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再别康桥-PPT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ppt课件(共55页)
![《再别康桥》ppt课件(共55页)](https://img.taocdn.com/s3/m/86d99814ec3a87c24128c463.png)
不幸遇难,死仪
徐志摩与林徽因
徐志摩与陆小曼
•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胡适
• 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 胡适
徐志摩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康桥,再会吧》
在那里,他 遇到了当时伟 大的诗人泰戈 尔,他的诗作 很大程度上都 受到了这位大 师的影响。
林徽因、泰戈尔与徐志摩
陆小曼
在那里,他 与英国伟大的 哲学家罗素、 文学家狄更斯 结为挚友。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______
我 敢 说 康 河 是 世 上 最 徐美 志的 摩一 条 水
【离别诗比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景别 泪别 酒别 壮别 情别 愁别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 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 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 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 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 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 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 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
徐志摩与林徽因
徐志摩与陆小曼
•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胡适
• 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 胡适
徐志摩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康桥,再会吧》
在那里,他 遇到了当时伟 大的诗人泰戈 尔,他的诗作 很大程度上都 受到了这位大 师的影响。
林徽因、泰戈尔与徐志摩
陆小曼
在那里,他 与英国伟大的 哲学家罗素、 文学家狄更斯 结为挚友。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______
我 敢 说 康 河 是 世 上 最 徐美 志的 摩一 条 水
【离别诗比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景别 泪别 酒别 壮别 情别 愁别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 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 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 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 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 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 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 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
再别康桥课件ppt课件
![再别康桥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e744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e.png)
再别康桥课件ppt
目录
•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 《再别康桥》的诗歌赏析 • 《再别康桥》的影响与评价 • 《再别康桥》的演绎与传播 • 《再别康桥》的拓展学习
01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
01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经常到 康桥散步、游览,康桥的美景和 氛围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情感表达
朗诵者应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通过情感表达 让听众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告别之情 。
声音控制
朗诵者应具备良好的声音控制能力,通过音 色、音量和音高的变化来表现诗歌的韵律和 美感。
《再别康桥》的音乐演绎
,应选择与 诗歌情感相符合的配乐, 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THANKS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研究
语言风格
中国诗歌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西方诗歌则更注重形式和语言的
创新。
主题内容
中国诗歌多涉及自然、历史、哲 学等主题,西方诗歌则更多涉及
社会、人性、政治等主题。
文化背景
中西方诗歌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 差异,中国诗歌深受传统文化影 响,而西方诗歌则受到现代文明
和西方哲学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02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 之一,诗歌中表达了对康桥的深 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创作于1928年,当时 徐志摩已经离开英国回到中国,但康 桥的美景和回忆一直留在他的心中。
徐志摩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采用了轻 盈、柔美的语言和节奏,表达了自己 对康桥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音乐表现
通过旋律、节奏和演奏技 巧的表现,将诗歌的情感 和意境融入到音乐中。
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目录
•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 《再别康桥》的诗歌赏析 • 《再别康桥》的影响与评价 • 《再别康桥》的演绎与传播 • 《再别康桥》的拓展学习
01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
01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经常到 康桥散步、游览,康桥的美景和 氛围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情感表达
朗诵者应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通过情感表达 让听众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告别之情 。
声音控制
朗诵者应具备良好的声音控制能力,通过音 色、音量和音高的变化来表现诗歌的韵律和 美感。
《再别康桥》的音乐演绎
,应选择与 诗歌情感相符合的配乐, 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THANKS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研究
语言风格
中国诗歌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西方诗歌则更注重形式和语言的
创新。
主题内容
中国诗歌多涉及自然、历史、哲 学等主题,西方诗歌则更多涉及
社会、人性、政治等主题。
文化背景
中西方诗歌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 差异,中国诗歌深受传统文化影 响,而西方诗歌则受到现代文明
和西方哲学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02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 之一,诗歌中表达了对康桥的深 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创作于1928年,当时 徐志摩已经离开英国回到中国,但康 桥的美景和回忆一直留在他的心中。
徐志摩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采用了轻 盈、柔美的语言和节奏,表达了自己 对康桥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音乐表现
通过旋律、节奏和演奏技 巧的表现,将诗歌的情感 和意境融入到音乐中。
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再别康桥》PPT教学课件
![《再别康桥》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052ee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3.png)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语意上同中有异, 在节奏上完全相同;
(修辞手法)
回环往复
作用
结构 内容
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增添诗歌的节奏感。
使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地深邃隽永,给读者丰富 的联想与回味。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思考下列问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① 为什么是“轻轻的”“悄悄的”的走?
不愿打破康桥的静谧与和谐, 只求默默地与之作别。 热爱与惜别、忧伤与孤寂, 在“轻轻”与“悄悄” 中涌动。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② 能否将“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
调换语序,突出强调了“轻轻”二字,能够更好 地表达“我”不愿打扰康桥那宁静祥和的气氛, 更好地显示出我离别之际的洒脱与惆怅。
感和画面感
均齐”
影响:“三美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 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 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音 乐 美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你有什么发现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 章垿,字槱[yǒu]森,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 南湖。
徐 志
创作成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
摩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
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
爪》等。
学习经历: 1910年入学杭州府中学堂 1916年入学北洋大学攻读法科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作为特别生进入康桥大学(现
语意上同中有异, 在节奏上完全相同;
(修辞手法)
回环往复
作用
结构 内容
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增添诗歌的节奏感。
使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地深邃隽永,给读者丰富 的联想与回味。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思考下列问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① 为什么是“轻轻的”“悄悄的”的走?
不愿打破康桥的静谧与和谐, 只求默默地与之作别。 热爱与惜别、忧伤与孤寂, 在“轻轻”与“悄悄” 中涌动。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② 能否将“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
调换语序,突出强调了“轻轻”二字,能够更好 地表达“我”不愿打扰康桥那宁静祥和的气氛, 更好地显示出我离别之际的洒脱与惆怅。
感和画面感
均齐”
影响:“三美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 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 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音 乐 美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你有什么发现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 章垿,字槱[yǒu]森,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 南湖。
徐 志
创作成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
摩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
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
爪》等。
学习经历: 1910年入学杭州府中学堂 1916年入学北洋大学攻读法科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作为特别生进入康桥大学(现
《再别康桥》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27c86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0.png)
美 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
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
给人以美感。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你还记得关于离别的诗句吗?
关于【离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POWERPOINT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站 长 素 材
在波是那 我光夕河 的里阳畔 心的中的 头艳的金 荡影新柳 漾,娘, 。;
带着感情朗读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柔美、轻盈、
自由
有
感
拟人
情
的
朗
读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热爱、依恋
沉揉是不那
淀碎天是榆
着在上清荫
彩浮虹泉下
虹藻;,的
似间
一
的,
潭
梦
,
。
比喻 梦幻、绮丽
淡淡的伤感
有 感
康桥到底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 资产阶级教育,形成 以“爱、自由、美” 为核心的人生观和 “康桥理想”;
在那里,他 结识了影响他 生命、终生为 之倾慕的一个 重要女性—— 林徽因。
在那里,他遇 到了当时伟大的 诗人泰戈尔,他 的诗作很大程度 上都受到了这位 大师的影响。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诗歌的节奏: 词语的停顿 语句意义的停顿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软泥上的/青荇,
《再别康桥》ppt课件(34页)
![《再别康桥》ppt课件(34页)](https://img.taocdn.com/s3/m/933da9c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7d.png)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
情感美:
面对离别——哀而不伤
意象的选择 色彩的运康桥>> 情感与画面完美统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无达诂 朦胧美
作为曾经感动中国的文人;徐
志摩曾经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 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 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31年11月 19日;徐志摩搭“ 济南号”飞机从南 京到北京;准备参 加林徽因的一个学 术讲座;在距济南 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 着火;不幸遇难& 时年36岁&
诗;是文学的精灵;语言的精 髓;它总是用最少的话承载最多 的情&
请同学们从湘江岸边、从 康河桥头出发;去感受现代诗歌 独特的魅力吧……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
情感美:
面对离别——哀而不伤
意象的选择 色彩的运康桥>> 情感与画面完美统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无达诂 朦胧美
作为曾经感动中国的文人;徐
志摩曾经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 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 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31年11月 19日;徐志摩搭“ 济南号”飞机从南 京到北京;准备参 加林徽因的一个学 术讲座;在距济南 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 着火;不幸遇难& 时年36岁&
诗;是文学的精灵;语言的精 髓;它总是用最少的话承载最多 的情&
请同学们从湘江岸边、从 康河桥头出发;去感受现代诗歌 独特的魅力吧……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再别康桥》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d3d53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f.png)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澜里/放歌。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品读情感】
星辉:忘情
清潭:执着,
理想
青荇:陶醉,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是有意假装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过的沟渠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作家
俄国 契诃夫 《变色龙》《一个小官员之死 》
法国 莫泊桑 《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
《项链》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
美国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 诗》《最后一片树叶》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新知储备
1 意象 意境 意象是指蕴藏着诗人浓烈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诗歌整体上所营造的氛围,带给人的感 受。
2 新诗简介 由胡适、周作人、郭沫若等人首创。淡化韵律,
强调以现代人的语言抒发现代人的情感,强调诗歌 的现实意义。
自由
夏虫:沉重 惜别
金柳:欢喜,
离别 云彩: 感伤, 理想
云彩:迷恋, 珍爱
【品读意境】
云彩 金柳 青荇 清潭 星辉 夏虫 云彩
作别康桥,略显伤感; 陶醉美景,喜不自禁; 撑船寻梦,纵情放歌; 回到现实,别情依依。
《再别康桥》的“三美”
全诗每句字数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
音乐美 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排
始终充满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爽快淋 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再别康桥》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09870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7.png)
堂测:请你用两句古诗来宽慰“不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
•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李白《赠汪伦》 •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高适《别董大》(其
一) •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6.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唐]王昌龄《送魏二》
惜别云彩图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内容上: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 情、更加眷恋,层层递进。
②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形成 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③“悄悄的”表达了诗人不愿惊动 康桥、不舍离去的情感。
堂测:
• 说说“轻轻的”和“悄悄的”有什么区别? • 【明确】“轻轻”有用力小、不想去打扰、不能被破坏等意思,“悄悄”,有
1.挥别云彩图 2.金柳倒影图 3.青荇招摇图 4.榆阴清潭图
5.撑篙寻梦图
6.夏虫沉默图
7.惜别云彩图
结构脉络
色彩绚丽
金柳 青荇 清潭 星辉
招手
绘画美 富于动感
荡漾 招摇
揉碎
比喻形象
新娘 彩虹
激情探究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为什么要连用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什么 样的情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再别康桥,感受那份难舍的离情别意。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鼓励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牵萦
《再别康桥》PPT免费课件
![《再别康桥》PPT免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ee652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6.png)
我认为《再别康桥》)的诗歌,抒发了一份 )的诗人。
康桥情结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 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 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 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 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吧》。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诗歌意境;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合意象,欣赏诗意。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悟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领会诗歌通过意象传情达意的传统;培养学生 感悟美、感悟爱、感悟自由的能力。
了 解作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 社”主要成员之一。注重意境创造和音韵和谐。1918―1922年先后在 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 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 《云游》等。
感受文本的画面美 第四节: 榆阴深潭图
船行深处,行至在榆树下,那榆树下的一泓清泉在作者的眼 中幻化成了最绚烂、最美好的彩虹,那清泉中寄托着作者最美好的 梦。但那美好并没有持续下去,而是被揉碎了,在浮藻间揉碎了, 沉淀了。
感受文本的画面美 第五节: 漫溯寻梦图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向康河更深处寻求。寻得满 载而归,寻得一船星辉,破碎的梦似乎又一次重现,以至于作者情 难自禁,想要为寻得梦而放声高歌。
感受文本的画面美 第六节:夏夜离别图
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 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 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 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
《再别康桥》PPT课件(最全面)
![《再别康桥》PPT课件(最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ccf908d089eb172ded63b7ee.png)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 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 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 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 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 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 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 “彩虹”似的梦。到晚 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 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 禁的想要“放歌”,快 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 但我不能放歌,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 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 夏虫也为我沉默,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 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 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 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 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 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 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 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 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情才与奇才
• • • • 俊美的外表 纯美的感情 凄美的结局 唯美的康桥
张幼仪
林徽音
陆小曼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 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与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 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 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 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 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 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 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 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 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 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 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 好”。
《再别康桥》完美版课件PPT
![《再别康桥》完美版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15d524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8.png)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
朗读要求 注意朗读的节奏以及停顿。 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 音量适中,音调急缓得当。 注意感情起伏。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 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1
2
4、“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正像天上的霓虹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暗喻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沉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生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
Bertrand Russel(1872-1970) 《自由之路》《幸福之路》 《西方哲学史》
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新颖的构思: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
朗读要求 注意朗读的节奏以及停顿。 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 音量适中,音调急缓得当。 注意感情起伏。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 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1
2
4、“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正像天上的霓虹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暗喻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沉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生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
Bertrand Russel(1872-1970) 《自由之路》《幸福之路》 《西方哲学史》
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新颖的构思: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再别康桥》 ppt课件
![《再别康桥》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0557df55270722192ef7cc.png)
作品简析 2
于是诗歌: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 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 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淡淡忧愁,又定下 了全诗哀而不伤:基调。接下去二、三、四节, 直接描写了康桥: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 桥:具体感受和留恋。“河畔:金柳”,像夕 阳中:新娘,对康桥: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 柔。
(河,指流过剑桥大学:康河。徐志摩称: “康桥: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 全世界最秀丽:一条水。”)
作品简析 3
“在康河: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 草”,对康桥: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 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 发出一缕淡淡: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 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理想,现在再返康桥, 重新寻梦来了。
4
徐 志 摩
作家简介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
散文家。笔名云中鹤。浙江海宁人,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著有诗集《志 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猛 虎集》 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1931年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 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1928
押韵,回环复沓
3.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小结本课
赏析现代诗歌的三个角度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形式 诗歌的情感线索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300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PPT课件(30张)
![再别康桥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f1f86b58767f5acfa0c7cd00.png)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返回
“再别康桥”组织结构
图
再别 康桥 作者 简介 作品 分析 本文 小结 课后 练习
退出
点击 链接
返回
毕点 之击 后进 ,入 可作 按品 朗 读 键, 退作 出品 。朗 读 完
出下 返 等角 回 标或 上 志左 一 。下 层 角内 的容 箭, 头点 、击 返幻 回灯 、片 退右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 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 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返回主页
退出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 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 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 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盘可 片 进 上以 下 入 的直 面 下 “接 的 一 单箭张 ”击 头 幻 键鼠 或 灯 。标 继 片 ,续可 还标以 可志点 以等击 按,幻 键也灯
时在 ,有 点下 击划 进线 入或 。当 鼠 标 变 成 手 指 型
出点 现击 下鼠 一标 项或 内按 容键 盘 上 的 “ ” 键 ,
返 回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swsg/xzm/04 2.htm
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苏雪林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返回主页
退出
返回
对比阅读:
返回主页
退出
徐志摩和闻一多都属于“新月诗派”,而 且徐志摩诗歌里所体现的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是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下面是一 个网站提供的闻一多先生的简介和他的几 首诗,给同学们课后阅读,体味他们的异 同点。
返回
“再别康桥”组织结构
图
再别 康桥 作者 简介 作品 分析 本文 小结 课后 练习
退出
点击 链接
返回
毕点 之击 后进 ,入 可作 按品 朗 读 键, 退作 出品 。朗 读 完
出下 返 等角 回 标或 上 志左 一 。下 层 角内 的容 箭, 头点 、击 返幻 回灯 、片 退右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 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 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返回主页
退出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 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 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 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盘可 片 进 上以 下 入 的直 面 下 “接 的 一 单箭张 ”击 头 幻 键鼠 或 灯 。标 继 片 ,续可 还标以 可志点 以等击 按,幻 键也灯
时在 ,有 点下 击划 进线 入或 。当 鼠 标 变 成 手 指 型
出点 现击 下鼠 一标 项或 内按 容键 盘 上 的 “ ” 键 ,
返 回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swsg/xzm/04 2.htm
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苏雪林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返回主页
退出
返回
对比阅读:
返回主页
退出
徐志摩和闻一多都属于“新月诗派”,而 且徐志摩诗歌里所体现的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是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下面是一 个网站提供的闻一多先生的简介和他的几 首诗,给同学们课后阅读,体味他们的异 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而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十六、再别康桥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
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他热烈追求“爱”、“自由”与
“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
性及不爱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 格。(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十六、再别康桥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1、飘逸、清新的艺术风格。在《再别康桥》中,作者主要借景抒发诗人个人重 游故地的复杂难言的情感。诗人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通过明喻和暗喻等手 法,既丰富了诗的含义,也含蓄、简洁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诗既写景又抒情, 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华丽、言简意深、意象鲜明,音调柔美,呈现出一种飘逸、清新 的艺术风格。 2、艺术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首先在诗行排列上,讲究建筑美, 每诗行约6至8个汉字,有规律地参差错落,赏心悦目。其次,该诗讲究内在音节和韵 律。诗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鲜明和韵律和谐方面。全诗分为七节,每节四行,大 体上每行三顿,做到间行押韵,又非一韵到底,追求音乐的旋律美。朗读起来抑扬顿 挫,柔美悦耳。建筑美和音乐美相得益彰,使这首诗显得和谐优美、琅琅上口。第三, 诗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对康桥美丽景色的细致描绘上。全诗对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 柳、金色的夕阳、康河的柔波、河中的水草、榆荫下的清潭、夜晚将至康桥的幽静之 美都作了细致的描绘与赞美。此外,诗人还融情于景,将自己对旧梦的追寻和对旧情 的眷念寄寓在对康桥美丽景色的描绘与赞美中,使整首诗所呈现出的画面不仅色彩艳
的音乐美和抒情的感染力。
三、一是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二是在总 体风格上,具有飘逸、清新的艺术风格。
十六、再别康桥
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
徐行言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坛上聚讼纷纭的人物。在被打入冷宫数十年 之后,他的作品重又在今天的文学画廊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 读者,这不能不被视作文学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如果我们认真思索一下这种戏 剧性变化的根源,与其说是徐志摩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 人”(茅盾《徐志摩论》)的地位得到了再评价,不如说是那些长期统治文坛的 形而上学批评原则得到清理的成果。我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用政治的符号和标签 来确定一个作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因此我们今天才有可能从文学的角度 来认识和分析这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成就的作家和他的作品,这无疑是一 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的进步。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十六、再别康桥
1、结合该诗学习,感受诗人率真的感情与强烈的个性追求。 2、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十六、再别康桥
一、课文的写作背景 徐志摩的诗以诗境的空灵淡远著称。他的诗情是在英国的剑桥萌动的。19世 纪英国浪漫派的诗境,仿佛为他备下了诗情的土壤,风光绮丽的康河,成了他诗 歌的产床。康桥榆荫密覆,大道迂回,长垣短堞,寺塔掩映,白水青田,草长日 丽,诗人在这里见到了“真善美浩瀚的光华”,开始了诗歌创作。1922年8月回 国前夕,写下《康桥再会罢》,抒发了依恋情怀。6年之后出国旅游,真的又与 康桥再会,短暂的逗留不但没有平复他的依恋,相反更增添了依依惜别之情,归 国途中又写下了这首名作──《再别康桥》。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波光艳影中如“西天的云彩”般美丽的康桥,抒发了诗人 再别康桥时难舍难分的怅惘和依恋,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特有的深厚感情。 全诗共有七节,每节四行。第一节三个“轻轻的”缓缓地推出了一个“别” 字,依恋之情难舍难分,但作者不愿做儿女情长,而像云彩一样,说缓也缓,说 快也快,倏忽轻飘。诗人潇酒飘逸的风度、多情温柔的神态、轻快优雅的脚步如 在眼前,也为诗定了舒展轻快的节奏基调。作者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呢?自然 引出了二、三、四节,描写康桥那妩媚迷人的自然风光。
全诗最精彩处在一、六、七段,其中首尾两段复沓中略有变化的形式
安排,第六段天籁般和谐优美的韵律,都极其传神地再现了诗人优美的而 非感伤的感受和情怀,把生活中的人之常真正升华为艺术中的至灵至性之 作。(郭小聪《中国现代诗人新论》)
十六、再别康桥
一、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再别康桥时难舍难分的深深依恋之情。
十六、再别康桥
第二节写河畔。柳披上了夕阳赐予的金裳,富丽艳美宛若新娘;枝条随风而动,款款动人;倒映水 中,波光潋滟,金柳的倩影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起来了。作者与康桥分别了,他怎能不依恋? 第三节写水中。绿油油的青草在水的深处随着水流摇曳,像与作别的诗人挥手致意,触动了作者的 情怀,他深深地为之感动而愿做柔波中一棵水草了。 写河畔写水中都是近景,第四节写远处“那榆树下的一潭”。远,不能直接见到,作者用了一个比 喻虚写了它的美妙。那里榆荫蔽日,缝隙中筛下了点点碎金,映入清流浮藻之间,金光闪烁,斑斓璀璨。 潭水美丽动人的传说,作者惜别的怀恋,多少画意诗情浓缩在一句“沉淀着彩虹的梦”中,语言有尽, 情味无穷。 第五节写潭不直接描写,特别一个“梦”字,使诗由实入虚,引出了六七节的诗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第六节用“寻梦”引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离别之前还要把康桥看上一眼,“撑一支长篙”,在皎 洁的月光下,“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一支”是孤独的形象,月下是冷的意境,“青处”是冷的 色调,“漫溯”是漫的心情,作者为了排除愁绪,不使调子太低,要“放歌,但他怎能做到呢”他只能 “悄悄”的,夏虫也体会到分别之情为他沉默。这两节作者着力抒发别离的一个“情”字。 最后一节,写诗人在沉默中“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走了,这里有谢绝送别之意,诗人 巧妙地用写对方之情来表述自己之意,渲染了感情的深挚。这一节与第一节首尾照应,用复迭造成感情 的回环往复,但首尾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三个“轻轻的”到两个“悄悄的”,“招手”到挥袖,“作别” 到“不带走”都进了一层,轻柔依恋之情又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颇有引动人心的力量。
二、一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抓住“金柳”、“波光”、
“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康河 晚景,巧妙地将对康桥的依恋热爱之情融入生动、具体而又美丽的图景
里,使抒情形象生动、意境优美。二是反复与重叠手法的运用。首尾两
节大致相同的句式反复出现,“轻轻的”“悄悄的”等重叠词语的使用, 既突出了抒情的主旋律,又使诗的音韵和谐、节奏自然,大大增强了诗
十六、再别康桥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
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他热烈追求“爱”、“自由”与
“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
性及不爱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 格。(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十六、再别康桥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1、飘逸、清新的艺术风格。在《再别康桥》中,作者主要借景抒发诗人个人重 游故地的复杂难言的情感。诗人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通过明喻和暗喻等手 法,既丰富了诗的含义,也含蓄、简洁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诗既写景又抒情, 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华丽、言简意深、意象鲜明,音调柔美,呈现出一种飘逸、清新 的艺术风格。 2、艺术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首先在诗行排列上,讲究建筑美, 每诗行约6至8个汉字,有规律地参差错落,赏心悦目。其次,该诗讲究内在音节和韵 律。诗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鲜明和韵律和谐方面。全诗分为七节,每节四行,大 体上每行三顿,做到间行押韵,又非一韵到底,追求音乐的旋律美。朗读起来抑扬顿 挫,柔美悦耳。建筑美和音乐美相得益彰,使这首诗显得和谐优美、琅琅上口。第三, 诗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对康桥美丽景色的细致描绘上。全诗对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 柳、金色的夕阳、康河的柔波、河中的水草、榆荫下的清潭、夜晚将至康桥的幽静之 美都作了细致的描绘与赞美。此外,诗人还融情于景,将自己对旧梦的追寻和对旧情 的眷念寄寓在对康桥美丽景色的描绘与赞美中,使整首诗所呈现出的画面不仅色彩艳
的音乐美和抒情的感染力。
三、一是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二是在总 体风格上,具有飘逸、清新的艺术风格。
十六、再别康桥
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
徐行言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坛上聚讼纷纭的人物。在被打入冷宫数十年 之后,他的作品重又在今天的文学画廊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 读者,这不能不被视作文学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如果我们认真思索一下这种戏 剧性变化的根源,与其说是徐志摩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 人”(茅盾《徐志摩论》)的地位得到了再评价,不如说是那些长期统治文坛的 形而上学批评原则得到清理的成果。我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用政治的符号和标签 来确定一个作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因此我们今天才有可能从文学的角度 来认识和分析这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成就的作家和他的作品,这无疑是一 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的进步。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十六、再别康桥
1、结合该诗学习,感受诗人率真的感情与强烈的个性追求。 2、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十六、再别康桥
一、课文的写作背景 徐志摩的诗以诗境的空灵淡远著称。他的诗情是在英国的剑桥萌动的。19世 纪英国浪漫派的诗境,仿佛为他备下了诗情的土壤,风光绮丽的康河,成了他诗 歌的产床。康桥榆荫密覆,大道迂回,长垣短堞,寺塔掩映,白水青田,草长日 丽,诗人在这里见到了“真善美浩瀚的光华”,开始了诗歌创作。1922年8月回 国前夕,写下《康桥再会罢》,抒发了依恋情怀。6年之后出国旅游,真的又与 康桥再会,短暂的逗留不但没有平复他的依恋,相反更增添了依依惜别之情,归 国途中又写下了这首名作──《再别康桥》。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波光艳影中如“西天的云彩”般美丽的康桥,抒发了诗人 再别康桥时难舍难分的怅惘和依恋,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特有的深厚感情。 全诗共有七节,每节四行。第一节三个“轻轻的”缓缓地推出了一个“别” 字,依恋之情难舍难分,但作者不愿做儿女情长,而像云彩一样,说缓也缓,说 快也快,倏忽轻飘。诗人潇酒飘逸的风度、多情温柔的神态、轻快优雅的脚步如 在眼前,也为诗定了舒展轻快的节奏基调。作者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呢?自然 引出了二、三、四节,描写康桥那妩媚迷人的自然风光。
全诗最精彩处在一、六、七段,其中首尾两段复沓中略有变化的形式
安排,第六段天籁般和谐优美的韵律,都极其传神地再现了诗人优美的而 非感伤的感受和情怀,把生活中的人之常真正升华为艺术中的至灵至性之 作。(郭小聪《中国现代诗人新论》)
十六、再别康桥
一、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再别康桥时难舍难分的深深依恋之情。
十六、再别康桥
第二节写河畔。柳披上了夕阳赐予的金裳,富丽艳美宛若新娘;枝条随风而动,款款动人;倒映水 中,波光潋滟,金柳的倩影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起来了。作者与康桥分别了,他怎能不依恋? 第三节写水中。绿油油的青草在水的深处随着水流摇曳,像与作别的诗人挥手致意,触动了作者的 情怀,他深深地为之感动而愿做柔波中一棵水草了。 写河畔写水中都是近景,第四节写远处“那榆树下的一潭”。远,不能直接见到,作者用了一个比 喻虚写了它的美妙。那里榆荫蔽日,缝隙中筛下了点点碎金,映入清流浮藻之间,金光闪烁,斑斓璀璨。 潭水美丽动人的传说,作者惜别的怀恋,多少画意诗情浓缩在一句“沉淀着彩虹的梦”中,语言有尽, 情味无穷。 第五节写潭不直接描写,特别一个“梦”字,使诗由实入虚,引出了六七节的诗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第六节用“寻梦”引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离别之前还要把康桥看上一眼,“撑一支长篙”,在皎 洁的月光下,“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一支”是孤独的形象,月下是冷的意境,“青处”是冷的 色调,“漫溯”是漫的心情,作者为了排除愁绪,不使调子太低,要“放歌,但他怎能做到呢”他只能 “悄悄”的,夏虫也体会到分别之情为他沉默。这两节作者着力抒发别离的一个“情”字。 最后一节,写诗人在沉默中“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走了,这里有谢绝送别之意,诗人 巧妙地用写对方之情来表述自己之意,渲染了感情的深挚。这一节与第一节首尾照应,用复迭造成感情 的回环往复,但首尾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三个“轻轻的”到两个“悄悄的”,“招手”到挥袖,“作别” 到“不带走”都进了一层,轻柔依恋之情又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颇有引动人心的力量。
二、一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抓住“金柳”、“波光”、
“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康河 晚景,巧妙地将对康桥的依恋热爱之情融入生动、具体而又美丽的图景
里,使抒情形象生动、意境优美。二是反复与重叠手法的运用。首尾两
节大致相同的句式反复出现,“轻轻的”“悄悄的”等重叠词语的使用, 既突出了抒情的主旋律,又使诗的音韵和谐、节奏自然,大大增强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