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文丽老师观摩课有感

合集下载

走进名师课堂:爱如百合 悄然绽放——听青年名师王文丽《百合花开》有感

走进名师课堂:爱如百合 悄然绽放——听青年名师王文丽《百合花开》有感

( 2 ) 多样化 的个 性朗读 。书声琅琅
堂, 一粒沙里见世界 。” 《 百合花开》 是一
篇优美 的蕴涵哲理的散文 ,它本身就有 着散文诗的灵动 。 走进王老师 的课堂 , 也 如徜徉于一首流动的诗的乐章 ,王老师 课堂 上充盈 的诤 情画意 不是空 中楼阁 , 而是在一个个平常却又平实的教学细节
P3 O P 32
走进名 师课 堂
主持 人 : 潘盂 良
听青年名师王文丽《 百合花开》 有 感
文 /深圳市宝安 区福 永街道 下十围小学 姜永玲
有幸聆听王文丽老 师的《 百合花 开》 ,
对 我而言 , 第一次如 此近距离感受名家的
文 的语境 中领会含义 ,在反复读 中让 学 生 自己细细 品味“ 讥讽 嘲笑 鄙夷 不屑”
课 堂,第一次受至 J l 女 口 此深的心灵震撼 : 原 来一堂看似简单 的小学语文课 也可 以蕴 含如此多的内涵 , 可以如此多的体现出一 个语文老师的涵养和素质 , 可以把人带到 那么美好的境界 , 可以给予孩子有可能贯 穿其一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一 ・
不仅学会书写 、 理解 了词语 的意思 , 也自
自己的课 的反思 : 在 课堂上 , 我们太容易
成为一个演员。 我们声情并茂 , 深深 陷入 自己创设的情境 里 , 或情绪激昂 , 情 感热 烈; 或故作悲伤 , 情 不 自已 ; 或手之舞之 , 足之蹈之 ; 或大肆渲染 , 夸 张铺 陈。可是
孩子们呢?孩子的情 感总是难 以调 动起
中精彩显现 。 ( 1 ) 感性 的词语 教学 。与 很多 名师 引人注 目的开场不同 , 《 百合花开》一课 以检 查听写两组词 语 “ 洁 白 灵性 秀挺
风 姿 讥讽 嘲笑 鄙夷 不屑” 开始 。王老 师 没有止于听写届 的订正词语 ,而是巧

王文丽《古诗三首》心得体会

王文丽《古诗三首》心得体会

王文丽《古诗三首》心得体会
春意正浓,时光正好,“相约春天,相约未来”,我有幸参加了第22届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一群语文追梦人,聚在一起,倾心聆听了这一场特殊时期的语文盛宴。

再次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北京市优秀教师王文丽老师,以《古诗三首》这堂课为例,提出了课堂中的四个经典问题:学生视角——我为什么出发、我要到哪里去、怎样去、需要什么资源、我真的到了吗;教师视角——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

课堂上学生自觉、自立、自控、自主学习,要有主人、主体、主见意识。

拓展、阅读和小练笔要落到实处。

“春光无限好,研修正当时”,通过学习、聆听、交流研讨,紧紧围绕“搭平台、促成长、广辐射、共发展”,学校要求我们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厚实文化底蕴,扎实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课堂活动形式。

追梦语文,我们一直在路上。

感受名师王文丽的《风筝》

感受名师王文丽的《风筝》

感受名师王文丽的《风筝》通常认为一堂课好就好在:教师亲切的教态,有感情地范读,连贯的语言,巧妙的过渡,规范的板书,等等。

听了王文丽老师的课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

现在我认为评价一堂课好否是看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否宽松、民主,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有效,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在此,我就以王文丽老师执教的《风筝》来说明这些。

一、整个《风筝》教学活动过程中,气氛宽松、民主,学生积极、主动。

王老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体验,教学过程民主化。

她创设的学习氛围是民主、宽松、和谐的,她重视面向全体学生,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体验。

忽视了个体差异,就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为全体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一位地求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民主。

王老师在训练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重大面积的群体自由读,同时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一句话中能听出不同的意思来。

她注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允许、支持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提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请看教学片断: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生:我觉得孩子们那么执著地寻找着这只风筝,一定可以找到的。

师:有没有人认为可能找不到。

(很多同学举手)师: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生: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老师提的问题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除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她还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究,加深了对风筝对于作者的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以达到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

王老师的阅读教学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重朗读、默读、语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观王文丽老师讲座有感

观王文丽老师讲座有感

观王文丽老师讲座有感本周,我观摩了王文丽老师的课例《猎人海力布》和讲座《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书单从哪里来》。

王老师由教学《猎人海力布》单篇带整本书阅读《中国民间故事》,既落实了创造性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又链接了“快乐读书吧”,为整本书教学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让我收获颇丰。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我们都知道统编教材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实践。

那么,怎么操作才能让让课外和课内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呢?王老师的课例就做了很好的示范,她以“你读过哪些民间故事吗?”来引导学生互相介绍民间故事;以“你认识他们吗?”来引导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的固有模式。

又以《猎人海力布》这篇精读课文进行教学为契机引入《九色鹿》、《太阳》等故事。

最后又以连环画的形式叙述民间故事的历史。

整节课从《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中来又回到《中国民间故事》,由课内习得方法走向课外践行方法。

二、整合比较阅读,发现民间故事特点民间故事是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泉源之一,阅读民间故事不仅要感悟鲜明的人物形象,还要发现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王老师就巧妙地运用比较,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民故事的特点。

比如用照片导入海力布、阿凡提、甘珠尔扎布、刘三姐、长发妹,老大老二,发现民间故事都来源于生活;以“发誓”这个词语为抓手来比较《猎人海力布》《九色鹿》和《太阳》中人物,发现民间故事的固有模式;以对比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来落实立德树人;以网络资源作辅助用课文《猎人海力布》中没有,可电影中有的情节,帮助学生打开想象之门,学习创造性复述。

三、深厚的阅读积淀一篇课文的学习结束并不是阅读的终点,而是开启另一段崭新阅读的起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王老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广阔的民间故事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位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阅读教学观摩课的一些体会

阅读教学观摩课的一些体会

阅读教学观摩课的一些体会我非常荣幸地听了全国优秀教师王雯丽老师的阅读教学观摩课,内心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想写下来的冲动。

这种冲动源自对母语的热爱,对语文教学的痴迷,也源自对王雯丽老师的仰慕。

王雯丽老师用她那丰厚的文化积淀、高超的教学技巧、近乎完美的至情至性的朗读向我们诠释了《二泉映月》。

仔细品味整个教学过程,每一处的教学设计都独具匠心,却并不特立独行,而是自然、流畅、入情入境。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相当于对《二泉映月》这篇文章进行了一次再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她的范读和对学生的指导朗读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的柔美、纯正和深情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和现场听课的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乐曲《二泉映月》和课文《二泉映月》之间也架起了一座桥梁。

整堂课,王老师几乎不用齐读的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

即便是学生一起读,也是强调学生自由读,根据各自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把握语调、倾注情感。

我仔细解读王老师的良苦用心,其中渗透着新课改的人文主义精神: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赋予了对语文的尊重,使个性化的语文教学经久不衰,个性化的朗读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曾经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这位教授说:“跟我读。

”这句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王雯丽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把朗读进行到底,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听者回味无穷。

一、教师的精彩朗读,动人心魄在导入新课之后,伴着如泣如诉、凄美哀怨、让人肝肠寸断而又荡气回肠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王老师开始了全文的朗诵。

首先声明的是,王老师的范读决不是公开课的做秀、自我展示,而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引领。

她用跌宕起伏的语调、深沉真挚的情感诠释了一个伟大的流浪艺人阿炳的心灵历程。

她用声音在学生脑海里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审美意象——用血和泪演绎《二泉映月》的盲人阿炳。

范读结束后,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近了阿炳,原本陌生的阿炳仿佛悄然走进了课堂,并且鲜活了起来。

读王文丽百合花开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读王文丽百合花开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读王文丽百合花开课堂教学实录有感读王文丽《百合花开》课堂教学实录有感(苏教版教材培训部主任:特级教师高林生)读了王文丽老师《百合花开》课堂教学实录,“自然流畅、清晰明白”8 个字油然而生。

说它自然流畅,清晰明白,那是因为王老师在这堂课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旁逸斜出,没有哗众取宠,没有刻意追求,一切都像是飘飘洒洒的春雨点点入地,“润物细无声”;一切又都像是淙淙流淌的小溪,清亮透明、富于活力。

现在,怎样来看待和评价高年级的阅读课?虽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但《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已经非常明晰地告诉我们:评价一堂高年级的阅读课,第一要看学生读的能力与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

第二要看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第三要看学生的语文积累是否有所增加。

当然,这里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十分重要的隐性要求,即是否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关于第一条学生的读的能力,可分为三个小项:一看学生的朗读和诵读的水平是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二看他们是否学会了浏览;三看默读速度是不是提高到相应的水平,与之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边读、边想的能力的发展。

有人说:读而不记则空,学而不思则罔。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这堂课读的指导与教学效果,我没有在现场,谈不出真实感受,但从实录的只言片语中,已经感受到王老师对读的重视和指导的得法。

第二条,关于理解、应用能力的提高。

浓缩《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要求,最重要的是三条:一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三是对阅读说明性文章,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诗歌,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教学要求。

条文是枯燥的,但在王老师的课堂,这一切都是活的,有的甚至可以用精彩来形容。

课堂因爱而精彩——参加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集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课堂因爱而精彩——参加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集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课堂因爱而精彩——参加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集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为期两天的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听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还意犹未尽,仍沉浸在名师们精彩的课堂上。

王文丽老师说:“好的课,应该是学生有变化的课,可以是情感、认知上,也可以是能力上的变化;好的课,还应该是师生通过碰撞、交流走向高潮的课。

”王文丽老师还说:“课堂是因爱而精彩。

”确实,从几位名师精彩的课堂上,我的确感受到了这份变化,这份高潮,这份爱。

如何让课堂精彩呢?从这几位名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这几点:(一)富有激励性和恰当客观的评价语王文丽老师说:“永远不要吝啬你对学生的赞美,学生不会嫌弃表扬,也不会嫌弃肉麻。

”所以,在陈金龙老师的课上,我听到了——“今天最好的声音出现了!”“你是我今天见到的有才哥。

”“我发现了一个表演家,他的眼神不一般,他的眼里有东西。

”所以,在贾志敏老师的课上,我听到了——“这是艺术,不是写字。

”“听了你的朗读,我有种冲动,我也想学着你读一读。

”“谢谢你,是你教会了我朗读。

”“我告诉你一句悄悄话,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你比第一个读得好。

”然而,王文丽老师又说:“对学生的评价要到位,不能一味地欣赏和赞美,错了就要指出来,但语气要温婉。

”所以,在贾志敏老师的课上,我还听到了——“你总是读得不好,总是拖泥带水。

”“你再看仔细,别蒙我啊!”就这样,在名师们精彩的评价下,奇迹发生了,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投入,也越发彰显他们的纯真可爱,课堂气氛越来越融洽,台下的掌声、笑声不断,一个个高潮出现了,课堂因此精彩了。

(二)老师的精彩成就了学生的成功从各位名师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渊博的学科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陈金龙老师真正体现了老师作为引导者的身份。

在《月之故乡》的教学中,他不是直接呈现课文,而是由老师念出这首诗让学生动笔写,再让学生通过分小节、加标点后反复朗读来一步步感受这首诗的节奏,接着在情境创设中以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取代老师的分析,最后让学生把诗变成自己的文字进行改编和互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让学生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文丽短诗三首观后感

王文丽短诗三首观后感

王文丽短诗三首观后感
王文丽老师温文尔雅,博学多才。

她讲解《短诗三首》,就如一缕清风吹拂我们的心灵。

她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引导学生们轻松愉悦地学习富有诗情画意的三首小诗。

冰心的三首短诗中表达出的景和情通过王老师的朗读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是一个过程,然而知识的价值就在于指导实践、学以致用。

观课后,课程中心李静主任结合这节课,开展了《明晰课堂流程有效进行教学》的微讲座。

讲座中她将语文课的基本流程梳理为:交流预习,整体把握,以学定教;读书感悟,自主探究,平等对话;重点阅读,领悟表达,从读到写;拓展阅读,丰富认识,发展能力。

希望老师们能在这四个环节中稳扎稳打,踏实做好每一步,让每一节常态课都有效,高效。

大道至简,行动至上。

教研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扶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

有效的教研活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争做高效常态课的实践者,让每一节平凡的语文课都坚实而有力量。

读《走进王文丽》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走进王文丽》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走进王文丽》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走进王文丽》有感刚上班的时候,就去书店里买了这本王文丽老师写的书,现在再翻开泛黄的书页,看到书里竟然还有自己曾经用彩笔标划的对我有启发的句子,我也会心的一笑。

此时再翻看此书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教育教学随笔;给教师的书信札记。

在第一部分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中,一个选了王文丽老师所讲授的九个教学实录,其中两篇文章是我曾在班级中教授过,一篇是三年级的《风筝》,一篇是四年级的《长城》,风格迥异,但却让我感受颇深。

王老师经常在外做研究或引领课,所教授的孩子都是当地的小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并不了解,在王老师自然的开场白,过渡到这节课要教授的新课时,才将要讲得课文纸发给学生,从而进行接下来的教学。

而教学的环节也有序的进行着,从王老师的语言中,我甚至能看到王老师的一颦一笑,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把孩子们轻松地带到文章中去,用情地去体会,她总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提问题,有效地启迪着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融入文本,体悟情感,没有一丝生硬之感。

我想这正是王老师的功力,是多年做教师的经验,才能这般炉火纯青。

感叹这些的同时,也让我想到的,这些只在课堂上才拿到文章的孩子,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文本对作者的情感有那么深入的体会。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让孩子去提前预习课文,预习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为何在预习的情况下,课堂上仍然会出现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支支吾吾,不知该如何作答的情况,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不能自然地领悟。

我想这之中有我提出的问题有待考量的问题,也存在对预习的目的不明,略显盲目的问题。

要学习王老师的教学策略,引发的问题也值得思考。

我们在课堂上总是有固定的模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但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是很有必要的,哪些是通过预习他已经了解的,哪些是他不明白的,而在课堂上要讲授的正应该是学生通过预习仍不能解决的部分,以及需要深入理解的部分。

听王文丽老师报告有感

听王文丽老师报告有感

走近名师--听王文丽老师报告有感“天下讲堂”为我们请来了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院王文丽老师,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手术台就是阵地》,她优美的声音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令人赞叹不已,让我感受到王老师的的课堂魅力不仅在语言文字上,也在其文化的熏陶上。

课文是个小文本,而她构建的,却是一个大文本。

她的课是一扇窗,推开窗,学生发现的是一个大世界。

她的课堂是那样清新自然,在她身上能让人感受到一个年青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年青教师的教育理想,她对教育充满了热情,她在做报告时,没有专家的高深理论,只是以一位普通教师的角色来与我们交流,细说她的成功经历,她的人生经历,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成为全国名师,她经历了失败,第一次选拔课被淘汰,她并不气馁,而是凭着她对教育的热爱,加倍的努力,对自己的课堂反复录音,认真检查自己的缺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取得成功。

她鼓励大家,我们不一定成功,但是一定要成长。

我非常欣赏她的这句话。

的确,做为教师我们天天都很累,我们与其他职业的人相比,虽说物质上不够富裕,但我们的精神却得到了富足;有时我在想做一名普通的教师,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从不敢想自己能成为一个名师。

学校上公开课,因为胆怯而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现在想来,人只有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快速地成长,当机会来到我们身边,就一定要抓住。

而王文丽老师最成功的,在于她的教育中有一个不变的主题,那就是爱。

她谈到一个拥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应该有一颗博爱善良的心,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的实际情况是班级大,人数多,工作压力大,有时会忽视个别差生的感受,天天抱怨学生学不会,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学不会?听了王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深深感到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关注,可能一次否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要想让学生爱上学习,就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们交流,让学生爱上老师,才会让她喜欢上自己的课。

王老师的魅力还在于她知识的丰厚,文化的深厚,她谈到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功底以及一定的教学能力,她说:“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就能带领孩子们走多远”。

语文老师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老师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老师教学心得体会写的校本教材《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及编写的过程和实践等。

在下午,听了由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小语教研员,全国优秀教师王文丽执教的《桂林山水》。

王老师讲得特别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加以体会。

在分析了课文的结构:总分总之后,抓住“甲天下”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引领学生畅游了一番美丽的桂林山水。

接下来来自上海市的骨干教师戴建荣又把我们带到了荒凉的大漠边,领略了《古诗二首》。

在戴老师幽默的讲授中,同学们跟着他采用了和平时不一样的方式吟诵,学习了《凉州词》和《出塞》。

戴老师采用平、仄声声情并茂地教孩子们吟诵古诗。

让孩子们在诵读中了解诗歌的意境。

然后通过比较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两首诗。

在古诗教学后,戴老师做了“浅吟低唱学古诗”的讲座。

他说:吟诵,说来玄妙,但如果你真的去接触了,你会觉得她是美妙的。

我们不妨从“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文读语音”做起。

吟她千遍也不厌,我是相信这一点的。

语文老师教学心得体会2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期末临近,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感觉真累,但也伴随着收获的快乐。

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成绩和经验;(一)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第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质量。

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

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因素,教给儿童识字方法,鼓励儿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做到四个有机结合:一是尽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识用结合;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给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生活经验,多观察,多想象,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时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在识字过程中一定重视写字的指导,不仅要求儿童把字写对,还要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好,把识字和写字有机结合起;五是在识字过程中加强对已认识的字的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回生,把新授与复习结合起来。

听著名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渔歌子》有感

听著名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渔歌子》有感

第一次听到王文丽老师的名字,是去北京听课的时候,据说她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但是在北京并没听到她的课,我很遗憾自己没有这个机会。

12月29日,终于能幸运地近距离接触王老师,相信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受益匪浅。

王老师执教的是《渔歌子》,课堂上,老师讲课是在陶醉,学生听课是在欣赏,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享受。

一篇课文,一堂课,如同一篇小说,如同一个剧本,让人回味无穷。

整堂课是那样的自然流畅、清晰明白,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没有半点刻意追求,一切都在自然中流淌。

下面具体说说我听课后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积累,学以致用平时,我在教学中也很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有时让学生摘抄,有时让学生背诵,其实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活用,平时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这节课上王老师首先出示了五组词语,如“碧绿、桃红、山清水秀、绚丽多彩、悠然自得”等,一看这些词语,便知道和《渔歌子》的意境和内容相关,王老师让孩子们读这些词,指导读法,说词语用来形容什么,如何去用。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很多词语。

其实王老师出示的每一个词语都是有研究、有考虑的,都是精心准备的,即使她讲得那么自然,那么不经意。

这些词语就像王老师精心为学生挑选的垫脚石,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站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去理解,去表达,去实现提高。

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说词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美景: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的白鹭?什么样的的桃花?什么样的箬笠?什么样的细雨……此时王老师课前让孩子识记的那些词语,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

学生活学活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用。

课前的精心铺垫,在这里既保证了课堂流程,又促使孩子们积累了词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注重诵读,形式多样。

教学中王老师通过指导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吟诵时的抑扬顿挫,然后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语气去读古诗,读出词的味道。

在学生会背诵之后,王老师说:孩子们,你们表现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听一听古人是怎么读的,再现了古人古色古香吟诵诗词的方式。

小学数学评课稿“比的应用”听课心得

小学数学评课稿“比的应用”听课心得

小学数学评课稿“比的应用”听课心得11月1日,我很荣幸有机遇参加了中校组织的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体会交流会,也很有幸观摩了王文丽教师的一堂出色纷呈的“比的应用”优质课。

作为一名教学体会不足的新教师,在这次教学体会交流之旅中,让我获益匪浅,让我取得了很多的教学启发吗,对我往后的教学工作有专门大的帮忙。

固然这次交流会给我更多的是“震撼”,震撼一:“一份耕耘,一份收成。

”齐刷刷的作业本是给咱们参加交流会的所有教师最深刻的印象。

开学至今,学生们的作业门已有一小叠,掀开作业本,学生工整的笔记闪现你的眼前,教师批改的痕迹至今还记忆犹新。

细心的批改,关切的语言,恍如让人看见了王教师平常细心工作的身影。

更让我震惊的是,假设如你认真观看学生作业本你会发觉学生的作业是分类的分层的。

分类是同一类型得题目反复操练,分层是题目的难度由浅入深,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情绪。

震撼二:比的应用是日常生活中分派的一种常见形式,其结构是已知几个数的和与这几个数的比,求这几个数。

在解法上能够用整数的思路来解答,若是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能够够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课堂上,王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方式一一演示,演示的同时还深层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方式的前因后果,还培育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真正的让学生做到了听懂、会做。

震撼三: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

在教学例题时,教师牢牢抓住糖与水的比来引发大伙儿的试探,帮忙学生明白得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使教学中的难点子虚乌有。

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把解答进程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扮演了讲演者的角色,鼓舞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能够用整数的思路,也能够用分数的思路,并鼓舞学生用自己的思路解答。

如此既尊重了学生,又给尔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震撼四:联系实际,适时增加题目的难度。

糖与水的问题是实际生活时常遇见的问题,当同窗们已经顺利解决糖与水的问题的时候。

王教师适时的提出当糖水只加糖不加水会如何?当糖水只加水不加糖又会如何?王教师专门好的把握住了提问题的契机,而这些问题又没有破坏到学生的学习爱好,可见王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很牢固。

听王文丽教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心得

听王文丽教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心得

听王文丽教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心得明白了老师讲座的哪些经典语录:
1.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心中不变。

2.新课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3.好课永远不怕时间的流逝。

4.顺学而教,顺学而导。

5.由“分数挂帅”——“创新为王”
6.由“会做题”——“会做事”
7.打破——重组——建构
8.教师要架桥,让高站位的“提法”软着陆。

9.实践出真知,不要好高骛远,要贴地而行。

落实“新课标”重在教学实践跟进,新课标吸收了过去课改的经验,不是颠覆式的,要守正创新。

教师学习新课标,注意力要关注到基本的内容和标准,不要只看那些概念。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观王文丽老师课堂教学有感

观王文丽老师课堂教学有感

观王⽂丽⽼师课堂教学有感
王⽂丽⽼师⽓质沉静,所以她选了⼀篇适合⾃⼰的课⽂《⼆泉映⽉》进⾏课堂展⽰。

的确,这是她所擅长的⼀类题材,但是综观她对我们三位教师的指导点评,⼜可以发现她对其他类型的课⽂解读也很深刻精辟。

她的眼光很敏锐,能够⽴刻捕捉到语⾔⽂字的训练点,对⽼师的课堂教学进⾏有效地指导,这是绝⾮⼀朝⼀⼣的磨砺才能达到的造诣。

所以我联想到从前于永正⽼师曾经说过公开课会有作秀的成分,但是那应该是在扎扎实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秀出⾃⼰最好的⼀⾯。

于⽼师的书法很棒,王⽼师的嗓⾳很美;于⽼师擅长作⽂指导,王⽼师善于挖掘散⽂的情感;该秀的就要秀,否则,⽆异于锦⾐夜⾏。

所以,王⽂丽⽼师给我了这样⼀个启发:作为⽼师,作为语⽂⽼师,你必须努⼒钻研教材上每⼀类课⽂,不能“偏科”。

另外,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看,语⽂教师还应确⽴⾃⼰的优势,并且想⽅设法扩⼤⾃⼰的优势,有机会也秀⼀下。

王⽼师的课很⼲净。

她还原了语⽂的本来⾯⽬,⽤语⽂的⽅法来解决语⽂问题。

其中沿⽤了传统教学中的好的⽅法,⽐如“静影沉璧”就是⽤逐字解析的⽅法来理解的,学⽣听的很认真,有顿悟的喜悦在⾥⾯。

可见,有时候最简单的也是最好。

王⽼师对学⽣的评价点拨很到位。

如学⽣想象写作,王⽼师即时评改,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字医⽣的作⽤。

课堂教学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王⽼师在精彩点评三位教师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坦诚地对⾃⼰的课进⾏了反思,并且和我们的⽼师⼀起探讨了改进的可能。

由此体现了⼀位名师“精益求精、学⽆⽌境”的学术胸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王文丽《祖父的园子》观后感_作文600字_观后感_

王文丽《祖父的园子》观后感_作文600字_观后感_

王文丽《祖父的园子》观后感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人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蒸笼里一样,我们心中开始躁动不安起来,这时如果品读品读萧红,感受感受她凄婉的短暂一生,也许内心就可以逐渐平静下来。

王文丽老师这一堂课——《祖父的园子》把我们带入到了萧红有爱、有趣的童年里,她温润的声线和优美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王文丽老师的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她从一个园字出发,展示园字的演变和意义,又极为巧妙地过渡到“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呢?”勾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而我也是因此而知道,原来“园”字是还有一段这样有趣的历史,原来“园”字还有这么丰富的含义,可见学无止境,语文重在积累。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书本上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语文的学习则是无限的。

王文丽老师采用了联结阅读的教学策略,补充了关于萧红的生平资料、他人的评价以及萧红的其它作品的阅读,引领学生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走进一本书的阅读,带领着孩子们从《祖父的园子》走入萧红的世界——《呼兰河传》。

要问这样的策略好不好,答案必定是肯定的,因为我刚观看完王老师的教学视频,就开始各种方式了解萧红的作品了,我是如此,那么这样一堂课,必定在孩子们心中也有一个关于萧红、关于呼兰河的萌芽。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我一直是有心却不得法。

王文丽老师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带领着学生跟随者她的思想,她的节奏读书,有的孩子读的并不理想,但是随着王老师的鼓励进步明显。

王文丽老师还设计环节让孩子们自己发挥想象力仿写、续写句子,并且读出来,他们读的那么有劲儿,读的那么有意思,甚至有的段落已经在课堂上熟读成诵了,教室里一片书声琅琅。

听王文丽老师授课有感

听王文丽老师授课有感

听王⽂丽⽼师授课有感第⼀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名家的课堂,第⼀次受到如此深的⼼灵震撼,原来⼀堂简单的⼩学语⽂课也可以蕴含如此多的内涵,可以如此多的体现出⼀个语⽂⽼师的涵养和素质,可以把⼈带到那么美好的境界,可以给予孩⼦有可能贯穿其⼀⽣的影响⼒和感染⼒……王⽼师犹如⼀个撒播花种的仙⼦,把诗情画意的种⼦、美好的种⼦撒播在在场每⼀位师⽣的⼼⽥。

王⽼师以其柔美的声⾳、优雅的举⽌以柔克刚,于不动声⾊中俘获了所有⼈的⼼,孩⼦们沉浸在百合花开的馨⾹⾥,听课的⽼师也陶醉在百合花开的馨⾹⾥。

王⽼师很擅长营造浓浓的语⽂学习的氛围,或者说王⽼师的⾔语举⽌本⾝就带着浓浓的语⽂味,在这样的氛围⾥,学⽣的语⽂学习的兴趣在不经意中加深,不⾃觉进⼊语⽂的天地。

王⽼师的课的精华不仅在于引导学⽣学了《百合花开》这样⼀篇课⽂,更在于她引导孩⼦们⼀起⾛进百合花开的执着和美好的境界⾥,学会做⼈和学会欣赏⼀切美好的事物,“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她适时的引导和恰当的评价可能真的会促使这群孩⼦诞⽣未来的作家和哲学家。

多年以后,也许孩⼦们还会对王⽼师今天看似偶然其实精⼼的评价记忆犹新。

听完王⽼师的课,我情不⾃禁陷⼊对语⽂教学的思索:语⽂教师究竟应该在语⽂课堂中扮演怎样的⾓⾊?虽然新课标的定位很清楚,每⼀个⽼师的⼼中也都很明⽩,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总是容易不⾃觉地背离。

听了很多⽼师的课,也包括我对我⾃⼰的课的反思:在课堂上,我们太容易成为⼀个演员。

我们深情并茂,深深陷⼊⾃⼰创设的情境⾥,或情绪激昂,情感热烈;或故作悲伤,情不⾃已。

可是孩⼦们的情感总是难以调动起来,对⽼师表演的观看代替了⾃我的沉潜体验,⾄少缺乏主动的体验,⾄多在⽼师的吃⼒的带动中勉强⼀步步前进。

但是王⽼师真正把表演的机会给了孩⼦们,她在课堂中像⼀个精灵,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若隐若现,在适时的时候出现,给予恰到好处的指点,我们没有看见王⽼师的⼿舞⾜蹈,却看见学⽣确实被她带动。

可能这就是名家的魅⼒。

观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示范课《月之故乡》体会

观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示范课《月之故乡》体会

大情怀*大视野*大境界*大手笔——观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示范课《月之故乡》体会“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语文教师,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是李镇西老师笔下学生青春绽放的美妙乐章和他生命流淌的优美旋律,更是我观摩北京东城区教师研修学院王文丽老师诗意语文《月之故乡》后真真切切的感受。

王老师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用艺术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带领我们和孩子们置身于充满了浓浓语文味的本色世界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王老师独特的人文情怀,更明白了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真正归宿。

人文素养,透出语文味。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教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她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就越能激起童真,她的课堂就越有语文味。

王文丽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课前她轻松智慧地和学生谈话交流,身上散发出浓浓的书生气、书卷味,就让每一个学生着迷,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她的语文课。

她在课堂上更是出口成章,辞藻丰富,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学生又怎能不受感染,不被熏陶呢?这样的教学,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美好的情操和作者深邃的思想。

这样的课堂语文味就最浓了。

细嚼慢咽,品出语文味。

语文课有了品词析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地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中有了品词析句,才能更好地使阅读与品析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中,王文丽老师给了许多学生接触和深入文本的机会,初入文本王老师采用独特的“师读生听写”的方式,让学生用心感知了诗歌的大意;接着她很巧妙地让学生交流“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这句放到诗中的什么地方合适,令其充分感悟诗句独特的魅力;然后王老师从让学生给诗歌加个“题目”入手,反复品词析句,不仅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而且高度评价了学生个性化的命题,从作者的“月之故乡”命题入手,借助多媒体形象展示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带领学生慢慢走进作者心路历程,沉浸于作品的情境中,熏陶渐染,水到渠成完成了对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观《猎人海力布》教学视频有感

观《猎人海力布》教学视频有感

观《猎人海力布》教学视频有感阅读滋养生命,课程奠基未来。

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整本书阅读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快乐读书吧”栏目的设定,直接明确了整本书阅读在教科书中的重要地位。

广大教师越来越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施方面却束手无策。

整本书阅读兴趣怎么激发?语文要素在整本书阅读中能否得到实践?一篇带一本,一篇带一类如何操作?今天听了王文丽老师的优秀课例,我从中深受启发。

一、唤醒已知: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兴趣王老师执教的示范课是《猎人海力布》,这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首篇文章,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

本单元在本课之后编排了另一个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口语交际是《讲民间故事》,本册教材安排的快乐读书吧栏目中的内容也是推荐阅读民间故事。

由此可见,从读民间故事到会讲民间故事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本单元的教学,不能把目光只停留在《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个故事上。

著名语文教育家孙绍振教授说过,要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融通,便于教师将单篇阅读的教学经验转化到整本书阅读中。

我认为,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融通非常关键,而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

今天听了王文丽老师这节课,虽然阅读的主要内容是《猎人海力布》,但是我发现老师多次设计让学生聊聊课外读的民间故事,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

从导课时候让学生聊自己读过的民间故事开始,到后来的出示阿凡提、刘三姐、长发妹,再到出示《七色鹿》《太阳山》两个故事的内容。

三次课外故事的补充,让这节课的课堂容量饱满了,师生谈话的内容丰富了,也从《猎人海力布》的一个故事引出了更多的民间故事。

学生聊自己读过的《白蛇传》《后羿射日》《草鞋换布鞋》《孟姜女哭长城》,看图片识人物等,聊着聊着,学习的信心有了,多读书的成就感有了,与同学分享的快乐也有了,阅读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强烈了。

二、阅读策略:提高整本书阅读质量的秘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王老师这节课中的一个目标,一般老师也会这样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王文丽老师观摩课有感
平安堡学区实验小学冯海艳2011年12月29日,我在兴隆县一中礼堂聆听了由王文丽老师执教的词《渔歌子》和她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什么”的阐述,对于这一节课感触良多。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

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在这一节课上,王老师采用“读”、“说”、“写”、“想”、“听”等形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氛围浓郁。

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教学难点。

品悟词的意境和词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引导很精彩,徐老师采取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
一、理解诗中词语:先让学生读词,读过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的意思和用意。

二、然后再欣赏歌曲《渔歌子》,学生听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描述的同时学生掌握了词的意思。

三、学习新课,由教师归纳,教师用语言描绘学生读出相应的词句。

这一环节的设计巩固了学生读词的理解。

整节课上没有一句词意思的讲解,但是通过课堂效果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这首词的含义。

四、反复读词,理解体会“这是什么样的江南”。

在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适当引导再让学生读词读出依依不舍的感受。

五、欣赏古人吟唱的《渔歌子》,了解古人吟唱的特点。

这样的层次安排,让学生在深入品悟、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既让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发挥得淋漓尽致,又使学生学到了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

整堂课清新而又舒适,词美,音乐美,歌声美。

这节课最打动我的不仅仅是老师对教材的挖掘,理解的深入,设计的巧妙,更多的是名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魅力以及他们无私奉献精神和不尽的风采。

以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无愧于这份光荣的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