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切实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以四川省风险普查工作为例
切实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以四川省风险普查工作为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就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切实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九大工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九大工程”之首也是其他工程开展的基础。
自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6月8日正式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文件后,四川省正式成立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风险普查工作就此展开。
通过调研四川省风险普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工作成果和问题,并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建议。
四川省风险普查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建立普查组织领导体系。
省、市、县三级政府组建普查领导小组,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以及26个高新区、经开区全部组建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部分县(市、区)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明确组成部门和职责分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普查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的构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置在应急管理部门。
为了顺利推动四川的风险普查工作,四川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四川省普查办),明确工作职责、规则和相关人员组成,组建工作专班,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并实行集中办公,加快推进各项普查试点工作,省级行业部门也派出人员不定期参与专班工作,同时住建厅、省林草局也同步建立工作专班。
由于普查工作涉及领域较广,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省普查办也组建四川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技术组(简称省普查办技术组),成员主要由四川大学、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行业部门技术单位专家和学者组成,专门负责技术统筹与综合把关工作,合理确定各项普查任务的技术实施路径,同时建立联络员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构建高效的普查工作机制。
四川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
[ 关键词 ]汶川地震 ; 生水土流失 ; 新 防治对策
[商 要 】从 由地震产生的新生水土流失主要类型、 生水 土流失特征 、 生水 土流失危 害等 方面分析 了汶 川地震发 生 j 新 新 后四川 灾区新生水土流失现状 。为有效防治新生水土流失 、 搞好 灾区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 出了防治灾区新生水土 流失 提
。
13 1 使 原 有水 土 保 持 设 施 功 能 下 降 或 丧 失 ..
地震造成大量 蓄水 池 、 窖 、 沙凼 、 灌渠 、 水 沉 排 山坪 塘等 小 型水利水保工程出现不 同程度 的裂纹 、 裂缝 、 沉降 , 导致 工程 的 蓄水保土能力和防洪 、 排洪 能力 降低 ; 坡面水 系 的破坏 , 将严重 影响农业生产和群 众生活 ; 量梯 田地埂 垮 塌 , 大 致使 原有 设施 拦蓄水土能力降低 , 季地表 径流 冲刷 , 使大量肥 土 流失 , 雨 将 使 土地肥力下降 。
【 金 项 目]水 利 部 公益 性 项 目(0 9 15 ) 基 2 0 0 00
12 3 灾区震后 新生水土流失扰 动强度 大 . . 据对重灾 区新生水土流失进行调 查 , 区震后新 生水土流 灾 失强度大 ,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 由震前 的 37 3t( m a 增加 0 k 。・ ) / 到 464t(k ・ ) 新增水土流失范周 内的土 壤侵蚀模数高 0 / m a,
・
2 4・
中国水土保持 S C 0 1年第 4期 WC 2 1
四川 汶 川地 震 区新 生 水 土流 失 现状 与 防治 对 策
熊 明彪 胡 恒 胡 波 , , ’
(. 1 四川 省水土 保持 生 态环境 监测 总站 , 四川 成 都 604 ; . 江科 学 院 水土 保持 研 究所 , 10 1 2 长 湖北 武汉 40 1 ) 30 0
四川汶川县地震经验总结-自救和互救很重要
四川汶川县地震经验总结:自救和互救很重要
四川汶川县地震经验总结:自救和互救很重要
地震发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挑选避震,震时就近逃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这是应急避震较好的方法。
自救法宝:保持清醒的头脑,挑选避震,震时就近逃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这是应急避震较好的方法。
地震发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挑选避震,震时就近逃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这是应急避震较好的方法。
灾难分析:由于地球别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别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存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忽然破碎,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
地震由于相对“频繁”,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自救法宝:保持清醒的头脑,挑选避震,震时就近逃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这是应急避震较好的方法。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受震动到建造物被破坏时刻很短,假如人身处平房,能够迅速跑到门外。
假如身处楼房,千万别要跳楼,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点,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远离惊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马上停车。
被埋要保存体力,假如震后别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平复,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竭力寻觅水和食物,制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自贡历年灾害情况汇报
自贡历年灾害情况汇报自贡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城市。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自贡市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
本文将对自贡市历年来的灾害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
首先,自贡市经常受到的灾害之一是地质灾害。
由于自贡市地处盆地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丰富,地质灾害频发。
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常常发生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其次,自贡市还经常受到的灾害是洪涝灾害。
自贡市地处长江上游,多条河流穿城而过,加之气候潮湿,降雨量大,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特别是在雨季来临时,河水暴涨,导致城区和农田被淹,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另外,自贡市还经常受到的灾害是地震灾害。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地震带上,地震频繁。
2013年4月20日,自贡市发生了5.4级地震,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此外,自贡市还受到的灾害有暴雨洪涝、高温干旱、森林火灾等。
这些灾害给自贡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自贡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加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时掌握灾害发生的情况,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三是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总的来说,自贡市历年来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但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自贡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防灾减灾成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在未来,自贡市能够进一步加强灾害防范和救灾工作,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四川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四川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一、总则(一)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置四川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以及四川省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四川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地震灾害,以及周边地区发生对四川产生重大影响的地震灾害的应对工作。
(四)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能力。
二、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一)四川地区地震活动概况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地震多发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
(二)可能造成的灾害类型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道路桥梁损毁、通信电力中断、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重点防范区域根据地震活动规律和地质构造特点,确定重点防范的城市、乡镇和重要基础设施。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一)应急指挥机构成立四川省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省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长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包括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
(二)各部门职责1、地震局:负责地震监测、预报和震情信息发布,为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民政厅:负责组织协调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和安置工作。
3、公安厅: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交通畅通。
4、卫生健康委:负责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开展伤员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5、交通运输厅:负责组织抢修受损的交通设施,保障抢险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运输。
6、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组织评估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受灾情况,指导灾后恢复重建。
7、通信管理局:负责组织抢修受损的通信设施,保障通信畅通。
8、电力公司:负责组织抢修受损的电力设施,保障电力供应。
(三)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专业救援队伍、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民兵预备役部队和社会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处东亚的大国,也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困扰。
本文将围绕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灾减灾措施展开。
首先,我们将回顾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然后分析其成因以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并介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采取的措施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影响中国地域广袤,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因此常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
下面我们将以地震、洪灾和台风三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例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1. 地震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家,地震活动频繁。
近年来,如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地震事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交通中断、能源供应中断等问题,给中国经济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洪灾中国是四大洪水频发国之一,洪涝灾害经常发生。
特别是长江、黄河等流域地区,因为地势低洼和气候湿润,洪灾给当地居民和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破坏。
洪灾所导致的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失踪,使许多家庭一夜之间陷入绝望;农田被淹、房屋损毁等,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经济发展受阻。
3. 台风中国东南沿海经常受到台风的侵扰,尤其是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经常造成城市建设设施和农田的破坏。
此外,渔船翻沉和人员伤亡也时有发生。
自然灾害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灾害防控和减灾工作。
二、中国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了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中国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目前推行的几个重要措施:1.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中国政府在地震、洪灾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预测和预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通过建立遥感监测、地质勘探和气象观测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基础的早期预警系统,通过提前预警可以为政府和民众提供宝贵的时间用于疏散人群、防护设备准备和物资调配等工作,从而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
文章编号:1006—4362(2008)04—0001一05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苗会强,刘会平,范九生,郑芷青(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大学自然灾害与防治工程研究所,广州510006)摘要:四川5.12汶川地震震级高,强度大,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巨大。
地震次生灾害特别严重,频繁发生,以坡面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地质灾害如地裂缝、地面塌陷、道路滑塌以及堰塞湖和社会灾祸最为常见。
这些次生灾害以活动断裂为地质构造基础;地表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为物质来源;强烈频繁的余震、坡面流水和沟谷洪流为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持续的高温为诱发和触发因素。
暴雨、洪水、高温是次生灾害主要的致灾因子,由此形成了三个系列的灾害链,造成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更加深远。
对汶川地震次生灾毒的防治要加强监测与动态分析,及时排除堰塞湖险情,严防传染病的蔓延。
当前防治应以工程措施为主,植树种草,进行生态修复是进行远期治理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灾害;成灾;治理中图分类号:P315:P642.2.文献标识码:A四川5.12汶川地震主震区包括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甘肃南部。
震中汶川县位于北纬31。
,东经103.4。
附近。
主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带,由岷山断块和龙门山构造带构成,地形条件复杂,地表破碎程度较高,地震频繁发生。
汶川5.12地震伤亡40余万人,重灾地区超过l0×104 km2,对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阿坝州等地区造成巨大破坏(图1)。
地震造成地层破裂,地表破碎,在余震和夏季暴雨的作用下,极易诱发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程度大、影响深远,对地震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成为抗震、减灾的重要内容[1~4]。
当前,地震造成的原生灾害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而对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较少。
一些学者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了预测和模拟[5~8],还有学者做了地震次生灾害对现代城市的影响等相关研究[9],但从灾害学角度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研究成果很少。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
因 、 力学 特征 及其 危害 性 的基础 上 , 出了相应 的治 动 提 理措施 及 建议 , 以后 类 似 的 泥石 流 灾 害 治 理 提供 了 为 可借 鉴 的依据 。
1 走 马 岭 沟 概 况 及 泥 石 流 基 本 特 征
清平 乡走 马岭 沟 位 于绵 远 河 左 侧 , 东 北 向西南 呈 方 向伸 展 。为一 树 枝状 、 不对 称分 布 的斜坡 冲 沟 , 冲沟 由一 条主 沟和 7条 支 沟组 成 , 中 3条 较 大 的支 沟 分 其
地形 、 散物 质 和气候 条 件 。此 次 “ . 3 泥 石 流 的 松 81”
2 3 地 形 条 件 .
绵 竹 市清平 乡 位 于 四川 盆 地 西 北 部 山 区 , 构造 属 侵 蚀 中切 割 陡峻低 一中山地 貌 、 坡 冲沟地 形 , 斜 总体上 沟域地 势 陡峻 , 临空 条 件 发 育 , 崩 塌 、 坡 等 不 良地 为 滑 质 现象 的发育 提供 了有利 条 件 。
泥石 流的 激发雨 量 , 并且 由于 汶川 大地 震 的影响 , 坡表 及 沟床 堆 积物松 散 , 马 岭 沟暴 发泥 石 流 的临 界 降雨 走
\
皑 旭
量 比这 些 界 限 值 还 要 低 , 泥 石 流 的暴 发 成 为 必 然 。 使 同时树 枝状 的泥石 流斜 坡 冲沟 , 为泥 石 流 提 供 了较 大
—
统 计 , 马 岭 沟 沟 源 及 两 侧 斜 坡 剩 余 松 散 物 源 约 走
4 2 6 万 m , 次泥 石流 冲 出量 约 为 8 . 3 .6 本 3 5万 m ; 原有
松 散物 源 总 量 约 为 5 6 1 1 . 6万 m 。因其 物 源 量 大 , 急
四川火灾事件原因分析报告
四川火灾事件原因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然而,该地区也常发生火灾事件,给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为了进一步了解四川火灾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报告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二、气候条件1. 气温高:四川省夏季气温通常较高,且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加剧。
2. 干燥缺水:多数山区存在干燥缺水问题,植被容易干旱并失去保护作用。
3. 多风天气:湿润的气流经过山谷和峡谷时会形成强风,加速火势蔓延。
三、人为活动1. 非法野外用火:一些居民或农民在野外进行非法焚烧垃圾或农田残留物等行为,由于缺乏监管和安全意识可能引发火灾。
2. 电力设备事故:老旧电线杆、绝缘线路老化或损坏,容易导致火灾事故。
3. 焚烧秸秆:一些农民习惯将秸秆焚烧作为农作物残留物处理方式,无意中引发了大面积火灾。
四、自然因素1. 火源传播:山区植被密集,很容易形成连锁反应式的火势蔓延。
2. 推进和传播轨迹:强风会推动火势向前蔓延,并提高传播速度与范围。
3. 地理地貌:地势复杂多变的山区使得扑救难度加大,也增加了火灾蔓延的可能性。
五、防控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普及防火知识,提高公众对火灾预防和扑救的认识和能力。
2.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以禁止非法野外用火行为,并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3. 建立巡查监测系统:加大对电力线路等设备的巡查频率和质量,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4. 发展多种阻燃材料:积极研发使用各类环保阻燃材料,减少可燃物对火灾蔓延的贡献。
5. 强化消防力量:增加专业消防队伍的数量和装备能力,提高抢险救援水平。
六、其他建议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推进火灾预警系统等科技成果落地应用。
2. 加强协助与支援:四川省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防火设施建设、资源调配等方面寻求更多帮助。
七、总结四川火灾事件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预防措施——以四川盆周山区县平昌县为例
■
寄
一 一
秘联 攒旗
3 、群 众 防 灾 意 识淡 薄 。遭 受 突 发
咯 所 欲 言
以 四 川 盆 周 山 区 县 平 昌 县 为 例
■胡 元 琼
为 13 13m 。多雨区及 暴雨 中心 区都 0 5 20m
是地质灾 害多发 的地 区 。 地 质 灾 害 作 为 一 种 阻碍 正 常 经 济
本 特 征 特 点 ,掌 握 防 治 地 质 灾 害 的 基
本 方 法 , 然 后 才 能 采 取 有 效 的 防 治 措 施 ,达 到 减 少 损 失 的 目的 。
时都 会 受 到威 胁 。
二 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 防 为 丰 , 防 治 结 合 ”足 我 围 以 防 灾 减 灾 _ 作 长 期 坚 持 的 方 针 。 凶 l L 此 , 在 地 质 灾 害 的 防 治 过 中 , 我 们 抓 好 “ 防 和 治 理 ”这 两 手 , 突 出预 预 防 , 狠 抓 治 理 , 力 争 把 灾 害 损 失 降到 最低限度。
建 设 、危 害 社 会 和 人 民生 命 财 产 安 全
性 地 质 灾 害 袭 击 的地 区 基 本 属 山 地 和
丘 陵地区 ,是老 、少、边 、穷地区 ,
根 据 平 昌县 地 质 灾 害 的 发 生情 况 表 明 ,滑 坡 、崩 塌 、泥 石 流 的 发 生 基 本 都 与 降 雨 有 关 , 特 别 是 与 暴 雨 、 大 暴 雨 或 连 续 数 天 的 大 雨 以 上 的持 续 降 雨 等 强 降 雨有年 7 ) l8年 内月降 6.f 92 月 , 92 硼( 雨量7 月最 大 , 1 月最 小 , 5 l月 占全 ~ O 年 降水量 的 7% 9 ;雨型 多为暴 雨 ,一小 时 降雨量 1On 0H,一 日最大 降雨量 249m 9.r , a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篇1一、引言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本文将对这次地震进行全面的总结,包括震灾背景、震灾情况、救援措施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
二、震灾背景四川汶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已经发生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地震。
因此,当地居民对地震有一定的警觉和防范意识。
三、震灾情况1. 人员伤亡: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据统计,地震导致数十万人受伤,其中数万人不幸丧生。
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2. 房屋损坏:地震对当地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房屋倒塌,许多居民失去了家园。
据估计,地震造成的房屋损坏和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3. 基础设施损坏:地震还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损坏,给当地的交通和电力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 生态环境破坏:地震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四、救援措施1. 政府救援:政府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调动了大量救援力量前往灾区。
政府还协调了军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力量,共同参与救援工作。
2. 社会救援: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也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许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纷纷前往灾区,为受灾居民提供食品、衣物、住所等物资援助和精神支持。
3. 国际救援:国际社会也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救援物资和资金支持,帮助中国政府共同应对这场灾难。
五、后续影响1. 灾后重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受灾居民已经重新拥有了家园,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逐步恢复。
2. 防灾减灾:四川汶川大地震也引起了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灾害案例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质灾害的案例,以便更好地认识和防范地质灾害。
案例一,中国四川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造成了近7.7万人死亡,约37.2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0亿元人民币。
这次地震引发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导致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大量的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这次地震的发生,提醒我们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防范工作,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案例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拉岗火山喷发。
1980年5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莫拉岗火山喷发,造成了5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火山喷发导致了大范围的火山灰和岩浆的喷发,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次火山喷发的案例告诉我们,火山地区的居民要加强对火山活动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火山灾害带来的损失。
案例三,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核泄漏导致大量的辐射物质释放到环境中,严重污染了周边地区的空气、水源和土壤。
这次核泄漏事故对日本乃至全世界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核设施的安全问题,加强核安全管理,防范核泄漏事故的发生。
以上这些地质灾害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和总结,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四川地理概况环境问题
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四川地理概况-
环境问题
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四川地理概况-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环境污染:水污染、酸雨危害严重。
1、水土流失的原因:(1)从地形上看,四川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起伏大,东部盆地四周山地环绕,内部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大。
(2)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较集中,(3)川西林区由于过量采伐,盆地内部农业开发历史悠久,陡坡耕种普遍,植被破坏严重。
措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酸雨严重的原因、危害
原因:(1)该地以含S量高的煤为主要的常规能源,燃烧后排放出大量的SO2等酸性气体。
(2)盆地地形,地形闭塞,多逆温天气,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3)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易形成酸雨。
危害:(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
(2)
使土壤酸化,危在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2018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四川地理概况-环境问题】是xx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三地理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取得好成绩。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九寨沟,这片宛如仙境的地方,以其绚丽多彩的湖泊、飞瀑和雪峰吸引着无数游客。
然而,泥石流这一自然灾害却时常威胁着这片美丽土地的安宁。
泥石流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守护九寨沟的美丽与安宁,对泥石流的有效治理显得至关重要。
一、九寨沟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九寨沟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
陡峭的山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在强降雨或融雪等因素的作用下,大量的松散物质容易被冲刷而下。
当地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石风化严重,土壤疏松,这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此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过度的森林砍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工程建设等,都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和山体结构,增加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二、九寨沟泥石流的危害九寨沟泥石流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会直接摧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给救援和物资运输带来极大困难。
其次,泥石流会淹没农田和村庄,破坏农作物,使居民失去家园和生产资料,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再者,泥石流对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它冲毁植被,淤积河道,污染水体,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三、九寨沟泥石流的治理措施1、工程治理措施(1)修建拦挡工程:如拦沙坝、谷坊等,可以拦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降低泥石流的规模和破坏力。
(2)排导工程:通过修建导流堤、排洪渠等,引导泥石流按照预定的路线流动,减少其对周边地区的危害。
(3)防护工程:对重要的建筑物、道路等进行防护,如修建护坡、挡墙等,防止泥石流的冲击。
2、生物治理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
3、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雨量监测、地形变形监测等手段,及时掌握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规模,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为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争取时间。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摘要: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发生范围广、密度大、明显的成群成带性、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且崩塌远多于滑坡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的特点。
通过简要分析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大致范围,提出了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策略,并对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特点,预防,重建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引言5. 12汶川大地震是继1976年唐山发生7. 6级大地震以来,在我国大地上发生的灾情最为严重,伤亡最为巨大,社会经济影响最为强烈的一次大地震。
它给千万的炎黄子孙带来了巨大的磨难,也使国家蒙受了惨痛的代价。
根据全国地震台网的资料以及全球地震台网的资料和四川省地震台网的资料可知,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其发震准确时间是2008年阳历5月12日(阴历四月初八)14点27分57秒,震中位置是北纬31.01°N,东经103.40°。
震源的深度是15 km,属于浅源地震。
震级用面波来衡量的话,面波的震级是里氏8. 0级,如果用地震器衡量的话,地震器的震级是7. 9级。
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进一步加重了震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乃至改变了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
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威胁更甚于地震;因此,对其有效预防是灾后重建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仅从灾区的地质结构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供灾区重建过程中参考。
1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地理地质背景“5·12”汶川8级大地震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从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开始,南方的印度板块一直向北方推移。
首先经过强烈挤压,使原来的古地中海东延部分逐渐消失。
然后又经过挤压,生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四川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
标题:四川的天然灾祸及防治名字:专业:学号:教师:四川的天然灾祸及防治摘要:说到四川给咱们形象最深的估量是汶川大地震,那一震让咱们一向铭记。
作为一个阅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感受颇深。
正是因为如此,让我想了解各种天然灾祸,有所知道。
四川的地质灾祸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划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损害最严峻的地质灾祸大省,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一起也享有“地质灾祸博物馆”之称。
地质灾祸严峻限制了四川省的经济开展。
跟着近年来国际人口的不断添加与经济的迅猛开展,一方面,人类的贪欲与无休止的讨取,成果构成人类活动远远超越天然生态环境承载才干,致使有限的资源趋于干涸;另一方面,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致使许多有害污染物的恣意排入天然资环境,进一步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由此构成国际规模内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环境灾祸”不断添加,如:森林滥伐构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地质地震灾祸,一系列的灾祸频频产生等等,这一系列的灾祸都给人们的日子带来了极大的灾祸,因而研讨灾祸地舆学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灾祸给全球人们带来的磨难是无可挽回的,从08年开端一向到现在咱们都在阅历着许多的灾祸,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地震、长江中下流旱灾、云南旱灾,还有许多咱们不知道的灾祸,这一切都是全球性的问题,是天然对咱们的报复,因而人们只要经过了解灾祸地舆,了解灾祸的产生,以及它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咱们才会有意去防备和操控灾祸的产生,可对许多灾祸性的环境性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从中提炼期间规则与根本原理,然后从减灾六要素:灾祸监测、灾祸预告、防灾、抗灾与灾后帮助与康复视点,讨论减轻“灾祸”的政策及其施行问题。
因而树立一门新式的交叉学科“灾祸地舆学”是有必要的,对许多灾祸性问题进行体系总结与归类,归纳研讨期间共性,提出辅导避免许多灾祸性环境问题产生,减轻许多灾祸性环境问题影响的理论体系与办法学,以便及时而精确地猜测预告灾祸的产生与开展,减轻灾祸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继续安稳与协调开展的影响。
马边县山区山洪灾害成因及防御对策
摘要结合马边县山洪灾害状况,对马边县山洪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防御对策,以提高该地区防灾水平,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山洪灾害;成因;防御对策;四川马边中图分类号X43;S4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8-0202-01马边县山区山洪灾害成因及防御对策李雪枫(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气象局,四川马边614600)山洪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通常发生在山丘地区,具备发生频率高、受灾范围广、损失严重等特点[1-3],全国有1000多个县分布在山丘地带,受到山洪灾害威胁高达数万人。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就属于这1000多个山洪灾害多发县之一,本文主要对马边县山洪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找出更好的方法防灾减灾。
1马边县山区山洪灾害情况及成因马边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宜宾、凉山3市、州结合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和山地地形的影响,气象灾害多发,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山洪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如2007年6月17日凌晨,马边县永红乡发生局部山洪灾害灾害,共造成2人死亡、4人失踪。
1.1山区地形、地势复杂马边县处于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马边河纵贯全境,乡镇、村寨沿河座落,整个马边河流域山高、坡陡、谷深、切割大。
最高海拔4040m ,最低处仅448m ,山区海拔落差大,山坡陡峭,极易出现地质灾害。
1.2降水集中且强度大马边县年平均降水量1294.4mm ,降水多出现在5—10月,暴雨集中在夏秋季节,且雨量强度大、空间分布广,一次降雨量可高达300mm 左右,上游马边河站控制面积1888km 2,下游清水溪站控制面积3330km 2,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分别为1337.1、1151.3mm ,多属降水径流。
汛期库区蓄水,水位抬升后,一遇到大暴雨,库区、道路周边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滚石脱落等地质灾害。
四川省发生火灾的原因分析报告
四川省发生火灾的原因分析报告概述近年来,四川省多次发生严重火灾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深入分析造成火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本文将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管理不善三个方面来对四川省发生火灾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1. 气候条件四川地处于亚热带气候区,夏季炎热干旱,气温高湿度低,这样的气象条件容易导致森林和草原等易燃物质失去水分变得干燥易燃。
此外,局部山地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在山体滑坡时常伴有火源导致山林大面积失火。
2. 雷电活动四川是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雷击是引发森林火灾最常见的自然原因之一。
当雷电击中树木或在干旱天气下触发起火源时,由于天然油脂等容易燃烧的物质遭到火星引燃,火势迅速蔓延。
二、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1. 火源不慎造成的在山区和农村地区,部分居民习惯进行野外用火活动,林地经营者在伐木作业过程中未能严格控制施工使用明火。
同时有些游客或登山爱好者对于禁止明火的规定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火源从而引起森林或农田等大面积失火。
2. 违规焚烧引发的一些农民为了清理田间杂草或废弃物,选择采取放火焚烧方式。
然而,在没有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下进行焚烧会造成失火风险,并导致周边环境广泛受害。
三、管理不善导致的火灾1. 防控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于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存在侥幸心理。
此外,在医院、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对于消防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及时扑灭。
2. 预警体系薄弱四川省现有的火灾预警技术和设施相对滞后,难以对火势蔓延做出准确判断,导致火灾扑救的工作滞后于火势发展。
3. 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在过去几次严重火灾事故中,四川省应急救援行动虽然积极响应,但由于预案未经充分演练、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限制了应急处理效果。
因此,在突发事件中缺乏有效的指挥协调和快速处置能力是造成伤亡人数增加以及火灾蔓延速度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1936-1937年,四川省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旱灾,使得天灾与人祸并存。
这场旱灾给四川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困扰。
旱灾通常是由于降雨不足或气候异常造成的,在四川这个多雨的地区遭遇旱灾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
在1936-1937年,四川遭遇到了长时间的干旱,有人甚至形容为千年未有之大旱。
这场旱灾导致四川的降雨量骤减,导致农田缺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田地干旱严重,农作物的死亡率高居不下,农民们失去了收成,生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旱灾对四川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四川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是四川经济的支柱产业。
旱灾导致农作物歉收,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生产大幅下降。
这不仅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使得四川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由于粮食的短缺,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变得十分困难。
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谋生,甚至出现了农民涌向城镇的现象,城市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与旱灾同时出现的就是人祸。
在这个困难时期,一些商人和地方官员借机敲诈勒索,以自己的私利为目标,不顾农民的苦难和困境。
他们强迫农民缴纳高额的“旱灾救济费”,甚至抢修农民的屋舍,索取财物。
这种人祸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艰难,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也使得农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面对这场旱灾和人祸,当时的四川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政府组织了粮食和经济控制委员会,通过调剂粮食、解决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
政府加强了对商人和官员的监管,严厉打击敲诈勒索行为,保护农民的权益。
政府积极组织人力物力,修筑水利设施,提供农民耕作的必要条件,努力恢复农田的灌溉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干旱。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面对严重的旱灾和人祸,四川的经济和社会仍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场旱灾使得四川许多农民失去了家园和生计,造成了人员流离失所的现象。
而一些商人和官员的敲诈勒索行为更是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挑战了政府的权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四川的自然灾害及防治姓名:专业:学号:教师:四川的自然灾害及防治摘要:提到四川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估计是汶川大地震,那一震让我们始终铭记。
作为一个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感触颇深。
正是因为如此,让我想了解各种自然灾害,有所认识。
四川的地质灾害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
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四川省的经济发展。
随着近年来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人类的贪欲与无休止的索取,结果造成人类活动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致使有限的资源趋于枯竭;另一方面,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致使大量有害污染物的肆意排入自然资环境,进一步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由此造成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灾害”不断增加,如:森林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地质地震灾害,一系列的灾害频繁发生等等,这一系列的灾害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研究灾害地理学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灾害给全球人们带来的苦难是无可挽回的,从0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经历着无数的灾难,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地震、长江中下游旱灾、云南旱灾,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灾害,这一切都是全球性的问题,是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了解灾害地理,了解灾害的发生,以及它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我们才会有意去预防和控制灾害的发生,可对众多灾难性的环境性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从中提炼期间规律与基本原理,进而从减灾六要素:灾害监测、灾害预报、防灾、抗灾与灾后援助与恢复角度,探讨减轻“灾害”的政策及其实施问题。
因此建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灾害地理学”是有必要的,对众多灾害性问题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类,综合研究期间共性,提出指导避免众多灾害性环境问题发生,减轻众多灾害性环境问题影响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学,以便及时而准确地预测预报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影响。
是人们能避免不必要的灾害损失。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灾、台风、风暴潮、冻害地震、海啸、火灾、滑坡、农林病虫害等。
自然灾害具有并发性,当某种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
地震是地壳运动剧烈引发的自然灾害,发生大地震后,除了房屋倒塌、火灾、人畜伤亡等直接的损失外,还会诱发火山喷发,海啸和瘟疫等灾害。
水土流失是在强降水天气下形成的自然灾害,严重时常与洪涝灾害并发。
水土流失造成的次生灾害是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此外,抬高河床、淤塞水库,加速灾难性洪水的发生和发展。
全球升温主要由燃烧煤、天然气、砍伐森林等原因造成的,全球变暖,致使冰雪提前、加速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干燥,而且干燥时间加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加剧了森林大火。
森林大火使森林面积减少,燃烧产生的气体又加剧全球变暖。
此外,全球变暖又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从气象学上说,全球变暖使地表升温,从而引起水面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这将使风暴的能力加强,更多降水将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可能增加大暴雨和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出现的频率。
个别地区龙卷风、强暴雨以及狂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
另外,由于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水分损耗剧增,再加上升温,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旱灾。
总之,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人类在同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要对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联系,不断进行洞察、预测和预防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四川省位于我国地势划分的自西向东的巨大梯级的第一、二级之间,地势西北部高而东南部低,西北部的高原大部分海拔在3000-4000m以上,东南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只有400-500m。
四川省属暖湿的亚热带东南季风和干湿季分明的亚热带西南季风交替影响地区。
气候的区域性、过渡性和复杂性特征突出。
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
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上70%以上降水量都集中在6—9月,而12月至次年3月的降水量仅占降水量的10%左右。
连续四个月最大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由东部边缘的55%递增到西部边缘的80%。
四川省内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明显,主要表现形式为区域性的抬升,局部沿活动断裂的差异性升降及地震活动。
但相对老构造运动,在表现形式上,分布的地域上均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在不同的升幅区内,地壳的稳定性略有差异。
由于四川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也较多,规模也较大,危害严重,其主要的灾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坑道突水、瓦斯爆炸等。
由于四川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的影响,地质灾害的类型多样且分布发育特征各异。
按滑体的物质组成可将四川省的滑坡划分为基岩滑坡和堆积层滑坡两大类。
该类滑坡的形成主要与岩层遇水软化的软弱岩层有关,出现的滑体规模一般均较大,多发生在大江大河谷坡地段,且与沿谷坡的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
基岩切层滑坡的发生往往还受到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
堆积层滑坡发育在各种不同成因的堆积层中,包括崩积、坡积、残积、冰水堆积、崩坡混杂堆积以及冲积、洪积、冰碛等堆积物形成的滑坡,其滑动面多为下伏的基岩面,也可沿内部的结构面形成,滑坡体规模一般以大中型为主。
四川省范围内的崩塌按其发展进程和受灾方式,可将其分为滑移式崩塌和倾倒式崩塌两类。
滑移式崩塌:该类型崩塌初始于滑坡,当滑体脱离滑床后,以高速翻滚的方式跌入沟谷或河床。
倾倒式崩塌:此类崩塌一般具备岩性软硬相间的组合特征,经历其漫长的地质风化作用,加之岩体本身具备的节理裂隙发育,在下伏软弱层形成崖腔,硬层悬空在重力卸荷等作用下形成倾倒式崩塌;四川省的泥石流类型很多。
按地貌形态划分为:河谷型和山坡型;按成份可分为泥石流、水石流、泥流;按流态划分可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
其他地质灾害:地裂缝及塌陷在绝大数地区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地裂缝的出现往往还是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奏。
矿坑涌水和弃渣堆放泥石流时有发生,草地沙化在阿坝州较为突出。
由于四川省的地域广,地貌单元格局和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样。
所处的地貌位置各异,地形差异起伏大,经历的地质构造变动程度不一,因而地质灾害的类型众多,分布和发育程度也不一致。
四川省滑坡、崩塌、危岩的分布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除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有关外,还与易滑地层的分布有关。
滑坡的发育受地形坡度控制。
80-90%的滑坡发生于地形坡度20-50度的斜坡上。
由于断裂带受构造作用影响,岩石破碎,构造裂隙发育,第四系崩坡积土体分布较多,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堆积松散的土层和软弱的岩层为主要易滑地层。
在以上地层分布的地区,加上断裂构造影响,地层岩体更加破碎,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往往发生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或形成大面积的危岩体。
四川省近年来区域性的滑坡、崩塌和危岩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繁,主要是由大的暴雨过程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引起的,一次大的降雨不仅造成洪灾,而且诱发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等的发生和形成。
四川省全年平均降雨量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反映了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强度的趋势。
四川省的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地的采矿活动频繁,同时不科学地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给矿山和当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物质和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采矿形成的弃土、弃渣的任意堆放,又为暴雨激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在地震活动带,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规模也较大。
全省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于川西山地和盆地边缘区,这些地区由于山高坡陡,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岩石破碎,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
川内大的断裂带和活动断裂带,成为泥石流的主发育带和活动带。
四川省的地质灾害除受自然地质环境的控制和暴雨激发外,还有部分是与人类活动影响有关的因素影响形成的,主要表现在森林砍伐、采矿弃渣、道路、水利水电、厂矿等工程建设活动。
如川西北地区,特别是岷江上游地区近年来发生了大量的泥石流危害,据中科院山地所的调查,该地区的泥石流沟达1682条,其中不乏由于砍伐森林引起的。
随着四川省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力度的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特别是地质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灾害也更加严重。
近几年在四川西部兴起的水电建设热潮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危害,如乐山市沐川县黄丹镇滑坡即是由黄丹电站的修建使坡体前沿的地下水位抬高,在电站蓄水和放水的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的不断变化导致了老滑坡的复活,目前使整个黄丹镇处于滑坡体上。
由于四川省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区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加之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暴雨及日渐频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使之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量多的省份之一。
四川省的地质灾害在地域分布上总体格局是西部多于东部,盆周山地多于盆中,河谷多于平坝,工程活动频繁区多于工程活动稀少区。
滑坡和崩塌主要集中分布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雅砻江下游、金沙江下游。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起作控制作用,尤其是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往往破坏岩体的完整性,提供有利岩土体失稳的有利的结构面等有利条件。
地处川滇径向构造与青藏"歹"字型构造的横断山和龙门山地带褶皱、断裂发育强烈,因此地段地质灾害尤为发育。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四川省内降雨呈集中分布,主要分布在每年的5-10月,占降雨量的70-80%左右。
暴雨日数明显增多,洪水期与雨季同步,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降低斜坡的稳定性。
据四川省有发生时间记录的地质灾害统计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的暴发均与暴雨及长时间降水有关,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更与降雨关系密切;在年代分布上,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强,灾害性气候增多,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地质灾害分布在地势陡峻、坡体陡峭的山区,特别是中高山峡谷区。
从四川省历史地质灾害和近期调查的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看,每年四川省仅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即达亿元以上。
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更加活跃,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将更加频繁,造成的物质和经济损失将更加严重。
因此地质灾害—这一涉及千家万户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事不得不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