直尺、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课桌、操场等,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细节: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估算,激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讲解千米与米的关系。
教学细节:通过课件展示1千米等于1000米的关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千米的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学校操场为例,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千米来表示操场的长度。
教学细节: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千米知识,进行实际长度测量。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使用千米尺进行长度测量,以及如何将测得的长度转换为千米。
教学细节: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使用千米尺的方法,并学会进行长度转换。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使用直尺测量课桌、黑板等物体的长度,并将其转换为千米。
教学细节: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细节: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千米的概念及与米的关系。
2. 千米的实际应用。
3. 长度测量和转换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对千米的理解1——西师大版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对千米的理解1——西师大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65500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e.png)
二年级下册数学:对千米的理解1——西师大版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米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2. 培养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理解。
3. 培养学生进行千米单位换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正确理解千米的大小概念。
2. 培养学生进行千米单位换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千米长度模型或示意图。
2. 准备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复米和千米的概念。
新课讲解1. 教师出示千米长度模型或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千米的含义。
2. 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感受一千米的长度,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思考一千米的使用场景,例如长跑比赛的距离、城市间的距离等。
活动设计1.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合作进行千米单位换算的练。
2. 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千米长度模型或示意图,让学生根据提示将其换算为米或其他单位。
3.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并记录下换算结果。
总结提升1. 整理学生的换算结果,让几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答案。
2. 引导学生讨论换算过程中的困难和技巧,并总结出有效的换算方法。
3.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价,肯定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和使用千米单位,加深对其理解。
2. 提供更多的千米单位换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示意图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小组活动设计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并提高了他们进行单位换算的能力。
在总结提升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了良好的研究态度。
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练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内容。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a8c74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1.png)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教学目标- 了解千米的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 能够准确地换算千米与米的关系。
-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千米与米的换算。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的换算。
- 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千米与米的实物示例。
-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千米与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注意。
2. 引入新知:介绍千米的概念,解释千米的符号表示“km”。
3. 认知活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示例,如绳子、纸条等,让学生估计其长度,并用千米和米来表示。
4. 讲解换算方法: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展示千米与米的换算公式,并进行详细解释。
5.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实际情境练习千米与米的换算。
6. 拓展应用: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7. 归纳总结:学生与教师共同总结千米与米的换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8.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
9.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千米与米换算的案例。
10.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千米与米的换算。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课堂展示的案例,评价学生对千米与米的换算是否掌握。
- 教师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评价学生对千米与米的换算是否熟练。
教学延伸- 学生可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观察和应用千米与米的换算,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可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千米与厘米的换算等。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引入实物示例和实际情境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千米与米的换算方法。
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提供更多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更多场景中灵活运用千米与米的换算。
《千米的认识》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西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
![《千米的认识》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西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d6ebfbd1eb91a37f1115cf8.png)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千米和毫米的相关知识,包括理解千米、了解毫米、简单的单位换算。
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通过认一认、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认识、了解毫米;能结合实际,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材注重实践和探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感受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千米,认识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
【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归纳推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而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体会长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量一量、走一走、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与亲身体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了解千米,认识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理解l千米的长度概念,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皮尺等。
学生准备:米尺。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导入1、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老师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猜一猜,这里住着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2、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1米、l分米、l厘米各有多长吗?3、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适合呢?(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课桌的高度。
(3)测量教室的长。
(4)测量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
4、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回想了长度单位中的“三兄弟”,那大拇指峰上和小拇指峰上各住着谁呢?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大拇指峰上住着的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二、探索新知1、质疑引趣。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能用到千米?(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第1课时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第1课时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14957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b.png)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第1课时西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第1课时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主题是“千米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其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意义,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 学生能够将千米和米进行转换,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千米和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模型、米尺、PPT课件。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a.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一些著名景点之间的距离吗?b. 出示课件,展示一些著名景点之间的距离,如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
2. 新课导入:a.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千米是什么意思吗?b. 讲解千米的概念,出示千米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米的长度。
c. 讲解1千米等于1000米,让学生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课堂练习:a. 出示练习题:请同学们计算,500米是多少千米?b.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c. 集体讲解答案,强调换算关系。
4. 小组活动:a.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然后换算成千米。
b. 各小组积极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5. 应用拓展:a. 出示实际问题:妈妈每天上班步行4千米,她每小时步行多少米?b.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c. 集体讲解答案,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千米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米=1000米3. 板书练习题:500米是多少千米?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回家后,测量一下自己房间的长度,然后换算成千米,并写在练习本上。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d4360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c.png)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第1课时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教给学生千米的定义及其换算关系;2.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数据的能力;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及探究问题的欲望;4.增加学生的实用技能,使其具有实际应用千米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千米的定义及其换算关系;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白板、彩色粉笔、千米样本、细软尺、清水、毛巾;2.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铅笔、橡皮擦、尺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千米样本,让学生猜测它是什么,并告诉学生这是千米,问学生千米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需要它。
学生给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千米的重要性,并举一些实例,讲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入新知教师以“千米是多少?有多远?”为题,通过问题的引入,帮助学生认识千米的定义,并向学生介绍千米与米、厘米等单位的换算关系,进行计算讲解。
3. 拓展探究引导学生出门进行“千米游戏”,让他们观察身边的千米标志,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记录下路线长度、运动时间以及起点和终点。
学生需要根据这些数据,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出自己行进的路程和速度。
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4.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回答提问,再次强化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引导和实践运用的方式,将千米的定义与实际场景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计算,引导学生的思考,发现他们自身的错误,在整个运算过程中不仅要强化计算的正确性,还要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80bf6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7.png)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的估测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2. 千米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2. 教学难点:千米的实际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操场、公路、大桥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场景的长度单位。
引导学生发现,当我们描述较长的距离时,会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2. 新课导入介绍千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根1千米的绳子。
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走一走,感受1千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绳子上的刻度,了解千米与米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千米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5.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关于长度单位换算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换算接力赛”,每组学生依次回答教师提出的长度单位换算问题,答对者为本组赢得一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布置一道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千米,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拓展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家长反馈:了解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加强指导,确保学生安全、有序地进行活动。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c26c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5.png)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情境,将千米与日常生活中的长度进行联系。
3.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千米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感知千米的长度。
2. 利用地图、路线图等展示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千米的长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运用千米进行长度计算。
教学难点:1. 千米与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
2. 千米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感知千米的长度。
2. 学生分享生活中见过的千米长度的物体或场景。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展示地图、路线图等,让学生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讲解千米与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三、课堂练(15分钟)1. 设计练题,让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设计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千米长度单位的认识程度。
2. 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练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千米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他们数学的积极性。
千米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千米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1c79c0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7.png)
千米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下册)「篇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路程的估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1.1米=分米、 2厘米=毫米50厘米=分米、3分米=厘米80分米=米、1米=(、 )厘米2.1米-7分米=分米25厘米+15厘米=分米1分米-4厘米=厘米23毫米+27毫米=厘米二、探究新知1.教学教材第27页例5。
(1)这两道题你能自己完成吗?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
(2)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试一试。
(4)老师这也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
(板书)4千米=米、、7000米=千米9000米=千米、12千米=米8千米=米、10000米=千米2.教材第27页例5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弄懂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通过填图,你有什么体会?3.教学教材第27页例6。
分析过程:(1)小明是利用步子的多少来估算的。
100米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走600步,相当于3个200步,所以大约就是300米。
(2)小东是利用公共汽车的距离来估算的。
从家到学校要经过3站公共汽车站,每站大约是500米,所以3站大约是1500米。
(3)小红是利用时间来估算的。
走100米大约需要2分钟,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分钟,相当于5个2分钟,相当于5个100米,所以就是500米。
三、新授过程1.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3个小朋友说的话。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汇报: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①李大爷100米大约要走300步,从家到公园他走了900步,大约走了多少米?②王老师坐公共汽车从学校到教育局办事,每站约500米,王老师坐了4站,从学校到教育局大约多少米?2.完成第27页“做一做”。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dbd910700abb68a882fbc3.png)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千米的认识单元二学科数学年级二学习目标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000米的长度单位概念,知道1000米等于1千米;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 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知道1 km=1000 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1000米的长度概念。
重点知道1 km=1000 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1000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活动导入。
你见过吗?二、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千米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千米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认识千米,学习千米间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题1:你知道吗?(1)请你估一估,一个小朋友伸开双臂大约130厘米,几个小朋友这样站在一起大约是10米?(2)请你思考:几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100米?几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1000米?(3)教师总结。
计量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1000米就是1千米,也叫1公里。
1千米很长。
指名说一说。
初步感知千米表示的距离很长。
2、出示例题2:生活中的1千米:(1)说一说,填一填:①10米我走了20步,1000米要走()步。
②()个教学楼长是1千米。
③我跑()圈是1千米。
(2)教师总结:千米可以用km表示。
1km=1000m3、出示例3:比一比谁长。
(1)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3千米=3000米。
(2)说一说:单位不同的两个量怎样比较大小?教师总结:先把单位变成相同的再比较。
二、课堂活动。
1、举一些用千米做单位的例子。
2、对口令。
3、说说大约几千米。
长1075千米长4850千米每秒飞行7900m 4、你能提出并解决那些问题?三、课堂练习。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汇报。
学生聆听。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汇报。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一)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一)](https://img.taocdn.com/s3/m/95e3009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6.png)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米单位的含义和计数方法。
2.领会千米的计数方法和相关转换。
3.举一反三,掌握计量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重难点1.千米的认识与计数方法。
2.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和课件演示方式,加强教学与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性。
四、教学步骤1.引入(1)个别展示请学生一个一个走上讲台,拿着自己平常家运动鞋的鞋盒,让学生自己讲述这个鞋盒长、宽、高的尺寸,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尺寸单位的问题。
(2)小组探究学生坐在小组,交流一下他们所使用的长度单位,并且整理自己组内的成果。
2.千米的了解与认识(1)演示与学习演示一张地图,让学生了解一下人类发现地球的时间和历史;接着,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各个方面的数据,包括人口、地理空间等等;让学生自己找到这些数据的一个共同点,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千米。
(2)课件演示通过课件来演示一下千米的来历、含义和计数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千米这个计算单位。
3.计数方法与实际应用(1)实验与分析将一个一千米长的牛皮绳子拉直,并让学生来计算这个牛皮绳子中所包含的长度数据。
(2)实际应用通过实例教学,学生通过奥运场馆、公路桥梁等实际场景,对千米这个单位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
4.计量单位的换算(1)知识讲解通过课件的形式来讲解长度单位家族的基本单位以及这个家族中其他的计量单位的基本资料。
(2)举例说明通过多种举例方式,让学生对计算单位进行换算的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刻的体会。
五、课堂练习与作业1.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设计一种能够将自己长高度结果项式表达的统计方法。
2.作业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的计量单位,对其他的计量单位进行换算,并将整理好的资料发到班级课程群里。
六、板书设计千克克毫克厘米毫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我只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而并非将知识进行直接灌输给学生。
第二年级数学下册:千米概念1教案(西师大版)
![第二年级数学下册:千米概念1教案(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2356b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b.png)
第二年级数学下册:千米概念1教案(西师大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 培养学生对千米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提高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材:第二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备课资料:千米换算表、练题、实物道具(如尺子、线段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一张包含不同长度单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课的研究内容:千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引入千米的概念(10分钟)- 展示一张千米的图片,解释千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用它来表示较长的距离。
-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道具(如尺子、线段等),比较它们与千米之间的长度差异。
- 强调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它来表示多个米。
3. 千米与米的换算(15分钟)- 出示千米换算表,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规律。
-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例如将2千米转换为多少米。
- 引导学生总结:1千米等于1000米。
4. 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15分钟)- 出示千米换算表的其他部分,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之间的换算规律。
-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例如将5千米转换为多少厘米。
- 引导学生总结:1千米等于厘米。
5. 综合练(10分钟)- 分发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课的研究内容,重新梳理千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 提问:你觉得千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有什么实际应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进一步感知千米的长度。
- 学生可以尝试将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换算,扩展其换算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千米概念的理解和换算能力的运用。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1)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b8e6ac1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c.png)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主要涉及第六章《长度的认识》中的第三节“千米的认识”。
详细内容包括:1. 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理解千米与米的关系;2. 学会使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3. 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 教学重点:千米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尺、米尺、教学课件;2. 学具:直尺、测量工具、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如: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距离为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较远的距离;2. 新课导入:介绍千米这一长度单位,讲解千米与米的关系;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千米与米的关系;4. 例题讲解:讲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行随堂练习;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千米进行计算;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千米、米;2. 千米与米的关系:1千米=1000米;3.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4.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小明家到学校距离2千米,他每天上学需要走多少米?(2)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2小时能行驶多少米?2. 答案:(1)2千米=2000米,小明每天上学需要走2000米;(2)60千米/小时×2小时=120千米,120千米=120000米,2小时能行驶120000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千米的概念及其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千米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 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知道1 km=1000 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训练场景的录像)
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16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多媒体显示100 m赛跑录像)
教师:他们在训练100 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
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学生1:1000米。
学生2:1千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生活中你见过它吗?在哪儿见过?
多媒体课件显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学生:如果用“米”作长度单位来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就是340000米,这个数字比较大,我们读和写都很不方便,因此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1)教师:(多媒体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学生:10个这样的跑道连起来是1000米。
教师:对,1000米=1千米,1 km=1000 m。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学校小操场长40米,25个小操场那么长是1000米。
学生2:学校的环形跑道长250米,4圈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3:我们测得跑道长50米,20个跑道的长是1000米。
……
(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方案1: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
记录:我走了()米,走了()步,用了()分,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
(3)学生汇报。
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学生1:我走40米,走了96步,用了52秒。
学生2:我走50米,走了106步,用了近1分,估计走1千米要20分左右。
学生3:我走100米,走了220步,用了近2分,估计走1千米大约用20分左右。
学生4:我跑100米用了48秒,估计跑了1千米大约用8分。
学生5:我绕操场跑了5圈,跑了9分5秒,好累呀!
学生6:我绕操场走了5圈,走了21分,1千米好长呀!……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三、课堂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