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贯通文体概括作用解析

合集下载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 贯通文体 概括作用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  贯通文体 概括作用



⑵颈联中吕逸人的居所有什么特点?颈联描写的作用 是什么?(4分) 【答案】出门即见山, 远离尘市(1分);流水经过 东家流入西邻,流水淙淙,依山傍水, 环境清幽(1 分)。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了吕逸人的隐者形象(1 分),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1分),抒发了作者 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1 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 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注】,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注】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 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
问:小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点出柳树,与文题照应。 交代主人公的艺人身份。 交代主人公窘迫的生活状况。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每点1分)
窗 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 帕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4 分) 答:(4分)动荡;压抑;封闭;不断变化。 评分 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6分)表现了高树林在狂风吹打下痛苦抗争 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大树的强大韧性和顽强 斗争精神的由衷赞美;与拱门下的空地以及庭院的 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叙写感悟作铺垫。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预 演 【苏联】 杜姆巴泽



(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 请作具体说明。(4分) 答:①通过追述“十五年前的事”,突出了“老同 学”学生时代的调皮,表明了同学友情的深厚。 (2分)②交代了“我”登门拜访老同学的原因, 也为下文写老同学如今的生活做了铺垫。(2分) (2)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意和作用。(6分) 答:这段文字表明老同学的生活现状很糟糕,孩子 也很可能成为他们的翻版(2分);点题(点出了 “预演”的内涵)(2分);点明了文章主旨,警 示人们重视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影响。(2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第九章 分析概括实用类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成功因素28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第九章 分析概括实用类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成功因素28

微专题二十八分析概括实用类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成功因素读一读分析概括实用类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成功因素题,要特别善于从具体材料中提炼人物性格品质,即要有化实为虚的方法能力。

人物成功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分析时要考虑全面。

二、练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余世存①人们给予熊先生的评价,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现代中国最具原创力的哲人,这都有意无意拉开了我们众人跟熊先生的距离,这其实是不理解熊先生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②他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为人牧牛。

父母相继病亡后,他读了半年乡塾而游学乡间。

后受到维新派影响,读孟子、王船山书,萌发革命之志,欲物色四方豪杰,共图天下事。

③他人生的一大转折是中年改行学艺,“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

革命家搞起学问来,一般学者儒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

熊十力没有像胡适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一样,为当时的政治革命作补注;他是近似鲁迅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为个体的权利和心灵张目。

所以他改号十力。

“十力”本是佛家术语,专指佛祖如来的十种智力,熊先生取采加诸自身。

④在熊十力那里,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是他人性旅行的表现。

而这种“没规矩”的言行在儒生或自以为“新”的人类眼里,都显得怪诞、书呆子气、不懂人情世故,好听一点儿的,也就是天性旷达,不喜雕饰。

人们难以理解的是,他是在以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交往而建设一种活泼的而非僵化的人情,他要激活人情而非世故地禁锢人情。

初入北大,他即把通行的课堂教学改为旧式师生交流。

每讲到精彩处,他常意兴陡发,情不自禁地随手在听者头上或肩上重重一拍,然后哈哈大笑。

因为拍得太重,久之,学生听熊先生讲课,都要找个远离他的座位。

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

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

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通法串讲二概括提炼法课件

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通法串讲二概括提炼法课件

合并同类, 逐一概括提

贝尔蒂俘 敌。
贝尔蒂护 敌。
思考角度
回归原文,逐一检索信息
“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 发展 (⑦~⑧段
,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 )
被赶到广场上。 ”
高潮 (⑨~⑫段 “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
)
前。 ”贝“尔蒂得救了。 ”
“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 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 结局 (⑬~段 ) 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 贝尔蒂倒了下去。 ”
合并同类,逐一 概括提炼
(1)(2)合并,从 数字化转型方面 谈转变。
(3)从与新媒体融 合方面谈转变。
答案要点
①开始数 字化转型 ,并与新 兴媒体融 合。
回归原文,逐一检索信息
(4)图表一显示,实体店的 材 销售额仍保持较高数值。 料 (5)图表二显示,网店销售 二 额出现较迅猛的增长势头

材 (6)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 料 业的营销模式 ……产生巨 三 大的效益。
③图书的传 播速度加快 ,信息获取 方式也发生 转变。
思考角度
回归原文,逐一检索信息
开端 (①~③段 )
“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 来。 ” 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 蒂。 ”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
发展 (④~⑥段 众人说: ‘他是一个俘虏,理
)
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
法律来审判他吧。 ’”
第④段 “传说是满腹诗书 ……几块补丁格外刺眼。 ”
第⑥段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 阵阵哄笑声。 ”
……身后传来
第⑦段 “石钵头说 ……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
第⑧段
“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 他。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情领航](2016·高考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题。

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

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你……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1板块 题型1 连 贯 Word版含解析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1板块 题型1 连 贯 Word版含解析

题型1连贯语句的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贯而下,话题前后统一,合乎逻辑、事理,词句前后照应,搭配得当,脉络清晰,文气顺畅,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连贯题常有以下三种命题形式:补写句子、选用句式和语句排序。

其中,补写句子题是高考浙江卷考查的热点。

补写句子要注意的两类语段、五类语句一、两类语段(一)论述类语段补写(·高考浙江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________________。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________________。

这意味着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③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明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答本题,需要先了解整个语段的大致意思。

从整体看,语段阐述的中心是重建历史的途径。

第①处,前文说的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历史的问题,但之后又提到仅靠先民的物质遗存来重建历史的局限性,故可以推测此处应填入“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之类的语句。

第②处,前文说的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包括物质文化历史和精神文化历史,“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属于物质方面,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之类的语句,注意与前边的关联词“不仅”的对应。

第③处,后面说的是要“研究先民精神文化”,根据前文的语境,故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之类的内容,注意与后面“同时更要……”的句式相对应。

【答案】示例: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②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论述类补写衔接题,不仅要注意连贯性,还要注意题目提出的其他要求。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0课时 文意概括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0课时 文意概括

答案解析
• (2)试题分析:首先审题,审出要求,审出暗示,题干中说“善”在“以下 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这就暗示学生要回归文本,找到人物说“善”的 语境,也就是针对什么说出这个“善”字。回归文本可以知道,“平公曰: ‘善。’”这句话的前面是祁黄羊解释自己荐贤的原则,后面是晋平公按照 祁黄羊的举荐去任命官员,故此处的“善”一是认可他的推荐原则,二是批 准他的推荐;“国人称善焉”,这句话的前面有四个人的表现,一是祁黄羊 举荐人才不避亲也不避仇,一是晋平公接纳祁黄羊的举荐,一是解狐、祁午 的称职,故可以知道,这个“善”应是指向这四个人;“孔子闻之曰:善 哉!”,这句话的后面紧跟着说“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可见这里的“善”应是针对祁黄羊。 •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名师点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所给三句的意思,然后 要回归文本,找到这三句话所在的语境,最后才能判断这三个“善”字所指 向的对象。这三个“善”字指向性比较明确的是孔子说的“善”,因其后面 紧跟着就解释原因了;另外两个“善”就要仔细理解前后的句子,看前后语 境中出现的对象有几人,他们的做法如何。
典例导引
• 1.(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 遂长焉。 •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 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 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 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 矣。‛ •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 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 ‚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 贯通文体 概括作用 学案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  贯通文体 概括作用 学案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贯通文体概括作用学案【题组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问: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思王逢原(其二)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问:首联写景有哪些作用?(3分)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西敏大寺(节选)[美]华盛顿•欧文 (原文见《步步高》白皮书P180)问:第三段写了西敏大寺周围色彩明丽的秋景,请分析其作用。

(4分)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预演【苏联】杜姆巴泽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

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

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

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

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

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

‛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不在。

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

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题型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题型答题技巧总结

2024年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题型答题技巧总结(讲义)概括文章内容是我们记叙文阅读的时候最常见的一种题型,一般出现在记叙文的第一题,但是它的题型却并不单一。

题型展示1. 概括文章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文章围绕某人(某物)发生了那几件事?3. 从某人的视角概括文章发生了哪几件事。

4. 填写表格类的、填写横线类的。

5. 按照时间的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滴水之恩》《最美的化学反应》......【解题要点六要素】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件的起因5.事件的经过6.事件的结果*结果交代结果。

【注】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用简洁的语言连缀成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了。

1【题型一:一件事】概括文章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解题思路】对于概括一件事的文章需要同学们先找到文章中的各个要素,然后用语言串联起来。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了?桥在水上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座桥,桥总是架在水上。

星期天清晨,一片宁静。

我站在一座桥上看风景。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

这几天,我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一辆红色小轿车出现在桥头边。

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

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些。

孩子们朝桥上跑来,女人站在桥头观望。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

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

他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

这是你的苹果!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女孩双手撑在膝盖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想吃,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吃的。

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候,也不想吃饭。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贯通文体概括作用【题组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问: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思王逢原(其二)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问:首联写景有哪些作用?(3分)答案:(1)点明时令,营造凄清氛围,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西敏大寺(节选)[美]华盛顿•欧文①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

岁云将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

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季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已经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

②我是从西敏学校的内庭走进去的,先走过一条弧顶的矮矮的长廊,墙壁很厚,墙上有圆孔,略有光线透入,廊中幽暗,似在地底行走。

黑廊尽头,我远远地可以看见里面的拱廊。

我从当年僧院遗址那条路进入古寺,景象分外凄凉,我心也更适宜于往凄凉方面冥想了。

拱廊仍旧保留几分当年的幽静出世之慨。

灰色的墙壁受霉气所蒸,已经显得斑斑驳驳,年代已久,颓坏之象,也很明显。

墙上长了一层白苍苍的苔藓,非但上面的碑文不可读,连骷髅像以及别种丧用标志都模糊不清了。

弧顶上布满雕刻花纹,可是斧钻的痕迹,也已模糊;拱心石上面雕有玫瑰花,可是当年枝叶茂美之状,已经不可复见。

每样东西都可以看出年久衰败之象,可是即使处在颓朽之中,依然不乏动心悦目之处。

③一道带有秋意的黄色阳光,正从拱廊的方场上空倾泻下来,照耀着场中央一块稀疏的草圃,同时把拱廊的一角抹上一层阴郁的光辉。

从拱廊之间,向上望去,可以瞥见一抹蓝天,或一朵游云,还有那镀着阳光、伸向碧空的寺顶尖塔,也巍然在目。

④我踯躅于拱廊之间,时而默想着这幅辉煌和颓败的景象,时而竭力去辨认那些刻在墓石上的碑文。

我脚下的铺道都是墓石砌成,墓石上有三个浮雕像吸引我的注意,雕工很粗陋,经过好几代人的践踏,差不多已磨损殆尽。

这是早先三位寺院住持的遗像,他们的墓志铭都已磨光,只剩下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也无疑是后来重刻的。

我停留了一会儿,对着古人这些残缺不全的遗迹,不禁幽然沉思。

它们就像几艘烂船,被时间的洪流冲到了遥远的此岸:它们并不告诉你什么故事,只表示这几个人曾经活过,现在已经不在。

假如它们含有什么道德方面的教训,那只讽示那种希望死后还能受人尊敬,能借着墓志铭长存下去的骄傲心理,是如何的空虚。

再过些时候,连这些残存的记录都会消失,纪念碑也将不成其为一件纪念物了。

我正俯视着这几块墓石,耳旁突然传来大寺的钟声,回荡墙壁之间,整个拱廊都响起了回声。

墓地里传来的钟声,听起来真叫人有悚然之感,它警告你又是一个钟头过去,时光的消逝,就像一个大浪,在不停地把我们卷向坟墓。

我继续前进,来到一扇通往大寺内院的拱门之前。

我跨步入内,里面的建筑在拱廊的衬托之下,益显其宏伟,给人深刻的印象。

游客抬头一望,看见一根根庞大的圆柱,圆柱上面架着高不可攀的拱梁,不由心惊肉跳;这些建筑也是人类手工所造,但是人在廊柱下面漫游,好像缩小得微不足道了。

这座大寺空旷幽暗,使人生出一种深刻而神秘的敬畏之感。

⑤现在这些伟人只是横七竖八地挤在泥土之中。

他们在世之时,堂堂英国都不足以供他们的驰骋,如今在遵照经济的原则下,他们只分得那么小的一块土地,那么贫瘠而黑暗的一个角落。

他们曾企图使自己的英名占有世世代代人的思想,获得人人的敬羡,如今他们的坟墓上,却千方百计地雕出种种装饰,只为了吸引游客偶然的一顾,免得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就把他们的名字忘怀。

看了这些,想到人生的虚空,我又几乎忍不住要惨然一笑了。

(夏济安译)问:第三段写了西敏大寺周围色彩明丽的秋景,请分析其作用。

(4分)答:描绘了西敏寺的外部环境(1分);以明丽的色彩凸显了西敏寺内部的颓朽(或阴沉昏暗,写形成对比亦可)(1分);写秋景,与文章开头交待的时令呼应(1分),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1分)。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预演【苏联】杜姆巴泽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

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

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

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

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

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

”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不在。

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

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

”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

”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

“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

“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你的嘴可真厉害!”“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你疯啦?”“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没那么简单!”“把儿子给我留下!”“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

她打得那样厉害,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

这是什么游戏哟!”“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

“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 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

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有删改)(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4分)答:①通过追述“十五年前的事”,突出了“老同学”学生时代的调皮,表明了同学友情的深厚。

(2分)②交代了“我”登门拜访老同学的原因,也为下文写老同学如今的生活做了铺垫。

(2分)(2)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意和作用。

(6分)答:这段文字表明老同学的生活现状很糟糕,孩子也很可能成为他们的翻版(2分);点题(点出了“预演”的内涵)(2分);点明了文章主旨,警示人们重视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影响。

(2分)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话说沉闷刘心武尽管当今的社会生活变化迅猛、五光十色,但作为个人情绪来说,仍会时有沉闷之感。

沉闷感,或简称闷感,是一种没有杀伤性但也绝无趣味与快乐的情绪状态。

“乏味”“无趣”“闷”,与“恶劣”“恶心”“臭”还是两回事。

沉闷的状态一般来说绝非恶性状态,闷感亦非愤慨、忧伤之类的情绪。

沉闷,其含意应是“闷”这种状态达于相当程度并滞留时间过长。

闷,往往由一种对是非善恶虽有所区分,但界限模糊且无所举措的中庸将就的态度生成;常常体现为一种不能引出新鲜活泼的新事物、新局面的过分“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状态。

沉闷有时如同宇宙中的“黑洞”,能将人的锐气与急迫感吮吸进去,在“平安无事”中消弭了进取与革新。

一部沉闷的文学作品,可能不仅主题正当,而且结构严谨,文字流畅,但它毫无创意到甚至连“漏洞”都没有的地步,那令人厌倦的程度,说实在大大超过一部内容荒唐、漏洞百出的消闲读物。

一个“闷人”,则可能从相貌、衣着到举止、言谈,都无可指责,但思想无新意、行为无光彩,与之相处,不能得益有助,倒也无害无累,友之不愿,厌之不忍,真真是反不如面对一个“对头”,倒能调动起自己的勃勃生机。

有人说,应“打破沉闷”,但沉闷是打不得也破不了的。

你可以打敌人、破阴谋,你怎能打闷人、破乏味?有人说,应“冲出沉闷”,但当沉闷浓酽地包围着你时,你想冲出又谈何容易?但沉闷不可能非常之持久,却是可以断言的。

因为沉闷只是我们生存的宇宙、世界、社会、人类、他人和我们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一个节奏较为缓慢的过渡性阶段罢了。

运动是永恒的,因而前进乃至突进,都是一种必然,怎会持久地沉闷?一个总写沉闷作品的作家,要么他到头来终于超越沉闷,要么他那样的作品将被社会拒绝;一个拍乏味电影的导演也是如此;一个闷人也许会终身不改其闷,但他在社会上鍀位置必将移动,社会不可能长期容忍一个闷人占据着,关碍着社会总体景观的坐席;当然,更大的可能是闷人自己最终走出闷境。

总之,沉闷必引出厌倦,厌倦发展到厌烦,那就比批判、排拒乃至于革命都更具推动力,可促使一事一物一人一群,直到全社会的大变化大转型。

沉闷可厌而不可怕。

沉闷之后,必是大活跃大欢喜。

(有删改)问:本文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手法: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3分)作用:①以黑洞喻沉闷弊端之大,也为下文第五段写打破与冲出沉闷之难作铺垫。

②以沉闷的文学作品为例且与消闲读物作比较,说明沉闷足以让人厌倦、厌烦,为后文写文学作品期待“超越沉闷”作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