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考古学的科学方法与理论
考古学的科学方法与理论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物质文化,还包括语言、思想、艺术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解读人类历史和文化,考古学家们创立了一些科学方法和理论。
一、考古发掘与记录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古代遗址、遗迹或文物。
考古发掘是考古学家进行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
发掘前要进行前期调查,确定遗址的性质、年代、规模等,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掘。
在发掘中,考古学家需要仔细地记录现场的情况,包括照片、视频、文字描述等,以备后续分析研究之用。
二、化学分析技术化学分析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通过分析文物中的元素、分子结构等信息,揭示文物的来源、制作工艺和历史演变等。
例如,使用碳14测定法可以确定物质的年代;使用质谱分析可以确定化石动物和植物中的元素含量,从而推断它们的生存环境和饮食习惯等。
三、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数学方法。
在考古领域,统计学方法主要应用于人类遗址中人类骨骼的数据分析。
例如,通过对骨骼的形态、大小、重量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某一时期的人们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
四、分层原则分层原则指在发掘或研究遗址时,先研究下层遗址,再逐层向上研究。
这种原则可以揭示遗址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且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普适性。
例如,某个遗址的下层可能是原始人类时期的遗址,上层可能是晚期文明的遗址。
五、考古学的多学科融合考古学领域需要各学科的支持,包括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
在不同的领域中,考古学家需要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与专家协作完成研究。
例如,在古代陶器制作的研究中,考古学家需要了解陶器的化学成分,以及物理学中有关烧杯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制作工艺和演化历程。
总的来说,考古学是一门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学科。
它需要考古学家拥有较强的学科交叉能力和多学科融合能力,以建立严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当化学走进考古
当化学走进考古河南省实验中学秦怡娴引言: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考古则是研究人文历史的一门学科,两者看着像是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两者联系密切,化学也在考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目录1化学方法在考古中的应用2化学知识在考古中的应用3化学产品在考古中的应用4化学与考古学结合的前景1 提到化学方法在考古中的应用,最容易想到的便是无机化学中的碳十四断代法。
该方法建立在活的生物体内碳十四与碳十二的比值恒定,而死的有有机体由于碳十四的衰变,该比值发生变化,可通过该比值的测定来判断该物体的存在时间。
碳十四断代法是由美国博士威拉得利比于1949年提出,并因此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应用该方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有些甚至改变了旧的观点。
如河套人,资阳人,山顶洞人。
原来认为其活动年代为五万年甚至五万年以上,但应用碳十四断代法测定证明均在四万年以内,甚至山顶洞人可晚到一万多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旧石器晚期文化变迁和进展速度比原先考古工作者想象的要快。
再如,在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有煤的使用,这一发现使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在汉代时就已经把煤用于冶铁,但后来从铁器的碳十四鉴定结果中推断,我国在宋代才开始把煤炭应用于冶铁,尽管汉代的冶铁遗址中有煤,点并未应用于冶铁。
第二个例子便是x荧光能全面分析古器物的钠、镁、铝、硅、铅等16种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变化情况,通过和标准样本的数据作对比,判断检测品的真实性。
x 荧光能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古陶瓷研究、古陶瓷元素分析、产地辨别及古陶瓷真伪鉴别等考古、文物领域。
热释光是磷光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物理现象。
利用这一现象,可以测定陶瓷器和砖瓦等物体的烧制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考古、测年技术¨J。
热释光是陶瓷器中放射性物质和周围环境发出的微弱的核辐射通量长期作用在陶瓷器矿物晶体中产生的一种效应。
影响热释光信号的外界因素有高温加热,人工辐照,光照作用等。
考古学家如何利用化学分析技术研究古代遗物
考古学家如何利用化学分析技术研究古代遗物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迹和遗物的发掘和研究,可以对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有深入的认识。
在考古学的研究中,化学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为我们揭示古代遗物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考古学家如何利用化学分析技术研究古代遗物。
一、物质组成分析在考古学中,物质组成分析是最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之一。
通过对古代遗物中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遗物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以及制作地区等信息。
1. 元素分析元素分析是物质组成分析的基础。
通过对古代遗物中的元素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揭示遗物的材料来源和制作工艺。
比如,通过对铜器中的铜元素进行分析,可以确定铜器是否纯铜制作,或者是否掺杂了其他金属元素。
2. 矿物分析矿物分析是对古代遗物中矿物组成进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遗物中矿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遗物的原材料来源和制作工艺。
比如,通过对陶器中的矿物进行分析,可以确定陶器的制作原料和烧制温度等信息。
3. 有机物分析有机物分析主要是对古代遗物中有机物质的成分进行研究。
通过对遗物中有机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遗物的用途和生产方式等信息。
比如,通过对陶器中的有机物进行分析,可以确定陶器的用途是食器还是容器。
二、保护与鉴定化学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还被广泛运用于遗物的保护与鉴定工作中。
通过对古代遗物的材料和结构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保存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也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技术对遗物的真伪进行鉴定,避免古董市场上的造假和伪品。
1. 保存状况评估化学分析技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评估古代遗物的保存状况,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比如,通过对金属遗物进行腐蚀产物的分析,可以预测遗物未来的腐蚀速度,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2. 真伪鉴定在古董市场上,伪造和仿制的古代遗物层出不穷。
化学分析技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对遗物的真伪进行鉴定。
通过对遗物中物质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判断遗物的年代和制作工艺是否与宣称的相符。
核化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核化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化学化工学院111130001 安晓鸣引言在考古研究中,过去常靠史料记载,史地知识和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有时候还要凭一定的实践经验进行判断。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各种核化学分析技术给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原来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对于判断一些文物和艺术品的真伪尤其有效。
核化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主要应用是测定年代、分析元素成分和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 (1)同位素丰度测定法;(2)离子束分析法,包括质子、光子和y射线激发的X 射线荧光分析法以及背散射分析法等等;(3热释光测定法;(4)中子活化分析法;(5)核磁共振法。
下面就这五种方法的原理和在考古工作的应用作扼要介绍。
一同位素丰度测定法同位素丰度测定法主要分为碳14测定法和铅测定法两类。
碳14是碳元素的同位素之一,适用于测定动植物残骸及制品的年代;铅测定法则适用于测定金属制品的产地。
绝大部分化学元素在稳定状态之外,还拥有对应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是不稳定的,会自发地发射出射线变成另外的元素,这些同位素就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这种同位素的自发变化过程称为核衰变。
在自然状态下,动植物、矿物质和周围环境发生同位素的吸收衰变动态平衡。
而当它们死亡或被制成物品后,没有了同位素交换,其中的同位素含量(称丰度)按衰变规律减少。
根据反应动力学可知如下公式:λt=ln N0/N t式中,t为样品的年龄,N0和N t分别是现代环境和样品中的元素同位素丰度。
而λ=0.693/T1/2其中T1/2称为元素半衰期,是元素自身的性质。
碳14作为碳的同位素之一,其半衰期为5730年。
根据现在测得的剩下的放射性14C与现代样品中14C相比,即可计算生物体死亡之后的年龄。
测年范围为距今5万年内,测量误差已降到±1%。
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可用超灵敏加速器质谱计(AMS)。
现代AMS 的分析灵敏度极限达到10-18-10-21mol,其探测的丰度灵敏度在10-12-10-15范围,相当于能在4万亿个原子中捕获到含量只有一个14C的原子。
理化分析技术在生物考古领域的应用
理化分析技术在生物考古领域的应用摘要:在广泛检索文献基础上,综述了生物考古中用到的物理和化学分析方法,以期为生物考古的发展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物考古理化分析技术概况简介1.1生物考古生物考古是指对遗址中所有生物遗存,如植物、动物、人类、微生物等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包含了以人类遗存为研究主体的众多学科,如人体骨学、地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生态考古、微生物考古等,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为人类起源演化和疾病研究、农业和畜牧业起源等做出了巨大贡献(Murphy M.S,2010;胡耀武,2009)。
目前生物考古已成为国际科技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Paula C.Miranda,201ll中国科学院,2010)。
1.2理化分析理化分析是通过物理、化学等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确定物质成分、性能、微观宏观结构等,是基于物理或物理化学原理和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理化分析在生物考古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对骨骼、牙齿、以及其他遗存的分析中,已成为揭开生物考古谜团的重要手段(MarioNovak,201l;Temple DH,2010l王翠斌,2009)。
2 骨表面结构的物理分析目前对于骨骼表面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显微分析、扫描电镜(SEM)分析、表面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等等。
显微分析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简称SEM)可以分析骨骼、牙齿组织结构变化,如骨骼表相和体相存在的孔洞结构,由此揭示样本的污染程度和保存状况(Matthias Kucera,2011;Arkadiusz Soltysiak,20l1)X射线衍射(XRD)可以分析骨骼和牙齿中的羟基磷灰石和其变体来说明骨骼的矿化程度,J.c.Hiller(2OO6)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测量骨样品的晶粒纳米结构,揭示发生相应的外界条件变化引起的可能的骨微晶表面晶格组成或应变,可以为提取古生物DNA信息提供保证。
浅谈化学与文物论文
浅谈化学与文物论文浅谈化学与文物论文摘羞:河北省地处华北、外绕渤海,内环京津,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从而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关键词:化学;文物;保护研究河北省是中国著名的文物大省,其文物众多,而且兼具文物的历史连续性和品类齐全性。
早在二百多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
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文物不仅演绎着200万年来河北热土上活的历史,而且众多精美绝伦的国宝级文物更是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随着改革开放深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文物以其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形成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因此,对于河北这个文物大省来说,文物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创造能力,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0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研究科学技术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如木构古建筑的防腐、防虫和维修技术,石窟摩崖的化学灌浆、锚固处理等加固技术,石刻防风化保护技术,土遗址加固保护等。
在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如饱水漆木器脱水、纸张保护技术、壁画修复和揭取技术、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字画装裱修复技术等。
文物工作需要社会各部门及许多领域的多种学科的共同合作,其中化学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文物与化学自古便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人类的生产实践带动了化学的产生与发展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人类大约在公元前5万年,就发现了火,从此,便开始了人类的化学实践活动。
古代冶炼技术、炼丹术、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等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瓷器是我国独创的发明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有了瓷器,它是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明的。
浅析分析化学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浅析分析化学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作者:全洁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化学这门学科对出土文物的保存、修复、除锈、质地的鉴定、封护、做旧、铅同位素分析法以及青铜器原料来源追踪等的重要性,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应用进行了认真分析,随着化学这门科学向文物保护领域的渗入,构成了文物保护的技术革新,为文物工作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分析化学文物保护;重要性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分支,是以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重要方法,是在现代文物保护和修复中的不可或缺的,而且还在矿物学、生物学、医药、考古学等诸多学科中得到了廣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历史,很早就有学者开始研究在古遗址、古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的保护问题,但在我国把化学这门学科应用到文物保护中却是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所重视。
文物是人类文明遗留下来的实物,是研究人类社会情况的凭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
由于文物年代的久远、出土后环境的改变,极有可能造成文物的腐烂、霉变、金属的锈蚀使文物材质外观的改变,给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保护研究上带来一定的误区,因而可以通过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来得出精准的数据。
一、化学在出土青铜器保存上的应用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量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而一般学术上的青铜器是指铜、锡、铅的合金,而云南省个旧市锡文化历史悠久,锡矿业开采从汉代开始至今持续开采了两千多年,个旧卡房镇黑蚂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云南通往异国(越南)的重要通道,又是红河州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必经之路,银铜业发达,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锡金属的地区之一,城市因锡而生、因锡而兴,有“世界锡都”的美誉,锡产品享誉全球,锡业的繁荣促进了个旧地区的社会进步。
1989、1994、1995、2010年由云南省文物考古所、红河州文物管理所、个旧市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黑蚂井汉代青铜墓地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青铜器占的比例很大,这些青铜器从地下发掘出来后,随着存在的环境改变,在空气中受到了水、光、温度、酸、碱等的影响,造成了这些青铜器的表面发生了化学变化,外部极易产生“铜绿”这种碱式碳酸铜,俗称青铜器病,化学式为:Cu2(OH)2CO3 ,其中一个青铜器得病会传染给其它的青铜器,嚴重地影响出土青铜器的保存,为了让这些在地下沉睡千百年的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使更多的子孙后代能了解我们的先祖们在锡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的青铜文明,个旧市文物管理所的文物工作者有义务来研究用化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
[课外阅读]浅谈化学分析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课外阅读]浅谈化学分析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
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科学。
它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和化学成分以及测定物质有关成分含量(定性、定量分析)。
分析化学包括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从分析对象来说包括各种气态、固态或液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在现代化学研究中分析手段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在矿物学、地质学、海洋学、生物学、医药学、考古学及文物保护等诸多科学领域中分析化学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下面就几个实例谈一谈湿法化学分析在文物保护研究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例一: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王室祭器。
长方形腹、立耳柱足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时期少见的大型器物。
腹内铭文" 司母戊"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所铸。
一九三八年春在离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西南八十米处吴培文祖坟地中出土面世。
一九九零年夏在对司母戊鼎保护的过程中发现位于该鼎铭文背面右上方处(鼎腹北外右上方)有一块13×15cm不规则形状的砖红色的锈。
从锈的外型上来看呈块状集合体,很象铁的氧化物。
因为褐铁矿(fe2o3.3h2o)、针铁矿(fe2o3.h2o)的形状多呈葡萄状、土状集合体。
但是,青铜器在土壤与大气中常年氧化腐蚀过程产生的另一种腐蚀产物赤铜矿(cu2o) 也呈红色。
同时在司母戊鼎南腹内中部、腹左上部等处均发现此种锈样。
首先从该处取少许锈样做定性分析来判断锈蚀物是铁锈?锡盐?铜盐? 试样分别溶解在1:1hcl 、1:1hno3 的溶液中。
⒈样溶于1:1hno 3溶液中呈无色,溶解完全,无沉淀生成。
①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无二价铜离子存在。
②溶液溶解完全说明反应过程中无偏锡酸生成。
⒉锈样溶于盐酸溶液中溶液呈黄绿色,加入硫氰酸铵后有红色沉淀生成。
fe2o3+6hcl=2fecl3(黄色)+3h2ofe3++cns-→[fe(cns)]2+(血红色)通过以上两组定性分析试验,砖红色锈样溶于盐酸溶液中呈三价铁离子黄色,溶于硝酸溶液中未发现二价铜离子和水合偏锡酸(h2sno3)存在。
化学与文物考古
化学与文物考古梁宏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先民建造和使用过的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各种遗存实物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文物。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物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学习一些文物保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个基础化学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提到化学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很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在无机化学中接触到的14C 断代法。
该法建立在活的有机体中14C/12C之比保持恒定,而死的有机体中14C的含量由于衰变而逐渐减少这一基础上,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F·Libby创立了14C断代法,并因创立该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桨。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应用14C断代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有些成果甚至改变了旧的观点。
如河套人、峙峪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等,原来认为其活动年代为5万年或5万年以上,但应用14C断代法证明其均在4万年以内,甚至山顶洞人可晚到1万多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旧石器晚期文化变迁和进展速度比考古工作者原先想象的要快。
再如,在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有煤的使用,这一发现使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在汉代时就已把煤用于冶铁,但后来从铁器中l4C的鉴定结果推断,我国在宋代才开始把煤炭用于冶铁,尽管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但并末用于炼铁。
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化学应用于考古学,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影响,单从对现代考古学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14C断代法能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一事实,我们已不难想象化学对考古学的重大意义了。
当然,化学在文物考古上的应用不会、也不可能仅限于14C断代法,在文物考证、文物腐蚀损害过程和文物保护等各方面,都涉及和应用着很多化学知识。
一、化学在文物考证上的应用据义献报道,我国出土古代玻璃(琉璃)的地区已遍及二十多个省市。
那么这些出土的玻璃究竟是国内烧制的还是出外国传入的呢?化学在判定这些文物的产地上显示了其价值—这可以通过测定玻璃中铅的含量而确定。
化学与考古解读历史的证据
化学与考古解读历史的证据背景介绍化学与考古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却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分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为考古学提供一些关于古代物质、工艺、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而考古学则通过挖掘出土文物、遗址,帮助化学家还原古代人类生活的场景,从而使得历史得以还原和解读。
化学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元素分析化学元素是构成地球上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通过对出土文物中元素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情况、经济活动以及贸易往来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在青铜器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对青铜合金中铜、锡等元素含量的分析,推断出青铜器可能来自哪个地区,说明这个地区曾有过怎样的生产技术和贸易关系。
分子结构分析除了元素分析外,化学还可以通过对古代器物材料的分子结构分析,揭示其制作工艺、用途和时代特征。
比如,在陶瓷器物中,釉料、胎体的成分以及烧制工艺都会影响其颜色、纹饰甚至保存状态。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化学分析,可以帮助考古学家确定器物的年代和来源。
考古发现对化学研究的启发古代药物与植物化学考古发现中常常可以找到古代文明使用过的药物残留物或药用植物遗存。
通过对这些残留物或遗存进行化学分析,可以揭示古代人们治病、保健的方式和认知水平。
同时,也能帮助现代化学家从中发现潜在药用价值,并加以应用。
古代染料与有机合成在一些织物、壁画等文物表面常常可以检测到古代使用过的染料残留。
这些染料所使用的原料、制备方法和色彩特征都是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的重要参考点。
通过对这些染料残留进行化学分析,可以推断出不同时期染料技术的发展轨迹和传播路径。
结语化学与考古作为看似迥然不同的两大领域,在历史解读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协同效应。
化学为考古带来更精准、科学的分析手段;考古则为化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真实可信的样本资料。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揭开历史长河中层层深藏的秘密,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了更为清晰和立体的认知。
愿化学与考古在未来更广泛而深入地合作,为我们带来更多历史解读的新视角和新发现。
化学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有哪些
化学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化学分析的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 射线荧光光谱法同位素质谱法2、化学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领域文物材质鉴定文物产地溯源古代人类饮食研究文物保存与修复3、化学分析的优势与局限性优势:高精度、非破坏性等局限性:成本较高、技术复杂等11 引言化学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手段,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各类物质进行化学分析,能够为我们揭示古代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提供宝贵的线索。
111 化学分析的方法111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来测定样品中元素含量的方法。
在考古学中,它常用于检测文物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如金、银、铜等,从而帮助确定文物的材质和制作工艺。
11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多元素同时分析的能力。
在考古研究中,可用于微量和痕量元素的分析,对于探究文物的来源和产地具有重要意义。
1113 X 射线荧光光谱法X 射线荧光光谱法能够快速、无损地对文物进行元素分析。
可用于鉴别文物的材质,如陶瓷、玻璃、金属等,还能对文物表面的涂层和装饰进行研究。
1114 同位素质谱法同位素质谱法通过测量元素的同位素比值来获取信息。
在考古学中,常用于研究古代人类的食物来源、迁徙路径以及文物的产地等。
112 化学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领域1121 文物材质鉴定通过化学分析,可以准确确定文物的材质组成,如金属文物的合金成分、陶瓷文物的胎釉成分等,为研究古代的工艺技术和贸易交流提供依据。
1122 文物产地溯源不同地区的矿产资源具有独特的元素组成和同位素特征。
利用化学分析技术对比文物与不同产地原材料的化学组成,能够推断文物的产地,进而揭示古代的贸易网络和文化交流。
1123 古代人类饮食研究对古代人类骨骼、牙齿以及遗址中的食物残留进行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古人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来源,探究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适应策略。
化学在考古中的应用
化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哎哟,说起化学在考古中的应用,那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没想到咱们日常里吃的用的,都能在古人的生活中找到踪迹。
这不,最近咱们单位那帮考古队员就让我见识了化学的神奇。
那天,领导找我:“小王啊,有个新项目,得你去跟着考察一下。
”我一听,心里那个激动啊,早就听说化学在考古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这下终于能一展身手了。
到了现场,只见那帮考古队员挖得热火朝天的。
我凑过去一看,嘿,这地方还真有古墓啊!正纳闷呢,队长突然叫住了我:“小王,来来来,给你看点好东西。
”说着,他拿起一块古铜镜,上面锈迹斑斑,一看就是年代久远的宝贝。
我一看,心想:“这不就是普通的古铜镜嘛,有什么稀奇的?”队长笑着说:“小王,别小看了这东西,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你要是能通过化学手段,把这铜锈去掉,那可就立功了。
”我听了这话,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铜锈去掉。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研究之旅。
我请教了化学实验室的大牛们,他们给了我一大堆资料,让我对照着研究。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既能去除铜锈,又能保持古铜镜原有纹饰的化学方法。
实验那天,那帮考古队员都围了过来,一看我手法娴熟,个个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笑着对队长说:“队长,您放心,这铜镜保管焕然一新。
”果然,经过我一番努力,那古铜镜如同新的一般,纹饰清晰可见。
队长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声夸我:“小王,你真是太棒了!”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化学在考古中的应用真是无处不在。
以后,我要继续努力学习,把化学这门学问发挥到极致,为考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哎,化学这东西,真是神奇又实用,让人不得不佩服啊!。
表面微量化学分析在考古文物研究中的作用
工 作 需 要 完善 , 致使 我 们 要 特 别
注 意 运 用 非破 坏 性 的 方 法 ; 实验 中使 用 了摄 影 与 扫 描 电镜 结 合 能 谱 (E S M+ DS 与x射 线 衍 射 的 E ) 方 法 。在 分 析 表 面粗 糙 的硬 币
fEN 被 广 泛 地 用 于表征 横 截 面 的 S)
元 素 分布 :对 铜 绿 的化 学 性 质 与 结 构 性 质 的鉴 定 通 常 运 用 x射 线
衍射 法 。
时 , 为 了保 护 硬 币 上 所 有 存 在 的 信 息 ,对 其 表 面 不做 任 何 抛 光 工
作。
于 阐 明 某 些 罗马 共 和 国 银 币 的制
作 技 术 与 导 致 其 变 旧 的 原 因 。 用 于 研 究 几 个 铜 质 和 铅 质 物 品 的 分 析 方 法 包括 扫 描 电 镜 法 (E 、 S N)
各 个 方 面 进行 ,正 如 掌 握 组 合
材 料 的 结构 或 化 学 组 成 是 任 何 应 用 研 究 的 先 决 条件 ; 又如 在 工 业 、 艺 术 史 或 考 古 学 等 方 面 ,可 介 入 一 些 保 护 或 修 复工
们 均 是 以 当时 城 市 、 王朝 与 帝 国
( OMP 与扫 描 电镜 图 片显 示 ,其 表 面 由 不 同成 分 组 成 ;扫 描 电镜 法 结 合 能谱 法鉴 定 出三种 基 本金 属 的含 ) 量 ( 重量 百 分 比 ) :铜(60 %) 锑 (42 %) 4 .6 、 1. 0 与铅 (.4 。X射 线衍 射 法鉴 定铜 和 铅 的 峰位 以及 它们 在硬 95 %)
电 镜 法 (E 、 能 谱 法 ( DS、 电 SN ) E ) 感 耦 合 等 离 子 体 质 谱 法 ( MS和 I CP ) X射 线 衍 射 法 ( D) 结 合 也 是 用 XR 的
26384311_化学方法和原理在青铜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2021.10(下)黄河黄土黄种人┃考古发现与研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现存的文化遗迹和珍贵出土文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它们是考古学的重要资料,更是历史的物证、文化的载体。
但是,随着时光流逝,环境变化,文物的储存情况发生变化,这些文物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必然会受到物理、化学的侵蚀,其中有部分遗迹和文物在发掘的过程中,也会由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损毁,丧失其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多学科的共同参与迫在眉睫。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化学、生物、数理统计、计算模拟方法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各种分析检测技术也逐渐应用到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研究领域中,这是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新态势,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学科之间交叉研究的新尝试。
本文谨就化学方法与原理在青铜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青铜器腐蚀机理分析铜、锡、铅是古代青铜文物的基本组成元素。
这3种元素在熔融后,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形成三元合金。
元素含量和铸造技术的差异,造成青铜内部结构的不均匀性。
出土的青铜文物由于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其表面往往形成多种锈蚀物,对文物的长期存放造成困难,影响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中碱式氯化铜俗称“粉状锈”,是疏松膨胀的,阻挡不住水、氧分子和氯离子的进入,最终使腐蚀不断深入扩大。
青铜器中铜、铅和锡由于锻造工艺差异,各金属元素呈不均匀分布,存在着电位差,导致各元素组成微型原电池,形成电化学腐蚀,生成氯化亚铜(Cu+Cl -=CuCl+e ),氯化亚铜可与水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和盐酸(2CuCl+H 2O=Cu 2O+2HCl ),或者铜在氧气的作用下缓慢生成氧化亚铜(4Cu+O 2=2Cu 2O )。
在原电池的腐蚀作用下生成的氧化亚铜遇到氧气、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后,便会继续反应,其中氯化亚铜可直接与水分子和氧分子反应,直接转化为碱式氯化铜[4CuCl+O 2+4H 2O=2Cu 2(OH )3Cl+2HCl ],氧化亚铜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铜或碱式碳酸铜[Cu 2O+1/2O 2+H 2O+CO 2=Cu (OH )2CO 3,2Cu 2O+O 2+2H 2O+2HCl=2Cu 2(OH )3Cl ]。
化学矿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化学矿在历史研究中的未来应用领域
考古学:通过分析化学矿的成分和结构,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变迁 历史地理学:利用化学矿的成因和分布,研究古代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 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化学矿的分析,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 环境考古学:利用化学矿的污染和残留,研究古代环境污染和生态变迁
化学矿在历史研究中的挑战与机遇
青铜器:通过分析青铜器中的化学矿成分,可以了解其制作工艺和年代 陶瓷器:通过分析陶瓷器中的化学矿成分,可以了解其产地和年代 壁画:通过分析壁画中的化学矿成分,可以了解其制作材料和年代 古墓葬:通过分析古墓葬中的化学矿成分,可以了解其埋葬方式和年代
化学矿在地质学中的案例分析
案例二:地壳运动形成的化 学矿
化学矿可以揭 示古代环境的 变化和自然灾
害的发生
化学矿在考古 学、历史学、 地理学等领域 都有广泛的应
用
化学矿对历史研究的推动作用
化学矿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 线索
化学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 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化学矿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经 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化学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 社会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化学矿在历史研究中的应
用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化学矿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化学矿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领域 化学矿在历史研究中的研究方法 化学矿在历史研究中的案例分析 化学矿在历史研究中的前景展望
01
化学矿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化学矿对历史研究的贡献
提供证据:化学矿可以帮助考古学家确定文物的年代和产地
挑战:化学矿的鉴定和分类难度较大 机遇:化学矿可以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 挑战:化学矿的保存和保护问题 机遇:化学矿的研究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
元素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元素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元素分析技术是指使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的元素成分的技术。
这些技术通常用于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物品的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原产地、年代和生产方法等信息。
例如,可以使用微量元素分析技术来测定不同地区的陶器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含量,并将其与另一个地区的陶器进行比较。
这有助于考古学家确定这些陶器的产地和生产时间。
此外,还可以使用光谱分析技术(如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来确定考古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或无机物质的组成。
微量元素分析技术是一种化学分析方法,可以测定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含量。
这种技术常用于考古学,以确定物品的产地和生产时间。
具体来说,微量元素分析技术通常包括两个步骤:样品的制备和样品的分析。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考古学家会从物品中取出小块样品,并使用化学方法将样品中的有机物质除去。
然后,将样品经过研磨、烧结等处理,使其成为可以进行分析的状态。
接下来,考古学家可以使用多种分析技术来测定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含量。
常用的技术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等。
这些技术都可以精确测定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从而帮助考古学家确定物品的产地和生产时间。
此外,光谱分析技术也常用于考古学中。
光谱分析技术是指使用光谱仪测定样品中的物质组成的技术。
常用的光谱分析技术包括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是利用样品中有机物质吸收红外光的特性来测定样品的组成的技术。
红外光谱仪可以测定样品中的有机物质的组成,并且可以检测到很少的有机物质。
因此,红外光谱分析在考古学中常用于研究古代物品中的有机物质。
X射线荧光分析是利用样品中无机物质吸收X射线的特性来测定样品的组成的技术。
X射线荧光仪可以测定样品中的无机物质的组成,并且可以检测到很少的无机物质。
因此,X射线荧光分析在考古学中常用于研究古代物品中的无机物质。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是利用样品中的原子核受到外界磁场的影响而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来测定样品的组成的技术。
化学与考古
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摘要:化学(chemistry)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同物理`,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的数学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基础。
关键词:化学研究方法世界的认知学科一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实验法: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以实验的结果来论证结论。
分类法:将各种物质分类,系统的研究。
预测法:在没有知道物质的性质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大胆地对其进行预测。
2萃取法:两种溶解度不同的物质的分离。
滴定法:测量物质的含量。
二研究方法的改变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化学的某些研究方法改变一些学科的研究方法,使之更加快捷方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如在医药方面,对于药物的提取,运用化学中过滤,萃取等方法,而且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更是让医药方面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考古方面,根据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对所得到的古代土壤样本进行筛选,大大增加了古代植物遗存的数量,为揭开古代的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使植物考古向前迈了一大步~~~~~~~~~ 化学中的许多研究方法与其他基础自然学科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是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
三化学中元素,物质的性质对自然科学的作用化学中有自然元素,人造元素;放射性元素,非放射性元素。
它们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存在着许多不同点,利用这些不同点,对某些物质尤其是那些难以区分的物质,进行识别,以确定物质的属性,大大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
以碳14的半衰期有稳定的时间,来作为鉴定某些物质的年代的工具。
正是运用化学元素放射性的性质,半衰期较稳定的性质,解决了一大部分时间鉴定上的难题;在医学方面,运用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来治疗一些疾病,作透镜时所喝的“钡餐”等。
自然界的物质和人造物质,它们有些性质相似,有些是它们独有的,运用这些独特的性质,作为一种特别的方法,用于材料的研究和运用,其中各物质特殊的结构,更为设计者打开了新的大门。
高中化学必备知识点:化学与文物考古的联系
高中化学必备知识点:化学与文物考古的联系▁▂▃▄▅▆▇█▉▊▋▌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先民建造和使用过的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各种遗存实物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代物。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代明古国,代物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保护珍贵的代物,学习一些代物保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个基础化学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提到化学在代物考古中的应用,很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在无机化学中接触到的C14 断代法。
该法建立在活的有机体中C14/C12之比保持恒定,而死的有机体中C14的含量由于衰变而逐渐减少这一基础上,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F?Libby创立了C14断代法,并因创立该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桨。
我国代物考古工作者应用C14断代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有些成果甚至改变了旧的观点。
如河套人、峙峪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等,原来认为其活动年代为5万年或5万年以上,但应用C14断代法证明其均在4万年以内,甚至山顶洞人可晚到1万多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旧石器晚期代化变迁和进展速度比考古工作者原先想象的要快。
再如,在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有煤的使用,这一发现使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在汉代时就已把煤用于冶铁,但后来从铁器中C14的鉴定结果推断,我国在宋代才开始把煤炭用于冶铁,尽管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但并末用于炼铁。
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化学应用于考古学,对代物考古工作的重大影响,单从对现代考古学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C14断代法能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一事实,我们已不难想象化学对考古学的重大意义了。
当然,化学在代物考古上? 的应用不会、也不可能仅限于C14断代法,在代物考证、代物腐蚀损害过程和代物保护等各方面,都涉及和应用着很多化学知识。
▃▄▅▆▇██■▓点亮心灯~~~///(^v^)\\\~~~ 照亮人生▃▄▅▆▇██■▓。
理化分析技术在生物考古领域的应用
理化分析技术在生物考古领域的应用摘要:在普遍检索文献基础上,综述了生物考古顶用到的物理和化学分析方式,以期为生物考古的进展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物考古理化分析技术概况简介1.1生物考古生物考古是指对遗址中所有生物遗存,如植物、动物、人类、微生物等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包括了以人类遗存为研究主体的众多学科,如人体骨学、地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生态考古、微生物考古等,研究手腕和研究方式也多种多样,为人类起源演化和疾病研究、农业和畜牧业起源等做出了庞大奉献(Murphy M.S,2020;胡耀武,2020)。
目前生物考古已成为国际科技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Paula C.Miranda,201ll中国科学院,2020)。
1.2理化分析理化分析是通过物理、化学等分析手腕进行分析,确信物质成份、性能、微观宏观结构等,是基于物理或物理化学原理和性质而成立起来的分析方式。
理化分析在生物考古中应用的非常普遍,特别是在对骨骼、牙齿、和其他遗存的分析中,已成为揭开生物考古谜团的重要手腕 (MarioNovak,201l;Temple DH,2020l王翠斌,2020)。
2 骨表面结构的物理分析目前关于骨骼表面结构的分析方式要紧有显微分析、扫描电镜(SEM)分析、表面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CT扫描技术和运算机图像处置技术等等。
显微分析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简称SEM)能够分析骨骼、牙齿组织结构转变,如骨骼表相和体相存在的孔洞结构,由此揭露样本的污染程度和保留状况(Matthias Kucera,2020;Arkadiusz Soltysiak,20l1)X射线衍射(XRD)能够分析骨骼和牙齿中的羟基磷灰石和其变体来讲明骨骼的矿化程度,J.c.Hiller(2OO6)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测量骨样品的晶粒纳米结构,揭露发生相应的外界条件转变引发的可能的骨微晶表面晶格组成或应变,能够为提取古生物DNA信息提供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人们对古陶瓷的认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通常对一件古陶瓷器来说,主要是通过对它的造型、纹饰、款式、釉彩、工艺、胎釉等方面进行研究[1]。
研究的基础是将研究对象和一系列经排比的标准器物进行比对,这些研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直接依靠人眼来进行的,由于牵涉到的历史、美术及工艺等知识较多,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有较长时期的积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测试方法问世,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热特性、密度、元素化学状态以及对热、光等的反应特性等等都可以成为分析测试的对象。
在这些分析对象中,有很多是人眼不能分辨和察觉的,它们与颜色、质地、纹饰等一样都是物质的属性一:古文物的年代研究1 X荧光成分分析测量陶瓷器年代x荧光能全面分析古器物的钠、镁、铝、硅、铅等16种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变化情况,通过和标准样本的数据作对比,判断检测品的真实性。
x荧光能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古陶瓷研究、古陶瓷元素分析、产地辨别及古陶瓷真伪鉴别等考古、文物领域。
热释光是磷光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物理现象。
利用这一现象,可以测定陶瓷器和砖瓦等物体的烧制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考古、测年技术¨J。
热释光是陶瓷器中放射性物质和周围环境发出的微弱的核辐射通量长期作用在陶瓷器矿物晶体中产生的一种效应。
影响热释光信号的外界因素有高温加热,人工辐照,光照作用等。
早在1989年,Trowbridge和Bubank做过试验:他们把天然荧石加热,排空它们在地质时期积累的热释光,然后用x射线辐照,在没有光的情况下观察辐射剂量与发出的热释光的关系,基本确定热释光由辐照产生。
可见热与x射线辐照都会影响或一定程度上改变本来的热释光信号强度。
在一般的热释光现象中,激发的方式有很多种。
由摩擦或者研磨激发的称摩擦热释光,由电场传输的能量激发的称电子热释光。
通常讲的热释光指由紫外光子和电离辐射激发的热释光.2 中子活化分析中子活化分析方法(INNA)在古陶瓷学上常被用来研究陶瓷器的产地。
INNA是一种应用于成分分析的放射分析物理方法。
活化分析的基础是核反应,以中子或质子照射试样,引起核反应,使之活化产生辐射能,用^y射线分光仪测定光谱,根据波峰分析确定试样成分;根据辐射能的强弱进行定量分析。
其典型的测试灵敏度可达10曲(ppb)级别,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达到了10-12(ppt)级别。
3 化学组成分析在判别古陶瓷年代中的应用通过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来辅助古陶瓷年代判别的工作进行了已有几十年了,但直到近年才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系统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古陶瓷的化学组成与制作年代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判别必须依赖完善的化学组成数据库,而建市数据库的工作量非常大;另外通过化学组成来辅助古陶瓷判别的科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构建古陶瓷化学组成数据库的基础卜,经过一段时问的摸索,我们在甄别现代仿品和推断瓷器年代方面有了几个成熟的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古陶瓷判别的工作中,给出肯定性的结论只可能是相对的,如:仿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这一属性与真品相符,并不能说明它在其它各属性上也与真品相符,需要多重证据(如纹饰造型、热释光特性等)支持才能有更精确的判定。
但如果仿品在某些特征性的属性上与真品不符,所给出的否定性的判别结论则是可信的。
二:文物的无损研究无损检测技术是在现代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发达国家特别重视无损检测技术。
美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无损检测技术中心作为国家六大技术中心之一进行建设。
利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技术对样品进行无损分析,具有测试样品非接触性、非破坏性、检测灵敏度高、时间短、样品所需量小及样品无需制备等特点。
在分析过程中不会对样品造成化学的、机械的、光化学和热的分解,是分析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药物、文物考古、宝石鉴定和法庭科学等方面[5].Edwards[6]发表了在艺术品、文物和考古中应用拉曼光谱的研究成果,对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进行文物的鉴别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Vandenabeele等用显微拉曼研究了26种天然有机粘合剂和颜料的光谱,将其作为指纹识别未知粘合剂和油漆的数据资料,该资料在对中世纪彩色稿本中的粘合剂和颜料的鉴别中得到了验证。
Silvia等用显微拉曼对16世纪的波斯彩色稿本的颜料进行了测定。
左键等利用拉曼光谱对河南班村遗址出土的仰韶彩陶陶彩以及河北磁县湾漳东魏北齐大型壁画墓中的壁画颜料进行了无损分折,结果表明:红彩为赤铁矿,白彩为铝土矿,黑彩为磁铁矿,陶彩的颜色不仅取决于颜料的矿物成分,而且与颜料的颗粒大小有关;壁画颜料的测定表明:红色颜料为辰砂,黑色颜料为石墨类材料即碳黑,浅蓝色颜料为有杂质替代的方解石。
Clark 等收集了不同颜色的颜料的拉曼光谱用于旧绘画和手稿的描述、修复、保存及年代的测定。
Alessandra等用显微拉曼对绘画材料进行了实时实地的鉴定研究。
Edwards 等用N IR2FT2Raman对3种木乃伊的皮肤和指甲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用于判定木乃伊处理过程和形成。
Edwards等还报告了用拉曼光谱对木乃伊绷带的亚麻、琥珀]和古代用Water2Bottles 上密封剂树脂的研究结果。
这些研究结论为文物中未损坏材料的降解过程研究提供了数据,为文物的保护、损坏文物的修复提供参考。
杨群等对云南省永仁县出土的新时器时期的灰、白两件石斧表面、截面进行无损分析,确定了灰石斧主要成分为L iAlSi4O10 ,白石斧中白色物质是由细晶粒石英组成。
杨群等应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古青铜矛进行了分析,确定矛身表面腐蚀产物和矛尖表面的黑色坚硬物质的主要成分,并由腐蚀产物的成分推测青铜矛所经历的环境特征。
三:结论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技术对样品进行无损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医药、文物、宝石鉴定和法庭科学等领域。
该技术在细胞和组织的癌变检测取得进展,随着分析方法完善和研究病例的增多以及对于病变组织差异性的规律性认识深化,使FTIR和Raman光谱发展成无损诊断肿瘤方法的可行性得到确认;对文物样品的无损分析研究,使文物的鉴定、年代的测定及文物的恢复和保存的方法更安全可靠;对爆炸物、毒品、墨迹等的痕迹无损检测为法庭提供科学证据的有力手段;对宝石的无损分析研究,认识各地宝石中的包含物差异性,并使宝石的鉴别与评价有了科学依据四:参考文献:[1] 汪庆正.简明陶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2] 铁付德.陈卫.于鲁冀.关绍康古代青铜器的腐蚀及其控制研究 1997(02)[3] 程德润.党高潮环境对青铜文物锈蚀的影响 1995(02)[4] 李婧,李倩,王晓波,屈晓田.拉曼光谱在古陶片研究中的应用.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53-156[5] 施玉珍.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新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Chemistry: 2005, 272~276[6] Vandenabeele P, Wehling B, Moens L, Edwards H, De ReuM, Van Hooydonk G.Analytical Chemical Acta, 2000, 407 :261~274参考文献:Analysis with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of natural organic binding media and varnishes used in artVandenabeele P, Wehling B, Moens L, et al. Analysis with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of natural organic binding media and varnishes used in art[J].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0, 407(1): 261-274.AbstractMicro-Raman spectroscopy (MRS) allows the identification of binding media and varnishes in paintings. This non-destructive micro-analytical method has been used for the recording of spectra (1800–200 cm−1)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teinaceous (albumin, casein, gelatin, isinglass, fish glue), polysaccharide (starch, gum arabic, tragacanth, cherry gum), fatty acid (beeswax, linseed oil, poppy-seed oil, walnut oil, sunflower oil) and resinous media (shellac, dammar, colophony, sandarac, copal, elemi, Venice turpentine, Strasbourg turpentine, amber, mastic, dragon’s blood, gamboge). The Raman spectra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fingerprinting unknown binders and varnishes. This is demonstrated by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binder and pigment in a sample of a medieval illuminated manuscript.KeywordsBinding medium; Varnish; Non-destructive micro-analysis;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MRS); Paintings;Medieval manuscripts摘要:微拉曼光谱法(MRS)允许在绘画结合媒体和清漆的识别。
本非破坏性的微分析法已被用于光谱的记录(1800-200-1)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白蛋白,酪蛋白,明胶,鱼胶,鱼胶)的,多糖(淀粉,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樱桃胶),脂肪酸(蜂蜡,亚麻子油,罂粟种子油,核桃油,葵花籽油)和树脂介质(虫胶,达玛,松香,山达脂,柯巴,榄香,威尼斯松节油,斯特拉斯堡松节油,琥珀,乳香,龙血,藤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