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电解水》教学设计-芜湖一中陈唯
高中化学《电解原理》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电解原理》教学设计作者:徐雪梅来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5年第07期本教学设计内容位于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在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原电池知识;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中,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氧化还原理论、金属活动顺序和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判断电池正、负极以及设计原电池和书写原电池电极反应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可利用原电池的原理逆向思考自然过渡到电解池的学习中去,并应用氧化还原相关知识拓展和延伸电化学理论.1.教学准备实验准备:(预计分为6组)铁架台(带试管夹)、U形管、小烧杯(作废液缸用)、两个碳棒、两根带双头鳄鱼夹的导线、学生电源、棉花团、火柴、镊子、洗瓶、25%氯化铜溶液、淀粉碘化钾试纸、10%NaOH溶液.2.教学策略启发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3.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备案[HJ*4]视频激疑播放视频:电解法在元素发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回忆:什么是原电池?以石墨、锌、稀硫酸形成的原电池为例,其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如何书写?观看思考通过知识的自然生长与过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赞赏化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猜想猜想一: Zn-2e-Zn2+,那Zn2+如何变为Zn?这与原电池原理有何联系?谁来提供电子?猜想二:如果提供的电解质溶液是CuCl2溶液,电极均为石墨棒,请猜想并画出戴维装置的草图.利用这个装置,可能获得什么单质?这些单质分别在哪一个电极上生成?思考师生交流通过“猜想一”完成电解池原理与装置的初步猜想;通过“猜想二”引发电解池原理与装置的深入思考.[JP3]台阶一:通电前,CuCl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它们在溶液中如何运动?台阶二:通电后,这些离子在溶液中的运动是否会发生变化?如何变化?台阶三:通电后,移向各区域的离子可能发生什么反应?谁先反应?为什么?通过两次猜想,明了学情;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JP3]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倾听的能力.如果学生不能答出猜想二,再铺设思维台阶一、二、三.实验探究请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试剂,证明你的猜想.实验现象与你的猜想一致吗?你有新的结论和思考吗?请记录.探究、观察、讨论、记录.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用铅芯作电极,便于Cl2[JP4]逸出,从而减少氯气产生量.合作学习1.阅读课本P79第一段到P80第四段结束.通过课本和学案上的相关资料合作学习.注意以下关键词:电解、电解池(或电解槽)、阳极、阴极、放电、惰性电极、活泼电极.2. 以石墨作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分析.(1)请在你的草图上标出:①电池的正、负极;②电解池各电极的名称;③电子流向;阅读、思考、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均有提高和发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重视课本基础概念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事实中抽象规律或理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2)按“通电前”、“通电后”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及迁移情况(3)写出各电极反应式:3.回忆原电池原理,小组讨论并完成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对比.总结交流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有新问题吗?请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总结反思、深化理论.培养学生倾听及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及时总结与反思的习惯.学会应用下图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NaCl溶液的装置图.(1)请在图上标出:①电源各电极的名称;②电解池各电极的名称;③电子流向;(2)按“通电前”、“通电后”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及迁移情况;(3)写出各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思考回答接收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知识升华如果电极不是石墨棒,电极反应会改变吗?请调换电源的正负极,观察实验现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引入活泼电极的介绍.学会应用这一调换电极的操作,竟然能够产生不同的现象!有时候,我们不妨把问题倒过来想想,它会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观察思考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备选:如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本节课不引入此项知识.实践活动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对戴维说吗?——告诉他电解装置的原理?谈谈实验改进的方法?还是精神感召、思维碰撞……请利用网络、课外资料,整理所学知识,并给戴维写一封公开信. 记录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为下一课时“电解原理的应用”作铺垫.这道练习侧重于“动脑”,留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再探原电池》教学设计

《再探原电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以铜锌单液电池模型为载体,简单介绍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以双液电池模型为载体,深化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随之,第二节《化学电源》则在此基础上介绍实用化学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单液电池模型到双液电池模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层次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
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突破认识的局限性,完成对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的认知跨越。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掌握盐桥的作用;学会选择合适的离子交换膜。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锌铜原电池的实验活动,体验建构原电池模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团队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1、构建原电池认识模型2、应用原电池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电池模型的实际应用【教法学法】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图片引入新课【引入】投影:2019年诺贝尔奖科学家图片和各种类型化学电池。
引入:小到手电筒、手机、数码相机,大到电动汽车、飞机、宇宙飞船,处处可见电池的踪影。
高一化学教案:《再探原电池》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再探原电池》教学设计(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历史资料、地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物理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高一化学教案:《再探原电池》教学设计高一化学教案:《再探原电池》教学设计一、化学课程标准对原电池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原电池这部分内容的要求——第一部分:体验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024年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2024年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水的组成教学设计1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课时知识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科学素养目标: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复习讨论: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a工业“三废”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a严控工业“三废”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
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讲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学生讨论:小组汇报要点:1、无色无味液体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电解水的教案【范本模板】

电解水的教案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认识水的组成。
3)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思维。
2.重点目标:
使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并且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比试2:1,从而确认水的分子式。
3.教学过程
1)引入
地球被大家俗称为水球,地球上70%都是由水组成的.那么地球上有这么多水,为什么还会有水资源缺乏的现象呢?看一组数据:水总量、水资源、可利用水资源比例为156400:4210:1。
因此水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是弥足珍贵的,那么这么珍贵的生命的源泉,到底水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新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
拿一杯清水,询问学生从这杯清水中,可以得出水的什么物理性质?
在水中加入事先准备好的使用油。
水的化学式是什么?提问,回答,水是一种无色、
无味、透明的液体。
水的密度是1g/cm3,水的密
度比油大。
H2O
让学生知道水的物
理性质.
引入组成水的元素
探究水的组成
做电解水的实验
请两个同学帮助做实验
电解纯水(控制在电压20v,加入10ml的稀硫酸)
1.搭建实验装置图(并且在搭建的时候,告诉同学搭建过程中的重点,并提醒同学注意的与正负极相连的滴管)边讲边演示实验过程
让同学观察实验过程
让同学熟悉霍夫曼
电解器的使用方法
用实验的方法调动
同学对于化学的热
情.
理论相结合,可以知道电解水中产生的氢气与氧气比是2:1,从而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中,以实验为辅助,更加了解了水的组成。
4)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四:4-3-1《电解原理》教案设计

第三节电解池第1课时电解原理●课标要求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2.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3.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课标解读1.通过实验探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2.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3.正确书写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地位电解是中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电解与物理中的电学、能量的转换有密切的联系,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离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比较原电池原理比较分析电解原理。
本课时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新课导入建议自从伏打发明电池后,“电”的应用就风起云涌,席卷全球。
1800年科学家采用伏打电池电解水获得成功后,戴维进行了思考,电既然能分解水,那么电对于盐溶液,固体化合物产生什么作用呢?开始他将苛性钾制成饱和水溶液进行电解,结果在电池两极分别得到的是氧气和氢气,加大电流强度仍然没有其他收获。
随后他改用熔融的苛性钾,在电池作用下,熔融的苛性钾发生明显变化,在阴极附近产生了一种白色的小球状物质,随即形成紫色火焰,这个小球状物质是什么?【提示】这个小球状物质是钾。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P79页,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电解CuCl2溶液”,并完成【思考交流1】;(2)看教材P80页,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电解原理”,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材地位分析。
⇒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的溶液的规律”,可利用【问题导思】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
建议教师除【例2】外,使用【教师备课资源】中例题变换角度拓展学生的思路。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三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79页讲解研析,对“探究1”进行总结。
再探电解水PPT-芜湖一中陈唯

【反思】 ……
励学 远志 修身 笃行
环节六 反馈练习
1、电解水时加入硝酸银能否得到单质银呢? 2、如果更换电极材料,再学 远志 修身 笃行
谢谢大家!
正极
负极
阴极
阳极
负极
正极
阳极
励学 远志 修身 笃行
√ 阴极
环节二 发现问题
场外实验室:
励学 远志 修身 笃行
环节三 提出问题
通过视频的观看,你有 哪些问题呢?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
励学 远志 修身 笃行
环节三 问题探讨
【探讨一】…… 【探讨二】…… 【探讨三】…… …………
励学 远志 修身 笃行
环节四 拓展视野
【查阅资料】
离子放电顺序受众多因素影响
1、离子本身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
2、电极材料;
3、离子浓度;
4、电解液的温度;
5、电解质电离的环境(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6、电极间的距离;
7、极化作用等。
励学 远志 修身 笃行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环节五 小结反思 【小结】
课前学习
课前微课:
励学 远志 修身 笃行
实践出真知
—再探电解水
化学组 陈唯
环节一 进阶练习 1、下图哪个装置形成了电解原理装置图( )
C
C
√
CuCl2溶液
CC
C
C
Na2SO4溶液
C
C
酒精溶液
励学 远志 修身 笃行
CuCl2溶液 CuCl2溶液
环节一 进阶练习 2、下列电解水装置中电极名称正确的是( )
2022年 《第二节电解质1》优秀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第一课时〕
谢明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实验中分析得出电解质电离等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大胆推理、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难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教学过程]。
《电解原理》的教学设计

《电解原理》的教学设计文/曾国琼一、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双基要求”和《考试说明》所提出的“理解”电解原理以及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同时为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现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电解原理①正确叙述电解原理②知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③能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2.能力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难点:理解电解原理以及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板书]第一节电解原理教师:在每一张台面上,有一些仪器(包括一个稳压电源、一个电流计、一个有机玻璃水槽、两根碳棒、一条铜片、一条铁片、导线若干)和CuCl2溶液,请大家利用已有的仪器和试剂组成原电池,最多能组成几个不同的原电池?它们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是什么?学生:两个。
它们的电极分别是用铁棒和碳棒或用铁棒和铜棒,电解质溶液都是氯化铜溶液。
教师:这两个原电池的现象如何?请写出电极反应式。
学生:现象相同,都是铁棒逐渐溶解,碳棒或铜棒上有红色的固体——铜析出,溶液的蓝色逐渐变浅。
[学生板书]负极:Fe-2e-=Fe2+正极:Cu2++2e-=Cu教师:为什么不用两个碳棒做电极来组成原电池呢?学生:因为两个电极的材料相同不符合原电池的组成。
教师:如果用两个碳棒做电极,并在两个电极之间连接一个直流电源和一个电流计进行实验,该装置与你们以前见过的哪个实验装置相同?会不会有电流通过电流计呢?学生:与电解水以及比较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实验装置相同,可能有电流通过电流计。
教师:请大家做(实验4-1),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并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①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一层红色的固体析出,说明有铜生成。
化学教案-[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
![化学教案-[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d13cedc9e31433239689388.png)
化学教案-[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实验二“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解水”演示实验的操作技术;2.探索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的代用装置;3.培养学生“以教师的姿态”做好演示实验的预备实验以及进行演示的初步能力。
二、实验题目电解水三、实验步骤1.课前写出预备实验计划和演示(试讲)计划钻研初中化学课本中电解水这个演示实验的内容和相应的课文以及本实验后列的参考资料。
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分析本实验在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写出预备实验计划和演示(试讲)计划,于实验前交指导教师审阅。
预备实验计划的要求见实验一,并参阅本实验的步骤2。
演示(试讲)计划相当于教案中教学过程()的一个片段,其内容可包括:演示和讲授的课题(写出段落标题),如何引入本段课文的讲解(写出引言),如何交待演示实验的目的(简述实验目的),如何安装仪器并向学生说明实验装置的构造和作用(画出装置图,写出讲述要点),如何演示及指导学生观察(简述操作步骤,列出观察要点),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写出讲授提纲)等。
2.进行预备实验实验过程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同实验一,且特别要注意本实验中各实验装置、实验条件和实验效果的比较和总结。
(1)实验操作及效果的初步体验采用霍夫曼电解器作实验装置,以1:10的H2SO4溶液作电解液,用6V的直流电源进行电解实验。
观察和记录两极产生气泡的大小及速度、收得可检验量的氢气(约15ml)所需的时间、所收得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以及检验氢气和氧气的直观效果、操作是否简便等。
运用上述装置,将直流电压依次升高到12V和18V分别进行实验。
注意练习实验操作,对比电解速度及直观效果。
(2)实验条件的探索及实验装置的代用试验。
i、按本书图2—2的装置,以1:10的H2SO4溶液为电解液,直流电压6V,分别用保险丝(或铅棒)、石墨捧(干电池芯)、铜片作电极,依次进行电解实验。
基于电解氯化亚铁溶液再探电解池

基于电解氯化亚铁溶液再探电解池
鲁静;冯正午;陈波
【期刊名称】《化学教与学》
【年(卷),期】2024()5
【摘要】电解池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难点。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模型认知能力,并能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此,本文选
择电解氯化亚铁(FeCl,)溶液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现
象推论预测、分析解释,并辅以数字化实验突破关键点,从而在探究中不断强化和重
构电解池认知模型,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达成学习思维能力深度发展的目的。
【总页数】6页(P91-95)
【作者】鲁静;冯正午;陈波
【作者单位】芜湖市第十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1
【相关文献】
1.从氯化铅和氯化亚铁混合溶液中电解提取铅
2.电解氯化亚铁溶液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
3.电解氯化亚铁溶液的实验探究
4.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课
堂教学实践探索——以“再探电解池”的教学设计为例5.基于学程包和DIS实验
提升教学有效性——以“再探NaOH溶液与CO_(2)的反应”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单元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化学

《实验活动2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
科学思维: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科学探究: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的概念。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思路本实验活动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理解物质组成与变化规律的关键一环。
通过电解水实验,教材旨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水的分解过程,从而深刻理解水的化学组成。
同时,实验活动还融入了对水的三态变化等物理性质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构建全面的水知识体系。
教材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记录及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材分析对于九年级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化合物等概念,但对物质组成及变化的微观理解尚不深入。
学生对实验活动充满好奇,但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将实验现象与水的组成及变化原理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适时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也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
五、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水的电解过程,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六、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即将踏上一场精彩的化学之旅,去探究一个既日常又充满奥秘的物质——水。
水,作为生命之源,不仅滋养了万物,还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今天,我们的实验活动主题是“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将揭开水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它的组成和性质。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吧!一、引入新课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知识。
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没错,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为H₂O。
高一化学下《7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7.4电解质溶液在通电情况下的变化电解...》30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基于“宏微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原理教学——电解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广州中学黄凤翔课时安排40分钟授课对象高一理科学生教材版本高一下册章节第四章第3节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通过分析电解水、电解CuCl2溶液,采用证据推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现象到微观解释,探究电解池原理,建立起电解池的理论模型。
模型认知素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磊教授在讲座中也提及到:它是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
方法和思维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而化学模型认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思维模型,是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学生建立起化学模型后,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处理,按照模型化的程序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化解学习难点,并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电解池是一种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离子的迁移方向、阳极特征、阴极特征、阴、阳极的反应类型、电子转移方向等具有一定的恒定性和内在统一性,所以电解池原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学生能在脑海中构建电解池的模型,模型建立后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从能量转化、微粒转化及物质转化等多个层面认识电解转化为化学能的条件、原理和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认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教学设计思想图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电解池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知识密切相关。
电解借助于电能,使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发生,从而使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是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
它的应用相当广泛,由此形成的工业也很多,如电镀、电解、电冶金、电池充电等。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原电池”知识后的自然延伸,它有助于学生系统学习电化学知识,为后续学习电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打好理论基础。
学习电解池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并促进学生形成对“能量转换”“微粒转换”“物质转换”的认识。
2、学生分析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原电池知识;在前面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氧化还原理论、金属活动顺序和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判断电池正、负极以及设计原电池和书写原电池电极反应的能力。
再探电解水教学设计

《再探电解水》教学设计一、课标与教材分析《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并在新课程目标中提出:“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联系本课题的内容,课标内容标准要求:“能从普通的电解水现象出发,对科学探究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本课题源于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二节,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涉及到离子放电顺序等难度较大的内容。
同时,本课题的知识在生活生产与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
因此,教学既要注意进行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还应兼顾本课题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利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并注重从学科中心回归到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学情分析从本学科纵向维度上看,学生学习本课题时,已经掌握了电解水的有关内容,同时也具备了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等维度研究的思想。
本课题联系以上知识,提出了往电解水实验中加入不同的化学物质,并利用不同的物质产生不同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离子的放电存在先后顺序。
由于涉及了原理性较强和难度较大的电解池原理,学生学习时会感觉较强的陌生度。
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加入不同的化学物质,出现不同的化学变化现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离子放电顺序做出一般性地常规探讨,并且创造了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分析综上分析所述,结合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 了解电解水时加入不同的物质,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2. 了解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是因为离子放电有先后顺序。
3. 了解在离子放电顺序的基础上,可能还会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渗透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
九年级化学上册《电解水》教案、教学设计

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9.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解装置,并询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装置是用来做什么的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电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分析电解水实验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如电解水制氢、电解水净化等,并简述其原理。
2.实践作业:
(1)请学生在家中尝试利用简易的电解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将实验结果与课堂所学进行对比分析。
(2)拍摄实验操作过程的短视频,分享到班级群,以便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
3.拓展作业:
(1)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电解水实验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电解水应用的小论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电解水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要领。
3.分析电解水实验现象,理解水的组成和氢气、氧气的生成。
(二)教学难点
1.电解水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生成比例及其解释。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电解装置的搭建、电流的控制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个电解水实验装置。让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4.2.2电解规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电解池装置、电极材料、电流表、电压表、计时器等。
2.小组讨论创新:通过分组讨论,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问题: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需要加强实验纪律的管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实验。
2.教学方法问题: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电流密度与电极反应速率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采取更直观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动画或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2.在批改学生的研究报告作业时,我会关注学生的问题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研究方法和分析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合理。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我会提出改进建议,如建议学生选择更具针对性的问题、改进研究方法或加强数据分析的逻辑性。
3.在批改学生的思维导图作业时,我会评价学生的思维导图是否清晰易懂、是否涵盖了电解规律的主要概念和关系。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我会提供改进建议,如建议学生使用更恰当的图标或改进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
作业布置:
1.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规律,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解实验,并写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2.请学生选择一个与电解规律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3.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规律,并绘制一个思维导图,以展示电解规律的主要概念和关系。
作业反馈:
1.在批改学生的实验设计作业时,我会注意学生的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实验现象描述是否准确、结论是否符合实验结果。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我会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建议学生重新设计实验步骤或修正实验现象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实践出真知
——再探电解水时间:2015年11月26日
地点:合肥市第一中学
班级:高二()班
主讲人:陈唯
《再探电解水》教学设计
陈唯芜湖市第一中学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并在新课程目标中提出:“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联系本课题的内容,课标内容标准要求:“能从普通的电解水现象出发,对科学探究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本课题源于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二节,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涉及到离子放电顺序等难度较大的内容。
同时,本课题的知识在生活生产与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
因此,教学既要注意进行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还应兼顾本课题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利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并注重从学科中心回归到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学情分析
从本学科纵向维度上看,学生学习本课题时,已经掌握了电解水的有关内容,同时也具备了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等维度研究的思想。
本课题联系以上知识,提出了往电解水实验中加入不同的化学物质,并利用不同的物质产生不同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离子的放电存在先后顺序。
由于涉及了原理性较强和难度较大的电解池原理,学生学习时会感觉较强的陌生度。
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加入不同的化学物质,出现不同的化学变化现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离子放电顺序做出一般性地常规探讨,并且创造了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综上分析所述,结合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电解水时加入不同的物质,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2. 了解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是因为离子放电有先后顺序。
3. 了解在离子放电顺序的基础上,可能还会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渗透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
2. 了解科学探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类比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为逐步养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深入探究普通的现象的世界观提供学习机会。
2. 基于“翻转课堂”上的类比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复杂性。
四、学习内容的分析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主体部分,结合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科书为蓝本,本着“源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用教科书
..................教.”的原则,选择主要教学内容,并对其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组织进行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于电解池反应原理的认识,教学设计中引入电解水来帮助学生联想和构建关于自发过程的典型特征,并从实验探究中分析离子的放电有先后顺序。
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引入“类比”、“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科学探究的途径。
最后,结合“实践出真知”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反思。