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草原
教案小学听课记录范文模板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草原》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时间: 2023年X月X日星期X授课地点: [教室名称]教学内容:1. 字词教学:学习生字“草、原、边、略、散”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浓郁的草原风情。
3. 课文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4. 写作指导:结合课文,进行简短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堂观察记录:一、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字词教学1. 教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并解释其含义。
2. 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用生字组词,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3. 教师通过游戏方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三、课文朗读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语气。
3. 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文理解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如草原的景色如何、作者的感受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强调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五、写作指导1. 教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家乡景色的短文。
2. 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 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点评。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客观,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 在字词教学环节,可以适当增加趣味性,如通过儿歌、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效果。
5. 在课文理解环节,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改进措施:1.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关注学生的差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通用12篇)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通用12篇)《草原》及简评篇1一、听歌导入二、检查预习三、理清文脉四、精读感悟五、背诵积累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老师带来了一首腾格尔的《天堂》,注意听,听听歌中唱的什么?”听歌交流生:草原师:怎样的草原?生:美丽的草原。
师:注意把话说完整,通过这首歌,我……生1:通过这首歌,我感受到了一望无际的美丽的草原。
生2:通过这首歌,我似乎看到了无边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与骏马。
……师:歌中被誉为天堂的地方,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板书课题)师:课前预习了,生字会写吗?拿出纸和笔来,同位间左右分组听写。
左边的同学写“迂回”、“玻璃”,右边的同学写“衣襟”、“羞涩”生:(左右分组,分别听写)师:对照着课本,同位间互相批改。
生:(同位之间对照课本互相批改)师: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涩”字,来跟着老师书空,注意这几个部件的位置及写法。
师:同学们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谁愿意展示给大家。
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师:大家认真听他们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还要边听边思考文章讲述了哪些内容。
生:把“蒙古包”的“蒙”字错读成了二声。
师:同学们,“蒙”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顺势标出三个调号)谁来给大家举个例子?(板书:蒙)生:“瞎蒙”、“蒙人”读一声生:“蒙冤”、“蒙受”读二声生:像“蒙古”、“蒙古包”、“蒙古人”都读三声师:三位同学把“蒙”字的读音讲得很细致也很准确,请你们带领大家读一遍,好吗?生:(领读,齐读)师:书读了一遍,我们也随作者经历了一次草原之旅。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谁来读?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平淡的)师:作者以这句诗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谁还想读一读?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声情并茂)生:(齐读)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一看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蒙汉情深呢?生:第五小节生:第四小节也是师:对啊,还有补充吗?生:第二三小节都是师:经过共同努力,终于都被大家找出来了,文章第二至第五小节都是写了“蒙汉情深”。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摘要: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草原》
1.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a) 导入新课
b) 朗读课文
c) 解析课文
d) 学习生字
e) 课堂小结
3.教学评价
a)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表现
b) 学生生字学习效果
正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草原》
我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草原》这节课上收获颇丰。
课程以描绘草原美景的《草原》一文为载体,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本课的生字。
课程开始时,教师播放了草原风光的视频,让我们对草原有了直观的感受,也激发了我们对新课的好奇心。
接着,我们齐读了课文,初步感知了课文描绘的草原美景。
在解析课文环节,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引导我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情深意长的情景。
我们不仅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还感受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
在学习生字环节,教师耐心地指导我们学习本课的生字,如“襟、篷、稍、响、吟、赋”等字词,并让我们进行造句练习。
通过教师的指导,我们掌握了这些生字的写法和用法。
最后,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布置了课后作业。
在课堂小结中,我们回顾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表现以及生字学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评析]《草原》听课评课记录
[评析]《草原》听课评课记录《草原》听课评课记录李爱卿: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因此,教学中卢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
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张彩霞:本课时教学,卢老师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初中文科教研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课题:《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草原》2. 课时:1课时3. 授课教师:张老师4. 听课时间:2021年9月15日5. 听课地点:初中文科教研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图片展示草原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查阅字典,掌握字词含义。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 优点:(1)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学生参与度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
2. 不足:(1)部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对课文中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讲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拓展。
五、改进措施1.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深入讲解课文中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2篇一、基本信息听课时间:2022年10月25日听课地点:XX中学七年级(1)班授课教师:张老师课题:《桃花源记》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张老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事迹,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草原》听课记录及评析
草原》听课记录及评析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绝大部分内容?指名回答。
(上课伊始教师用亲切地谈话方式,引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自然导入新课,为新课的教学铺垫了基石。
)二、新授(一)讲读第一段1、谁能将写草原风光美的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用笔画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动手勾画课文句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指名读。
3、学生交流不是直接描写风光美的句子(1)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3)理解“高歌”、“低吟”。
(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来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称之为“妙笔之花”。
)(4)这是两句什么句子?能不能将这两句的位置实行对调?为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朗读描写风光美的句子,指导朗读。
(板书:整体——开阔——豪放——高歌;细部——柔美——陶醉——低吟)(5)指导朗读第一段。
(6)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点,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读、默读、激读、创设情境读等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
)(二)讲读第二段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概括课文内容,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
)2、学生交流每段的内容,以小标题概括。
(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学生在概括小标题时遇到了困难,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的处理能更迅速得当一些,相信学生会概括得更好。
)3、学习“迎客”这段。
(1)你勾画了哪些句子,你能又读、又说,再加上自己的评论吗?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几十里外弛马带路。
(合作探究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但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水平都有所提升。
初中教案听课记录内容
初中教案听课记录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草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草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2.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划出重点词汇和句型。
2.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探究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草原上的情景。
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型。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调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课堂效果。
《草原》教学实录
《草原》教学实录第一篇:《草原》教学实录《草原》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生:草原!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二课《草原》(板书课题)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生:(相互看)没有!师:想了解草原吗?生:想!(高兴地说)师: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
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生: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小黑板上的教学内容)二、研究学习师:请听第一部分的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播放录音)(学生微闭双眼)生1:我好像看到了草原的天空,天空是那么明朗,又是那么可爱。
(板书:天空、明朗、可爱)生2:我好像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板书:地、一碧千里)生3:我好像看到了小丘。
(板书:小丘)生4:我好像看到了羊群、大牛和骏马。
(板书:马、牛、羊)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生1:“勾勒”和“渲染”这两个词语我不理解?(先让学生自己解决)生2:“勾勒”就是用线勾边,“渲染”就是用颜色直接涂抹。
师:上黑板演示一下。
生2: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就是……“渲染”就是……生3:“一碧千里”什么意思?生4:一望无际都是碧绿的颜色。
生5:“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生6:翠绿的颜色很浓,像是快要流下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
《草原》教课实录及评论【教课】:上。
生:起立。
老好!:同学好!坐。
:同学,今日上以前老先你听一首歌,你上眼睛想像一下,你忧如看到了什么?放《美的草原我的家》音,生眼听歌想像。
:歌曲就听到里。
在同学告我你忧如看到了什么?你。
生:草原。
:你用完好的句子。
生:我忧如看到了草原。
:好,有?生:我忧如看到了儿在青青的草地上奔跑。
:很好,(另一世)再你。
生:我仿佛看到好多人着在草原上奔跑。
:很好,有?你。
生:有看草地上有多蒙古包。
:用完好的句子。
生:草原上⋯⋯:我忧如⋯⋯生:我忧如看见草原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蒙古包。
师:说的很好,你说。
生:我忧如看到了很多人在唱歌。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
今日我们就要跟着老舍先生优美朴素的语言到达大草原上领会它漂亮的风光和独到的风俗风情。
板书:草原漂亮风光风俗风情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草原。
师:此刻请你打开书,快速地读课文,找出你以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而后划上记号,读给你们的组员听。
读完此后,记录员手上有一张表,请你们评选以后,写下谁读的最好。
开始。
生读课文。
师:能够依据自己的节奏读。
(巡视)师:老师认识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划出了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此刻请你把它念上几遍,而后你们小组能够聚在一起评选谁读的最好。
固然你们中间有桌子隔着,可是没关系,你们能够走开自己的座位,聚在一起,读给小组长听,读给组员听。
第 2页 /共 15页生走开自己的座位,小内句子。
:老表上的格子打得有点小,但只假如你得的好的同学,都能够把名字写上去。
生句子,互。
:我看到有些小已完了。
完的小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每个小都出了的最好,能不可以告我你小的最好啊?生不敢手:自告勇,被的最好的同学能不可以你来我听?几个学生手。
:好的,你来。
生句子。
:好,我同学要帮助你,有两个字要帮助你。
哪两个字?你。
生:个鄂温克他成了“ 温克”⋯⋯ :只需要把正确的出来。
生:有羞“ ”。
:坐。
可能才同学没有听清楚老的要求,我“ 出最美的一个句子”,有其余小的来?你来。
《草原》课堂实录
《草原》课堂实录课文及出处:《草原》人教版第十册一、初次见面,拉近关系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特别不愿意听整齐划一的问好,因为问好本身是发自内心的,是人与人自然招呼的一个过程,所以当有人问候你的时候,自然打招呼,可以有眼神,可以有表情,可以有手势,咱们再来一次好不好,你看现在就有人微笑了,你看着女生笑得多灿烂,你看这个男生,嘴角都合不上了,对了,有人曾经说:今天你给陌生人送上一个微笑,这也许是他一天中见到的唯一的阳光。
微笑,带给人内心温暖,所以在与人打招呼的时候,总要有表情,咱们再来一遍:同学们好!生:老师好!二、画乐导入,留下悬念师:就需要这样的问候!诶!这个暑期啊,张老师走了一趟草原,拍下了一组照片,而且我把它放到了微信里,有谁去过草原,这么多人,有谁发过微信,还真有,好,这是与时代接轨接的比较近的同学。
我不但发了照片,而且还写下了一句话,看看我这照片,最关键的,不是看我的摄影技术,而是猜猜我这句话,写下的是什么,好,咱们一起看看(PPT自动播放草原图片,附带配乐)师:论技术,当然不用说。
关键是,老师写下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呢你看看,第一个举手的是她,眼前是画面,脑中能浮现出文字,这是学语文学得超越他人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超人生:用身体亲近大自然师:哎呦,这个与众不同,我建议,再加一句: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
但是,我写的不是这句话,还有谁能猜猜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这是我的话吗……但是我们能浮现出诗句,是也是一种文学素养高的表现。
还有什么生:蓝天白云配草原。
师:哎呀,这有诗意化语言了,了不起,你们班学语文学的太棒了,出口成章,但都不是我的话,其实我的这番话,和今天的学的这篇课文有关,深入课文,咱们去探讨一下,好不好生:好三、联想本领,回顾字词师:课文当中,有一些词语,是配着生字的词语,有谁能读下来生:(指名读)师:准确吗生:准确师:读的准确,当这些词语,不出现你眼前了,你眼前可能出现的是画面和语句,你脑中还是否能出现刚才这几个词?我们试试(PPT呈现一些表示词语的图片和含义,学生集体回答)生:(齐声回答)师:给自己鼓掌!之所以给自己鼓掌,是因为我们看到画面,脑海中能浮现词语,我们看到语句,脑海中也能浮现词语,这不是简单的本领,这里面至少包含了两种本领:一种是联想,有这儿想到那儿,还有一种本领,是转化。
《草原》名师课堂实录
《草原》名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
牧出高徒民们都在放牧。
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
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
这色彩更美了!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
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
师:哪句话?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
“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生: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听评课记录
《草原》听评课记录《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潘老师执教的《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们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课文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了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易于朗读。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上课一开始,老师便播放草原的课件以及《美丽的草原我的歌》,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都十分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此十分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比如他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就很有层次性: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划一划、圈一圈,最后再想一想、说一说。
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有层次性。
首先是让学生找一找作者初到草原的不同感受,这样的问题很浅显,学生自然容易接受;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高歌?什么是低吟?哪里表达作者想高歌?哪里又表达出作者想低吟?与方才的问题比较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读文感悟,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感受?这便是一个涵盖量很高的问题了,这是作者心境的变化过程,对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需要学生通过读文,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去感悟。
教师正是紧紧地抓住了作者这一心理感受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对教材的重新梳理,教师这样设计是很有创意的。
也使这节语文课很充实。
三、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草原》听课记录教学设计
《草原》听课记录教学过程:(一)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二)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
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
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四)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
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五)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
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
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
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拘束、羞涩、鄂温克。
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
天涯、斜阳。
)(六)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童年的发现》听课记录教学过程:1.自由读全文。
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教研活动示范课评课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教研活动示范课。
本次示范课由语文组李老师主讲,主题为《草原》。
以下是本次示范课的评课记录。
二、评课内容1. 教学目标李老师本次示范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围绕课文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教学内容(1)导入:李老师以一首关于草原的歌曲作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氛围。
(2)课文分析:李老师对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分析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拓展延伸:李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草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李老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情境教学:李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3)小组合作: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学效果(1)课堂氛围:李老师的教学风格亲切、自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教学效果:通过本次示范课,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语文素养,对草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评课意见1. 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效果显著。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改进建议(1)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草原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丰富教学内容。
(2)在小组合作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在课堂评价方面,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草原听课记录
六年级语文课文《草原》听课记录
演讲者/讲师姓名:李老师
背景介绍:李老师是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热爱。
主题概述:《草原》是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
1. 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3. 作者对草原的感受和表达方法
案例分析或实践介绍:
李老师首先介绍了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随后,她详细讲解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包括蒙古包的构造、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歌舞等。
最后,李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感受和表达
方法。
个人观点和感受:
通过李老师的讲解,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草原和蒙古族人民的文化。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思考和讨论环节:
在思考和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对草原和蒙古族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大家一致认为,草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的感受和观察。
结论和总结:
通过本次听课,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草原和蒙古族人民的文化。
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草原和相关文化,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和传承这些美好的文化传统。
六语草原听课笔记
六语草原听课笔记一、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 体会作者在描写草原景色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3. 感受蒙汉情深,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课文分析1. 导入:通过播放草原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3. 讲解生字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包括读音、意思和用法。
4. 分析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情感。
5. 总结: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 难点:体会作者在描写草原景色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感受蒙汉情深。
四、词语积累1. 绿毯(形容草原的绿色像毯子一样)。
2. 线条(形容草原的地形轮廓清晰)。
3. 柔美(形容草原的柔和美丽)。
4. 惊叹(形容对草原美景的惊叹)。
5. 回味(形容对草原美景的留恋)。
6. 乐趣(形容在草原上玩耍的快乐)。
7. 目的地(指草原)。
8. 洒脱(形容草原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9. 衣裳(指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装)。
10. 彩虹(形容草原上空的美丽彩虹)。
11. 马蹄(指马蹄声,形容骑马奔驰的声音)。
12. 热乎乎(形容热情温暖的感觉)。
13. 礼貌(形容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4. 拘束(形容初到草原时的不自在)。
15. 举杯(形容喝酒时的仪式感)。
16. 感人(形容某些事物或情境令人感动)。
17. 会心(形容彼此心领神会,理解对方的意思)。
18. 微笑(形容友善亲切的笑容)。
五、写作方法分析1. 比喻:作者在描写草原时,使用了许多比喻,如“绿毯”、“彩虹”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的美景。
2. 拟人:作者将草原赋予了人的情感,如“微笑”、“举杯”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情感。
3. 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对草原细节的描写,如“马蹄声”、“衣裳”等,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草原的文化和风情。
四年级上册草原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阅读
四年级上册《草原》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阅读《草原》课堂实录1师:昨天同窗们给我介绍了南宁的美景,让我感到真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今天我也很想把大伙儿没见过的北国美景介绍给大伙儿,到北国内蒙自治区的一片净土去看看。
那里——,不行意思我也没去过,咱们仍是随着语言大师老舍一路去那里感受一番吧!板书课题:草原师:请同窗们打开课文,边读边考虑,自由念书吧。
投影出示:提示1 请划出不熟悉的字,不懂的词。
2 老舍先生给咱们介绍了草原的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大伙儿读词语。
板书:勾画渲染襟飘带舞师:谁来划了别的词语。
生:我还划了翠色欲流。
师: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生:确实是很浓很浓的颜色要流下来的意思。
师:很浓很浓的什么颜色?生:绿色。
师:明白了吗?生:我想问问低吟?师:谁来告知他?生:我通过查字典明白低吟确实是小声的吟诵。
师:还有谁有问题?生:我想问迂回是什么意思?师:咱们一路从课文中找到那个句子,谁能说明一下,远远望见一条带子,曲曲折折确实是——生:迂回。
生:不明白小丘。
师:谁来告知他?生:确实是小小的山。
师:谁还有?生:我还想明白绮丽。
师:哪位同窗能告知他?生:那个问题问得好,绮丽确实是奇异漂亮。
师:谁还有?生:我不懂鄂温克生:鄂温克是内蒙古的一个少数民族。
师:还有谁?生:我想问一下潇洒是什么意思,什么缘故不是潇洒。
生:确实是不拘谨。
师:你是怎么明白的?生:我是通过查字典明白的。
师:其实通过读课文你也能够明白得那个词。
生:确实是行动自如,无拘无束。
师:确实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那个地址写了草原的什么,谁来看看你的观点?生:写了草原风光和风情。
师:人呢?生:超级热情。
生:介绍了风光怡人的风情,还有热情待客的草原人。
生:广漠的草原,和热情的人,师:教师补充一下还有蒙前人。
老舍先生给咱们介绍了草原上景色怡人,超级的美,还给咱们介绍了草原上的人。
板书师: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咱们骑上奔驰的竣马,快快去寻觅漂亮的景色吧!快点,你以为哪里景色最美?生找。
草原课堂实录
《草原》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播发有画面歌曲)师: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生:草原很美丽。
生:草原很辽阔。
生:草原上有蒙古包和羊群。
师:42年前,作家老舍先生也写过一篇文章《草原》,他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草原”。
(板书课题:草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是从哪两方面来写草原的?(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学习效果。
屏幕出示生词:渲染勾勒低吟疾驰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一生读。
)师:她读的有没有错误?生:“渲染”中的“渲”和“勾勒”中的“勒”都读成了四声,应该读二声。
师:我们班的同学耳朵可真灵啊,以后读的时候可要看仔细了。
我们一起读两遍。
现在我们来写一遍这七个词语。
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生书写生词。
)(师巡视,对写错的字词及时指导。
)师:现在我来检查第二个问题:课文主要是从哪两方面来写草原的?生1:一是草原的景色,二是草原的风土人情。
生2:一是写了草原的景美,二是写了草原人的热情。
师:同学们概括课文的能力真强。
这篇课文一是写了草原的风景美,二是写了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风景美、人情美)三、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
师:(巡视)老师发现,咱班的同学特别会学习,有的同学在相关词语下面作了记号;有的同学用波浪线勾画了自己感触很深的句子;这位同学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课文的空白处。
师:来,请我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把那些让你感受很深、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如果不能找出,小组可讨论讨论。
(学生自由读)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大家可按照这种形式来说:“这是()的草原。
草原听课记录
草原听课记录我受邀参加了一场关于草原的耳朵的听课活动,下面我将向大家分享这次听课记录。
在课堂上,我们得到了关于草原的丰富知识和惊人事实。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定义和特点。
草原是指大面积由草本植物主导的生态系统,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草原的分布广泛,可以在各个大洲找到,尤以亚洲的大草原最为著名。
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对其生物多样性和植被类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着,老师分享了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草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草原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
同时,草原也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维持着许多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除此之外,我们还学到了关于草原动物的知识。
草原上常见的动物有羚羊、马、牛等,它们适应了草原的特殊环境,拥有强大的奔跑和适应力。
同时,草原也是许多食草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与草原植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此外,我们了解到草原对于人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性。
草原是许多牧民和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依靠草原提供的资源,从事牧业和畜牧业。
草原还是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基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原材料。
最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保护草原的必要性。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草原正面临退化和破坏的危险。
保护草原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
总的来说,这次听课让我对草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草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其多样性和重要性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使人类与草原共同发展。
草原课堂实录
草原课堂实录The saying "the more diligent, the more luckier you are" really should be my charm in2006.第一课时老师:大家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播放草原之歌乐曲老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学生:齐草-----原老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三课;师板书课题草原,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草原有什么特点,草原上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听一遍草原配乐朗读,再谈谈你的感受;学生:我感觉草原很大;学生:我感觉草原很美;学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学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自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采用欣赏音乐、听朗读,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但在激趣上总觉不够,显得有些平淡;老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充满激情请同学们自己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景象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学生:天空、小丘……学生:羊群、骏马和大牛……老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自评:课文是生学习的版本,但它最应该属于作者的感受;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的感受,这才是教学的方法,或者说教学艺术;让生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想象,自我感觉是一种较好的将作者----作者的作品包蕴的东西----读者联系起来产生共鸣的方法和手段;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老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学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老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学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学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老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学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学生:还可以换成“多么”;老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学生:没有变化;学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老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学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掌声又响起自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炼、贴切;此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明白写作时用词怎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但在引导保护环境上似乎不够,却又怕牵扯太多;老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老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学生:心情开朗;学生:心旷神怡;学生:神清气爽;老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学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老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大草原都是绿的;学生:大面积都是绿的;学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老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学生:第三个同学;老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生一时接不上来;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学生:老师,我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的;老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学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学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学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老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自评:对学法的指导,是高年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举尚可;学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学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老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学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学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学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学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老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学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老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学生:“翠色欲流”老师:那是怎样的“绿”呢学生:绿得快要流动;学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学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学生: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老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学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学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学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学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老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学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学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学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老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老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学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学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老师:鼓励地何以见得学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老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学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生;观察很有顺序;学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学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老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学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学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老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第二课时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草原上的人怎么样学生:想迫不及待老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批注老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怎么样准备好了吗学生:准备好了;老师:谁来说一说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老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学生: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蒙古人民为什么到几十里外来欢迎远客学生:这说明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之间情谊深重;老师:你说得真棒,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蒙族人民有那些风俗习惯;学生:争先恐后的汇报搜集到有关蒙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赛马、摔跤、住蒙古包……老师:你们刚才表现得真棒,那么读了这部分内容,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是兴奋、激动还是感动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可以用你喜欢方式去表达,可以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还可以跳一跳;学生:自由组成合作组,进一步体会真实情感老师: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的兴奋了,谁来汇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学生:我读迎客这部分时,觉得很兴奋;老师:你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表现了看到河的惊喜及急切的心情;老师: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赛读、自由读学生:主客在蒙古包外想见的场面令人激动,我们是用表演的方式体会到的;生抓住重点句“你说你的——民族团结互助;”表演想见一幕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学生:主人热情款待,会使客人感动;学生表演敬酒、吃肉、唱歌学生:我还感受到了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师: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那么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呢你们大胆的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学生:参阅资料,练说、练写以诗歌、歌曲等各种形式赞美草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草原》听课记录及评析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哪两大部分内容?指名回答。
(上课伊始教师用亲切地谈话方式,引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自然导入新课,为新课的教学铺垫了基石。
)
二、新授
(一)讲读第一段
1、谁能将写草原风光美的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用笔画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动手勾画课文句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2、指名读。
3、学生交流不是直接描写风光美的句子
(1)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理解“高歌”、“低吟”。
(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来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称之为“妙笔之花”。
)
(4)这是两句什么句子?能不能将这两句的位置进行对调?为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朗读描写风光美的句子,指导朗读。
(板书:整体——开阔——豪放——高歌;细部——柔美——陶醉——低吟)
(5)指导朗读第一段。
(6)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点,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读、默读、激读、创设情境读等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
)
(二)讲读第二段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概括课文内容,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2、学生交流每段的内容,以小标题概括。
(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学生在概括小标题时遇到了困难,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的处理能更迅速得当一些,相信学生会概括得更好。
)
3、学习“迎客”这段。
(1)你勾画了哪些句子,你能又读、又说,再加上自己的评论吗?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几十里外弛马带路。
(合作探究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2)作者他们刚进入草原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3)河后面用的感叹号,你是怎么理解的?
(4)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5)师小结“说读式”读书法,让学生举一仿三,自己学习后面的“相见”、“款待”、“联欢”部分。
(指导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再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在“相见”后板书:握手再握笑了又笑;“款待”后板书:煮茶抓肉频频敬酒;“联欢”后板书:套马摔跤不忍别离)
(6)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这篇文章,我们在刚才的讨论中看到了,作者先写的是什么?(指板书,生答写景),然后怎么样?(抒情)(学生的体验来自生活,在理解这句时如果能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感悟文本,这样学生可能会更快感受到文本的感染力。
)
(7)通过写事情,还在写什么?(抒情)
(根据回答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8)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热爱依恋)
(9)师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
)
三、课内外结合:
1、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2、设计广告词: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设计出介绍蒙古草原的广告词。
可借鉴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
看谁最有创意。
(语文讲究课内外相结合,教师这两个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而且作业设计有创新,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再探求新知)
综合评议:
本节课的亮点:
1、教师很重视学生读中积累。
在教学第一段时,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描写风景美的句子,而是通过读、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习,通过重点词句联系生活
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夯实基础。
课后设计广告词的作业尤为体现老师很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积累。
2、教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课堂上真正实现了“以读为本”,摒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
通过让学生自读、勾画、自悟文本内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使得对文本的感悟深刻。
3、教师很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而且读的方式多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议:
因为这篇课文是既写景又抒情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可能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