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二、梳理知识点
1.实数的分类:
2.实数的相关概念:
相反数:
绝对值:
倒数:
3.实数的大小比较:
4.科学计数法:
5.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6.实数的运算:
三、重难点突破
本节多以选择,填空为主,相对来说较简单
四、中考导航
实数是中学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中考中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单的计算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另外,命题者也会利用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等题型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提要
1.理解有理数、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倒数与绝对值.
3.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4.理解科学记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
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值,能正确识别一个数的有效数字的个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
四、甘肃7年真题子母题讲解:
五、随堂练习:
六、作业布置
板
书
设
计
教学
反思
九年级数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数学
课时
共4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1.1实数的复习
主备人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包级领导
签字
教学
பைடு நூலகம்目标
1.了解实数的分类、实数的相关概念等.
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
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能用各种方法熟练的解一元二次方程;3、能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根的情况,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根的判别式的使用。
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及典型例题【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它的一般形式是20(0)ax bx c a ++=≠。
例1: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试说明理由。
(1)3523-=+x x (2)42=x(3)2112x x x =-+- (4)22)2(4+=-x x(5)ax 2+3x+1=0【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主要方法有: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例2:1、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x 2+6x =1 (2) 392(1+x)2=564.48(5)(x-2)(x+3)=66; (4)3x 2+2x=0.2、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是方程x 2-6x+8=0的两根,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A.8B.10C.8或10D.不能确定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1)x 2+x+a 2-1=0的一个根为0,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__.4、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若a+b+c=0 则该方程必有一根为___________.【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b 2-4ac 。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题3:对于一元二次方程x 2-3x-a=0,请给出一个使方程有实根的a 的值,并解这个方程。
【知识点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若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根为21,x x ,则a b x x -=+21,a c x x =21。
1.3 复习代数式与整式九年级数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提要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
3.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除运算。
4.能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梳理知识点
1.代数式:
2点突破
本节多以选择、填空、解答为主,难度中等。
四、中考导航
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熟知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以及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区分清楚幂的乘方运算与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明确同底数幂的乘除运算,可转化为指数间的加减运算,可选择基础试题进行练习,特别是近年的中考试题可反复训练。
四、甘肃7年真题子母题讲解:
五、随堂练习:
六、作业布置
板
书
设
计
教学
反思
九年级数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数学
课时
共4课时
第3课时
课题
1.3复习代数式与整式
主备人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包级领导
签字
教学
目标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
3.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除运算。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初中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24.2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学习目标:理解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教学重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1分钟)课题: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习指导(2分钟)1、阅读课本P90---92内容。
2、归纳出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如何判断?三、学生自学(17分钟)1、认真阅读课本P90---92内容,找出点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
2、说明什么是外接圆、外心?四、自学检测(15分钟)1、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AB=6 ,腰长为5 ,且AB是O的直径,请说明ABC的顶点C与O的位置关系。
2、完成课本P93练习题。
五、更正、交流(6分钟)师生共同评析练习题,相互指正,互相帮助。
六、课堂作业画出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4分钟)七、课堂小结学生自我总结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学习目标: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2分钟)课题: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学习目标: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对应直线的名称.二、学习指导.(3分钟)1、阅读教材P93---94内容,找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找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名称(直线).3、如何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三、学生自学(10分钟)1、认真阅读课本P93---94内容,教师巡视、监督.2、归纳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找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4、分析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直线名称.四、自学检测(10分钟)练习、课本P94练习第1、2题.五、更正、交流.(5分钟)师生共同评析,学生相互交流,相互纠正.六、课堂作业(15分钟)课本P101习题24.2第2题.。
2024年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
2024年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数学教材第十五章《解析几何》,具体内容为第1节“坐标系”和第2节“直线方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坐标系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坐标系的概念,能够准确地绘制坐标系,并在坐标系中表示点、线等几何图形。
2. 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直线方程,并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坐标系的概念,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直线方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直尺,圆规,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坐标系实例,如地图、平面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坐标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坐标系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3)例题讲解:在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求解直线方程。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第十五章第1、2节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直线方程解决。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坐标系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3. 例题解答过程;4.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坐标系,并在其中表示点、线;(3)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坐标系,求解直线方程。
2. 答案:(1)见学生绘制结果;(2)具体解答过程见教材;(3)见学生解答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坐标系和直线方程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坐标系和直线方程在几何、物理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优质教案
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九年级数学教材第十二章“圆”的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圆的基本概念、圆的方程、圆的性质以及圆与直线的关系。
具体涉及章节为12.1节“圆的定义和性质”,12.3节“圆的方程”,以及12.4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性质和方程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圆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的方程的理解与应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性质,圆的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圆规、直尺。
学具:练习本、圆规、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车轮、硬币等,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
2. 知识回顾(10分钟)学生回顾圆的定义、性质以及圆的方程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例题1: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和周长。
讲解例题2:已知圆上三点,求圆的方程。
4. 随堂练习(15分钟)1)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和周长。
2)已知圆上两点和半径,求圆的方程。
5. 知识点拓展(5分钟)介绍圆的切线、割线以及圆的内接四边形。
6. 小组讨论(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圆的定义、性质。
2. 圆的方程。
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和周长。
2)已知圆上三点,求圆的方程。
a) 直线 y = 2x + 3 与圆(x 1)² + (y 2)² = 4b) 直线 x y = 1 与圆(x 2)² + (y + 3)² = 92. 答案:1)圆的面积:πr²,周长:2πr。
2)圆的方程:(具体答案根据学生解答)3)a) 相离;b) 相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圆的方程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练习。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方根的概念:一个正数的平方根,即为乘以自身得到这个正数的那个正数;负有平方根,即为乘以自身得到这个正数的那个负数。
2. 平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平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 难点: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数学故事引入平方根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平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方根的知识解决问题。
6.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方根的知识解决。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记忆。
8. 作业布置: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利用数学故事引入平方根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方根。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练习巩固: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方根的知识。
5. 激励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平方根的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堂小结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七、集体备课时间安排:1. 第一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
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圆》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圆》集体备课教案题1圆(一)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圆的定义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运动、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掌握圆的概念难点:会确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具多媒体教材相关资料教法合作探究启发引导一次备集体备【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思考:平面上的一个圆把平面上的点分成哪几部分?二、探究学习:1.尝试:量一量(1)利用圆规画一个⊙,使⊙的半径r=3(2)在平面内任意取一点P,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若⊙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d,那么:①点P在圆d r②点P在圆d r③点P在圆d2.概括总结.(1)圆是到定点距离定长的点的集合(2)圆的内部是到的点的集合;(3)圆的外部是的点的集合。
3典型例题:例1、已知点P、Q,且PQ=4,⑴画出下列图形:到点P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集合;到点Q的距离等于3的点的集合。
⑵在所画图中,到点P的距离等于2,且到点Q的距离等于3的点有几个?请在图中将它们表示出。
⑶在所画图中,到点P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且到点Q 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把它画出。
例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D中,角为直角,A=4,B=3,E,F 分别为AB,A的中点。
以B为圆心,B为半径画圆,试判断点A,,E,F与圆B的位置关系。
4巩固练习(1)⊙的半径10,A、B、三点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8、10、12,则点A、B、与⊙的位置关系是:点A在;点B在;点在。
(2)⊙的半径6,当P=6时,点A在;当P 时点P在圆内;当P 时,点P不在圆外。
(3)正方形ABD的边长为2,以A为圆心2为半径作⊙A,则点B 在⊙A ;点在⊙A ;点D在⊙A 。
(4)已知AB为⊙的直径P为⊙上任意一点,则点关于AB的对称点P′与⊙的位置为( )(A)在⊙内(B)在⊙外()在⊙上(D)不能确定三、归纳总结:(1)圆的定义。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25.1.2集体备课教案.1.2 概率 (教案)
(1)抽取的结果会出现几种可能? (2)每根纸签抽到的可能性会相等吗?(3)试猜想:你能用一个数值来说明每根纸签 被抽到的可能性大小吗?活动4 风彩展示回顾上述掷骰子试验,有以下特点:(1)每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 (2)每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试验,可以从事件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数在全部可能的结果数中所占的比,分析出事件发生的概率.即抽到一个号码这个事件包含一种可能结果,在全部5种可能结果中所占的比为1/5 ;“点数是1”这个事件包含一种可能结果,在全部6种可能结果中所占的比为1/6。
2、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求法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 种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A)= m /n由m 和n 的含义可知0≤m ≤n ,进而0≤nm≤1,∴0≤P(A)≤1活动5 学有所用1、摸到红球的概率2 、盒子中装有只有颜色不同的3个黑棋子 和2个白棋子,从中摸出一棋子,是黑棋子 的可能性是多少?师生尝试总结掷骰子试验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总结归纳 概率求法,并明白0≤P(A)≤1的原因.总结条件“每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每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在上述条件下探究概率求法,使学生认识理解.3、试分析:“从一堆牌中任意抽一张抽到红牌”这一事件是什么事件,能不能求出概率?4、想一想: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与随机事件的关系(1)当A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P(A)是多少?(2)当A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A)是多少?(3)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大于0而小于1的。
即随机事件的概率为0≤P(A)≤1归纳小结:(1)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2)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3)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二章二次函数1 二次函数【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识,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什么叫函数?它有几种表示方法?2.什么叫一次函数?(y=kx+b)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的条件?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教学说明】复习这些问题是为引入一元二次函数做铺垫,帮助学生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 进行比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平均每棵树结600个橙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树,以提高产量.但是树种多了,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棵树接收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①哪些是变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②如果设多种x棵树,那么果园共有多少棵橙子树?这时平均每棵树结多少个橙子?③如果果园橙子的总产量为y,请你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问题2教材29页的“做一做”设年利率为x,本息和为y.请你写出y与 x之间的关系式.教师提问:以上两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并讨论. 【教学说明】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对比一次函数,归纳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归纳结论】我们把形如y=ax2 +bx + c (其中a,b,c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下列关系式中,一定属于二次函数的是(x为自变量)()解析:紧抓二次函数的概念.答案:A2.m取哪些值时,函数y=(m2-m)x2 + mx + (m+1)是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分析:若函数 y=(m2-m)x2+mx+(m+1)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m2-m≠0.解:若函数 y=(m2-m)x2+mx+(m+1)是二次函数,则m2-m≠0.解得m≠0,且m≠1.因此,当m≠0,且m≠1时,函数y=(m2-m)x2+mx+(m+1)是二次函数.3.(1)写出正方体的表面积S(cm2)与正方体棱长a(cm)之间的函数关系;(2)写出圆的面积y(cm2)与它的周长x(cm) 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1)根据正方体表面积公式可得.(2)面积与半径有关,所以根据周长表示出半径就可求出面积.解:(1)S=6a2(a>0);2x(2)(0)y=x>4【教学说明】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a、b、c 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项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叫作常数项.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1”中第3、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 通过复习类比,大部分同学对于二次函数的理解都比较好,会找自变量,会列简单的函数关系式,总体效果良好!第1课时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与性质【知识与技能】1.能够利用描点法作出y=x2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x2的性质.2.能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并能够比较与y=x2的图象的异同,初步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经历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和探索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数学经验,为后续学习服务.【教学重点】会画y=ax2的图象,理解其性质.【教学难点】结合图象理解拋物线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及基本性质,并归纳总结出来.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k≠0)图象是什么形状?有哪些一次函数y=kx+b和反比例函数xy=k性质呢?那么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会是什么样?通常怎样画一个函数的图象呢?——引入课题【教学说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复习描点法,复习借助图象分析性质的过程中注意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试着画出y=x2的图象【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经历画y=x2的图象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描点法的方法画图象的基本步骤,为将来画其他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2)探究y=x2的性质【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归纳结论】它有一条对称轴,且对称轴和图象有一个交点.拋物线顶点概念:拋物线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拋物线的顶点.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与y=-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两个图象,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归纳结论】1.抛物线y=ax2(a≠0)的对称轴是狔轴,顶点是原点;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大.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函数()27=-是二次函数且开口向下,则m=_____.2my m x-解析:它是二次函数,所以m2-7=2,得m=±3,且开口向下,所以m- 2<0,得m<2. 即:m=-3 答案:-3.2.已知拋物线y=ax2经过点A(-2,-8).(1)求此拋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判断点B(-1,-4)是否在此拋物线上.分析:(1)把a的值求出即可;(2)把B的坐标代入,等式成立则在此抛物线上,否则不在.解:(1)把(-2,-8 )代入y=ax2中得:a=-2.∴解析式为:y=-2x2(2)把(-1,-4)代入y=-2x2中得-2×(-1)2=-2≠-4,∴等式不成立•点B(-1,-4)不在此拋物线上.【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以后,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更正、强调.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拋物线y= ax2(a≠0)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2.a>0时,拋物线y = ax2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拋物线的最低点a越大,拋物线的开口越小;3.a<0时,拋物线y = ax2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拋物线的最高点a越大,拋物线的开口越大.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中第1、2题.2.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教学情景创设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并利用教具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并具有亲和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始终坚持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动口,在分析、练习基础上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都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第2课时二次函数y=ax2+c的图象与性质【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正确作出函数y=x2+2与y=x2-2的图象.2.理解二次函数y=ax2+c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2+c性质探究及性质应用的过程.【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归纳总结与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二次函数y=ax2+c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二次函数y=ax2+c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它的开口向,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在对称轴的左侧y 随x的增大而,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工的增大而,函数y=x2在x= 时,取最值,其最值是 .2.二次函数y=x2十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是否相同?【教学说明】巩固旧知,引出新知识.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对于前面提出的第2个问题,你将采取什么方法加以研究?问题2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与y=x2+2的图象吗?【教学说明】先让学生回顾二次函数画图的三个步骤,按照画图步骤画出函数图象.观察所画图象,有什么异同?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是什么?【归纳结论】函数y=x2+2的图象上的点都是由函数y=x2的图象上的相应点向上移动了两个单位.完成下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1)函数y=4x2+5的图象可由y=4x2的图象向平移单位得到;(2)y=4x2-11的图象向平移个单位得到.2.将函数y=-3x2+4的图象向平移个单位可得y=-3x2的图象;将y=2x2-7的图象向平移个单位得到可y=2x2的图象;将y=x2-7的图象向平移个单位可得到y=x2+2的图象.3.拋物线y=-3x2+5的开口向,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当x= 时,取得最值,这个值等于 .4.拋物线y=7x2-3的开口向,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当x = 时,取得最值,这个值等于 .5.拋物线y =ax2+c与y=3x2的形状相同,且其顶点坐标是(0,1),则其表达式为 .解:1.(1)上 5 (2)下 112.下 4 上 7 上 93.下 y轴(0,5)增大减小 0 大 54.上 y轴(0,-3)减小增大 0 小 -35.y=3x2+1【教学说明】以上5题,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复习巩固,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做强调.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何收获?本节课你有何疑问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3”中第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函数的教学,尤其二次函数是学生普遍感觉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多动手画图象,加深学生对函数图象的了解,加深他们对函数性质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探索中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本节中通过表格上函数值的变化让学生猜想函数图象的位置变化,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普遍能较好的掌握图象的平移规律.第3课时 二次函数y=a (x-h )2的图象与性质【知识与技能】会画出y=a(x-h)2这类函数的图象,掌握这类函数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图象的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从而归纳性质.【情感态度】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教学重点】掌握y=a(x-h)2的性质.【教学难点】掌握y=a(x-h)2的性质.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我们已经了解到,函数y=ax 2+c 的图象, 可以由函数y=ax 2的图象上下平移所得,那么函数2122y x =-()的图象,是否也可以由函数212y x = 平移而得到呢? y=a(x-h)2的图象是如何得到的呢?画图试一试,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教学说明】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全班交流,并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小组互助讨论.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并展示.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212y x =,21+12y x =(),21-12y x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图象有什么规律?【归纳结论】由抛物线212y x =向左、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分别是21+12y x =(),21-12y x =() 【教学说明】通过作图,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等.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函数y=ax 2与y=a(x —2)(a <0)函数在同一坐标系里的图象大致是 .解析:根据a 的正负性确定它们的性质.答案:D2.二次函数y=2(x —1)2的图象可由y=2x 2的图象( )得到A.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B.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C.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D.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解析:左右平移是A的值发生改变.答案:C【教学说明】应用所学,加深理解,巩固新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性质.2.平移的方法.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 4”中第1题(2)、(6)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获取经验,并从中获得知识,本节课教师主要处于引导地位,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4课时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与性质【知识与技能】会画出y=a(x-h)2+k这类函数的图象,掌握这类函数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图象的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从而归纳性质.【情感态度】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教学重点】掌握y=a(x-h)2+k 的性质.【教学难点】掌握y=a(x-h)2+k 的性质.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函数y=a(x-h)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 2的图象左右平移所得,那么y=a(x-2)2+2的图象,是否也可以由函数y=ax 2平移得到呢?y=a(x-h)2+k 的图象是如何得到的呢?画图试一试,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教学说明】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全班交流,并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小组互助讨论.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并展示.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212y x =,21-12y x =(),21-1-22y x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观察三个图象之间的关系.【归纳结论】由抛物线212y x =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可得到抛物线21-12y x =(),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可得到21-1-22y x =(). 探究2:请依据探究1中的发现,说说拋物线y=a(x-h)2+h 是由拋物线y=ax 2通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并说说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归纳结论】 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上下平移,只影响二次函数y=a(x-h)2+h 中k 的值;左右平移,只影响h 的值.在y=a(x-h)2+h 中:(1)当a >0时,开口向上;当a <0时,开口向下;(2)对称轴是直线x=h ;(3)顶点坐标为(h ,k ).【教学说明】通过作图,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等.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拋物线y=-3(x-2)2+4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分别为( )A.开口向下,对称轴为x=-2,顶点坐标为(-2,4)B.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2,顶点坐标为(2,4)C.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2,顶点坐标为(2,-4)D.开口向下,对称轴为x=2,顶点坐标为(2,-4)解析:根据y=a(x-h)2+k 的性质可得出结果.答案:D2.把拋物线212y x 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拋物线为( )解析: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上下平移,只影响二次函数y=a(x-h)2+k 中k的值;左右平移,只影响h的值.答案:B【教学说明】应用所学,加深理解,巩固新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与性质.2.平移的方法.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4”中第1题的(1)、(3)、(4)、(5)小题和第3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获取经验,并从中获得知识,本节课教师主要处于引导地位,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5课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性质【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2.使学生掌握用图象法或配方法确定拋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绘画观察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以及性质.【情感态度】通过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配方确定拋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坐标.【教学难点】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性质.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由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函数y=2x2的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y=2x2+2的图象;函数y=2x2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y=2(x-3)2的图象,那么函数y=2x2的图象,如何平移,才能得到函数y=2(x-3)2+2的图象呢?函数y=2(x-3)2+2具有哪些性质?【教学说明】通过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对以前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以便这节课的应用. 这几个问题可找层次较低的学生回答,由其它同学给予评价.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你能确定y=-2x 2+4x+6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吗?具有哪些性质?学生讨论得到: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y=ax 2+bx+c 转化成y=a (x-h )2+c 的形式,确定拋物线y=-2x 2+4x+6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再描点画图.解:y=-2x 2+4x+6=-2(x 2—2x)+6=-2(x 2-2x+1-1)+6=-[2(x-1)2—2]+6=-2(x —1)2+8因此,拋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为(1,8). 你能从上图中总结出二次函数y=ax 2+bx+c(a ≠0)的性质吗?【归纳结论】 二次函数y=ax 2+bx+c(a ≠0)的对称轴是2b x a=-,顶点坐标是24(24b ac b a a --,)【教学说明】让学生仔细观察所画图形,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函数y=x 2-2x+3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 )A.(1,-4)B.(-1,2)C.(1,2)D.(0,3)解析:方法一,直接用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公式求.方法二:将二次函数解析式由一般形式转换为顶点式,即y=a(x- h)2+k 的形式,顶点坐标即为(h ,k ),y = x 2 - 2x + 3=(x-1)2+2,所以顶点坐标为(1,2).答案:C.2.抛物线2144y x x =-+-的对称轴是( )A. x=-2B. x=2C. x=-4D. x=4解析:直接利用公式.答案:B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ab >0,c >0B. ab <0,c <0C. ab <0,c >0D. ab <0,c <0解析:由图象知,抛物线开口向下,∴a <0,抛物线对称轴在y 轴右侧,∴2b a- >0,又∵a <0,∴b >0,∴ab <0,抛物线与y 轴交点坐标为(0,c )点,由图知,该点在x 轴上方,∴c >0. 答案选C.4.把拋物线y=-2x 2+4x+1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是( )A. y=-2(x-1)2+6B. y=-2(x-1)2-6C. y=-2(x+1)2+6D. y=-2(x+1)2-6解析:二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抛物线y=-2x 2+4x+1=-2(x-1)2+3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y=-2(x+1)2+3,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y=-2(x+1)2+ 6.答案 选C.【教学说明】应用所学,加深理解,巩固新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二次函数y=ax 2+bx+c(a ≠0)的对称轴是2b x a=-,顶点坐标是24(24b ac b a a --,).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5”中第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的重点是用配方法确定拋物线的顶点和对称轴.为了学生能在较复杂的题中顺利应用配方法,教师首先出示了几个较简单的练习由学生完成,并来讨论做题思路.这样这个重点和难点也就得到了自然地突破.3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知识与技能】经历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求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思想方法,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过程与方法】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情感态度】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问题1如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至少需要几个点的坐标?问题2 你能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吗?如果要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需要几个点的坐标?【教学说明】通过类比的思想,猜想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需要坐标点的个数.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3),且与y轴交于点(0,1),求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y=a(x-h) 2+k,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归纳结论】这种求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称为顶点式.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顶点坐标为〖JP〗(1,-3),则二次函数对应的表达式为()A.y=x2-2x+2B.y=x2-2x-2C.y=-x2-2x+1D.y=x2-2x+1答案:B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10),顶点坐标为(-1,-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根据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设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a(x+1)2-2,再把(1,10)代入,求出a的值,即可得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解:设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a(x+1)2-2,把(1,10)代入表达式得10=4a-2,解得a=3,则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3(x+1)2-2=3x2+6x+1.3.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2,-4),它与y轴的一个交点的纵坐标为4,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根据顶点坐标公式可列出两个方程.解法1:设所求的函数表达式为y=a(x-h)2+k,依题意,得y=a(x-2)2-4因为二次函数图象与y轴的一个交点的纵坐标为4,所以二次函数图象过点(0,4),于是a(0-2)2-4=4,解得a=2.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2(x-2)2-4,即y=2x2-8x +4.【教学说明】凡是能用“顶点式”确定的,一定可用“一般式”确定,进一步明确两种表达式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做题时,不仅会使用已知条件,同时要养成挖掘和运用隐含条件的习惯.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二次函数y=ax2+bx+c可化成y=a(x-h)2+k,顶点坐标是(h,k).如果已知顶点坐标,那么再知道图象上另一点的坐标,就可以确定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6”中第1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从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类比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归纳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3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表达式,熟练应用已知图象上三个点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讨论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总结、归纳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条件.【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大胆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吗?【教学说明】采用启发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1)、B(1,0)、C(-1,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可设函数关系式为y=ax2+bx+c,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可得出一个关于a,b,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可以求出a,b,c的值.【归纳结论】求二次函数y=ax2+bx+c的表达式,关键是确定a、b、c的值.由已知条件可列出三个方程,解此方程组,求出三个待定系数a,b,c.这种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1)、(-1,0)、(1,0)三点,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由于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则可设交点式y=a(x+1)(x-1),然后把(0,1)代入求出a的值即可解:设二次函数表达式为y=a(x+1)(x-1),把(0,1)代入得a×1×(-1)=1,解得a=-1,所以二次函数表达式为y=-(x+1)(x-1),即y=-x2+1.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A(2,0),B(-1,0),与y轴交于点C,且OC=2.则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A.y=x2-x-2B.y=-x2+x+2C.y=x2-2-2或y=-x2+x+2D.y=-x2-x-2或y=x2+x+2答案:C2.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其中A 点坐标为(-1,0),点B(0,5),另外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8),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应用待定系数法求出a,b,c的值.解:依题意: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x2+4x+53.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且经过(3,1)和(0,-5)两点,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可设二次函数表达式为y=ax2+bx+c,已知两点的坐标,可列两个方程,再根据对称轴x=2,列出一个方程,则可求出a,b,c的值.因已知对称轴,故也可直接设二次函数表达式为y=a(x-2)2+k,再代入两点,即可求出a、b、c的值.解法1:设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y=ax2+bx+c,因为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5),可求得c=-5,又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1),且对称轴是直线x=2,可以得解法2:设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a(x-2)2+k,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3,1)和(0,-5)两点,可以得到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2(x-2)2+3,即y=-2x2+8x-5.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求二次函数y=ax2+bx+c的表达式,关键是确定a、b、c的值.由已知条件可列出三个方程,解此方程组,求出三个待定系数a,b,c.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7”中第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在选择把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设成什么形式时,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灵活选择,以简单为原则.4二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利用二次函数解决面积问题和抛物线形问题【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究解决图形的最大面积问题与抛物线形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获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获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模型和数学应用的价值,通过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情感态度】通过动手实践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学习动力.【教学重点】。
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切的含义,并能够举例说明;会在直角三角形中说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了解锐角的正切值随锐角的增大而增大.【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求解等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教学说明】通过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Rt△AB1C1和 Rt△AB2C2有什么关系?(2)111B CAC有什么关系(3)如果改变B2的位置(如B3C3)呢?(4)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教学说明】通过相似沟通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变换角度继续探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时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环节的设计正是数学思维的开阔性,多角度、多方位性的展现师生的共同努力,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数学体现在思维艺术上的美,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归纳结论】在Rt △ABC 中,如果锐角A 确定,那么∠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便随之确定.这个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A A ∠的对边∠的邻边当锐角A 变化时,tanA 也随之变化。
(5)梯子的倾斜度与tanA 有关系吗?【教学说明】借助几何画板,从运动的角度来实施动态化、形象化、直观化教学.【归纳结论】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大小确定后,无论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A 的对边与∠A 的邻边的比值总是唯一确定的.所以,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可以用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 见教材P 3上第1题.2. 如图,在 Rt △ABC 中,∠C= 90。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参考)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参考)第一章:实数与代数式1.1 实数学习目标:了解实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教学内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实数的性质。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1.2 代数式学习目标: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的运算。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进行练习巩固。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 方程学习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会解法。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2.2 不等式学习目标: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学会解法。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第三章:函数与图形3.1 函数学习目标: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并探究函数的性质。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3.2 图形学习目标:掌握常见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线段、射线、圆的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图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第四章:几何初步4.1 点、线、面学习目标:了解点、线、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内容:点的概念、线的概念、面的概念。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点、线、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4.2 平面几何学习目标: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和性质。
教学内容:平面几何的基本定理、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定理和性质。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
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复习课,教材为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第23章《锐角三角函数》、第24章《相似三角形》和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
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2.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 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 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直尺;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考;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教材相关章节内容,巩固基础知识;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和讲解;6. 课后作业:布置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2)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3)解一道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 答案:(1)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分别为sinα、cosα和tanα;(2)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AA相似定理、SAS相似定理、SSS相似定理;(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更多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及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全套
名校人教版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全套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铜陵县顺安中学数学第九册集体备课教案。
配方法(一)
(1) x 2 10x 25 7; (2) x 2 6x 1; (3) x( x 14) 0(4) x 2 8x 9
五、课堂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以 及在应用配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课本 50 页习题 2.3 1 题、2 题
教学 反思
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 (选 4 个学生口答)
x 2 12x _____ ( x 6) 2 x 2 8x ____ ( x ___)2
2
x 2 6x ____ ( x 3) 2 x 2 4 x ____ ( x ___)2
问题: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
2
2
2
2
2
2
教 学 过 程
所以 x1=1,
x2=-9.
2
(2)解决梯子底部滑动问题: x 12x 15 0 (仿照例 1,学生 独立解决) 3:及时小结、整理思路 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其关键又是什么?(小 组合作交流) 4、应用提高 例 3:如图,在一块长和宽分别是 16 米和 12 米的长方形耕地上挖 两条宽度相等的水渠,使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试求水渠的宽度。 (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合作交流) 四、练习与提高 解下列方程
2
。 (选 1 个同学口答) 。若变化后的面积为 48cm 呢?
2
(2)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 3cm 后,它的面积变为 64cm , 则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小组合作交流) (3)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独立练习)
x2 5;
( x 2) 2 5 ;
九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正多边形和圆
九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授课人:授课时间:经历观察、发现、探索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的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
教学重点正多边形的概念与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的定理。
教学难对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的探索。
点教学准备多媒体1课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利用正多边形得到的物体.(1)你能从图案中找出多边形吗?(2)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怎样就能作出一个正多边形来?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问题1将一个圆分成5等份,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五边形,这五边形一定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你证明这个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并写出已知和求证. 已知:如图,在⊙O 中,A 、B 、C 、D 、E 是⊙O 的五等分点.依次连接ABCDE 形成五边形. 问:五边形ABCDE 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五边形ABCDE 是正五边形. 证明:在⊙O 中,∵AB BC CD DE EA ====,∴AB=BC=CD=DE=EA ,3BCE CDA AB == ,∴∠A=∠B ;同理∠B=∠C=∠D=∠E ,∴五边形ABCDE 是正五边形. 问题2如果将圆n 等分,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n 边形,这个n 边形一定是正n 边形吗? 答案:这个n 边形一定是正n 边形. 问题3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举出反例. 答案: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因为: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各角也相等.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不是正多边形.如:矩形. 【教学说明】问题3的提出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确判定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必须满足各边都相等,各内角也都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教会学生学会举反例.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2.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综合图形,给出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中心角,边心距等概念.正n边形:中心角为:360°/n;内角的度数为:180°(n-2)/n 3.正多边形和圆有关的计算问题例1(课本106页例题)有一个亭子,它的地基是半径为4m的正六边形,求地基的周长和面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分析:根据题意作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如图.∵六边形ABCDEF是正六边形,∴∠BOC=360°/6=60°.∴△BOC是等边三角形.∴R=BC=4m,∴这个亭子地基的周长为:4×6=24(m). 过O点作OP⊥BC,垂足为P.在Rt△OCP中,OC=R=4,CP=1/2BC=2..例2填空.4.画正多边形画正多边形,通常是通过等分圆周的方法来画的.等分圆周有两种方式:(1)用量角器等分圆周.方法一:由于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因此作相等的圆心角可以等分圆.方法二:先用量角器画一个等于360°/n的圆心角,这个圆心角所对的弧就是圆的1/n,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这条弧的等弧,就得到圆的几等分点.(2)用尺规等分圆正方形的作法:如图(1)在⊙O中,尺规作两条垂直的直径,把⊙O四等分,从而作出正方形ABCD.再逐次平分各边所对弧,则可作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等边数逐次倍增的正多边形.正六边形的作法:方法一:如图(2)任意作一条直径AB,再分别以A、B为圆心,以⊙O的半径为半径作弧,与⊙O交于C、D和E、F,则A、C、E、B、F、D为⊙O的六等分点,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得到正六边形ACEBFD. 方法二:如图(3)由于正六边形的半径等于边长.所以在圆上依次截取等于半径的弦,就将圆六等分,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即可得到正六边形.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边长为2/π的正方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所组成的圆环的面积为_____.2.如果一个正六边形的面积与一个正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正六边形与正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之比.。
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集体备课计划
集体备课计划是教师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商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一种教研活动。
以下是一份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的集体备课计划:一、目标和任务1. 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 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教材分析1. 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2. 分析教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明确每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3. 研究教材的教学资源,如习题、实验、案例等,为教学提供支持。
三、教学设计1. 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每个单元的教学计划。
2. 设计教学活动,包括引入新知识、讲解、练习、巩固和拓展等环节。
3. 确定教学资源和教具的使用,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算器等。
4. 设计课堂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包括作业、小测验、考试等。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利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评价1. 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步情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
3.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研究和反思1.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
2.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教学研究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参加学校和区级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参考)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参考)第一章:实数的认识与运算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及特点。
2. 熟练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
3. 能够运用实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实数的定义及分类。
2. 实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
3. 实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实数的分类及特点。
2. 实数运算律的应用。
3. 实际问题中实数运算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练习、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数学软件或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和运算。
3. 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实数运算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实数的定义及分类。
2. 讲解实数的运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组织学生进行实数运算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应用。
4. 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实数运算解决,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实数运算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实数运算解决,并写成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本章通过讲解实数的概念、分类和运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实数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实数运算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下一章中,将继续深入学习实数的运算,包括乘方、开方等运算。
六、实数的乘方与开方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乘方的概念,掌握乘方的运算规则。
2. 学会实数开方的概念,掌握开方的运算规则。
3. 能够运用乘方与开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实数乘方的定义及运算规则。
2. 实数开方的定义及运算规则。
3. 乘方与开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实数乘方的运算规则。
2. 实数开方的运算规则。
3. 乘方与开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练习、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九年级上册数学圆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圆》集体备课教案课题 5.1圆(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圆的定义. 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运动、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掌握圆的概念. 难点:会确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具多媒体教材相关资料教法合作探究启发引导一次备课集体备课【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思考:平面上的一个圆把平面上的点分成哪几部分?二、探究学习: 1.尝试:量一量(1)利用圆规画一个⊙O,使⊙O的半径r=3cm.(2)在平面内任意取一点P,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若⊙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那么:①点P在圆d r ②点P 在圆d r ③点P在圆 d2.概括总结.(1)圆是到定点距离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内部是到的点的集合;(3)圆的外部是的点的集合。
3.典型例题:例1、已知点P、Q,且PQ=4cm,⑴画出下列图形:到点P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到点Q的距离等于3cm的点的集合。
⑵在所画图中,到点P的距离等于2cm,且到点Q的距离等于3cm的点有几个?请在图中将它们表示出来。
⑶在所画图中,到点P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cm,且到点Q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cm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把它画出来。
例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D中,角C为直角,AC=4,BC=3,E,F分别为AB,AC的中点。
以B为圆心,BC为半径画圆,试判断点A,C,E,F与圆B的位置关系。
4.巩固练习(1)⊙O的半径10cm,A、B、C三点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8cm、10cm、12cm,则点A、B、C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A在;点B在;点C在。
(2)⊙O的半径6cm,当OP=6时,点A在;当OP 时点P在圆内;当OP 时,点P不在圆外。
(3)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cm,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作⊙A,则点B在⊙A ;点C在⊙A ;点D在⊙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四数学总复习课时安排建议二、第二阶段复习(约18课时)以知识的横向关系为线索实现知识的第二覆盖,建议专题为:1、选择填空2、归纳猜想3、探索开放4、图表信息5、阅读理解6、操作设计7、实践应用8、几何与代数综合三、第三阶段复习:模拟测试(约12课时)实现知识的第三覆盖。
第1课 实数复习教学目标:1、理解现实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会借助数轴理解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并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2、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与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会用一个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
4、结合具体问题渗透化归思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教学过程设计: Ⅰ [唤醒] 一、填空:1、-1.5的相反数是 、倒数是 、绝对值是 、1- 2 的绝对值是 。
2、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 。
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 ,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 。
3、2-1= ,-2-2= ,(-12)-2= ,(3.14-∏ )0=4、在227,∏,-8 ,3(-64) ,sin600,tan450中,无理数共有 个。
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700000= ,0.00031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3.4×105 中有 个有效数字,它精确到 位。
6、点A 在数轴上表示实数2,在数轴上到A 点的距离是3的点表示的数是 。
7、3260 精确到0.1 的近似值为 ,误差小于1的近似值为 。
8、比较下列各位数的大小:-23 -34,0 -1, tan300 sin600二、判断:1、不带根号的数都是有理数。
( )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 )3、232是分数,也是有理数。
( )4、3-2没有平方根。
( ) 5、若3x =x ,则x 的值是0和1。
( )6、a 2的算术平方根是a 。
( ) 三、选择:1、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是( ) A 、整数 B 、有理数 C 、无理数 D 、实数2、已知:xy < 0,且|x|=3 ,|y|=1,则x+y 的值等于( ) A 、2或-2 B 、4或-4 C 、4或2 D 、4或-4或2或-2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相同,这个数为( ) A 、0 B 、1 C 、0或1 D 、0或+1或-1 Ⅱ[尝试]例1,已知下列各数:∏,-2.6,227 ,0,0.4,-(-3),3(-27) ,(-12)-2,cos300,23.6 ,-10,0.21221222122221……(按此规律,从左至右,在每相邻的两个1之间,每段在原有2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2)。
把以上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
无理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整数结集合:( …)分数集合:( …) 正数集合:( …) (解略)提炼:实数的分类思想方法。
例2,计算下列各题:1、 20-(-12 )2+2-2-3(-64) 2、(38 -724 +1118 -59 )×(-72) 3、(12)-2-23×0.125- 4 +|-1|2、 解略(答案:1:5;2:-11;3:2例3,已知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1)你会比较实数a 、b 的大小吗?(2)你会比较|a|与|b|的大小吗?相信你能!(3)在什么条件下b a >0? b a <0? ba=0?并说明此时坐标原点的大致位置。
解:(1)a <b,这是因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数轴的原点的位置,你想按怎样的顺序去变化呢?(可自左向右,也可自右向左)(2)当原点在点a 的左边时,|a|<|b| 当原点在点a,b 的中点偏左时,|a|<|b| 当原点在点a,b 的中点时,|a|=|b| 当原点在点a,b 的中点偏右时,|a|>|b| 当原点在点b 的右边时,|a|>|b|(3)当a,b 同号时(且a ≠0,b ≠0),ba >0 此时坐标原点在a 的左侧或b 的右侧当a,b 异号时(且a ≠0,b ≠0)ba <0 此时坐标原点在a,b 两点之间当a ≠0,b=0时,ba=0,此时坐标原点在b 点提炼:运用绝对值的意义,解决数形结合问题中的动点问题,渗透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学生逆向思维。
Ⅲ[小结] 有理数 1、实数的分类 什么叫无理数相反数: 2、实数a 的 绝对值: 倒数: (当 时)3、实数的运算和科学记数法4、运用绝对值的意义,解决数形结合问题中的动点问题,渗透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
Ⅳ[实践]1、 教师自行设计作业复习指导用书P 3-4 1,2,3○1-○3○6,6 P 17 1○1-○5第2课 二次根式复习教学目标:1、 知道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含义,能说出二次根式的两条运算法则。
2、 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会对简单的二次根式进行化简,能估算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并能比较大小。
3、 在解题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并能用它们解决问题。
复习教学过程设计 Ⅰ【唤醒】 一、填空:定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a · b=ab (a≥0,b≥0) 化简 知识结构(阅读): 运算法则a b=ab(a≥0,b>0) 四则运算 1.4的平方根是 , 64 的算术平方根是 , 立方根是 2.化简:50 = ,38= , ( 5 )2= ,18 × 8 = 3.比较大小:15 3.85, -27 -3 3 , 37-48 124.估算:44 = (误差小于0. 1), 390 = (误差小于1) 5.根式12-1 分母有理化的结果是二、判断:1.19 的平方根是13 ( ) 2.任何数都有算术平方根 ( ) 3.任何数都有立方根 ( ) 4. -4 × -3 = 12 =2 3 ( ) 5.4916= 4 ×916 =2 × 34 = 32( ) 6. 5 3 +2 2 =7 5 ( ) 三、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没有算术平方根B 、1的平方根是1C 、0的平方根是0D 、-1的平方根是-1 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25 =+ 5B 、 (-3)2=-3 C 、36 = +6 D 、 -100 =-103.下列语句正确的个数为 ( )(1)+4是64的立方根,(2)3x 3 = x,(3)64 的立方根是 = +4A 、 1个B 、 2 个C 、 3 个D 、4 个 4.化简(x-1)2(x<1)正确的是 ( )A 、 x-1B 、(x-1) 2C 、 1-xD 、 无法确定Ⅱ【尝试】 : 例1、 计算:(1)15-20 +54-980(2)24-302- 3 × (3- 5 ) (3) (3 2 - 26) (5 6 +4 2 ) – ( 3 –1)2解 (略) (答案:- 29205 , - 3 , 16 3 - 40 )提炼:(1)对于带根号的无理数的运算,可运用公式 a · b =ab (a≥0,b≥0),ab=ab(a≥0,b>0)且这两个公式可以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运用。
(2)适当运用乘法公式可使运算简化。
(3)计算结果必须简化。
例2 、 是否存在这样的数,它的平方为35?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如果存在,请写出来并用作图的方法在数轴上找出表示这个数的实数点。
再在数轴上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线段即可 解 (略) 提炼:(1)在数轴上作这样的点时,常常通过作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2)本题有两解,防止漏解现象,解题时,应仔细审题,全面考虑,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3、(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你认为成立的请在括号内打“√”,不成立的打“×” 2+23 =223( ) 3+38 =338( )4+415=4415( ) 5+524=5524( ) (2)判断完以上各题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含有 n 的式子将规律表示出来,并注明n 的取值范围。
(3)请用数学知识说明你所写式子的正确性。
分析:先按运算公式计算化简后,再判断找规律。
解:(1)均正确。
(2)n+nn 2-1= n nn 2-1 ( n 为大于1的自然数) (3)n+n n 2-1=n 3n 2-1= n 2n n 2-1= nn n 2-1提炼:本题是一道探索题,由特殊进行观察,归纳,建立猜想,用符号表示并给出证明,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Ⅲ【小结】: 1、知识结构见上表2、基本数学方法: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到一般思想,分类思想等3、解题注意点:(1)解题时应弄清基本概念,法则(2) 注意解题的严密性,充分考虑各种情况,防止漏解现象。
Ⅳ【实践】: 1、教师自行设计2、复习指导用书p 3练习一3 、(4) (5) p 17 复习题 3 、4。
第3课 代数式 整式运算复习教学目标:1. 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同类项的概念,并能说出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项和次数。
知道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能说出去括号、添括号法则,了解两个乘法公式的几何背景。
2. 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求代数式的值,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降)幂排列,会判断同类项,并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会准确地进行去括号与添括号,会推导乘法公式,能运用整式的运算性质、公式以及混合运算顺序进行简单的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3. 通过运用幂的运算性质、整式的运算法则和公式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会运用类比思想,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
复习教学过程设计: Ⅰ.【唤醒】知识结构(阅读):一、填空:1.___ __ 和 _____ __ 统称为整式。
2. _____(_____(()_____(()_____(nnn ma a m n a a m n a m n ab m ⋅=÷===mmm 、都是正整数) 、都是正整数,且m>n )、都是正整数) 是正整数)0____(0)a a =≠,____(0,paa p -=≠是正整数) ()______m abc ++=,()()__________m n a b ++=()_________am bm cm m ++÷= ()()__________a b a b +-=2()_________a b += 2()_________a b -=3.整式的混合运算顺序:先________、后________、再________、有括号先____________. 二、判断:1.22134a b ab -和是同类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