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第六讲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六讲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人 认识世界
实践 自然界

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
动 改造世界
主 认观 识世界
实践其实就是人们去改造自
然和社会的物质性的活动。
ppt课件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区别于其他动物
的本能活动)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物质性活动。
ppt课件
[考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
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
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
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A)
ppt课件
我国通过制定“十一五”规划来指导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 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ppt课件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变革社会的实践
ppt课件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考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 性、具体性、条件性; 考点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最新高中政治课件 第4部分第6课 (2)求索真理的历程

最新高中政治课件 第4部分第6课 (2)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主 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 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
社会 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实践活动 历史 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
性 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 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 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 的产物
• 2.下列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哲理相同嘚是( )
• 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②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嘚,总不如亲口呷一口明白嘚 ③百闻 不如一见 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解析:C “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嘚哲学寓意为实践 是认识嘚来源,实践决定认识,②③与之一致;①否认了真理嘚客观性,错误;④哲学寓意为 矛盾嘚转化,材料未体现。
• ①正确嘚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嘚动力 ②获得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重要 ③实践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嘚唯一标准 ④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嘚能力和水平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D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嘚动力,①颠倒了二者之间嘚关系,错误;实践是认识嘚来源,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获得直接经验,但人们获得认识,除了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外,还可以通
• ②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嘚嘚活动,没有意识参与嘚实践是不存在嘚,但这并不意味着盲 目嘚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嘚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嘚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 2.实践是认识嘚基础 • (1)实践是认识嘚基础
体现
实践是认 识的来 源

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空间弯扭箱型截面构件及多向微扭空间节点的加工制作安装最难
万平米,座席数:91000个 万平米,座席数:91000个)
材料分别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些特性? 材料分别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些特性?
创世界“七最” 中国人的骄傲! 创世界“七最” ,中国人的骄傲!
◆学名:国家体育场 学名:
绰号:鸟巢 绰号: 赛时功能: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 ◆赛时功能: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田径比赛 赛后功能:将用于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文化、 ◆赛后功能:将用于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文化、娱乐活动 规模最大 建筑面积25.8 最大( ★规模最大(建筑面积25.8 设计最新奇 ★设计最新奇 用钢最多 4.2万吨 最多( 万吨) ★钢结构用钢最多(4.2万吨) 强度最高 强度是普通钢材的两倍,抗震性能强) ★钢材强度最高(强度是普通钢材的两倍,抗震性能强) 双项跨度最大 ★双项跨度最大 设施最先进体育场馆工程 体育场馆工程。 ★设施最先进体育场馆工程。
★空间弯扭箱型截面构件及多向微扭空间节点的加工制作安装最难
万平米,座席数:91000个 万平米,座席数:91000个)
材料分别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些特性? 材料分别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些特性?
设计师关于国家体育场“鸟巢” 设计师关于国家体育场“鸟巢” 的设计理念是怎样产生的? 的设计理念是怎样产生的? 国家体育场总设计师李兴刚 它的构思恰恰是由内到外的一个过程, 它的构思恰恰是由内到外的一个过程, 内部是借鉴古罗马竞技场的设计理念, 内部是借鉴古罗马竞技场的设计理念,东 西高,南北低,便于比赛与观赛; 西高,南北低,便于比赛与观赛;外部一 开始是为符合通风、透气、 采光的需要, 开始是为符合通风、透气、 采光的需要, 找到一种编织式的结构, 找到一种编织式的结构,后来一步步按照 它的功能逻辑 结构逻辑、美学逻辑完成 功能逻辑、 它的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美学逻辑完成 设计。实践

人教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人教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02
答案 B
抗生素,是人类同细菌感染进行抗争的一大武器。一些医生认为,抗生素是特效药,一用就灵。在治疗时常常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多数时候能够较快地治好病。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等于慢性自杀。关于抗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一定历史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误区1: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真理永远都是真理。
01
02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首年,也将是收入分配改革有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1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 对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好不好,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这说明目前人们对于抗生素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正确认识是有条件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终极真理性认识,答案为B。真理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不存在终极真理,②错误。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④是错误的不可知论。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从认识的进程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必修4
C
练习巩固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3.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 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
思路分析:我们先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原则的内容分为四个子观点,然后分别到材料中寻找出相应的事实。具体过程如下表:
教 材 (原 理)
题 目 (材 料)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发现输血可以治病救人。
(2)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从哪里来?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教材质疑
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
实践不断发展——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源自“日心说”代替“地心说”说明什么?
思考:
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自由落体实验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35张PPT)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35张PPT)

求索真理 的 历 程 (辩证唯 物主义认 识论)
特征
客观的 最基本、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具体的
有条件的
特定的过程,主与客、理与实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考点解读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 方法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A.①③ B.①④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②
真题体验 B
(2015·江苏卷)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点拨]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 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 着谬误的说法错误。
真理 特征
客观的
具体的 有条件的
材料一: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正式出台。在改革开放至今的 30多年时间里,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 ① 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 和问题。经过长时间酝酿后,各界等待良久的《指导意见》终于出台,作为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指导意见》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 领性文件,最大亮点就是坚持了市场化取向,表明决策层对于国企改革的认 ② ③ 识在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为更深入地推进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结合材料,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指导意见》出台蕴含的哲学智慧。 实践 认识 真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共18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共18张PPT)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变化,丰富、发展、完善真理
1. 任何真理都是客主观观与与主客观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 3. 真理是相对的 (具有相对性) √ √ 4.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 5. 真理与谬误相互比较而存在 √ 6. 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投无路了,你只要足够坚定,运气会眷顾你;永远不要轻易放弃,或许再坚持下这个坎儿就过去了,一旦熬过阴霾,你会发现发现自己会变的无比强大。人生在世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必须激
励自己努力前行。不少朋友会写一些励志的话语贴在办公桌上,那么励志的句子致自己简短有哪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经典有气质内涵的句子,看看正能量的句子经典语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生机,向着美好的 未来前行!一、励志的句子致自己简短1、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2、穷则思变,既要变,又要实干。3、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4、不去追逐,永远不会拥有。不往前走,永远原地停留。5、勇气不是感觉不到恐惧而 是感觉到恐惧也继续做下去。、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7、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8、现实很近又很冷,梦想很远却很温暖。9、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时代的强音。10、东西,让你羡慕,却 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11、人生应该树立目标,否则你的精力会白白浪费。12、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13、最后的措手不及是因为当初游刃有余的自14、瞄准天上的星星,或许你永远也射不到, 但却比你瞄准树梢射得高远。15、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7、过去是经历,现在是尝试,未来 是期待。经历过,尝试着,就有期待。18、别放弃你的梦想,迟早有一天它会在你手里发光。19、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20、当你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二、经典有气质内 涵的句子1、不要问自己收获了多少果实,而是要问自己今天播种了多少种子。2、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3、如果你热爱一件事, 那么你整天都能埋头于这件事而不觉得无聊,这样你才能在这个领域内出类拔萃。如果你全力以赴地去做你真心热爱的事情,那没有人会是你的对手。4、把圈子变小,把语言变干净,把成绩往上提,把故事往心里收一收, 现在想要的以后都会有。5、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会变得越来越宽容,所以很多事情到最后并不是真的解决了,而是算了吧。6、人和人真是说不清的劫数,你为了一个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那个人又为了别人,神魂颠倒 食不知味。7、突然发现有些感情,有些事,不是几句煽情的文字就能决定的,终究抵不过内心的波涛汹涌以及现实的无奈。8、过去的人,有他们出现的意义,但不要太念念不忘。过去的人有过去的好,但最好的,都是你 身边的那个。9、不是谁辜负了誓言,而是被时间扯淡了思念。0、总有一天,你会在我的世界里下落不明,我会在你的世界里杳无音信1、在前进的路上,别急着一口气狂奔到底。静得下心,才能守住目标,沉得住气,才 能持续发力。以笃志力行的心态,做久久为功的努力,踏踏实实的你,终将变得很了不起。2、不再向往单纯,而是让心底的单纯唤醒梦魇迷住的躁动与孤寂,于是慢慢的,开始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生命中那些 真正重要的东西,有一种单纯的幸福幸福。3、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4、因为平时你们没有利益 冲突,自然相安无事。但有些人就是一旦触及利益,就绝不会忍耐你。所以啊,看一个人爱不爱你,重点是看有矛盾时,他会不会忍你。忍你的是好心,吼你的要当心。5、心,是静的才好,能静下来的,才是心情。不然, 烦躁中怎么能让自己染上心思。心思,是美的那种,女子的心思就是在安静的时间里,想一些事,看一本书,想一个人,那种心情只能在静的环境里生存。6、如果自己都在偷懒,命运又怎么会认可你。别再虚度光阴,叫醒 那个沉睡的自己。记住,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7、人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懒惰。别指望撞大运,运气不可能永远在你身上,任何时候都要靠本事吃饭。你必须拼尽全力,才有资格说自己的运气不好。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原因: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 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
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态度: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
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 知来源于实践。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 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考真题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 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 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 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 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 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人教版必修4政治: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4政治: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ppt课件

“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
动者的观念中了”
---------马克思
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马克 思的话及图片说明了什么?
PPT课件
13
活动二 小结: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区别,工人
盖楼房是根据楼房的设计图纸来盖的。说明实践是有目 特
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
原因 实践主体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 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的能动性 改造自然 实践主体
表现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 关

统一的
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是客观的 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PPT课是件 客观的
14

设计 方案

宏伟的
建筑物
实践不仅是客观的
实践是沟通
物质性活动,而且
主观和客观
法官办案
修身养性
PPT课件
5
学生学习
工人盖房
农民播种
教师授课
蜜蜂筑巢
PPT课件
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
6
活动二
1. 上述材料中属于实践的活动是谁在从事活动?蜜蜂筑巢
为什么不是实践?
2. 上述属于实践的活动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
造世界?
3. 学生学习和修身养性与实践的主体一样都是人,为什么
不是实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必修④第六课第一框
PPT课件
1
○ 识记实践的含义。
○ 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事例给 予阐释。
○ 运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分析事例。

高二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正式版

高二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正式版

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是处在一
社会 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
历史 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
性 的发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

(2009年海南卷)“地球 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 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 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 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 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自我校对】 ①客观世界 ②客观事物 ③直接现实性④客观物质 ⑤主观能动 ⑥社会历史 ⑦改造自然的实践⑧变革社 会的实践 ⑨科学实验活动 ⑩来源 ⑪ 动力⑫认识真理性 ⑬主观同客观 ⑭客 观性 ⑮主观与客观 ⑯理论与实践 ⑰ 条件和范围 ⑱对象 ⑲主体 ⑳基础 (21)波浪式(22)螺旋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1)含义:标志⑬______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⑭______。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是⑮ ______、⑯______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尝试解答】 选________(独立完成, 不要偷看哦!)
【思路点拨】 该博士把自己学到的养 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 现共同富裕的事例表明,认识本身不是 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 C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
性理解 原因
误区
结论
人们对 从认识的主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人们改造①______的物质性 活动。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政治课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共82张PPT)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政治课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共82张PPT)

[提醒]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 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 “辩论” “学习”等)不是实践。 (3)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 “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 (5)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 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
漫画中的人们企图拉动影子是在错误认识指导下的错误行 动,“即使人再多,也拉不动影子”,这从侧面启示我们, 认识只有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这表明
(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 “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 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原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从认识的发生上看, 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从认识的 获得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主观认识对客观现 [典例 2] (2013· 北京高考 )实的反映有正确与 右图漫画蕴含的哲 主观愿望如果符合客观实际, 错误之分 理是 ( ) 是可以变成客观现实的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 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实践
亲身的实践经验也 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 可能是错误的。
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高考真题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科研人员根据市场需 要,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以扩大销路 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①符合题意。 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现在研究如何使水果 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体现了认识受人们实践能力和认识 能力的制约,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认识决定于实 践,但不一定落后于实践。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 标准,④说法错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 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
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
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 法思想
一、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三种方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三、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 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高考真题
[2014· 海南卷] 以往台湾地区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 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地区 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 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 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原因: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 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
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态度: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 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指主观认识符 合当地的实际. 指主观认识符 合当时的实际.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 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但追求真理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 意义。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知识整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 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一、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 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 制约,也是客观的。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 义的思想。
四、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1)认识的主体(人)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表现: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 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能达到 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2)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结论: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 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
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 知来源于实践。
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来需要机械加 工的产品,现在需要3D打印就能够完成,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的 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③符合题意。 通过3D打印,把数字模型文件中的产品变成现实的产品,体现了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④符合题意 观念的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的存在,①说法错误。 观念的东西属于意识的范畴,现实的存在属于物质的范畴,二者 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真理的相关原理
(1)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 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方法论:要具体把握每一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要在实践 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 顾过程的推移,只是照搬真理,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 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①在改造自然方面:创造出自然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在改造社会方面: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烙印。
注意: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 辩证法的思想。
深化拓展 意识与认识的关系
与物质概念对应。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
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
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知识整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2014· 海南卷] 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 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 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 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2)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3)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 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 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A
高考真题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因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由 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 往需要一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需要一个不断克服 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过程,所以《十万个为什么》第六 版,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不设 标准答案,①②符合题意。③错在“永无定论”,犯了不 可知论的错误。真理可以被超越,但不可以被推翻,④ 观点错误。故选A项。
高考真题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 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 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 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 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 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 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