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之欧阳光明创编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之欧阳歌谷创编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之欧阳歌谷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4ce25a28910ef12d2bf9e732.png)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一、欧阳歌谷(2021.02.01)二、概述DV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LEDVT如在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一)LEDVT的病理分型1、周围型: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重症LEDVT:1、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2、股白肿:伴动脉痉挛持续存在。
(二)LEDVT的临床分期1、早期:(1)急性期:发病后7天以内;(2)亚急性期:发病第8天至30天;2、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3、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4、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
1984年Sniderman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首创。
目前,介入治疗LEDVT的方法主要有:介入性溶栓治疗,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深静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对LEDVT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四方面考虑。
①安全性:在对长段急性血栓作介入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
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介入性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
②时效性:急性LE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36b3c6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e.png)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一、诊断DVT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一般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和静脉曲张。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以根据Wells评分系统判断DVT的概率。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多普勒检查和CT扫描。
超声多普勒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准确显示静脉血栓的位置和范围。
CT扫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DVT的情况,但由于其辐射剂量较高,一般在超声多普勒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时才使用。
二、治疗DVT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栓塞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抗凝剂,如肝素和华法林。
肝素是一种直接抗凝剂,可以迅速抑制血液凝固,但需静脉注射。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具有长效的抗凝效果,但开始起效较慢。
两者结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控制DVT的病情。
机械栓塞治疗主要包括下肢外压和滤器植入两种方法。
下肢外压是将压力通过特殊的包扎或袜子施加在下肢上,以增加静脉回流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滤器植入是将一个特殊的装置植入下腔静脉,目的是阻止血栓从下肢进入肺部并导致肺栓塞。
三、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的静卧患者和手术后患者,应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降低DVT的发生率。
这些措施包括使用弹力袜、活动、药物预防等。
弹性袜可以增加下肢静脉的收缩力,提高静脉回流;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流动,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药物预防主要是使用抗凝剂,以抑制血液凝固。
四、随访和复发预防对于已经诊断和治疗过DVT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
随访中,应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以及评估并处理潜在的复发风险因素。
复发预防主要包括继续使用抗凝剂、行动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控制其他相关疾病的进展。
总结而言,下肢静脉血栓的诊疗指南为临床提供了一系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提高DVT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风险。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诊疗方案需要个体化,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之欧阳光明创编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之欧阳光明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23cd08e30b4c2e3f562763ad.png)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欧阳光明(2021.03.07)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第二届中国静脉论坛会议期间,由中华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责成安贞医院吴庆华教授负责制定我国的“DVT诊治指南”,后与第三届静脉论坛轮值主席董国祥共同承担本指南的制定,由吴庆华和罗小云执笔。
本草案的制定历时两年余,经多次专家会议讨论修改。
2006年3月在三亚的第三届静脉论坛工作会议上形成初稿,后经2005年11月26日和2007年6月11日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会议以及2007年8月25日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预备会议等反复认真研究修改,200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的会议上全体通过。
当然仍有不尽完美之处,也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留待以后不断修改,完善。
我国血管外科著名专家(按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陈翠菊、陈忠、陈学明、董宗俊、董国祥、段志泉、符伟国、管珩、郭伟、谷涌泉、顾福杭、景在平、蒋米尔、姜维良、李大军、李俊海、李建新、李晓强、栗力、刘昌伟、刘鹏、刘长建、刘增庆、罗小云、马杰、潘松龄、钱水贤、时德、沈来根、王嘉桔、汪忠镐、王玉琦、王深明、吴庆华、吴丹明、辛世杰、苑超、余波、张柏根、张建、张福先、张纪蔚、张强、张静菊、赵春起等先后参加本指南的制定。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oembolism,VTE)。
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国内临床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
为提高我国对DVT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之欧阳光明创编
![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之欧阳光明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b938afa827284b73f24250e2.png)
神欧阳光明(2021.03.07)经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目录3脑梗死(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I63.902)【概述】脑梗死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依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诊断】(一)病史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二)症状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等。
(三)体征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
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等。
(四)其他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原发病的检查:(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五)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凝血五项、血沉、肝肾功能、高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等。
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头颅CT:8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小时后一般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
脑干、小脑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血管彩超及MRA。
5.TCD 。
6.其它:如心脏彩超,胸片,心电图,脑电图。
(六)诊断依据1.脑血栓形成:(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史;(3)病前TIA发作;(4)多于静态起病;(5)症状多于数小时以上达高峰;(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7)CT早期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下肢静脉曲张三种检查方法之欧阳光明创编
![下肢静脉曲张三种检查方法之欧阳光明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1f77d50e6f1aff00bfd51e3f.png)
1.欧阳光明(2021.03.07)深静脉通常试验(Perthes试验,也称踢腿试验)患者站立位,静脉充分充盈后,用止血带在腹股沟下方压迫静脉,病人用力伸展腿部20次或下蹲20次,如充盈的曲张静脉迅速消失或明显减轻,沉重感减轻,表示深静脉通畅,交通静脉完好,为阴性,是可以进行浅静脉手术的重要标志。
反之,曲张静脉增加或/和沉重感加重,表示深静脉有阻塞,为阳性。
深静脉通畅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是识别下肢深静脉是否通畅的体征识别方法。
尤其是下肢静脉曲张是否可以手术的重要体征。
【识别方法】先让病人站立,在患者的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此时下肢静脉曲张可能会比以前更明显。
再让病人用力伸屈患侧下肢的膝关节10-20次(也可用力下蹲10-20次)。
【[临床意义】如果活动后,病变的静脉所发生的曲张明显减轻,说明经过小腿活动,小腿肌泵收缩,迫使淤滞在大隐静脉(浅静脉)中的静脉血通过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向深静脉回流,由于深静脉通畅,功能良好,静脉血可以进一步回流入髂静脉。
如果活动后,病变的静脉所发生的曲张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或病人感觉下肢出现疼痛,说明虽然经过小腿活动,小腿肌泵收缩,理应迫使淤滞在大隐静脉(浅静脉)中的静脉血通过深浅静脉之间等的交通支,向深静脉回流,可是因为下肢深静脉不通畅,功能不良,深静脉中的静脉血无法回流。
此时患者下肢的大隐静脉(浅静脉)的血液淤滞加重,同时深静脉的淤血也加重。
所以病变的静脉发生的曲张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病人常感觉下肢出现疼痛。
深静脉通畅实验对下肢静脉曲张是否选择手术,起到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
如果病人的浅静脉(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功能不良,不通畅,同时深静脉的功能和通畅程度也有问题,就不能再做手术结扎浅静脉,否则则会迫使原来功能不良的深浅静脉系统负担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完全由功能不良的深静脉系统来承担,不但不会缓解临床症状,反而会加重病情。
下肢静脉通畅实验不良者,为下肢静脉结扎或切除的禁忌症。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与参考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与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66b727c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5.png)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与参考1. 概述1.1 定义下肢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LEVT)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中形成血栓。
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指发病后14天以内,慢性期指发病后14天以上。
1.2 发病率下肢静脉血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较高,约为每年每10万人中有1-2人发病。
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剧,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 病因与危险因素2.1 病因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与静脉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流缓慢三个因素有关。
2.2 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 Factor II、 Factor V Leiden、Prothrombin GA 等基因突变。
- 后天因素:长时间制动、肥胖、吸烟、口服避孕药、创伤、手术等。
- 疾病相关:癌症、糖尿病、 heart failure、肾病等。
3. 临床表现3.1 急性期- 疼痛:患肢明显疼痛,尤以腓肠肌为甚。
- 肿胀:患肢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
- 发绀:患肢皮肤呈暗紫色。
- 浅静脉曲张:可见患肢浅静脉明显扩张、弯曲。
3.2 慢性期- 疼痛和肿胀减轻,但可能持续存在。
- 皮肤硬化、色素沉着:慢性期患者皮肤可出现硬化、色素沉着。
- 静脉溃疡:慢性期患者可出现静脉溃疡,经久不愈。
4. 诊断4.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关注有无诱因、症状、体征等。
4.2 体格检查- 观察患肢肤色、肿胀程度。
- 触诊患肢,了解静脉走行、触痛等情况。
4.3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血栓部位、范围和静脉血流情况。
- D-二聚体:急性期患者 D-二聚体升高,有助于诊断。
- 血常规、凝血功能:了解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 静脉造影:可见阻塞部位及阻塞程度。
5. 治疗5.1 急性期治疗- 抗凝:首选治疗,降低血栓扩展风险。
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 溶栓:对于大面积血栓患者,可选用尿激酶、链激酶等溶栓药物。
湖北专科护理敏感指标之欧阳光明创编
![湖北专科护理敏感指标之欧阳光明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23ed5d0549649b6649d7473b.png)
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敏感指标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儿科ICU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二、儿科AB区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三、儿科门诊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四、妇科
五、消化A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六、皮肤科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七、骨科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八、呼吸科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九、内分泌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十、疼痛科
十一、消化B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十二、整形外科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十三、肿瘤血液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十四、产科
十五、产房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十六、儿科C区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十七、普外Ⅰ
十八、心内B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之欧阳体创编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之欧阳体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0ccdb05ff121dd36a22d82cf.png)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简介《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目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关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
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目录第一部分头颈部血管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第二章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腹部血管第一章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二章肠系膜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三章下腔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四章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五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六章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七章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三部分四肢血管第一章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二章上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三章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四章髂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五章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六章下肢浅静脉超声评价与标记指南第七章动静脉造瘘术前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价指南第八章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附录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集编者分组头颈部血管组:组长:华扬编者(按章节为序):华扬、何文、段云友腹部血管组:组长:王金锐编者(按章节为序):邓学东、王金锐、罗燕、李建初、唐杰四肢血管组:组长:唐杰编者(按章节为序):唐杰、温朝阳、段云友、童一砂、秦卫《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编写委员会(按章节为序)华扬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何文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段云友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邓学东苏州市立医院王金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罗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建初北京协和医院唐杰解放军总医院温朝阳解放军总医院童一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Austin医院秦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一部分头颈部血管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一、目的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查是利用人类颅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为检测声窗(如颞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采用低频率(1.6~2.0MHz)的脉冲波探头对颅内动脉病变所产生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客观的评价信息。
下肢静脉血栓的医疗指南
![下肢静脉血栓的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b7d6d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6.png)
下肢静脉血栓的医疗指南1. 引言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严重时可以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针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医疗指导,帮助他们制定简单且无法律争议的治疗策略。
2. 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确认:- 临床症状: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发红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确定血栓的存在;- 血液检查: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等指标辅助诊断。
3. 非药物治疗对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非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包括:- 卧床休息:帮助减轻下肢静脉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应用弹力袜:通过外加压力减少下肢静脉扩张,促进血液回流;- 提升患肢:将患肢抬高以减轻静脉压力。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包括:- 抗凝治疗: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来抑制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扩展;- 溶栓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采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血栓溶解。
5. 并发症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容易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故需进行相关预防措施:- 应用抗凝药物: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再形成;-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尽早进行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高危患者筛查:对于高危患者,如手术患者、长时间卧床患者等,需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和相关预防措施。
6. 随访和复诊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复诊,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随访内容包括:- 症状评估:了解患者的症状变化;- 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血栓情况;- 药物调整: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7.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针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医疗指南,包括诊断、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并发症预防、随访和复诊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这些指导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制定简单且无法律争议的治疗策略,提高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深静脉血栓(DVT)Autar评分表之欧阳歌谷创编
![深静脉血栓(DVT)Autar评分表之欧阳歌谷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832dc511aa00b52acec7cabc.png)
(八)胸部损伤1
(九)脊柱损伤2
(十)盆腔损伤3
(十一)下肢损伤4
外科干预:仅对一项适合的外科干预评分
1.小手术<30分钟1
2.择期大型手术2
3.急诊大手术3
4.胸部手术3
5.妇科手术3
6.腹部手术3
7.泌尿外科手术3
8.神经外科手术3
9.骨科手术(腰部以下)4
现有的高风险疾病:选择相应项目评分评分
2)体重适中20-25 1
3)超重26-30 2
4)肥胖31-40 3
5)过度肥胖>40 4
运动能力评分
能走动0
运动受限(需要辅助工具)1
运动严重受限(需他人协助)2
轮椅3
完全卧床4
特殊风险种类
口服避孕药:评分
20-35岁1
>35岁2
激素替代治疗2
怀孕及产褥期3
易栓症4
创伤风Hale Waihona Puke 种类评分项目(仅限术前)评分
低危:走动+梯度弹力袜
中危:梯度弹力袜+肝素+间歇式压力系统
高危:梯度弹力袜+肝素+间歇式压力系统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roup recommendation, 2001
R Autar 2002
深静脉血栓(DVT)Autar评分表
欧阳歌谷(2021.02.01)
科别病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
年龄相关(周岁)评分
1.10-30 0
2.31-40 1
3.41-50 2
4.51-60 3
5.61-70 4
6.>705
体型/肥胖指数(BMI)Wt(kg/Ht(m)2)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与诊断指南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与诊断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bfe432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d.png)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与诊断指南概述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治疗与诊断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提供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与诊断的指导,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检查和血液检测。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下肢静脉血栓诊断的主要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成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栓形成的位置和程度。
2. 血液检测:血液检测可以帮助确认下肢静脉血栓的存在,并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常用的检测项目包括D-二聚体和凝血酶原时间等。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目标是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发展,减轻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
-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可以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预防血栓的扩散。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和华法林等。
- 溶栓药物:溶栓药物可以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静脉血流。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
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可以帮助改善下肢静脉血流,减轻症状。
常用的物理疗法包括压力治疗和运动疗法。
- 压力治疗:通过佩戴弹力袜或使用压力绷带等方式,可以提供适当的压力,促进静脉回流。
-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恢复下肢肌肉的泵功能,促进静脉血流。
3. 外科治疗:对于严重的下肢静脉血栓,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血栓切除术和血管成形术等。
结论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与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3be832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4.png)
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我们提供以下指南:
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临床症状评估:包括下肢疼痛、肿胀、发红等症状,了解患
者的病史和风险因素。
2. 体格检查:观察下肢的外观、温度和肌肉张力,检查有无浅
表静脉炎症迹象。
3. 影像学检查:进行超声波检查,了解血栓的部位、大小和范围,判断血流情况。
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药物治疗:对于无并发症的下肢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是首选。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和华法林等,用药剂量需根据患者情况进
行调整。
2. 牵引治疗:对于严重的下肢静脉血栓,牵引治疗可以帮助恢
复血流通畅,减少疼痛和肿胀。
但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下肢静脉血栓,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血栓切除术或置入过滤器等。
手术治疗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和
合适的患者选择下进行。
4. 并发症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如提前
活动、穿戴弹力袜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是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在实际操作前咨询专业医生,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
诊断和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要点之欧阳文创编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要点之欧阳文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7242ed3d81c758f5f71f676a.png)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
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抗凝血酶缺乏/ 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 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 Ⅷ、Ⅸ、Ⅺ因子增高/ 蛋白C缺乏/ V因子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 / 纤溶酶原缺乏/ 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蛋白S缺乏/ Ⅻ因子缺乏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损伤/骨折/ 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 高龄/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吸烟/ 妊娠/产后/ Crohn病/ 肾病综合征/ 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血小板异常/ 手术与制动/ 长期使用雌激素/ 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 肥胖/ 心、肺功能衰竭/ 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 口服避孕药/ 狼疮抗凝物/ 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 VTE病史/ 重症感染二、临床表现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d;发病30d以后进入慢性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
2021年术后病程记录及病程记录
![2021年术后病程记录及病程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dcf84e0733d4b14e84246840.png)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术后病程记录欧阳光明(2021.03.07)时间:患者王仲,男,51岁,主因左下肢青筋迂曲20余年局部条索结块肿痛半月入院,入院诊断:1.下肢静脉曲张,2.血栓性浅静脉炎,3.淤积性皮炎,4.2型糖尿病。
经充分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后于今日8:30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左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经皮静脉内激光成形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术后给与消炎、活血、消肿、补液等治疗。
并嘱抬高患肢,去枕平卧6小时,禁食水6小时,6小时后尽早下床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发生。
给予刀口微波治疗促进刀口部创面愈合。
密观病情变化。
李晓东2013-03-06 10:48 李浩杰副主任医师查房今日术后第1天,李浩杰主任查房,患者病情平稳,精神可,术肢切口疼痛可耐受,已正常进食,并下地活动。
晨起体温不高。
查:术肢敷料清洁干燥,未见明显渗血渗液,肢端血运可。
继予抗感染、改善循环、消肿液体静点。
嘱患者抬高患肢,适度运动。
给予术后汤口服,以清热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则,处方如下:甘草6g 白术12g 泽兰15g 泽泻15g益母草15g 猪苓12g 金银花10g 紫花地丁12g茯苓12g 桂枝 6g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l,分两次温服李浩杰/李晓东2013-03-07 12:52 胡满香主治医师查房今日术后第2天,患者病情平稳,术肢切口疼痛不著。
已排气、便。
纳寐可,二便调。
查体:T36.2℃,术肢敷料清洁干燥,未见明显渗血渗液。
肢端血运可。
昨日测早餐前快速血糖7.4mmol/L,治疗继前,继观。
胡*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满香/李晓东2013-03-08 12:54今日术后第3天,患者病情平稳,晨T36.1℃。
给予换药,见各切口对合良好,无红肿渗出。
小腿胫前轻度指凹性水肿。
原足靴区色素沉着较前变淡。
停抗生素、及七叶组液。
继予脉管复康片、地奥司明、清脉止痛胶囊口服辅助活血化瘀减轻肿胀。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之欧阳文创编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之欧阳文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8abf25c0866fb84ae55c8da7.png)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
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
(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
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
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
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
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
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之欧阳引擎创编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之欧阳引擎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c477a8f358fb770bf68a5515.png)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欧阳引擎(2021.01.0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静脉血栓栓塞症在骨科大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是围手术期最主要的死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对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各种方法预防VTE不仅可明显降低其发生,如方法得当也是安全的。
为提高中国骨科VTE预防水平、规范预防方法,特制订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本指南中提到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1]。
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实施时仍须根据患者以及具体的医疗情况而定。
一、概述(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lolism, VTE)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2]包括两种临床类型,即DVT 和 PTE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深静脉多见,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以上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三)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2-4],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四)骨科大手术后VTE流行病学:骨科大手术患者容易发生VTE[1](表1)。
表1 骨科大手术后 VTE的发生率(%)注: THR,全髋关节置换;TKR,全膝关节置换;HFS,髋部骨折手术我国等亚洲国家的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经静脉造影证实)也很高,在一项亚洲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的407例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骨折手术AIDA研究[6]表明,在完成静脉造影的278例患者中,发生DVT 120例,占43.2%。
邱贵兴等[7]报告,关节置换术后DVT 的发生率增高,未预防组为30.8 %(16/52),预防组为11.8 %(8/68)(P<0.05)。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11之欧阳光明创编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11之欧阳光明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a70c21e443323968001c92d5.png)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欧阳光明(2021.03.07)一、概念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DVT形成机制(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二)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2、机械性损伤3、感染性损伤(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下肢DVT的类型:1、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2、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3、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三、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防治结合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一)预防DVT首先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
评估内容: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之欧阳歌谷创编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之欧阳歌谷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c5a0cc207c1cfad6185fa71a.png)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
(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关于院内深静脉血栓方案之欧阳文创编
![关于院内深静脉血栓方案之欧阳文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6a1c79ef376baf1ffd4fadad.png)
汉川市人民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常并发于其他疾病,为有效降低VTE的风险,对VTE做到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以促进我院VTE防治工作的发展。
特制定我院院内VTE防治管理方案,具体如下:一、成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组(一)组成成员组长:副组长:组员:(二)工作职责:1、参与制定有效的医院内VTE预防与处置方案并推进实施。
2、负责院内VTE急危重症及疑难病例的会诊讨论工作,并指导治疗。
3、动态监测全院VTE发生病例及多发科室,帮助寻找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策。
4、负责全院VTE病例资料收集及整理工作,对VTE预防与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效果评估,并提出改进方案。
二、制定院内VTE预防方案1、对每位入院患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
具体流程参照住院患者VTE预防流程(见附件1);具体评估参照Caprini VTE风险评估表(见附件2)。
2、对不同VTE危险级别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预防方式,具体包括非药物和药物预防措施。
非药物包括:(1)活动。
(2)腔静脉滤器(IVCF)。
(3)机械性预防方法:梯度压力弹力袜(GCS)、间断气囊压迫(IPC)装置、下肢静脉泵(VFP)。
药物预防包括:低剂量普通肝素(LDUH)、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维生素K拮抗剂(VKA)。
3、鉴于抗凝预防治疗本身存在潜在的出血风险,采取药物预防性抗凝治疗前必须进行个体化评估,权衡抗凝与出血的利弊。
如出现使用禁忌症或其他特殊情况,请及时邀请专业科室医生会诊。
4、预防性抗凝药物使用后,一旦发生出血,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院内VTE预防性抗凝后严重出血的处理流程》(见附件3)。
三、制定院内VTE患者的临床处置预案根据患者有无VTE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进行临床评估。
1、对DVT临床低度或中度可疑者,可进行血浆D-二聚体、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如果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等检查发现DVT阳性,则DVT诊断成立,立刻进行DVT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5caeadcb4daa58da1114ad9.png)
一.病因和安全身分DVT的重要原因是静脉壁毁伤.血流迟缓和血液高凝状况.安全身分包含原发性身分和继发性身分(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系体例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显著家族史的患者.二.临床表示DVT重要表示为患肢的忽然肿胀.痛苦悲伤.软组织张力增高;运动后加重,举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消失浅静脉显露或扩大.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忽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痛苦悲伤,为Homans征阳性;榨取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痛苦悲伤,为Neuhof征阳性).轻微的下肢DVT患者可消失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显著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惨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速. 股青肿是下肢DVT最轻微的情形,因为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体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轻微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示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随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掉,全身反响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实时处理,可产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示.DVT慢性期可产生PTS.重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痛苦悲伤(轻微程度随时光的延伸而变更),体征包含下肢水肿.色素惊慌.湿疹.静脉曲张,轻微者消失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产生率为20%~50%.三.诊断DVT不克不及仅凭临床表示作出诊断,还须要帮助检讨加以证实.(一)帮助检讨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应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诊断急性DVT的敏锐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别情形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安全程度评估.2.多普勒超声检讨:敏锐度.精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办法,实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讨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点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中断两次超声检讨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清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讨.3.螺旋CT静脉成像:精确性较高,可同时检讨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形.4.MRI静脉成像:能精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克不及满足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运用造影剂.5.静脉造影:精确性高,不但可以有用断定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规模.形成时光和侧支轮回情形,并且常被用来判定其他办法的诊断价值.(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四.治疗(一)早期治疗1.抗凝:抗凝是DVT的根本治疗,可克制血栓舒展.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下降PE产生率和病逝世率.但是单纯抗凝不克不及有用清除血栓.下降PTS产生率.药物包含通俗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克制剂.Ⅹa因子克制剂等.(1)通俗肝素:治疗剂量个别差别较大,运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效,一般采取静脉中断给药.肇端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kg-1·h-1静脉泵入,今后每4~6小时依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光(APTT)再作调剂,使APTT的国际尺度化比值(INR)保持在1.5~2.5.通俗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削减症(hepa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在运用的第3~6天应复查血小板计数;HIT诊断一旦成立,应停用通俗肝素.(2)低分子肝素:出血性副感化少,HIT产生率低于通俗肝素,运用时大多半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效.临床按体质量给药,每次100 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打针,肾功效不全者慎用.(3)直接Ⅱa因子克制剂(如阿加曲班):相对分子质量低,能进入血栓内部,对血栓中凝血酶的克制才能强于通俗肝素.HIT及消失HIT风险的患者更合适运用.(4)间接Ⅹa因子克制剂(如磺达肝癸钠):治疗剂量个别差别小,每日1次,无需监测凝血功效.对肾功效影响小于低分子肝素. (5)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治疗的重要口服药物,后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效的INR.治疗剂量规模窄,个别差别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治疗首日常与低分子肝素或通俗肝素结合运用,建议剂量2.5~6.0 mg/d,2~3 d后开端测定INR,当INR稳固在2.0~3.0并中断24 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通俗肝素,中断华法林治疗.(6)直接Ⅹa因子克制剂(如利伐沙班):治疗剂量个别差别小,无需监测凝血功效.单药治疗急性DVT与其尺度治疗(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合用)疗效相当.推举:急性期DVT,建议运用维生素K拮抗剂结合低分子肝素或通俗肝素;在INR达标且稳固24 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通俗肝素.也可以选用直接(或间接)Ⅹa因子克制剂.高度疑惑DVT者,如无抗凝治疗禁忌证,在等待检讨成果时代可行抗凝治疗,依据确诊成果决议是否中断抗凝.有轻微肾功效不全的患者建议运用通俗肝素.(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经常运用,对急性期血栓起效快,溶栓后果好,过敏反响少;罕有的不良反响是出血;治疗剂量无同一尺度,一般初次剂量为4000 U/kg,30 min内静脉推注;保持剂量为60~120万U/d,中断48~72 h,须要时中断5~7 d.重组链激酶,溶栓后果较好,但过敏反响多,出血产生率高.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果好,出血产生率低,可反复运用.(2)溶栓办法:包含导管接触性溶栓和体系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感化于血栓;体系溶栓是经外周静脉全身运用溶栓药物.导管接触性溶栓具有必定的优势,能进步血栓的消融率,下降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产生率,治疗时光短,并发症少.体系溶栓的血栓消融率较导管接触性溶栓低,但对早期DVT有必定后果,在部分患者能保存深静脉瓣膜功效,削减PTS产生.溶栓治疗进程中须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酶时光(TT),FG<1.0 g/L应停药,TT的INR应掌握在2.0~3.0.推举:对于急性期中心型或混杂型DVT,在全身情形好.预期生计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如不具备导管溶栓的前提,可行体系溶栓.3.手术取栓:是清除血栓的有用办法,可敏捷解除静脉梗阻.经常运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掏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推举:消失股青肿时,应立刻手术取栓.对于发病7 d以内的中心型或混杂型DVT患者,全身情形优越,无重要脏器功效障碍也可行手术取栓.4.归并髂静脉狭小或闭塞的处理:髂静脉狭小或闭塞在DVT的发病中起重要感化,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后同时改正髂静脉狭小或闭塞,可以进步通行率,改良治疗后果,削减PTS的产生.推举:成功行导管溶栓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明髂静脉狭小>50%,建议首选球囊扩大和, , , (或)支架置入术,须要时采取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壅塞.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指征: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削减PE的产生,长期置入导致的下腔静脉壅塞和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复发率等并发症亦逐渐引起存眷.推举:对多半DVT患者,不推举通例运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有抗凝治疗禁忌证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形下仍产生PE 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下列情形可以斟酌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沉没血栓;(2)急性DVT,拟行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者;(3)具有PE高危身分的患者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二)长期治疗DVT患者需长期行抗凝等治疗以防止血栓舒展和(或)血栓复发. (1)抗凝的药物及强度: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Ⅹa因子克制剂(如利伐沙班)等对预防复发有用.低尺度强度治疗(INR 1.5~1.9)后果有限,并且不克不及削减出血的产生率.高尺度强度治疗(INR 3.1~4.0)其实不克不及供给更好的抗血栓治疗后果,相反出血的风险增长. 推举:假如运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进程中应使INR保持在2.0~3.0,需按期监测.(2)抗凝的疗程:依据DVT的产生情形,抗凝的疗程也随之不合:①继发于一过性安全身分(如外科手术)的初次产生的DVT患者,个月的抗凝治疗已经足够;②对安全身分不明的情形下初次产生DVT 的患者进行随机对比实验,比较疗程为1~2年与3~6个月的抗凝治疗后果,发明延伸疗程可以或许有用地下降 VTE的复发率,但出血的安全性增长;对于此类DVT患者是否进行长疗程的抗凝治疗应充分斟酌其利弊后再决议;③伴随癌症的初次产生DVT的患者,运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后,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④具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安全身分的初次产生DVT的患者,复发率较高,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是有益的;⑤反复发病的DVT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对预防复发和掌握血栓舒展也是有益的. 推举: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安全身分的初发DVT患者,运用维生素K拮抗剂3个月;安全身分不明的初发DVT患者,运用维生素K拮抗剂6~12个月或更长;伴随癌症并初次产生的DVT,运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后,长期运用维生素K拮抗剂.对于反复发病的DVT患者和易栓症患者,建议长期抗凝,但需按期进行风险效益评估.(1)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甙类等.前者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痛苦悲伤,从而改良症状.后者具有抗炎.削减渗出.增长静脉血管张力.改良血液轮回.呵护血管壁等感化.(2)物理治疗:包含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又称轮回驱动治疗).两者均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DVT产生和复发的重要措施.推举:对于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并长期运用弹力袜;有前提者,可运用肢体轮回促进装配帮助治疗.附:DVT的临床分期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亚急性期:发病15~30 d;慢性期:发病>30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欧阳光明(2021.03.07)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
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
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
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
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
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
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
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
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一)早期治疗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
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
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
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1.5~2.5。
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epa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在使用的第3~6天应复查血小板计数;HIT诊断一旦成立,应停用普通肝素。
(2)低分子肝素:出血性副作用少,HIT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临床按体质量给药,每次100 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相对分子质量低,能进入血栓内部,对血栓中凝血酶的抑制能力强于普通肝素。
HIT及存在HIT风险的患者更适合使用。
(4)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每日1次,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对肾功能影响小于低分子肝素。
(5)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能的INR。
治疗剂量范围窄,个体差异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
治疗首日常与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2.5~6.0 mg/d,2~3 d后开始测定INR,当INR稳定在2.0~3.0并持续24 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
(6)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单药治疗急性DVT与其标准治疗(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合用)疗效相当。
推荐:急性期DVT,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在INR达标且稳定24 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也可以选用直接(或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
高度怀疑DVT者,如无抗凝治疗禁忌证,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行抗凝治疗,根据确诊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抗凝。
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2.溶栓治疗(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常用,对急性期血栓起效快,溶栓效果好,过敏反应少;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治疗剂量无统一标准,一般首次剂量为4000 U/kg,30 min内静脉推注;维持剂量为60~120万U/d,持续48~72 h,必要时持续5~7 d。
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应多,出血发生率高。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重复使用。
(2)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系统溶栓是经外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
导管接触性溶栓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
系统溶栓的血栓溶解率较导管接触性溶栓低,但对早期DVT有一定效果,在部分患者能保留深静脉瓣膜功能,减少PTS发生。
溶栓治疗过程中须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酶时间(TT),FG<1.0 g/L应停药,TT的INR应控制在2.0~3.0。
推荐: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在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
如不具备导管溶栓的条件,可行系统溶栓。
3.手术取栓:是消除血栓的有效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
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
推荐: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手术取栓。
对于发病7 d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行手术取栓。
4.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处理: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在DVT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后同时矫正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可以提高通畅率,改善治疗效果,减少PTS的发生。
推荐:成功行导管溶栓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和, , , (或)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
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指征: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少PE的发生,长期置入导致的下腔静脉阻塞和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复发率等并发症亦逐渐引起关注。
推荐:对多数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有抗凝治疗禁忌证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 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下列情况可以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2)急性DVT,拟行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者;(3)具有PE高危因素的患者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
(二)长期治疗DVT患者需长期行抗凝等治疗以防止血栓蔓延和(或)血栓复发。
1.抗凝治疗(1)抗凝的药物及强度: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等对预防复发有效。
低标准强度治疗(INR 1.5~1.9)效果有限,而且不能减少出血的发生率。
高标准强度治疗(INR 3.1~4.0)并不能提供更好的抗血栓治疗效果,相反出血的风险增加。
推荐:如果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
(2)抗凝的疗程:根据DVT的发生情况,抗凝的疗程也随之不同:①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如外科手术)的首次发生的DVT患者,个月的抗凝治疗已经足够;②对危险因素不明的情况下首次发生DVT 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疗程为1~2年与3~6个月的抗凝治疗效果,发现延长疗程能够有效地降低VTE的复发率,但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对于此类DVT患者是否进行长疗程的抗凝治疗应充分考虑其利弊后再决定;③伴有癌症的首次发生DVT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后,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④具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的首次发生DVT的患者,复发率较高,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是有益的;⑤反复发病的DVT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对预防复发和控制血栓蔓延也是有益的。
推荐: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DVT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3个月;危险因素不明的初发DVT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6~12个月或更长;伴有癌症并首次发生的DVT,应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后,长期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
对于反复发病的DVT患者和易栓症患者,建议长期抗凝,但需定期进行风险效益评估。
2.其他治疗(1)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甙类等。
前者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从而改善症状。
后者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
(2)物理治疗:包括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又称循环驱动治疗)。
两者均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措施。
推荐:对于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并长期使用弹力袜;有条件者,可使用肢体循环促进装置辅助治疗。
附:DVT的临床分期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亚急性期:发病15~30 d;慢性期:发病>3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