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答案:1.50;4.58%;6.31 倍;
;0.726%。
11.硝基-4-氯酚于 0.01 mol·L-1HCl 溶液中几乎不电离,在 427nm 波长处,用 1cm 吸收 池测得吸光度为 0.062。于 0.01 mol·L-1NaOH 溶液中几乎完全电离,在同样条件下测得吸光 度为 0.855。在 pH6.22 缓冲溶液中测得吸光度为 0.356。计算该化合物的电离常数。
9.答案:
10.已知某物质浓度为 1.00×10-4mol·L-1,ε=1.50×104L·mol-1·cm-1,问用 1.0cm 吸收池测 定时,吸光度多少?若仪器测量透射比的不确定度 ∆T=0.005,测定的相对测定误差为多 少?若用示差光度法测量,控制该溶液的吸光度为 0.700,问透射比标尺放大几倍?应以多 大浓度的溶液作为参比溶液?这时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为多少?
6.某化合物的 跃迁?
为 305nm,而
为 307nm。试问:引起该吸收的是 n-π*还是 π-π*
6.答案:为 π-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
7.试比较下列各化合物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大小并说明理由。
(a)
(b)
(c)
(d)
7.答案:d > c > a > b
8.若在下列情况下进行比色测定,试问:各应选用何种颜色的滤光片?(1) 蓝色的 Cu(Ⅱ) -NH3 配离子; (2) 红色的 Fe(Ⅲ)-CNS-配离子; (3) Ti(Ⅴ)溶液中加入 H2O2 形成黄色的配离子。 8.答案:(1)黄色;(2)蓝绿色;(3)蓝色
µ=
m1m2
=
12 ×16
其中 (m1 + m2 ) × L (12 + 16) × 0.02 × 1023 =1.14×10-23g=1.14×10-26Kg
则 K = (2πcγ ) 2 µ =(2×3.14×3×108×2.17×105)2×1.14×10-26
=1905N/m =19.05N/cm 答:CO 键的力常数 19.05 N /cm。
9.1.00×10-3mol·L-1 的 K2Cr2O7 溶液及 1.00×10-4 mol·L-1 的 KMnO4 溶液在 450nm 波长处的 吸光度分别为 0.200 及 0,而在 530nm 波长处的吸光度分别为 0.050 及 0.420。今测得两者混
合溶液在 450nm 和 530nm 波长处的吸光度为 0.380 和 0.710。试计算该混合溶液中 K2Cr2O7 和 KMnO4 浓度。(吸收池厚度为 10.0mm)。
(1)
中的 C-C 伸缩振动
(2)
中的 C-C 伸缩振动
(3)
(4)
(5)
(6)
(7)
(8)
7.答案:(2)、(4)、(7)为红外活性,其余为非红外活性。 8.CO 的红外吸收光谱在 2170cm-1 处有一振动吸收峰。试求 CO 键的力常数。
γ= 1 K 8.答案:根据 2πc µ
则 K = (2πcγ ) 2 µ
11.来自百度文库案:

1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甲基红指示剂的酸式离解常数,同浓度的指示剂,在不同 pH 值下用 1cm 吸收池得如下数据。试用计算法及作图法求甲基红的解离常数(在测定波长下,仅酸式 指示剂有吸收)。
缓冲溶液 pH 2.30 3.00 4.00 4.40 5.00 5.70 6.30 7.00 8.00 A531nm 1.38 1.36 1.27 1.15 0.766 0.279 0.081 0.017 0.002
12.答案:

13.已知亚异丙基丙酮(CH3)2C=CH-COCH3 在各种溶剂中近紫外光谱特征下:
溶剂
环己烷
乙醇
甲醇

λmax/nm
335
320
312
300
εmax
25
63
63
112
试问:该吸收带是由哪一电子跃迁类型产生的?该化合物与各极性溶剂形成氧键的强度多
少?(以 KJ·mol-1 表示)
13.答案:乙醇,17.18;甲醇,26.34;水,41.59。
E=hv=4.136×10-15×2.17×1015=8.98ev 对于 n→л*跃迁,λ2=279nm=2.79×10-7m 则 ν=νC=C/λ1=3×108/2.79×10-7=1.08×1015s-1 则 E=hv=6.62×10-34×1.08×1015=7.12×10-19J
E=hv=4.136×10-15×1.08×1015=4.47ev 答:л→л*跃迁的能量差为 1.44×10-18J,合 8.98ev;n→л*跃迁的能量差为 7.12×10-19J, 合 4.47ev。
第三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试述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2.影响化学键伸缩振动频率的直接因素是什么?伸缩振动频率(或波数)的数学表示式如 何? 3.何谓基频、倍频和组频?比较它们在分析上的重要性。 4.红外吸收光谱的区域和波段如何划分?试比较说明各区域在分析上的重要性。 5.选择红外光谱分析用的溶剂应注意些什么? 6.何谓红外吸收光谱的三要素?试比较三者在分析上的重要性? 7.指出下列振动是否具有红外活性?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习题及参考答案
赵杰文、孙宗保、邹小波、徐斌 编写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06 年 6 月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带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在分析上较有 实际应用的有哪几种类型? 2.无机化合物分子中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带有哪几种类型?何谓配位场跃迁?请举例加以 说明。 3.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别 n-π*和 π-π*跃迁类型? 4.何谓朗伯-比耳定律(光吸收定律)?数学表达式及各物理量的意义如何?引起吸收定律偏 离的原因是什么? 5.试比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各主要部件作用的异同点。
14.已知丙酮的正己烷溶液的两个吸收峰 138nm 和 279nm 分别属于 л→л*跃迁和 n→л*跃 迁,试计算 л、n、л*轨道间的能量差,并分别以电子伏特(ev),焦耳(J)表示。
答案: 解:对于 л→л*跃迁,λ1=138nm=1.38×10-7m
则 ν=νC=C/λ1=3×108/1.38×10-7=2.17×1015s-1 则 E=hv=6.62×10-34×2.17×1015=1.44×10-18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