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抗日战争的经过: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包括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日本侵华的侵略行为,如侵略中国的目的、手段等,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必然选择。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
5.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史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2.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探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角色,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基本经过,包括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
2.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侵华的侵略行为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必然选择。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增强他们的历史判断力。
4.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的受害者,学会尊重历史、关爱生命。
5.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教案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牢记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结合目前中日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战屡败,结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

展示(“日本投降仪式”、“《日本递交投降书》”、“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停战诏书(原件)”)。

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场景。

请同学们看P74第16课的引言,“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和日本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反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6课抗日战争。

推进新课主题一狼烟四起1、你知道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吗?学生讨论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教学设计9: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学设计9: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

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与探究法等。

2.辅助手段:充分运用文字记载及有关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论从史出,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使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师: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生:《义勇军进行曲》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

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对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战争等内容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抗日战争的具体过程、深层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援助等。
3.介绍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强调全民族抗战的内涵。
4.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6.组织一次抗日战争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竞争意识。
4.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5.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日战争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评价,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胜利原因等方面进行梳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抗日战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适当运用生动、具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战争年代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英雄事迹的讲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2.针对重要知识点,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教师进行详细剖析,阐述其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
3.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抗战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战役或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战役或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要战役和关键历史人物,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掌握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理解抗战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展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作业完成后,教师应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知识传授与互动探究:在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重要战役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6: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学设计6:第16课  抗日战争

说明:
八年抗战的胜利既有中华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努力,也有海外华侨的鼎力相助,还有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是大家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果。

不可否认,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确实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是反法西斯盟国共同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是多方面原因综合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那一单方面的原因。

所以说前面六个谜底都比较片面,谜底“共工”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客观。

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

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论持久战》材料二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

……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

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蒋介石《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
①中国抗战的正义性、进步性和中国国土广阔、人多兵广,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中国坚持持久抗战。

教学设计1: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学设计1: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一)课题:抗日战争(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全民族的抗战:1.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背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及相互配合,是重中之重。

日军的滔天罪行:典型代表事件是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细菌战。

抗战的胜利: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原因、理解抗战胜利意义。

(四)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通过老师提问、观看历史纪录片、分析史料、学生讨论等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集体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科历史图片和录像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回忆上节课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提问学生:既然双方对峙,那么国共两党一直在对峙吗?(没有)又是什么打破了这种对峙局面?(抗日战争)讲授新课:一、提问学生:大家知道关于抗日的有哪些事实?之后观看短纪录片(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老师再简单介绍这些事件,形成抗日战争的背景。

提问:日本意在灭亡中国,那中国要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出路何在?引出全民族共赴国难。

提供学生关于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史料,让学生自己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提问:看书75页,日本此时的战略方针是什么?(三个月灭亡中国)出示关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材料,让学生回答问什么日军会提出这样的方针。

提问:那么日军这个计划执行了吗?是什么打破了这个计划?(淞沪会战)让学生看课本,学习淞沪会战,老师再补充具体知识。

介绍其他正面战场的有名战役(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结合史料及著名人物。

提供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的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之后老师自己给学生详细介绍。

提问:从这么多的战役中,我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分类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战役,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役和相互配合的战役)提问:从战役中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待学生比较完后,老师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掌握抗日战争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能够分析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应对措施,评价其优缺点。
3.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和抗战精神,认识其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 Nhomakorabea的地位。
4.能够运用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分析现代战争条件下我国应对战争的战略策略。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感教育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讲述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抗战先烈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胜利原因。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影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同时,我还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如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等。
4.抗日战争的启示:总结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抗日战争对现代战争条件下我国应对战争的战略策略的启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话题:教师提出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小编整理)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小编整理)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小编整理)第一篇: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新课导入: [展示视频:东京审判]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日本的首要战犯在法庭上都认为自己无罪,就让我们以抗日战争的史实为依据看看他们到底有罪还是无罪!【第一幕:血雨腥风】(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ppt展示:罪行一:军事侵略,侵占领土]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列举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 教师归纳并过渡: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侵华战争,日本通过一系列侵华事件,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更为可恨的是,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犯下了的第二大罪行。

[ppt展示:罪行二: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问题2:教材中哪些史实可以体现这一罪行? [ppt展示部分图片:南京大屠杀、潘家裕惨案、七三一部队] 展示材料一: 当时驻南京的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代表在向其政府的报告中写道:“他们(日军)是兽类的集团。

屠杀、劫掠、纵火、奸杀……甚至以杀人竞赛的方式对南京城血洗。

他们是一架正在开动的兽性机器。

” 展示材料二: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

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

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

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到七十四层高。

─张纯如《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展示材料三3000人-------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人数。

3000公斤-------731部队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公斤的纯细菌。

27万-------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

问题3:看完这些图片和材料,同学们能不能用简短的话语来谈谈你们此刻的心情? 教师归纳并过渡:……我无意用更多血腥的材料刺激你们纯净的眼睛,我只是想让你们体会日本侵略者对待中国人的丧心病狂,但是你们又何曾能够想象他们也有家人,有儿女、妻子,和家人其乐融融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等工具,分析抗日战争中的战役、战略和战术,提高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1.列举出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重大事件,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影响。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描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阐述其事迹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抗日战争时期的典型英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时间顺序,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事件,分析战争过程中的战略战术、国共合作、国内外支援等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图片、地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发展变化,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同时,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支持等,以及战争胜利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4.制定一份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要求切实可行,不少于400字。
5.搜索并整理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史料、故事等,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风貌,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6.观看一部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600字。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以下要点:
1.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杰出历史人物;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及对我们的启示。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史实讲解:对重大事件、战役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避免主观臆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4.强化价值观引导: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杰出历史人物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
2.难点:
(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矛盾;
(2)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收集学生意见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 时了解学生需求。
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参与抗日战争主题的文艺演出 或诗歌朗诵会,传承和弘扬民 族精神。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注意力集中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
回答问题情况
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和创造性,评估其思维活跃 度。
小组合作能力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 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
观性和生动性。
情境教学法
通过模拟抗日战争时期 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
境地感受历史。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
抗日战争的主要经过、胜利原因 及意义。
难点
如何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进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国 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
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技巧
以故事导入
通过讲述一个与抗日战争相关的 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导入
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一个与 抗日战争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发学 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时事热点导入
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如抗战胜利 纪念日等,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 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的英勇抗战精神。
解析方法
对于重点内容,要详细讲解,深 入分析;对于难点内容,要引导 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同时 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进

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教案第一篇:抗日战争教案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一】掌握抗日战争的重大史实:抗日战争的爆发。

日军侵华的罪行。

中国人民的抗战。

【目标二】分析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和性质。

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目标三】1、通过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歌颂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培养学生爱国和正义的情感。

2、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分析:本课内容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基本特征:从社会矛盾看,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从中国抗战看,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

从战争态势看,中日双方进行了一场持久战。

最终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2、教材侧重分析本课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抗战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指导: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发表见解。

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大刀进行曲》。

【师】大家熟悉这首歌曲吧。

它反映的是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生】抗日战争。

【师】歌曲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生】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

二.战争的起因:【师】在近代历史上日本不断侵略中国。

你们知道的有哪些侵略史实?【生】略。

【师】我把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进行了归纳。

【课件】(近代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获得《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台湾。

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获得《辛丑条约》。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篇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课。

本课共三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用三课时“难忘九一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来讲叙,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

因此,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从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看,通过初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透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

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

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中国屡战屡败,结果几乎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

日本裕仁天皇宣读日本投降诏书、战俘营中的日军战俘在收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的广播、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战舰上签字、备受日军14年蹂躏之苦的中国东北人民热烈欢庆光复。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关键词汇:抗日战争、全面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文献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抗日战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问题回答、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给予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当今国际形势,谈谈你对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识。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3.选择一场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抗日战争战役,分析该战役的背景、过程、结果及意义,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分析深入。
4.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一份400字左右的讨论报告,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文献、回忆录、照片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三)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是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讲授新知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予每个小组一定的讨论话题。例如,我让学生围绕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小组讨论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学手段和历史文献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历史氛围。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情感共鸣。
2.问题导向: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不仅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民族精神的认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精神,如英勇抗敌、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抗战英雄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在抗战胜利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7: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学设计7: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教学准备】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由于初中阶段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教学方法】本课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问题探究与合作学习,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高一历史必修一16课抗日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16课抗日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16课抗日战争教案第一篇:高一历史必修一 16课抗日战争教案高一历史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导入出示图片──油画《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这是一个令中国人很难平静的场景。

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落后就要挨打”。

列强不断侵略中国。

中国屡战屡败。

这些侵略中,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最甚,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这怎能不让人扬眉吐气?为了赢得这场战争,中国的军队百姓,中国的山河大地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的抗战背景:师:近代以来中国屡受侵略,为什么老师说在这些侵略中以日本的侵略最为突出?生:列举近代以来日本的侵华史实。

(日本自1868—1873年明治维新以来,逐步成为军事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举其要者如下: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逼签《马关条约》,掠夺了中国巨额赔款和台湾省; 1897年的割地狂潮中,划福建为日本的势力范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出兵中国,逼签《辛丑条约》,掠夺中国赔款和主权; 1905年,日俄战争击败俄国后,又继俄国租借我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我国山东,强占德国在我国山东的利权; 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22年起,支持军阀发动混战,从中获利。

)师:日本的这一系列侵华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顶峰。

在1929年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之下,使得本来就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到新的打击,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在经济上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形成军需通货膨胀,政治上结束政党内阁建立起以统治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统治。

并制定了富有对外侵略性的《国策基准》作为根本国策。

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是日本开始对中国展开近乎疯狂的侵略战争。

请同学们看[历史纵横]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c.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抗日战争》时,我首先会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随后,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抗日战争看待这段历史?”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思考。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推进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3.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的感悟文章,要求结合课堂所学,谈谈你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以及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2.制作一份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海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突出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
3.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b.创设合作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c.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d.强化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教学评价:
a.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家族访谈:采访家里的长辈,了解他们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和亲身经历(如果有的话),整理成访谈录,分享在课堂上。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5.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
本案例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2.学生分小组收集资料、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4.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抗日战争的背景、重要战役、英雄人物和胜利意义。
2.强调抗日战争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小组成员共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整理观点,形成小组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协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深度、团队合作的表现等方面。此外,教师还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抗日战争历史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吗?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3.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时间、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抗日战争背景:教师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起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课。

本课共三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用三课时“难忘九一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来讲叙,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

因此,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从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看,通过初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透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

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

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中国屡战屡败,结果几乎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

日本裕仁天皇宣读日本投降诏书、战俘营中的日军战俘在收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的广播、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战舰上签字、备受日军14年蹂躏之苦的中国东北人民热烈欢庆光复。

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场景。

请同学们看教材74页的引言,“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和日本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反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6课抗日战争。

教学内容一.野蛮侵略罪恶滔天这一子目,我们来探究三个问题:1.你知道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吗?2.20世纪30年代日军制造了哪些侵华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3.侵华期间,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怎样的滔天罪行?探究1:你知道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吗?材料一:1936年,日本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既确保日本在东亚的地位,又向南方海洋发展。

-----《中国近代史下册》材料二: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经济危机达到了顶点,一时陷入绝望的境地。

日本统治集团为摆脱严重的统治和经济危机,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从各方面加紧侵华战争的准备。

材料三: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

1931--1939年,苏联多次建议与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侵华背景:①“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自明治维新以来,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②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

金融、贸易、工业、农业等多重危机连环爆发,经济危机使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0%以上,失业和半失业人口达300万人。

③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日本国内少壮派军官对军人不应干政的传统戒律置若罔闻,声称自己代表着人民的心声和日本的前途,通过二二六政变,他们进入权力中心,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④在中国方面,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日本侵华提供可乘之机。

⑤绥靖之风盛行,西方大国忙于应对国内经济危机,无暇东顾,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默许态度。

探究2:20世纪30年代日军制造了哪些侵华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自由回答: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

●九一八事变东北农产丰盛,矿藏丰富,自甲午战后,日本一直觊觎东北。

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取得沙俄在东北的权益;1910年,吞平朝鲜后,日本更顺理成章的把东北看成下一个目标。

其目的是将东北用作对抗苏联南进的缓冲地带和一旦与美国交战时的补给基地。

占领东北,有利于缓解日本人口过密和资源不足的困境,提供商业机会,减轻国内失业压力。

1931年9月18日,日军投掷炸弹轰炸沈阳郊外南蛮铁路,但爆炸的影响很小,铁路仍可以正常运营。

日本巡逻队却称中国士兵从野地开火,他们只能还击“自卫”。

自此,日军5个月席卷东北,占领我国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日本本土的2.5倍,日本开始了局部侵华。

●一二八事变占领东北后,日本在上海开辟了第二条战线,企图将国际视线从东北转移开来。

遇到十九路军的猛烈抵抗。

但一个月后,中国防线崩溃。

通过国际调解,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日军同意撤出上海和吴淞占领区。

●伪满洲国的建立为使赤裸裸的侵略合法化,日本在沈阳成立伪满洲国,由清废帝溥仪做傀儡,政府中的大臣多为清朝遗老和文士。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事变日军侵占东北后进而向华北扩张,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

日军首先夺取华北的资源,1935年5月,华北的日军兵力由1700人增加到5700人,中日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炮制冀东及内蒙伪政权,这一连串事变史称“华北事变”,它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民族危机加深。

●卢沟桥事变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中关于外国可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的条款,驻华北日军于1937年7月初在北平郊外卢沟桥附近举行实战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7月7日午夜前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当地中国驻军拒绝后,日军炮击宛平城,在7月8日凌成4点半占领宛平城,中日两国不宣而战。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由局部侵华转向全民侵华,也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这些重要历史事件充分说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

从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在三个月之内迅速灭亡中国。

而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的暴行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探究3:侵华期间,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怎样的滔天罪行?●潘家峪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行“三光”政策。

1941年,日军对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进行大扫荡,全村一千五百人中有以前二百多人被杀害。

(图片)日本“扫荡”后被毁的潘家峪;儿童被烧焦的惨状;●七三一部队日军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七三一部队。

用中国活人作试验,进行活体解剖、手榴弹试验、鼠疫实验。

(图片)731部队用于放人肉的铁槽;731部队用的骨锯;731部队用于挂人肉的铁钩;日军细菌试验的受害者,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人以上。

日本投降前夕,匆忙撤退,为毁灭罪证将工厂炸毁,大批带菌动物逃出,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南京大屠杀视频1937年12月淞沪会战失利,日军挺近当时的首都南京,对南京的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短短六周的时间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三十万人。

引导学生看P76【学思之窗】并思考、回答:日本人也是人,它也传习中国儒家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何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一到中国的土地上,人性就变成了兽性呢?分析答案:①受到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征——有武士道精神,这种民族特征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展遇到困境时,被军国主义所利用。

武士道精神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轻生重死,许多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采用以死谢罪,以死换取人们对他的原谅。

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的人怎会珍惜别人的生命;日本人自杀率一直是居高不下的,这是造成制约日本社会发展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也是那场全面侵华战争一个后遗症。

②现实因素:日本军意在灭亡中国,因而用屠杀来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日本的残酷侵略是中华民族永世不能忘记的,同时也使我们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而今,日本右翼势力对侵略战争的粉饰是二战后日本帝国主义理论、思想及罪行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的表现,是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

它严重伤害了曾受日本侵略的亚太地区人民的感情,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不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也违背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作为当代青少年要铭记历史,不做可耻的亲日者;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日本右翼势力不代表日本全体国民,我们不要做盲目的仇日者,而是做一个保持客观理性眼光的智者。

二.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探究三个问题:1.国难当头,国共两党作出了什么决策?他们是如何抗战的?结果如何?2.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何历史地位?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什么最终取得胜利?探究1:国难当头,国共两党作出了什么决策?他们是如何抗战的?结果如何?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

面对日军的血腥屠杀,全民族奋起反抗;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

那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提出和建立的,通过历史事件来回顾:提出方针:1935年12月,中共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初步形成: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红军长征后突入西北,蒋介石急于一劳永逸消灭中共,下令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对中共发动进攻,但战事没有进展。

思念家乡和厌恶内战的东北军越来越受中共提出的同意对抗日本的思想影响,张扬两帅被争取到了统一战线一边。

在蒋介石飞抵张扬驻地西安,想稳定不安局势时,张扬发动政变,称为“西安事变”。

此事后,中共从“反蒋抗日”转变成“联蒋抗日”,而蒋介石承诺只要中共支持三民主义,国民党就可以参加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成为了扭转时局的关键,而它的和平解决也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正式形成:在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