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名释义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一种传统的医学方法,主要使用天然草药、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制成,用于治疗疾病或维护身体健康。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独特的配方而闻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和广泛的运用。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中药名词的解释:1. 陈皮:指晒干后的柑橘皮,味苦、性温。
陈皮有行气、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呕吐、咳嗽、胸闷等症状。
2. 人参:指人参根,为常见的滋补药材,味甘、性微温。
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益肾壮阳的功效,常用于虚弱疲劳、气虚乏力等症状的治疗。
3. 阿胶:指熬炼制成的深褐色胶状物,由熊胆、石蜜等原材料制成。
阿胶具有滋阴补血、润燥养肺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贫血、咳嗽、气管炎等。
4. 当归:指芹菜科植物Angelica sinensis的根,为妇科疾病的常用药材。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5. 黄连:指黄连科植物Coptis chinensis的根茎,味苦、性寒。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痢利胆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感染、痢疾等。
6. 冬虫夏草:指虫草菌寄生在蝙蝠科昆虫幼虫体内的干燥子实体,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冬虫夏草具有补肾壮阳、免疫调节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阳痿等问题。
7. 当地参:指生长于高山地区的人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当地参常用于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尤其适合虚寒体质的人群。
8. 炮姜:指将生姜煮熟后晒干的姜,味辣、性温。
炮姜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性腹痛、呕吐等症状。
9. 五味子:指五味花植物的果实,原产于我国北方。
五味子具有涩肺益肾、镇咳止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10. 茯苓:指多孔菌物Fu Ling的菌核,味甘、性平。
茯苓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脾胃虚弱等问题。
中药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使用。
虽然中药有其独特之处,但在服用时仍需谨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更为安全有效。
常见中药大全_中药名称及作用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
(阳明头痛,寒湿带下)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
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
有小毒。
归肺经。
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
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升麻:辛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蔓荆子:辛苦平。
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
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有寓意的中药名称大全
有寓意的中药名称大全中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中药的名称都以其寓意和象征意义闻名。
这些有寓意的中药名称往往反映了中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们对健康和治疗的向往。
本篇文章将带您了解一些有寓意的中药名称,并解释每个名称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1. 人参(Rén Shēn)人参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中药之一。
人参的中文名称“人参”寓意着“人人参与”,意味着人们都应该参与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而人参又常被视为“补品之王”,象征着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2. 黄芪(Huáng Qí)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中文名称“黄芪”中的“黄”是指黄土,而“芪”意为“根”。
黄土寓意着地域之美,而“根”则象征着黄芪在中医中的重要地位。
这个名称诠释了黄芪所生长的土地对它的影响和其在中医中的重要价值。
3. 丹参(Dān Shēn)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中文名称“丹参”传达了它的特殊药用价值。
其中,“丹”意味着红色,寓意着丹参的药力之强大。
而“参”则象征着人们参与保护和强化自己健康的决心和行动。
4. 当归(Dāng Guī)当归是传统中药中的常见成分,以其保健和调理身体的特性而闻名。
中文名称“当归”中“当”表示“常常”,意味着经常使用当归可以起到保健作用。
而“归”则寓意着返归健康的目标。
5. 银杏(Yín Xìng)银杏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中药植物,被广泛用于保健和治疗。
中文名称“银杏”的“银”象征着光芒,寓意着银杏所具有的药用价值如同一束光芒,能够照亮人们的生活。
而“杏”则表示希望,象征着银杏对人们健康带来的希望和期待。
6. 灵芝(Líng Zhī)灵芝是一种名贵的草药,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疲劳等功效。
中文名称“灵芝”寓意着它的神奇疗效。
其中,“灵”表示神奇、非凡,而“芝”则象征着草药和补品。
这个名称展示了人们对灵芝的追求和信任。
7. 醋陈(Cù Chén)醋陈是一种被用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湿气等作用的中药材。
中药名词解释
52.大补元气:补气作用强,用于元气大伤,出现虚脱之象。又称补气固脱、补气救脱。
53.补虚药:凡以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54.补阳药:具有温补人体阳气,治疗阳虚证,尤以治疗肾阳虚衰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阳药。
23.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三药合用的习称,主治食积证。
24.回乳:药物具有使妇女乳汁分泌减少甚至中断乳汁分泌的作用,主要用于妇女断奶。
25.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26.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59.相须: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60.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61.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62.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3.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祛风湿:辛散苦燥的药物,能祛除人体经络、肌肉、筋骨关节处的风湿病邪,以治疗风湿痹证,这种作用称为祛风湿。
12.芳香化湿:芳香运脾的药物能宣化中焦湿浊,恢复脾胃健运,以治疗湿阻中焦之证。此作用叫芳香化湿或醒脾化湿。
13淡渗利湿:药味甘淡,具有渗利水湿功效,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的一种方法。
43.重镇安神:某些矿石、化石、贝壳类药物,具质重沉降之性,有安定心神的作用,称为重镇安神。
【中医大全】中医药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名词术语解释二画十八反是指药性相反不宜配伍同用合用会引起不良反应或使毒性增加者如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与乌头相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与甘草相反;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与藜芦相反其十八之数出自韩保升《蜀本草》之言谓《神农本草经》中相反者十八现所流传的歌诀皆非十八之数十九畏是指药性相畏、恶其义与“相反”、“相恶”相似不能配伍同用者属配伍禁忌范畴与药物“七情”中的“相畏”含义不同如硫磺与朴硝相畏;水银与砒霜相畏;狼毒与密陀僧相畏巴豆与牵牛相畏;丁香与郁金相畏;牙硝与三棱相畏;川乌、草乌与犀角相畏;人参与五灵脂相畏;肉桂与赤石脂相畏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为以中药功效特性分类的一种方法首创于北齐徐之才亦有人认为是唐代的陈藏器提出的后世作为方剂的分类法具体各剂详见本条丁香本品又名丁子香以形气而得名“以其似丁子”(《齐民要术》)、“其自出枝蕊上如钉”(《开宝新详定本草》)而且其气甚芳香故名本品之花蕾即公丁香果实即母丁香(鸡舌草)入药多用公丁香人参原名“入?”本品以生长时间较长及其形状而得名(?)既侵字浸渐之意后世因?字笔画繁多遂以参字代之“人?年深侵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故谓之人参”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形状如刀圭的圭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陷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三画三七本品又名山漆人参三七以形、用而得名因“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品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又因其苗似人参故又名人参三七简称参三七三品为《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分类法无毒可以多服久服不会损害人体的列上之品;无毒或毒性不大而可治病补虚的列为中品;有毒和性较峻烈而不能长期服用专于祛邪治病的列为下品三棱又名荆三棱本品以叶之形状和产地而得名“三棱叶有三棱也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以著其地”(《图经本草》)下三虫见杀三虫条下水气“水气”指水湿之邪能使水湿下行由小便排出以达到消除水肿的药物其作用称之为下水气药如浮萍等《本经》谓浮萍“下水气”下气即降气见该条下气消痰见降气化痰条下乳即通乳见该条下乳汁见通乳条下食与消食同义饮食不消食积气滞脘腹胀满饮食不下食消气行则饮食自下药如青皮《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下瘀血破血逐瘀使瘀血从下排出用治腹痛或有癥块及血瘀月经不通证药如大黄大补元气大力补助元气之义大补元气药有较强的扶正作用治疗元气虚弱病证对气虚欲脱者可起“补气固脱”之功药如人参大青叶本品以色而得名“其茎叶皆深青故名”大黄本品以色而得名因其性“骏快”(《本草经集注》)能“推陈致新如?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李杲)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千金》称之为“锦纹大黄”现常称为锦纹军又因四川为其产地之一故又名川军大戟本品以其性劣而得名“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山药原名“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尽失当日本名”山楂“楂”原作“?”以生长环境极其味而得名因“此物生长于山原茅林中”“味似?子”故名山楂(按:?子味蔷薇科植物木桃的果实)山慈菇本品以生长环境及象形而得名因其“生山中湿地根如慈菇”《本草拾遗》“根状如水慈菇故有诸名”川芎本品原名芎?以功效及主治证的部位而得名“人头穹窿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之名”“出蜀中者为川芎”川楝子本品原名楝实又名金铃子“楝实以蜀川者为佳”(《图经本草》)故名川楝子又因“其子如小铃熟则金黄名金铃形象也”故又名金铃子马齿苋本品以形性而得名因“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似苋故名”马兜铃本品以果形而得名“蔓生附木而上叶脱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故得名也”四画开心孔开通心窍之义见开窍条开心益智开通心窍增进智慧之义具有开心益智的药物多为开窍安神交通心肾或补益心气之品适用于痰涎沃心昏愦神呆或正虚神衰健忘等证药如远志人参《本经》曰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开心益智”远志:“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开郁化食开郁结化食滞之义开郁化食之药多为辛香温燥之品适用于气滞湿郁饮食不化之证药如砂仁等开郁醒脾能开导郁结苏醒脾运的药物作用谓之开郁醒脾适用于思虑伤脾气机郁结所致的胸脘痞闷不舒等症药如佛手甘松等开宣肺气见宣肺开窍开窍闭苏神志之义开窍药辛温芳香性走窜能使窍闭神昏者恢复常态适用于热病中风等出现神志昏迷口噤不语的窍闭证药如麝香冰片石菖蒲等开窍宁神开通心窍安定神志用语痰浊湿浊蒙闭清窍神志昏乱及癫狂痴呆等证药如石菖蒲等开窍辟秽开通心窍化浊辟秽之义具有芳香开窍化浊辟秽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痰浊蒙蔽心窍神志昏迷的闭证药如苏合香开窍醒神能开通心窍苏醒神志的药物作用谓之开窍醒神开窍醒神药气味辛香性善通窜适用于神志昏迷口噤不语的闭证药如冰片麝香等开膈即宽胸利膈之义适用与水湿痰浊阻塞胸膈使气机不畅出现胸胀满心下坚痞等症药如枳实厚朴等王不留行本品又名留行子以其性而得名“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而不能留其行天门冬本品以其生长性状及功效而得名“草之茂者为?俗作门此草蔓茂而功同麦门冬故曰天门冬”天花粉本品以古时常捣烂滤汁淀粉用而得名“其根做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天南星本品以形得名“南星因根圆白形如老人星状故名南星”天然药物即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非人工提取或化学合成的药物木瓜本品以形味而得名因“木实如小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郭璞)或云:“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气故名亦通”(按:酢同醋言其味酸也)木通本品古称“通草”因其“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不老延年延缓衰老健身益寿之义在《神农本草经》内尤其实在该书得上中品药内有许多药的功效都提到“不老延年”“久服不老”或“不老神仙”等这一方面是对某些药的溢美之词也给某些药物披上了一些神秘色彩;另一方面也指出某些药物确有补益身体的作用有的还能延缓衰老药如鹿茸干地黄紫灵芝等五加皮本品以叶形而得名因“此药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本草纲目〉)其根皮入药故称五加皮五灵脂本品为复齿鼯鼠之粪便以形而得名因其“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车前子本品以生长环境而得名因“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故名车前之名”药用种子故名车前子止血制止出血之义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各详本条止血安胎安胎作用之一止血而安胎适用于胎漏下血者药如苎麻根阿胶止血散瘀止血药中兼有散瘀作用者谓之止血散瘀适用于瘀血阻滞经脉血不循经的出血症候药如参三七止呕能制止呕吐的药物作用谓之止呕具体作用有温中止呕清胃止呕降逆止呕等不同各详本条止带制止赤白带之义收涩止带者味多酸涩适用于脾肾虚之带下药如金樱子芡实龙骨等清湿热止带者味多苦寒适用于湿热带下药如椿皮黄柏等止咳即制止咳嗽有宣肺止咳温肺止咳润肺止咳敛肺止咳化痰止咳止咳平喘等详见各条止咳平喘止咳嗽平喘息之义止咳平喘药有止咳下气平喘和不同程度的化痰作用适用于咳嗽喘息等证药如杏仁苏子百部款冬花紫箢等止痛能制止疼痛的药物作用谓之止痛具体作用有祛风止痛祛寒止痛行气止痛活血止痛通络止痛缓急止痛等不同各详本条止痛镇痉制止疼痛镇熄痉搐以用于剧烈的疼痛或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药如全虫蜈蚣等止痹痛能制止因风湿之邪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酸麻痹疼痛的药物作用谓之止痹痛药如威灵仙独活等水飞药材炮制方法之一是将药物先碾成末放入乳体内加水研磨再倾出上浮混悬液然后再将下沉的粗粉继续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无声为度再予静置待药物完全沉淀后倾出清水将下面的沉淀物晒干既成贝母本品以其形而得名因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经集注》)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为主要产地以原生药为主要特点的用以治病的药物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因中药来源于矿物动物植物其中以草类药为多数所以古代称之为“本草”以毒攻毒以有毒的药物治疗痈肿疮毒等邪毒证之义攻毒药以外用为主适用于麻风痈肿疮毒等药如斑蝥露蜂房大风子砒石升药等牛黄本品因出自牛胆并以形色而得名“今人多就(牛)胆中得之一子大如鸡子黄相重叠药中之贵莫复过此(《本草经集注》)然人多伪之试法但揩摩手甲上甲黄者为真”(《图经本草》)本品别名“丑宝”因“牛属丑”故隐其名牛膝本品以形而得名因“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本草经集注》)升阳见升提中气条升举中气见升提中气条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为药性理论之一升是上升升提;浮是发散上行;降是下降降逆;沉是泄利收敛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邪的作用如麻黄升麻柴胡等沉降药下行而向内有泻下清热泻火利尿重镇安神降逆收敛的作用如大黄芒硝代赭石牛膝等凡辛甘温热的药药质轻如花叶类药大多为升浮药;凡咸酸苦而寒凉的药药质重如矿物介类及根果实类药大多为沉降药升麻本品以形性而得名“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升提中气药性上升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提中气亦称“升举中气”或“升阳”升提中气药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病证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气味即四气五味简称气味亦称性味为中药性能理论的主要内容详见“四气”于“五味”条长肌肉长肌肉即生长人体肌肉之义能生长肌肉的药物性味大多甘平具有健脾益气血作用脾主肌肉脾胃健则气血充盈五脏得补肌肉丰满健壮故有长肌肉之功药如甘草薯蓣胡麻干地黄等化老痰消除老痰证老痰多由火邪熏于上焦肺气壅滞津液凝而成痰积久胶固症见痰结成粘块凝滞咽间则稠粘难咯咽之不下药如青礞石等化毒即解毒之意这里得毒石指热毒蛇虫毒等化斑化除斑疹之义化斑药性味多为甘寒或苦寒功能清热凉血解毒适用于温病邪入血分皮肤出现斑疹者药如犀角紫草玄参生地大青叶等化湿化中焦湿浊之义湿性粘滞阻滞气机化湿药辛温芳香能辛散行气化中焦湿浊醒脾和胃适用于湿阻中焦见脘腹胀满恶心食减肢体困倦舌苔厚腻者以及湿温暑湿等证药如藿香苍术白豆蔻等化湿和胃化除湿浊调和脾胃之义亦称和中化湿化湿和胃药气味芳香辛温而燥善化脾胃湿浊适用于湿阻中焦脾胃失和而见脘腹痞满恶心呕吐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者药如藿香砂仁等化痰消除痰浊之义化痰药具有燥湿化痰清热化痰祛风痰化痰软坚坠痰等不同作用各详本条化痰开窍化除痰浊以开通心窍回苏神志谓之化痰开窍化痰开窍药性味多属寒凉适用于热病痰热蒙闭心窍而致窍闭神昏痰涎壅盛之症药如牛黄竹沥等化痰止咳消除痰涎制止咳嗽用于痰阻于肺咳嗽气喘等证药如紫苑款冬花等化痰软坚化痰浊而散坚结之义为软坚散结作用的一个方面详各条化痰除痞即化除痰浊消除痞满之义化痰除痞药多辛温或苦寒适用于因痰浊停滞所致得气机不畅胸脘痞闷之症药如半夏枳实等化瘀止血止血药兼有化瘀作用者谓之化痰止血化瘀止血药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对于瘀滞而出血不止者尤为适宜药如三七茜草蒲黄等化腐排脓消除机体腐烂组织促进疮疡脓液排出谓之化腐排脓适用于疮疡溃烂脓液排出不畅之症药如砒石升药等介类潜阳介类药具有平肝潜阳作用者详见平肝潜阳条月季花本品以花期而得名“叶子于蔷薇而花深红千叶厚瓣逐月开”乌药本品以色得名“乌药生岭南---------根色黑褐”(《本草拾遗》《本草纲目》亦谓“乌以色名”丹参本品以色而得名因“其根皮丹而肉紫”文火是指煎药时火力之小而缓者煎煮药物应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火力(亦称火候)如补虚药就宜用文火煎煮使药汁浓厚药力充足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其形状如刀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故名.一方寸匕等于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多,草木药末为1克左右.巴豆本品以产地及形而得名.因此物”生巴郡(今四川重庆)川谷.”(<别录>),”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纲目>).引火下行引上炎之火下行,而消退火热之证谓之引火下行.这一功效,用于肝阳上亢的头疼眩晕;胃火上炎的牙龈肿痛;血热妄行的吐?.由于火降而使血不上溢,故亦称”引血下行”.药如牛膝.引火归原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火下归于肾,称引火归原.具有引火归原作用的药物,性味辛热,能温补肾火,适用于面热,头晕,咽痛,腰酸脚冷的“火不归原”证.药如肉桂附子.引血下行引火下行作用的一个方面.详该条.引经报使指某些药物能引其它药物到达病变部位的作用,好象向导一样所以叫作引经报使.其中一是引向经脉,如太阳经病用羌活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厥阴经病用吴茱萸为引.而是引向该疾病所在,如咽喉及上部肺脏疾病用桔梗载药上浮以达病所;下焦及下肢病用牛膝引药下行以达到病所.双润药材炮制方法之一即将药材经两次软化处理使之软润之义双润的方法是将已湿润一个时间的药材取出放在太阳晒一下使水分蒸发一部分另一部分水分则渗透到内部组织中去然后再进行湿润直至润透为度此法多用于水分不易渗透到内部去的药材如双润泽泻五画玉竹原名“葳蕤”本品以其形态而得名因“其叶光莹而象竹其根多节故有------玉竹------诸名”甘补指甘味药有补益的作用如人参黄芪补气;熟地当归补血;沙参麦冬补阴;鹿茸肉苁蓉补阳皆为甘味药甘松本品原名“甘松香”因具芳香之气“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后简称为“甘松”甘草本品以味甘而得名又名“国老”因甘味能缓能和“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药性论》)甘润指甘味药质润有润燥的作用如蜂蜜饴糖等甘缓指甘味药有缓急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说明缓急药和拘急疼痛调和中焦的作用如甘草饴糖等去三虫见杀三虫条去头目风去除头目之风邪治疗因感风邪而致头目疼痛昏眩经久不愈时作时止药如防风菊花白芷等去伏尸治疗“伏尸”病之义伏尸亦称“鬼疰”“劳?”等似为肺结核病治宜清肺降火、化痰、止咳、平喘药如天门冬、沙参、白及等如《本经》谓天门冬:“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去面?去除面部黑色斑点之义面?多因肾虚或气血不足所致治宜补阳益阴药如菟丝子、玉竹等通常多用外治面?如以菟丝子捣汁敷面《本经》曰:“汁去面?”去恶气见辟恶辟秽条去恶肉见浊疮去腐条去积见消积条去脏腑沉寒痼冷沉深沉;痼经久难治的病去脏腑沉寒痼冷意为去除因脏腑阳气不足阴寒之气日深以致久治不愈的阴寒之证去沉寒痼冷的药皆辛热之品能振奋阳气而去阴寒药如附子、肉桂、干姜等去腐除去疮口上腐烂坏死肌肉之义药如升药砒石等去腐药皆有毒性具有腐蚀作用石韦本品以形而得名“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本草经集注》)(按:曰:“柔皮曰韦”)石膏本品别名“寒水石”以质能及药性而得名“火煅细研醋调封丹灶其固密甚于脂膏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本草衍义补遗》)“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龙眼肉本品以形而得名因其有一枚黑色而光泽的种仁形似眼球故曰“龙眼龙目象形也”入药用其肉质的假种皮因而处方上多写“龙眼肉”本草为中药学的古称本草即本源于草之义五代韩保升谓:“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故本草多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的著作所通用的名称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平抑肝阳甘味刚脏需阴血以濡养肝阳才不致上亢能抑制肝阳上亢的药物作用谓之平抑肝阳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药如白芍石决明平肝定惊平肝药兼有定惊作用者谓之平肝定惊适用于热盛动风所致的惊痫痉厥等证药如玳瑁平肝熄风能平熄肝风内动的药物作用谓之平肝熄风适用于肝阳上亢而引动肝风的头晕目眩惊痫抽搐等症药如羚羊角平肝潜阳平定潜降上亢肝阳之义平肝潜阳药以矿物药介类药(软体动物的贝壳)居多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药如龙骨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等其中属介类者亦称“介类潜阳”兼有滋阴作用者亦称“滋阴潜阳”(如龟板鳖甲)平肝镇痉能平熄肝风解除痉挛抽搐等症的药物作用谓之平肝镇痉适用于肝风内动所引起的痉挛抽搐药如钩藤平性指药性的寒热之偏性不明显它既可用于寒证也可用于热证的一类药物称平性药如茯苓山药等平胃气调和胃气之义《本经》曰大枣能“平胃气”大枣有调和补益护卫脾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证并可保护脾胃免受其它药物或食物的损害平喘又称定喘即制止或减轻喘息之义喘息有虚实之分有实邪者需祛邪平喘;虚喘则需敛肺纳气平喘故平喘又分宣肺平喘泻肺平喘纳气平喘等详见各条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脏腑及其所属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变起着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清热泻火药有的偏于清肺火;有的偏于清肝火;有的偏于清心火各有所长可分别称其为归肺经归肝经和归心经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热与温寒与凉仅程度不同而已凡能治疗寒证的药物皆称为温热药;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皆称为寒凉药寒性药物如石膏黄连;热性药物如附子干姜;温性药物如麻黄桂枝;凉性药物如葛根薄荷等另炖或另煎指不与其他药相混单独另炖或另煎适用与某些贵重药物为更好的煎出其有效成分避免与它药同煎时的损耗如人参切成小片后放入加盖盅中隔水炖2小时又如犀角亦可切成小薄片另煎2小时取汁服生地黄本品以“三才”分其质优劣及因根皮之色而得名“生者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入药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大明本草》)“根长四五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曝干乃黑”生肌敛疮见敛疮生肌条生药指来源于自然界有生命的动植物未经提取而直接作药用者中药大多属此生姜本品以功用而得名姜繁体字为“?”疆也“?能疆御百邪故谓之?”(王安石《字说》)姜之根茎鲜者为生姜干者即干姜生津资生津液之义生津药行味大多甘寒适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咽燥及消渴病根据药性的不同有“清热生津”与“养阴生津”之分各详本条生津止渴滋生津液以消除口渴谓之生津止渴生津止渴药多为甘寒之品适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多饮等证药如天花粉芦根等发汗解表通过发汗使邪从外出以解除表邪的药物作用谓之发汗解表亦称发表适用于外感初起邪在表者药如麻黄香薷等发表即解表见该条发表透疹通过发表以透出隐之未透之疹的药物作用谓之发表透疹适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者药如升麻发表散寒能发散在表的寒邪的药物作用谓之发表散寒亦称解表散寒或发散表寒本类药多为辛温之品适用于外感寒邪在表药如紫苏羌活等发泡能刺激皮肤局部发起小泡的药物作用谓之发泡发泡疗法可用于疟疾风湿痹证牙痛等如毛莨发泡发散风热发散风热外邪之义为辛凉解表的主要作用性味辛凉为主除辛散外邪外并有一定的清热作用适用于风热表证及风热头痛咽喉痛等药如薄荷、牛蒡子蝉蜕等发散风寒发散风寒外邪之义为辛温解表药的主要作用性味辛温能发散肌表风寒而解除表证适用于风寒表证及风寒头痛、肢体疼痛药如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代赭石本品以产地与色而得名代代郡(古郡名);赭赤色基原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古以“出代郡者名代赭”(《别录》)仙茅本品以其叶形而得名因“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白及本品以其生长形态而得名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白头翁本品以形得名因“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以为名”(《本草经集注》)白花蛇本品以纹色而得名因“其文作方胜白花”(《图经本草》)白附子本品以形而得名“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白蔹本品以功效而得名因“白蔹服饵方少用惟敛疮方多用之故名白蔹“白鲜皮本品又名白以气而得名因“气息正似羊?故又名白?(《本草经集注》)“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气--------故有诸名”白薇本品以形而得名“微细也其根细而白也”令人悦泽使人颜面部色泽美好之义亦称“使人润泽好颜色”药如冬瓜仁柏实、白芷、核桃仁等《本经》谓白瓜子“主令人悦泽好颜色”柏实“久服令人润泽美色”包煎指入汤剂时有的药要另用纱布包好入煎煮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有些药物直接入水煎煮则易使锅底焦糊如车前子;二是有些带毛的药物直接入煎则毛不易滤过服时能刺激咽喉如旋覆花等;三是有些药物由于质轻细小易浮于汤液表面如海金沙等。
中药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名词术语解释二画[十八反]是指药性相反,不宜配伍同用,合用会引起不良反应或使毒性增加者。
如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与乌头相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与甘草相反;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与藜芦相反。
其十八之数出自韩保升《蜀本草》之言,谓《神农本草经》中相反者十八。
现所流传的歌诀,皆非十八之数。
[十九畏]是指药性相畏、恶,其义与“相反”、“相恶”相似,不能配伍同用者,属配伍禁忌范畴,与药物“七情”中的“相畏”含义不同。
如硫磺与朴硝相畏;水银与砒霜相畏;狼毒与密陀僧相畏,巴豆与牵牛相畏;丁香与郁金相畏;牙硝与三棱相畏;川乌、草乌与犀角相畏;人参与五灵脂相畏;肉桂与赤石脂相畏。
[十剂]即宣、通、补、?,轻、重、滑、涩、燥、湿十剂。
为以中药功效特性分类的一种方法。
首创于北齐徐之才,亦有人认为是唐代的陈藏器提出的。
后世作为方剂的分类法。
具体各剂详见本条。
[丁香]本品又名丁子香。
以形,气而得名。
“以其似丁子”(《齐民要术》)、“其自出枝蕊上如钉”(《开宝新详定本草》),而且其气甚芳香,故名。
本品之花蕾即公丁香,果实即母丁香(鸡舌草)。
入药多用公丁香。
[人参]原名“入?”。
本品以生长时间较长及其形状而得名。
(?)既侵字,浸渐之意。
后世因?字笔画繁多,遂以参字代之。
“人?年深,侵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故谓之人参。
”(《本草纲目》)。
[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
形状如刀圭的圭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陷。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三画[三七]本品又名山漆,人参三七。
以形、用而得名。
因“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
或云本品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
”(《本草纲目》)。
又因其苗似人参,故又名人参三七,简称参三七。
[三品]为《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分类法。
无毒,可以多服久服,不会损害人体的列上之品;无毒或毒性不大,而可治病补虚的列为中品;有毒和性较峻烈而不能长期服用,专于祛邪治病的,列为下品。
有寓意的中药名
有寓意的中药名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药品名称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有寓意的中药名。
1. 人参:从药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药物是从人中提取出来的,因此也被称为“人参”。
寓意是它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让人们保持健康。
2. 甘草:名字中的“甘”意味着它的味道甜美,同时也寓意着它的药效甘甜,能够让人们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3. 阿胶:阿胶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中药,名字中的“阿”寓意着它非常珍贵,而“胶”的意思则是它能够滋润人体内部的所有器官,为人们带来健康和长寿。
4. 丹参:这种中药的名字中的“丹”寓意着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同时也暗示着它具有极强的药效,可以帮助人们治疗很多疾病。
5. 当归:这种中药被誉为“女人之药”,名字中的“当”意味着它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而“归”的意思则是它可以让女性的身体恢复到最健康的状态。
总之,中药名寓意深刻,寓意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医学智慧,给人们带来了健康和长寿。
- 1 -。
中药的名词解释分析
中药的名词解释分析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
中药根据其功效和成分分类繁多,有许多名词需要解释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几个常见的中药名词进行解释和分析。
1. 人参 (ginseng)人参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中药,它通常被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加精力和改善认知功能。
人参被认为具有“补气血、开窍益智”的功效,一些研究也证实了它的积极作用。
人参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人参皂苷和多糖,这些物质可以调节神经递质和抗氧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2. 黄芪 (astragalus)黄芪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被认为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疲劳和抗氧化。
黄芪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和皂苷类化合物。
这些成分可以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增加抗氧化能力,并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黄芪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减轻疲劳感。
3. 当归 (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中药,在妇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当归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姜黄素和维生素C。
当归具有调节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再生和增加红细胞数量的作用。
此外,当归还具有一些抗炎和抗菌作用,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
4. 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丹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
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包括丹参酮和丹参酸,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功能的作用。
丹参也常用于保护心脏和脑部组织,减轻心脑血管疾病对机体的伤害。
5. 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五味子是一种受欢迎的中药,被用于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和抗衰老。
五味子中富含的活性成分包括五味子酸和五味子苷。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促进细胞再生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此外,五味子还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和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中的一些名词可以通过解释和分析更好地理解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中药部分名词解释2
17、凡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因其多具有芳香之性,又称芳香开窍药。
18、五味指的是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与药物的滋味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是药物功效的标志。
19、凡以通利大便,排除肠内积滞和体内积水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20、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2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辛温解表药凡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
3、清热凉血药:凡以清热凉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营血分热证的药物。
4、经:指的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具有选择性作用。
5、芳香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6、利水通淋药:药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苦能降泄,寒能清热,善走下焦。具有利尿通淋,清热等作用。适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11、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12、清热泻火药:凡以清泄气分热邪,常用以治疗各种脏腑气分实热证的药物
13、补阳药: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辛热,能补助人体阳气,治疗阳虚证。
14、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也称“四性”。
15、相须:即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地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杀 辛温解表 清热凉血药 归经 芳香化湿药
利水通淋药 活血化瘀药 相杀 平肝药 清热解毒药 相恶
解表药 清热泻火药 补阳药 四气 相须 平肝药 安神药 开窍药. 五味 泻下药 十八反 十九畏
中药药名古今解析大全
中药药名的古今解析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深入的领域,需要结合药学、医学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理解。
以下是一些中药药名的古今解析:甘草:甘草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草药,其药名的含义是“甘甜”。
在古代,甘草被广泛用于调和药性和治疗脾胃不和等病症。
在现代,甘草也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等病症。
人参:人参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其药名的含义是“人形参”。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参具有滋补强身、安神益智等功效,因此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虚弱症。
在现代,人参也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
黄连:黄连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其药名的含义是“黄颜色”。
在古代,黄连被广泛用于治疗热病、痢疾等病症。
在现代,黄连也被广泛用于治疗口腔溃疡、中耳炎等疾病。
白术:白术是一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的中草药,其药名的含义是“白色”。
在古代,白术被广泛用于治疗脾胃不和、水肿等病症。
在现代,白术也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等疾病。
茯苓:茯苓是一种具有利湿排毒、健脾安神等功效的中草药,其药名的含义是“茯神”。
在古代,茯苓被广泛用于治疗脾胃不和、失眠等病症。
在现代,茯苓也被广泛用于治疗肾炎、肝炎等疾病。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中药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材的名词解释
中药材的名词解释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药物治疗体系,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中药材作为中药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材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物质,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中药材的名词进行解释,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1. 人参人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名字源于汉语拼音“rén shēn”。
人参被认为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力等功效。
它通常生长在北方的寒冷地区,被广泛用于调节体能、提高精神等方面。
人参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很多滋补品的重要成分。
2.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名字源于汉语拼音“huáng qí”。
黄芪被广泛用于调理人体机能、增强免疫力和提高抗疲劳能力。
它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体虚乏力、脾胃虚弱等症状。
黄芪生长在我国北方的草原地带,是中国特有的中草药之一。
3. 陈皮陈皮是一种中药材,其名字源于汉语拼音“chén pí”。
陈皮是晒干的柑橘类果皮,具有行气理气、健脾消食、醒酒开胃的功效。
它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脾胃功能紊乱的症状。
陈皮在中餐烹饪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用于调味和增加食欲。
4. 地黄地黄是一种中药材,其名字源于汉语拼音“dì huáng”。
地黄具有滋阴补肾、养血安神的功效。
它常用于治疗肾虚、血虚引起的眩晕、失眠等症状。
地黄是中国传统中药中的常见成分,广泛应用于调理人体阴阳平衡。
5. 阿胶阿胶是一种中药材,其名字源于汉语拼音“ā jiāo”。
阿胶是由驴皮经过炖煮等特殊工艺制成的胶状物质,具有滋补血气、养肝明目、滋阴润肺的功效。
它常用于治疗贫血、虚弱等症状,也是很多滋补品的主要成分之一。
通过以上对中药材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每种中药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它们不仅对调理人体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名简称解释
药名简称解释石膏、红花、丁香简称三凉。
要记住三凉中有“一温”是丁香。
三凉中又有丁香和白豆蔻,二药相配后,简称四凉。
肉豆蔻、白豆蔻、草果简称三温。
又称三良药。
三温中有“一凉”是白豆蔻。
三温中加丁香,简称四热。
又称四凉药。
三温加三凉,称为六良。
荜拨、胡椒、干姜称为三辛。
三辛药加上铁线莲、辣椒称为五辛。
毛茛、铁线莲、石龙芮称为草药三辛。
五辛加草药三辛,称为八辛。
诃子、川楝子、栀子,称为三果。
又称三圣果。
白硇砂、光明盐、紫硇砂,称为三盐。
三盐加赤盐、香盐,称为五盐。
芒果核、葡桃、大托叶云实,称为三核。
又称凡三果。
广酸枣、刀豆、木腰子,称为三少莎。
三少莎加榼藤子,称为四少莎。
木棉花瓣、木棉花蕊、木棉花萼,称为三花蕊。
白芸香、决明子、苘麻子,称为黄水三药。
黄水三药再加文蒄木、黑芝麻、白芝麻、黑种草籽、孜然,称为黄水八药。
白硇砂、海金沙、螃蟹,称为三锐利尿药。
贯众、苦苣苔、石韦,称为三热日勒。
克什米尔红花、尼泊尔红花、香青兰,称为三红花。
印度獐牙菜、藏獐牙菜、尼泊尔獐牙菜,称为三种獐牙菜。
犀角、狍角、马鹿角,称为三角。
野刺梅、小蘗皮、水柏枝,称为三种盾布。
在解毒时也有把小蘗皮换为贯众手法。
明占、唐松草、硬毛棘豆,称为消粘三药。
茜草、紫草、紫草茸,称为三红。
有把紫草换为枇杷叶的,又称为三色。
茜草、紫草、紫草茸、枇杷叶,称为四红。
船形乌头、褐紫乌头、黄乌头,称为无毒乌药,或称白、红、黄三乌头。
人、马、狗三者一生下来未哺乳前的粪便,称为三胎粪。
人、马、狗三者一生下来就死亡,从尸体中取出的粪便,称为三尸粪。
白檀香、紫檀香、沉香,称为上品三木。
上品三木去沉香,称为二檀。
白沉香、黑沉香、红沉香,称为三沉香。
阿扎格色日布、蓝刺头、明占,称为三刺痛药或镇刺三药。
刀下肉、麝香、黑芸香、乌头,称为粘药四种。
秦艽、翼首草、百花龙胆,称为三花。
赤石脂、代赭石、白长石、紫长石,称为四石王。
赤石脂、长石、炉甘石、寒水石,也称为四石王。
草果、肉桂、白豆蔻、木棉花蕊,称为四贤味。
105味单味中药特殊术语注解
105味单味中药特殊术语注解1.珍珠盘头:如银柴胡根头顶残留的茎痕及芽痕。
状如珍珠集盘,习称珍珠盘头。
2.沙眼:如银柴胡根体上由于须根脱落后留下的小孔穴。
3.筋脉:指纤管束中木质部部分所形成的纹理,如防己,附片。
4.车轮纹:指药材横切面貌一新上维管束间射击宽大,木质部呈稀疏状排列,形似5.车轮状,如防已,北豆根。
6.蓝头:指板兰根(松兰根)的芦头上残留暗绿色的叶柄残基。
7.菊花心:药材横切面在具有放射状纹理或裂隙,全形如菊花。
称菊花心。
如甘草。
8.金井玉栏:药材横切面肉白心黄。
习称金井玉栏。
如黄芪、桔梗。
9.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
10.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麦冬、杭白菊、山茱萸、延胡索和白术。
11.四大西北药材:当归、黄芪、党参、大黄。
12.东北药材三宝:人参、细辛、五味子。
13.二蚕砂:习惯认为二眠蚕砂质量最好。
14.晚蚕砂:该药有家蚕二、三更后排泄的粪便为佳,粒大色黑,故名。
15.九孔海决:石决明,以九孔者为良,故名。
16.耳片壳:石决明的商品名,主指产于广东,福建的外表面较光滑的光底海决。
17.子芩:指黄芩新根,内部充实者。
18.枯芩:黄芩,本品老根,中空,外黄内黑,习称“枯芩”,古代别称“腐肠”之名,即由此而来。
19.凤尾连:黄连,指野生品,主产于峨眉山等地,多为单枝。
20.古连:黄连,四川古勇产者为佳,故名。
21.艾片:冰片,为菊科植物大枫艾的叶片蒸馏制的片状结晶体,故名。
22.艾纳香:冰片,指以菊科艾纳香为原料所制的冰片。
23.梅片:指由龙脑香树脂加工制成的冰片。
24.正口芪:黑皮芪,该品种在内蒙独石口集散,故名。
25.炮台芪:指加工冲正芪后,挑大小适中,粗细均匀,质地柔嫩者,切去头尾,经沸水撩过,使其条干柔润,用板搓直,凉干,过去扎成炮台形,故名。
26.口芪:指产于东北的一种黑皮黄芪。
27.仙半夏:为半夏浸渍甘草等药汁后的制成品。
28.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中药是中医药疗法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使其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及其解释。
1. 陈皮:陈皮是指晒干后保存一段时间的橘皮,具有行气、健胃、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胸闷等症状。
2.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调经、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面色苍白等症状。
3. 人参:人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提神醒脑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神经衰弱等症状。
4. 五味子:五味子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具有益肺止咳、调理肠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消化不良等症状。
5. 甘草:甘草是一种甘香味性的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缓解毒性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咳嗽等症状。
6. 黄芩:黄芩是一种苦寒味性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黄疸等症状。
7. 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眼睛干涩等症状。
8. 阿胶:阿胶是从驴皮中提取的一种宝贵中药,具有补血、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
9. 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具有滋阴补肾、养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虚劳乏力、失眠等症状。
10. 三七:三七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瘀证、出血等症状。
这些中药名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中药的用法用量和煎煮方法也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病情进行调整和指导。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医师,遵循医嘱使用,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有寓意的中药名称大全
有寓意的中药名称大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珍贵药材资源,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其名称富有意境与寓意,往往蕴含着千年智慧和中华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一些有寓意的中药名称大全,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哲理和美感。
一、千金子(意境:珍贵的宝藏)千金子,又名山柰。
因其果实小而珍贵而得名。
千金是千万财富的意思,子表示果实。
千金子的中药性味偏苦、咸凉,能滋补肝肾,强身健体。
不仅其名字表达了珍贵稀有的观念,也揭示了它对人体的滋补作用。
二、鹿茸(意境:身强体健)鹿茸,是指雌鹿的角,具有补肾壮阳、补气益精、滋补筋骨等作用。
鹿茸的中药名称寄托了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和强壮的向往。
而鹿的生长环境广阔,常用于形容具有野性或自由向往的意境。
鹿茸因此被赋予了勇敢、坚韧、生机盎然的含义。
三、龟板(意境:康复与长寿)龟板是从龟甲上提取的一种宝贵药材,养元之源,有强壮筋骨、滋阴养血、补肾益精的作用。
龟板的中药名称中的“龟”字则寓意长寿、康健及生命的延续。
据古籍记载,龟能长命百岁,因此龟板也被赋予了长寿、强壮的意义。
四、人参(意境:振奋精神)人参是一种被誉为“神草”的中药材,主要具有补气养阴、益气健脾、安神定志的功效。
人参的中药名称中的“人”字寄托了人们对补气养血、振奋精神的期待。
而“参”字则代表了参与、参悟,暗示了人们通过汲取中药的精华,获得身心灵健康的启示。
五、丹参(意境:传承经典)丹参,又名红参,常用来补血活血、消炎止血。
丹参的中药名称中的“丹”字流露出浓厚的寓意,它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炼丹炉中的丹药,传承了古人炼丹从中汲取长生不老精粹的追求。
同时也象征着身心健康的延续。
六、杜仲(意境:力挽狂澜)杜仲是一种补肾化湿的中药,被誉为“九节杖”。
杜仲的中药名称带有“杜”的意味,寓意力挽狂澜、防止危险的来临。
因此,杜仲也象征着保护、安抚和防御的力量。
七、柴胡(意境:活力与宁静)柴胡是一种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中药,柴胡的中药名称中的“胡”字暗示了充满活力、冒险精神和热情奔放的特质。
有寓意的中药名称大全
有寓意的中药名称大全
以下是一些有寓意的中药名称:
1. 当归:代表“归来”,寓意回归本真,重拾自我。
2. 白芍:代表“雪姑”,寓意清雅高洁,纯洁无暇。
3. 人参:代表“补人”,寓意滋补身体,补充人体能量。
4. 青蒿:代表希望和勇气,寓意战胜疾病。
5. 灵芝:代表长寿和健康,寓意长寿、延年益寿。
6. 甘草:代表甜蜜,寓意生活美好、幸福。
7. 金银花:代表爱情和友谊,寓意情感美好、友情深厚。
8. 黄芪:代表‘振作’,寓意激发内在活力,振奋精神。
9. 枸杞:代表‘长寿’,寓意长命百岁,百年好合。
10. 茯苓:代表‘平和’,寓意心态平静,身体健康。
11. 何首乌:代表‘黑色’,寓意沉稳内敛,内外均衡。
12. 桂枝:代表‘温暖’,寓意温暖浓情,繁荣昌盛。
13. 丹参:代表‘勇气’,寓意勇敢坚定,不屈不挠。
14. 熟地黄:代表‘深情’,寓意真爱永恒,长久相伴。
15. 珍珠母:代表‘美丽’,寓意容颜绮丽,风华常存。
中医的药材名词解释
中医的药材名词解释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药材资源。
药材是中医药学的基石,它们以其特有的药性和功效,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中医药材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
黄芪,又称黄耆,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
它具有补气、扶正固脱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黄芪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增强疗效。
川贝母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属于植物性药材。
它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症状。
川贝母通常是以砂浆或粉末的形式使用,可以制成糖浆、丸剂等剂型,方便患者服用。
当归是一种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它属于植物性药材,主要生长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南地区。
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贫血等症状。
当归一般用于煎剂、浸膏等剂型中,也可以制成胶囊、冲剂等。
此外,党参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药材。
它是牛蒡子的根茎,呈泡沫状,具有补气固表、益肺健脾的功效。
党参主要生长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补气的典型药材。
党参可以煎剂、浸膏、冲剂等剂型中使用,也可以加工成片剂、颗粒剂等。
此外,中医药学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药材名词需要解释。
葛根,又称葛仙翁,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
葛根具有发汗解表、解毒利尿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中暑等症状。
葛根一般用于煎剂、浸膏、丸剂等剂型中,也可以用于加工成现代药物。
此外,枸杞也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具有滋阴补肾、明目养肝的功效。
枸杞主要生长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以新疆的产量最大。
枸杞可以制成煎剂、丸剂、冲剂等剂型使用,也可以干燥后直接食用。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材名词的解释,中医药学的世界是广阔而深奥的,其中药材的种类繁多,功效各异。
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药材名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学的知识,从而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
中草药名词解释
中草药种养及采摘统计的名词解释甘草: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
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人参:又称为亚洲参,在中国东北土名“棒槌”,人参是具有肉质的根,可药用。
人参属于五加科,主要生长在东亚,特别是寒冷地区。
人参用于愈后恢复、增强体力、调节荷尔蒙、降低血糖和控制血压、控制肝指数和肝功能保健等。
人参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国长白山野参皂苷成分较高,但取得不易,价格高昂。
乔木或灌木。
单叶互生,托叶常位于叶柄内侧,早落。
花两性,簇生,花萼宿存,内面常有舌状附属体,生长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古柯科植物的叶子,主产地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
可以入药,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入药功效为补肾助阳,镇痛。
也是可口可乐的重要配方。
古柯叶来自古柯树,古柯树原产于秘鲁、玻利维亚,及哥伦比亚。
树叶长度约一至四英寸,每年三月、六月、十一月采收。
原产地居民嚼食古柯叶的传统已逾数世纪。
咀嚼叶片时常佐以用石灰为基本物质做成的混合物,藉由此混合物使古柯碱由叶片中释放出来。
咀嚼过程中使用者的情绪因微妙而长时间持续释放的药效而感到愉悦。
除此之外,古柯叶释放的药效还可以刺激身体、增加体力、减低食欲。
原产地居民喜用它来治疗胃部不适、头痛,及其他疼痛。
当归: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当归曲、土当归,多年生草本,高0.4-1米。
花期6-7月,果期7-9月。
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之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
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次。
1.解表药麻黄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本草纲目》)。
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
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薷,本作柔”(《本草纲目》)。
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
”(《本草害利》)。
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芷,初生之根干。
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辞海》)。
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夷者,荑也。
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形、味而得名。
《本草衍义》云:“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
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
葱白“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
因颜色而得名。
槁本槁本“根上苗下似禾槁,故名槁本。
本,根也”(《新修本草》)。
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
《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
恶实即牛蒡子也。
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
“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
桑叶本品因药用桑树的叶片而得名。
因“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图经本草》),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蝉蜕本品为“蝉所蜕壳也”(《图经本草》)。
故又名“蝉壳”、“蝉衣”、“蝉退”、“虫退”等。
柴胡本品药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茈胡”为正名。
《本草纲目》解释说:“茈字有柴、紫二音。
茈姜、茈草音紫,茈胡之茈音柴。
柴胡生山中,嫩者可茹,老则采而为柴,……而根名柴胡也”。
升麻本品“其叶似麻,其性主升,故名”(《本草纲目》)。
根据形状及升浮之性而得名。
2.清热药石膏本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腻光滑如膏脂,故名。
芦根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天花粉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栝楼根”。
古时常捣烂滤汁作淀粉用,“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本草纲目》)。
竹叶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名。
又名“淡竹叶”。
栀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原名“卮子”。
《本草纲目》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
因其形状而得名。
夏枯草“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读》)。
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黄芩“芩,说文作荃,谓其色黄也。
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色黄而得名。
黄连本品药用其根,“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本草纲目》)。
本品因其根茎多分枝,常3~6支成束,呈稍弯曲状,形如鹰爪、鸡爪,故又有“鹰爪连”、“鸡爪连”之名。
龙胆草本品“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味道而得名。
苦参本品药用其根,陶弘景谓,其“根味至苦恶”。
本品因其味极苦,形似参而得名。
穿心莲本品“花形似莲,其花蕊穿心而过,故名”(《中华药海》)。
生地黄本品药用其块根。
因生于地下,色黄,故名。
简称“生地”。
玄参“玄,黑色也”(《本草纲目》)。
陶弘景云:“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
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又称“黑参”、“黑玄参”。
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之讳,改“玄”为“元”,而得“元参”之名。
牡丹皮本品“以色丹者为上。
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本草纲目》)。
因药用其根皮而得名。
紫草“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本草纲目》),因颜色而得名。
金银花“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本草纲目》)。
本品依据花蕾开放时间先后不同而有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故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
连翘本品药用其果实,“其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图经本草》),因形状而得名。
青黛《本草纲目》记载:“黛,眉色也。
……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
本品因古作画眉之用而得名。
千里光本品长于清热明目,善疗多种目疾,《滇南本草》“喻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也”,因功用而得名。
决明子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
因其形似马蹄,故有“马蹄决明”之称。
又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草决明”。
白头翁本品原植物茎叶密被白色长柔毛,“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本草经集注》),因其形状而得名。
马齿苋“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本草纲目》)。
本品因形状、性质而得名。
贯众“此草叶似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
故草名风尾,根名贯众”(《本草纲目》)。
因形状而得名。
白鲜皮本品药用其根皮。
《本草纲目》云:“鲜者,羊之气也。
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根据其药用部位、气味及颜色命名。
漏芦《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
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
土茯苓本品原名“禹余粮”,“相传昔禹行山中,采本品充饥,而弃其余粮,故名。
形似茯苓,后遂谓之土茯苓也”(《中国药学大辞典》),前者根据传说得名,后者根据形状得名。
鱼腥草本品因气味而得名。
《本草纲目》云:“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
本品因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药用全草而得名。
败酱草陶弘景云:其“根作陈败豆腐气,故以为名”,本品因有腐败的豆酱气,药用带根的全草得名。
红藤本品药用其藤茎,“根外紫红,……浸酒一宿,红艳如血”(《简易草药》),故名。
又名“大血藤”。
半边莲本品“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山豆根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图经本草》云:“苗蔓如豆,根以此名”。
主要根据形状而得名。
射干“射干之形,茎梗疏长,正如射人长竿之状,得名由此尔”(《图经本草》)。
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蚤休蚤休,即早日康复之义。
《本草纲目》云:“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诸名”。
本品善疗虫蛇之毒,能使之早日康复。
《本草便读》云:“其苗一茎直上,每层七叶,至顶而花”,又名“七叶一枝花”。
地骨皮“本品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极深,皮亦极厚,力能至骨,故名”(《中华药海》)。
白薇“微,细也。
其根细而白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胡黄连胡,“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
本品为外来药物,故称为“胡”。
“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本草纲目》)。
本晶因产地、性味功用而得名。
紫花地丁因其花色紫,地下根如钉,故名。
简称“地丁”。
大青叶本品药用其叶片,因“其茎叶皆深青,故名”(《本草纲目》)。
3.泻下药大黄本品色黄,故名。
因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诚如陶弘景所云:“大黄,其色也。
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
又因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又名“锦纹”。
芒硝《本草纲目》云:“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
……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
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芒是指结于上而细芒如峰者,谓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
本品因形和功用命名。
巴豆“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本品因产地、形状而得名。
牵牛子陶弘景云:“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
李时珍云:“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
盖以丑属牛也”,今又名“二丑”。
大戟本品“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本草纲目》)。
因味、副作用而得名。
芦荟芦,黑色;荟,聚也。
本品采集后从中提取液汁,色黑而凝聚如饴,故名。
4.祛风湿药威灵仙“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
防己防己功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
“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本草正义》)。
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海桐皮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皮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药本草》)。
因产地和颜色而得名。
徐长卿“徐长卿,人名也。
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纲目》)。
本品因人名而得名。
五加皮“五加皮,其树一枝五叶,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读》)。
因其根皮入药,故名五加皮。
白花蛇“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本草纲目》)。
本品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产者为地道药材,又名“蕲蛇”。
豨莶草古书上指猪;莶,指气味辛毒之草。
《本草纲目》解释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
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
本品因气味而得名。
桑枝本品药用桑树之嫩枝而得名。
伸筋草本品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药用全草,故名。
桑寄生“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名寄生”(《本草纲目》)。
“诸树多有寄生,……方家唯须桑上者”,(《蜀本草》),因而得名“桑寄生”。
狗脊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苏恭云:此药“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因形状而得名。
木瓜本品药用其果实,“木实如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本草纲目》)。
5.化湿药藿香因“豆叶曰藿”(《本草纲目》),本品叶似豆类植物的叶,气味芳香,故名。
佩兰《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
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
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
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
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腻,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
白豆蔻《本草纲目》云:“凡物盛多曰蔻”。
本品药用其果实,形似豆,壳白厚,故名。
砂仁本品药用其果实,脱去果皮后,内有种仁30~60粒,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
厚朴本品因“其木质朴而皮厚”(《本草纲目》)得名。
6.利水渗湿药茵陈蒿“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
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泽泻“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葫芦“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椒目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
海金沙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