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
[文学批评,美国,历程]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与发展历程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与发展历程创办于1989年的《美国自然文学创作通信》,为生态文学研究的相关短文、书评和课堂笔记的发表搭建了舞台,之后,不少人文社会刊物都专门开辟了专刊或增刊以发表生态批评文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而在一些大学,也逐渐把生态文学批评作为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列入学生的课程。
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上,哈罗德?费罗姆发起并主持了“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活力”的学术讨论。
随着一批专著的出版,生态文学批评在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美国生态文学的思想文化基础从根本上来看,生态文学批评是生态哲学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生态哲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思考动物是否具有道德地位,把道德关怀从人扩展到人类社会以外是其基本思想。
在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那里,动物根本是感觉不到痛苦的,只不过是一架“自动机”。
与此大相径庭,哲学家边沁则在其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在判断个人行为正确或错误时应该把动物痛苦也考虑进去,因为一个正确或错误的行为取决于行为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多少,而动物也是能感觉到痛苦的。
1892年,《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一书出版,作者塞尔特在书中进步明确: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天赋的生存权利和自由。
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长期在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美国语言文学家在上述思想启蒙下首次对这种人类中心进行了批评,明确提出任何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产物。
面对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一些原来司空见惯的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除人之外还有没有其它价值主体,人类之外的物是否具有对人类来说工具价值以外的价值以及人对自然的正当权利和必要义务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不得不重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生态文学批评正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是人们社会观念深刻变革,自然和荒野是粗俗而危险的观念逐渐被清除人的思维。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摘要】美国生态文学是一门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流派。
本文从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对当代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介绍了批评述略资料的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揭示了美国生态文学在生态保护和社会意识形态上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出研究的启示和展望,着重强调了生态文学的价值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传达美国生态文学的重要性并引导读者深入探索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生态批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作品、影响、研究方法、重要性、未来发展、启示、展望1. 引言1.1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概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是对美国生态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对作品的文本和意义进行解读,批评述略资料揭示了作品背后的生态思想和社会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在这一领域中,学者们探讨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形式的表现方式。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是一个多元化而丰富的研究领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作品中所隐藏的生态意义和社会价值,为人们深入探讨生态文学的意义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是指通过文学作品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审美和思考的一种文学流派。
生态文学强调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倡导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批评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主题、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进行解读和评价。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对文学创作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生态文学的出现旨在通过文学作品传达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担忧,唤醒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生态批评则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旨在探究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主题与环境意识,呼吁人们重视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浅析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
· 63 ·文化视点【摘 要】生态批评文学不同于其他的流派,主要集中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西方文学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人类的思想政治以及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从当代西方生态文学的价值取向来看,这对于把握人类的自然生态以及精神生态的共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西方生态 批评文学 趋势浅析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王玉荣一、生态文学批评的概念关于生态学最好是由恩斯特·海克尔提出,但是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开始逐渐向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转变,从而使得生态学有了人文气息。
生态批评简而言之是研究文学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西方的角度来看,生态批评文学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能够为解决生态危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这个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中,从人文生态的角度思考,从而贯穿了人与自然的生存法则,使得这种理论与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
本文从生态批评文学的概念出发,在分析了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集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从当代西方生态批评的价值取向方面分析了生态批评文学的发展趋势。
二、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一)生态文学批评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尤其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这就表明西方当时更加注重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希望通过这种文学来审视人类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生态文学批评体现了整体性的基本原则西方生态文学批评在文学鉴赏方面使用了整体性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运用哲学中的联系发展的观点。
在写作文学作品过程汇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需要为人类灌输一种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这就使得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要尊重每个生物的生存法则,从而才能够使人类真正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和谐。
(三)西方生态文学批评学科交叉性密切在文学的创作中不仅仅体现了自然的生态学,并且能够与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经济学相联系,从而能够借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演技的优秀成果,使得西方生态批评文学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生态批评理论概述作者:黄东升来源:《当代旅游》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论述了生态批评的含义和发展及格式塔完型生态批评观,从而表明生态批评最基本的特征和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2年,“文学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的作品中;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
90年代开始似龙卷风般迅速发展并并蔓延至世界各国,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一、生态批评的含义生态批评是在长期以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的映射,它通过独特的生态视角重新思考和审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批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对“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界定存在很多争论,其中最为大多数学者所能接受的,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格罗特费尔蒂进一步阐释:“所有生态批评仍然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人类文化与物质世界相互关联,文化影响物质世界,同时也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
生态批评以自然与文化,特别是自然与语言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作为它的主题。
作为一种批评立场,它一只脚立于文学,另一只脚立于大地;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它协调着人类与非人类。
”格罗特费尔蒂揭示了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通过文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文化,通过文化批判来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进而去重构人类文化。
可见,生态批评作为一个新的批评体系,它既有文学批评也有文化批评的特性。
它以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核心思想,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目标。
二、生态批评的发展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2年,“文学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的作品中,主要探讨文学对“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揭示,要细致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1)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1)一“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进而又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现。
在众多的对“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界定当中,最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生态批评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将生态学与文艺学结合起来的批评,就像精神分析批评或神话原型批评那样。
其实不然。
虽然有的生态批评家引用了一些生态学研究成果、环境科学研究数据,但从整体来看,生态批评里的自然科学成分并不突出。
生态批评家主要吸取的并非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成果,而是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生态哲学思想。
生态哲学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起点和依据。
克洛伯尔对这一点有明确论述。
他说:“生态批评并非将生态学、生物化学、数学研究方法或任何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文学分析。
它只不过是将生态哲学最基本的观念引入文学批评。
”把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批评,揭示了这种批评最为关键的特征。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有着显示其本体特征和独特价值的主要任务,那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来进行文化批评——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
诚如乔纳森·莱文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社会文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
不研究这些,我们便无法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只能表达一些肤浅的忧虑。
……因此,在研究文学如何表现自然之外,我们还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分析所有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生存于自然环境里的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并将这种分析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
”生态批评就是要“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
著名生态思想研究者唐纳德·沃斯特也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
什么是生态批评_斯科特_斯洛维克
美 学 专 题 生 态 美 学 631
2015 年第 2 期第 142 - 146 页 原发期刊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哲 学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 ( 斯 · 库珀 ( 主编 的 英 国 生 态 批 评 论 文 集 《 绿色研究读本》 L a u r e n c e C o u e T h e G r e e n S t u d i e s R e a d - p ) 。 我提出生态批评可以研究明确 涉 及 环 境 的 文 本 — — —既 包 括 文 学 文 本, 也 包 括 其 他 媒 介, 比如说电 e r — — 诸如此类具有明确环境性的文本 。 研究时也可以采取任何学术方法 …… 心理学 影、 音乐 、 视觉艺术 — 方法 、 宗教学方法 、 经济学 、 或者历史学方法 。 但是 , 如果有学者在任何一类文本中寻找生态模式或人与 — — 那么不妨说 , — —如 自然的关系 — 在你所能想象到的文本中 , 没有哪一类找不出某种有关环境的意义 — 果你在任何一种人类文化表达之中寻找这些生态模式 , 那同样可能是在进行生态批评的研究 。 ) 在谈及生态批评时 , 我常喜欢 举 2 的小诗 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威廉·斯塔福德( W i l l i a m S t a f f o r d ( ) 作为一个文学上的实例 。1 斯塔福德在 《 纽约客 》 上发表了一首诗 《 或许是独自 骑 9 6 4年, N e w Y o r k e r ( ) , 车》 描写的是他骑自行车下班回家的经历 。 他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 M a b e A l o n e o n M B i k e y y 位大学教授 。 我认为这首关于骑车下班回家的小诗表达了一些颇为深刻的思想 , 因而在我看来 , 它既是 一个意味深长的生态文本 , 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能说明如何以生态批评的方法解读这类作品 。 斯塔福 德的 《 或许是独自骑车 》 译文如下 : 而高山的湖泊 我倾听 , 也听见雪花乘着冬天的翅膀而来 只有猫头鹰醒着看见了 , 它们那雷达般的视线和毛茸茸的耳朵 警觉着 。 在那寂静中有种意义在颤动 ; 我曾认为 ( 在寒冷的夜晚 , 或许我是独自骑着车 , — — 不合时宜地蹬着回家 ) 但想想吧 ! — 我们生命的辉煌 , 此时正如那群山不为人知 这一幕无人得见 。 啊, 得到伟大特赦的公民们 : 我们本可能已经死去 。 然而我们活着 。 种种奇迹 滑行间掠过 , 大幅转向 、 空中俯冲 明亮的路灯在泪光中摇曳 , 而我欣欣然听见悦耳的咯咯笑声从链条里传来 。 ( 《 ) 烟的路径 》 2 9 这首简单的小诗描写的是骑车下班回家的经历 , 但在第一诗节中 , 我们看到人类说话者和湖泊相互 合并 , 显得奇异而又美丽 。 说话者能听见无声的雪花在冬日空气中飘落 , 看上去毫无生气的湖泊则是一 种无机现象 , 但湖泊 、 高山湖泊 , 同样在倾听雪花飘落 。 同样 , 诗人还写 到 猫 头 鹰 和 它 们 “ 雷达般的视线 。 作为鸟类的猫头鹰不仅与技术 、 和毛茸茸的耳朵 ” 机器以及雷达等物 交 相 合 并 , 还和哺乳动物相互结 , 合, 因为它们的耳朵被描写为 “ 毛茸茸的耳朵 ” 似乎它们也有哺乳动 物 那 样 的 毛 发 。 因 此 , 在这段对自 然环境高度敏感 、 深切觉知的经历 中 , 人 类、 湖 泊、 猫头鹰和雷达被结合在了一起。本体分离的正常感 — — 也就是西方哲学家通常所谓 “ — — — 在这 首 诗 的 开 头 几 行 中 被 消 解 、 觉— 笛卡尔二元论 ” 或者说是被复 杂化了 。 “ — —我 们 生 在第二诗节 , 诗中的人类说话者命令自己对 世 界 更 加 留 意 。 他 对 自 己 说 : 但 想 想 吧! — 。 我们的人生旅途中 , 命的辉煌 ” 通常不会对世界予以密切关注 。 我 们 避 而 不 谈 过 去 的 经 历 , 仿佛它根
欧美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面论述 了生态 文学批评 的渊源与发展 。进入 2 I ,生 1I 1纪 =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 的提 出可 以追溯到 2 0世纪 7 0 年代 。当时 ,生态文学批评 从零散 发表 的关 注 自然 生态 的文学作品和分析 自然主题 的学术 文章 中初 露端 倪。美 国一些从事文学与 文化研究 的学 者在 当时环 境与生 态背 景下 开始发展具有生态意识 的文学批评和理论 。
维普资讯
20 06年 第 6期
寸 论 肚
T E N0 TH R O M H R E N F RU
N ..20 o6 06 T tl .0 oa 2 0 No
( 总第 20期 ) 0
【! I方文艺理论与批评】 l 『
欧 美生 态文 学批 评 述略
“ 生态学 ”和 “ 生态的”概念引入文学批评 。17 ,威 98年 廉・ 鲁克特首次提 出 “ 生态批评”一词 ,提 出 “ 生态学 把
每年成倍增长 ,从 l把 生态 文学批评 理论研 究推 向 了一 f I j
个 新 的 阶段 【 _ 。
继荑 旧义学与 环境 研究 协会成立 后 ,F 前德 国 、英 1 国 、几本 、韩 同等 同家相继成。 了文学 与环境研 究协会 。
王 静
( 哈尔滨师范大学 英语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08 ) 500
[ 要]欧美生态文学批评 崛起 于上世纪 9 年代 .它把 文学批评 放在人与 自 摘 o . 然为整体的广 阔背景下 ,
探 寻人 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 。生 态批评 以其独特的视 角和对现 实问题 的 关怀而充 满 了活力 ,生 态批评 的产生
欧美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生态批评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 , 一些理论与 研究还处于建设与尝试的状态 , 研究范围还没有形成详 细的界定 , 存在较大的弹性 。但基本上都围绕同一个前 提 : 人类文化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 它影响着自然界 , 同 时也受自然界的影响 , 生态文学批评的主题就是自然与 文化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种批评立场 , 它一只脚踩着文 学 , 另一只脚踩着主题 。作为一种理论话语 , 它协调着 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 。生态文学批评通过文学研究 , 通 过对价值 、意义 、传统 、视角以及语言等的分析 , 来帮 助人们认识到全球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 制造的结果 , 是人类的行为破坏了地球的基本生命支持 系统 , 使其生态系统达到了承受的极限 , 在某种意义上 , 生态危机是文化的副产品 。总之 , 生态批评将维护生态 健康视为自身作为人类一分子与文学研究者的根本责任 , 将生态批评作为适合自身的一种途径尝试探索生态智慧 , 将文学研究与生态关注相结合 , 努力提升整个人类的生 态责任意识[3 ] (p192) 。
同或不同:地理、自然与文学关系之探究——文学地理学批评与生态文学批评之关联与差异
学作 品中被表 达 的 , 而 引起 人们 对 于 当今世界 所 面 临 从
生态问题 的重 视 , 以期 将 人类 引 向与 自然更 和谐 共 生 的 方 向发展 。但 是在 文学作 品 , 家有可 能在创作 时 , 作 并没 有将生态意识 放入 到 作品 中去 , 而是后 人 在进行 生 态批 评时 , 文学 作 品从生 态 批评 角 度进行 了解 读。 同样 是 对 有着“自然作 家 ” 号 的 梭罗 , 2 称 在 0世 纪 环境 运 动兴 起 后 , 罗关于 自然 的思 想获得 了丰富 的生态学 阐释 , 梭 被认 为是非人类 中心 主义的标志 , 因此 被誉为 “ 国文学史 也 美
娅
文 学 地 理 学 批 评 是 作 为 中国 比较 文 学 研 究 的 新 方 向
刘
件, 也是文学地 理 学研 究存 在 的基 础。作家 在进 行文 学 创作的时候 , 已经将 自己 的审美倾 向和个 性放 到 了其 就
而提出来 的一种批 评与 研究 文学 的 方法 , 是 批评 与 研 也 究文学 的一个 新领 域 , 更是 中 国 比较文 学研 究 的一 个 分
他 在 作 品 中表 达 了 明 显 的 生 态 中 心 论 , 生 态 批 评 的 角 从
、
文学地理学与生态文学 的存 在形式
也存 在 差 异 。
一
上第一位 主要 的 自然 阐 释 者 , 国环 境 主义 的第 一 圣 美
徒” 。其 实在 梭罗的那个时代 , 不存在环境 被破 环的生 并 态问题 , 梭罗 在写《 瓦尔登湖》 的时候 , 也并没有这 种生态 意识 , 只是 崇 尚 自然 , 为 人与 自然有 着特殊 的关 系 。 他 认 但 是后人在分析其 作品时 , 发现 了他对 自然 的态 度 , 为 认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批评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逐渐受到广泛。
本文将探讨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和渊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背景和应用价值,呼吁人们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批评在西方思想文化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环境运动和生态意识的兴起而发展。
自那时以来,生态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不断吸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生态批评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案例包括对自然书写的研究、环境正义的以及生态女性主义等。
这些理论和案例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反对生态破坏和环境不公。
生态批评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批评通过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审视,提醒人们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其次,生态批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践可持续发展。
最后,生态批评强调跨学科合作,促进各领域专家共同研究生态环境问题,为保护地球提供智慧支持。
生态批评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和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崇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这些思想为生态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浪漫主义运动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也为生态批评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此外,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运动的发展,生态批评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
总之,生态批评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批评方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从渊源上看,生态批评与古希腊文化和哲学有着密切的,并在浪漫主义运动和环境运动中得以发展。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生态批评在揭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应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对自然的关系,寻求一种更加和谐的共生方式。
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生存的戏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密克尔提出“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这一术语,主张应当探讨文学所揭示的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在《爱荷华州评论》第9期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的试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am)这一概念,认为应该把生态以及和生态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此后。
生态批评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
到90年代,生态批评逐步成为了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显学。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批评概念的界定所广泛采用的是美国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按地球中心的方法人手来研究文学”。
前者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批评对象的界定,以文学和物理环境(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后者则意在说明研究的方法,“以地球为中心来研究文学”可以理解为站在地球生态的立场上来研究文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更多的生态文学作品,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建构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态理念。
生态批评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属于后现代批评理论,受到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它挑战、揭露、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中心,颠覆传统。
生态批评攻击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主流哲学文化价值观,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以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为前提,主张人是自然的主宰、世界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自然是人类统治、驾驭的对象,自然界作为“他者”没有任何“内在”价值。
“人才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和承担者”。
这是一种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它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极度拔高,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严重扭曲了人与自然合理的生态存在关系。
文学研究中的生态批评
文学研究中的生态批评作者:石平萍来源:《世界文化》2008年第08期什么是生态批评?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文学、语言与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思潮。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文学批评历来关注文学作品中如何表述、再现自然和环境,“田园诗”、“地域文学”、“文学中的动植物意象”、“文学中的风景地貌”等都是我们熟悉的名目,但长期以来,这种研究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的名号,规模和影响也非常有限,谈不上成气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吕克特首次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1989年,美国西部文学学会倡议以“生态批评”取代之前沿用的“自然文学研究”;1991年,影响广泛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将生态批评作为年会议题;1992年,美国西部文学学会特别会议宣布成立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ASLE),总部设在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英语系;1993年,ASLE创立会刊《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1995年,ASLE召开第一届年会,与会代表超过300人。
经过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发展,生态批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成为美国学术界声势浩大的一门显学。
作为其组织机构的ASLE在推广生态批评理念、推行多元化和国际化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成就斐然。
时至今日,ASLE已经拥有超过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并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英国、欧洲、加拿大、韩国成立了分会,形成颇具规模的全球性生态批评思潮。
生态批评脱胎于美国西部文学研究和自然文学研究,在新兴之初,这两个领域的影响清晰可见,具体表现为:主要关注人类如何观察和体验自然界中荒无人烟的地方,研究的文本集中于自然文学。
这种文学样式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作者从文明世界走入自然世界的体验和感受,融科学观察、个人经验、情感反应和心理变化于一体,注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精神意义,主要以散文和日记的文体呈现。
代表作有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研究∃(TheComedy fo Survival: StudiesinLiterary 文学领域促进人们对生态文学有更深的了解和
! 135 !
----------------------- Page 2-----------------------
有#印地安那州评论∃、#俄亥俄州评论∃等美国 不同体裁论述了人类与动物、人类与居住环境、
(
著名的学术刊物。同时,一些大学开始把生态 政治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等众多主题。2000年,
文学列入课程,作为现当代文论的一部分,受到 劳伦斯!库帕(LaurenceCoupe)主编#绿色研究读
评:文学研究的活力 (Ecocriticism: TheGreening 面论述了生态文学批评的渊源与发展。1999年
of LiteraryStudies) 的学术讨论。1992年, 美国 至2001年间出版的伦纳德!西格杰(LeonardD.
文学协会 专题报告会上,格伦!A!洛夫(Glen Scigaj)的#持续的诗篇:四位生态诗人∃(Sustain
&
义批评把生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 中去 。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 (ecopoet
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 ics)、 环境文学批评 (environmentalliterary criti
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意图解决的主 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
要问题。 而且 eco 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
的关系。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
专著相继出版。1996年佐治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英国分会在利兹大学召开第三届年会,会议
生态文学批评略述
生态文学批评略述摘要】生态文学批评是当代一种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批评。
它区别于自然文学,旨在对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述与研究;生态批评同时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今文学作品,从而使人们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及忧患意识。
【关键词】生态意识自然世界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3-071-02生态文学批评是当代一种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批评,它旨在确定文学、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创建一种生态诗学理论。
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生态文学批评是把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同时又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及忧患意识。
本文将简述生态文学批评发展的现状,阐述生态文学批评的理念,探讨生态文学批评的文学价值。
一、生态文学批评发展的现状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8年,威廉·鲁克特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Rueckert:71-86)。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生态批评定位为一种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批评。
生态文学批评把"自然"的定义从范围和地域的角度进行了扩展,使它研究的对象从自然扩展到了生态。
巴里在《理论入门》的"生态批评"中将自然环境分为荒野,壮观的景色,乡村,人为景色。
乔纳森·贝特在《大地之歌》中以华兹华斯的"人的思想可以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观点为基础,从生态的角度揭示了诗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
这样生态批评就定位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生态批评的研究把文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
生态批评的学者主张跨越文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界限,从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环境、人类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来考虑文学问题。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提出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注:Joseph W.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New York:Scribner's,1972,p.9.)。
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注: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 t in Ecocriticism,”IowaReview 9.1(Winter 1978),p.71-86.)。
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ecopoetics)、“环境文学批评”(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绿色研究”(greenstudies),或“绿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等其他术语,但大多数人倾向用ecocriticism这一提法,因为它不仅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而且“eco”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 O.Waage)编辑出版《讲授环境文学:资料,方法和文献资源》(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198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注:Joseph W.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New York:Scribner's,1972,p.9.)。
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注: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 t in Ecocriticism,”IowaReview 9.1(Winter 1978),p.71-86.)。
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ecopoetics)、“环境文学批评”(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绿色研究”(greenstudies),或“绿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等其他术语,但大多数人倾向用ecocriticism这一提法,因为它不仅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而且“eco”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 O.Waage)编辑出版《讲授环境文学:资料,方法和文献资源》(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1985)。
该书收集了十九位讲授生态环境文学课程的教师写的“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目的是要在文学领域促进人们对生态文学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注:Frederick O.Waage,ed.,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New York:1 985,p.viii.)1989年《美国自然文学创作通信》(The American Nature WritingNewsletter)得以创办使有关学者得以发表生态文学研究的短文、书评、和课堂笔记等。
随后,不少人文学科的学术刊物相继开辟了生态文学批评的增刊或专刊,其中有《印地安那州评论》、《俄亥俄州评论》等美国著名的学术刊物。
(注:根据彻丽尔·格罗费尔蒂的统计,自1986年至今,美国人文学科出版过20多期关于生态环境文学的专刊。
具体内容请参见格罗费尔蒂和费罗姆主编的《生态批评读者: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第32页。
)同时,一些大学开始把生态文学列入课程,作为现当代文论的一部分,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在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上,哈罗德·费罗姆(Harold Fromm)发起并主持了名为“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活力”(Ecocr iticism:The Greening of Literary Studies)的学术讨论。
1992年,“美国文学协会”专题报告会上,格伦二、美国生态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短短的十多年中,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自然与环境是怎样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
生态批评家认为,许多作品中描写自然的一个陈旧模式是:自然要么被描绘成伊甸园般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和处女地,要么是瘴气弥漫的沼泽地或无情的荒野。
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二阶段把重点放在努力弘扬长期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上,对美国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成就,及其风格体裁等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美国描写自然的作品是以描写自然为取向的非小说创作。
它有着成果累累的过去和充满活力的今天。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美国出版的描写自然的作品选集有二十多部。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它源于英国吉柏特·怀特(Gilbert White,1720—1793)的《塞尔波纳的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Selbourne,1760)。
这一写作传统通过亨利·索罗(Henry Thoreau,1817—1862)、约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1837—1921)、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1868—1934)、艾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6—1948)和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1907 —1964)等延伸到了美国,其中利奥波德和卡森后来成为直接推动生态批评兴起的领先人物。
利奥波德的“生态中心论”(ecocentrism)思想后来成为环境主义者的金科玉律。
卡森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3)可以说是一座丰碑,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生态学新纪元的开始。
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三阶段试图创建一种生态诗学,通过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加强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
生态批评发展到今天,在创建理论体系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就,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思想。
例如,“环境伦理说”(environmental ethics)或“环境哲学”(environmental philosophy)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进行探讨;非人类中心说主张非人类存在物,如物种、生态系统等同样具有道德地位,指出人类对它们负有直接的义务;施韦策(Albert Schweitzer)的“敬畏生命”论和泰勒(Paul W.Taylor)的“生命中心论”(biocentrism)将道德关心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生命界,构筑了以“尊重自然”为终极道德意念的伦理学体系;克利考特(J Baird Callicott)的主观价值论和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 Ш)的客观价值论,特别是奈斯(Arne Naess)等人提出的“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都可以被看作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近几年来,伦纳德·西格杰、乔纳森·巴特、帕特里克·穆菲、劳伦斯·布伊尔等从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和文论家那里吸取思想精华,运用巴赫金、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罗兰·巴特等人的批评理论来构建当代生态诗学,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持续的诗篇:四位生态诗人》一书中,西格杰批判了后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对当代诗歌和文学批评的影响,认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仅仅把批评的目标放在语言、文本和话语上,似乎文本以外就没有自然环境等其他“存在”(Being)的存在。
西格杰把批评的矛头指向西方哲学中的二元论思想,强调生态诗学的理论构建应以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思想为基础。
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存在首先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物的根基,“在”就是“我”,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在”的结果,必须在人对外部世界事物的关系中来考察它们,否则就毫无意义,失去了确定性。
西格杰认为,在今天全球高度信息化、科技化,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不平衡的形势下,生态诗学的任务首先是要面对全球环境恶化这一基本事实,要以人的生存为本。
西格杰还试图从梅洛·庞蒂有关现象学的论证中探索生态诗学的理论基础。
梅洛·庞蒂深受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觉现象学”。
他指出,现象学就是对本质的研究。
所谓“本质”,并不意味着哲学要把本质当作对象,只是意味着我们的存在,意味着我们需要“观念性的场所”。
在梅洛·庞蒂看来,本质就是我们的体验;世界不是客观的对象,只是“我的一切思想和我的一切外观知觉的自然环境和场所” (注: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32 页。
)。
西格杰发现,梅洛·庞蒂的论点为生态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批评模式,即把体验的深度与世界的内在关系融会于一体,不能机械地或用理想主义的框架来理解身体与世界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生态诗学的研究要超出传统西方哲学中主观/客观二元论的思想。
乔纳森·巴特在《大地之歌》中也应用了现象学的批评原理,并多次提及海德格尔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他在1991年发表的《浪漫主义生态学:华兹华斯和环境传统》(RomanticEcology:Wordsworth and the Environmental Tradition,1991)中陈述的浪漫主义生态诗学。
同时,巴特还根据法国思想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有关论证“自然状态”的思想来探讨生态诗学的问题。
巴特认为,卢梭的“自然状态”论和“ 返于自然”的思想与“深层生态学”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巴特全面论述了从十八世纪到当今的小说和诗歌。
他在《大地之歌》的前二章中把简·奥斯汀和托马斯·哈代、玛丽·雪莱和威廉·H·哈德孙以及伊莉莎白·毕晓普相并立,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这些通常不被认为是“自然作家”的生态意义。
(注: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 Earth,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31.) 劳伦斯·布伊尔和帕特里克·穆菲等也试图从不同方面构建生态诗学理论。
布伊尔试图淡化自然与文化的界限,认为生态批评的未来应从研究自然与文化的关系着手。
穆菲试图重新调整当今生态批评界的一些不平衡的做法,其中突出了美国生态批评界对美国少数裔生态作家的忽视和对国际上其他国家生态作家及生态文学经典的忽略。
穆菲指出,生态批评家研讨的作品大多是像梭罗的《沃尔登或林中生活》之类的非小说作品,而涉及生态环境主题的小说作品却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边缘地位。
穆菲认为,叙事小说在环境保护方面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非小说作品,叙事作品应成为未来十年生态文学研究的重点。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不仅体现在纯自然作品中,而且在不少现当代小说家的叙事小说中也有明显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